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審計助理實習報告優秀範文(精選10篇)
2025年審計助理實習報告優秀範文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這首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
2、體味本詩情景交融的特點和譴詞造句的妙處。
重難點分析:
1、詩人的抱負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寫景的詞句中?
2、體會本詩慷慨激昂的情感和開闊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曲。)
看過《三國演義》的同學一定熟悉曹操,你們認爲,曹操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髮言。教師總結。(幻燈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 “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曹操都一直自稱“宰相”,從未稱帝。他曾在《讓縣自明本志》中表述了自己的心志,說:“身爲宰相,人臣之貴以極,意望已過矣。”至於他對自己一生的評價,他是這樣說的“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除此之外,曹操擅長詩歌,《步出夏門行》與《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我們一定聽說過這樣的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就是其中的名句。今天我們要學的《觀滄海》就選自於《步出夏門行》組詩。
二、寫作背景
《觀滄海》寄託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的闊大胸懷,因爲這首詩寫作的時間很特殊。這是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時所作,此時正當夏秋之交,他登臨碣石山,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一時詩興大發,豪情滿懷,寫下了這壯麗的千古名篇。
三、鑑賞詩句
1、詩人觀察景物時的立足點在哪裏?
分析:詩人登上碣石山,面對大海,所以碣石山即是詩人的立足點。
2、這首詩既描寫了實在的景色,也描繪了詩人心中想象的奇特之景。詩人描寫了哪些實在的景色?
學生髮言。教師總結:詩人描寫了大海的波濤,海中的山島、島上的樹木、百草,以及秋風吹過樹葉時的蕭瑟之聲。其寫作的順序如下:先寫觀海的地點,再寫所觀之景:一寫大海蒼茫動盪,山島堅定牢固;二寫島上草木欣欣向榮;三寫海上風浪驚心動魄。
3、詩人描寫的這些景色中,你最欣賞的是哪一句?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
4、在全面描繪大海風貌的基礎上,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讓我們一起來讀這兩句描寫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5、爲什麼在詩人的筆下,大海是萬物的母親?這裏的大海有沒有特別的含義?
分析:詩人在這裏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辰的氣勢,其實洋溢着詩人飽滿的激情和要平定中原建功立業的英雄氣概。所以我們知道,詩人其實是以滄海自比,表達了他統一中國的偉大抱負。我們可以從大海的氣魄、胸懷觸摸到作爲一箇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躊躇滿志時豪邁的氣魄、飽滿的激情。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
這是一首偉人之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四句是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誇張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箇極其開闊的意境,給詩歌增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因此,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着的,作者統一中國意欲建功立業的抱負並沒有在詩中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中。這種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這種抒情方式在當時是全新的抒情方式,因爲古代許多抒情寫景的詩歌中景與情是分開的。如荊軻《易水歌》中的上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就是側重寫“風、水”,下句是“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寫的則是壯士決死的感情。
而《觀滄海》字裏行間都洋溢着飽滿的激情。“水何澹澹”六句雖然是在描繪生氣勃勃地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的壯麗山河,透露出詩人“江山如此多嬌,我願爲折腰。”的思想感情。“日月”兩句是寫景的高潮,以滄海自比,更恰切地表述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
五、總結
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曹操是一箇雄心勃勃的政治家、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
2025年審計助理實習報告優秀範文 篇2
教學目的:
一通過反覆朗讀,體會詩的內容和意境,學習朗讀詩歌的方法。
二理解本詩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
三感受詩人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豪情。
教學重點:
通過反覆朗讀,體會詩的內容和意境。
教學難點:
理解本詩借景抒情、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讓我們從雨果的名言來開始今天的學習。
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中國也有句俗語:宰相肚裏能撐船。一箇人有多大的氣度,決定他能成就多大的事業。
現在,我們來學習曹操的“觀滄海”,一起來領略他的胸懷。
2曹操,有人稱他爲梟雄,有人稱他爲奸雄,也有人稱他爲英雄。你所瞭解的曹操是怎樣的呢?請你用三言兩語,介紹曹操。
師簡介曹操: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挾天子而令諸侯”後,先後滅呂布,敗袁紹,逐漸統一了北方。
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願。把前後的事件聯繫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多麼重要的戰爭了。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爲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一定會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
二反覆朗讀,領略詩歌的意境
1聽錄音
2通過各種形式反覆朗讀,要求注意詩歌的節奏、重音、抑揚頓挫,更要讀出感情來。
(現在,讓我們來聽一下錄音,感受詩歌的意境。齊讀。分散讀。個別讀,男生讀,女生讀。怎樣才能讀出詩歌的味道來?要注意節奏、某些詞語要重讀、要有抑揚頓挫的感覺,更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感情來)
三分析詩歌,完成目標二、三
1簡單回顧:剛纔介紹了,本詩是曹操在北征烏桓途中寫的。
2全詩是圍繞哪個詞來寫的?“觀”
3出示圖片:這就是作者曾經登臨的碣石山。在山上,作者登高望遠,看到了哪些景象?請同學找出詩中相關語句。
請同學用現代漢語來描述作者登高看到的景象。(從東面登臨碣石山,來觀賞滄海。水波多麼的起伏動盪,海中的島嶼高聳挺立。島上樹木叢生,野草茂密。秋風吹來,樹木發出瑟瑟的聲響。洶湧的波浪澎湃湧起。太陽和月亮,好象在滄海中運行。燦爛的銀河,也好象從滄海中升起。多麼慶幸啊,能看到這樣的景象。作了一首詩歌,來表達我自己的志向。
4請你用一箇詞語來表述這些景色給你的感受。你的依據是什麼?
