鄉村振興發展彙報範文(精選3篇)
鄉村振興發展彙報範文 篇1
今年以來,崇陽縣鄉村振興局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委、市委、縣委決策部署,在省、市鄉村振興局的大力支持下,積極適應“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這一新階段、新形勢,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全力促進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一、基本情況
崇陽縣地處湘鄂贛三省交界處,轄8鎮4鄉192個行政村(農村社區),總人口52.8萬人,縣域面積1968平方公里;是全省37個重點貧困縣之一,有貧困村47個,貧困戶19505戶、貧困人口70879人,貧困發生率17.34%。9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崇陽縣退出貧困縣行列,47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戶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爲零。崇陽縣脫貧攻堅年度考覈連續三年位列全省前十位,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試點在全省作經驗交流;連續兩年在全省鄉村振興考覈中被評爲“優秀”等次。
二、年工作進展情況
1堅持高位推進,聚焦“促銜接”、着力“強體系”。一是組織體系規格不減。將原縣精準扶貧指揮部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揮部合二爲一,成立了高規格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縣委書記爲第一組長、縣長爲組長;組建“一辦十組”,由10名縣級領導擔任各工作組組長;由縣委副書記掛帥的五名縣級領導組成“五人小組”坐鎮指揮,統籌調度,協調推進4大戰區、12軍團作戰;落實縣級領導聯繫鄉鎮、村工作機制,每名縣級領導聯繫1個鄉鎮、2個村。從相關單位抽調25名人員集中辦公,協調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鞏固、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187個行政村全覆蓋選派第一書記,110個重點村同時選派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第一書記優先選派50歲以下副科級幹部擔任,共選派省市縣駐村幹部506名加強駐村幫扶。二是幫扶體系措施不減。落實包保幫扶工作機制,6000餘名縣直單位幹部、駐村幹部、鄉鎮幹部、村幹部,開展遍訪活動,細化制訂到戶幫扶“戶方案、人措施”。推進區域協作、“萬企興萬村”等舉措落實落地,努力實現原有幫扶機制的有效轉化和銜接,確保幫扶項目和資金不斷、幫扶力度不減。加強與鍾祥市農業產業鏈建設、文化教育和人纔等方面的協作,探索創新協作方式、協作模式,目前已達成5項幫扶意向。落實“百企幫百村”工作機制,102家企業對口幫扶全縣出列村、美麗鄉村示範村、組織振興紅色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村達102個。三是政策體系力度不減。適應新階段農業農村工作新變化、新要求,對脫貧攻堅過程中的各項政策措施深入研判,重點對產業、就業、醫保等政策措施進行了微調,今年出臺了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實施意見、中藥材產業發展獎補辦法。落實村集體經濟基地和脫貧戶產業獎補資金1億餘元,落實脫貧戶小額信貸政策併發放小額信貸960萬元,採取省農擔公司擔保貸款模式累計爲136家帶貧農業經營主體擔保貸款5600萬元。全縣26個扶貧車間、36座光伏扶貧電站資產運行正常;5073個公益崗位就業穩定,脫貧勞動力返崗就業31472人,對符合條件的對象落實一次性交通補貼。全面落實防貧保障幫扶措施,確保防貧保障基金每年不低於1000萬元,年到目前累計實施防貧保障幫扶86戶次,發放防貧保障救助資金182萬元。
