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教育讀書心得(通用8篇)

守望教育讀書心得 篇1

  是聽人說起《守望教育》這本書後纔去翻閱它,讀後曾與人交流過自己的所思所想。近日偶爾得空再讀案頭上的《守望教育》一書,掩卷之餘,總感覺應該寫點什麼,抒發心中之體會與感觸。恰逢學校要求每位老師撰寫讀書心得,便坐在案前,敲擊鍵盤,留下以下文字做讀後之感。他日若另有心得,再作補充。

  讀到一本好書是不容易的,讀到一本能產生共鳴的好書是令人高興的。而在這喧囂功力的社會,還有一批像劉教授這樣沉靜思索的人是值得慶幸的。我知道我們都是平凡的人,但劉教授有着非同尋常的境遇,幹着非同尋常的事業。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決於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也確實說明了教師這個職業是需要愛心的職業,沒有愛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師的。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劉教授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箇學者的思想爲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爲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書中講到,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着一箇一箇的教育事件,我們的教育生活就是由一箇一箇的教育事件積累而成的。正是那些活生生的教育生活故事,有意無意的影響着學生,也影響着我們自身在教育生活中的生存狀態。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教育敘事就是講述我們教育生活的故事,講述那或隱或顯地蘊涵着教育意義的故事,那影響着學生和我們自身生命的細微脈絡就可以在故事敘事的過程中清晰地展現出來,同時,也展開我們的’教育生活如何發展與改善的可能路徑。我想這一點許多教師讀很有體會。每當有學生犯錯誤時,我們時不時的用自己經歷過的事,或是自己遇見過的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這就是應用了教育敘事的方法。教育敘事就是一扇打開我們的心靈通向教育生活的意義世界的門扉。

  劉教授所說的教師做差生的轉化工作如同醫生診病一樣,醫生只有在治療疑難雜症中才能提高醫療水平,教師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這一認識應該說也是非常獨特、耐人尋味、給人啓示的。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也能體會到,雖說在教學中我們對後進生的確也很關心,但能夠像劉鐵芳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對待一箇學生,說實話,我做不到。我們看到轉化一箇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箇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和信心,無論朝着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他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在這一篇中還講到了教師的成長。葉瀾教授曾提出,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主要是研究學生及教育實踐的能力,教師的研究大量是結合自己的實踐工作與對象展開的,因此教師的研究能力也是高素質教育生活和教師自身專業能力不斷髮展的必要條件。從這段話當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教師在成長的過程中,離不開研究,也就是說離不開學習。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爲教師的我們,更要活到老,學到老,因爲我們肩負着教書育人的重擔。那麼教師要成長,就要從提高自身教育質量開始,要對自己的教育實踐和周遍發生的教育現象的進行反思,善於從中發現問題,發現新的現象,對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習慣,不斷的改進自己的工作並形成理性的認識。

  教育敘事和教師成長兩者是密切相連的,教育敘事作爲一種切近與教師日常教育生活的研究方式,讓我們與自己所從事的日常教育工作更爲親近,讓我們在平凡的,逐步習慣化的日常教學工作中發現幽微的教育意義,從而獲得我們對自身作爲教師生命個體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的發現與提升,並可能成爲我們走出教育生活中的習慣,提升我們教育生活的質量。記得海明威曾經說過,現實不一定總是美好的,但我們必須擁有一顆面對美好的永恆的心。若以我們短暫而又脆弱的身軀面對浩瀚而又駁雜的世界,生命實在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我們每一箇教育工作者都能做一箇教育理想的守望者,那麼,人類文明的薪火就能夠永傳不滅。

守望教育讀書心得 篇2

  學生都在放暑假,對我們教師來說,也是一箇難得的假期,在假期裏,閒來無事,我就經常買一些好的書籍來讀,擴大自己的知識量!最近我在讀《守望教育》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不一樣的地方。因爲書中的觀點和我的教學的一些觀點不謀而合,我覺得我應該繼續讀下去,讀好!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啓蒙,教化的薰陶。一箇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等撰寫的童話故事,一代代少年兒童通過閱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閱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正如劉教授所說的:“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德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信。”“優美敘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作爲教師的我們何不利用美麗動聽故事把道德倫理貫穿到其中,循循善誘給孩子一箇淨化心靈途徑。因爲,任何一箇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爲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在我心中一直有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在我心裏,那就是孩子們的道德品質。隨着社會環境的發展,網絡科技的不斷髮達。這進步給我們的孩子帶來了利,也帶來的弊。一些孩子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生存價值,那些不文明的行爲在他們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這無疑是我們教育的悲哀,在目前一些領域中道德的示範,對道德期望與對道德行爲要求和道德投入與產出效果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旋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了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也有了更深的體會:

  一、教師的“不要”:

  (一)教師不要訓斥與灌輸,不強迫學生學習。

  (二)教師不要讓學生成爲你的觀衆。

  (三)教師不要過分執着“立竿見影”,潛移默化的過程導向,注重人格的培養,身心健康的引導。

  (四)教師不要悲觀,要樂觀以對,充滿希望與理想。

  二、啓發:

  (一)關注孩子的童年,多關心我們的學生,給學生以愛的教育,讓他們留有美好的回憶,留給學生一些自由發展的空間。

  (二)給孩子們提供寬鬆、和諧、自由的學習生活空間,讓他們擁有健康、活潑、充實、明亮的自我。

  (三)教師要成爲永遠的思考者,與學生成爲共同成長的夥伴。

  (四)教師專業成長道德修養,必須落實在教育工作上,表現在各科教學工作上、表現在日常生活教育當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他們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教育對我來說,已經不是十分陌生的事情了,我對自己說,我應該做的更好了。現實條件下,我應該將我在書中所學的東西用在現實的教育中來,我相信我會是一箇好的老師。

  教師的工作就是如此,我相信我會做的更好!

守望教育讀書心得 篇3

  哲人康德曾說過這樣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持續地對它們反覆思考,它們就總是以時時翻新、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僅將“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與“頭上的星空”亦即無限的宇宙相提並論,甚至認爲道德法則要高於自然法則。那麼,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爲、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美好的道德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在《兒童世界何處尋》開篇第一段劉教授就引用了王富仁《把兒童世界還給兒童》一書中“兒童不但要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還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在成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獲得更快的發展,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中獲得自己的自由,感受生活的樂趣,體驗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只要一箇少年兒童沒有僅僅屬於自己的世界,僅僅屬於自己的感受方式,他就沒有任何抵禦被成人文化過早異化的能力,他或者毫無分辨能力地接受所有成年人的教導,造成創造力的過早桔萎和生命力的過早消失,或者產生逆反心理,盲目地拒絕成年人的任何教導。”的言論和蔡元培先生的“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的理念。劉教授認爲:“教育要把兒童的世界還給他們,首先要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在此基礎上再去積極引導、扶助兒童去創造那屬於兒童的世界,讓他們能真正體會到“兒童世界”的感覺。

  作者的觀點點醒了我,縱觀我們的教育現狀,迫於應試教育的導向,迫於學校間競爭的壓力,爲了提高學生的成績,我們教師常常好心的霸佔了學生的體育課、電腦課,常常下課時,還捨不得離開教室……整天埋在作業堆裏,奔波於輔導班間,孩子哪有快樂而言? 非但如此,在課堂上,我們教師常常把成人的思想灌輸給學生,很少顧及他們的感受,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一些模式化的觀念,寫的文章是滿口的成人腔。學生犯了錯誤,我們只是簡單粗暴地批評,卻很少耐心地去傾聽他們犯錯的根源……孩子哪有自我而言?

  一位心理專家在一次專題講座中對近幾代人的童年做出了這樣一箇總結:“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在玩泥巴中度過童年,八九十年代的孩子在遊戲加學習中度過童年,而如今的孩子卻在沉重的負擔中去經歷自己的童年。”雖然這樣的總結可能不很準確,但卻大體上反映出了過去和現在孩子童年時代的巨大差別。從這個總結中不難看出來,雖然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孩子們的童年生活也越來越豐富,但從另外一種角度來說,孩子們的童年也越來越缺少樂趣和快樂,越來越缺少自我了。

  如何尊重兒童,讓兒童擁有屬於自己的快樂呢?身爲教師,我想:首先,我們要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正如劉教授所說的:我們不能夠在目前更充分實現對兒童生活世界的尊重,但我們至少可以把它作爲一種行動的理念納入到我們的實踐中,用以糾勘我們的教育行爲中的不合理性。

  其次,要引導學生確立明確、高尚的學習目的,樹立崇高的理想。讓他們明白學習不是爲了老師、爲了父母、爲了考試,而是爲了實現自身的價值,爲了將來的生活做準備。從而養成積極的心態,變“要我學”爲“我要學”。

  再次,要努力提高自身業務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力求讓學生在課上就能掌握新知識,避免大量重複機械的訓練。要努力營造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樂中求知,趣中探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覺性,使他們成爲學習的主人,滿懷信心地進取、向上。

  然後,要關愛後進生,尤其是問題生。當他們犯了錯誤時,不要一味的批評或懲罰,應該從兒童本身的特點出發,採取恰當的辦法,使他們在自尊方面受到激勵,從而自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自覺地進行改正。