壯觀生機勃勃波濤洶湧
本詩寫的是什麼季節的景色?秋天(秋風蕭瑟)秋天一般給人的感覺總是特別淒涼,而詩人卻把它寫得生機勃勃,充滿氣勢。最能體現出作者博大胸懷的詩句是哪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作者爲什麼不寫凋謝的花草,爲什麼不寫金黃的果實,而寫了這些景物呢?作者站在碣石山頂,登高望遠,胸懷天下。他的胸懷就像那浩淼的滄海一樣,能容納天地萬物。統一天下,是他的夢想;建功立業,是他的抱負。作者所要反映的情感,是與他筆下的景物特徵相一致的。句句是寫景,句句蘊涵了作者的情感。這樣的寫作手法,我們稱之爲借景抒情,或是寓情於景。
四總結全文
作業:
用現代漢語改寫《觀滄海》,適當運用修辭手法,語言要優美。
2025年審計助理實習報告優秀範文 篇3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全詩。
2、體會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負。
3、體會、學習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此詩。
2、瞭解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教學難點
1、賞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體會詩人博大的胸懷。
2、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蘇軾在他的《赤壁賦》中寫道:“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蘇軾在文中稱讚的是誰嗎?(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詩作《觀滄海》)
二、瞭解作者及作品
分別請幾位同學介紹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學補充、糾正。
明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以慷慨悲壯見稱。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了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三、朗讀《觀滄海》,整體感知
1、老師範讀。
2、指導詩歌朗讀方法:停頓、重讀、語調、延緩。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4、請幾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評價。
四、合作探究,理解詩歌
1、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思考、探究下列問題: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寫想象的?
(3)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胸懷?
(4)詩中哪些句子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2、小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學評價。
(1)學生回答,其他同學補充、糾正並評價。
(2)明確:以“觀”統領此詩。
三層。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以“觀”統領此詩。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最後兩句詩附文,是爲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實景:樹木叢林,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虛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明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這首詩描寫了海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日月、星漢。尤其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四句,以豐富的想象表現了大海浩瀚壯闊、包容天地的宏大氣概與形象,顯示出詩人博大的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五 品讀賞析
賞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學生在小組內展示,然後在班上交流。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 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運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映上去的。很明顯,這不是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而是他看到波濤洶湧丁大海所產生的奇特想象。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匯到詩裏,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六、小結
師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箇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後,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藉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願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這是一首以寫景爲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七、拓展延伸
師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於景中。你能說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八、作業
1、背誦全詩。
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
板書設計
觀觀——水島樹草
滄博大胸懷
海感——日月星漢
加載中,請稍候……
2025年審計助理實習報告優秀範文 篇4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佔據兗州,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份,編爲“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爲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爲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背景介紹: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徵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觀滄海》是《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而《龜雖壽》則是最後一章。這兩首詩遙相呼應,寫下《龜雖壽》時,詩人已經53歲了,他的北征雖然歷盡艱辛,卻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爲統一北方掃除了最後的障礙。他在爲新的勝利所感奮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認識到,大業未竟,任重道遠,應當乘勝前進,不斷進取。
自主學習:
1.課前查找相關資料,從多方面瞭解曹操其人。並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曹操進行評價。
2.讀準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蕭瑟老驥伏櫪
課文探究:
1.《觀滄海》中實寫觀海所見景色的詩句是哪幾句?所寫內容和角度有什麼不同?
2.《觀滄海》體現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龜雖壽》前四句修辭?說明什麼道理?
