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與生活心得體會(精選7篇)
法律與生活心得體會 篇1
今天,我在馬路上看到了地上幾乎全被沙土掩埋了,阻礙了許多車輛前行,造成了道路堵塞,我想知道沙子從哪來?
第二天,我再一次來到了這條馬路,我躲在了一旁,想抓住那個罪魁禍首,正在這時我看到了一輛飛馳而過的渣土車一閃而過,隨着車子一路掉的滿地的泥土,哦,原來是這輛渣土車在作怪,它不但把道路弄髒了,還超速行駛,而且還遮擋車牌號,已經違反了道路交通規則,我真恨得牙癢癢,心想也太囂張了,誰來管管它呢?
正在這時,前面來了一箇交警叔叔,立刻招手攔下了這輛瘋狂的渣土車,我二話沒說向那輛渣土車跑了過去,看看交警叔叔怎麼來處罰你,只見交警叔叔向他敬了一箇禮,然後叫他出示所有證件,交警叔叔說,你已經嚴重違反了道路安全法則,已經對社會造成危害,對行人造成人身安全的威脅,如果都像你這樣行駛,我們的道路將變成怎麼樣?我在一旁聽了交警叔叔的話覺得太對了,由衷的表示敬佩。
接下來就是對這輛渣土車的一系列的處罰,根據法律法規不僅要罰款還要扣分,瘋狂的`駕駛員這時候像霜打的茄子低下了頭,他說以後我絕對不會超速行駛,也不會違規了,我一定謹遵交通法律法規,安全行駛。
終於對這輛渣土車上了規矩,我開心的回家了,一路上我就在想,幸虧有法律法規來制裁這些不法分子,如果沒有交警叔叔的嚴厲執法這條道路就亂了,有了法律法規我們的社會就和諧了,我以後要多多學學這些法律知識,要讓法律時刻記在我的心中,也希望法律能記在每個人的心中!
法律體會
法律與生活心得體會 篇2
爲了進一步鞏固法學專業知識,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根據廣東省電大的有關要求,結合連州電大的教學安排,我們進入廣東省連州市人發法院開展法律實踐活動。 本次活動時間20xx年11月18日,參加人員包括08秋法學本科班學生,帶隊教師朱運靈等四人,實踐活動分爲旁聽庭審和模擬法庭兩個階段。
在旁聽案件庭審階段,我們在連州市人民法院一號法庭旁聽了一起民事案件的開庭審理,該案件爲債權糾紛一案,採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在旁聽過程中,我們對於原告的陳述和法官的審理都聽得十分認真,拿出自己準備的材料,對案件作出了自己的判斷。
我就旁聽了庭審,瞭解到法庭審判的大致流程;通過整理卷宗、翻閱案例、合議庭筆錄等都讓我逐漸熟悉了法院的實務操作。讓我瞭解了本專業在實際中的應用,將理論用於實踐中,這樣才能使我今後更好地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加深對本行業的瞭解,爲以後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較好的基礎。
旁聽庭審也是一箇學習的好方法,旁聽審理增加我們對法律基礎這門課程的.興趣,並且能夠把書本的知識具,生動地展現出我們面前,能讓我們真實地感受法律知識的重要性,能催使我們學好法律知識。
旁聽庭審除了讓我對實體法的相關內容有了較深入地瞭解外,更重要的是使我對民事庭審程序有了非常深刻的感性認識。在進行民事模擬法庭之前,我對民事案件的庭審程序的認識僅限於知道整個庭審分爲開庭準備階段、法庭調查階段、法庭辯論階段、法庭判決階段這幾個環節和各個環節的內容、目的,但是對於證據應當如何提供、法官應當如何主持審理、如何詢問、被上訴人的權利如何得到保障等問題,我都沒有一箇確切的認識。而這次的民事模擬法庭,在我們查找資料努力學習和老師的指導下,我們的庭審程序得到了觀摩庭審的法官的認可。也因此,我對庭審程序的認識和瞭解加深我們要學會如何在庭前形成法律意見和開庭時進行法庭陳述和辯論。這種能力不僅依賴於對相關法律知識的瞭解,而且依賴於對於各種相關學科和知識的瞭解和應用,比如對於當事人,訴訟參與人,以及法官的心理分析,法庭陳述和辯論的技巧,對於邏輯學熟練運用,對於與案件相關的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的瞭解等等。因此,模擬法庭的訓練能夠爲參與者提供一種綜合的素質訓練。其作用遠非其他傳統的課程所能達到。
旁聽庭審不僅將我們在課本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現實中,也有機的將兩者合而爲一,相輔相承,更加有利於我們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有利於一些難點、要點的加深印象,消化吸收,從而也鍛鍊了我們語言組織、表達能力、思維反應、邏輯推理等不同方面的能力,加強自我意識,發揮各人特長。正如別人說:“死讀書、讀死書”是沒有用的,我們的模擬法庭活動就是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使本來枯燥無味的理論學習變得有趣、生動,更有利於會員提高自己。
通過實踐,對法律又有更一步的瞭解和理解,法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僅有基本的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它更需要的是實務操作、辦案經驗和社會閱歷,作一名法官不僅需要有獨立的法律人格,更需要有崇高的法律素養。剛跨入法律門的我們,我們有激情、有幹勁,但是我們在擁有這些年輕財富的同時,缺乏經驗與理性是我們的致命弱點,我們有時對於案件的庭審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有時過於感性和頭腦發熱,甚至會因爲當事人情緒的波動而產生惻隱之心,這些都是我們在法律職業化的過程中需要克服與避免的我們還需要一箇冷靜的頭腦和一顆正直的心,我們的心中必須時時都有一杆天平,公平與正義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我們永遠的精神目標和價值追求!
