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讀後感200字(精選10篇)

《朝花夕拾》讀後感200字 篇1

  老師曾說過:“閱讀《朝花夕拾》時,我們應當時時提醒自己:這是一箇顛沛流離的中年男人對自己過去的回憶。作者在文中所提及的那些童年時期的喜和悲、愛與憎,實際上已被當下一種成熟的、融融的愛意所包圍;相對於自己”離奇“的現狀而言,這種留存於記憶當中的”意味“備受心靈的呵護。這種愛意是單純的、流動的、溫柔的,它不僅出現在作者對長媽媽的回憶裏,也出現在對”五猖會“的懷想中,還出現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路途。

《朝花夕拾》讀後感200字 篇2

  看《朝花夕拾》的時光,要追溯到初中時期了。當時老師硬性要求讀名著,所以就選了這本,可看了着實被書中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豐富情感給吸引住了。作爲一名耿直而率真的作家,魯迅毫不避諱談論這一段顛沛流離的境況,在《小引》的一開頭,他便做了這般交代:“目前是這麼離奇,心裏是這麼蕪雜。”這“離奇”的“目前”,不僅有與論敵之間的論戰,還有盤旋在頭頂隨時可能扔下炸彈的飛機,有1926年“三·一八”慘案後政府的通緝,也有在廈門大學時的孤獨寂寞以及同事的排擠。面對這樣生計甚至生命都毫無確切保障的現實,心絃總得時時緊繃着,總要想出各式各樣的辦法來應對,然而,這一次是應付過了,還有下一次呢?危險的境地似乎根本就沒有盡頭,於是生活的信念變得荒蕪了。心裏的“蕪雜”,便是這麼來的。

《朝花夕拾》讀後感200字 篇3

  今天,我讀了魯迅先生筆下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這本書主要講了魯迅先生回憶童年、少年、青年的生活。

  《阿長與<山海經>》主要回憶保母阿長的善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味了純真而快樂的童年生活和在三味書屋裏讀書的日子;《瑣記》主要寫了魯迅先生在南京讀書的經歷;《藤野先生》主要寫了魯迅先生懷念在日本留學時的老師藤野,寫了作者棄醫投文的經過。

  魯迅先生熱愛並嚮往童年時期的生活,嚮往自由,嚮往大自然。

  《朝花夕拾》寫出了對逝去日子的回憶,對真摯的情懷,有無奈的感傷。

  這本書會使我們跟着魯迅先生去回憶童年的日子。

《朝花夕拾》讀後感200字 篇4

  讀了《難忘的一課》這篇課文,我感受到了臺灣同胞濃厚的愛國情懷。

  中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年日本侵略朝鮮並向中國挑釁引發“中日甲午戰爭,”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中國於1895年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中國臺灣就此被割讓給了日本。並被日本統治了整整50年的時間!在日本帝國統治時期,他們採取軍事佔領、經濟掠奪、奴化教育等種種慘無人道的手段中國臺灣的人民同胞們,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臺灣纔回到了祖國母親久違而溫暖的懷抱。

  這幫可惡的強盜、土匪,在我們中國的土地上爲所欲爲,毫不厭煩的充當着屠夫的角色,還試圖用武力來征服我們堅強、英勇、無畏的中國人。但是,他們沒有真正的征服過我們。所有人都沒有忘記:“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我愛中國。

《朝花夕拾》讀後感200字 篇5

  讀魯迅的文章,我深切體會到了他童年所散發出的童真童趣的氣息,感受到了他對自由的嚮往和對自然的熱愛。曾幾何時,我已經離童年遠去,但我還時常夢見自己五彩繽紛的童年。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在繁忙的學習中抬起頭來,天空上的童年已是一箇遙遠的夢。重溫魯迅的童年,就彷彿自己的童年正在我眼前微笑。

《朝花夕拾》讀後感200字 篇6

  暑假裏我看了一本書——《朝花夕拾》 ,是魯迅寫的。聽說魯迅寫得書獨是一無二,我倒要看看有多好!

