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500字讀後感(精選3篇)
《明朝那些事兒》500字讀後感 篇1
最近花了兩週時間讀完《明朝那些事》這本書,除了好還是好。
讀到這本書也是出於意外並不是刻意的去讀它的,當然,主要原因是這本書的點擊率太高了,根本原因呢是我熱愛歷史,喜歡歷史故事,比如全國正在熱播三國演義 ,當然是新版的,我感覺拍的挺好,融合了小說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一些事,還挺貼近歷史形象的。當然,也有不少人說新版的不好,我想這應該是受了舊版三國與小說影響太深的原因吧!
通過讀明朝那些事兒這部書,使我從新認識了明朝這個存在了三百年的帝國,受益匪淺啊!匪淺……
《明朝那些事兒》500字讀後感 篇2
評價歷史人物,絕對是兩方面的。像着名的明君,唐太宗。修生養息,天下大治,可之前隋朝剛滅,盛世一般都出在一箇新王朝的前期。天下大定,盛世何不在?例如:康乾盛世,我不是一箇民族歧視的人,我並不對滿蒙政權對有任何歧視。可康乾盛世確確實實是明末的經濟回暖。盛世?稱不上。如果說天下只要沒有造反的就叫做盛世的話,那中華五千年,豈不是一半的盛世?
中興這事,明朝的家常便飯,弘治中興,萬曆中興。我都從這本書裏看到了。這本書可以說是我的歷史啓蒙教材。讓我看清人的兩面,不是歷史課本上的單方面。
書中有提到張居正。過去我就聽過張居正的鼎鼎大名,知道他在嘉靖末萬曆初的功臣,萬曆中興,明朝最後一箇巔峯。我對於他的死,很惋惜,我甚至痛恨萬曆帝不識貨,不識人纔是個昏君。看了《明朝那些事兒》我也看到了張居正不好的一面,剛開始看到的時候,我接受不了,生活作風很成問題,但是做爲一箇我的偶像,我真的是接受不了的。
我從其他地方看到張居正死了之後他家屬的慘狀,我更加痛恨萬曆帝。不僅不識人才,而且殺良臣之屬。萬曆帝,你是個什麼皇帝!?誤了大明王朝!
後來,我看了書才知道,當年明月所寫的是很中肯的。雙方面,即使是歷史學家以及清朝皇子的老師所不重視,甚至鄙視的明武宗。他也寫了武宗的優點,八虎誤了武宗,當年明月教會了我看人的兩面性,很巧合,我的歷史老師也叫明月。
萬曆皇帝在張居正死了之後又恢復了祖制,是個墨守成規的人,因爲,少不了一羣墨守陳規的大臣。一箇使勁,把明王朝從巔峯推向低谷。
人,很奇特,喜歡的自然是好的方面,討厭的自然也就是壞的方面。可是,當人的好的那方面大到一定程度時,往往會掩蓋了他黑暗的那方面,評價人自然需要兩面性。
《明朝那些事兒》500字讀後感 篇3
《明朝那些事兒》記述了明朝兩百多年的歷史,將暗淡的歷史煥發精彩。當年明月用他那幽默的筆風,從客觀的角度,剖析人物的心理,帶着讀者去品明朝。
一箇王朝的興起,在於前一箇王朝的腐敗,一箇王朝的滅亡,在於這個王朝的無能。每一箇王朝都是一箇階段,在這個階段裏,人們打打殺殺,從叔侄大戰到闖王李自成,從蒙古部落到後金部,大人物被打倒,小人物趕上去。一箇王朝滅亡,另一箇王朝誕生,這像是在輪迴,但其實是在進步。
一箇國家的統治需要實力。沒有實力就會被推翻。弱的遲早會被強的征服。只有這樣推陳出新,社會才能發展,人類才能進步。一箇經濟繁榮,軍事力量強大的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人民富有就不會造反,軍事國防強大就不會有別國侵略。
一箇國家是不能沒有錢的。明朝亡於無銀。國富則民強,國貧則民受欺。中國原來是世界上罕見的帝國,西漢時有絲綢之路,明朝時有七下西洋,各國的友好使臣,商人留學生不斷的湧來,那時何等的強大。後來貧窮下去了,經濟不能再使人溫飽,軍隊不能夠足以保衛領土,八國聯軍就來趁火打劫。
爲人處事要講氣節,但有時候氣節等於死心眼,我們要有氣節,但不能死心眼。暫時的忍讓是爲了以後的長治久安。正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否則就是欠扁,很顯然,明朝的大部分官員就是欠扁的。
在很多時候心態和信念是可以決定成敗的。一支抱着必死決心的軍隊是一支無敵的軍隊。連死都不怕還有什麼可怕的呢?相信自己能行,仗就打贏了一半,相信自己不行,那麼仗就別打了,早點認輸投降或者乾脆自殺算了。所以說士氣很重要,堅定信念調整心態,有決心纔有動力。自信很重要,但過於自信就成了驕傲,一箇驕傲的將軍會讓手下的千萬士卒喪命。一箇好將軍就是一箇高素質的兵。一次次血腥的戰役磨練了他們的意志,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從戰友的屍體中獲得總結。面對強勁的敵人,不斷的戰敗,敗久了就會產生恐懼,但不管有多麼恐懼,下次依然要與他再戰,因爲國家需要。終有一朝打垮敵人所向披靡!那麼一塊好鋼就這麼煉成了。
什麼物件都有氣數,氣數就相當於保質期。一箇王朝在世界上存在多久,這段時間就是他的保質期。氣數的保質期就相當於國力,國力有增無減時氣數殆盡。國力如果永遠強盛氣數就永遠不盡。所以我認爲氣數是可以左右的。
斷斷續續用了一年的時間終於看完了整套的《明朝那些事兒》。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