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風箏的人讀後感怎麼寫(精選6篇)
放風箏的人讀後感怎麼寫 篇1
我小的時候就對風箏滿懷憧憬,可能是因爲當時還不明白飛機是什麼玩意吧,當然也可能是因爲晚上抬頭就能看到一閃一閃的眼睛,我抓着爸爸的胳膊讓他看會眨眼的星星,之後老爸告訴我那是風箏尾巴上栓着的燈在高高的雲朵裏穿梭。上初一時我聽過一篇學姐的朗誦詩,是透過風箏來寫父女間親情的,當時很感動,從此便愛上了風箏放飛的季節——春、秋。我第一篇被當做範文在全班朗讀的作文也是關於風箏的,彷彿只要提起這個名詞我心裏就會充滿許多完美而溫潤的回憶,此刻在這衆多感動之上恐怕還要加上這本《追風箏的人》了。
如果我硬要做個類比的話這本書在主旨上就應與托爾斯泰的《復活》相一致,只是在我的印象中《復活》並沒有這種脈脈的溫情,而且由於年齡和間隔時光的關係我已經基本忘卻了聶赫留朵夫的一系列自我救贖過程,此刻只能就書論書,談談《追風箏的人》了。
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見過阿富汗作家寫的書,對這個國家惟一的印象就是無休止的內亂和拉登,甚至不僅僅僅是那裏,整個西亞就是鋪天蓋地的黃土、取之不盡的石油、永遠裹着全身的虔誠的伊斯蘭信徒,至於具體是阿富汗、伊朗還是伊拉克好像從來都不在我的思考範圍之內。這本書很是驚豔地融進了從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初的阿富汗國家背景,透過書內主人公阿米爾的眼看到了共和、蘇聯入侵和驚人的破壞力,以童年悠閒的背景與之後回到時所看到的殘酷現實做了比較,赤裸裸地揭露了人性的醜惡和戰爭的殺傷力,這種感覺很像《飄》。
而在一切罪惡都還沒開始的時候,那裏還是個充滿歡笑的國度,有這樣兩個少年——阿米爾和哈桑。他們從小一齊長大,喝着同一個乳母的奶水,像兄弟一樣,可地位卻有着天壤之別,阿米爾是少爺,而哈桑只是他的僕人——一箇出生後學會的第一句話是他主人名字的僕人而已。阿米爾是懦弱的,在被欺負的時候他總選取忍氣吞聲,每次都是哈桑爲他出頭,這使阿米爾的父親十分苦惱,他期望自我的兒子能像個男子漢一樣。對於生來就失去母親的阿米爾來講,父親是他惟一的親人,他不願意與人分享父親的愛,哪怕是同他情如手足的哈桑。他總會想出一些小花招惡意地嘲笑哈桑,可哈桑從來都不會生氣。
那個冬天像往年一樣舉行了風箏大賽,阿米爾成爲最後的贏家,父親爲他歡呼雀躍,可他卻從此失掉了最忠誠的哈桑。由於哈桑義無反顧的善良使他每時每刻如坐鍼氈,哈桑像面鏡子一樣會倒映出他一切醜惡的背叛,他最後趕走了哈桑——以一種及其卑劣的方式。之後蘇聯入侵,阿米爾和父親被迫移居美國,在那裏他得到了暫時的安寧,直到二十五年之後自伊朗,一箇名叫拉辛汗的朋友告訴他:回阿富汗來,那裏有能再次成爲好人的路。
阿米爾最終還是回來了,已近不惑之年的他卻意外得知已經死去的那個曾被他背叛卻始終愛着他的僕人哈桑,實際是他同父異母的的弟弟,帶着贖罪的心理他踏上了那條再次成爲好人的道路。一路的艱辛、危險、命懸一線,最後讓他救回了哈桑的兒子——他的侄子——索拉博。
追風箏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追尋一條自我救贖的路,心裏藏着陰暗,有些人敢於應對,像索拉雅和拉辛汗;有些人選取用另一種方式去彌補,像阿米爾的父親和哈桑的母親;有些人在逃避後選取再次迴歸,像阿米爾。我想沒有人是哈桑,因爲不會有那樣善良的人存活,所以我們的一生都是個追風箏的過程,期望在追到風箏的那一刻再倒下,然後仰望藍天說一句:“這輩子我不再欠任何人的。”
放風箏的人讀後感怎麼寫 篇2
當別的小朋友欺負我的時候,你總是擋在我的前面,即使是一對對六;當我爲了贏得爸爸的愛,讓你去追那隻藍色的風箏時,你毫不猶豫轉身就跑;當我們被那些霸道的孩子攔住去路時,你勇敢得舉起彈弓說,放我們走;當那些孩子堵住你那風箏的去路時,你默默的承受了他們對你的強暴,口中喊着:爲你千千萬萬遍。
他是哈桑。阿米爾家僕人的兒子。
