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一日生活管理心得體會(通用3篇)
幼兒一日生活管理心得體會 篇1
我們每一箇幼兒教師都知道幼兒園的工作是瑣碎而具體的。但當我通過這一整天的跟班學習,使我大開眼界,感受頗深。當我回到家,靜下心來仔細回顧其中的每一箇環節(從幼兒進園及晨間活動到遊戲活動),環節中的每一箇細節時,我深深地感受到:
一、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包括了:專門的教育教學活動、遊戲活動還有生活常規活動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其中的生活常規活動又包括:用餐、就寢、入廁等很多小的細節和工作。這些活動雖然微不足道,也不被大家所重視,但卻是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幼兒園一日活動得以順利開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可以稱得上是幼兒園一日活動的潤滑劑。因此認真做好幼兒生活常規管理活動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就顯得尤爲重要。如幼兒在午飯前後的洗手洗臉;午睡前自己整理衣物和鞋襪,午睡後整理被褥這些小事上,不僅可以鍛鍊幼兒的自理能力還能夠讓幼兒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的生活習慣。
二、合理的一日活動常規尤爲重要。因爲它是幼兒園教師保育、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的重要依據,並保證了幼兒良好的作息規律,更有利於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時間感、秩序感。
三、孩子的模仿性是非常強。幼兒教師的爲人師表、言行舉止、行爲習慣,都是孩子們學習的榜樣,所以我們老師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處處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行爲習慣,時時刻刻都做好孩子的表率。就如我自己坐小板凳喜歡反着座,這樣無形中就給孩子們樹立了不好的榜樣。
四、幼兒的自控能力是比較弱的。要想讓幼兒養成良好的常規意識,我們教師首先就要讓幼兒知道爲什麼要這樣做,應該怎樣做,進而提高幼兒分辨是非的能力。但是由於幼兒的可塑性比較強,他們良好的常規養成並非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這就需要我們在教育中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要將常規教育曉之以理,要講究培養的形式,要不怕反覆的.練習,並不斷的改變形式,以此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常規意識。
五、一天學習活動中主要的形式是操作和遊戲,這樣對操作前的要求,操作中的提醒和操作後的常規培養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在活動中隨時教育幼兒活動所需物品,從哪裏拿,還要歸放到哪裏去、離開座位時應隨時將椅子放好、使用剪刀時注意安全、別的小朋友需要幫助時,及時給予幫助等等。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來滲透對幼兒的常規教育。
通過一日活動常規的跟班學習,讓我明白了幼兒園一日常規的具體要求,也體會到了一日活動常規的重要性。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加強一日活動的整合,更加重視孩子們的養成教育,日漸完善並持之以恆地做好幼兒一日活動常規工作。日常生活常規活動可以稱得上是幼兒園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生活將自始至終地伴隨一箇人的成長,貫穿於一個人的終生教育之中。作爲一名幼兒教師,一定要處處做個有心人,要學會根據孩子的特點,在一日活動中合理地開展有趣的教育教學活動和遊戲活動,爲幼兒創設“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條件與環境,讓幼兒能充分地自我服務,從而養成良好的常規習慣。
常規習慣的培養要從點滴開始,更要按照正確的方法。教師也要做到言行一致,做好孩子們的表率,使孩子們在老師的榜樣中不斷地進步。當然幼兒各項常規的培養及良好習慣的養成並非一日之功,更不能靠一時一會兒、一天半天就能形成的,需要幼兒教師長期的指導及訓練,更需要各位家長的密切配合。
幼兒一日生活管理心得體會 篇2