2堅持成果鞏固,聚焦“防返貧”、着力“守底線”。一是強化動態管理,提升監測幫扶質效。鄉村振興部門與民政、醫保、住建、衛健等部門聯合建立預警機制,加強動態監測,堅持月報制度,通過建立快速發現、快速響應、快速幫扶“三大機制”,定期組織鎮村專班人員入戶覈查有致貧返貧風險農戶家庭收入以及“兩不愁三保障”情況,及時將“三類對象”全部納入重點監測範圍,落實常態化監測和動態化管理。今年以來,共摸排出“三類對象”228戶839人,200戶已消除風險,目前未消除風險的’28戶111人,均已落實幫扶政策,牢牢守住了不發生大規模返貧底線。二是強化控輟保學,提升教育幫扶成效。持續健全控輟保學幫扶機制,確保了全縣脫貧家庭義務教育階段身體健康的適齡兒童不失學、不輟學。繼續爲全縣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學生提供就學資助、“雨露計劃”等幫助,確保了脫貧家庭學生獲得資助達到百分百,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入學。年春季資助建檔立卡學生25062人次,資助金額1393.3萬元;年春季學期資助“雨露計劃”補助人數1428人,補助資金214.2萬元。三是強化醫療救治,提升健康幫扶能力。全縣18家定點醫療機構實施先診療後付費,1家醫院開通網上預約掛號,完善“一站式”結算服務,持續提升患者看病就醫便利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和健康管理水平。截至11月20日,脫貧人口家庭醫生簽約69800人,簽約率99.13%;免費體檢53670人;30種大病救治累計2896人,救治率100%;落實“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補充醫療保險”的“四位一體”醫療保障,確保脫貧人口在縣域內、政策範圍內的住院報銷比達到90%,大病、特殊慢性病門診報銷比達到80%,年度個人政策範圍內負擔醫療費用控制在5000元以內。年1-10月份,農村脫貧人口全年住院17134人次,醫療費用爲10655.9406萬元。“四位一體”共報銷9302.9715萬元。住院縣域內、政策範圍內報銷比例達到97.78%,實際報銷比例87.3%。門診慢性病、大病26282人次,總費用917.3209萬元,合計報銷697.1946萬元,實際報銷比80%。對86人發放防貧保障救助181.99萬元;對379人/次發放臨時救助72.71萬元。四是強化日常巡查,提升住房安全保障。落實全縣12個鄉鎮危房改造動態監測機制,組織鄉鎮和駐村工作隊定期對農村脫貧人口開展房屋摸排,將覈實符合政策要求的危改對象及時納入保障範圍。通過掛圖推進、倒牌工期,改造一戶、銷號一戶。今年,投入111.85萬元,對覈實符合政策要求的危房改造對象54戶,屬C級危房進行維修加固,屬級危房的全拆全建;目前,已全部竣工驗收合格。五是強化供水安全,提升飲水安全質量。持續鞏固農村脫貧人口飲水安全成效,全面改善農村脫貧人口生活條件,大力實施農村飲水安全新建、擴建、官網延伸、維修養護及水毀修復工程。年,投入資金4461.8萬元,新建農村水廠1家、擴建1家、改造1家、管網延伸1條、備用水源1處,涉及9個村、39681萬人。創新農村水廠、管網運行管護機制,按照《農村飲水安全評價準則》對水質、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證率四項指標進行全面排查,有效提升了農村供水服務水平,促進了農村脫貧人口安全飲水工程良性可持續運行。
3堅持農業發展,聚焦“強產業”,着力“提質效”。一是夯實農業發展“壓艙石”。大力實施農業補短板項目,中央和省級資金水利項目開工8個,完成水庫除險加固項目3個、水系連通及河道整治項目3個。結合鄉村田園景觀打造,堅持集中連片,規模開發,完成20__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2.91萬畝,累計實施“九河九港”險段整治88.3公里;推進農產品保鮮冷鏈項目,新建設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75座。這些項目和工程的實施,爲我縣農業發展朝規模化、現代化、智能化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是打造特色產業“價值鏈”。