因爲出生在富貴家庭,他從來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和自我家僕人的兒子從小長大,一齊擁有最快樂的童年,但是當爸爸對那個和自我從小長大的哈桑露出友愛時,他內心充滿嫉妒。因爲是少爺,他一次次理解着哈桑對自我的保護,並覺得理所應當。直到他親眼看着哈桑爲了自我而受別人欺負,卻沒有上前阻止時,他意識到這是他骨子裏的懦弱。因爲無法承受悔恨,他一錯再錯,用冤枉哈桑的手段將其趕出自我的家門。所有這一切,這讓他揹負悔恨26年。
他是阿米爾。哈桑的少爺,同時也是同父異母的兄弟。
《追風箏的人》,一部將人性透明化的書,那些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善良,以及那個年代的阿富汗的歷史,所有這些都會讓你陷入深深的思考。
沒有誰這輩子不犯錯,當把罪行化爲善行的那一天就是你贖罪的時候。世間一切皆有因果。當遭遇災難的時候是否就應反問自我一聲,我是否曾將同樣的傷害帶給別人?
每種罪行最後都能夠歸結爲盜竊。欺騙是盜竊別人明白真相的權利,殺人盜竊別人生命的權利,那麼是否就應經常反問自我,是否盜竊了什麼東西?
那裏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沒有什麼能夠無法彌補,我開始相信每種錯誤都有補償的機會,雖然在這其中,是的,你要付出更多的代價。
坦誠,讓溝通更加有效。將罪行埋在心裏是最愚蠢的做法,沒有願意嘗試說出來的那一刻感覺是多麼棒!
傷害,從出爾反爾開始。即使是一箇小孩子,也會將你對他所做的承諾記得一清二楚,何況你周圍的人都和你一樣聰明。如果不能做到,請不要輕易地承諾。
很瑣碎、很平淡的東西,纔會構成人世間的最完美最溫暖的東西,比如,親情、友情、陽光、寫作。正如我在那裏將我讀過這本書後的感想分享給大家一般。
放風箏的人讀後感怎麼寫 篇3
昨日,最後順利的把《追風箏的人》看完,這本書,我以前看了四遍,前面三遍,總是在匆匆開頭後放下了,自我也不明白是爲什麼,至最後一次,居然看到入迷,甚至在昏暗的公交車上也捨不得放手。
故事情節不算複雜,卻偏偏摻雜了太多的情感,朋友之情,兄弟之情,父子之情,紛紛交雜糾纏在一齊,在那兵荒馬亂的社會中,抽絲撥繭般的將人性一層層的展此刻讀者的面前。被社會認可的阿米爾,擁有繼承父親一切的權利,財富榮譽諸如此類,但與此相伴卻也承擔了父親的愧疚,在父親疼愛的同時,也被父親所嫌惡,他渴望得到父親的全心疼愛,卻又對父親充滿敬畏,於是他嫉妒,膽怯。不被社會認可的哈桑,以僕人的身份與阿米爾一同長大,受到老爺的格外疼愛,也始終最是忠誠的陪伴着阿米爾,即使再害怕,即使被阿米爾背叛,也依舊能夠爲阿米爾挺身而出。他單純,誠懇,始終有一顆赤子之心。於是,目睹哈桑受辱不敢挺身而出,終日惶惶不願與哈桑在一齊生活,因此陷害哈桑的阿米爾少爺一向活在愧疚痛苦之中,得不到自我的原諒;而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一向爲阿米爾付出的哈桑,縱然一生忐忑,卻始終活的真誠。
直至數十年後,阿米爾才從父親的好友口中明白真相,爲什麼父親對自我時有厭惡,爲什麼父親總是格外疼愛哈桑,只因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這樣一箇彌天大謊,是父親對自我對阿里,對哈桑無言的愧疚,卻成爲了阿米爾自我救贖的一箇轉折點,而當明白哈桑爲了保護父親在阿富汗的屋子,那座傾注了父親的精力,承載了他們所有歡笑和痛苦的家,死在入侵者的槍下,哈桑的孩子成爲孤兒流落的時候,阿米爾最後踏上了那條再次成爲好人的路。
整本書以阿富汗的戰爭爲背景,溫暖舒緩的筆觸卻數次讓人忍不住落淚。
突然想起一句古語:君子有所爲有所不爲。人的一生,或許會犯很多錯,會遇到許許多多的選取和恐懼,我們唯一所能做的是讓自我的心勇敢地應對,縱使傷痕累累,也要問心無愧。
心疼哈桑,也萬分的敬佩這個始終誠摯的男孩。而阿米爾,卻總讓人覺得可憐和心酸,而及到最後他爲哈桑的孩子所做的一切,當他爲哈桑的孩子去追風箏,說道:爲你,千千萬萬次的時候,卻又忍不住想爲他祝福。