  最後要努力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給兒童以喜歡的、需要的教育,給兒童以生活中的親切的面孔出現的教育,帶着兒童走出書本的世界,走向活潑潑的生活世界,努力去除行政化、成人化的主題活動色彩。

  總之,兒童的世界是童話的、頑皮的、富有童趣的;兒童的世界是彩色的,是快樂的,不是被成人化了的灰色調或單色調。我們要把兒童看成兒童,要善於蹲下來看兒童;要重視對兒童的觀察;重視觀察兒童的生活。我們要尊重兒童,把兒童的世界還給兒童,遵循兒童的自身的發展規律,好好地讓孩子享受童年的樂趣。當然,尊重並不是迎合,如果兒童有不良的興趣,教師要加以引導,而不是聽之任之;尊重也不是一味的順從,即使兒童不感興趣的,但如果是兒童成長必需的我們也要想辦法引導學生感興趣。

守望教育讀書心得 篇4

  哲人康德曾說過這樣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持續地對它們反覆思考,它們就總是以時時翻新、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僅將“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與“頭上的星空”亦即無限的宇宙相提並論,甚至認爲道德法則要高於自然法則。那麼,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爲、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箇學者的思想爲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爲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啓蒙,教化的薰陶。一箇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閱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閱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正如劉教授所說的:“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敘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溫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爲,任何一箇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爲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爲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守望教育讀書心得 篇5

  哲人康德曾說過這樣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持續地對它們反覆思考,它們就總是以時時翻新、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僅將“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與“頭上的星空”亦即無限的宇宙相提並論,甚至認爲道德法則要高於自然法則。那麼,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爲、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箇學者的思想爲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爲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啓蒙,教化的薰陶。一箇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閱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閱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正如劉教授所說的:“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敘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溫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爲,任何一箇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爲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爲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守望教育讀書心得 篇6

  從許新海《守望新教育》這本書裏,可以感受到海門市學校發展和堅守換來了豐碩的收穫。其中的每一句話都讓我有了思考、啓迪。新教育倡導師生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並思索和回答了新教育的彼岸是什麼,彼岸是一羣又一羣長大的孩子,從他們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財富是有汗水的,科學是有人性的,享樂是有道德的。

  新教育人堅信:行動就有收穫,堅持纔有奇蹟。新教育人正是在行動中進行着最美好的言說,正是在堅持中實現了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而新教育的十大行動,就是最真切的行動和堅持: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築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

  從中我知道了新教育要做的,就是給教師和學生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箇開闊無垠的精神視野。其中第三輯中有這麼一段話,讓我有了深深的觸動:“重視精神狀態,倡導成功體驗。”學校要爲教師和學生提供或創造豐富多彩的發展平臺,讓每個教師與學生在他生命潛能得到充分引爆,呈現出一種蓬勃向上的生長狀態。”這話說的太好了!我所教的孩子天真無邪,身上有陽光與泥土的氣息,正應該呈現出一種蓬勃向上的生長狀態。可班裏有一大部分的孩子見生人就臉紅,甚至講不出話來。如果讓我們這的孩子和城裏孩子在一起比較,不難發現我們農村的孩子差的不是長相,不是衣着,而是氣場,就是沒有自信,讓人看起來拘謹。爲什麼會這樣呢?主要原因就是孩子們沒有鍛鍊的平臺!甚至整個小學階段都沒有機會上臺一次,可想而知,他們的膽量怎樣,心裏素質怎樣,更談不上好的精神狀態和成功體驗了。

  許新海院長認爲,新教育更加註重對學生的責任教育,責任是一種善良的心態,學校的每一箇學生、教師及學生的父母都應有的’心態;責任是一種自覺的行動,是個人自覺表現出來的行動;責任是一種博愛的境界,責任的源頭是愛,是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對自然、對社會的一份深沉的愛。學校通過文化濡染、課程研發、活動體驗,將公民“責任”的種子埋進學生的心靈深處。新教育人對教室有着獨特而富有生命意識的理解:朱永新先生曾說,教室是根扁擔,一頭挑着課程,一頭挑着生命。新教育堅持讓教室成爲美好事物的集聚地,成爲傳播正能量的中心,成爲朝向完美的生命場。而每一箇在教室相遇的師生,都應該彼此爲對方的生命祝福,彼此爲生命中偶然的相遇而珍惜珍重,彼此做出承諾,共同創造一箇完美的教室,共同書寫一段生命的傳奇。

