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學記》讀後感(通用3篇)

《禮記學記》讀後感 篇1

  在知識經濟大潮中,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應該認準自己的人生座標,找準自己的價值空間。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學相長”、“誨人不倦”爲樂,終於讓他的“仁政”思想得以傳承;孟子以“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爲原則,因材施教,終於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爲理念,學以致用,鍥而不捨;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更是內容豐富,高瞻遠矚;還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鎮西、魏書生等等。這些教育家,他們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與發現,讓他們獲得了最大的成功與快樂,而這正是他們走近學生所獲得的碩果。讀了這些理論著作以後,我的心更加透徹了,因爲對這些經驗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學生,讓我更自覺地去研究我的學生,去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尋找與學生交流與溝通的橋樑,從而把學生的純真的心靈開啓,把學生智慧的火花點燃。

  特別是在課堂中,我常與學生一起做同樣的事,甚至是率先垂範,做學生的榜樣。比如我的傾情的示範朗讀,我的感情豐富的下水文,都贏得了學生熱烈的掌聲,也拉近了我和學生在課堂中的距離。讓學生在歡樂中生活,在愉快中學習,這就是我終身從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爾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天愛讀書容易,一輩子愛讀書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夢想成爲現實,但首先你必須擁有能夠實現這一夢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師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長,明日你就將停止教學。身爲教師,必須成爲學習者。“做一輩子教師”必須“一輩子學做教師”。教師只有再度成爲學生,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使廣大教師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 常讀書使我明白了許多新道理: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應當是學習主體(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包括環境“人——環境”系統。

  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面對知識更新週期日益縮短的時代,教師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教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爲“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爲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學養。一箇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複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

《禮記學記》讀後感 篇2

  《禮記·學記》開篇說得好“建國君民,教學爲先”。自漢武帝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後,中國的教育哲學、教育理論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改變。漢武帝在諸子百家裏選擇儒家的教學思想爲國家的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我們什麼?宋朝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雲:“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倫大道,這就是儒家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教我們平常思維的方法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處事待人接物的綱領有:言忠信,行篤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希望此書真正能幫助大家都獲得一把“啓迪心靈的鑰匙”,能成爲家庭、學校、社會和青少年教育的有益讀本及參考教材,亦同時啓迪我們父母師長們應從小注重培養兒童的德育。我們常說:“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教育是強國之本。”今天,我們給兒童最好的基礎教育無過於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精髓——儒家聖賢文化,並希望得到各界共同來參與和大力推動。

  以團結互助爲榮,以損人利己位恥。學校是一方充滿了濃郁文化氣息的淨土,在這裏我們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學習如何與同學相處,如何發揚團結互助的精神。凝聚產生力量,團結誕生希望!一棵參天大樹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學習上,你幫我,我幫他,團結互助靠大家,在生活中,決不亂吐痰,亂扔紙,損人利己真可恥。

  姐妹重圓讀書夢。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這樣的典型事蹟,“弘揚中華美德,引領幸福成長”,希望我們大家能攜起手來,讓美德世代相傳。

《禮記學記》讀後感 篇3

  閒暇時我常常喜歡一箇人靜靜地坐在書桌旁,一邊品着綠茶,一邊慢慢研讀着《禮記》這部古代經典,那淡淡的茶香與書香頃刻間在心脾間交融、瀰漫、繚繞,足以令我心曠神怡、如癡如醉,讀着,讀着,我彷彿回到了遙遠的古代,正在與古代聖賢品茗與對話。

  《禮記》是一部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着作,在歷史上的地位僅次於《論語》 ,比肩於《孟子》 ,又遠超於《荀子》 。這部書可謂是包羅萬象,它以禮樂爲核心,所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禮記》在唐代就被列爲“九經”之一,到宋代則被列入‘十三經 ”之中,爲士者必讀之書,由此可見《禮記》這部書的重要價值。《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爲“三禮”,對中國 文化 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人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我反覆吟讀着這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蘊含的那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爲天下人所共有。選舉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天下,人們之間講究信用,和睦相處。所以人們不只把自己的親人當親人,不只把自己的兒女當做兒女,這樣使老年人能夠安享天年,使壯年人有貢獻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無偶、年幼無父、年老無子和殘廢的人都能得到供養,這樣的社會就叫做大同世界 。”孫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天下爲公”的思想,主張爲了老百姓,建立一箇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共和社會。這段文字,並不會因年長日久而失去光澤,至今讀來,它仍發出道道金光照亮了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表達了我們每個人對對美滿、公正的大同社會的強烈嚮往。

  翻開我的筆記本,本子上摘錄的第一句話便是《禮記》這部書中的一段文字:“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這句話的原意是:“要廣博地學習,對學問要詳細地詢問,徹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我經常將《禮記》中的這句話作爲我的座右銘,並時常用這句話教導與勉勵我的孩子和我身邊的年青朋友。“博學之”即講學習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喪失了,爲學的慾望也將隨之而消亡,博學遂爲不可能之事。“博”還意味着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幷包,使爲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衆,而親仁”。因此博學乃能成爲爲學的第一階段。越過這一階段,爲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審問”爲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問過以後還要通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爲自己所用,是爲“慎思”。“明辯”爲第四階段。學是越辯越明的,不辯,則所謂“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僞難辨,良莠不分。“篤行”是爲學的最後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這句話時常提醒我在工作中注重學習,不僅要精通業務知識,還要廣泛學習其它方面的優秀書籍,不斷提升個人的綜合素養,做一箇“一專多能”的人,此外在平時還要多與身邊的同事朋友溝通交流,學習他們先進的工作方法,對於工作生活中的難題要多向有經驗的老同志請教。此外,光學習理論和書本知識還不夠,還得多實踐、多鍛鍊,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

  在這部書中,我也瞭解到了古代的儒學家們對古代禮儀制度的一些認識,諸如禮的起源和禮的作用,古代人對冠禮、聘禮、祭禮等禮儀規範的解釋。可以說,《禮記》的出現,標誌着中國禮教文化的成熟。這部書對於現代中國社會中的禮儀禮節仍有很好的啓示和教育研究意義。當然《禮記》中的部分文字也含有全力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及頑固宣揚男尊女卑的思想,這些思想是不可取的,需要我們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進行對待。

  總之,《禮記》是一部極具價值的國學經典,就像一壺好茶,需要慢慢細品,才能感受到那沁人的芳香。

  “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將在書海里不斷徜徉,擷一縷淡淡的書香。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