爲你,千千萬萬次。
放風箏的人讀後感怎麼寫 篇4
小說總是能表達出各種情感:悲傷快樂又或是殘忍,本週若說起最大的收穫除了課堂上老師們的諄諄教導就是看了<<追風箏的人>>這樣殘忍而又美麗的故事,作者以溫暖細膩的筆法勾勒人性的本質與救贖,讀來令人蕩氣迴腸,給寒冬的季節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使心間頓生暖暖的感動。
人生也是這樣各有各的幸福各有各的不幸,不要總在抱怨生活,而要學着應對人生。本書的主人公阿米爾的朋友哈桑就是這樣的一箇人。他的母親很小就拋棄了他和他的殘疾父親。他們遭受着衆人的恥笑和不屑的眼光,他們難過悲傷但並沒有放下生活的期望依舊在這阿富汗這片土地上找尋着他們自我的天地。
童年就像糖果的香味那樣甜,那樣完美。“我的整個童年,似乎就是和桑一齊度過的某個懶洋洋的悠長夏日,我們在爸爸院子裏那些交錯的樹木中彼此追逐,玩捉迷藏,玩警察與強盜,玩牛仔和印第安人,折磨昆蟲……”追逐着風箏望着空中的飛鳥飛過而留下的痕跡真期望這一切能夠定格在那一瞬間。
杯具是什麼?魯迅先生說”杯具就是把完美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阿米爾和僕人的兒子哈桑參加了阿富汗傳統的鬥風箏比賽。要贏得最終的勝利,還務必追到被他最後割斷的風箏。哈桑是當地最出色的追風箏高手,他替阿米爾去追,承諾阿米爾必須追到。然而,風箏追到了。哈桑卻被幾個少年抓住恥笑與傷害哈桑。阿米爾目睹一了,格軟弱的他卻選取了袖手旁觀,並再次錯誤地選取了逼哈桑離開家門。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和他父親亡命出逃,,阿米爾遠遷美國,但他對哈桑的負罪感未減,之後他知曉了有關家庭的巨大祕密,原先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爲了找回“再次成爲好人的路”,阿米爾重返阿富汗,而哈桑已死,阿米爾在被拳擊的捶打中我看到了久違的感動,那是一種勇敢,一道動人的風景線,一瞥驚鴻的亮光。阿米爾最終救出哈桑的孩子找到“再次成爲好人的路”!
在《追風箏的人》中,風箏是一箇象徵。它是珍貴的友情、溫暖的親情、完美的感情,也是忠誠、友善、勇敢……而對阿米爾而言,童年時的那次追風箏,他的自私、怯懦傷害了哈桑,他在對友情的背叛中也喪失了自我的最完美的心;而他爲哈桑的兒子追風箏其實是獲得救贖的途徑,追風箏成爲阿米爾成長史中的儀式!也是一種對期望的寄予,我相信這個時候阿米爾的心已經得到了救贖因爲他已經找到了自我失去的完美
放風箏的人讀後感怎麼寫 篇5
假期裏讀了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本小說《追風箏的人》,這是一箇關於愛、恐懼、愧疚、贖罪的故事。
美麗的故事都是悲傷的,這部小說以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之後的美國爲社會背景,講述了一段沒有前景的友誼,一箇令人心碎的故事,小說的高潮如此殘忍又如此美麗,但就像《休斯頓紀事報》在評論此書所說的那樣:“此書是一部睿智併發人深思的小說:贖罪並不必然等同於幸福。”
風箏,一箇用棉紙、膠水和竹子做成的玩具,卻始終交織着親情、友情、感情。在主人公阿米爾的眼裏,這也曾一度能彌合父親與自我的鴻溝,但也因爲自我的懦弱,他背叛了那個追風箏的人,那個兔脣的人,那個說出的第一個字是自我名字的人,那個竟然是自我同父異母的弟弟的人——哈桑。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純潔善良的寫照,是哈桑挺身而出的見證,是哈桑忠志不渝的承諾。這一句話,看似簡單卻又十分沉重的言語,讓阿米爾對自我的懦弱和背叛再也承受不住,最後的選取只能是務必有一箇要離開。當哈桑承認那個本不該承認的錯誤,他和父親早已明白,是該離開的時候了。也許會有些痛苦,但生活會繼續。兩人相離,走向了各自的人生軌道。二十年後,哈桑在統治之下死去,而已經事業有成的阿米爾在得知父親的罪行和驚人的祕密——哈桑和自我是兄弟後,他帶着自我和父親的罪行贖罪般的努力,最後找到了哈桑的兒子,他也完成了一箇男人的成長。對於阿米爾的父親,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而阿米爾,也第一次像個男子漢一樣,在滿目瘡痍和殘酷的統治現實中,找尋回自我二十年前未能擁有的勇氣。
