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怎麼寫600字(精選16篇)
讀後感怎麼寫600字 篇1
今年寒假,重拾《西遊記》,一幅幅精彩的畫面又浮現在眼前,第一次看到西遊記還是在電視上,那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書作者羅貫中爲讀者雷講述了唐僧以及三個徒弟一路歷盡艱辛,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經的故事。
故事中的孫悟空是男一號,在我的眼中他是一箇了不起的英雄,他敢於鬥爭,有無窮的本領,無所畏懼,他敢與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鬥爭,敢與妖魔鬼怪鬥爭,敢與各種困難做鬥爭。孫悟空那正義在膽,不屈不撓的精神。
雖然取經路動不動就嚷嚷散夥,但一路上卻十分團結,一直不離不棄。
在戰爭時期,紅軍戰士們團結一志,他們要過大渡橋的時候,被人包圍了,他們還是堅持着,又不放棄,他們揹着木板,一塊一塊鋪上去,他們下過可是水流啊,要是掉下去連屍首也不見了呀,兩邊都還有敵人。
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停電了,停電可是一件困難的事,尤其是夏天,天氣炎熱,總有人會中暑,可是還有人堅持着,還有人在與乾旱抗鬥,還有清潔工人和建築工人,清潔工人每天都在工作,不因爲太熱而不去了,他們在堅持着。
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經歷了衆多的險難,我們的學習也一樣,小學畢業升初中,初中畢業升高中,高中畢業考大學,正如西遊記中的九九八十一難。
唐僧在故事中就是一箇嘮嘮叨叨的人,沒有孫悟空的本領、豬八戒的活絡、沙僧的勤快、白龍馬的速度,但他卻有堅強的意志,不爲財色所迷惑,不爲死亡而屈服,正如我們的父母,不是偉大的、神通廣大的,但卻永遠是爲我們操心最多的。
九九八十一難,是如何的持執,不畏雙難險,鍥而不捨的精神,而我不禁慚愧自己當初爲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呢?這正是我缺少的,只要能把一件事從頭做到尾,我想這也是一種成功。
讀後感怎麼寫600字 篇2
抿一口茶,心情略微激動地開始閱讀一本書 《昆蟲記》
很奇怪的感覺,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神祕的大自然。明顯感覺到法布爾的看法與大部分的人不同。大部分的人覺得:蜘蛛有毒,而且會致人與死地。但在法布爾的手中合理正確的角度上把許多昆蟲的特點、愛好、外形、生存等等寫的栩栩如生。他把他看見的所有蟲子,包括爬行的、飛行的、會變色的等等都寫了進去。並把這些昆蟲的一生給寫了出來,讓人清清楚楚地知道這個蟲子有毒沒毒,或對你有什麼幫助,你都知道。
書中充滿了驚奇,充滿了情趣,通過這本書我瞭解了昆蟲世界的真面目,更讓我發現了大自然中蘊含着的各種科學真理,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法布爾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昆蟲世界是多麼的奇妙啊!
瞧!雪地忙忙碌碌的瓢蟲,優雅翻飛的蝴蝶,身影矯健的蜻蜓,還有那樹上狂熱唱歌的蟬和那盡興彈琴的蟋蟀。彷彿就在眼前似的。使我印象最深的昆蟲是:食糞蟲屎克螂。它會把糞做成小圓球滾回家的傢伙。看了才知道,原來這些傢伙運糞球的時候居然是倒着走的,爲了不引人注意通常還挑難走的路回家,除了要克服漫漫長路上的艱難險阻,還要時時刻刻留神可能來搶奪勞動果實的攔路劫匪或裝扮成搭檔的騙子。功虧一簣是常事 好不容易搬到家裏,暫時放一放,先把藏匿的洞挖好,誰知什麼都做好以後糞球不見了,在家門口被偷了,可是它並沒有受命運的打擊而沮喪,它搓搓雙頰,伸伸觸角,吸吸空氣,然後飛向附近的斜坡又開始覓食了。
《昆蟲記》,帶給我的啓示是:要熱愛大自然,不傷害昆蟲們;在作者法布爾的身上我們因學習他勇於探索世界、勇於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像法布爾那樣:堅持不懈,即使條件再艱苦,也要爲了理想而不斷奮鬥。
讀後感怎麼寫600字 篇3
我讀過很多書,學到了很多知識,也讓我懂得了很多如何做人的道理。其中有一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它就是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是小說《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講述了一箇故事,一位聖地亞哥的老漁夫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被同行看成失敗者,可是他堅持不懈,終於鉤到一條大魚,大魚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最終被老人殺死了,綁在船的另一邊。老人在歸途中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但他仍然鬥志昂揚,像一箇角鬥士在大海這殘酷的角鬥場是頑強地展開搏鬥,歷經了重重艱難險阻。雖然老人捕的魚,在歸航的途中只剩下了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但絲毫沒有減退老人的堅強意志。這本書告訴了人們一箇道理,人不是爲了失敗而生,人可以失敗,但絕不能在意志和精神上被打敗!
