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通用5篇)
關於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1
近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下發《關於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門紮實做好試點示範工作。這是走好新時代黨的羣衆路線,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羣衆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重要載體。
20__年,在住建部的關心與支持下,我省紅安和麻城開展了“全國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試點工作,兩地按照共同締造活動的理念、方法進行積極實踐,試點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探索了一批成功的經驗、辦法與路徑,兩地都成功入選全國首批共同締造活動精選試點縣(市)。
爲了幫助全省各地各部門全面準確掌握“共同締造”活動的實質要義、理念方法,湖北日報派出兩路調研組深入紅安麻城兩地,開展細緻全面的蹲點式調研,分別從價值觀與方法論的視角,對兩地的探索實踐進行解剖總結,現依次刊發供大家借鑑。
一磚一瓦顯鄉韻,一鎮一街出美景。7月底8月初,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蹲點調研麻城市鄉村社區,一股獨具魅力的楚韻新風撲面而來。
曾經,環境髒亂,規劃無章;如今,村社整潔、山秀水美。而形貌之變的背後,更有社會治理之理念、方式、路徑、效果的悄然升級。
20__年以來,麻城市以黨建爲引領,以村社爲單元,以人居環境整治爲切入口,推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在全市探索“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的社會治理模式。
“共同締造”活動的推進過程,是堅定不移走好新時代黨的羣衆路線的實踐過程,也是黨的“人民觀”不斷根植、彰顯的過程。
只有把人民當作目的,一切爲了人民;把人民當作主體,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當作尺度,堅持人民至上,我們才能擁有做好一切工作的信心之源、力量之基,才能無往而不勝、豁然開新局。
決策,把“話筒”交給老百姓
人民羣衆中蘊藏着無窮的智慧。充分尊重老百姓的知情權與參與權,讓大夥參與到決策中來,才能精準、到位地體現人民羣衆的訴求,“一切爲了人民”的理念才能落實落地。
盛夏的石橋垸村,繁花似錦,村容整潔。村廣場上的閻家河鎮展館,遊客一波接着一波。
20__年,經濟弱、環境差的石橋垸村徐家寨被住建部納入麻城首個“共同締造”項目——村壪改造。
“大動干戈,有必要嗎?”“是不是搞形式?到頭來瞎折騰?”徐家寨共108戶村民,第一次壪組會上,80%的村民投了反對票。面對質疑,住建部駐村幹部與村“兩委”挨家挨戶做工作,反覆說明“這回咱們主意一起拿”。可是,村民互相觀望,誰也不肯表態。
村“兩委”租來一輛大巴,組織村民前往河南省信陽市郝堂村參觀。看到郝堂村村民自發動手後,林田交織秀美,村落精緻整潔,村民豔羨不已。回村後的壪組會上,80%的村民同意改造。
到底怎麼改?與以往不同,這次“話筒”交到村民手裏。對村莊規劃、公路走向、水塘景觀,鎮村工作組一遍一遍召集村民與北京的設計師一起,共商共謀。
設計方案多次修改,動工前的最後一次壪組會,村民再無異議。所有村民無償拆除了自家的豬欄、牛圈、旱廁,爲新修公路、水塘讓道。村壪改造順利實施。
鄰近的古城村,也把村莊整治的“發言權”交給了村民。
老護城河繞村而過,中間要修兩座橋。在中建集團設計效果圖中,高高的拱橋與流水、村居、綠樹相映成趣,煞是“好看”。
不過,村民有異議。村會議室裏、楓香樹下、田間壟上,村民各抒己見。老人鄭發成說,坡太陡易摔倒,於是拱橋降低了弧度,高拱變低拱;村裏殘疾人說,磚太滑,於是大磚換成小四方防滑磚;快遞小哥鄭勝安說,上下橋臺階不方便,於是橋面改臺階爲緩坡,安裝螺紋鋼筋增加承重,讓三輪車與板車也能通行……按村民的意願,設計一改再改,最終修成緩坡平橋,既美觀又實用。
“羣衆中蘊藏着無窮的智慧,要好好珍惜、利用。”麻城市委組織部部長潘琪介紹稱,讓羣衆參與決策最關鍵的是尊重百姓與打造共商平臺;近三年,除發佈《全市“共同締造”實施方案》外,麻城市還印製《“共同締造”致居民的一封信》《百姓心願卡》等宣傳資料40000餘份;搭建政務留言板、壪組羣衆會、村議堂、小巷微信羣等線上線下議事平臺,收集訴求1.6萬條;全市每年僅組織“壪組羣衆會”就達8000餘場次。
建管,發動羣衆一起幹
人民羣衆中蘊藏着巨大的力量。人人有責、人人盡責,大家擼起袖子一起幹,才能幹得快、幹得好,才能運行順暢、事半功倍。
建設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需要真金白銀,需要有人擼袖出力流汗。
錢從哪裏來?工從哪裏出?