結合崇陽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出臺特色產業扶持政策,做足產業融合發展文章,推動出列村集體經濟發展、脫貧戶產業增收。優先支持中藥材、茶葉、雷竹、生豬、油茶等產業基地建設,鼓勵因地制宜發展其他特色產業,今年發放各類獎補資金1.18億元。大力實施“百千萬”工程,每個村給予50萬元產業發展啓動資金支持發展中藥材,全縣雷竹、茶葉、中藥材種植面積分別達到5.2萬畝、8.97萬畝、10萬畝。總投資24.9億元正大百萬頭生豬全產業鏈項目進展順利,18萬噸飼料廠建成投產,預計今年生豬出欄可突破100萬頭,全部建成達產後年稅收達到9000萬元,帶動就業1000人,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脫貧戶比率達到90%以上。三是構建三產融合“輻射圈”。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打造三產融合現代農業產業園,路口雨山萬畝香榧種植加工全產業鏈項目、桂花泉鎮集雷竹種植加工展示和休閒度假地球倉於一體的雷竹產業園基本建成。年,全縣新增主營業務收入過5000萬元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家,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市級6家,達到34家,規模以上農業企業達到38家;申報註冊農業特色品牌30個,獲“二品一標”認證7個。與“供銷e家”、“省裕農網”、“市香泉民悅網”對接,開展雲上白茶節、爲鄂拼單農產品直播節等,成功舉辦櫻花節、白茶節、牡丹節等文體節慶,帶動鄉村旅遊持續火熱。以三特浪口溫泉、白霓遊市小自然、金塘柃蜜小鎮爲代表的“鄉村遊”以及民宿產業知名度不斷提高,發展迅猛。四是建設美麗鄉村“示範點”。全面完成全縣“多規合一”村莊規劃編制,按照“試點先行、以點串線、以線拓面、梯次推進”原則,有序推進年度8個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34個整治村建設,提檔升級20__年度22個示範村建設,連片打造青山—銅鐘美麗鄉村示範片;紮實推進“擦亮小城鎮”行動,4個鄉鎮基礎設施實現提檔升級,3個鄉鎮正在建設。實施農村道路暢通、農村供水保障、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農村基層衛生服務能力提升等農村基礎設施工程,所有村組公路全部硬化黑化,農村飲水安全率達到100%,農村適齡兒童入學入園率100%。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持續深入推進鞏固提升行動。持續保持政策措施基本穩定,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按省定監測標準,對“三類對象”開展定期排查、動態管理,進一步健全完善防止返貧致貧人口快速發現和響應機制,完善防貧保障實施辦法,按照“一月一申報、一月一覈查、一月一發放”的原則,及時納入防貧保障範疇予以幫扶,做到應保盡保,動態清零。二是持續深入推進產業帶動行動。以發展現代農業爲核心,延伸產業鏈條,拓展生態優勢,實現“顏值+價值”的有機統一,推動農民增收致富、農業高質高效。持續實施“百千萬”工程,不斷加大產業扶持力度,推動“竹茶藥豬”等特色產業發展。落實政策、項目支撐,推動產業模式和產品技術創新,走集團化、品牌化的道路。三是持續深入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加大涉農項目資金統籌整合力度,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持續深入開展鄉村建設行動。大力開展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推進村莊“四旁”植樹、農田林網和庭院林、“灣子林”等建設,通過治山、治水、治氣、治土、治村,標本兼治,讓美麗鄉村外化於行、內化於規。四是持續深入推進示範引領行動。集中精力打造“三區”,即:以幕阜山旅遊公路沿線6個鄉鎮爲重點,打造100平方公里全國鄉村振興示範區;在白霓、銅鐘、青山片區打造100平方公里現代農業示範區;在茅井、洪下、浪口、河田片區實施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打造30平方公里4A級文旅融合示範區。