在這本感人至深的小說裏面,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能夠是親情、友情、感情,也能夠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一箇不能保護自我的男孩,長大之後什麼東西都保護不了”,這是父親在阿米爾兒童時代無奈的評價。而成年的阿米爾,一向在對哈桑背叛的陰霾下生活着,他揹負着罪惡感,最終,他帶着救贖踏上了那條再次成爲好人的路。對哈桑來說,風箏代表着忠誠、忠心、毫無回報的付出。他明白阿米爾少爺看到了小巷裏面的一切,明白他在那,袖手旁觀。哈桑明知阿米爾背叛了自我,然而那次手錶風波中還是再次救了他,這個自我盡心盡力去服侍的人,這個自我認爲和他是朋友的人,這個自我終被他所背叛的人。難怪阿米爾時至今日也不能夠直視像哈桑這樣的人,這種說出的每個字都當真的人。因爲他明白:哈桑就是這樣,他真是純潔的該死,跟他在一齊,你永遠覺得自我是個騙子。可無論怎樣,哈桑,還是那個兔脣的哈桑,那個追風箏的人。
生活就像是散開的拼圖,每一塊都有讓人想起生活原本就應是另一種樣貌,讓人想起那個尚未盛放就已經凋謝的夢。讀過《追風箏的人》,不禁讓我想起今年倫敦奧運會田徑賽場上那十三億人矚目的未盛放的星,中國飛人劉翔。因爲舊傷復發,在衝向第一欄時碰掉欄杆,從而無成績意外出局,劉翔,你的傷,我們的痛,雖然我們不願看到四年前北京奧運會上因傷退賽的杯具再度重演,但我明白了,有一種悲壯叫做堅持。這一次,劉翔沒有像四年前那樣,而是單腳跳完全程,帶着破碎的夢想在透過終點前親吻欄架,那一刻,全國的觀衆爲之動容,爲之心痛,但是,我們大家相信,劉翔會是中國男子田徑賽場上永不可磨滅的閃亮。我一向都喜歡劉翔的笑容,自信、真實、大度、從容、淡定,就像那飛翔在藍天的風箏,而他,就是那個追風箏的人。我想,劉翔的風箏早已經翱翔在天際了,在20xx年雅典奧運會上,在20xx年大阪世錦賽上,在20xx年廣州亞運會上,我們都早已看到,他的那盞風箏飛得又高又遠。其實,每個人都是追風箏的人,劉翔也是,他追逐着夢想,追逐着衝向終點那一刻的釋放,追逐着站在領獎臺上那一刻的榮耀。《追風箏的人》中有說道:在阿富汗,結局纔是最重要的,他們想明白的是結局是不是幸福。而我在劉翔的微博中卻看到這樣的幾句話:我很享受這些年來努力的過程!更享受拼搏的過程!這也源於我對跨欄的摯愛!我想,對於那些像劉翔一樣的奧運健兒們來說,結局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們享受那個爲之而奮鬥的過程。“我不在乎,我能等。那就像酸蘋果。只要等到蘋果熟透,就不會生病。”小說中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如是說。而對劉翔而言,八年來的等待,他也不會在乎,他能等,並且也會等到一向追尋而再放飛風箏的時候。
對我來說,讀過《追風箏的人》後,我感悟到了一些東西。勇氣也許不能夠所向披靡,膽怯卻根本無濟於事。做人就應要有擔當,要勇往直前,永不放下。就算是在荊棘中,也要奮不顧身的綻放。不要相信宿命,去追尋自我想要的,不要絕望,不要輕易說放下。一切事情都由自我掌握,其實做一件事,覺得你做到或者做不到,僅在一念之間。有些東西,不是準備好了一切再等你去做的,而是要學會自我去爭取,自我去努力。做一箇追風箏的人,擁有自我的理想和信仰,無論它渺小或是偉大,也無論它是簡單或是困難,不試一試,又怎樣會明白呢。其實呢,除了你以外,一切都是未知數。所以說,要相信,追夢者,總會有美夢之時。追風箏的人,爲了自我的夢,全力以赴的去追吧!