以前,我做事情不順利的時候,就會退縮,有時候還會垂頭喪氣。在學習上,只要有幾次考試不理想,就失去了信心,認爲自己的成績不能進步了。看來《老人與海》的主人公以頑強的毅力,想方設法,永不氣餒,最終戰勝鯊魚的襲擊,他依靠的就是堅定的信心。因此,如果你做任何事,不管有多少困難,只要有了堅定的信心,就成功了一半。我深受啓發,心裏默默發誓,我要向老人學習,樹立自己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學習的信心,急起直追,在期末考試中,我終於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故事告訴我們,在人生的長河中,不管會遇到多少艱難險阻,風風雨雨,都要以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堅持到底、永不言棄、永不退縮的精神面對一切,我們就能贏得最終的勝利!
讀後感怎麼寫600字 篇4
想必大家都讀過《弟子規》吧,《弟子規》裏的資料蘊藏着許多道理,只要我們反覆回味,就會有許多體會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好慢吞吞、很久纔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讀到那裏,我覺得自己沒有做到……關於愛情的簽名
有一次,媽媽一箇人在家裏大掃除,而我在做媽媽佈置的“海量”作業。經過兩個小時的“拼搏”,我最後把“海量”作業給消滅了。沒想到,我剛剛寫完作業,媽媽就叫道:“阿怡,幫媽媽洗洗拖把吧!”我聽了,說:“媽媽,我剛剛纔把作業給做完,手都麻了,你又叫我去洗拖把,我很累啊!”媽媽說:“我幹了一天的活,可把我給累壞了,叫你去洗拖把都不肯去。唉!”我聽了,又說:”下次大掃除我就和你一齊幹活,這總行了吧!”媽媽聽了,說:“唉!算了,你還是好好學習吧!”
此刻回想起來,我覺得自己很對不起媽媽。媽媽期望我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就什麼家務活都不讓我幹,全部家務一向都是她做的。此刻,媽媽很累很累,叫我幫她洗個拖把,我都不肯。唉,媽媽上班回來已經很累了,回到家她還要忙個不停,我又何曾幫過她幹過一點活呢?平時,我在看電視的時候,她叫我回去複習,不好再看電視了,我都是慢吞吞地去做,有時甚至不聽呢,淨和她“唱反調”。媽媽處處都爲我着想,可我根本就沒當一回事呢!但是,我此刻決定改變自己,要做一箇好孩子!
