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讀後感1200字(通用3篇)
《活着》的讀後感1200字 篇1
餘華的《活着》這本書是通過同事介紹才知道的,當時的同事對我說這本書是一本描寫死亡的書,催淚性很強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所以,我也就一直未看這本書,直到前天看到華商報連載餘華的《兄弟》,而且當天看到許多報紙都提到《活着》這本書,突然想要看看這個讓無數人或者歎服或者痛斥的書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作者在此書中講述了,地主少爺徐富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父親氣恨而亡。窮困之中的富貴因爲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兒已經成了啞巴,母親也病了,家裏一點喫的也沒有。命運就是這樣的作弄人,這樣的令人無法琢磨,令人尷尬的無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戰亂和動盪,這個家庭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新中國成立,在大躍進運動中,饑荒餓得福貴的妻子家珍駝了背。鄰居們爲爭搶剩餘的發了黴的紅薯大打出手,福貴的兒子爲救學校校長的老婆產後大出血,踊躍獻血,忙亂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纔開始漸次上演,每看幾頁,都有我眼淚溼潤的感覺,壞運氣總接二連三地降臨到福貴的頭上,在小說的最後,悲劇和失敗越來越多,眼淚和痛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書中有幾個場景讓我覺得很感動,至今想起仍感悲涼。第一個場景是福貴爲生活所迫把啞巴女兒鳳霞送人後,鳳霞自己跑回家的事情。福貴雖不忍,仍是堅持把鳳霞送回那戶人家那去。那一路走得不僅讓福貴難受,我心裏也很難受。鳳霞是個啞巴,她心裏怎麼想我無法從他們的語言中得知,可是作者在這裏描寫的父女之間的動作表現充分的表達了父親的不忍和女兒的不捨。其實很多時候文章催淚不一定要那種浩大的抱頭痛哭的場面,只需一箇眼神,一箇動作竟能表現的淋漓盡致。”鳳霞是個好孩子,到了那時候也沒哭,只是睜大眼睛看我,我伸手去摸她的臉,她也伸過手來摸我的臉。她的手在我臉上一摸,我再也不願意送她回到那戶人家去了。背起鳳霞就往回走,鳳霞的小胳膊勾住我的脖子,走了一段她突然緊緊抱住了我,她知道我是帶她回家了。”就是這樣一箇摸臉的動作,徹底的打動了福貴的心,也打開了讀者心靈的缺口。這個場景在我腦海中深深的定格了。
當然如果僅僅是這樣一箇場景,《活着》還稱不上悲痛的故事。我覺得全書最感人的場景應該是福貴的兒子有慶因縣長的老婆生孩子大量失血而獻血的時候抽血過多,最後結束了幼小的生命。我明白福貴看到有慶屍體的那一霎那所產生的殺人的念頭,也痛心當他發現自己的仇人就是曾經的戰友春生的那種矛盾。在那麼短的時間裏,福貴從悲痛到無奈,經歷了最孤立無援的日子。福貴強忍悲痛,每天善意的欺騙妻子家珍兒子病了。傍晚的時候騙家珍說去城裏醫院看望兒子,其實是到兒子墓前陪伴兒子至半夜。妻子終於覺察到些什麼了,那時候妻子的身體不好,福貴害怕妻子承受不了兒子有慶的死亡而過去了。可是妻子比福貴想象中堅強,她可能察覺到自己快不行了,叫福貴揹她去看看兒子。福貴把妻子背到村頭,妻子說到村尾去,”福貴,你別騙我了,我知道有慶死了。”她這麼一說,我站在那裏動不了,腿也開始發軟。我的脖子上越來越溼,我知道那是家珍的眼淚,家珍說:”讓我去看看有慶吧。”我知道騙不下去,就揹着家珍往村西走,家珍低聲告訴我:”我夜夜聽着你從村西走過來,我就知道有慶死了。”我驚歎於這個女人的承受能力,要知道無論什麼時候孩子都是父母的命根兒,是父母的全部生命,尤其是女人,女人是脆弱的,可是有時候女人比男人還要堅強,尤其是作爲一箇母親的時候,沒有人比女人更爲勇敢,更爲堅強偉大。
我始終沒有想到可憐的苦根竟然是活活的撐死。可憐的苦根,剛出生就沒有母親,父親在他四歲那年被板車活活夾死,剩下一個苦命的外公。與外公相依爲命的日子不長,每天被外公叫起來割草,苦根身上有着有慶的影子,填補了福貴生命中的遺憾。但是作者沒有讓幸福眷顧福貴:一次苦根病了在牀上養病,福貴心疼苦根,煮了半鍋豆子給苦根。待富貴回到家發現苦根嘴半張着,能看到裏面有兩顆還沒嚼爛的豆子。”苦根是喫豆子撐死的,這孩子不是嘴饞,是我家太窮,村裏誰家的孩子都過得比苦根好,就是豆子,苦根也是難得能喫上。”其實我寧願苦根是病死的,也不希望他是撐死的。是命運,是貧窮,是什麼造成苦根的死亡?諷刺啊,這樣的一箇命運的諷刺竟然從一箇孩子的身上表現出來,在這個情節的安排上可以說作者對苦根是十分殘忍。既然苦根的出生已經奪走或者說代替了鳳霞的位置,那麼至少也應該讓苦根完成他的使命——陪伴福貴這個可憐的命運的玩伴。苦根撐死這個悲劇讓福貴的生活以及情感的再次受到重創,也是最後一次的重創,從此以後福貴的生活的情感再也不會有致命的打擊了,因爲所有的親人都已經離他而去了,活着的福貴只是一種形式,一箇例行公事了。
