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名著的讀後感(精選8篇)

關於名著的讀後感 篇1

  或許剛開始還在搖擺不定是否選這本書,最後還是決定閱讀。《一座城池》承襲了韓寒以往黑色幽默的寫作風格,可似乎,這部作品與他其他作品還是略有不同的。這部作品以其幽默、嘲諷、誇張、荒誕的修辭手法,揭示了社會百態、人們當“看客”成爲當時的主流。

  本部作品的作者是八零後代表作家韓寒,他不僅是作家這個身份,他同時是賽車手和歌手。其代表作品有《三重門》、《毒》、《零下一度》等。《一座城池》這部作品是他迄今最爲滿意的作品,一部代表他文學創作最高水準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一座城池》這部作品描寫“我”、“健叔”和“王超”等一羣不羈青年在大學時光裏的光輝歲月。“我”和健叔因一次打架事件從上海逃到一箇小城鎮,我們住在旅館裏,整日在這座城鎮晃盪。後來認識了一箇大學生王超。從此,王超和他的桑塔納就和我們混在一起了。“我”和健叔跟着王超去他的學校看姑娘,無意中參與一次行爲藝術,這讓“我”回憶起以前的點滴。我們仍然整日在這座小城鎮閒晃,這中間也遇到過許多奇怪迷離的事情。“我”不時做着“我”的奇特的夢,想着“我”曾經的女朋友。

  《一座城池》這部作品中,看上去詼諧幽默的語言,其中卻蘊含着引人深思的大道理。行文一開頭就寫“我”剛踏入小鎮就遇到電話亭的黑心老闆;然後“我”與健叔在路上遇到幾百人騎車衝向火災現場圍觀;接着“我”和健叔、王超從銷贓者那裏買來的電器被警察查收,他們需要扣留或罰款,然而,扣留的費用竟然可以打折,其中包括要交食宿費、管理費和教育費等在內的費用;接着因雪天路滑看不到橋前方塌陷,車衝過橋頂掉進一大塊爲鋪設不知名管道而挖開的壕溝。然而,許多人歡呼雀躍的數着掉進壕溝的車輛有多少;最後,這座小鎮因爆炸而發生搶劫的恐慌。人們搶劫婚紗店、超市、銀行,連昏迷中年人身上的東西也全部被扒光了。從以上的這些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座小城鎮交通秩序的混亂和人們的瘋狂。在這樣的一座城池裏,赤裸裸的表現了社會的現實與無奈。“我”和朋友在這座小鎮裏經歷了人生百態,看到這座城池的黑暗。“美的反面不是醜惡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異端而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是冷漠。”當一輛一輛車輛掉進壕溝,人們所作出的不是及時瞭解當時所發生的事,而是萌生邪惡的念頭,進行瘋狂的搶劫。作者用誇張、荒誕的手法表現出現實社會的扭曲。

  《一座城池》這部作品與其他作品相比,小說沒有華麗的外表修飾,而是用最簡單最通俗的語言敘寫了這座城池裏的百態人生。現實社會的扭曲,人們盲目從衆的心理,社會財產的不均衡和官僚的腐敗、司法的不公正。文章的結局出乎我的意料,我原以爲文章的最後會寫“我”離開小城鎮。然而,文章最後似乎有點小溫馨。或許,每個人的理想會有所差異,從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真正屬於自己的一座城池。

關於名著的讀後感 篇2

  關羽,他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勇武過人,忠肝義膽,在麥城被孫權所擒獲後,死不投降,最終被殺害了。

  他,武藝是多麼地高強。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大敵當前無所畏懼。

  他,又是多麼地忠義。當他被曹操所俘獲,勉強才答應留下。曹操送他新戰袍,他卻仍用大哥劉備送他的舊戰袍;曹操又送他綾羅綢緞、金銀器皿,他一概不受;曹操與他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他的心卻還在大哥那兒;曹操送他日行千里的赤兔馬,他雖然收下了,但想的卻是如果有大哥的消息,就能立刻與大哥見面。當有了大哥的消息,他過五關,斬六將,曹操怎麼也留不住他。在華容道時,他念及舊情,對曹操網開一面,放他走了。