法律與生活心得體會 篇3
我對正躺在牀上喫糖的孩子說:“你從小就要注意保護牙齒。”
孩子眨着眼睛,嘴裏仍在咀嚼。他大概在想,他的“小時候”是段很長的時間,要在這很長的時間裏保護牙齒,而不是在今天晚上,所以,他仍然喫糖。
我的意思只好深入:“請你不要躺在牀上喫糖。”
孩子說:“我還沒有嚥下去哩。”
這又激發了我更爲明確的指令:“請你現在就起牀,立即把嘴裏的糖吐掉,並記住,永遠不允許含着糖睡覺。”
孩子起牀把糖吐掉了,但他仍在抗辯:“我又沒有睡着。”
孩子也會鑽詞句的.漏洞。這就是一般號召向律令過渡的原理。
“保護牙齒”的說法使孩子不曉得該怎樣用行動來保護。一般號召只能誘發孩子想你的詞句,啓發他的思維,但就是不能和立即把嘴裏的糖吐掉這個動作聯繫起來。
律令是生硬的,律令的優點在於,孩子不需要格外用心去考慮該怎樣保護牙齒。如果孩子自己思考,他也會想到這條指令,寫出保護牙齒的具體措施來。他必定會蒐羅各種注意事項,特別是我們常說的用實際行動來保護牙齒。這樣,孩子時刻處在保護牙齒的行爲警覺之中。
反過來說,大人們在發出號召的時刻,自己首先不願動腦筋制定律令,總是在一步步眼看號召即將落空的情況下,纔想到應該有具體行動措施“出臺”。所謂“細化”,永遠都是在孩子眨巴着眼睛顯出困惑的情況下被迫完成的。
法律與生活心得體會 篇4
法律是一門值得終生學習的學問,其一,在於其趣味性,其二,在於其哲理性。其三,則在於其綜合性。
學習法律,剛開始,看了很多案例,覺得很有趣,但學到最後,卻發現,所有的案例都在反應一定的理念。所有的案例,都是知識和法學理論的結合。於是,又重新看法學體系結構,重新看外文原著,經歷了循環後,才進一步感觸法律的魅力所在。
法學體系、法理學的內容不是枯燥的,而是在靈感中生存。外文法律原著不是枯燥的’,對於我們更加深入的理解中國法律,對於我們在合同中進一步完善條款,都有着莫大的作用。
法律也是綜合的,尤其當法律結合經濟知識應用的時候,可以出現巨大的經濟效益,比如,和財務稅務知識相結合,可以發揮和財務一樣的降低成本作用,並且比財務本身的能力可能還要廣闊,這無疑將拓展法律的應用空間。
如果你相信智慧,相信知識,那你可以相信法律的無窮能量!