這本書,沒有轟轟烈烈的情節,可是在那麼多死裏面,讓我們看到了活着的艱難,活着的困惑,面對那麼多人的死亡,讓我們理解了活着的可貴,活着的必要,在衆多親人的死亡面前,讓我們堅持活着的毅力和信心。生命是如此的脆弱,隨時可能離開我們充滿生命力的世界;但是生命又是如此的剛強,隨時抵抗着命運的捉弄與嘲笑。死了就是死了,這的確是我們不能改變的事實。但是活着的終究是活着。餘華在書中說”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忍受,忍受生活賦予的快樂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傷和高興以及興奮和無奈等等……哪怕生命裏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堅強的忍受。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務所活着”.
……
《活着》的讀後感1200字 篇2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命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這些經典語句都是出自於著名作家餘華的著作—《活着》。
《活着》是一本對人生另一種透徹的解釋的書,源於生活歸於現實,直面而淋漓盡致的寫了人活着這一生爲了什麼,又爲了什麼而活着,整篇文章以直白的第以人稱來寫,讓故事更具真實性更直擊人心,故事裏真摯樸實毫無掩飾的話語,讓人讀過之後不禁潸然淚下。
流年未亡,光陰荏苒,記憶是無法抹掉的,舊時代中國社會的種種現象,在這本書裏被直觀的體現出來,當時人性的多面性,暗藏在社會中的種種黑白兩面,作者的描述,又讓讀者產生怎樣的共鳴?歷史的真相又如此的殘忍,時間是沒有情感的,然而時間裏所發生的所有事情,讓它有了生命。時間是最好的法官,卻也是活着的資本,它無需通知我們即可改變一切,如果因爲苦難而駐足不前,時間它定不會等待你,因爲它的宗旨就是不停的轉動,就像人一樣,有了生命就爲了活着。人的一生就像一根竹節,每段竹節都代表着不同的經歷,我們不停的追趕不停的成長,只爲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餘華對活着的方式對活着的感悟,沒有華麗的過度渲染,沒有用大量文字進行鋪墊,它的直白直觀,正是靈魂與肉體之間的融合與注視。書裏面的主人公福貴,經歷了自己風華雪月的青年,經歷了家境由富裕跌落到谷底的殘酷,雖然也經歷了短暫的幸福但卻也受到了命運無情的拍打,最終才讓他明白活着是爲了什麼,而什麼又讓他活着。也許人生就是這樣吧,生命是一箇個體,是心臟讓它有了跳動,活着何嘗不也是這樣只要還來得及那麼恍然大悟永遠不會晚。
有些人很早就知道活着是因爲什麼,而有些人到一輩子的盡頭才忽然感悟活着的本質,看了書裏的故事,我會想一生這樣坎坷慘淡,爲什麼福貴還能這樣自我消淡,最後平淡的活着,楊絳先生說過這樣的話: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人生最婀娜的舞姿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古往今來又有幾個人可以做到,但福貴的內心讓她真實地瞭解了自己,一旦瞭解了自己也就瞭解了世界,雖然身體會越來越硬,卻有一處地方如夏火般燦爛,如春雨般柔軟,也許活着只爲了一件事活着,那是超脫物質和人情之後的態度。生如夏花,死如秋葉想必也是這個道理吧。
高尚不是一些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這是餘華所說的,就像福貴一樣雖然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善待自己。人對痛苦的承受能力遠遠超於自己所認爲的程度。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一箇獨立的個體,死去亦如此。無需要站在金字塔頂端,只願可以做一棵在風沙中無堅不摧的小草足矣。
中國有站在腥風血雨中依然吶喊着保衛中華的士兵,有着對復興中華的昂揚鬥志,也許在路上會遍體鱗傷,也許會跌得頭破血流,但他們卻不停的向前衝,只爲了在有限的時間裏讓自己活的更有意義。人的一生不斷地隨時間在變動,只希望暴風雨來臨的時候都能夠泰然接受。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所。一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亦長,但只要還活着,那麼那絢麗多彩的畫卷永遠不會拒絕你的顏色。只要一切來的及,開始定不會晚。