  他,又是多麼地勇敢。當他中了箭毒時,請華佗刮骨療傷。他不用綁在柱子上,不用矇住眼睛,而與馬良下棋。華佗用刀割開皮肉,然後,將骨上的箭毒颳去。只見血一滴滴地往下流,而他卻仍與馬良談笑風生地下棋,臉上沒有一點痛苦之色。

  可惜,這樣一箇武藝高強、義薄雲天、有萬夫不當之勇的關羽,在麥城被害了,我們要永遠記住他的名字,記住這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

關於名著的讀後感 篇3

  明媚的鵝黃色封面,正中間寫着–the catcher in the key 麥田裏的守望者,簡單、明瞭、乾淨的封面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帶着這部書的好奇和對封面的喜愛,我選擇了《麥田裏的守望者》這部書。

  《麥田裏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傑羅姆大衛塞林格(1919.1.1~.1.27)享年91歲,出生於美國紐約城,家境相當富裕。賽格林十五歲的時候,被父母送到賓夕法尼亞洲一箇軍事學校住讀,據說《麥田裏的守望者》中的關於學校的描寫,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學校爲背景的。這篇長篇小說是在1951年出版的,塞林格還有些短篇小說在著名刊物上發表。——以上來自百度。

  《麥田裏的守望者》這本書的主人公霍爾頓是出生於一箇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是一名中學生,經常穿着風雨衣和戴着獵帽,不喜歡讀書,遊手好閒,學校裏的老師和他自己的父母讓他好好讀書,以後出人頭地,好買輛凱迪拉克的車。可是他就是不願意聽,經常吸菸、喝酒、開口閉口都是髒話“他媽的”“混賬”等,與同學打架。在他眼中基本上沒有值得他高興的事和值得他尊敬的人,他看不慣他身邊的所有一切人和事,以至於沒有心思去讀書,總是被挨罰。4次被學校開除,第4次被開除是在快學期結束的時候,因爲5門功課中,他有4門功課不及格。這次的被學校開除,他沒有被父母發現,不敢回家,就回到了紐約城遊蕩。

  霍爾頓是在晚上離開學校,深夜住進了一家小旅館,在旅館裏看見了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人,讓他感到噁心反胃。因無聊,他去了夜總會一趟回來路上糊塗答應叫妓女。妓女到後,他又感到緊張而且害怕,就把妓女打發走了。接着約朋友去看電影、酒吧等地方。後來溜回家裏找妹妹菲比丫頭,向她訴說自己的理想和苦悶。他對妹妹菲比說:“不管怎麼樣,我老是想象一大羣小孩兒在一大塊麥田裏玩一種遊戲,有幾千個,旁邊沒有人······我會站在一道破懸崖邊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個跑向懸崖的孩子······就是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得了。”到最後,霍爾頓回家不久,生了一場大病,病好了又被送到了某所學校,是不是想好好學習,霍爾頓對一切一點也不感興趣。

  像霍爾頓一樣年齡的青春期孩子,在我們身邊隨時可見,這樣的年齡應該是天真純潔的,可是作爲一名中學生的霍爾頓卻是一箇吸菸、喝酒都會,滿口髒話的孩子。他的思想中,都是人與人的傾軋和猜忌,別人認爲高尚的東西在他眼中統統都是一種低俗的東西。他的口中談論最多的都是酗酒、女人和性。他的心中都是迷惑,在紐約城遊蕩的那幾天裏,還與自己不能接受的女子交往、腦子都是頹廢灰冷的態度。

  “不管怎麼樣,我老是想象一大羣小孩兒在一大塊麥田裏玩一種遊戲,有幾千個,旁邊沒有人——我是說沒有歲數大一點兒的——我只是說我。我會站在一道破懸崖邊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個跑向懸崖的孩子——我是說要是他們跑起來不看方向,我就得從哪兒過來抓他們。我整天就幹那種事,就是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得了。”——來自原文。

  表面上霍爾頓是個玩世不恭的壞孩子,但實際上他是有顆善良的心的孩子。從他的美好的幻想中可以看出他是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是快樂的。之所以會被看似壞孩子是因爲社會風氣,他討厭所有的一切,以至於處於青春期的他用叛逆來反抗這一切。

