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彙報材料(精選6篇)

最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彙報材料 篇1

  由於博物館的文化底蘊濃厚,文化資源豐富,因此博物館也是我國人民進行教育的一箇重要場所。在博物館對人們進行教育,可以傳播我國曆史文化,加強人們對我國的文化的傳承;在博物館中我們也可以根據不同的文物進行詳細的講解,在進行教愛國主義育。

  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根本情況

  茂縣羌族博物館屬於公益性國有博物館,成立於1984年,1991年被命名爲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損嚴重,新館於20xx年6月28日正式對外免費開放。新館佔地面積60畝,總建築面積10653平方米,展陳面積4229平方米,庫房面積1486平方米,共設置自然廳、地震廳、羌源廳、信仰廳、民俗廳、紅軍廳、營盤山廳、重寶廳8個展廳。二十多年來,共收藏10000多件珍貴歷史文物及民族文物,種類包括青銅器、玉石器、陶器、銀器等,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3件,二級文物27件,三級文物273件。

  二、取得的成效

  (一)大力開展以弘揚民族精神爲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

  博物館是弘揚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陣地,是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用博物館的歷史文化,爲未成年人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引領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是博物館工作的創新拓展。

  我館充分發揮陣地的教育功能,爲廣闊觀衆,尤其是中小學生,通過參觀博物館,瞭解過去,知道現在,回眸歷史,展望未來。使他們瞭解五千年文明古國的燦爛文化, 感受改革開放後的豐碩成果;回眸中華民族沉重的歷史災難,展望祖國未來的美好明天。20xx年新館建成以來,我館接待了包括大中小學生、軍人、專家學者、過往遊客以及政府接待性參觀等在內79.4萬人次,其中青少年16萬餘人次,舉辦臨時展覽23次,完成720餘次義務講解,充分發揮了博物館作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窗口職能作用。

  我們利用館內的陳列展品,對未成年人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我館三樓是革命文物展廳——紅軍廳,展示有紅軍長征所用過實物,革命先烈的圖片等,圖、文、物結合展示,反映了革命先烈爲羌區人民的解放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事蹟。用波瀾壯闊的革命建設歷程和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加強對未成人的的`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廣闊青少年好好學習,努力成才,報效社會的革命熱情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積極創新思路,不斷整合教育資源,拓展教育內容

  1、開展愛國情感教育。茂縣羌族博物館充分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豐富的歷史事件、圖片資料,組織中小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城鄉社區、團委、黨校、婦聯、長征學院等部門廣泛開展主題鮮明、生動直觀的宣傳教育活動。每逢“五一〞、“五四〞、“5.18國際博物館日〞、“文化遺產日〞、“六一〞、“七一〞、“十一〞等節日,組織開展各類宣傳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使基地成爲中小學生緬懷先烈和樹立理想的“第二課堂〞。

  2、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加強愛教基地與學校之間的溝通聯繫,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衆的原則,組織開展未成年人理想信念教育。茂縣羌族博物館經常性地組織工作人員義務爲中小學生開辦革命英烈講座,專題報告等。20xx年至今,先後爲全縣6所中小學舉辦各類講座30餘次,深受學生的普遍歡送。

  三、新形勢下面臨的問題及意見建議

  學舉辦各類講座30餘次,深受學生的普遍歡送。

  四、新形勢下面臨的問題及意見建議

  (一)展出內容不夠豐富。

  進一步豐富館藏資源,豐富教育內容。根據黨委、政府中心工作以及社會需求,認真貫徹文物保護法,堅持“保護爲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重要文物史料特別是革命歷史文物的徵集、保護和利用工作,增強參觀者的自豪感使命感,從多方面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陳列手段比擬單一

  改良展示方式,增強教育效果。根本陳列是開展教育的主要手段,既要尊重歷史,表達自身特點,又要講究藝術,有所創新。要通過實物、照片、圖表、模型、繪畫、雕塑、景觀等多種形式以及聲、光、電等科技手段,不斷改良和提高根本陳列水平,增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吸引更多的人來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感受愛國情懷、提升愛國精神。