木子店鎮長嶺關村吊橋溝,重巒疊嶂,風光旖旎,適合發展鄉村旅遊,但多年來一直停留於設想。
20__年,由於受疫情影響,村裏青壯勞力無法外出務工。“何不一起來爲村裏做點事?”村“兩委”組織壪組會上的一箇提議,得到衆人響應。
“大夥商議修一條3.5公里的旅遊公路和一條5公里的遊步道。”村黨總支書記熊德平回憶。村委會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省應急管理廳駐村工作隊、市交通局幫助多方籌措,加上村集體、農民合作社收入,最終籌集了200多萬元。開山鑿路那天,炮聲迴盪山谷,村民激動萬分。
“走!修路去!”接下來的幾個月,每天早上,村裏的青壯年便結伴上山,個個肩挑背扛,搬石修路。渴了,飲山泉水;餓了,啃方便麪;累了,山邊席地而坐。當年5月,遊步道提前修好。由於村民主動投工投勞,花費比正常預算節省近四分之一。
發展共建匯民力,衆人拾柴火焰高。麻城市成立市委書記、市長掛帥的“縣級部署、鎮級主抓、村級組織、羣衆參與”四級聯動機制。全市建立“村黨支部+壪組黨小組+黨員中心戶”與“街道工委+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城鄉組織架構,發動黨員“一戶十聯”。從羣衆可見可知可感的小事入手,以整治房前屋後小環境爲切入口,羣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推進公共設施改造。
黃土崗鎮堰頭垸村,百姓自發拆除牛欄豬圈柴垛700多間,義務投工投勞1萬多箇。鼓樓街道朝聖門社區居民捐資38萬元,硬化支街小巷,佔工程總投資的1/4。據住建部駐古城村第一書記徐凌功測算,通過“共同締造”,實現了花小錢辦大事,像道路、晾場等技術含量低、工作量較大的項目,通過百姓投工投勞節約了四成人力成本。
項目建成只是開始,治好管好才能長久長效。
麻城在城市小區設立“樓長制”“巷長制”;在農村,引導成立五老會、安全聯防隊、紅白理事會等民間團體,採取就近就便義務管、公益性崗位專門管、自治組織監督管等形式,藉助“愛心積分”“微孝善超市”等辦法,將公共文體設施、文化廣場、綠化帶等管理維護交給羣衆負責,推進共管共治。
古城村有三口荒廢的沙質河塘,雜草叢生。村委會組織村民拔草、鋪膜、倒進80釐米深的黃泥,從舉水河連續引水兩週,方見清澈塘水。“太不容易了,我們必須愛護好!”村保潔員黃友花每天巡查河塘、打撈漂浮物。河塘兩岸,村民約定門前“三包”,不向河塘排污,確保村莊整潔。
“共治共管必須堅持‘塑形’與‘鑄魂’兩手抓。”麻城市委宣傳部部長羅俊稱,爲此,全市一方面治理“十大亂象”“十大陋習”,一方面評選“十佳村規民約”“十好市民”“十星級文明戶”“誠信之星”,有效地促進了公共精神的養成。幾年來,全市已創建地市級以上文明村鎮61個,評選“十星級文明戶”3.4萬戶,成功躋身全省文明城市,成爲中國孝善文化之鄉。
評價,羣衆說好纔是真的好
人民羣衆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衡量工作績效的“金標準”。人民羣衆參與評價,其結果才最真實、最有效、最管用,才能在不斷的正向激勵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7月15日至16日,麻城市開展半年重點項目拉練檢查,各街道、鄉鎮端出亮點現場PK。黃土崗鎮“百川書院”項目勇奪桂冠。
百川書院位於喻家垸村,清澈的池塘後,3棟斗拱結構的房屋掩映在青山綠樹間。走進院內,“三人行必有我師”“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儒家經典名言遍佈。
幾年前,村裏邀請鄉賢返鄉推進“共同締造”。中南民族大學教授李海娥看到一處清代私塾閒置,遂以此爲中心,陸續流轉20__多畝拋荒地,栽種溼地松、油茶、金銀花和蘄艾等,建設融文化體驗、現代農業、休閒康養於一體的綜合體。村支書黃吉理說,書院已經投入20__萬元,每年給村集體上交50萬元,帶動20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其中脫貧戶就有80餘戶。
閒置的私塾再度散發出濃濃書香;環境變美了,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村民們共評項目效果時紛紛豎起大拇指,還主動投工投勞修築通山公路。市委宣傳部因勢利導,在百川書院建設青少年研學基地,將農家書屋、文明實踐中心嫁接書院規劃建設,把“仁義禮智信”等優秀的儒家傳統文化融入文明、和諧、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