  行動就有收穫,新教育在新教育人的行動中收穫着生命的成長與幸福,堅持纔有奇蹟,新教育在新教育人的堅持下創造着每一箇生命個體可以過一種幸福而完整教育生活的奇蹟,相信新教育在行動與堅持中一定會到達理想教育的彼岸。以後,我會用更多的時間,創設更多的機會讓孩子們得到鍛鍊,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激發他們的潛能。

守望教育讀書心得 篇7

  這是一本關於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捧起劉鐵芳教授的教育隨筆《守望教育》,心中不由得湧起一種恍然的感動,在一箇喧囂的時代裏,還有人以一份難得的執著守望着心中的教育理想。

  書中這樣寫道:“我們今天的世界確實需要雷厲風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氣風發的行動開拓者,他們站在時代的潮頭,引領着現實教育的.走向。但這個世界同樣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們把目光停駐在喧囂的背後,尋思現實和歷史中那被熱鬧、浮華所遮蔽、遺忘的問題之域,在無言中追索他們心中的樸素和靜謐的思想之路。他們可能常常被名之爲實際的脫離者,時代的落伍者,但他們依然在寂寞中執著地思索。他們同樣是可敬的!”無疑,劉鐵芳教授是屬於後一類型。

  在教育學日益成爲顯學,教育問題逐步成爲公衆關注的焦點問題之時,他始終堅持着個人獨到的問題關注,關注當代教育被遮蔽的人文情懷,比如鄉村教育、社會弱勢羣體,比如遠離故事的教育等。林林總總的教育學話語,往往研究者自身被排除在話語之外,話語中間看不出研究內容與個人的實際性關涉。社會底層出身的劉鐵芳教授習慣於一種低調的言說姿態,總是從個人的切身經歷或感受入手,他始終都是以一種局內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說對象之外,“隔岸觀火”——的姿態來面對複雜的教育世界,面對我們的教育賴以生長的社會,把“自己也燒在這裏面”,真情實感油然而出。

  在劉鐵芳的《守望教育》中有一篇《時刻守護做人的尊嚴》,主要介紹了作者在他家附近遇到一位吹笛子的藝人,和藝人之間的一番對話,在對話中知道這位藝人因生活窘迫出來謀生,現在是要籌滿回家的路費纔不得不出來賣藝,藝人的話中特別強調自己“不是要飯”的。

  這是一箇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對尊嚴的渴望。“儘管現實的個人總是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差異,特別是生存樣式的差異,但每個人生存的底線,就是一箇人作爲人的生命的尊嚴,這是沒有身份之別的。我們在小心地守護自身存在的尊嚴的同時,也要小心地守護他人,守護我們身邊地每一個人,哪怕是流浪乞討者的守住他們做人地那條底線。”

  說到乞討者,現在不管大城市還是小城市,甚至是全國的每個角落,都有不計其數的人以此爲生。他們當然也有做人的尊嚴,可我就是看不到他們的尊嚴何在?

  記得小時候,每到冬天,要過年了,那些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乞討者,也有吹拉談唱的乞討者,一箇一箇地從村前到村後,有時一天要來好幾撥人。每次他們來,母親都會抓一小把米給他們,而父親卻總是舀一小碗,我也會學着母親給他們抓一把米。後來聽說有的討飯人要打人、搶東西,所以看到他們來,小孩子們都會乒乒乓乓地關門,在裏面看着他們走過。有些人會很識相地走開,可有些人就是在你門口死賴着不走,鬧得你非得給他才罷休。再後來,那些乞討者對米已經不感興趣了,他們來要錢,給少了還會嫌少。

  要知道你們不勞而獲已經不對了,鄉下農民辛辛苦苦一年能收多少糧食?能賺多少錢?你們還嫌這嫌那,真不識好歹。有的乞討者乘人不備還順手牽羊拿點東西,有的手裏拿着棒,你不給他還要拿棒打你,你說他們是在討?還是在盜?在搶?他們的尊嚴又何在?

  現在城市裏的乞討者,又有多少是真正的乞討者?像文中的這位藝人在我們這座城市好像沒有吧?天橋上,肯德基門口,飯店門前……有多少人在乞討,他們真的是無路可走,不能自食其力養活自己嗎?有好多還都是孩子,這些孩子現在就乞討,以後怎麼辦?對那些生活的無奈者,“我們可以憑藉我們內心的尊重,而給他人、給這個社會多付出一點善良,一點希望。雖然我們個人的力量極其有限,但我們在給他人以希望和尊嚴的同時,我們也是在給自己的生命敞開一道人性的光澤。”可對另外那些人,我們又能怎麼辦?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對於那些不尊重老師的家長,又把老師的尊嚴放在哪裏?而我要維護自己的尊嚴,我又應該怎麼做?所以說真的很難……

  “人類文明發展,一箇重要的成就,就是人的尊嚴的’確立。其經典意蘊就是康德所說:人是目的。”小心地守護每個人做人的尊嚴吧!