課堂練習:
1.以觀滄海。山島竦峙。
2.神龜雖壽,終爲土灰。
3.《觀滄海》中藉助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句子:
4.《龜雖壽》一詩中的高潮和核心的句子:
拓展閱讀:閱讀毛澤東的相關詩詞,初步感受毛澤東詩詞和曹操詩歌的異同點。
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表達與交流:
曹操是一箇千百年來褒貶不一的任務。他聰明透頂,又愚不可及;奸詐狡猾,又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可以說是大家風範,小人嘴臉;英雄氣派,兒女情懷。請結合自己的閱讀積累,寫出你對曹操的評價。
作業:1、背誦兩首詩。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3、做練習冊。
2025年審計助理實習報告優秀範文 篇5
教學設想
初一學生誦讀古詩的通病是急於成誦:讀的速度太快,節奏感不強,這就不利於感悟與理解。要改變這種狀況,須從讀詩的節奏訓練人手。這篇課文有多種詩的體式,節奏型各不相同,用來進行這種訓練以養成良好的誦詩習慣,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四至七言句的節奏型依次是:
如“東臨偶石,以觀/滄海”(四言句)
“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常記/溪亭/日暮”(七言句)
“舊時/茅店∕社林/邊”(六言句)
但有時也要根據意義加以調整,以避免讀破詞語,如“海日/生∕殘夜”“七八個/星/天外”“稻花/香裏/說/豐年”。
爲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我們建議每一首教師都應領讀兩三遍,或者挑選個別學生爲全班領讀。
至於串講或啓發提問,重點可放在景物描寫,因爲借景抒情是這幾首詩詞的共同特點。背景也要講一點,切忌展開。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二、讀讀講講問問。
解題: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繫。現在來看詩的正文。
讀兩遍後,指導學生劃分層次。要先提出問題:①全詩12行,除開頭兩行外都是寫景,說說開頭兩行的作用。②區分一下哪幾行寫實景,哪幾行寫想象之景——虛景。③寫實景中有動有靜,分析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然後歸納如下: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盪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第三層(最後四行)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問:海是很難寫的,可是讀了這首詩,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會感到海的偉大。這首詩究竟好在哪裏呢?(虛景和實景配合得好,有實景才能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有虛景,纔有新奇感,才能激發讀者的想象。)
三、總結。
古人說:“詩言志。”這首詩雖然全是寫景,但所寫的景物都是由詩人的“志”來統帥的。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峯,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消除了後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沒有這樣宏偉的抱負,沒有這樣闊大的胸襟,他怎能寫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樣的詩句呢?可惜的是,第二年他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了,從此中國就進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觀滄海》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龜雖壽》等詩篇。詩作以慷慨悲壯見稱。
二、故事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率軍徵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三、課文翻譯
原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註釋: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東漢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徵烏桓時曾路經這裏。
以觀滄海:以,來。滄海,即大海,這裏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強調作用,可譯爲“多麼”。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
竦峙:聳立。竦、峙:都是聳立的意思。
譯文:向東伐烏桓時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海水多麼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原文: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註釋:
叢生、豐茂:都是指樹木、草木長勢旺盛。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發出的聲音。
洪波:巨大的波濤。
譯文:樹木鬱鬱蔥蔥地生長,各種草長勢也很旺盛。秋風颯颯吹來,樹木簌簌作響,巨大的波濤不斷湧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註釋:
若:好像。
其:代詞,代大海。星漢:銀河。
幸甚至哉:幸運得很,好極了。幸,幸運。至,達到極點。
譯文:日月運行,好像都出於大海的吞吐之中;銀河輝煌燦爛,彷彿都閃耀於大海的胸懷之間。慶幸得很,用這首歌來表達我的志向。
四、問題解疑
1、開頭兩句在全詩中有什麼作用?
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地點和對象。“觀”字統領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句詩。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是“多麼”的意思,是讚美之詞;“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樣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動盪,一望無垠,只有山腳下的山島突兀聳立在海心。它們點綴在遼闊的大海上,使大海顯的神奇壯觀。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兩句詩在寫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試分析。
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這四句是虛景。 四、課文主題
《觀滄海》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借大海雄渾壯闊的景象抒發了意氣昂揚的豪邁感情和開闊胸襟,表現了他渴望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觀滄海》教學反思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主要表現出來的問題是:
一、學生結合畫面表達的過程中,多數學生表達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所看到的畫面。這使得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先想象,再構思,後表達的思維不到位。這一點與學生們的積累、語感、想象思維的訓練不到位也有很大的關係。
二、學生們對古詩歌的認識還很粗淺,甚至是基本的律詩、絕句的格式都不知曉。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詩歌的內容。這一點也和學生們剛剛接觸到詩歌有很大的關係。
三、這節教學實踐活動中,還表現出學生們對詩歌的朗讀不夠深入。學生們的個性化朗讀與朗讀體驗表現得不好,沒有良好的語感、節奏、韻律對於理解詩句和對聯都要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在今後的詩歌教學活動中還應更多的去培養學生們聯想和想象的能力——爲學生們打開一扇思維的窗,去走近詩人的心田;還應該多朗誦,多學習詩歌的基礎知識。
2025年審計助理實習報告優秀範文 篇6
《觀滄海》是曹操蒼涼慷慨寫景抒情的一首優秀作品,同時又是一首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的名篇。爲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此詩,應先讓學生簡單瞭解曹操的生平思想及政治抱負,理解詩中景色描寫,流露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的感情。通過學習後,培養學生面對多姿多彩大自然,也能悟出自己的情感。
曹操是《三國演義》中一箇著名人物,同學們是比較瞭解的,因此我在教學上設計:先讓學生自主去瞭解曹操生平及思想抱負,然後文中詩句師生共同合作切磋,在學習中一定要質疑問難,師生再深入探究並解決之。
一、 教學目標
1、 朗讀,背誦全詩。
2、 體會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負。
3、 培養學生感悟古代詩歌的能力。
二、 導入新課及寫作背景
同學們都很熟悉曹操是《三國演義》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建安五年(200),他在官渡之戰中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後,於建安十二年(207),又親率大軍北上,大破烏桓及袁紹的殘餘勢力,在凱旋班師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對着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三、教學設計
【自主性學習】
1、 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奏、語調、情感。讀完後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
2、 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充滿豪情壯志誦讀,然後請兩位學生來說說詩中畫面及詩人的情感。
【合作性學習】
1、 整體感悟
詩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蒼茫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詩人感到這是多麼壯麗的意境,多美好的圖畫啊!看到太陽、月亮的運行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彷彿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是多麼博大的胸懷啊!
