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怎麼寫500字(通用12篇)

讀後感怎麼寫500字 篇1

  輕輕合上這本《老人與海》,不禁思緒萬千,我的心早已隨着這書飄到那波濤洶湧的大海。這本書,給了我生活的信心和麪對生活的勇氣;這主人公(聖地亞哥),使我明白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老人與海》的故事很簡單,寫的是老漁夫聖地亞哥在連續84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終於獨自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這魚實在太大了,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老人把它殺死了綁在小船的一邊,可想而知,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意志啊!

  他這種堅持不懈,自信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俗語道:不以成敗論英雄,他那堅強的意志,勇敢的精神不比英雄的行爲遜色,他將成爲經歷磨難而戰無不勝的巨人,值得每個人倡導。古時的愚公移山,他明知開山絕非易事,也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他“知其不可爲而爲之”,仍堅持帶領子孫後代來開山。終於感化天帝,命山神搬走了這幾座山。還有“水滴石穿”,“鐵杵成針”,“冰凍三尺”等等,不都意味着“有志者,事競成”嗎?

  《老人與海》中有句名言:一箇人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你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這句話襯托出了老漁夫的勇敢意志。在現實生活中,碰到困難是難免的,最重要的是要勇敢面對,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因考試的失敗而失落,對自己沒有信心;也許會因爲朋友的背棄而傷心,自暴自棄。但是,自從我讀了《老人與海》後,想想漁夫,再想想自己,就覺得自己碰到的不是問題。同學們,人生誰沒有失敗過,最重要的是在失敗過後重新勇敢的站起來,積極的去面對,去尋找失敗的根本原因,並改正。

  我們要全力以赴,以全心的面貌去挑戰,堅信成功將不再遙遠。“人不是爲失敗而生的,一箇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當我們大家碰到困難而灰心喪氣時,一定要堅持,古人云: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要滿懷信心的去迎接挑戰。因爲我相信成功永遠屬於我們自己!

讀後感怎麼寫500字 篇2

  魯迅的著述浩如煙海,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它描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百草園的樂趣,以及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作者充分描繪出百草園充滿着無限的樂趣,那兒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這裏無疑是一箇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機,無一不充滿快樂,難怪魯迅先生喜歡百草園了。

  當魯迅先生到了要上學的年齡時,家裏將他送進了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老師家的書房。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習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識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生活內容。魯迅先生和同窗們經常到屋後的園裏去玩,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遠遠不及在百草園裏自由、快活。

  通過將百草園與三味書屋比較,讓我感覺到童年是那麼美好,令人留戀。

  魯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來幾乎沒有時間玩耍,這束縛了學生愛玩的天性。而我們現在上的學校,每節課下課都會有時間玩,也還算得上自由。跟三味書屋比起來,我們像在天堂。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裏,揭示了兒童廣泛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成長的合理要求。

  我覺得,在讓兒童接受教育的同時,也應該讓他們玩好。

  魯迅的名字家喻戶曉,讀到他的文章卻是在課本里,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戶曉”的世界上都有名氣的大作家,更是不敢輕易讀他的書,怕讀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從讀了魯迅的《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文章,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離拉近了。樸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與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爺爺親切地交談。

  暑假期間,利用空閒時間讀了《朝花夕拾》,其中我感觸最深的便是那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了。這篇文章記錄了魯迅在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所發現的樂趣。

  那個荒蕪的百草園,生長着各種不知名的雜草和蟲蟻鳥獸,而魯迅卻從中發現了無限的樂趣,這有高大的皂莢樹,也有矮小的珊瑚珠,還有輕盈的叫天子。偶爾翻開石頭,還能發現其中的蟲蟲蟻蟻,更是增添了無限樂趣。魯迅在這裏發現探求感受大自然的和諧與美妙,滿足了那顆好奇的童心,他置身於百草園中,拋開一切煩擾,盡情感受大自然帶來的樂趣。

讀後感怎麼寫500字 篇3

  讀《夸父追日》我才知道:夸父不喜歡黑暗,他喜歡光明,《夸父追日》讀後感400字。他看見太陽每天都是從東方升起,在西方落下,接着就是漫長的黑夜。

  一直到第二天早晨太陽才又從東方升起,夸父便決定去追趕太陽,把太陽抓住,想讓它永遠的固定在天上,想讓大地一直充滿陽光。

  夸父追到了太陽那兒,忽然間,夸父的喉嚨乾的直冒煙。於是,夸父俯下了身子,把黃河、渭河的水喝的一滴不剩。可他還是渴,就向北方跑去,想喝大澤裏的水。

  可是,夸父還沒有到大澤,他就像一座大山一樣的倒了下來。大地和山河都因爲他的倒下而發出了巨響。夸父看着西沉的太陽,嘆了一口氣,把手杖向前一扔,就閉上眼睛長眠了。

  第二天早上,太陽普照大地的時候,昨天倒在原野上的夸父,已經變成了一座大山。山的南邊,是一片鮮果累累的桃園,是夸父的手杖變的。樹上有鮮美的桃子,可以爲追尋光明的人解渴,讓他們精神百倍,奮力前行!