“金盃銀盃不如百姓的口碑。”鎮黨委書記李小雄說,按照“項目服務誰,誰評價項目”的原則,由當地羣衆對“共同締造”項目進行評價和反饋,老百姓的分值佔很大比重。
爲了推進共評結果使用,形成正向的激勵閉環,麻城市着重建立“以獎代補”機制,重獎那些羣衆參與面廣、效果好的項目,羣衆發動得越好越給激勵,幹得好的給得多,今年已經安排獎勵資金3150萬元。
在福田河鎮福白菊第一村金家邊村,鎮裏改變自上而下評比規則,由村民在田間地頭評種菊能手,發放農資獎勵。種植大戶夏玉文與夏賢朝在上月評比中都當選能手,鎮裏現場獎了農藥化肥。村支書楊興江笑呵呵地說,獲獎意味着責任,能手們都得免費培訓指導其他村民,不好好教下次就會掉下來。
普惠,讓人民羣衆共享發展成果
發展成果讓最廣大的人民羣衆共享,不斷滿足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才能體現黨的根本宗旨,纔是“共同締造”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目的。
今年初,關廂社區供銷住宅小區有一塊兩畝半的空地閒置,有地產老闆找到社區幹部,表示願出高價買去蓋樓。
但社區幹部與百姓羣策羣議後,決定建“居民之家”,集收取快遞、休閒運動、文明實踐中心、居民書屋、“四點半學校”等於一體,人人獲益。
讓最廣大的人民羣衆共享發展成果,是麻城市推進“共同締造”的初衷。該市大力推進停車場、口袋公園、公廁、羣衆文化活動中心等公共設施建設。對全市8個社區36個老舊小區進行改造,讓3700餘戶居民收穫滿滿的幸福感、獲得感。
爲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圍繞全市重點農業產業鏈,各地建立聯農帶農機制。20__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4%,比城鎮居民增幅高出3.6個百分點。
在黃土崗鎮堰頭垸村,數千畝板栗、福白菊、油茶、梨園基地與6MW光伏脫貧基地等五大特色產業,將大批村民嵌入農業產業鏈中。
爲了幫助留守婦女更好就業,20__年10月,羣衆踊躍集資60多萬元,加上政府投資300多萬元,村裏將舊房改造,建立全市首個“網紅之家”,內設網紅培訓中心、公益直播間、地標優品展示館、物流服務公司,30多名“鄉村網紅”在抖音、京東、淘寶等平臺直播帶貨,帶動百餘名留守婦女從事產品加工。堰頭垸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去年銷售額達1800萬元。
宋埠鎮李釗村,佔地40畝的日光溫室蔬菜大棚,採取建設、農資、種苗、技術、銷售統一,利潤分成的`“五統一分”合作模式,蔬菜遠銷大灣區,年產值超過100萬元,爲村民直接增收數十萬元,爲村集體經濟貢獻30萬元以上。“大棚就在家門口,菜不愁銷。”村民熊家和原是泥瓦匠,去年將自家土地流轉,承包了一箇蔬菜大棚,不再外出打工。
古橋村從前“髒亂差”,大齡青年找對象都難。推進“共同締造”以來,村級主幹道提檔升級,全村接上自來水,家家進行“廁所革命”,村莊“顏值”飆升,鄉村旅遊興旺,鄰里和諧友善。宜居宜業的鄉村人人嚮往,52名大齡青年成功“脫單”。
啓示:一切爲了人民羣衆、一切依靠人民羣衆
沒有一種根基,比紮根人民更堅實;沒有一種力量,比源自羣衆更強大。麻城市的“共同締造”實踐,體現了執政黨一切爲了人民羣衆、一切依靠人民羣衆的內在價值追求,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應秉持的價值觀。
麻城,一座紅色之城。
作爲黃麻起義的發源地,這裏曾經走出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與紅二十八軍。上十萬百姓爲革命獻出寶貴生命。
“共同締造”活動開展以來,百萬幹羣中逐漸形成共識: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革命年代需要人民打江山,新時代更需要人民共建江山。
當前,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農村空心化、城市管理滯後等問題凸顯,社會治理的複雜性與難度日增。傳統單向度、管控式、由政府大包大攬的治理模式下,政府行動與羣衆需求常常不合拍,也導致管理成本上升。破解這一難題,必須迴歸初心,守住人民底色,站穩羣衆立場,引導多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讓人人有責、人人盡責,最終實現人人享有。