2、 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開始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問:整首詩是由一箇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理解:“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麼?句中直接寫到人嗎?
理解: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那種勃勃英姿。
問: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顯示了什麼?
理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盪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這是多麼壯麗的意境,多麼美好的山河圖畫啊!
問: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說出這景象嗎?這種景象是一種什麼樣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箇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後,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藉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願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3、 小結,朗讀、背誦。
這是一首以寫景爲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探究性學習】
問:你能說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理解: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爲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於景中。你能說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作業:1、背誦全詩。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
附:板書設計
水何澹澹顯示大海波壯闊,
動態景色秋風蕭瑟美麗多姿,生機
實景洪波湧起勃勃景象。(實頌借景抒情
山島竦峙祖國壯麗山河,抒發詩人
曹操登山觀海(全景)靜態景色樹木叢生激起統一中國強統一中國
百草豐茂烈願望。)建功立業
虛景日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投入的抱負。
(想象)月大海的懷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星漢含蓄表達詩人博大胸襟。
2025年審計助理實習報告優秀範文 篇7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積累語言詞彙,揣摩其語言魅力;理解詩的內容,領會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
能力目標掌握鑑賞古詩的方法,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提高對古詩的審美鑑賞力。
情感目標領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感受美的薰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並背誦詩歌,掌握鑑賞古詩的基本方法,鑑賞意象意境,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難點理解詩歌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寫作特色
三、教學課時:(一課時)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提問法點撥法討論法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導入語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何其芳先生筆下所描繪的清新自然的秋景圖,今天我將帶領大家一起來學習另外一首描摹秋天景色的詩歌,看看詩人筆下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下面我們就一同走進曹操的《觀滄海》。
2、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首先,請同學們談談“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箇怎樣的人,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作者簡介}曹操(155—220)
字孟德,小字阿瞞,一名吉利,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精於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創有《蒿里行》、《觀滄海》等詩篇。其詩具有“慷慨悲涼,氣韻沉雄”的風格。
{寫作背景}
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借許悠之計,以少勝多,擊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對手——袁紹。袁紹殘部逃至烏桓(遼東半島上的一箇少數民族政權),欲借烏桓之力,以求東山再起。曹操乘勝追擊,征討烏桓。東漢建安12年曹操揮鞭北指,所向披靡,大敗烏桓。歸途中,曹操登臨碣石山,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刻,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即書“《觀滄海》”。
(二)夯實基礎,整體感知
{簡要介紹詩歌體裁}
樂府——兩漢官署名稱,即音樂機關。其主要職責是製作國家典禮音樂,主要收集文人詩、民間歌謠入樂。
樂府詩一般無標題,尤其是漢代樂府。《觀滄海》的題目是後人所加的。樂府詩可譜樂歌唱,詩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去的,亦可稱之爲“詩的附文”,與詩歌表現的內容無關。
{聽讀結合,初讀感知}
請同學們聽我泛讀,注意把握這首詩歌的情感基調。泛讀完之後,再請同學們齊讀,在讀的過程中請同學們找出“這首詩描繪了哪些景象?”
明確:詩中描繪了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日月、星漢等景象{深入詩歌,品讀文本}
帶領學生進入詩歌,梳理詩歌的內容:1、細緻分析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構成了一箇怎樣的意境,與詩人的心境有何聯繫?