今後,我必須會做個懂事、聽話、勤勞的好孩子,學會幫媽媽分擔辛苦,讓媽媽不再爲我的學習操心。
讀後感怎麼寫600字 篇5
魯迅的著述浩如煙海,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它描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百草園的樂趣,以及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作者充分描繪出百草園充滿着無限的樂趣,那兒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這裏無疑是一箇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機,無一不充滿快樂,難怪魯迅先生喜歡百草園了。
當魯迅先生到了要上學的年齡時,家裏將他送進了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老師家的書房。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習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識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生活內容。魯迅先生和同窗們經常到屋後的園裏去玩,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遠遠不及在百草園裏自由、快活。
通過將百草園與三味書屋比較,讓我感覺到童年是那麼美好,令人留戀。
魯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來幾乎沒有時間玩耍,這束縛了學生愛玩的天性。而我們現在上的學校,每節課下課都會有時間玩,也還算得上自由。跟三味書屋比起來,我們像在天堂。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裏,揭示了兒童廣泛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成長的合理要求。
我覺得,在讓兒童接受教育的同時,也應該讓他們玩好。
魯迅的名字家喻戶曉,讀到他的文章卻是在課本里,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魯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戶曉”的世界上都有名氣的大作家,更是不敢輕易讀他的書,怕讀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從讀了魯迅的《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文章,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離拉近了。樸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與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爺爺親切地交談。
暑假期間,利用空閒時間讀了《朝花夕拾》,其中我感觸最深的便是那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了。這篇文章記錄了魯迅在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所發現的樂趣。
那個荒蕪的百草園,生長着各種不知名的雜草和蟲蟻鳥獸,而魯迅卻從中發現了無限的樂趣,這有高大的皂莢樹,也有矮小的珊瑚珠,還有輕盈的叫天子。偶爾翻開石頭,還能發現其中的蟲蟲蟻蟻,更是增添了無限樂趣。魯迅在這裏發現探求感受大自然的和諧與美妙,滿足了那顆好奇的童心,他置身於百草園中,拋開一切煩擾,盡情感受大自然帶來的樂趣。
讀後感怎麼寫600字 篇6
不久前,我看了《儒林外史》這部書。看完以後,我的感觸很深。
《儒林外史》就是清代小說,共有五十六回,就是吳敬梓寫的。小說的後半部就是作者在三十六歲(1736)託病辭去徵辟以後陸續寫成的。
《儒林外史》展示了封建科舉制度下士大夫的種種心態,進兒諷刺了士人的醜惡靈魂,深刻揭露了整個封建制度的腐朽糜爛,不堪救藥。吳敬梓以他的生花妙筆,描繪出一幅18世紀中國社會多彩的風格畫卷。
吳敬梓在小說中寫到的范進,周進、牛布衣、馬二先生、匡超人、杜少卿的命運,並非別人的問題,而就是他看到了歷史的凝滯。正就是藉助於對科舉的內心體驗,因此他才極爲容易地道破舉業至上主義和八服制藝的種種病態。作者所寫的社會俗相,不僅僅就是作爲一種文化心理的思考,同時,更多的就是作了宏觀性的哲學思辨,就是靈魂站立起來之後對還未站起來的靈魂的調侃。因此我們也看到了吳敬梓的小說的一箇鮮明特徵思想大於性格。
在《儒林外史》第一回寫的就是: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
在爭名奪利的元朝末年,諸暨縣出了一箇嵌崎磊落的人,此人七歲時,父親便早早地離開了人世,他的母親做些針線活,供給他到村學堂裏去讀書。他爲了報答母親,發奮、用功的唸書。之後,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此人便就是:王冕。
王冕自幼好學勤奮,但只因家境貧窮,讀不起書。他的母親把他叫到跟前,對他說:“兒子啊,不就是我有心要耽誤你,只就是你父親早早去世了,我一箇寡婦人家,社麼都不會。如今年歲不好,柴火又貴。我們只能靠我做些針線活勉強餬口,實在就是沒錢供你唸書啊!如今沒辦法,只能讓你到隔壁去放牛,每月能夠賺幾錢銀子,還有現成飯能夠喫,明日你就去吧!”王冕知道家裏的難處,便答應了。
第一天,王冕便來到秦家放牛,秦老爺對母子倆十分客氣,而且之後十分照顧王冕。這讓他們十分感動。