20__年10月,麻城市召開第九次黨代會,將“共同締造”寫入黨代會報告,強調未來五年,要強化黨建引領,以羣衆爲主體,深化拓展“共同締造”,推動跨越式發展。
乘馬崗是中國第一將軍鄉,這裏走出了王樹聲、徐海東等26位將軍。如今,傳承紅色基因,山鄉村寨響遍“是黨員,跟我上!”。
走進乘馬崗的大街小巷,共產黨員戶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紅色的門牌標識上,有黨員的姓名、照片,還有聯戶的十人名單。去年,乘馬崗鎮入選中組部與財政部的紅色美麗村莊建設項目。革命後代與黨員帶頭無償拆掉幾百間雞棚、牛欄、豬圈、柴垛,率先加入義務施工大軍。
黨員做表率,羣衆緊跟上!鎮長馮立回憶,不到100天,鎮裏就建起一箇兼具紅色教育與經濟發展功能的廣場、街區。
麻城市委書記汪國兵表示,麻城將守牢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觀”,堅持人民至上,一切爲了人民羣衆、一切依靠人民羣衆,最大限度發揮人民羣衆主體地位,將“五共”理念從城鄉人居環境整治領域,向產業發展、鄉村振興、基層治理、新型城鎮化等領域不斷拓展。
關於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2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現代,環境污染已被人們忽視,隨着人們肆意地亂砍亂伐,工廠日益地增多,往日新鮮的空氣已蕩然無存,臭氧層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這種種的徵兆表示着什麼?它告訴我們,昔日生機勃勃的家鄉已經在人類的破壞下成了回憶,原來清澈的小溪變成了臭水溝,蔚藍的天空被烏煙染成了煙黃色,漫天飛舞的塑料袋趕走了小鳥,機器的隆隆聲代替了鳥兒的歌鳴聲。
從前,我無論走到哪裏,空氣總是那麼的新鮮、純淨,陽光也十分地溫暖,讓人感到舒適。不知從何時起,它們變了,空氣開始變得渾濁,讓人感到呼吸不暢;陽光也沒有以前的和煦,變得刺眼。環境遭到了人們的破壞,地球已經遍體鱗傷。人不給自然留面子,自然當然也不會給人留後路,多少丘吞噬了萬頃良田,多少洪水沖毀了可愛的家園,其實,這就是大自然向人類發出的警示。
真不敢想象,我們如果再這樣繼續下去,這個世界將會是一幅怎樣的慘景呢?地上寸草不生,天空塵沙彌漫,人類將在魔鬼般的尖叫聲中化成堆堆白骨。到那時我們只能說,人類曾經屬於過地球,但地球將永遠不會再屬於人類了。
現在的家鄉,街道上垃圾滿地,臭味熏天;河道上,由於過多的化學的藥物都排到了水裏,魚兒都浮上了水面;天空中,灰塵瀰漫於蒼穹上,讓人睜不開眼睛。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爲人們不環境保護造成的。長此下去,人們還沒有嚐到破壞環境的苦果,所有的物種已經滅絕,地球也將成爲一顆死星,到那時候再悔悟可就晚了。在此之前,人類,行動起來,爲了我們的跡象,爲了地球,更爲了我們自己,行動起來,保護我們的家園,讓那一時刻不會到來,讓地球這棵生命之樹常青。
人類過度的消耗資源和污染環境,已經把一箇健壯的地球折騰的體弱帶病。水土流失,珍稀物種瀕臨滅絕,耕地不斷減少……這一切都是因人類不注意環境保護造成的,如果人們再執迷不悟,勢必將自食惡果。
我們只有一箇地球,地球是我們的母親,撫養我們長大,培養我們成才。保護它是我們的職責。讓我們攜起手來,爲了保護家鄉的環境而奮鬥。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環境,拯救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關於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3
湖北日報訊(作者阮班明、宋俊嫺、童光輝)密林深處的一箇黃土包旁,一棟佔地200多平方米、4間2層的房屋拔地而起,正在加緊施工。8月1日,谷城縣五山鎮堰河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閔洪豔告訴記者,這是投資120萬元建設的垃圾分類超市,預計8月底建成啓用。
