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培訓學習心得體會(精選3篇)

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篇1

  按照市委農工辦、市財政局統一安排,於20xx年3月20日至25日赴浙江大學參加了xx市美麗鄉村建設建設專題培訓班。爲期5天的培訓,主要學習了浙大名師講授的《新常態綠色化理念下的農業農村發展》《建設美麗鄉村打造新農村建設金名片》《新型城鎮化視角下的美麗鄉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與規劃》《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等課程,並現場觀摩了德清縣五四村、莫干山洋家樂、桐廬縣荻浦村和環溪村、安吉縣橫山塢村、外桐塢村等美麗鄉村。學習培訓期間,本人結合薛城市美麗鄉村建設,帶着疑惑學,帶着問題學,切實開闊了眼界,拓展了思維。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抓美麗鄉村建設要在思想上實現“三個轉變”。

  一要從匆忙建設向規劃引領轉變。浙江省在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和美麗鄉村建設中,始終堅持規劃先行、科學規劃,在村莊整治初期就用七分力量抓規劃、三分力量搞建設。我們搞美麗鄉村建設,必須學習浙江經驗,堅持規劃優先,切實做到不規劃不設計,不設計不施工,始終把高標準、全覆蓋的建設理念融入到規劃中,用規劃設計提升建設水平。

  二要從同質發展向分類實施轉變。美麗鄉村建設必須堅持“整體規劃、分類指導、逐步實施”的推進原則。浙江結合市域內鄉村自然稟賦、市位條件、經濟實力、生活習慣等不同層面的差異性,從山市農村先行試點,逐步向平原、丘陵地市農村延伸,由中心村創建向規劃保留自然村創建延伸,最終實現全覆蓋。我們也要按照這一原則,對市域內村莊進行科學劃分,分類實施,突出特色,確保不千村一面和同質化。

  三要從政府推動向農民主動轉變。浙江省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始終堅持“誰受益、誰投資,誰參與、誰享受”的原則,積極引導廣大基層幹部和農民羣衆主動參與創建。這幾年,我們搞環衛一體化、生態文明鄉村建設,一箇最大的問題就是發動羣衆不夠,幹部抓得緊、羣衆看熱鬧。下步,必須在發動羣衆上下功夫,着眼建立共建共享機制,讓羣衆參與規劃設計、參與投資建設,真正把羣衆的創建積極性調動起來。

  二、抓美麗鄉村建設要在工作上突出“三個重點”。

  一要堅持硬件打底。

  抓美麗鄉村建設關鍵要從基礎設施建設抓起。我們參觀的浙江省美麗鄉村,排污排水、道路硬化、綠美亮化等硬件設施都非常完善,生活舒適度和便利度與在城裏基本沒有市別,還享受到了城裏享受不到的生態環境。這方面,這幾年我們市也下了很大功夫,農村硬化道路戶戶通率達到80%以上,環衛一體化實現全覆蓋,目前正在積極推進“三改五化”工程(改水、改氣、改廁和硬化、亮化、綠化、美化、文化),農村面貌的到有效改善。下步要繼續在硬件建設上狠下功夫,讓農村人就地過上城裏人生活。同時,要按照先地下後地上的順序實施好硬件建設,先建好地下排污排水管道,再實施地上硬件建設,堅決避免重複浪費建設。

  二要着眼留住鄉愁。

  這次學習考察的美麗鄉村儘管各村條件不盡相同,但他們沒有一味追求大拆大建出新出彩,而是在不破壞原生態資源的基礎上,尊重農民意願,注重融入現代文明氣息,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因勢利導;特別是注重打文化牌經營村莊,充分挖掘歷史遺蹟、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人文元素,有效避免了“千村一面”。我們搞美麗鄉村建設也要尊重農民意願,尊重村莊原始風貌,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強迫命令,不辦形象工程;要堅持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並重,加強農村民俗、民情、民間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保護和創新,最大限度保護鄉村的歷史文脈和自然景觀,突出土味、農味和野味,保持鮮明的鄉村特色,讓村民記得住鄉愁。