王冕在休學後,並沒有放下讀書。他經常在有空時拿自己的工錢去書販那裏買兩本舊書看看。
讀後感怎麼寫600字 篇7
每讀完這篇文章,心中總要憧憬好一會兒,時間也似乎是停留了,停留在了那美好的童年時光……
這是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寫的是魯迅童年的生活和學習,回憶中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並不是簡單的勾勒,卻也沒有濃濃的筆墨,而是流露着童年的快樂,甚是打動人心。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這些景色,不僅讓魯迅回味,更讓我心動。我想魯迅的童年,是多麼快樂,多麼幸福,甚至有點懷疑魯迅童心未泯。而當魯迅上學後,也並非不快樂,而讓人覺得是另一種趣味。“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這是魯迅的話,讓人看了,先是一笑。並不是笑魯迅的無知,而是對他求知的肯定和讚賞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對“怪哉”的思慮了。能讓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這篇文章,我覺得是最大的成功。
魯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是年過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麼真摯,彷彿就在眼前,看在眼裏,刻在心裏。我想,這不只是因爲實有其事,更重的是魯迅對童年的懷戀和憧憬。
撲蝴蝶、捉鳴蟬、採荷蓮……這是誰沒有的童年?課堂開小差、收藏愛書、問一些無厘頭的問題……又有誰的童年沒經歷過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遺忘?童年,留不住,最後只灑落在記憶的長河上。
人生固然是美好的,可怎樣去感受,怎麼去理解這些美好呢?文章雖然沒有提到任何的觀念,可是卻不禁讓人深思,對童年的深思,對人生的深思。或是記憶,或是懷戀,總是美好的,就算是曾經瑕疵。悠悠童年,承載着太多的美好和思念,我們真應當去好好感受。
我再次拿起了《朝花夕拾》,讀起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像是走進了百草園,走進了三味書屋,走進了童年……
讀後感怎麼寫600字 篇8
我是城裏的孩子,整日在嬌生慣養中度過,不瞭解外面的世界,甚至有一點小脾氣,總愛以自我爲中心。讀了曹文軒的《草房子》後,我才瞭解到鄉下孩子的生活和最純潔的友誼。
桑桑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他是一箇調皮、善良、具有同情心的一箇小男孩,他叫了許多和他年齡相仿的好朋友:文靜聰明的紙月、想獲得別人尊重的陸鶴、家庭富有的杜小康、年事已高、善良的秦大奶奶、撐起家庭重擔的細馬,個個都是勇敢的。
鄉下的孩子們都很淘氣,動不動就要打架,來回拋磚頭,在我看來非常危險,特別隨便,但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那麼純真,那麼可愛。
用詩一般美麗的語言,爲我們描繪了一副百看不厭的江南水墨畫:金色的草房子,苦苦的艾葉,靜靜的大河,一望無際的蘆葦蕩……
純淨的美。文弱、恬靜、清純、柔和的紙月,不僅學習好,而且生性善良、懂事,她是那麼完美,她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蘊含着巨大的能量,感染和改變着周圍的每一個人,彷彿是真善美的化身。
陸鶴是個禿頂的孩子,常常被人戲弄,陸鶴十分苦惱,孤獨,常常坐在河邊偷偷的哭泣,想盡辦法掩蓋自己的缺陷。但他從不放棄對自己尊嚴的守護,勇敢的承擔了學校參加匯演的禿頭角色,並出色的完成了任務,讓同學和老師對他刮目相看。
杜小康家曾經是油麻地最富有的人家,生活在高大闊氣的紅門裏,但是一夜之間,父親病了,爲了給父親治病,他的家裏變得一貧如洗,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的他,不得不輟學在家,和父親一起到離家很遠的大蘆蕩裏去放鴨。
杜小康,他沒有自己憐憫自己,更沒有讓別人來憐憫他。他用稚嫩的肩頭毅然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在學校門口擺起了小攤,讓每個人都看到了他堅韌之後的美麗與優雅。杜小康的故事告訴我,富有的時候,不能浪費,不能高傲自大,貧窮的時候,也不要自卑,儘自己所能,克服種種困難,想盡一切辦法渡過難關。
這就是人性之美散發出來的獨特力量,《草房子》用這些最純真的愛告訴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充滿了酸甜苦辣,苦難和幸福猶如白晝和黑夜一樣,永遠與我們相伴,當苦難來臨的時候,我們不能逃避,要滿懷希望,微笑着去面對。
草房子,洗滌人們身心的書本
讀後感怎麼寫600字 篇9
大家好你們還記得我嗎,對了我就是李高潤,今天我讀了張老師給我們發的大語文書上的《夸父追日》。
我先給你們講一講夸父追日的故事吧。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箇叫夸父的人,他很高很大,他的腰圍比一百個西湖還大呢!就別說他的身高了就算是一千個西湖豎過來然後在加上一千個泰山也不如他高,可是夸父有一箇實現不了的愛好就是希望太陽永遠在天上,那樣的話,我們就會被渴死的,對了夸父我因爲是個笨拙的巨人想不到夸父既然跑的風一樣快,一站眼的功夫就能跑兩千米,要是我們人類走的話那需要走上幾百天呢!他的胃口也是十分驚人,他既然能把黃河裏的水全喝沒了呢,還不解渴,就這樣夸父他不斷的墜崖追就這樣,跑呀跑眼最後夸父活活的累死了,它的身體變成了很多的高山還有桃園,只要是快富死在那裏的地方,哪裏的他自就會越長越大,啊,夸父真是個爲人力造福的大好人呀!