“垃圾是放錯的資源,可回收還能再利用。”閔洪豔說,要把垃圾像商品一樣展示在櫃檯上,讓遊客更直觀地感受垃圾分類的意義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在走好新時代黨的羣衆路線、更好解決羣衆現實問題,深入推進“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中,堰河村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讓千餘名村民從中受益。
綠色根植於心 務實重行拔頭籌
“別人不敢幹的我先幹,別人能幹的我搶先幹。”在堰河村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彰顯的是堰河人敢爲人先、與時俱進的理念。
上世紀90年代初,村裏窮得叮噹響,喫糧靠供應、用錢靠砍山、住房乾打壘,可謂“見山山禿頭、見路路斷頭、見水水斷流、見人人犯愁”。
1992年,29歲的閔洪豔成爲堰河村的“領頭雁”,當時他就提出“人在,山在,綠色在”的理念,作出“管好山、護好水、修好路、育好人、建好村”的承諾。
“地當牀,天當被,累了就在山上睡。”春夏秋冬,寒暑易節,全村幹羣戰天鬥地,苦幹實幹,讓一片片荒山披上綠裝,先後發展茶園1200畝、經濟林4000多畝,不僅擺脫貧困,還實現了小康。
進入新時代,堰河人緊跟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步伐,不斷更新理念,提出“走綠色路、喫生態飯、掙環境錢、發旅遊財”的強村富民思路,通過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實現“山水變風景、資源變資本、農民變股民、特色產品變旅遊商品”的目標,讓村民都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現代生活。
如今,堰河村的固定資產和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億元大關,村民人均純收入超3.5萬元。昔日“一家一棟小洋樓、一家一輛小轎車、一家有一箇致富項目、人均存款達到10萬元”的夢想變成現實。
在全省努力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推動襄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堰河人提出到2035年實現“四不五有”新目標:喫飯不出錢、就醫不出錢、讀書不出錢、養老不出錢,村裏有金融、家裏有資本、戶裏有研(究生)博(士)生、發展有產業、出行有房車。
“我們就是要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良性循環體系,讓鄉親們在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中得到更多實惠,幸福感更強。”閔洪豔說。
賦能山水資本 融合發展添動力
綠色是堰河最亮麗的底色,也是發展的主基調。
“堰河因茶而興,要做大做強茶產業,必須依靠科技賦能。”閔洪豔說,村裏跟省、市農科院合作搞產學研項目,1200畝茶園一半以上推行有機化生產,推行“從種植到茶杯全程淨化”消費模式,讓賣出的每一片茶葉都可追溯原產地信息,兩三年後所有茶園實現有機化生產,產值可突破4000萬元。
依託茶產業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從20__年第一家農家樂開張到如今120餘家遍地開花,遊客絡繹不絕,每年舉辦的年俗文化節更是成爲谷城鄉村旅遊的一張亮麗名片。
20__年,堰河鄉村旅遊區成功獲評國家4A級景區,全年接待遊客5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8000多萬元,點燃了全村幹羣衝刺國家5A級景區的熱情。
“一口鍋能抵一面坡,一張牀能抵十畝糧。”閔洪豔打趣地說,是鄉村旅遊讓村民的家當增值了。
目前,投資1億多元的民俗園三期項目進入招投標程序,新建容納500人的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展銷中心、文化娛樂場館、大戲樓、冷藏庫等,全面完善綜合服務功能;投資160萬元在堰河水域興建2個魚鱗壩、1處親水平臺,增加遊樂設施;投資500萬元建設天藝茶莊廊橋、農旅茶文化觀光園等,實現採茶、炒茶、品茶、購茶自由;投資600萬元挖掘傳承紅色文化、民間文化,讓遊客不虛此行、身心怡然。
以黃土牆、花窗、古門、青磚灰瓦、小迴廊爲特點的鄂西北民居,比比皆是;以小果園、小菜園、小竹園、小花園爲特色的庭院,處處皆景;以勤儉持家、勤洗手、勤剪指甲爲內容的文明禮儀,人人皆知……
