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讀書心得體會(精選6篇)

生活與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讀書百遍》

  最近,我們學校開展了“讀書月”活動,大家紛紛帶書到學校看。一到中午,大家都陶醉在書的海洋中

  以前我看書都是走馬觀花,囫圇吞棗,管它三七二十一。一句話只看它三五個字就以爲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所以,書中大多意思、前因後果我都不知道,就不了了之,扔在一旁得過且過。而且,我每本書只讀一遍。

  但是,這次老師要求做筆記,多讀幾遍。我仔細地照着做了幾遍,書的意思漸漸清楚了。以前我沒發現的東西我現在都發現了。例如,人物的動作、語言都可以體現出人物的心理活動,令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環境的描寫更可以體現出人的歡樂、悲哀、憂愁、喜笑顏開種.種情緒。這一切爲什麼我以前沒發現?難道書讀多了,由興趣,認真,到最後的精品(精細品析)可以找出這一切?

  “讀書百遍,其意自現”看來是真的。的確,只有書讀多了,才能理解意思,開闊視野,不斷增加知識。看來,我以前那套讀書方法行不通。不過,我又發現了另一種讀書方法——多看,仔細。真希望這能陪伴我走得更遠、更遠。

  謝謝大家!

生活與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新的一期漂流書我拿到了,是《長腿叔叔》。我在學校已經讀到36頁了,晚上和媽媽一起讀書,我不知道“孤兒院”和“父母雙亡”是什麼意思。媽媽就給我講了起來,父母雙亡是爸爸和媽媽都去世了,不在這個世界上了。由社會上的好心的,善良的,有能力的人提供資金,這樣失去父母的孩子可以在這裏長大,接受教育,十八歲以後就要離開這裏了,要自己出去賺錢養活自己。

  講到這裏,我突然想起了我讀過的一本書《三毛流浪記》裏的三毛了,就因爲他的年齡稍微大一些,連孤兒院都不收留他,他只能在社會上流浪,我爲失去父母的孩子難過,也爲三毛的悲慘命運傷心。媽媽抱着我說,她就喜歡溫暖善良的孩子,希望我一直這麼溫暖善良的長大。

生活與讀書心得體會 篇3

  《渴望生活——梵高傳》是其年僅二十六歲時的作品。歐文·斯通認爲,最能打動讀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輝煌,而是他們追求和探索的過程。七十餘年來,梵高悲慘而成就輝煌的人生震撼無數讀者。這部作品也成爲歐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譯成八十餘種文字,發行數千萬冊,感動億萬讀者。

  看見《梵高傳》,想起這個拿生命換了藝術的人,一生連素描在內一共畫了一千七百多幅畫,生前卻只賣出一幅,大概只賣了幾塊錢。

  不知道幾塊錢賣出的那幅畫現在還在不在。

  梵高的畫現在值錢了,日本人從倫敦買了一幅梵高的“花瓶向日葵”,花了2250萬英磅。梵高倘活着,這2250萬英磅不知又可以買多少畫布。

  梵高那時候的錢也是錢,梵高那時候若也向錢看,今天的人損失可就大了。

  這世界似乎總要把養活藝術家的錢變成藝術家遺像前蜂擁的香火。

  我不知道梵高的畫到底值多少錢,我想那些“炒”梵高的人也未必知道。梵高活着的時候沒人關心,甚至還要施以謾罵,梵高死了卻拿他炫耀,不知道炫耀的是他的藝術還是別的什麼,也難怪中國的張承志面對看梵高畫的那些人要投以憤怒的一瞥。

  但是,研究梵高的文章可是天天都有了。

  明代袁小修在他的《東遊記》之三十一中寫道:“焦山有野意,大勝金山。獨《瘞鶴銘》之疑未決,欲親往勘之。蓋此銘諸家若聚訟,以爲王右軍書者,蘇子美也;以爲顏魯公書者,歐陽公也;以爲顧況書者,沈存中也;以爲陶隱居書者,黃長睿也;以爲諸公皆非,而別有隱君子者,董卣也。”