最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彙報材料 篇2

  1916年,正在上海復旦大學學習法語的徐悲鴻在蔣梅笙的好友朱了洲的帶領下,登門拜訪了蔣家。在飯桌上,徐悲鴻第一次見到了蔣碧微,此時她的名字尚叫蔣棠珍。蔣碧微梳了一條大辮子,前面留了劉海,倆人之間沒有什麼談話。蔣碧微的母親端上一盤清炒菠菜,徐悲鴻讚歎道:“紅嘴綠鸚哥,吃了喜多多。”然後端上來一盤紅燒豆腐,他又說:“紅燒白玉滿,下肚福滿堂。”飯後,他豎起大拇指連連誇讚:“天下第一菜,宜興蔣公館”。徐悲鴻的幽默給蔣碧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後,徐悲鴻經常去蔣家,與蔣梅笙討論詩詞。蔣碧微每一次都會坐在一旁默默傾聽,她的美麗也吸引了徐悲鴻的注意。倆人的’愛慕之情悄然萌發。

  可惜,蔣碧微在13歲時,由父母包辦,與蘇州的查家定了親。祖籍浙江海寧的查家與蔣家同是官宦之家。所以,雖然徐悲鴻和蔣碧微情有所動,但備妝待嫁的蔣碧微還是刻意避免與徐悲鴻單獨相處的機會。而意志堅定的徐悲鴻此時想到了私奔,蔣碧微再三思量之下,竟然同意了。在好友朱了洲的幫助下,他們私奔去了日本。臨行前,徐悲鴻準備了一對水晶戒指,並在戒指上刻下了“碧微”二字,這是他給未婚妻蔣棠珍取的新名字。這一年,徐悲鴻22歲,蔣碧微18歲。爲了給查家一箇交代,蔣棠珍的母親只有謊稱女兒和自己去蘇州遊玩的時候暴病而亡,還給女兒辦了隆重的喪事。

最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彙報材料 篇3

  1916年3月中旬,年輕的劉伯承指揮川東護國軍第四支隊約400人,在豐都、涪陵一帶側擊北洋軍,策應在瀘州納溪與北洋軍激戰的護國軍。經過兩天激戰,17日8時許,守敵潰逃出城。攻克豐都後,劉伯承帶隊追殲向江岸逃跑的敵軍,一鼓作氣把敵人驅趕到城外大河壩。突然,一股暗藏在右側的敵人瘋狂地向他們射擊。當劉伯承回頭關照一箇士兵的’時候,一顆子彈穿過他的顱頂,他忍着傷痛,仍頑強地揮舞着指揮刀,向着敵人衝鋒。接着,又飛來一顆子彈,從他右太陽穴射入,由眼眶飛出,流血不止,劉伯承當即昏倒。

  爲了取出腦中的子彈,必須進行手術。劉伯承擔心打了麻醉針,日後會對大腦神經功能帶來不利影響,堅決要求不用麻藥。德國大夫爲了縮短他的痛楚時間,聚精會神地用鋒利的手術刀,先將其腐爛了的右眼球挖掉,再精心細致地將其右眼眶裏的腐肉一點一點地清除。整個手術持續了兩三個小時,他自始至終連一聲呻吟都沒有。劉伯承摘眼不打麻藥的非凡事蹟,長期在民間廣爲流傳。

最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彙報材料 篇4

  徐特立“一生都是教書”,他自身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優秀品質被人們喻爲“沒有字的教科書”,教育和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生。

  徐特立斷指血的書的故事是一本最感人的愛國主義教科書。1906年,他在周南女校教書,有機會閱讀了《民報》、《猛回頭》、《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思想上發生了變化,積極從事革命活動,並指引學生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1909年的夏天,他應約在修業學校作時事報告。他痛斥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無所不至的’侵略,列舉了一樁樁傳教士毒害中國人民的慘案,他越講越憤怒,慷慨激昂,聲淚俱下。忽然,他跳下講臺,跑到廚房取出一把菜刀,當衆砍下自己左手的一節手指。他用鮮血寫下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八個大字,表示對帝國主義的憤恨和雪恥的決心。因爲流血不止,他暈倒了。事後,省內外許多報紙都以顯著位置報道了這一消息,徐特立的愛國壯舉教育了各界人士,激發了許許多多教師和學生的愛國熱情。