讀後感怎麼寫600字 篇10
今日再觀聞一多先生的<死水>,似乎又有所感悟,每一次的品讀,或許都會帶來一點小小的不同。
從<死水>中,我們似乎能夠感知詩人對黑暗現實社會的厭惡,憎恨,灰心和失望;他對舊世界,舊事物的辛辣諷刺和無情詛咒折射出他希望打破舊世界,渴望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全詩透露出詩人的感情是強烈飽滿的大義凜然,是拍案而起的義憤填膺,是嚴峻的冷酷中夾雜着火一樣的熱情。詩人先是痛斥“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寓指當時死氣沉沉,腐爛透頂的黑暗社會,進而“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再次表明這是一箇毫無生機,不知人情冷暖的社會,對於這樣一箇缺乏生機,缺乏人情溫暖的社會,詩人毫不留戀,而是索性“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以惡制惡,以毒攻毒,讓糟粕去破壞糟粕,詩人自此充滿着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義憤和興奮。
在這樣一箇污濁黑暗的社會中,即便“銅成翡翠”“鐵鏽桃花”“油織羅綺”“黴蒸雲霞”,也斷然粉飾不了滿目瘡痍的病態社會,這種以美寫惡,以美好的事物來反襯邪惡的本質,這種鮮明的對比,使醜惡更加暴露無遺,不管在“死水”中注入什麼新鮮的活力或者如何改造它,如果不從根本的體制上去加以改善,都是不可取的,都終將逃避不了泡沫破滅的美夢,即使它偶爾發出幾聲吼叫,也顯得那麼聲嘶力竭而蒼白無力。
在最後的一節中,詩人再次發出“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裏斷不是美的所在”,與第一節首尾呼應,既強調“死水”腐爛透頂,死氣沉沉,不可救藥的現狀,又表達出詩人嫉惡如仇,憤慨絕望的心情。
然而詩人在“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後分別寫道“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這裏斷不是美的所在”,此語一出,擲地有聲,斬釘截鐵,猶如朝堂斷案,鎮木一響,無可置辯,也毋庸置疑,立馬宣判“死水”的罪惡死刑。詩人或用誇張描繪,或斷然否定,猶如雪上加霜,火上澆油,毫不留情地詛咒鞭撻腐敗黑暗的社會。詩人在絕望之餘而生憤激之語,寫道:“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看他造出個什麼世界”,既然這樣一溝絕望的死水無法改造,無法挽救,而且腐爛透頂,惡貫滿盈,那就不如順其自然,任其滅亡。
詩人偏激尖刻的言語,巧妙地傳達了作者對黑暗現實和反動軍閥的咬牙徹齒之恨。在“看他造出個什麼世界”的言外之意其實是說讓醜惡來開墾,只能是醜上加醜,惡上添惡,他只能把這個世界搞得烏煙瘴氣,暗無天日,只會加快他的滅亡步伐。從而迎來詩人期盼的富有生機,政治清明,充滿真善美的人情溫暖的光明社會,讓“絕望的死水”變換成“希望的活水”。
讀後感怎麼寫600字 篇11
前不久,和朋友在定王臺買了幾本書,開始猶豫不決,不明白買什麼書,糾結了大半天最後買了兩本卡勒德胡賽尼的書。
初讀這本書感覺不怎樣讀得懂,之後,才發現是沒有用心去閱讀。《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交織着愛,恐懼,愧疚。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阿米爾爲自我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無法應對哈桑,於是用計逼走了哈桑。不久阿富汗爆發戰爭,阿米爾被迫與父親逃亡美國。