  對於一些歷史的遺物,人們似乎也愛圍觀,不僅圍觀,還愛發一些長長的議論。

  這圍觀,可以使長長的時間充實,而這議論,似乎也就成了功夫、學問。

  一部《文心雕龍》,養活了多少後代學者,一箇孔子,養活了多少誇他罵他的人。

  一箇20世紀80年代的青年詩人寫過這樣一句話:把魯迅存入銀行,喫利息。

  看了這本書,讓我們一樣,渴望生活,熱愛生活。外國作者的傳記,前言可以看出,作者很誠懇。有些細節,作者根據環境和梵高的性格推理杜撰了一些,無傷大雅,反而生動許多。

  瞭解了梵高的一生,有點沉重,也有些欣慰。作爲一箇人,梵高是渴望得到認同的;作爲一箇人,梵高也擁有了最堅實的後盾,最忠誠?朋友——他的弟弟。

生活與讀書心得體會 篇4

  十年課改,成效斐然,但也存在問題,尤其是基礎教育問題多多。觀今天基礎教育現狀,悲觀地說,路走得越來越窄,似乎要進入死衚衕。或者樂觀一點說,已面臨課改的“瓶頸”。怎樣突破?發人深思。

  欲尋求突破之法,必須審視教育,瞭解教育之現狀。

  教師的知識儲備單薄。受多年教師僵化的培養體系的制約,今天在一線工作的教師,大多爲師範專業畢業。在院校學習中,專業劃分過細,致使教師的專業知識“專”而不“博”。即使這個教師非常刻苦,但畢竟院校中條條框框太多,不能真正擁有廣博的知識。“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碗水,甚至是一桶水。”按今天的理解,問“學生”那得清如許?“教師”源頭活水來。

  學生的學習生活單調。當今,“幸福感”是一箇非常時尚的詞語,也有專家分區域、分職業對羣衆的“幸福指數”進行了調查分析。但往往忽略了一箇不爭的事實,全社會中,“幸福指數”最低的就是學生。究其原因,學習壓力太大,學習生活單調所致。學生的學習生活,“兩點一線”,“日不出而作,日落而不息”,整天除了考試,還是考試,接着仍是無休止的考試;每日除了學習,還是學習,接着仍是沒完沒了的學習。

  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方法單一。曾幾何時,教師上課就是一本書、一支粉筆、一根教鞭,學生就是靜靜的聽、認真的記、小心翼翼的問。現在教改了,課堂“活”起來了。教師上課是筆記本一拿、鼠標一點、多媒體一用、問題一拋,學生就是好奇的看、信馬由繮的討論、海闊天空的表達。

  當然,以上都是表面現象,深層次的問題也不少,諸如評價體系落後,不注重教育均衡等等。因水平有限,在此不能深入探討。就對上述問題而言,其癥結在於基礎教育已經嚴重脫離社會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爲,“生活即教育”,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於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他主張把教育與生活完全熔於一爐。“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學生、教師也可以多起來。“教學做合一”,在生活裏,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始終把握住兩套教學大綱:第一套大綱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存在記憶裏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課外閱讀和其他的資料來源。”“課外閱讀和其他的資料來源”實際上不就是學生全部的生活嗎?

  教育離不開生活而存在,教育的對象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那麼,我們爲什麼不能還教育的本色——迴歸生活呢?

  教師要迴歸生活,在生活中豐富知識;學生要迴歸生活,讓生活豐富多彩;學習要迴歸生活,這樣的學習纔是根本,纔會高效。

生活與讀書心得體會 篇5

  細味林語堂先生的《生活的藝術》,我的思緒也彷彿隨之飄進了他筆下那個高雅世界之中。

  在《生活的藝術》中,林語堂談了莊子的淡泊,讚了陶淵明的閒適,誦了《歸去來辭》,講了《聖經》的故事,以及中國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觀山,如何玩水,如何看雲,如何鑑石,如何養花、蓄鳥、賞雪、聽雨、吟風、弄月林語堂將中國人曠懷達觀,陶情遣興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東方情調皆訴諸筆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箇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範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現出詩樣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別樣風情。

  《生活的藝術》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觀後感,裏面的情調很高雅,這是一種中國人獨特的高雅。

  書中不遺餘力地向美國人民兜售隱忍閒適的中國式生活藝術,林語堂在書中揭露了他所認爲的美國人三大惡習:講究效率,講究準時和希望事業成功。

  雖然這些惡習是現代人幾乎都有並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極力推崇,但他卻別樹一格地認爲 一箇人以爲不要緊了,就什麼都不要緊了這個是中國人特有的美妙概念。

  美國人求全的慾望近乎淫,而中國人則認爲差不多就可以了。

  於是,林語堂想藉由自己對生活的獨特見解,告訴這些生活節奏緊湊的美國人大洋彼岸中國人的好。

  他在書中娓娓地道閒適的好處,諄諄地誘美國人去享受生活。

  書中的章節都是這樣的題目:誰最會享受生活、生命的享受、悠閒的重要、家庭之樂、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文化的享受,他是非常認真地要爲美國人的機械生活上點潤滑油。