讀後感怎麼寫500字 篇4

  九歲的凡卡,本應該和我們一樣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認真地讀書的,而他卻在一箇鞋匠鋪裏打工,這個鞋匠主人不但沒有給小凡卡足夠的食物,反而隨時打凡卡,還讓凡卡睡在冰冷得讓人發抖的過道里,只管自己的孩子的幸福,不管凡卡的死活。如果現在有人像那樣對待小孩,鐵定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在那個社會,社會制度是黑暗的。在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根本不是窮人呆的地方。凡卡時時處處都要受到任何人的欺侮。讀到這裏,我的心情由平靜變爲憤怒,憎恨那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同情凡卡的命運……

  凡卡生活在一箇沙俄時代黑暗的社會,像凡卡這樣命運的人成千上萬,而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新中國,衣食無憂。想到這兒,我不禁熱淚滿面,頓時感到一股暖流流遍了全身。

  九歲的凡卡正在受着百般折磨,而我們卻躺在父母的懷裏撒嬌;坐在空調房裏喫着肯德基;在電子遊戲廳裏肆無忌憚地玩着遊戲。我們都有慈祥的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那個溫暖、舒適的家。他是個孤兒,沒有地方落腳。我們都有漂亮的衣服,名牌球鞋。凡卡卻只有幾件打了補丁的破衣服,打着赤腳。我們一日三餐,想喫什麼就喫什麼,凡卡卻只能啃那乾巴巴的麪包,喝一點稀粥,甚至沒有喫的。跟凡卡比,我們是生活在蜜罐裏,卻常常不珍惜,浪費糧食。對父母一句不中聽話,還大發脾氣。學習上還覺得自己苦了、累了。這是多麼的不應該。我們太幸福了!

  想想《凡卡》,再想想我們。我們的心中是否應該燃起一股鬥志呢?如果是,那這股鬥志又是什麼呢?同情但又無能爲力;憎恨卻又束手無策。還是從現在起好好學習,將來報答祖國呢?

讀後感怎麼寫500字 篇5

  作者憎惡的“死水”不僅僅是路旁的一箇臭水溝,而是有更深刻的象徵意義。從詩人聞一多創作、發表、出版<死水>的有關情況可看楚“死水”象徵的社會現實:

  一、從<死水>的創作時間看,“死水”是美國社會的象徵。<死水>創作於1925年4月的芝加哥,華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穢和罪惡。這樣的“死水”,不正是美國社會最真實的寫照嗎?

  二、從<死水>的發表時間看,“死水”象徵的是北洋政府。1926年3月18日,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發生。聞一多先生懷着滿腔義憤,聲援學生的愛國鬥爭。他選擇此時發表<死水>,正是用以表達自己對北洋政府的深惡痛絕。也就是說:這個北洋政府已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裏斷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讓它見鬼去吧。

  三、從<死水>詩集出版時間看,“死水”象徵的是黑暗的中國現實。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聞一多先生對於祖國的美好希望破滅了。1928年,他編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詩集,取名“死水”出版,封面與封底,採用的是通盤的黑紙。整個封面封底散發着憂鬱、沉悶的氣息。人們看到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詩集,心中就會浮起“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的詩句。這個時候,在聞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徵的是黑暗的中國現實。

  詩歌中反映的厭惡、失望是作者理想中美麗的祖國形象在現實面前碰壁後產生的一種過激情緒。而隱藏在揭露醜惡的背後,是對祖國無比強烈的眷戀之情和爲祖國利益而獻身的決心。

讀後感怎麼寫500字 篇6

  今年寒假,重拾《西遊記》,一幅幅精彩的畫面又浮現在眼前,第一次看到西遊記還是在電視上,那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書作者羅貫中爲讀者雷講述了唐僧以及三個徒弟一路歷盡艱辛,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經的故事。

  故事中的孫悟空是男一號,在我的眼中他是一箇了不起的英雄,他敢於鬥爭,有無窮的本領,無所畏懼,他敢與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鬥爭,敢與妖魔鬼怪鬥爭,敢與各種困難做鬥爭。孫悟空那正義在膽,不屈不撓的精神。