“這些都是村裏統一規劃設計和整修的,我們家房前屋後煥然一新。”一組村民艾元平說,30多公里的刷黑路已經通到每一戶門口。
在堰河,農民成了網民,農田成了電商賣場,手機成了農具,直播成了農活,新發展業態迸發出新活力。
村戶人一體化 同心共享福無邊
爲充分體現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堰河村通過創新共管、共評機制,最終實現一切成果共享目標。村裏成立堰河生態旅遊經濟合作社,把每家每戶組織起來,抱團發展,所有菜品、旅遊商品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價格、統一品牌,做到明碼標價、童叟無欺,爲遊客營造放心消費環境,贏得好口碑。“堰河香”已成爲靈秀湖北特色旅遊商品品牌。
組建生態保護夜巡志願服務隊,不光黨員幹部帶頭參與,村民自發加入,人數由最初的6人擴充到現在的100餘人。他們不僅巡山保水,規勸制止不文明行爲,而且擔負着村裏的治安巡邏任務。“夜裏聽到狗子狂叫,都會有人起牀,跑出來看一看,這已經成爲村民的行動自覺。”堰河村幹部任雪平說。
村無閒戶、戶無閒人、人無閒事。全村人都以股東的身份加入了合作社組織,即便沒有收入來源的困難人羣,村裏也無償配股,讓所有人年年有分紅。每股的收益率在55%以上,解決了貧富不均問題。
二組村民馮畢建曾在十堰一帶挑貨賣,養家餬口。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是共同發展的氛圍很濃,決定紮下根創事業。
如今,他經營的有商店、農家樂、民宿,還有一箇凍庫,年收入幾百萬元。“沒有村集體幫助就沒有今天的我。”馮畢建感激地說,村戶人一體化發展模式讓人人嚐到“有福大家享”的甜頭。
通組到戶柏油路無縫對接、看病不出村無縫對接、家門口就業無縫對接……
“只要羣衆有需求,村裏都會責無旁貸去滿足。”閔洪豔說,所有黨員幹部包括合作社員工“只有上班時間,沒有下班要求”,村民一箇電話,就上門服務。
在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上,堰河干羣同心同德,鉚足勁幹,“1+7”大堰河旅遊發展格局已然形成,輻射帶動五山“茶旅小鎮”不斷向前發展。
爲解決堰河沿線近2萬人用水難題,村裏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新建一座水庫,8月份施工單位進場,“共同締造”的示範效應越來越強。
今年,落戶五山鎮、投資近5億元的全省美麗鄉村示範片建設加速推進,落戶南河流域、投資1億多元的鄉村振興示範區啓動建設。
“像堰河這樣生態好、產業強、日子富的村莊還有很多,比如石花鎮涼水井村、平川村,紫金鎮花園村、官坊村,還有城關鎮老君山村等,都在結合各自優勢和特點,發力前行。”谷城縣委書記黃克立深信,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只要農村善於做好“共同締造”這篇大文章,就一定能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願景。
關於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4
當前,湖北省正在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力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所謂“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即是以建立和完善全覆蓋的基層黨組織爲核心,以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爲路徑,構建“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羣衆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的城鄉社區。此項活動的核心主旨就是要整治和改善省內城鄉社區的人居環境。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由來已久,每年都會牽扯大量人力物力,但整治成效一直不盡如人意。在少數村社,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甚至演化成了“幹部帶頭幹、羣衆站着看”的弔詭景象。不少黨員幹部直言:“幾十年前,基層村社的每家每戶,都以將自己的房前屋後打掃得一塵不染爲榮,根本不需要政府去說去管。”