解析:“觀滄海”以一箇“觀”字爲線索,總攬全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旨在交代觀海地點及方位,登高臨海,視野開闊,將滄海壯麗的景色盡收眼底;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登高遠眺,描摹大海、山島的情狀,使眼前之景顯得遼闊、壯觀,寫出了滄海之景的壯麗之勢;
“樹木從生,百草豐茂”一反宋玉《九辯》中“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悲秋情懷。寫出在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茂,給人生機盎然之感。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此句雖言秋風蕭瑟(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悲秋意緒。眼前見到的卻是大海的洶湧澎湃,氣象宏闊、生命不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詩人將眼前實景,融進自己的想象和誇張,呈現出吞吐宇宙的氣象。詩人以滄海自比,隱含自己有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抒發了詩人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壯志雄心。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爲合樂而作,與詩歌正文的內容無關。
2、品析這首詩運用了那些藝術表現手法?並說明這些表現手法在詩中是如何得以體現的。
明確:A、景物的描寫手法:
由近及遠(由眼前實景到想象、聯想之景的描寫——空間關係的遷移,顯得層次分明)
虛實相生(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等景象爲實寫,日月、星漢爲虛寫。採用虛實相生的描寫手法,使詩內涵豐富,意韻無窮)
動靜姐合(水、秋風、洪波、日月、星漢等景象的描寫爲動景,山島、樹木、百草等景象的描寫爲靜景。動靜結合,使詩歌顯得鮮活生動,富於感染力)
B、情感的表現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景生情,情生景”:一切景語皆情語)
託物言志(借寫大海吞吐宇宙的雄偉壯闊之景,隱喻自己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誦讀全詞,昇華感情}
請學生富有情感的誦讀全詞,以感受文氣,曹丕在《典論·論文》曾說:“文以氣爲主”,詩詞亦是如此。在《觀滄海》這首詞中需要我們在誦讀中去獲得一種陶冶,以便使自己融入詩中,並達到與詩的一種交流與溝通。
小結:
本節課所學的《觀滄海》,重點是讓大家掌握鑑賞古詩的方法,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體會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懷。通過對這首詩的學習,我希望大家都能像曹操那樣“胸懷闊大、志存高遠”。
(三)課後作業
請同學們下來完成課後作業,並背誦這首詩歌。
板書設計:
水山島(壯麗氣勢)
樹木百草(向榮姿態)實景(借景抒情)觀滄海秋風洪波(氣象闊大)
(樂府詩)日月:運行-出其中(奇特想象)虛景(詩言志) 星漢:燦爛-出其裏(宏偉意境)
2025年審計助理實習報告優秀範文 篇8
年級:九年級課型:誦讀欣賞課時:2課時執筆:
審覈:語文備課組時間:20xx.3.3班級姓名:
教學目的:
1、誦讀課文,理解深邃的意境。
2、鮮明的藝術特色。
3、朗讀背誦。
教學重點:朗讀背誦。
教學難點:理解內涵和寫法。
第一課時
一、自主學習《觀滄海》
1、資料鏈接
曹操,有人稱他爲梟雄,有人稱他爲奸雄,也有人稱他爲英雄。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挾天子而令諸侯”後,先後滅呂布,敗袁紹,逐漸統一了北方。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願。把前後的事件聯繫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多麼重要的戰爭了。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爲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一定會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
2、自讀這首詩,給加點字注音
碣石澹澹竦峙蕭瑟
3、課前誦讀這首詩(注意節奏、語調、情感)
二、合作探究《觀滄海》
1、整首詩是由一箇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2、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說出這景象嗎?
3、你能說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4、請同學們放聲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三、自主學習《江城子密州出獵》
1背景介紹
蘇東坡是北宋詞壇的大革新家,他作詞時,正當柳詞風靡一時之際,他有志於改變《花間》以來柔媚的詞風。宋神宗熙寧八年,東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歸途中與同官梅戶曹會獵於鐵溝,寫下了這首出獵詞。他因自己的詞有別於“柳七郎風味”而頗爲得意。曾致書鮮于子駿表達自己的這種自喜:“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爲節,頗壯觀也。”(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瞭解豪放派的詞風)
2、自由朗讀這首詞,讀準下列字音
擎貂妨
3、理解詞中的關鍵詞
黃:蒼:千騎:擎:
平岡:胸膽尚開張:鬢微霜:
會:
四、合作探究《江城子密州出獵》
1、內容理解
這首詞分上下兩闋,上闋寫;
下闋。
這首詞中最能體現作者愛國思想和豪情壯志的句子是
2、主題探究
這首詞通過冬獵盛況的描繪,反映了
的強烈願望。
3、由典故運用,我們可以看出,詞人蘇軾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箇怎樣的形象?