  三要堅持產業夯基。

  美麗鄉村建設名義上是美麗鄉村,實質上則是美麗經濟。抓美麗鄉村建設,關鍵在於農村有產業、村集體有收入,纔能有持續的’資金投入到村莊建設中去;否則,僅靠上級資金投入註定難以持續。我們參觀學習的德清縣五四村土地全部流轉出去,每年村集體有二百多萬的收入;安吉縣橫山塢村竹子、白茶等產業全國聞名,莫干山的洋家樂較好地帶動了鄉村旅遊產業發展,這些產業都爲村集體帶來了大量收入。因此,我們搞美麗鄉村建設,最根本的要發展好農村產業,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遊則遊的思路,按照“一鎮一業、一村一品”要求,加快發展壯大農村產業,爲持續抓好美麗鄉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三、抓美麗鄉村建設要在財力上強化“三個投入”。

  一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加大公共財政投入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首要前提,浙江省各級近十年,在美麗鄉村建設上投入了鉅額資金,粗略一算,每個村都投入近千萬元,這光靠鎮村一級是很難完成。我們省、市、市各級也要加大財政投入的力度,必須優化財政投入結構,提升財政投入水平,明確財政投入範圍、投入標準和投入方式,保障建設美麗鄉村資金專款專用,並隨着財政收入的增長而增加。

  二要大力整合部門項目投入。

  通過同浙大教授交談了解,浙江的美麗鄉村建設都是建立專戶,將上級各類涉農資金統一統籌使用。今後,我們也要學習這一經驗,依據“整體規劃、集中財力、整合項目、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進一步加大美麗鄉村建設項目資源整合力度,通過科學配置和合理調度現有項目資源,有效整合項目資金投向,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績效。

  三要發動社會力量參與投入。

  “美麗幸福鄉村”建設資金僅僅依靠公共財力遠遠不夠,必須積極開動腦筋,創新辦法,探索創新投融資體制,運用市場手段集聚建設資金。要開展市場運作,堅持市場導向,積極對外借力,建立多方籌資,共建共享的投入機制,鼓勵引導金融資本、工商資本、企業等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特色村的建設,有效調動社會資源,實現合作共贏。同時要積極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動員村民自籌一點資金、鼓勵在外經商、創業致富的民營企業家捐資、獻策、出力,支持家鄉美麗鄉村建設。

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篇2

  20xx年暑假期間,在水城縣教育局的組織下,對我們鄉村老師進行了爲期十二天(20xx年8月3日到8月14日)的繼續教育培訓,這次集中培訓通過觀看實錄、專家講座,交流,同時反思自己的教學之路,給我帶來很多心靈的震撼和教育理唸的收穫。炎炎夏日裏,培訓雖苦尤樂,下面是我在這次培訓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熱愛學生,熱愛單位,不斷進行知識更新

  一箇人最崇高的愛是愛別人,一箇教師最崇高的愛是愛每一位學生,這也是師愛的準則。在教育工作中,教師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灑向每一箇學生,把關愛傾注於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之中,善於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呼聲,和學生廣交朋友,多開展談心活動,與學生進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用愛去贏得每一位學生的信賴。愛,包容了教師工作的所有內涵。教師只要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學生一定會把老師當成可以信賴的人,也願意向老師敞開心扉。師生之間只有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橋樑,教育才能生效。

  今天的老師一定要終生學習,不斷更新,才能勝任黨和人民交給我們的教育教學任務。我們常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該有一桶水。今天,現在僅有一桶水已經不夠了,教師要有一股不斷流淌清泉,這股清泉來自哪裏,來自我們老師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充電。新課程實施後,對老師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教師要專業化發展,要學習新課程理論,轉變教學觀念,改革課堂結構,加強自己的教學基本功訓練。這樣我們的知識才能時時處於更新的狀態,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學生,去引導學生,並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讀書的快樂,而不是爲應付讀書而讀書。教師要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開闊自己的視野,就要不斷地閱讀,要博覽全書,要堅持閱讀名著、閱讀經典,讓這些名著、經典來啓迪我們的思想,陶冶我們的情操,提升我們的素養。