  魯迅曾住在百草園裏,所以就寫了一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篇。

  魯迅的百草園面積很大,魯迅小時候在那兒獲得許多樂趣,比如說,魯迅翻開了斷磚,看見了斑蝥,脊樑上一按,後竅噴出煙霧;下雪了,如果雪比較厚,鳥兒們無處找食,閏土就帶着魯迅捉鳥……但到後來賣給了朱熹的孫子,從此很少去百草園。讀到這,我覺得非常可惜,一箇多好的百草園!可惜,就這樣賣了!多可惜呀。

  或許我們的童年早晚有一天會離去,《朝花夕拾》卻可以瞭解一下魯迅的童年,體會童年的味兒。

《朝花夕拾》讀後感200字 篇7

  記憶上“舊來的意味”,是交雜在作者腦海中的細小的、零碎的,卻又真實可感的“意味”。作者在回憶他幼年的保姆長媽媽時,便把這種細碎的“意味”描寫得淋漓盡致:長媽媽喜歡嘮叨些雞零狗碎的事情,睡相又壞,而且總有一些奇怪的規矩要“我”遵從,“我”對這樣的長媽媽是很厭煩的;但她又能講“長毛”的故事,這讓“我”曾對她產生過空前的大敬意;她踏死了“我”心愛的隱鼠,使得“我”對她又憎恨起來;但她卻能用心地幫“我”找來嚮往已久的《山海經》,過去的憎恨頃刻又轉變爲新的敬意。基於對生活細節以及“我”的情緒轉變的精準把握,一箇個有血有肉的人物便在作者的行文當中站了起來。

《朝花夕拾》讀後感200字 篇8

  在《朝花夕拾》當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魯迅於細微事件中對整個世界的審視。比如,作者在照料生病的父親時,便深深地感覺到這個社會上有一種無形的病讓人痛楚——且無法通過醫生來醫治。作者留學日本時,碰到了一位令人敬仰的良師——藤野先生,但卻因平日生活裏看到人性冷漠的一面,從而做出棄醫從文的決定。而好友範愛農的死,則令作者沉入了一種複雜而難以排解的心緒,並由此開始反思像範愛農這樣一批人的命運。

《朝花夕拾》讀後感200字 篇9

  朝花夕拾原意爲舊事重提,朝花如過去的記憶,夕拾如再次地想起,無比體現了作者對童年往事的留戀之情。

  書中僅有十篇短小的文章,有對童年的嚮往、對老師的崇敬、對朋友逝去的悲痛,在寥寥數篇文章之中,盡顯了作者往日的喜怒哀樂,真實自然,貼近生活。

  他,很平凡,卻在時時平凡中顯示他的不凡。孩提尋覓快樂,喜歡趕熱鬧,卻常常在心中思索,在不斷學習中領悟了人生的持之以恆,平凡地讀着書、讀着人、讀着物,卻有着不凡的想法。

  他,思想敏捷,從少時至壯年時時如此,不畏恐懼,堅持着正義。少時喜歡玩樂,對着那種聚會甚感興趣,青年對學問的追求、對人生的追求有着新的開始。

  帶露折花,作者無法瞬間化去心中的蕪雜,無法使他即刻幻化,仰看流雲飄過,在眼中只有一瞬。

  拾起這一瞬,感慨萬千。

《朝花夕拾》讀後感200字 篇10

  我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眼前不由得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畫面,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爲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心急,總是捕不到很多,在三味書屋,當壽先生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有發現他的學生在幹着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頭上玩遊戲,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那股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這正是兒童特有的天性。

  如今,田野上已建造起了樓房,我和小夥伴都在爲將來努力着,老師和家長爲了安全考慮而管束着我們,因此我們感受不到大自然的親切,也少了許多自由。但我仍然愛着大自然,嚮往自由,無論現在能否實現,我仍沉醉在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裏生活。這也許就是我和幼年魯迅的相似之處吧!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