完美的事物往往是個令人心痛的夢,卻也往往是個不願醒來的夢。加州美夢和喀布爾夢魘,抉擇、證明、救贖,是輪迴還是重新開始,我想,對於阿米爾來講,他做了最正確的選取。再次成爲好人的路,雖然佈滿荊棘,是血和淚的交織,但他會勇敢的應對,這一次,不再逃避。在路途中奔跑,我追。風拂過臉龐,掛一箇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在脣上,我追。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箇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
放風箏的人讀後感怎麼寫 篇6
當我看到《追風箏的人》這個書名,引發了我無限的聯想。又看到它的封面——黃昏的天空。層層斑斕彩雲中有一片通透的蔚藍天空,彷彿把人帶到更深更廣遠的世界。一隻拖着長長尾巴的風箏在餘暉中翩翩起舞。這是一箇夢啊!因爲一箇書名,因爲一箇夢境,我買下了它。而事實證明我這次的決定是對的。
然而有一點我錯了。這不是什麼童話故事,也並非喜劇。
故事的開始,在阿富汗。說起這個我們的鄰國,並不是一箇太平世界。我們總會把它與、戰爭、難民、死亡聯繫在一齊。讓我們想起的總會是一張張猙獰的臉、驚恐的臉,沒有簡單,更不會有笑容。就是戰爭,進一步推動了杯具的發生。
似乎一切都是註定的。阿米爾和哈桑,是一對從小一齊長大的主僕,或者說夥伴。阿米爾少爺會說的第一個詞是爸爸,而哈桑會說的第一個詞是阿米爾。那將是他們一生最重要人的名字。阿米爾爲了得到爸爸全部的愛,不惜陷害哈桑一家;哈桑爲了自我的主人,受盡恥辱,最終奉獻出生命。
是阿米爾錯了嗎?他膽小、懦弱、自私,看到哈桑被阿塞夫一羣人欺負,卻佯裝不明白。但他在逃跑的那一刻,心裏是多麼複雜。最終他確定“爲了贏回爸爸,也許哈桑只是務必付出的代價,使我務必宰割的羔羊。他只是個哈扎拉人,不是嗎?”事實不是這樣的,哈桑還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親弟弟。然而這個被爸爸一生深埋的祕密揭開時,哈桑已經死在的槍下。
是哈桑錯了嗎?當我們讀完這本小說,無不爲他的不幸所悲傷,爲他的忠誠、純真、善良所感動。但經歷了一系列事情,看到主人對他的態度,哈桑還會認爲這一切值得嗎?他爲什麼還要一次次的獻身?難道他也認爲自我只但是是一箇低賤的僕人嗎?還是爲了朋友阿米爾,他情願付出一切,我們不得而知。
但有一點能夠確定,無論是阿米爾還是哈桑,都沒有錯,他們原本都是純真善良的孩子。因爲種族,使他們有了高低貴賤之分,被逼向世界的兩極。
這個故事震撼了每一個人的心靈,他向我們再一次發出最深的吶喊:
我們要和平!我們要平等!
如果作者僅僅是給我們講述了一箇曲折的故事情節,那它就太平凡了。故事的精彩在於它細膩的景物和心理描述,每個細節都值得去細細品味。還不只是這樣,透過阿米爾的視角和內心獨白,我們看到他的世界。每一次聚焦都是那麼精準,就像自我親眼所見。我竟產生這樣的想法,我能夠拿它來拍一部電影了。
“爲你,千千萬萬遍。”我聽見自我說。
然後我轉過身,我追。
他只是一箇微笑,沒有別的了。他沒有讓所有事情恢復正常。他沒有讓任何事情恢復正常。只是一箇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樹林中的一片葉子,在驚鳥的飛起中晃動着。
但我會迎接它,張開雙臂。因爲每逢春天到來,它總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許我剛剛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我追。一箇成年人在一羣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脣上掛着一箇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結果,阿米爾解脫了,在二十六年的的掙扎折磨之後。這對他來說是一箇幸福的結局。
然而對我來說,還沒有結束。我會記得這本書,反覆回味着其中閃爍着的人性的光芒。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