鄉村振興發展彙報範文 篇2
20xx年,大栗子村黨支部將貫徹十九大精神,團結一心,頑強拼搏,真抓實幹,努力完成全年的工作任務。爲加快我村建設的步伐,開創我村工作新局面,結合我村實際,特作如下總結:
一、工作成績及數據、事例
一、黨的建設
首先,加強黨組織建設,揭高黨支部的戰鬥力,凝聚力,完善村兩委學習制度,抓好班子自身建設,不斷提高班子成員的理論水平和工作水平,先善決策機制,認真落實民主集中制,實行重大事項會議決策,並對決策內容進行公開、公示。其次,加強黨員教育管理,嚴格按照黨員發展要求發展黨員。並完善所有黨員信息和後備幹部的培養、鍛鍊工作,加強監督。把我村黨員的日常管理工作逐步加強,以提高黨員的覺悟,保持黨員的先進性,純潔性。
二、疫情防控工作
爲確保轄區村民對新冠病毒的認識和防護,大栗子村黨支部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根據抗擊疫情的形勢變化,組織志願者在轄區卡口進行值班值守。宣傳防疫相關工作知識,開展體溫測量服務,嚴控外來人員和車輛,把好外輸入關口。與社區同志一起圍鐵絲網、發宣傳單,通過開展宣傳活動,展現了抗擊疫情新魄力,營造了健康向上的精神氛圍,在宣傳防疫知識、提振防控信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脫貧攻堅工作
我村共有貧困戶11戶13人,通過造血式扶貧和輸血式扶貧兩種形式,使貧困戶人均收入達到8000元,現已全部脫貧,20__年在原有的基礎上,新增項目大栗子村食品廠與劉家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分紅2.3萬元作爲扶貧資金。通過利益鏈接機制,以差異分紅的形式補助貧因戶增加收入,實現穩定脫貧。把集體經濟收入利用到脫貧攻堅中,加強惠農政策的扶持,採取項目扶持、能人包扶、發展帶頭人的形式實施幫扶,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通過造血式扶貧和輸血式扶貧兩種方式幫助貧困戶脫貧,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四、掃黑除惡工作
我村對掃黑除惡工作高度重視,認真安排,按照上級領導的工作要求,制定方案,周密部署,分片管理。定期組織村兩委成員進行宣傳、動員。加強摸底排查,讓掃黑除惡深入人心,加大羣衆監督和舉報力度,一經發現涉惡的行爲第一時間上報。
五、防火、禁燒工作
今年我村委會秸稈禁燒工作從3月初開始,全天檢查、廣泛宣傳,禁燒通告已經張貼到每個社,條幅懸掛到公路兩旁,並且在村常住戶每戶簽訂承諾書,有效遏制秸稈焚燒,我村在今年無秸稈焚燒現象。
六、衛生整治工作
對道路兩側、房前屋後進行了打掃。以;三清三拆;爲抓手開展鄉村風貌提升,大栗子村轄3個自然屯、6個村民小組,在開展鄉村風貌提升;三清三拆;百日攻堅行動中,大栗子村黨支部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宣傳力度,全村共投入資金7萬元左右,清理村莊垃圾160噸、清理亂堆亂放120處、清除池塘淤泥等10噸、拆除亂搭亂蓋15處480㎡、拆除廣告招牌42個、拆除廢棄牛棚及露天茅廁4處。我村始終把長效機制建設放在首位,進一步完善我村村規民約,加大對村規民約制定和實施程序的指導監督,確保村規民約的合法性、可行性。另外是深化建設鄉村法治陣地,提高村民普法教育的覆蓋率和針對性。延伸農村法律服務觸角,滿足村民的法律需求。
二、存在的問題
1、學習不夠,主要表現在:-是自學意識不夠強,沒有主動性積極性的學習精神.使自己理論水平提高不快,二是學習時間難以保證、致使學習內容和學習效果沒有落到實處。由於在日常的工作中學習時間沒有把握好,致使安排好的學習計劃,沒有完成。
2、業務不精,表現在:對待工作有時不夠主動、積極,只滿足於完成平時工作任務,對業務知識鑽研不夠,不注重業務知識的全面性,同時缺乏一種對業務方面刻苦鑽研的精神。
3、工作方法簡單。處理事情方法簡單,有時候不能夠很好的配合各個口的工作,工作作風還不夠紮實,對問題思者不深刻,有時把工作作爲負擔來看待。
三、整改措施
