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農業結構調整 大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

  是東南重鎮,東連,南鄰,寧高路擦肩而過。全鎮土地總面積xx平方公里,總人口xx萬人,轄xx個行政村。農村黨員1200人。200x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億元,財政收入xx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xx元,分別較上年增長18%、9.1%和6.7%。近年來,我們按照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穩定的要求,在農村大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活動,着力提高廣大農村黨員、幹部的科技素質,發揮黨員幹部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示範作用,解決農民不能解決的問題,真正把農村的工作引導到發展中去。

  一.提高認識,增強調整的緊迫感,高要求解決思想認識問題

  在農業結構調整中,部分幹部羣衆存在着“不願調,不敢調,不會調”的心理。鎮黨委認爲,問題表面上出在羣衆,責任在幹部,根子在上面,只有黨員幹部率先示範,做給羣衆看,帶着羣衆幹,才能走活農業結構調整這盤棋。首先,解決在農業結構調整的思想認識問題,克服搞結構調整怕擔風險的思想,克服小調可以,大調不利的思想,形成“早調早主動,晚調必被動,不調走入死衚衕”的思想意識。其次,把結構調整與特色化、規模化、產業化、科學化、市場化結合起來,使農民對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逐步提高,自覺成爲農業結構調整的主體。

  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提高黨員幹部綜合素質,增強其帶領羣衆發展經濟的本領。一方面,學習市場經濟知識,樹立市場觀念,瞭解市場信息,善於運用市場經濟規律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爲農民多想辦法,多找門路,讓農民多得實惠。就是面向市場,因地制宜,把市場需求與本地優勢結合起來,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程度,爲農民解決實際困難。另一方面,鎮領導幹部在走村入戶調查摸底、徵求意見過程中,根據農戶的經營特色,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出點子,拿主意,解決他們個人辦不了的事。

  二.立足鎮情,引導農民調活、調優、調新、調特

  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當前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大課題,只有找準方向,抓住切入點,在挖掘資源優勢上動腦筋,在科技長入上求突破,才能真正調出效益、調出水平來。

  晶橋作爲資源大鎮,丘陵面積達到80%,水面5000多畝,羣衆有種植經濟作物的習慣,也獲得了較高的收益。因地制宜,推進農業現代化,一是圍繞主導產業發展特色規模農業。按照“效益優先,市場優先,突出重點”的原則,“特色+規模+科技”的思路,實施“二帶”(即沿雲晶線、沙上線“十”字型公路兩側縱深100m範圍內進行農業結構調整,連片種植;沿新橋河堤種草養鵝,形成沿路、沿河結構調整示範帶),“五條龍”(經濟林苗木繁育銷售、種草養鵝加工、板栗掛靠市農貿中心、3000畝水面開發、茶葉生產銷售),發展五大品種(板栗,蘇薯8號山芋、白鵝、蔬菜、梅茶套種),形成六大基地(千畝蔬菜基地,千畝優質雜糧基地,千畝梅茶套種基地,千畝牧草養鵝基地,萬畝板栗基地,千畝毛竹——蠶桑生產基地)。

  1.配套激勵政策,促進發展。制定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激勵意見,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副產品的深度開發和加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種植

  業上,在示範帶內連片種菜50畝,每畝獎200元。面上農戶種5畝以上,每畝獎100元,10畝以上,獎200元。大棚種植2畝以上,鋼架每畝獎XX元,竹架每畝獎1000元。連片栽植甘蔗集體100畝,農戶5畝以上,每畝獎100元。連片種植牧草集體100畝,農戶5畝以上的,每畝獎50元。經濟林果開發上,集體新增100畝以上,農戶10畝以上,每畝獎30元。養殖業上,年飼養種鵝集體1000只以上,農戶300只以上,每隻獎2元。年飼養商品鵝集體5000只以上,個人只以上,每隻獎1元。年出欄50只以上的養羊大戶,每隻獎5元。水產上,新增魚池集體30畝、個人10畝以上,每畝獎100元。爲保證獎勵資金到位,我們確定由鎮農業結構調整領導小組扎口驗收後,由鎮財政統一列支。

3頁,當前第1123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