鄉村振興戰略秉承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內涵着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改善基層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村社,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提升基層羣衆幸福指數的現實舉措。隨着社會生產力的大幅躍升和羣衆獲得感的持續強化,基層村社的房子越修越氣派、裝修越買越精緻,爲什麼羣衆對自己房前屋後的衛生情況卻置若罔聞?歸根結底就是,羣衆參與人居環境治理的內生動力不足。在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推進過程之中,沒有深化對羣衆的宣傳教育,沒有充分發揮羣衆的主體作用,全民參與的氛圍也不夠濃厚。另外就是,相關工作沒有考慮到羣衆的接受能力和生活習慣,不夠深入人心和接地氣,少數羣衆“等靠要”的思想也相對嚴重。
立足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奮進座標,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更應當從“心”締造。進一步完善羣衆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制度激勵,確保羣衆的決策權、管理權、監督權得以落實,完善信息公開渠道,切實發揮羣衆的監督作用。支持基層村社多組織開展傳統文化、生態環保等相關教育活動,將人居環境整治、農業綠色發展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增強羣衆的環保意識、健康意識。結合基層實際,多讓羣衆“唱主角”“當先鋒”,既提升村社“顏值”,又讓羣衆得到實惠。激發羣衆“我參與、我受益”的內生動力,徹底扭轉長期存在的環境“髒亂差”的局面,打造一批“潔淨美”的“樣板小桃源”。
關於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心得體會 篇5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曾是個美麗的家園,可由於人類長期以來對地球造成的污染,給地球的生態環境造成一系列巨大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水位也已到達警界線,母親河被死亡威脅着,東西河壩也在枯竭,再這樣浪費水,哈密的最後一滴水就是大家的眼淚了。
家鄉的河壩曾是綠色的,春天河壩裏的垂柳長出了嫩嫩的小芽兒,地上的小草從泥土中竄出了腦袋,被冰雪扣押了一冬的小河打破了寧靜,慢慢地在河水的衝擊下,小河又嘩啦啦地向前衝,河中的魚兒也像往日般在水中自由的游來游去,再看看那楊柳的葉子,已成了形,挺立在河壩的中心。
而如今這裏成了“垃圾場”,原本寬又清的水,在小河中奔騰着;現在卻像“生病了”似的變的混濁了、平靜了,最後“危在旦夕”變成了和污泥做伴的一灘黑水。它們身上原本全是鮮花水草,可如今,人類長年累月的仍垃圾、埋垃圾、燒垃圾,使它們變成了今天這幅垃圾景象。
東天山在新疆是遠近馳名的,南方是沒有雪的,而在我的家鄉每逢冬日都可以看到晶瑩的六方形結晶從空中緩緩落下,那皎潔的雪花彷彿大自然的文字,大地在詠唱這高昂的命運交響曲,歌詞是奮鬥,不屈的家鄉風尚,雪是家鄉的吟遊詩人,用寂寥吟唱家鄉漫漫的歷史,吟遊在天山之巔,那令人神往的雪松永遠屹立着,雪松如同一位不朽的守望者,默默注視着家鄉的日新月異。
可如今,野駱駝、黃羊、等動物被大量屠殺,水源被人爲污染,漫山遍野的山林被大量砍伐,一塊又一塊的草場被污染,天山上的雪線在一點點的上升,今後的天山將會是人煙稀少,一望無邊的沙漠,被太陽曬得火辣辣的山石,沒有生命的山峯,這樣的天山在哭泣,這樣的天山在悲傷。
不要再去屠殺動物,讓這裏重現鳥語花香;不要再去砍伐樹木,讓這裏永遠蒼翠;不要再污染水源,讓這裏清澈如昔;我們要保護環境,不要讓家鄉哭泣,爲了生態環境的平衡,爲了家鄉更加美麗,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去共同努力!讓我們攜起手來,把我們的家鄉建設成爲美麗的、名副其實的瓜香綠洲。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