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人民英雄”稱號張伯禮人物事蹟學習心得(精選5篇)

獲“人民英雄”稱號張伯禮人物事蹟學習心得 篇1

  利用春節假期,我觀看了《人民的好兒女》系列教育片,其中大醫精誠——張伯禮的事蹟深深感動了我。?張伯禮,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是當今中醫藥事業發展奠基人之一。他以唐代名醫孫思邈“大醫精誠”之道激勵學生:“要成大醫,必先修身,‘無醫德者不可爲醫’,爲醫者應有良好的醫德”。?就是這樣一位有着崇高醫德的一位老黨員,在中醫領域裏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繼承發展祖國傳統醫藥,爲人民健康服務。”這是老共產黨員張伯禮的堅定信念。作爲中醫藥學的傳承人,他嘔心瀝血,鍥而不捨,用現代科學技術繼承和發展中醫藥。多年來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20餘項,授權專利20餘項,發表論文200餘篇,主編專著10餘部。20__年,他提交的世界中醫學教育史上的第一個國際標準《世界中醫學本科教育標準》獲得通過,有力地推動了中醫藥教育的國際化和標準化。這些沉甸甸的榮譽,不僅凝結了一位科學家的無窮智慧,也體現了一位共產黨員的崇高理想。?張伯禮把“賢以弘德,術以輔仁”作爲自己的座右銘。他身兼數職,工作繁忙,但堅持每週出門診。他處處爲病人着想,從不開大處方,不做不必要的檢查,不收病人任何禮物,爲病人精心診治。?同時張伯禮總是拿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教學,即使工作在繁忙,也要走上講臺爲本科生上課,走進實驗室與研究生一起做實驗搞科研。他捐出“何梁何利獎”、“中醫藥國際貢獻獎”、“百篇優博指導教師獎”的40餘萬元獎金,在學校設立了“勇搏”基金,用於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同樣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同樣是一名共產黨員,張伯禮院士那種爲病人、爲中醫藥事業奉獻一生的事蹟深深感動着我,雖然我永遠無法達到張院士所取得的成就,但是我可以像張伯禮院士那樣以無限的熱情關心病人,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待工作,講奉獻,心中有羣衆,辦實事,不圖虛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堅定地實踐着共產黨員的無私奉獻的精神。?

  ——金敏

獲“人民英雄”稱號張伯禮人物事蹟學習心得 篇2

  張伯禮常說:“中醫藥學雖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並不落後,現代生命科學所遇到的很多困難和挑戰,將從中醫藥學中得到啓發。”30多年來,他嘔心瀝血,鍥而不捨,用現代科學技術繼承和發展中醫藥。共承擔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40餘項,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國家發明獎1項,省部級科技一、二等獎20餘項。作爲科技部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專家組組長,參與組織、指導20餘個省市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20__年,張伯禮率先提出了“名優中成藥二次開發”戰略,他主持的對30箇中藥大品種二次開發與產業化研究被列入天津市20項自主創新產業化重大項目。4年來,30個品種中年銷售額過億的品種已從2個增加到9個,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走出了一條新型的產學研結合之路。同時,張伯禮帶領他的團隊開始組分中藥研究,組建了國內首個組分中藥技術工程中心,開展中藥數字化分析及中藥配伍組分研究,構建了10661箇中藥組分和235個化合物的中藥組分數據庫,使中藥研發由單純經驗上升爲優化設計,用現代科技方法揭示中藥成分、作用機理,這項中藥現代化的重要成果爲中醫藥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貢獻。

  針對傳統中藥生產中存在的劑型落後、工藝水平陳舊、質量控制水平低等問題,張伯禮潛心探索以提高療效、便於服用爲目的的中藥現代化之路。1999年,他申報的“方劑的關鍵科學問題的基礎研究”獲國家“973”項目資助。他發現了複方丹蔘方的藥效物質基礎、優選了配伍比例,提出了名優中藥小複方二次開發模式,突破了千百年來憑經驗組方的侷限,爲現代中藥研製提供了科學依據。20__年,複方丹蔘滴丸成爲我國第一例完成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二期臨牀試驗的中成藥,邁出了中藥打入發達國家醫藥市場的關鍵一步。

獲“人民英雄”稱號張伯禮人物事蹟學習心得 篇3

  在本該迎接新年到來的歡樂日子中,突然傳出武漢正在與病毒進行沒有硝煙的戰爭的消息。

  害怕嗎?廣播裏一遍遍喊着的“士兵守則”,每個村子門口的警戒線和路障,每家每戶的人員行蹤登記,新聞報紙上鋪天蓋地持續了兩個月的報….