4、大聲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教(學)後反饋
我的收穫:
我的問題:
秦都中學師生共用教學案
詩詞曲三首
年級:九年級課型:誦讀欣賞課時:2課時執筆:韓雲生
審覈:語文備課組時間:20xx33班級姓名:
教學目的:
4、誦讀課文,理解深邃的意境。
5、鮮明的藝術特色。
6、朗讀背誦。
教學重點:朗讀背誦。
教學難點:理解內涵和寫法。
第二課時
一、自主學習《山坡羊潼關懷古》
1、散曲簡介
散曲是從詞發展而來的,是元代韻文的主要形式,是一種按當時流行於北方的曲調,即“北曲”寫的合樂歌詞。散曲包括小令、套曲兩類,都有曲牌名。
2、背景簡介
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關中大旱,張養浩被徵召任陝西行臺中丞,《山坡羊潼關懷古》是他在赴任途中寫的。他憑弔古蹟,用“山坡羊”的曲調共寫了九首懷古曲子。這組小令,總主題是弔古傷今,同情人民的苦難。山坡養,曲牌名。懷古,爲詠史詩中的一種形式,一般爲緬懷古蹟,有感而發,熔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
3、關於作者
張養浩,字,號,濟南人,元代家,著有。
二、合作探究《山坡羊潼關懷古》
1、學習內容
全曲分三層
第一層(前句)寫。
第二層(第至第句)寫。
第三層(最後句)指出。
2、這首曲點名中心的句子是:
3、怎樣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
4、大聲朗讀並背誦這首曲。
教(學)後反饋
我的收穫:
我的問題:
直擊中考
一、賞析《觀滄海》,回答以下問題
1、前三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寫的是動景,寫的是靜景。
2、後兩行詩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裏。
二、賞析《江城子密州出獵》
(1)本詞上闕寫景,描寫了的宏大壯觀的場面;下闕言志,抒寫了詞人的豪情壯志。
(2)“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一句有什麼含義?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
(3)詞的結句的意思是什麼?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
(4)對這首詞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詞的上片“老夫……擎蒼”三句,不僅寫出了打獵時威武的陣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詞的上片“卷平岡”一語,極言行走之快,可見出獵者情緒高昂,精神抖擻。
C.詞的下片作者以馮唐自喻,表達了自己企望爲國禦敵立功的壯志。
D.詞的上片以記敘爲主,語言風格粗獷、豪放;詞的下片以抒情爲主,語言格調婉約、纖柔。
三、賞析《山坡羊潼關懷古》
(1)請摘錄出最能表現這首元曲主題的句子。
(2)中國古典詩詞意蘊豐富,字字珠璣。你認爲“峯巒如聚,波濤如怒”中的哪一個詞用得最好?請說出理由。
參考答案:
(1)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2)選擇“聚”與“怒”皆可。請分別看兩個示例:
示例一:我認爲“聚”字用得好。“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羣山攢立之狀;因地勢險要,爲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山本是靜止的,“聚”化靜爲動,一箇“聚”字表現了峯巒的衆多和動感。
示例二:我認爲“怒”字用得好,“怒”字讓讀者耳邊迴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箇“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湧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詩人弔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
㈠答案:1、密州出獵(或:出城打獵出獵打獵狩獵)殺敵衛國(或:渴望報效國家、渴望建功立業)2、這是詞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來赦免他的罪名,讓他有機會到西北邊防抵抗外敵入侵。運用典故,使表達委婉含蓄3、到那時我一定會把雕弓拉得滿滿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過去。表達了自己要報效國家,關懷國家命運,爲國禦敵立功的壯志。4、B
16.動景:水何澹澹、秋風蕭瑟、洪波湧起;靜景: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動景靜景各寫一點即可)
17.有助於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觀感受),體現詩人的博大胸懷(或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2025年審計助理實習報告優秀範文 篇9
教學要求
(一)教學目標
1.準確把握本詩的意義,體會詩歌的意境。
2.學習通過朗讀、想像閱讀詩歌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1.準確把握本詩的意義,體會詩歌的意境。
2.學習閱讀詩歌的方法—朗讀、想像。
(三)教學難點
通過想像體會詩歌意境的具體方法。
教學過程
[錄音機播放:海潮聲,洶湧澎湃的音樂聲]
同學們:聽,這是什麼聲音?……
[板書:海]
你們喜歡大海嗎?……我也喜歡。從小,海就是我的夢。於是,讀了很多描繪海的詩文。
“看那閃閃的白沙閃閃地明亮/是珠貝的搖籃/是星星的憩園/是珊瑚的夢鄉/太陽的夢是紅的/月亮的夢是白的/也曾有美人魚在曬月光……”
邊讀邊想着那些優美文字所描繪的情景,突然發現,原來,我與海貼得那麼近。
今天,我們就用這種朗讀方法一起來神遊大海。
[板書:觀滄海]
[板書:學習目標:給朗讀插上想像的翅膀以馳騁於詩的意境]
首先,聽老師把這首詩朗讀一遍,大家熟悉一下。(老師範讀)
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誦讀,要求讀準確。
請同學們一齊朗讀,並展開你的想像,在眼前展現詩所描繪的圖景,感受意境。(配樂朗讀)
我不知道你是否像我小時候一樣,體會到了詩的畫面和意境。如果是,那麼將你最喜歡的詩句展開充分的想像,並把它描繪出來,喜歡圖畫的同學,畫幅畫;喜歡寫作的同學,有三五個句子進行描繪。
四位同學一組,互相交流。然後各組推舉1至2篇較好的作品。(教師巡視,預選。)
我們一起來欣賞和評點同學的作品,看看是否描繪出了詩所描繪的圖景,表現出詩所表現的意境。
(老師選出第一種類型的作品一份—圖畫類,是否扣住詩歌文辭的描述。由本作品作者解說。)
XX同學,你爲什麼要畫這些景物呢?……
是的,我們想像詩的意境,要能準確體現詩歌文辭本身的描述。
[板書:以文辭爲本]
(老師選出第二類作品一份—文字類,是否有拓展性想像。)
請同學們說說,這段文字在“以文辭爲本”這一點上做得怎樣?……
那麼,你們喜歡他哪些語句的描述呢?請說說理由。(老師引導同學着重賞評修辭的運用、描寫的角度等,體會語句的生動形象性。)
……
這些句子詩中有沒有寫到?……
XX同學,你怎麼會想出這個情景來的?