花了4個多月時間,這本書算是讀完了。這本書收錄了德魯克近30多年中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13篇文章。它分爲兩個部分:一、經理人的責任,探討的是經理人所從事的最基本的管理工作,也就是圍繞着實現長期的經濟績效,管理者需要做什麼。這包括:事業理論:經營假說;有效決策,如何做人事決策;小構想,大作用;創新的原則;以及企業經營績效的管理。二、執行者的世界,包括管理者真正需要的信息,新型組織的到來,組織化的新社會,企業可以向非營利組織學習什麼,新生產力的挑戰,管理與這個世界的課題,以及後資本主義時代的經理人:德魯克專訪。
我一看到這本書,就立刻開始讀它,是因爲它所談的正是今天的企業管理者們最需要關注的問題。雖然這些文章發表的年代不同,但是我們今天來讀,卻發現他所說的正是今天大多數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或者因爲沒有面對而陷入困境的問題。德魯克爲這本書寫了“已經發生的未來”這篇序。幾十年前他敏銳觀察到的“已經發生的未來”今天正在逐步變成事實。所以,這本書值得今天的管理者,特別是高層管理者放在手邊隨時閱讀、隨時參考。
管理的目的從來都沒有改變,但是所管理的資源卻改變了:從工業時代的三大要素:資本、土地和勞動力,轉變爲“知識”。在今天,知識成爲最重要的社會資本,也是企業生存必須依賴的核心競爭力。但是它不同於任何其他資源,因此,要管理知識,發揮知識生產力,管理必須隨之改變。
爲什麼學習和實踐這些管理原則這麼重要?結合讀《工業人的未來》,使我對目前所處時代有一箇新認識。直到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才真正顛覆了前一箇功能社會,也就是重商社會。這個社會持續了300多年,商業和貿易是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爲了實現通過貿易發展經濟,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引發移民潮;世界列強爲了瓜分自然資源和市場而爭奪殖民地;就是封建王朝的倒塌,比如法國大革命,也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社會的結構。工業剛剛興起,開始出現大型企業,但是工業的威力還沒有顯現,企業主還沒有社會地位,工人更是被看作是最底層的勞動力。同時它還造成不可調和的階級衝突。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產生了大批新型工業,包括能源、汽車、電力、化工等今天的主要行業,才使工業所創造的財富遠超過商業,成爲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它也徹底顛覆了社會生態,把執掌企業命運的人推到社會的領導階層。然而,與此同時,擁有企業所有權的企業主卻逐漸退到後臺,企業的管理者成爲真正執掌企業命運的人,是真正決定如何創造社會財富的人,也成爲社會的領導階層。
管理誕生於20世紀初,正是因爲工業的大發展和創新,使得經營企業成爲一箇專業職業,需要專業經理人來管理。從泰勒的科學管理、福特的生產流水線,到斯隆的分權制,這些都是推動管理成爲專門學科的里程碑,然而,是德魯克把管理建設成一箇系統化整體的學科。這不僅是因爲他的管理學奠基之作《管理的實踐》,而在於他投入畢生的精力隨着社會的前進把管理不斷向前推進,在於他教給我們的不是容易過時的方法或者片面的理論,而是管理學的核心“目標與自我控制的管理”。這個哲學思想,使我們能夠在任何變化莫測的環境中,都能靠使命的指引,找到前進的方向。
我所說的對時代的新認識,是資本主義社會或者工業社會,從根兒上就不可能發展成一箇穩定的功能健全的社會,因爲工業時代管理的願景是:讓工人成爲有效率、自動化、標準化的機器。換句話說,工業型組織追求的是工人像機器一樣實現高效率工作。這在20世紀初對於體力勞動者是合理的,但是隨着更多人獲得知識,它就變成束縛企業的生產力,阻礙社會發展的緊箍咒,因爲人不是機器,企業和社會也同樣不是機器。
工業型組織依賴於資本和技術,員工不過是高層管理者實現自己目標的工具,除非登上管理層的階梯,人們看不到自己對社會的貢獻,也沒有與自己的知識相應的社會地位。因此,德魯克提出“後資本主義社會”和知識社會的概念,意味着資本主義社會不過是後資本主義社會,也就是知識社會,的前奏曲,因爲它不能通過自身發展成爲一箇賦予所有人適當社會地位和功能的穩定和功能健全的社會。
什麼纔是功能健全的社會呢?那就是社會中每個人都能通過爲社會創造價值而獲得自己的地位和尊嚴。在重商社會,一箇人的地位是由他所從事的工作,或者繼承的財產而來。比如手藝人,商人,貴族,或者農民。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企業及管理層的地位取決於他們創造的社會財富,但是真正爲社會財富做出貢獻的工人卻被看作是機器,沒有社會地位。管理通過提高工作效率而改善了工人的生活狀況和地位。然而這個改善並沒有超出工業型企業的管理觀念:高效率、自動化、標準化的機器。
工業社會之所以不能穩定,是因爲它總是在創造消滅自己的社會因素。首先它最大的成果是使高等教育和信息的廣泛普及。知識就是權力。對於擁有與高層管理者相當的知識和技能的知識員工,單純有收入保障和從屬於他人的地位是不可以接受的。他們有自己的知識資本、有判斷力,有自己的願景,也有創造力和執行力。他們要求有與自己的知識相匹配的權力和責任。換句話說,他們要發揮出自己的知識來主導自己的工作,主導自己的命運。他們需要有成就,需要通過自己的貢獻而獲得自己的地位。
