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外出培訓學習心得體會(精選4篇)

教師外出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篇1

  通過聽教學專家教授的講座,結合自已從教的教學經驗,我深深地認識到上好一堂體育課並不是一件輕易的事,這裏面需要任教教師付出辛勤的汗水和智慧。下面我說一說學習的感受:

  一、新的課標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體育教師要支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要注重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鍛鍊的意識。

  二、我認爲教師上好一堂體育課應有一箇明確的目標。就是通過上這堂課,我讓學生學會了哪些內容,達到了什麼樣的目的。如果教學目標沒有完成,那麼,不管教法多好,教態多麼美麗動人,這堂課註定是不成功的。一堂課上完,學生學會沒有,有多少人基本學會教師一定要心中有數。

  三、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過程要求是師生互動,這裏面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教師包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大量地向學生傳授一些技能、技巧和鍛鍊方法,而學生缺少主動參與、探究和合作學習。另一箇問題是採取“放羊式“教學,教師上課後給學生髮放體育器材,讓學生自已去玩,這就容易發生安全事故。因爲學生的身心發展畢竟還不成熟,尤其對小學生來說。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深入到學生中去,起到組織、主導作用。

  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充滿興趣,這個學習過程是愉快的,學習結果也會令人滿意。但要避免片面追求熱鬧場面,簡單地認爲學生笑了、動了、氣氛熱烈了這就是好課。體育課不是單純的玩,它要求在玩的過程中,學會體育知識和技能,教會學生怎樣學習。心得體會

  五、教學內容更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尤其是小學體育教學。比如在跳躍這節課中,我就採用了模仿青蛙跳爲教學內容。因爲孩子們都見過青蛙,而且也喜愛青蛙,在這節課中,我用情景式教學法,通過講述故事、創設情境,結合現實出現的“捕蛙”情況,讓學生去討論研究和處理。學生在這節課中練習了各種跳躍動作,掌握了跳躍動作的技巧的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們在情感、合作、環保幾方面的意識。

  六、組織紀律性是學生學習的保證。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體育課上對學生服裝、整隊集合、解散、練習中等,一定要嚴格要求,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紀律習慣,否則就容易產生教學事故、突發事件等,給正常的教學工作帶來隱患。

  七、場地、器材是體育課教學中的重要輔助手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選擇適宜的運動項目,充分利用、開發現有的場地、器材資源,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掌握體育知識和鍛鍊身體。

  總之,我認爲上好體育課的一箇重要前提就是教師本人要愛崗敬業、熱愛本職工作,這樣纔會釋放自已全身的能量,撲到教學工作中去,纔會教好課,才能教好學生。

教師外出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篇2

  一年來,我和其他所有老師一樣都參加了第三輪繼續教育的培訓。通過一年的繼續學習,教育教學觀念有了新的認識,教學技能有了提高,教師繼續教育是教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和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本學年,我嚴格執行繼續教育工作計劃,努力工作,現把一年來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提高認識,加強責任感和緊迫感

  時代在不斷的進步、發展,對教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爲了提高個人教學水平,我認真學習新課標,領悟新課標精神,努力做好教學工作,保質保量完成教學工作。本學年,我認真的備課、編寫教案,設計適應學生的教學方法,開展的有效的教學。在教學中我把學生放在首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豐富專業知識,加強業務學習

  1、加強專業能力的培養,促進知識結構發展,具備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手段。我利用課餘時間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開展同伴互助活動,多聽課,學習經驗豐富的教師先進之處,運用於教學。

  2、把握外出學習機會、及時進行內化。外出參加教育教學活動的相關培訓是教師提高綜合素質的主要形式。我在本學年裏緊緊抓住每一次外出的機會,進行海綿吸水般的學習。並且利用業餘時間和雙休日進行消化,做好相關的自學筆記。 並且將一些理論成果付諸於我的教育教學實際當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使得繼續教育的意義落到了實處。

  3、觀摩、討論、學習,提高思想認識和教學水平。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研究教育教學方法,開展聽課評課活動,以此提高教研能力。

  三、高度重視教學反思、做好反思再實踐

  反思是教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結合大量教學雜誌、教學參考書中的觀點及案例,找出自己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由此產生的教育後果,在實踐中形成?還與老師們形成了“個體反思"和"羣體反思"兩種方式。"個體反思"是我"自省自察",特別是對於本學期的幾堂公開課、展示課,我都會進行進行"課前反思–課中反思–課後反思—思後實踐"並且寫好反思案例等,及時總結好理論成果。

  四、以名師爲榜樣、大膽探索實踐

  通過參加各類培訓也好,自己進行教學研究也好,我總會以名師名家,這當然也包括我身邊好多優秀的老師。他們有的課上得精彩,有的班級帶得漂亮。於是他們都會成爲我追隨的目標,我會以他們爲榜樣。但是,我也不會迷失自己,我會大膽探索、實踐自己的教學感悟。把自己用心悟的教學原理通過最樸實、簡單的教育教學手段來進行實踐。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來自老師愛的教育。通過這樣的“追隨”和“創新”鞏固了自己所學理論,又提高了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此次繼續教育學習,我深切感覺到,做爲一名教師,不僅要有崇高的奉獻精神、高標準的師德,也需有先進完備的教學策略與方法。由於本人的工作經驗不足,在面向全體學生這一方面以及對教材的理解都不夠透徹。爲使自己具有高尚師德,具有實施素質教育能力與水平的而加緊學習,學習,再學習。