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一切只因,活着。
《活着》的讀後感1200字 篇3
“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和辛苦,無聊和平庸;倖存,不過是旁人的評價罷了”
——題記
餘華的《活着》讓衆多讀者感慨,有人對主人公福貴產生了憐憫之情,我卻從中獲得了一份寧靜。
地主家的兒子福貴嗜賭成性,肆意揮霍家中的財產,最後一貧如洗。然而禍不單行,接二連三的大災難降臨到他的頭上。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女婿、孫子相繼離世,命運多舛,最後只剩下他和一頭老牛相伴終老。
面對家人的離去,福貴卻沒有被悲慘的現實打敗,他仍懷着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被命運碾壓過,才懂時間的慈悲”,他把痛苦交給時間。沒有血淚地控訴,沒有撕心裂肺地尖叫,甚至都沒有憤怒。有的只是福貴在生活中磨練出來的無邊無際的包容着的一切。以致後來時間裏再大的災難來臨,福貴也能將它消解,堅強的活了下來,不鬧不爭。人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我被主人公福貴的平靜而堅韌所震撼,生命的意義即在於生命本身存在的價值,它來自活着,“活着”便是全部意義。
抽象的苦難是易於接受的,最不可接受的是,眼睜睜看着這些痛苦都加於那些最爲善良美好的人物身上。福貴面對這些善良的人的離去,面對這些這些人生的無常,殘缺與痛苦以及人生歷程中無法避免的劫難,禍患之力的壓迫,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公,沒有頹唐消沉,沒有像春生那樣用一根繩子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也沒有像路遙小說《人生》中的主人公初遭挫折時折磨自己,而是默默在角落裏舔着傷口,超然而平靜。
無謂的抱怨不如平靜的接受,學會超然和平靜面對困難,困難就會迎刃而解。正如黑塞所言“有勇氣承擔命運這纔是英雄好漢”,我們應該要像福貴一樣把臉迎向陽光,鼓起勇氣去面對困難,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
苦難加上忍耐,塑造了他寬廣、堅韌、溫婉的性格,他活着,卻並不是福克納《喧鬧與騷動》的結尾所說的那樣“在苦熬”。對福貴而言,苦難已消失於無形,他的內心有的只有道禪思想中那種面對生活時的超然和平靜。而能夠讓福貴如此超然和平靜的正是苦難本身。擁有過財富地位、女人,他沒有珍惜,最後失去了這一切,但他卻得到了愛。他擁有母親無私的愛,擁有妻子忠貞不二的愛,擁有孩子、女婿的孝順和尊敬,正因爲他擁有並珍惜這些,在經受如此巨大打擊後仍能樂觀面對。
然而小說中並非只有主人公一箇人能夠面對苦難時表現出超然和平靜。福貴的母親臨死前對福貴說“活着就有可能,死了就什麼都結束了。”沒有抱怨不公,只希望能夠平靜的活下去。家珍更是不想爭什麼,對福貴說“福貴,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能看到你們,我也不想要什麼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給你做一雙新鞋”。只求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不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了。處於當時底層社會中的勞動人民,面對不公和不幸卻學會了隱忍和平靜對待。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楊絳百歲時曾說“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後來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一箇人有限的生命裏還是平常點好,無需去爭太多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學着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就夠了。並在生活中學會隱忍,學會承受苦難,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從容平靜的面對生活,不要被小挫折、小困難打敗,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不因水的清淡而厭倦飲水,也不能因生活的平淡而掘棄生活,把臉迎向陽光,享受和珍惜每一天活着的生活,這便夠了。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