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我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爲了贖罪,阿米爾再次回到故鄉,期望能爲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卻發現一箇驚天謊言,兒時好友竟然是和自我同父異母的兄弟,爲了救贖,他把哈桑的兒子帶到美國,在一次聚會上,阿米爾再次放起了風箏。阿米爾與哈桑從小一齊長大,哈桑對阿米爾呵護極致,兩人的父親也是好兄弟,實際上他們是主僕關係,但是卻絲毫沒有影響他們倆的感情,相反這種感情得到了延續,哈桑和阿米爾感情個性深,但是因爲哈桑是僕人,媽媽拋棄了自我,經常受到同齡人的譏笑,而阿米爾因爲有出色的父親備受大家關心。一次阿米爾與哈桑遇到一羣朋友,那些人被哈桑指指點點,阿米爾在一旁觀望,從小的好兄弟被人欺負,阿米爾竟然無動於衷,哈桑爲了保護阿米爾經常受人欺負。他一點也不害怕壞人,他很勇敢。隨即這引起了阿米爾的嫉妒之心,父親對哈桑的讚賞與期許更令阿米爾厭惡。他設計把哈桑趕出家門。
哈桑被阿米爾這個好兄弟拋棄,遠離了他們的生活,多少年過後,阿米爾明白哈桑是自我的兄弟,他很愧疚於是四處尋找哈桑,找到哈桑又能怎樣樣,感情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了,好朋友的背叛,無疑是對哈桑的巨大打擊。
友情這麼脆弱,因爲身份的差距,因爲嫉妒心,竟然被拋棄,阿米爾的愧疚是一輩子的,他與哈桑那放風箏的日子已經遠去,斷了線的風箏再也不可能回到原點。哈桑依舊,只是他的臉上少了笑容,剩下的只有空洞的眼神。可見阿米爾對友情的背叛給哈桑那個留下了多大的陰影,這一輩子都不可能再癒合。
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鮮紅或湛藍。望着遠方的風箏,我們追尋,我們仰望,在追風箏的路途中,我們詮釋一整個世界。這途中,有溝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但是,沒有人會停下前進的腳步,因爲,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
風箏來來回回,可放風箏的人不再是原先的摸樣。。。
讀後感怎麼寫600字 篇12
《昆蟲記》是法國昆蟲學家,動物行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的代表作,一套書籍共有10卷,每卷裏有許多不同的章節。它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各種不同的昆蟲和它們的生活習性,比如:節腹泥蟲竟能讓獵物一動不動,毛刺砂泥蜂會爲黃地老虎幼蟲做手術,石蜂特別的進食和產卵方式, 砂泥蜂和燕子爲什麼喜歡在別人家築巢, 松毛蟲爲什麼總是一絲不苟結串而行, 而圓網蛛織的網不僅結實更像是一幅有規則的幾何圖案……
這些書不僅描寫各種昆蟲的特性,還引入了許多生物知識和專業術語,讀起來還是挺花時間的。我剛完成了第一卷《高明的殺手》 ,其中我最喜歡的章節是關於“聖甲蟲”的。我喜歡它的原因是這一章節不但完整地描述了聖甲蟲的外形,而且還擬人化地描繪了聖甲蟲找糞便、做糞球和推糞球等一系列動作和故事,比如:聖甲蟲會爭先恐後的擠到最前面,有的梳耙表面的糞便,有的往下挖,尋求更好的糞便;聖甲蟲在推糞球時常常會有“熱心的合夥人”來相助,可它真正的目的不是幫助,而是想要搶走這個本來屬於原主人的糞球;當糞球推着推着不小心被固定在一枚大頭針上時,兩隻聖甲蟲就會合力從糞球底部拱糞球,可是如果大頭針太長,聖甲蟲拱不出糞球來時,他們就會立刻放棄,因爲他們想不出其它更好的辦法了……
我覺得這是一篇關於昆蟲的佳作——作者知識非常淵博,更可貴的是,法布爾把對昆蟲的介紹簡化成通俗易懂的語句,並且適當地加入自己的觀點,還爲書中出現的昆蟲們配上了精美的插圖,整本書像一本字典,又像一本童話書,讓我這樣的小讀者也能讀懂這些文章,幫助我走進奇妙的昆蟲世界。就像書中所說的,昆蟲也是地球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昆蟲的生命也應當得到尊重。看了這本書,讓我喜歡上了昆蟲。