  篇一:教師外出學習心得體會

  通過這次外出學習,收穫很大,老師們將知識點的操練變成帶有故事情節的過程,利於學生饒有興趣的聽課,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教學過程故事化或情景化也是老師們英語教學生活化的一箇方面。值得學習和借鑑。有一節課更大的一箇看點是其板書的特色藝術。板書採用太陽和光芒式的圖示形式,太陽的中心寫上中心句型,代表教學內容的重點,光芒的橫線末端寫上單詞或句型,代表分支內容,太陽和光芒的關係就像作文主題和每短內容的關係一樣,這種圖示利於學生大腦對知識的有序化整理和記憶。各位老師提供了一些可操作性強的教學方法,如:bingo遊戲,傳圖片討論句型的活動,chant和song的創編使用等等。

  通過觀摩課,使自己從教學方法和教學理論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各個優秀教師的優質課,使自己大開眼界,對自己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依據和標準,對自己的長足發展是一箇很高的促進。

教師外出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篇3

  歷時20天的“日照市農民畫創作研究班”已於4月15日圓滿結束了,作爲一名首次參與農民畫創作的培訓學員,在這短短的20天裏,我區所派學員在創作學習上受到了極大的鍛鍊,受益匪淺,並高質量的完成了市領導、市美術館領導佈置的每人創作3幅畫的任務,得到文化局、美術館領導的好評。

  日照農民畫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日照黑陶一起被我市列爲“日照文化瑰寶”。市委常委、市宣傳部毛部長親臨創作現場作重要講話,指出着眼於未來、擴大農民畫的創作隊伍、更好的傳承本土文化,也爲了將本土文化推向市場、打造日照的文化名片,是本次“創研班”舉辦的重要目的。能夠有機會參加如此重要的創作活動,我們深感榮幸!在此,我們對教育局領導和學校領導提供如此寶貴的學習與培訓機會表示深深的感謝!現將本次創作培訓的收穫彙報如下:

  一、通過此次創研活動,我們學會了農民畫的創作,提高了專業素質

  參訓的頭幾天,由於缺乏對農民畫的認識,創作基礎薄弱,各區參訓學員表現出極大地不適應,找不到合適的創作題材,進入狀態困難,創作過程一度非常痛苦,學員們焦慮不已。美術館副館長丁萬里老師耐心輔導,根據每個人所表現出來的專業上的特點,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強化個人優勢,發揮每個人的長處,使我們在參訓的第一週就順利的進入了創作程序,學會了創作。在接下來的創作中我區學員進步很快,每個人都有代表性的作品問世,閻立章的《六月蜜》、劉相弘的《蘋果熟了》、邱陽的《農民畫家》、任增波的《烤煙房》,各具特色,表現出我區學員應有的水平,得到丁館長和市文化局領導的充分肯定。

  學習過程中我們不懂就問,虛心向丁老師、向老畫家們學習,學到了很多以前在學校裏沒有學到的東西,專業素質和創作水平得到提升。

  二、通過培訓,加深了對本土文化的認識,增強了使命感

  “這一方水土上的事兒必須由這一方水土上的人來做”,這是丁館長經常對我們說的話。對農民畫創作的親身參與和體驗,使我們體會到了日照農民畫的巨大魅力,加深了對本土文化的認識,增強了使命感。繼承、發揚日照本土的文化藝術,是我們的歷史使命。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在幹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堅持業餘創作,爲發揚日照農民畫做出自己的貢獻。另外,根據區教育局領導和學校領導指示,我們計劃將日照農民畫列爲校本教育內容,開發校本課程,希望能夠得到校領導的支持與幫助!

  我們的培訓學習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離上級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我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進一步努力學習,再上一個新臺階。

教師外出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篇4

  作爲一名執教於農村小學的教師,今年我很榮幸參加了市教育局組織的爲期的市中小學骨幹教師的培訓活動,感覺真是受益匪淺,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對我們的教學和認識都有很大的提高。從網上的一場場不同風格名師的精彩講座中,我們更進一步瞭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一些對教育教學工作很有見解的專家們以鮮活的實例和豐富的知識內涵及精湛的理論闡述,使我的教育教學觀念進一步得到更新。

  以前培訓也較多,對新課改也有一定的認識,但通過這次骨幹教師的培訓,我才發現自己的認識不繫統、不全面。特別是教授的《有效課堂教學及評價》、《終身學習—讀書教學相得益彰》,教授的《教師的職業幸福》等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認識到了只有努力,只有加強學習,才能做好一名教師。作爲語文教師,不是隻懂一些語文理論知識就行,我們要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培養自身良好的人文精神,這樣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滲透到學生身上。而且語文教師還要學高爲師,有較高的藝術鑑賞能力和藝術修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引導學生髮現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導其去感受,去創造美。通過這次的培訓,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教師要多讀書,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