1、依託三會一課制度.制定學習計劃.確定學習內容,發放學習宣傳資料,要求黨員樹立行爲規範,認真學習中國共產黨處分條例、黨內法規,牢記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樹立崇高道德追求.養成紀律自覺,守住爲人做事的基準和底線要求認真學習,深刻領會豐富內涵和核心要義。
2、狠抓責任落實,提升擔當意識。做到自我淨化自我完善,努力爭做新常態下的合格黨員,全面提升黨員擔當意識,形成黨員積極爭做建設的;指導員;服務羣衆的;辦事員;。
3、是抓工作研實.提升服務質量,將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與創衛工作、安全生產、環境衛生整治。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建設、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等工作緊密結合,把工作成效和羣衆滿意度,作爲檢驗黨員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純籌佈局、協調推進。做到兩手抓兩促進,全面提升爲民服務的質量。
鄉村振興發展彙報範文 篇3
近年來,我縣大力培育和延伸農業畜牧產業鏈條,實現從繁育基地+規模養殖場+飼料加工+屠宰加工+肉製品熟食加工+糞污處理到百姓餐桌的.多領域現代農業全產業閉環,助推鄉村振興發展。
一、突出品牌優勢,做好產業“建鏈”文章。一是打造區域養殖基地。依託新希望六和項目,聚焦產業連片、生產要素集聚、設施裝備先進、科技水平領先、經營機制完善、經濟輻射帶動六大定位,投資30億元建設“生豬養殖產業園區”,放大畜牧龍頭的品牌和資本優勢。二是推進產業高質發展。在養殖場周邊流轉土地50000多畝,引導大中型畜禽養殖場集約化生產、標準化管理、產業化經營。三是創新分紅經營模式。整合全縣扶貧資金4326萬元,繁育基地畜養規模達4萬頭母豬數量,同步開啓“公司+家庭農場”放養結合,實現221萬元收益分紅,帶動全縣近6000戶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
二、優化產業佈局,做好產業“延鏈”文章。一是打造全產業鏈集羣佈局。與新希望六和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投資38億元建設“養殖—飼料—食品深加工—生態環保”全產業鏈集羣佈局,打造集屠宰、熟食、肉製品加工及倉儲冷鏈物流的全鏈條產業服務。二是激活產業連鎖反應。樹牢食品名縣“金字招牌”,投資5億元建設山東千喜鶴食品有限公司,引進歐洲最先進生產設備,實現年屠宰生豬200萬頭,生產冷鮮豬肉27萬噸。肉產品供應麥當勞、海底撈等龍頭食品企業,產業連鎖反應逐漸顯現。截至20__年底,千喜鶴食品公司納稅370.6萬元,銷售收入19.57億元。三是放大產業鏈富民效應。建設了覆蓋面積90平方公里的“新希望·xx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範區”,鄉鎮新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8處,年出欄生豬達百萬頭;投資3億元建設新好飼料加工項目,收購消納本地糧食作物42萬噸,直接帶動農民增收超1.2億元。
三、推動生態發展,做好產業“強鏈”文章。一是推進糞污生態利用。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工程,投資4億元建設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所有養殖場全部配套污水池、糞污池、沼氣罐,打造出全生態發展模式,與全產業鏈運營模式契合形成生態閉環。二是錘鍊生態發展工藝。創新採用“勻漿+CSTR厭氧發酵+熱電聯產+有機肥”工藝,對全縣畜禽糞污進行集中處理,實現了減量化排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三是佈局有機農業種植。通過糞肥還田推動土地生態修復,紮實推廣有機蔬菜、有機水果、稀有藥材、名貴花卉等高附加值農業種植,全縣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形成“養殖—糞污處理—種植”生態循環發展模式。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