  戰場上的士兵不能臨陣退縮,“領導階層”的人站起來了,醫生護士,他們在我們縮在保護我們的小房子的時候,向前走,從安全區到方艙醫院,從普通衣服到防護服。

  冒着極大的恐懼,推遲臨期的婚禮,瞞着擔心的父母,他們本着個醫護人員救死扶傷,不能漠視生命被摧害的這一基本原則,一點點往前衝。

  張伯禮校長義無反顧的站了出來,在生死關頭,衝在抗擊新冠肺炎的最前線,他穿起防護服,面對病毒,不言恐懼。這種不畏艱險、永不放棄的大愛品質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

  感謝張伯禮校長給我們樹立了榜樣。讓我們明白了什麼是一箇醫者應該做的事情;什麼是一箇共產黨人應該逆行的時刻;什麼是一箇學者該擔當的責任。也感謝您在抗疫一線的無私奉獻,爲中醫藥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今年,這場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給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按下了“暫停鍵”。春節原本是團圓的日子,卻依舊有許多勇敢的戰士們寫下請戰書,不顧一切奔向抗“疫”—-線的隊伍中。多虧有了他們,我們將要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每當看到有關醫務工作者的報道,我都忍不住熱淚盈眶,心中五味雜陳。有擔憂、期盼、感動,但更多的,我覺得是“感恩”。

  經過這次考驗,我更加體會到了作爲中國人的驕傲與自豪,感受到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秦新宇

獲“人民英雄”稱號張伯禮人物事蹟學習心得 篇4

  利用春節假期,我觀看了《人民的好兒女》系列教育片,其中大醫精誠——張伯禮的事蹟深深感動了我。?張伯禮,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是當今中醫藥事業發展奠基人之一。他以唐代名醫孫思邈“大醫精誠”之道激勵學生:“要成大醫,必先修身,‘無醫德者不可爲醫’,爲醫者應有良好的醫德”。?就是這樣一位有着崇高醫德的一位老黨員,在中醫領域裏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繼承發展祖國傳統醫藥,爲人民健康服務。”這是老共產黨員張伯禮的堅定信念。作爲中醫藥學的傳承人,他嘔心瀝血,鍥而不捨,用現代科學技術繼承和發展中醫藥。多年來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20餘項,授權專利20餘項,發表論文200餘篇,主編專著10餘部。20__年,他提交的世界中醫學教育史上的第一個國際標準《世界中醫學本科教育標準》獲得通過,有力地推動了中醫藥教育的國際化和標準化。這些沉甸甸的榮譽,不僅凝結了一位科學家的無窮智慧,也體現了一位共產黨員的崇高理想。?張伯禮把“賢以弘德,術以輔仁”作爲自己的座右銘。他身兼數職,工作繁忙,但堅持每週出門診。他處處爲病人着想,從不開大處方,不做不必要的檢查,不收病人任何禮物,爲病人精心診治。?同時張伯禮總是拿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教學,即使工作在繁忙,也要走上講臺爲本科生上課,走進實驗室與研究生一起做實驗搞科研。他捐出“何梁何利獎”、“中醫藥國際貢獻獎”、“百篇優博指導教師獎”的40餘萬元獎金,在學校設立了“勇搏”基金,用於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同樣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同樣是一名共產黨員,張伯禮院士那種爲病人、爲中醫藥事業奉獻一生的事蹟深深感動着我,雖然我永遠無法達到張院士所取得的成就,但是我可以像張伯禮院士那樣以無限的熱情關心病人,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待工作,講奉獻,心中有羣衆,辦實事,不圖虛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堅定地實踐着共產黨員的無私奉獻的精神。

獲“人民英雄”稱號張伯禮人物事蹟學習心得 篇5

  誰說90後、00後都是長不大的孩子?在這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中,這些年輕人用實際行動證明,他們是有擔當的一代,是“奔湧的後浪”。90後、00後在抗疫中的優秀表現得到社會廣泛認可,全國兩會期間也引發代表委員們熱議,稱讚這些年輕人有情懷、有擔當。

  全國人大代表張伯禮:

  被抗疫的年輕人所感動,90後是可託付的一代

  “在武漢疫情期間,我覺得90後年輕的醫務工作者、志願者,他們的所作所爲都可圈可點。”5月24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在接受現代快報記者採訪時,講述了自己在武漢抗疫期間的所見所聞。他說,90後是讓人放心的一代,可託付的一代。

  今年1月27日,72歲的張伯禮臨危受命奔赴武漢,在武漢抗疫82天。他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疫情期間,一名滯留武漢的大學生志願者讓他至今難忘。

  △疫情期間奮戰在武漢抗疫一線的90後醫務工作者

  “她過年沒有回家,疫情發生後成了一名志願者,幫急需藥品的小區居民買藥。有人需要藥時,她記在自己本本上。有的藥不好買,需要跑十幾家藥店,還要買最便宜的,送給居民時,她會很用心地寫一張紙條告訴藥怎麼喫。”張伯禮說,除了這名大學生,還有奮戰在方艙醫院的年輕醫務工作者都讓他難以忘懷。

  在醫院一線,這批年輕醫務工作者每天都堅持五六個小時不喫不喝不上廁所,張伯禮說,“在困難時刻、特別危險的地方,他們搶着往前衝,我覺得他們是讓人放心的一代,可託付的一代,非常好,被他們的精神感動。”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