  《麥田裏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是通過第一人稱生動地描述了霍爾頓青少年的苦悶,彷徨的精神世界,從主人公這一側面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追求物質生活精神荒蕪的社會風氣,寫出了資本主義的實質。主人公霍爾頓是文學作品中反面形象之一,他的性格深受資本主義社會的耳濡目染,既有醜惡的一面,也有反抗現實,追求自己理想的純潔的一面。

  我想:從霍爾頓的身上應該就是折射了作者自己的一面吧!內心孤獨而又一直想堅守理想。

關於名著的讀後感 篇4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國最爲優秀的神話小說,深受人們喜愛的。讀了學生版與原版的我受益匪淺。

  《西遊記》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啊!一些孩子讀《西遊記》無非是圖星星火看看孫悟空那申通廣大的樣子。並沒有信息品味去,領悟其中的真諦。我讀第一遍時也是這樣,獨樂原版後,與以往可謂是天差地別呀!其中的某些道理,也有了撿領悟。

  《西遊記》講的是唐僧司徒四人到西天去取精,要理性九九81難,終成正果的故事。故事請解曲折別緻、引人入勝。但是在其中也包含了作者吳承恩對當時社會的種種看法。他諷刺了當時朝廷的腐敗無能。在我們所看到的取經途中,許多妖怪妖精東與天上地上有着無比密切的聯繫劇好無論是天上還是地上那些甚微的統治下都硬牀再醜誒監造神仙也不例外。可見,當時人民朝代統治是多麼腐敗無能。

  正是這種情況下,出現了一箇不受約束、敢於抗爭的一箇頭–孫悟空!她從石頭裏蹦出來,對世界有糖做的好奇心,晚育地要捉拿他,他也絕不屈服,大鬧天宮。作者藉着一箇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再一次進行對比,更加突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五無光。這首也是我們想當時的籌賑於是官員是怎麼樣的。’其實官員與妖怪也有一筆相識:官員解自己身後的大人物給自己撐腰,爲非作歹;妖怪撞着天上的寶物或與神仙的關係給自己藥,興風作浪。這才導致了人間的黑暗。

  雖然如此,但長春市人在途中對那些妖魔鬼怪的我無所畏懼深深打動了我,是師徒四人團結已經不畏艱險,最終如願以償,取得西天真經,修成正果。

  我們在生活中也是一樣,雖然遇到我困難的我們身處黑暗,但我們只要堅持不懈?不具漸顯就能戰勝困難,取得勝利的。遭遇困難挫折之際有,不應輕言放棄,應迎難而上勇往直前。

關於名著的讀後感 篇5

  《西遊記》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取經成功,最終化爲神仙的故事,人們讀後無不爲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到振奮。

  《西遊記》中,我最喜歡的一集是“孫悟空被唐僧救起”。唐三藏看到孫悟空被壓在五指山下,便覺得可憐,就撕下了五指山上的條符。從此,孫悟空就聽從唐三藏的話,陪着他去西天取經。

  我讀了這本書後,爲唐三藏的善良大爲感動,雖然他有時不聽孫悟空的勸告,總是惹下許多大禍,但是他依然繼續行善;和尚的忠誠是無以倫比的,他總是誓死保衛唐三藏;八戒的貪喫使我總是笑個不停,他長了一身肥肉,還經常說自己以前是天蓬元帥。

  我感受到了這本書蘊含着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和超凡脫俗的想象,也感受到作者爲這本書付出了很多。同時也告訴了我們一箇道理:只要認準一箇目標,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後,你不但不會衰敗,反而會收穫更多的經驗。人生只要有一箇希望,你爲了這個希望奮鬥過,其中就會有失敗的時刻,不過到了最後,你獲得的是人生的道理,會獲得最後的成功。

  《西遊記》中的師徒四人正是這樣,他們爲了一箇共同的目標,爲了師傅去西天取經。唐三藏先是自己去西天取經,接着見到了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他們經歷了狂風暴雨,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到最後取經成功。

  我覺得這本書又告訴了我們一箇道理:悟空大鬧天宮,到最後改正了自身的毛病。我們也要這樣,雖然犯了錯誤,但只要改正錯誤就能成功!