法律與生活心得體會 篇5
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是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以後世界各國治國的一箇普遍手段。在實踐中,法律與道德的結合體現爲兩種: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
道德法律化使社會規範系統中道德與法律的結構趨於合理,以實現系統本身的功能優化。首先,通過立法確認某些道德標準爲法律標準。我國憲法規定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合同法確認交易活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尊師重教、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教師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青少年權益保障法》中得以反映,以及若干職業道德、市民行爲規範被賦予法律意義,這無一不是道德法律化的表現。第二,某些道德規範升格爲習慣法。法律分爲國家法和民間法,民間法是一定地區道德的`泛化、規範化,是一定的道德加強了其強制力並經常得到遵守的產物。在這種情形下,道德在被人們反覆遵循的過程當中上升爲具有強制力的法律,從而成爲習慣法。第三,通過監督保障機制保護文明道德行爲,禁止不文明不道德行爲。
法律道德化表達了社會規範系統的最佳結構及各要素之間的協調配合狀態。法治社會形成的最基本條件是亞里士多德早就勾勒出的“良法+普遍守法”的框架:法律與道德的精神統一起來,使法律得到道德的有力支撐,讓法律精神深入到人們的心靈,成爲人們的信念,同道德精神一道成爲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觀念。只有造就這種法律,才能使法律獲得普遍性和權威性,建立法治社會纔有可能。
所以,法治的實現就是一箇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進的過程。道德法律化強調人類的道德理念鑄化爲法律,即善法之形成過程;法律道德化強調法律內化爲人們的品質、道德。
法律與生活心得體會 篇6
道德與法律的關係,是法哲學的基本問題之一。通過學習,使我對教師的權利和義務、教師的行爲規範、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等內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對如何才能強化師德、樹立教育新風,有了自己更深刻的體會於是在學習之餘,僅靠自己從教以來點點滴滴找出了工作中的不足和以往教學中留下的遺憾,終於明確:身爲教師必須要做到全身心去愛自己的學生。因爲當你走進學校大門時,你的一切就已經不屬於你自己了,而是屬於孩子們。喜歡學生、愛護學生,應當是教師的天職,正所謂:師愛師魂。可是在實際中真正做到這一點,尤其是做到喜歡每一箇孩子,卻是非常不易的。教師不應因爲學生的家庭背景、人情的親疏、智力水平的高低等因素而對學生另眼相看,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公正合理地對待每一箇學生。教師只應在乎學生是否學會做人,是否學會求知,在教學中應本着求真、求善、求美,最後纔是求知這樣一箇原則來教書育人,必須把德育放在首位,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只有知法,才能守法。通過學習,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學習理念,要想成爲新型的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從而充實自己,用最新的教育理念武裝自己的大腦,用最先進的教育手段,用規範的教育行爲給學生傳授最新的知識和方法。
教師要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常識。博學多才對一位教師來說當然很重要。因爲我們是直接面對學生的.教育者,學生什麼問題都會提出來,而且往往打破沙鍋問到底。沒有廣博的知識,就不能很好地解學生之惑,傳爲人之道。但知識絕不是處於靜止的狀態,它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每時每刻都在日新月異地發展着量和質的變化。因而,我們這些爲師者讓自己的知識處於不斷更新的狀態,跟上時代發展趨勢,不斷理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顯得更爲重要。否則,不去更新,不去充實,你那點知識就是桶死水,終會走向腐化。
通過學習,我深知作爲一名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對學生要有慈母般的愛心,且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知識;進一步增強了法律意識,今後在工作中一定要貫徹執行教育法規,做讓人民滿意的教師。
法律與生活心得體會 篇7
法律是在我們身邊不可缺少的一箇東西。因爲有了法律,未成年兒童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人民才能平等;社會纔會和諧;壞人們才能受到應有的懲罰。
我們未成年兒童受到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我們未成年人,現在處於身心發育的特殊階段,也是因爲這個特殊階段決定了我們將來的素質、心理、態度等等。而在於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有很多不同的心理變化、會叛逆、走上歪路等等。在生活中,孩子的人格尊嚴常會被監護人、教師或其他人侵犯,這已嚴重傷害了孩子的人格、自尊心和自信心。就比如我的父母對我的態度:有的時候因爲課外學習的`一些不認真或提出的意見,他們就會用語言來侮辱我、打我,就算我再怎麼跟他們交流、談心,他們也一直認爲我只是在找理由來逃避現實,並且跟我講一堆對我沒有意義的話語、不尊重我。這種事情已經發生了很多次了,我也經歷了很多次,傷心了很多次,導致我現在已經完全不想理會他們,也在私底下指責他們。也是因爲這樣,我每次上學都覺得老師只要說那些父母對我們多好的話,我都覺得這是錯的。我也開始漸漸地疏遠大家,開始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這件事情到現在,我只要一想到,就覺得我很委屈、生氣,想很多很多的事情。
我覺得監護人和老師有義務來用正確的方式來教育我們,而不是用語言攻擊、暴力來解決問題。“棒棍底下出孝子”這是中國傳統的教育。也許,有許多中國的家長因爲這句話,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正是因爲這種教育,使無數孩子失去自尊心、自信心、走上歪路。現在有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監護人或教師要是真的大打出手,我們有權利把你們告上法庭。
教育孩子,監護人和教師要以身作則,如果你們教育孩子是用辱罵、暴力的話,那麼這對孩子的一生都會有影響,會對身邊的一切的認知產生影響。只有用正確的方法來教育孩子,才能讓孩子天天快樂的成長!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