  雖然取經路動不動就嚷嚷散夥,但一路上卻十分團結,一直不離不棄。

  在戰爭時期,紅軍戰士們團結一志,他們要過大渡橋的時候,被人包圍了,他們還是堅持着,又不放棄,他們揹着木板,一塊一塊鋪上去,他們下過可是水流啊,要是掉下去連屍首也不見了呀,兩邊都還有敵人。

  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停電了,停電可是一件困難的事,尤其是夏天,天氣炎熱,總有人會中暑,可是還有人堅持着,還有人在與乾旱抗鬥,還有清潔工人和建築工人,清潔工人每天都在工作,不因爲太熱而不去了,他們在堅持着。

  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經歷了衆多的險難,我們的學習也一樣,小學畢業升初中,初中畢業升高中,高中畢業考大學,正如西遊記中的九九八十一難。

  唐僧在故事中就是一箇嘮嘮叨叨的人,沒有孫悟空的本領、豬八戒的活絡、沙僧的勤快、白龍馬的速度,但他卻有堅強的意志,不爲財色所迷惑,不爲死亡而屈服,正如我們的父母,不是偉大的、神通廣大的,但卻永遠是爲我們操心最多的。

  九九八十一難,是如何的持執,不畏雙難險,鍥而不捨的精神,而我不禁慚愧自己當初爲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呢?這正是我缺少的,只要能把一件事從頭做到尾,我想這也是一種成功。

讀後感怎麼寫500字 篇7

  一、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

  讀後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髮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

  二、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

  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

  三、聯——聯繫實際,縱橫拓展

  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繫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繫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繫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着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繫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

  四、結——總結全文,昇華感點

  總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採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後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鬆。

  當然要寫好讀後感,關鍵還要讀透材料,抓準感點。怎樣讀透材料?一般說,如果是記敘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種品質,最有價值的語言行動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義;如果是議論文,就要把握中心論點;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領會其深刻的寓意。當然,讀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礎上,選擇最值得發表,感受最深,見解新穎獨到,最有針對性和現實感的感受來寫,一篇讀後感只能容納一箇感點,其他感點無論多麼好,都要忍痛割愛。明智之舉是抓住一點,不及其餘,並圍繞一箇感點,聯繫實際,談深談透。

讀後感怎麼寫500字 篇8

  什麼是讀後感?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啓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讀後感怎麼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可以對故事內容稍作介紹,對人物和書進行一箇整體評價。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箇“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爲宜。

  (2)亮明基本觀點。

  喜歡哪個故事片段,是什麼感動着你,說出文章中的哪個情節吸引了你(概寫),你是怎樣被感動的,受到了怎樣的啓迪。(突出細節,寫好感人點)詳寫

  (3)圍繞基本觀點聯繫實際。

  聯繫自己的生活,談談讀完這本書後,你會怎麼做,或者將對你有什麼改變。三者要交融一體,切忌空話、大話套話、口號。詳寫

讀後感怎麼寫500字 篇9

  自從我讀完了這本書,我覺得夸父沒必要那刻苦的追趕太陽,因爲太陽是永遠都不會離開我們的,啊!原來夸父不喜歡黑夜,我也覺得他也不喜歡黑夜,那夸父不想想到了黑夜太陽就要休息,夸父是每天都看到太陽在天空,那要是每天都是白天,那我們還用不用休息了,我真是太討厭夸父了,因爲每天都追趕着太陽,煩不煩呀!也不知道太陽散步很久了之後就回去休息,那要是太陽每天都不休息那不是該累死了,夸父一點都不瞭解太陽!

  但是我還是覺得夸父很刻苦,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夸父就已經追到那兒了,那樣的速度是多麼的快呀!

  但是一抓住了太陽,那要是太陽幾年都不休息的話那還怎麼照射大地呀?夸父還想到了黑夜太陽躲到哪裏去了,肯定是休息了。

  我更覺得夸父實在是太傻了,因爲夸父那麼有情有義的追趕太陽卻自己犧牲了,那要是不那樣追趕太陽自己還能活很長時間。

  我們也不喜歡在黑暗生活,夸父的做法也是對的。

讀後感怎麼寫500字 篇10

  星期四,我看了《誦讀經典 品味越韻》中的一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詩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主要講了:屋主壽鏡吾是紹師興城裏有名的塾。他20歲中秀才,在自己家中設館授徒,以教書爲業。他制定學規,從嚴治教,每年收學生不超過8人。他對學生要求嚴而有度,待人以寬和爲懷。發現有學生不認真讀書,到後院去玩時,他只是大聲叫道:“人都到哪裏去了?”待到大家陸續的回來時,他也只是瞪幾眼,督促大家讀書而已。他也備有戒尺,但不常用,學生有違反塾師的也只是在學生手心上輕輕地打記下以示懲戒,不像別的塾師,要把學生的手心拗彎,將手背頂住桌角用力痛打,以示師威。教學之餘,他常以讀書自娛。每當學生放聲朗讀課文時,他便吟誦自己心愛的古賦,而且搖頭晃腦,顯得十分投入,也很有點幽默感。放學時,他會親自把學生送出大門,站在石橋上觀察良久,看學生在路上是否有打鬧的情形,直到學生走遠,他才放心地踱回書房……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箇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文章表現了作者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不希望被父母,家奴管着。