  作爲一位傑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保持着樸素節儉的優良品質,這是一本難得的修身教科書。早在湖南一師的時候,徐特立的生活節儉,就是全校聞名的。他的住處簡簡單單,沒有大皮箱,沒有大櫃,沒有什麼值錢的傢俱,有的只是破舊的書籍。當時,長沙教育界有一箇風氣,中學教師被認爲是有體面的人,出門都要坐轎子,顯示紳士派頭。可是徐特立卻從來不坐轎子。他在長沙師範當校長,又在一師兼課,兩個學校相距約10裏地,他每次都是往返步行。遇上雨雪天,他就穿着“釘鞋”,打着雨傘,夾着講義,從不缺課或遲到。一些教師看了很感動,慢慢地也都學着不坐轎子了。

  1937年,徐特立領導着陝甘寧邊區的教育工作。黨中央剛進駐瓦窯堡的時候,當地只有一所學校。一天,徐特立去聽課,他穿着破皮襖,腰繫一根繩子,學校的教師還以爲他是紅軍的馬伕,沒在意。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馮雪峯一起去聽課。馮雪峯向教師們介紹了徐特立,教師們大喫一驚,原來那穿着極爲樸素的“馬伕”,竟是邊區教育部部長。有兩首小詩描述他在延安時的儉樸生活:“延安諸老惟公特,生活簡單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補綻,自煮瓜果充糧食。”“少騎公馬多徒步,不要隨從來照護。攜帶兩個冰饃饃,一天開會好幾處。”

  建國以後,徐特立住在北京,物質條件好了,他依舊保持節儉的作風。他常對親屬說,生活上的簡樸,不僅可以省下錢來用於公共事業,更重要的是不脫離羣衆,鍛鍊人的革命意志,培養人的高貴品質。他的衣被鞋帽都是從延安時一直穿用到解放後,只要能補的,他就堅持不換新的。後來,他同意添置一套料子服和一雙皮鞋,平時也不穿,只是因爲要經常出席一些重要宴會和參加外事活動的需要。他在飲食上也十分簡單,一直愛喫五穀雜糧和蔬菜。開始,他和中央宣傳部的部分工作人員住在一起,房子很舊,也較擠,孫輩回家就睡在辦公室的地板上。1952年,組織上要給他蓋幾間房子。他幾次表示不同意,說等將來生產搞好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再考慮。後來經過多次說服,並將修建費減去了1/2,他才勉強同意。他住在香山時,很少一箇人坐小車。他跟警衛員算過一筆帳:汽車、汽油是用實物或黃金從國外進口的,從香山到城裏,來回幾趟就把一箇中農的全年收入跑掉了。後來進城居住了,他還常常以步代車,保持了優良傳統。

  1968年11月28日,91歲的徐特立老先生因病去世。他是一位偉大的師表,他爲中國教育事業奮鬥的一生,永遠爲人們緬懷,被人們稱頌。

最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彙報材料 篇5

  800多年來,岳飛“精忠報國”慷慨悲壯的動人故事,一直在我國人民中間廣爲流傳。

  岳飛(公元1103~1142年)出生於河南省湯陰縣一箇貧苦農家。據說岳飛呱呱墜地的那天傍晚,剛巧一隻大鳥從屋頂上飛鳴而過。父親嶽和便給他取名叫“飛”,字“鵬舉”。

  由於家境清貧,岳飛小小年紀就得打柴割草,還要幫助父母下地耕作。在艱辛的勞動中,岳飛練就了一副強健的體魄,並學得一手好箭法和好武藝。

  岳飛青年時代,是在國家內憂外患之中度過的。宋朝統治者縱情享樂;長期生息在我國東北的女真族勃然興起,建立了金政權。1127年金攻陷宋都城汴京,北宋宣告滅亡。

  這一年,岳飛正好20歲。這個飽讀兵書、諳熟武藝、身強力壯的年輕人,盼望有一天能夠投身疆場,爲國家報仇雪恥。當招募“敢戰士”的消息傳來時,他報名參軍。就在他走上戰場的前夕,深明大義的母親,特意在他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囑咐他一生一世都要爲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奮勇殺敵,決不吝惜自己的生命。