  想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就必須具備一桶水。專家們的講座就充分印證了這句話。他們用淵博的科學文化知識旁徵博引給學員們講述深奧的理論知識,講得通俗易懂,讓我們深受啓發。那麼在工作中,我們面對的是一羣對知識充滿渴求的孩子,將他們教育好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這使我更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升。不斷加強修養才能勝任教育這項工作。

  加強學習不僅僅只專業方面,要擴充到各個領域,不斷的提升自身的修養和素質。教師應把學習貫徹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將學習與實際教學結合起來,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在豐富自身專業知識的同時,廣泛涉獵各種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從而更好地適應教學的需要,通過總結經驗,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標努力。還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通訊技術,不斷擴大學習資源和學習空間,及時瞭解專業領域以及其他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注重與其他教師和專家的合作探討,教師要秉承終身學習和教育理念,以適應教育改革的浪潮。

  二、提高思想認識,淨化靈魂。

  培訓其實是一箇反思、進步的過程,這十幾年的教學生涯,讓我已經慢慢倦怠,我已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自己變的除了愛抱怨,還是抱怨。抄不完的筆記,頻繁的檢查,刻薄的制度,一項又一項的任務以及家長的難纏,學生的愚笨,領導的不理解,等等。都是那麼沉重,沉重的令人窒息。我早已像一臺機器,不再有靈感。把教師當成了一種謀生的職業。

  對工作有的是厭倦之意,不平之心,黯淡之境。可通過這次的培訓,走進教學大師們的心靈世界,感嘆於他們思維的敏捷,語言的風趣豐滿,獨特的教育視角,健康樂觀的人生觀,豐富的教育經驗……激起了我內心中的心絃,觸及到我思想的深處,我一次次禁不住問自己我該怎樣做?做什麼樣的教師?怎樣做一名優秀的教師?與優秀老師、與教學大師相比,我自身不足很明顯。這次培訓,對於我來說是一次難忘的充電機會。不僅讓我能以更寬闊的視野去看待我們的教育工作,學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方法和捷徑。也明白了“愛”是教育永恆的主題,我們應該怎樣更好地去愛我們的學生,怎樣讓我們的學生在更好的環境下健康的成長。更懂得只要我們教師是一箇幸福並快樂着工作的人,纔會讓學生感受到幸福並快樂,才能培養出更多的社會需要的幸福並快樂的人。

  三、加深反思,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水平。

  通過培訓,我認識到了反思的作用,知道一位優秀教師的成長一定離不開反思。反思讓我認識了自身在教育教學上的不足,反思也讓我認識到了怎樣才能做好一名教師。好的語文教師是一座橋。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課本,學生與社會之間的橋。在教學中,教材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學生是獲取語文知識的主體。教師的任務是如何能讓學生從教材中獲取知識,並把這些知識遷移,運用到自身發展中去,教師這座橋就是爲學生走進教材,與教材交流,汲取知識養分而鋪設的一條通道。我們的任務就是解決學生與教材交流時出現的障礙和引導學生怎樣更好理解教材,運用好教材。我們不能把我們對教材的認識強加給學生,而是要給學生髮揮的餘地。同時也要承認學生對教材理解的差異性,總之,教師要扮演好橋的角色,就是讓教師不要越權代替學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論。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與教材交流。

  也就是說,教師應該是學生與教材聯繫的紐帶。在課堂上,教師應該作爲引導者出現,而不是主導者。那麼,教師如何能扮演好橋的角色呢?在參加了市小學語文骨幹教師培訓班,認真聆聽了專家的先進理念,聆聽了許多特級教師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藝術後,我想,首先,要提起學生對教材的興趣,因爲興趣是學習的首要條件。只有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否則,橋就搭不成,或者就是橋搭成了學生也不願意通過。這一點我認爲應從減輕學生閱讀時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感悟上入手,要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教材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

  教材是磚,要用來引玉,而不是作爲單純的任務來完成。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時不要讓學生感到閱讀就是爲了回答問題和做“條塊”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閱讀是爲了感受一種美。其次,我們要設計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學生髮現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藝術美和思想美,使學生感到教材不僅是知識的載體而是藝術,思想的結晶,要讓學生萌發從教材中感受到這些東西的慾望,最後我們在教學中重點教給學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獲取他們需要的新知識並加以運用,以達到葉聖陶先生所說的:“教是爲了不教”的終極目標。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箇教師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如果一箇教師僅僅滿足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他將永遠不會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更談不上成爲教育專家。我們當然不必要人人都能成爲教育專家,但時時反思自己的教學,將自己的教學經驗成功地記錄下來,對我們年輕教師來說,都是一種寶貴的經驗,都是一種不可估量的財富。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