關於名著的讀後感 篇6

  《駱駝祥子》這本書,我去年暑假讀過,至今未忘其中的故事情節,這主要是老舍先生精燦的文筆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先介紹一下老舍先生,老舍先生是以平民出身兒躋身文壇的人之一,而始終保持平民風格,在文學創作中表現城市平民生活大獲成功者,唯老舍先生一人。我們常見的老舍先生的作品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二馬》等,可惜我只讀過《駱駝祥子》,且對老舍先生瞭解甚少,看來我得補習一下空缺了。那今天我就來談一談《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我想大家都十分熟悉了,講述的是一箇普通的人力車伕的故事。這個車伕叫祥子,之所以書名在祥子前加了個"駱駝"兩字,是因爲是駱駝救了他的命,使他拉上了人力車,所以因此得名,可見起名也有個技巧呀!如果此書定名《祥子的生活》則顯得過於直白,毫無生趣了。

  老舍先生寫文章——平易近人,使人感到親切,自然,不像有的作家寫車伕是以知識分子來面對車伕,而他是平民對平民,架子放下了,去描寫人物的形象就寫得真,也容易感動人。

  我喜歡這一段文字:他確乎有點像一棵樹,健壯,沉默,而又生氣。他有自己的打算,有些新顏,但不好向別人講論。在洋車伕裏,個人的委屈與困難是公衆的話料,"車口兒"上,小茶館中,大雜院裏,每人報告着形容着或吵嚷着自己的事,而後這些事成爲大家的財產,向民歌似的由一處傳到一處……。這一段文字便把祥子(

  的性格與生活的環境介紹的清清楚楚,語言平實,但又不似白描手法乾燥無味,正是文章的精妙所在。

  拜讀了老舍的《駱駝祥子》後,給我的感觸很深,老舍先生的作品一向都是很真實的,爲了打造一箇祥子這樣的車伕,可見他一定深入地瞭解過,才塑造了祥子這樣一箇典型的車伕。

  文章一開始寫明瞭祥子是一箇高等車伕,他要強,樸實,有自信,剩喫儉用,早出晚歸,他的唯一願望就是買一輛自己的車來拉。後來,經過3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錢換來了一輛嶄新的洋車,但是沒過多久,卻被大兵搶走,接着又被偵探又騙去了他所有的積蓄。終於用虎妞的錢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他的這一願望在經過多次挫折後,終於完全破滅。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熄滅了他心中最後的一點希望,他喪失了對於生活的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爲自甘墜落。

  祥子最愛的是車,從沒離開過車,而文末祥子竟然連車都不想拉了,便可以清楚地見到他的理想已經沒有了,不再追求,對生活已經開始厭倦,祥子的收場是他不要強了,沒了幹勁,沒了理想,對生活的熱忠也沒有了。

  老舍不斷強調祥子和其他車伕一樣,突出了祥子只是當時社會的一箇典型,一箇例子,也更說明他的下場就是當時社會所有無權無勢的人們的下常

  老舍在鞭撻當時社會的同時,也對祥子寄予深深的同情,對當時的人們寄予深深的同情。

關於名著的讀後感 篇7

  《水滸傳》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文學罕有的一部描寫農民革命鬥爭的長篇小說,它的產生,跟我國文學史上許多家喻戶曉、爲人民喜愛的名着一樣,是有進步思想的文人作者採取民間流傳的羣衆創作,加工再創作而成的。