  岳飛參軍後,一直堅持戰鬥在抗金的最前線,爲挽救民族的危亡而英勇殺敵。他率領的`“岳家軍”不畏強敵,獨當一面,先後六次與金兵交鋒,均獲全勝,“岳家軍”聲威大震。而趙構卻重用寵臣主和派代表黃潛善、汪伯彥等人。爲了拯救淪陷在敵佔區的苦難同胞,把敵人驅逐出境,岳飛不顧自己位卑言輕,上書給皇帝趙構,堅決反對繼續向南逃跑,力諫趙構返回汴京,親率六軍北渡黃河,這樣將帥一心,一定可以收復中原。這道奏書進呈後,觸怒了趙構和黃、汪這些妥協投降派。他們以“小臣越職,非所宜言”的罪名,把岳飛的官職革掉了。閒居三個月後,岳飛難以壓抑心中報效國家的強烈意願,投奔河北路招撫使張所。岳飛慷慨陳詞,決心以身許國,消滅敵人,恢復故疆,以報答父老鄉親。從此,岳飛又轉戰在抗金的戰場上,而且越—戰越勇,“岳家軍”的旗幟成了抗金力量的象徵。金兵統帥不得不驚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1140年,正當岳飛奮勇前進,勝利在望的時候,趙構和宰相秦檜卻害怕“岳家軍”強大起來之後,成爲南宋政權的威脅。因此,不惜出賣民族利益,以“孤軍不可久留”爲藉口,在一天之內連下12道金牌,強令岳飛退兵。岳飛對此極爲悲憤,長嘆道:“十年之功,廢於一旦!”岳飛退兵時,中原人民攔住軍馬,哭聲盈野,岳飛也潸然淚下。

  岳飛回到臨安後,趙構和秦檜爲了向金兵求和,誣陷他唆使部下謀反,以“莫須有”的罪名把岳飛送進監獄。1141年12月29日,岳飛和他兒子岳雲、部將張憲等一同被害,當時岳飛年僅39歲。臨刑前,他奮筆疾書,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意思是“老天有眼呵,老天有眼呵!”岳飛被害後,南宋與金人訂立了可恥的紹興和議,向金朝稱臣納貢,大片國土淪於金人之手。

  岳飛雖然慘遭殺害,但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光輝業績,深深地銘刻在世代中國人民的心中;而奸臣秦檜等人,卻被鑄成鐵像,反剪雙手,長跪於英雄墓前,被萬世人民唾罵!

最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彙報材料 篇6

  60年代,我國的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使全國人民爲之振奮,使敵視中國的人震驚,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國力和國際地位。爲研製兩彈立下不朽功勳的科學家鄧稼先是一位爲國捨己的人。

  1958年,國家下達了研製原子彈的.命令。這是一項絕對保密的工作。年輕的鄧稼先被選爲主要研製者之一。他深感自己責任重大,說:“爲了完成這項任務,死了也值得。”

  從此,他開始了祕密的研製工作,人們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切出頭露面的事都沒有他參加,連他的妻子和親人也不知道他在哪裏工作,在做什麼。他也只能把對親人的感情埋在心裏,過着長期的獨身生活。和他同時代的同學,有許多成了有成就有名氣的科學家、活動家,他的名字卻沒多少人知道。

  後來,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人們仍然不知道鄧稼先就是兩彈的元勳。有一次,他的好友、美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回國探親,點名要見他。兩個人會面後,楊振寧問他在哪裏工作,又問起爆炸原子彈的事。他只能回答是在京外單位工作,絲毫沒講自己正是造原子彈的。

  長期艱苦工作損害了鄧稼先的身體。1986年,他患癌症病逝。一直到報上發佈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國人民才知道鄧稼先這個名字。他不圖個人的名和利,捨棄了個人的幸福,幾十年默默無聞地爲國家大業奮鬥,卻從不後悔。臨終前,他欣慰地說:“我可以瞑目了。”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