  二、深刻的認識到要轉變教學觀念

  通過這次繼續教育的培訓,我首先是更新了兩個重要的觀念:其一,對教師來說,研究是學習、反思、成長、發展的同義詞,與專業人員的研究具有質的區別。它是“以解決問題爲目標的診斷性研究及實踐者對自身實踐情境和經驗所做的多視角、多層次的分析和反省”。其二,我們這些綜合科從現在的教育角度上講不是一門主科,但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科。教師對此的定位非常迷惑。但通過學習,從“過去的我”與“現在的我”的對話交流,是努力擺脫“已成的我”,爲不斷獲得新生的過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爲了提高自己、發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守護人。現在的教育將教師角色定位於學習者、研究者、實踐者。教師首先是學習者,不僅要善於向實踐學習,向理論學習,而且要向學生學習。教師是研究者,帶領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科研課題的研究。教師是實踐者,實踐的內涵是“變革”努力,能做一箇新型的研究型的合格教師。

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培訓學習心得體會 篇3

  我很榮幸參加我縣今年的在職幹部全員培訓,這是我入編以來第一次參加培訓,感到非常激動。通過黨校領導、專家教授的精彩授課,本人受益匪淺,思想覺悟有了很大的進步,也有自己的學習體會和感想。

  _在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爲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鄉村發展,實施鄉村振興,對促進社會協調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意義重大。

  13億多中國人中,有着近10億農民,農村成爲了中國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農村、農業問題關係“幸福百姓”獲得感的提升,關涉“美麗鄉村”願景的實現,關乎“鄉土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但隨着社會變革的急劇轉型,三農問題成爲了我們心頭難以放下的牽掛。“稚子牽衣問,歸來何太遲”,鄉村振興已刻不容緩,而只有讓人們願意回、回得去、留得下,鄉村振興方有希望。

  鄉村振興,我認爲農民必須富,讓人們願意回。鄉村若是“梧桐樹”,便會引來鄉賢遊子們這些“金鳳凰”,正所謂“家有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鄉村的振興發展的對“城歸”的引力第一要義就植根於農民生活的富足,從產業發展、社會保障、就業創業、社會治安、養老方面成爲農民最爲關心最爲迫切的問題,只有爲農民生活奠定堅實的生活保障,方纔能調動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積極性;與此同時,農民工返鄉,又能夠不斷促進廣袤鄉鎮百業興旺,以創業促就業、增收入,從而打開了農業現代化、城鎮化乃至新農村建設的新局面,從而又成爲了鄉村振興的有力助推器。

  鄉村振興,我認爲農村必須美,讓人們回得去。農村是農民的家,每個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夠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改變農村環境,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還農村以“松月夜生涼,風泉滿清聽”的隨意而居是遊子們的虔誠嚮往。而當農藥化肥的使用污染了塊塊土地;當生活垃圾玷污了彎彎清泉;當秸稈焚燒污濁了朗朗晴空,鄉村的土壤、水體、大氣的污染直接影響菜籃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何談夯實返鄉迴歸之基?失去了鄉村清新的空氣、乾淨的水質、安全的食品,鄉村振興就失去了遊子們的青睞,就失去了永續利用的戰略資源,何談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建設纔是鄉村振興的依託。

  鄉村振興,我認爲農業必須強,讓人們留得下。興業致富是許多人逐夢的源動力,而守業安居則是廣大農業經營者的定心丸。鄉村留得住人纔是鄉村持續振興發展的應有之義,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則是讓“城歸”留下創業守業的必由之路。當農業搭上“旅遊+”的快車,鄉村旅遊便爲鄉村提供了“重塑”與“再生”的機會。隨着旅遊需求的多元,寧靜致遠,田園丹青的鄉村旅遊因其特有的魅力成爲人們新的選擇,尤其是在“大衆創業、萬衆創新”以及經濟邁入新常態、產業結構不斷轉型升級的時代背景下,鄉村旅遊將會有更大作爲、更大擔當,方能不斷填充着鄉村振興的底色。

  緣木求魚不可取,竭澤而漁不可行。全民期待“美麗鄉村”的今天,用富民之美給村民一箇富足的生活條件,用生態之美給遊子一箇身心休憩的家園,用強業之美給城歸一箇勃勃發展的生機,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強業的多贏之路,纔會實現鄉村宜居安康的振興之夢。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