讀後感怎麼寫600字 篇13
九歲的凡卡,本應該和我們一樣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認真地讀書的,而他卻在一箇鞋匠鋪裏打工,這個鞋匠主人不但沒有給小凡卡足夠的食物,反而隨時打凡卡,還讓凡卡睡在冰冷得讓人發抖的過道里,只管自己的孩子的幸福,不管凡卡的死活。如果現在有人像那樣對待小孩,鐵定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在那個社會,社會制度是黑暗的。在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根本不是窮人呆的地方。凡卡時時處處都要受到任何人的欺侮。讀到這裏,我的心情由平靜變爲憤怒,憎恨那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同情凡卡的命運……
凡卡生活在一箇沙俄時代黑暗的社會,像凡卡這樣命運的人成千上萬,而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新中國,衣食無憂。想到這兒,我不禁熱淚滿面,頓時感到一股暖流流遍了全身。
九歲的凡卡正在受着百般折磨,而我們卻躺在父母的懷裏撒嬌;坐在空調房裏喫着肯德基;在電子遊戲廳裏肆無忌憚地玩着遊戲。我們都有慈祥的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那個溫暖、舒適的家。他是個孤兒,沒有地方落腳。我們都有漂亮的衣服,名牌球鞋。凡卡卻只有幾件打了補丁的破衣服,打着赤腳。我們一日三餐,想喫什麼就喫什麼,凡卡卻只能啃那乾巴巴的麪包,喝一點稀粥,甚至沒有喫的。跟凡卡比,我們是生活在蜜罐裏,卻常常不珍惜,浪費糧食。對父母一句不中聽話,還大發脾氣。學習上還覺得自己苦了、累了。這是多麼的不應該。我們太幸福了!
想想《凡卡》,再想想我們。我們的心中是否應該燃起一股鬥志呢?如果是,那這股鬥志又是什麼呢?同情但又無能爲力;憎恨卻又束手無策。還是從現在起好好學習,將來報答祖國呢?
讀後感怎麼寫600字 篇14
當我看到《追風箏的人》這個書名,引發了我無限的聯想。又看到它的封面——黃昏的天空。層層斑斕彩雲中有一片通透的蔚藍天空,彷彿把人帶到更深更廣遠的世界。一隻拖着長長尾巴的風箏在餘暉中翩翩起舞。這是一箇夢啊!因爲一箇書名,因爲一箇夢境,我買下了它。而事實證明我這次的決定是對的。
然而有一點我錯了。這不是什麼童話故事,也並非喜劇。
故事的開始,在阿富汗。說起這個我們的鄰國,並不是一箇太平世界。我們總會把它與、戰爭、難民、死亡聯繫在一齊。讓我們想起的總會是一張張猙獰的臉、驚恐的臉,沒有簡單,更不會有笑容。就是戰爭,進一步推動了杯具的發生。
似乎一切都是註定的。阿米爾和哈桑,是一對從小一齊長大的主僕,或者說夥伴。阿米爾少爺會說的第一個詞是爸爸,而哈桑會說的第一個詞是阿米爾。那將是他們一生最重要人的名字。阿米爾爲了得到爸爸全部的愛,不惜陷害哈桑一家;哈桑爲了自我的主人,受盡恥辱,最終奉獻出生命。
是阿米爾錯了嗎?他膽小、懦弱、自私,看到哈桑被阿塞夫一羣人欺負,卻佯裝不明白。但他在逃跑的那一刻,心裏是多麼複雜。最終他確定“爲了贏回爸爸,也許哈桑只是務必付出的代價,使我務必宰割的羔羊。他只是個哈扎拉人,不是嗎?”事實不是這樣的,哈桑還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親弟弟。然而這個被爸爸一生深埋的祕密揭開時,哈桑已經死在的槍下。
是哈桑錯了嗎?當我們讀完這本小說,無不爲他的不幸所悲傷,爲他的忠誠、純真、善良所感動。但經歷了一系列事情,看到主人對他的態度,哈桑還會認爲這一切值得嗎?他爲什麼還要一次次的獻身?難道他也認爲自我只但是是一箇低賤的僕人嗎?還是爲了朋友阿米爾,他情願付出一切,我們不得而知。
但有一點能夠確定,無論是阿米爾還是哈桑,都沒有錯,他們原本都是純真善良的孩子。因爲種族,使他們有了高低貴賤之分,被逼向世界的兩極。
這個故事震撼了每一個人的心靈,他向我們再一次發出最深的吶喊:
我們要和平!我們要平等!