守望教育讀書心得 篇8

  哲人康德曾說過這樣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持續地對它們反覆思考,它們就總是以時時翻新、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僅將“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與“頭上的星空”亦即無限的宇宙相提並論,甚至認爲道德法則要高於自然法則。那麼,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爲、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美好的道德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在《兒童世界何處尋》開篇第一段劉教授就引用了王富仁《把兒童世界還給兒童》一書中“兒童不但要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還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在成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獲得更快的發展,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中獲得自己的自由,感受生活的樂趣,體驗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只要一箇少年兒童沒有僅僅屬於自己的世界,僅僅屬於自己的感受方式,他就沒有任何抵禦被成人文化過早異化的能力,他或者毫無分辨能力地接受所有成年人的教導,造成創造力的過早桔萎和生命力的過早消失,或者產生逆反心理,盲目地拒絕成年人的任何教導。”的言論和蔡元培先生的“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的理念。劉教授認爲:“教育要把兒童的世界還給他們,首先要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在此基礎上再去積極引導、扶助兒童去創造那屬於兒童的世界,讓他們能真正體會到“兒童世界”的感覺。

  作者的觀點點醒了我,縱觀我們的教育現狀,迫於應試教育的導向,迫於學校間競爭的壓力,爲了提高學生的成績,我們教師常常好心的霸佔了學生的體育課、電腦課,常常下課時,還捨不得離開教室……整天埋在作業堆裏,奔波於輔導班間,孩子哪有快樂而言?非但如此,在課堂上,我們教師常常把成人的思想灌輸給學生,很少顧及他們的感受,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一些模式化的觀念,寫的文章是滿口的成人腔。學生犯了錯誤,我們只是簡單粗暴地批評,卻很少耐心地去傾聽他們犯錯的根源……孩子哪有自我而言?

  一位心理專家在一次專題講座中對近幾代人的童年做出了這樣一箇總結:“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在玩泥巴中度過童年,八九十年代的孩子在遊戲加學習中度過童年,而如今的孩子卻在沉重的負擔中去經歷自己的童年。”雖然這樣的總結可能不很準確,但卻大體上反映出了過去和現在孩子童年時代的巨大差別。從這個總結中不難看出來,雖然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孩子們的童年生活也越來越豐富,但從另外一種角度來說,孩子們的童年也越來越缺少樂趣和快樂,越來越缺少自我了。

  如何尊重兒童,讓兒童擁有屬於自己的快樂呢?身爲教師,我想:首先,我們要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正如劉教授所說的:我們不能夠在目前更充分實現對兒童生活世界的尊重,但我們至少可以把它作爲一種行動的理念納入到我們的實踐中,用以糾勘我們的教育行爲中的不合理性。

  其次,要引導學生確立明確、高尚的學習目的,樹立崇高的理想。讓他們明白學習不是爲了老師、爲了父母、爲了考試,而是爲了實現自身的價值,爲了將來的生活做準備。從而養成積極的心態,變“要我學”爲“我要學”。

  再次,要努力提高自身業務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力求讓學生在課上就能掌握新知識,避免大量重複機械的訓練。要努力營造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樂中求知,趣中探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覺性,使他們成爲學習的主人,滿懷信心地進取、向上。

  然後,要關愛後進生,尤其是問題生。當他們犯了錯誤時,不要一味的批評或懲罰,應該從兒童本身的特點出發,採取恰當的辦法,使他們在自尊方面受到激勵,從而自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自覺地進行改正。

  最後要努力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給兒童以喜歡的、需要的教育,給兒童以生活中的親切的面孔出現的教育,帶着兒童走出書本的世界,走向活潑潑的生活世界,努力去除行政化、成人化的主題活動色彩。

  總之,兒童的世界是童話的、頑皮的、富有童趣的;兒童的世界是彩色的,是快樂的,不是被成人化了的灰色調或單色調。我們要把兒童看成兒童,要善於蹲下來看兒童;要重視對兒童的觀察;重視觀察兒童的生活。我們要尊重兒童,把兒童的世界還給兒童,遵循兒童的自身的發展規律,好好地讓孩子享受童年的樂趣。當然,尊重並不是迎合,如果兒童有不良的興趣,教師要加以引導,而不是聽之任之;尊重也不是一味的順從,即使兒童不感興趣的,但如果是兒童成長必需的我們也要想辦法引導學生感興趣。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