……
我們還可以通過哪些方法去豐富我們的想像世界?……
是的,我們想像詩的意境,要會調動自己的經驗積累去拓展想像。這種經驗積累,可以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也可以是以電視、書籍、網絡等其他渠道獲得的。如果我們把這些積累寫進你的想像,這段文字、這幅畫面會不會更豐富呢?……拓展想像,才能使詩的畫面成爲立體感強、色彩鮮明、動靜結合的活的景。
[板書:借積累延展]
(老師選出第三類作品—圖畫或文字類,是否能表現出詩的意境。)
請同學們思考討論一下:①這幅作品的想像是否豐富?②這段文字(或畫面)的描述、想像,是否能夠準確表現這首詩的意境?詩表現的是怎樣的意境?請舉例說明。
……
爲什麼詩人能寫出如此氣勢磅礴、意境宏麗的詩?……
不錯,是融入了詩人的豪情。官渡之戰,他平了袁紹之亂。寫此詩時,他正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平定少數民族之亂。註釋中的烏桓就是其中之一。他正逐漸實現統一北方的大略,胸中湧動着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和宏偉抱負。大家想想,放眼面對如此浩瀚的大海,怎能不觸景生情,意氣風發?以情入景,才能寫下如此大氣的詩篇。
我們想像意境,要領會詩人的情感,並設身處地,與之產生共鳴,才能正確體會意境。
[板書:與詩情共鳴]
下面,請一位同學爲我們朗讀一下詩歌,大家根據閱讀詩歌的方法—以文辭爲本,借積累延展,與詩情共鳴,再作一次想像。
現在,大家是不是能住詩中的景物拓展,是不是能回憶起自己面對大海的感觸,如果將自己當做曹操,是不是能體會他當時的豪情?下面,請大家在樂曲的伴奏樂聲中修改你剛纔的描述。時間3分鐘。(音樂伴奏)
請同學們課堂交流……
同學們都能比較準確地把握詩的意境。請大家自由輕聲誦讀詩歌兩遍,要求:①讀出感情;②儘量記憶。
現在,請大家站起來。
③盡情體會。
現在,你就是一代梟雄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秋風吹動你的戰袍,衣袂飄飛,放眼觀望蒼茫無際的大海,不覺豪情滿懷,一起放聲吟誦《觀滄海》。
這堂課,大家藉助反覆的朗讀、充分的想像,成功地體會了《觀滄海》這首詩的意境。這是閱讀詩歌的方法之一。中國詩歌寶庫中羣星璀璨。你們可以用這種方法去馳騁於更廣闊的詩歌天地,領略中國古曲詩歌美妙的韻致。
作業
賞讀《夜上受降城聞笛》,寫下對這首詩的想像和理解。文體不限,300字左右。
夜上受降城聞笛
唐·李益
回樂峯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徵人盡望鄉。
作業提示:
本詩抒寫戍邊將士鄉情。前兩句寫色。丘陵下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積雪一樣潔白而帶有寒意;高城外的月色,皎潔寒冷,有如秋霜般令人生寒。第三句寫聲,在萬籟俱寂的靜夜裏,夜風送來淒涼幽怨的蘆笛聲。末句寫情,此景此音,喚起徵人的不盡鄉愁。學生在把握詩的基本意義和詩的情感的基礎上,可展開合理而充分的想像。
附:板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學習目標:給朗讀插上想像的翅膀
以馳騁於詩的意境
以文辭爲本
滄海
借積累延展
與詩情共鳴氣勢磅礴,意境宏麗
教後記:
古典詩詞大量引入教材,使學生更多地體會到中國古典文字的韻致,但相比於浩瀚的古詩來說,這些也只是滄海之一粟。因此,突出學法指導,是變“學會”爲“會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要著。本堂課在這方面作出了嘗試,學生將《觀滄海》一詩作爲範例,通過探索掌握一種欣賞、領悟詩歌的方法,並藉助這種一般方法,獨立地進行更廣泛的詩歌欣賞。使用範例講授一種學習內容就像一箇物體發出聲音使另一箇同步頻率的物體也發出聲音那樣,能讓那些在課堂上沒有教過的同類內容或課外大量的內容爲學生所認識,或者引起學生自發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自主閱讀的熱情。
傳統教學追求知識的系統性,盡力讓學生掌握一大堆所謂具有系統性的材料,其結果,學生根本不可能在這樣的教學中獲得系統的認識,反而在頭腦中充塞了一大堆雜亂無章的材料。本堂課的教學追求深而不是廣,教學突出重點,抓住難點,讓某些枝節一帶而過,使重點知識能在同學頭腦中紮根,達到一課一得的效果。
在教學中,學生依靠本首詩歌對閱讀方法的尋找,一開始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試探,通過老師的啓發,經過思考、討論、明確,一直追蹤到問題的實質,並進一步來糾正自己的“誤”,實踐“正”。這樣的“試誤學習”,使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並獲得成功體驗。
課堂情境的精心渲染,把學習帶入詩境,多次誦讀、背影音樂的烘托、畫面的衝擊、寬鬆愉悅的交流氛圍,營造了優化的教學情感氛圍,學生的認知效率得以提高。
本人認爲這是一堂自我感到滿意的一節課,但由於教學手段限制,有些內容沒能展示出來。
2025年審計助理實習報告優秀範文 篇10
教學目標
1、瞭解詩詞有關知識。
2、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並熟練地背誦,理解詩歌意思。
3、品味語言,體味詩詞的意境。
4、啓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重點和難點
1、誦讀並背誦,理解詩歌意思。
2、品味語言,體會意境(難點)課時安排:1課時課前準備:
1、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並嘗試先背誦課文。
2、準備多媒體教學。
教學設計
導入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爲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在課外已經接觸了不少優秀的古代詩詞,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陸續學習課本中的五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講究煉字煉句的創作精神。
觀滄海曹操
1、導入新課
大家知道曹操吧?說起曹操,常常聽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雄,我們同學從歷史或文學作品中認識了曹操,你認爲他是怎樣一箇形象呢?(作一箇簡單的名義調查)評價一箇人物,歷史和文學兩種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觀性,後者強調藝術性,加上不同時代不同個體,出現對立的觀點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學地評價一箇歷史人物,還是以客觀爲準。
今天,我們先來歷史地客觀地認識一下曹操。哪位同學可以爲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曹操?
PPT: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毫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漢獻帝到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進位爲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後,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尊曹操爲武帝。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