如果作者僅僅是給我們講述了一箇曲折的故事情節,那它就太平凡了。故事的精彩在於它細膩的景物和心理描述,每個細節都值得去細細品味。還不只是這樣,透過阿米爾的視角和內心獨白,我們看到他的世界。每一次聚焦都是那麼精準,就像自我親眼所見。我竟產生這樣的想法,我能夠拿它來拍一部電影了。
“爲你,千千萬萬遍。”我聽見自我說。
然後我轉過身,我追。
他只是一箇微笑,沒有別的了。他沒有讓所有事情恢復正常。他沒有讓任何事情恢復正常。只是一箇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樹林中的一片葉子,在驚鳥的飛起中晃動着。
但我會迎接它,張開雙臂。因爲每逢春天到來,它總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許我剛剛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我追。一箇成年人在一羣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脣上掛着一箇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結果,阿米爾解脫了,在二十六年的的掙扎折磨之後。這對他來說是一箇幸福的結局。
然而對我來說,還沒有結束。我會記得這本書,反覆回味着其中閃爍着的人性的光芒。
讀後感怎麼寫600字 篇15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情緒,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就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能夠說,這也就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就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就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爲了金錢,爲了財富,他們能夠廢寢忘食地讀書,能夠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鬍子還就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爲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爲喫人的禮教,那麼稱封建科舉制度爲害人的制度也不爲過了。
讀書,其實強調的就是一箇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說得很好,讀書分爲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這就是立志。"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這就是奮鬥。"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才就是最後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爲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l)在我看來,讀書就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爲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就是一致的:喫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就是一箇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到達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清正廉潔的名言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就是沒有。王冕就就是其中的一箇。他從小就正因家境貧寒而爲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爲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一樣,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爲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爲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後的這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爲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爲貪官污吏的卑鄙醜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讀後感怎麼寫600字 篇16
提起雷鋒叔叔,爸爸媽媽這一輩人總是會油然而生一股敬意,因爲他們是在雷鋒精神的影響下長大起來的。雷鋒就是他們的偶像,心目中的英雄。而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雷鋒叔叔離我們很遙遠,雷鋒叔叔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們都不太清楚。
上個星期,學校給我們佈置了一箇作業,要我們讀《雷鋒日記》,並寫下讀後感。一回到家,我就上網找到《雷鋒日記》,並饒有興致地看起來,誰知一看就入了迷。隨着閱讀的深入,雷鋒叔叔的形象在我的腦海中漸漸地清晰起來,我彷彿看見一身軍裝的他正笑眯眯地向我走來。雷鋒叔叔公而忘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他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爲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爲人民服務中去。”因爲他初中畢業就參加工作了,所以文化水平不高,爲了更好地爲人民服務,雷鋒叔叔刻苦學習文化知識,利用一切空餘時間自學。有一次,他到電影院看電影,因爲機器故障,電影沒有按時放映,他就掏出書本來看。他就是這樣爭分奪秒地學習的。他說: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用力擠,總會有的。
看完雷鋒叔叔的光輝事蹟,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我也很想多學點知識,將來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可是我就是不肯用功。我太貪玩了,電腦遊戲、悠悠球對我太有吸引力了。每天一回到家,就想上樓去玩電腦遊戲。能完成作業就不錯了,從來就不想去複習功課。爸爸媽媽時常催促我學習,可我總是把爸爸媽媽的話當做耳邊風。
讀了《雷鋒日記》,我受益匪淺。我明白,學習要靠自覺,要勤奮,要刻苦。我以前消磨浪費了太多寶貴的時間。今後我要學習雷鋒叔叔刻苦鑽研的“釘子”精神,擠出時間學習,把過去浪費的時間補回來。也希望不太愛學習的同學也去認真讀一讀《雷鋒日記》,相信他們也會從中受到不少的啓發和教育的。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