同時,資本主義一箇最大的特點是創新,不斷追求能以更低成本創造更大價值的技術和商業模式。資本主義這個固有的特質,使更新迭代日益加速,任何一箇新產品一旦被市場接受,它的利潤就開始下降,直至被更低成本的新產品替代。不斷替代的結果是走向零邊際成本,而資本主義也就隨之消亡了。互聯網的出現,加速了這一進程。
我們所生活的時代,正是社會在從打破重商社會的混沌走向知識社會的新秩序的過程中。工業社會是其中的一箇階段,它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一方面在技術和商業模式上不斷創新,另一方面不改變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思維和社會生態。進入知識社會後,只有徹底顛覆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社會生態,才能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因爲真正的生產力蘊藏着掌握知識的每一箇知識工作者手中。在知識社會里,只有不同專業領域的分工,沒有高低貴賤的等級之分,沒有誰必須服從他人。這既需要高層管理者從權力的峯頂走下來,學會與知識員工協同合作;也需要知識員工從服從命令的谷底爬上來,立足於自己的知識進行自我管理。只有這樣,世界才能真正成爲“平”的,成爲功能健全的社會。
在進入知識社會的’前夕,德魯克編輯這本書展示了這個社會變革的本質,爲我們提供了應對這個變革所需要的思維、視野,以及管理的方向、方法和基本原則。
幼兒一日生活管理心得體會 篇3
通過公司安排的培訓,我才知道了什麼是“5S”,它是整理、整頓、清掃、清潔和素養這5個單詞的簡稱,通過推行“5s”活動,我們員工在生產過程中要在這五個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從而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提升企業形象。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5s”呢?具體我有以下體會:
(一)整理
把要與不要的物品分開,堅決將不需要的物品加以處理,這是開始改善生產現場的第一步。比如,我的工作臺上有不需要的物品,諸如用剩的材料、多餘的半成品、切下的料頭、切屑、垃圾、廢品、多餘的工具、報廢的設備、個人生活用品等,要堅決清理出生產現場。這樣不僅可以改善和增加作業面積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會減少磕碰的機會,保障安全,提高質量;另外,整理好了,我們自己也會擁有一箇清爽的工作環境,每天保持好心情。
(二)整頓
把需要的物品加以定量、定位。通過前一步整理後,對生產現場需要留下的物品進行科學合理的佈置和擺放,以便用最快的速度取得所需的東西,在最有效的規章、制度和最簡捷的流程下完成作業。例如,我會把經常使用的東西應放得近些,偶而使用或不常使用的東西則應放得遠些(如集中放在車間某處);另外我會將擺放不同物品的區域採用不同的色彩或者標記加以區別。這樣生產物料經過合理擺放後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品質量,也保障了生產安全。
(三)清掃
把工作場所打掃乾淨,設備異常時馬上修理,使之恢復正常。生產現場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灰塵、油污、鐵屑、垃圾等,從而使現場變髒。髒的現場會使設備精度降低,故障多發,影響產品質量,使安全事故防不勝防;髒的現場更會影響人們的工作情緒,使人不願久留。因此,必須通過清掃活動來清除那些髒物,創建一箇明快、舒暢的工作環境。
當發現了垃圾或者髒物要立馬自己清掃而且不要依賴他人,不能產生諸如有專門的清潔員工不用我管的想法,因爲美麗企業靠大家。
(四)清潔
整理、整頓、清掃之後要認真維護,使現場保持完美和最佳狀態。清潔,是對前三項活動的堅持與深入,從而消除發生安全事故的根源。創造一箇良好的工作環境,使員工能愉快地工作。
車間環境不僅要整齊,而且要做到清潔衛生,保證員工身體健康,提高員工的勞動熱情;不僅物品要清潔,而且員工本身也要做到清潔,如工作服要清潔,儀表要整潔,及時理髮、刮鬚、修指甲、洗澡等;此外,員工不僅要做到形體上的清潔,而且要做到精神上的“清潔”,待人要講禮貌、要尊重別人,同事之間互相幫助,互相關心。
(五)素養
素養即努力提高員工的自身修養,養成嚴格遵守規章制度的習慣和作風,這是“5S”活動的核心。只有員工素質的提高,各項活動才能順利開展並且堅持下去,員工素質的提高才能從根本上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促使企業文化的形成。
綜上,我們要認真領會和落實“5s”的做法,遵從公司的規章制度,從自己做起,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情,不分大小,從主觀上產生“美”的意識,關心同事,熱愛企業,爲企業的發展貢獻出自己應有的一份力!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