《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其詩內容較爲豐富,風格慷慨悲壯,《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求賢若渴之心,或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蒼勁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後人對其評價,尤其《三國演義》將其刻畫爲亂世奸雄形象,與歷史頗有出入。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曹操樂府詩《步出夏門行》組詩中的第一章――《觀滄海》。樂府,是原來是漢武帝是掌管音樂的官署機構名稱,後來演化爲詩體名稱,是可以入樂歌唱的詩歌,後來有不入樂的也被稱爲樂府或擬樂府。
《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爲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課文。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配樂範讀。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
學生個人配樂朗讀。
全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3、疏通文意,註解重要字詞請學生翻譯,並注意提醒校正。
補充:臨;到,登上,登臨;何;多麼;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PPT:參考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在蕭瑟的秋風中,海上湧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運行不息,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豪情壯志吧。
4、研讀課文
學生帶着問題,先自主學習,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PPT:[問題組]①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的?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參考:①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觀”字領全篇。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麼不同?參考:“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其中前一句寫海波動盪,後一句寫山島巍然聳立。海水盪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接着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洪”,大的意思。這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澹澹”而寫的。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機和宏偉氣象。
這一層6句詩,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爲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③研讀與賞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詩句
學生想像畫面。展現一幅怎樣的圖景?展現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派。問:爲什麼曹操會產生這樣的想像?聯繫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這裏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結合背景: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峯,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後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大戰之前,身爲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撫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滄海的浪濤一樣洶湧澎湃。所以纔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樣的想像,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在這裏,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裏,藉着滄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爲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5、小結:
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爲“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6、拓展與延伸
(1)曹操的歷史評價
◆陳壽:“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摉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閴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王沈: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魏書》◆鍾嶸: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許子將: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魏書》(2)對比閱讀毛澤東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滄海桑田,當時光進入20世紀50年代,又一位雄才大略的偉人想起了始皇帝的碑碣。毛澤東領導他的隊伍剛剛推翻了就的統治、建立了新的紅色政權,又把美帝國主義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了三八線,自然是躊躇滿志、意氣風發,於是始皇帝碣石畔的北戴河之濱響起了壯懷激烈的吟誦.始皇帝的碑碣所承載的滔天氣概激發了詩人內心裏澎湃着的壯志激情。
7、作業
(1)背誦並抄寫和翻譯全詩。
(2)課外收集學習曹操另外的詩歌,自學背誦。(3)預習下面4首古詩詞。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