  林語堂在自序中說:本書是一種私人的供狀,供認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經驗。

  我不想發表客觀意見,也不想創立不朽真理。

  我實在瞧不起自許的客觀哲學,我只想表現我個人的觀點。

  又說:一切取捨都是根據我個人的見解。

  是的,無論是思想觀點,還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都有非常鮮明的林語堂風格。

  書中,林語堂一字一語寫出了現實生活的細節,藉由他這些最貼近生活而又獨特的想法使外國人對中國人生活更爲熟知,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的生活態度。

  總而言之,其思想就是無論何時,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快樂一天,決不辜負自己的任何時間,即使生病或老去,也要體驗痛的快樂,直至我們洞悉了人生,以恬淡的心態,快樂的死去,總算自己沒有白活,完美的結束生的旅程。

  的確,只要我們認真和執着,充實每一天,我們可以永遠快樂。

  當我們投入工作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創造的魅力,從而快樂;當我們悠閒的時候,可以靜悟生命,從而快樂;當我們歷經苦難的時候,我們可以從中汲取一種奮鬥的激情,從而快樂

  可見,快樂無所不在,關鍵在於我們認真的去體會,認真的去感悟,認真的去憚。

  明人金聖嘆之三十二不亦快哉,在吾人看來,也無非是一些雞毛蒜皮之事,而其卻將其以爲是一生中最快樂的事,並記錄下來,聊以自 慰,而另一箇撼人心神的是殘疾人海倫的《假如我能眼亮三天》,種種常人所經歷的平凡,在她的眼中是多麼的遙不可及,可見快樂對不同的人來說,是不同的,而且每人感受到的深淺亦有所不同,也只有調整自己心態,坦然從容,微笑纔會永遠的浮現於我們的臉龐。

  《生活的藝術》給我傳授了快樂的祕訣,有助於改變自己的觀念,從另一方面觀照快樂,從而走出關於快樂的誤區,以樂觀的態度去戰鬥,去迎接生活的洗禮。

  雖然比較明顯《生活的藝術》是林語堂爲外國人寫的一本書,但隨着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其實現代中國人的生活也開始趨向於林語堂當初筆下的那些外國人。

  人們每天置身於煩囂社會中,麻木地幹着用於維持生活的工作,真正的生活的意義,也許人們早已忘卻。

  或許,我們都該在某個陽光明媚的午後,一邊呷着甘醇的奶茶,一邊細味一下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重新,好好的,邂逅一下生活。

生活與讀書心得體會 篇6

  荒廢了個半月的寒假,閒來無事便看了《人生》這本書,也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相信在現在這個社會我們的身邊也還是有許許多多的高加林,空有才華抱負卻怎麼也逃脫不了農村的落後與封建。爲愛執着,善良如金子般的巧珍,爲她的不幸同情的時候也在佩服着她的勇氣。她愛高加林,愛到骨子裏卻還是沒能和高加林在一起。或許有人會說高加林沒有良心忘恩負義,但我想可能是因爲高加林對巧珍的愛還是抵不住外面的誘惑,還是沒有他的飛黃騰達重要。德順老人是我最敬佩的,他有相愛的人卻因爲一些原因沒有在一起終生未娶卻沒有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平凡的話語中蘊含着大大的哲理。有人會說一箇農村老人能說出什麼有見識的話,但我會說子非魚安知魚之見解。

  當時的那個年代人們對於走後門的非常反感,而如今已經成爲了我們國家的風氣。是啊,有關係好辦事,沒關係只能空有才華無處實施。有的沒有關係的人想要出人頭地就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或者是代價,還有的會把自己的婚姻當成了平步青雲發家致富的工具。在這個社會上,我不知道長久下去我們的國家會變成什麼樣。起碼現在看來,還是挺平衡的。但是城市對農村的偏見只是有一小部分得到了改觀,骨子裏還是有很大的偏見。我不知道他們的優越感是從哪裏來的,還是那句話,不瞭解就不要對任何人和事做出有失偏頗的見解。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在這個世故的社會,知世故而不世故,便是對自己最大的保護。

  人生的路還是要自己走的,苦痛歡樂都要自己經歷。一生之中不管成就如何,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和家人,待人真誠就好。既然人生怎麼都要好好過,那就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要相信,總會有人能理解你陪伴你,給你信心和勇氣。所有的詞到了最後都變成了家人。是家人不是親人,親人太多家人只有那幾個,不管在哪,有家人的地方,纔有家。

  人生下來,就要過着屬於自己的人生,中途可能會遇到一箇人然後生人,看着孩子過好自己的一生。酸甜苦辣鹹,百種滋味萬般姿態,低姿態過好生活。這,纔是人生。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