  有空時我還要看看《誦讀經典 品味越韻》中還有什麼有趣的童年樂趣。

讀後感怎麼寫500字 篇11

  “讀”,是指在文章開頭交代讀了何人何文,有何感發點;“感”,是在“讀”的基礎上,通過聯想談自己的感受。而讀後感,一般採用兩種形式:一是邊述讀(交代所讀內容)邊發感;二是先述讀後發感。

  寫好讀後感,除了掌握基本的文體知識外,還必須把握五個寫作步驟和注意事項。

  第一,要研讀原文。

  只有研讀好原文,才能對原文的內容主旨有較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從中有所感悟。這是學生寫好讀後感的基礎。

  第二,確立感發點。

  也就是文章的理論基礎或中心論點,又是寫文章的“入手處”,千萬不能馬虎。選好了這一“入手處”,文章會寫得不僅感動自己,也能感動別人。

  第三,述讀與發感。

  述讀,包括所讀文章的出處、篇名及作者的交代,用簡潔的話概括有關文章的內容和總體感受,也可提出明確的感發點,也有開頭交代一下所讀作品寫作背景的,目的是使讀者明白這篇讀後感的由來,要發什麼感。

  第四,讀後感的結尾

  結尾可概括中心,總結全文,或提出問題,發表看法,發人深思。“文無定則”、內容決定形式,根據不同類型的讀後感可採用不同的結尾形式。

  第五,寫讀後感常見的毛病。

  ①讀原文多,“無感或感少”,喧賓奪主。有的同學寫讀後感,主體部分完全是複述原文的情節,或加進幾句不痛不癢的評述,這些都違反讀後感的最基本要求。

  ②評述原文多,“感而發,牽強附會”,這類文章混淆了讀後感與文學評論的界限,把無關緊要的內容勉強地扯在一起,也是有些同學最易犯的一箇毛病。

讀後感怎麼寫500字 篇12

  讀了《老人與海》,我便被主人公樂觀,勇敢與執着的硬漢形象所深深吸引。

  主人公桑迪亞哥是位“背運”的老人,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第85天出海,經過兩天三夜的搏鬥,終於捕獲一條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馬林魚。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歸航途中,多次遭遇鯊魚襲擊,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喫光了,老人最後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在這期間,老人以非凡的勇氣,驚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難以忍受的孤獨,飢餓,疲勞和傷痛,一次次地超越人類的極限。但我們從中沒有看見一滴失敗者的眼淚,卻分明看到強者失敗時高傲的微笑,他是一箇硬漢,是一箇雖敗猶榮的英雄。

  這是一場孤獨的歷程,一箇人划着一條小船緩緩地駛向遠海,被大魚拖着在漫無方向,複雜的洋流中四處飄蕩,那種令人恐慌的迷失感,就像一箇人在黑夜森林中尋找出路一樣,老人只能和自己對話,和魚對話,和大海對話。

  “一箇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把它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外在的肉體可以接受折磨,內在的意志卻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被打敗的可以是肉體,但絕不能是我們的意志。最大的敵人永遠都是自己,當一箇人的意志堅不可摧時,那麼便沒有任何事物會再讓你畏懼。

  所謂的“背運”,從未在老人心裏起過一絲漣漪,他在大海上時刻面臨着生與死的挑戰,卻始終沒有產生退縮的心理。而反思我們現在所定義的挫折,磨難,難以跨越的荊棘,是何等的膚淺。或許,面對這些,老人的臉上只有淡淡的不屑。

  儘管老人最終並沒有將大馬林魚安全地帶回家,不是最後的勝利者。但是從另一箇角度看,老人難道就不是一箇令人崇敬的勝利者嗎?因爲他至始至終,都沒有向大海,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他在精神上取得了雖敗猶榮的勝利。在暗潮洶湧的海面上,殘破的小船,冷冷的海風夾雜着濃烈的血腥味,也許這纔是人真正害怕的,唯有不羈的靈魂,才能與大海對抗,與自然對抗,與命運對抗,這纔是真正的偉大,即使他不曾成功過。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