  北宋末,宋江等一百單八人揭竿起義。到了南宋,在民-族-矛-盾和階級鬥爭持續劇烈發展的歷史背景下,這些起義英雄爲人民羣衆傾心愛慕,廣泛流傳,以致紛紛起而效尤。北宋腐朽政權面對嚴重“內憂外患”,一貫對外屈降,對內鎮-壓。鎮-壓了內部,纔可以偷生苟安混下去。但這個政權“民窮、財匱、兵弱、士大夫無恥”,他們哪有力量“安內”?說宋江在京東起事,宋徽宗此時對蠢蠢欲動的金國視而不理,卻唯獨想拔出宋江這眼中尖丁,不久,北宋亡國了。南宋統治者是更加無恥的投降主義者,而當時南北廣大人民羣衆對金統治者侵擾是堅決抗戰的。他們一批批建立山寨水寨,對金反侵略、反擴張,對宋反投降、反壓迫;與南宋統治者相對立,形成大是大非黑白分明的陣線。苟延殘喘的南宋統治者處此局勢,當年侯蒙的獻策“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自然而然成爲他們“安內”最好的政策。

  宋江等一百單八人聚義梁山,受招安徵方臘的事,在民間流傳了幾百年。人們痛罵誤國的奸臣賊子,比照之下,對巨盜宋江之流深表敬慕和讚賞。贊說其:“不假稱王,而呼保義,豈若狂卓”。

  《水滸》以至史事是有必要的。這一百單八人,每人都有別號和姓名,而且有性格和故事。關於水滸故事部分,有花石綱、楊志賣刀、取生辰綱、晁蓋落草、宋江殺惜上山以及受招安、徵方臘、封節度使等段子,所記情節曲折,人物豐富,性格生動。人物故事發展起來了連接緊密,流暢自然。這些都是從南宋百多年來所謂“街談巷議”,慢慢積累起來,而後被採取過來,經作者深度加工,成爲這流傳百年的名着。

  在《水滸》中,一箇個英雄形象都創造成深刻的社會典型,他們通過鬥爭和考驗而走向革命,最後把自己無保留地融合在農民革命的洪流裏,這就是水滸英雄逼上樑山的道路。在水滸英雄中,一些人物出身於中上層階級,滿心指望爲封建朝廷出力,以期博得個封妻廕子,這本來是一種封建的正統願望。可是,在腐朽的趙氏王朝的沒落年代裏,全部政權都掌握在排除異己的“六賊”集團手中,就是這樣一部分文官武將的“忠心”的“正統”的願望,也都難以實現。像關勝、呼延灼、秦明等人做夢也想不到“背反朝廷”,去梁山落草。可是,在封建統治階級與農民義軍的尖銳的矛盾裏,作爲維護封建政權的“打手”,他們不可避免的命運,就是要把生命捲入到這場你死我活的鬥爭裏。而正義是在農民義軍方面。《水滸傳》 爲廣大讀者展示一箇別樣精彩而真實的宋代社會。

  《水滸傳》是“英雄傳奇”的開山之作,是中國最傑出的古典長篇白話小說之一。數百年來,風行宇內,雖屢遭禁燬,仍然保持着長久的生命力。其思想之偉大,見地之超遠,爲古今人不能及也。”《水滸》抒發對現實社會的感想,文筆從容、蘊藉,饒有趣味。

關於名著的讀後感 篇8

  文學史上,有許多的經典名著將要永不垂朽,但《簡愛》這樣深深的進入人們的靈魂,它以一種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讀者,影響着人們的精神世界,甚至對某些人來講,影響了他們一生的作品並不多。

  19世紀英國文壇“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的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說《簡·愛》,以19世紀早期英國偏遠鄉村爲背景,用女主人公簡·愛的視角以自敘方式講述了一箇受盡摧毀、凌辱的孤兒,如何在猶如兒童的人間地獄的孤兒院頑強地生存下去,成爲一箇獨立、堅強、自尊、自信的女性的成長故事。

  簡·愛是個孤兒,從小寄養在舅母家中,受盡百般欺凌。後來進了慈善學校洛伍德孤兒院,靈魂和肉體都經受了苦痛的折磨。也許正是這樣才換回了簡·愛無限的信心和堅強不屈的精神,她以頑強的意志以成績優秀完成了學業。爲了追求獨立生活,她受聘在桑菲爾德莊園任家庭教師。故事的重點是身份低下的家庭教師簡·愛與男主人羅切斯特之間歷經磨難的愛情。這段愛情因男女主人公懸殊的社會地位和個性的差異而充滿了激烈碰撞,也因兩人志趣相同、真誠相愛而迸發出燦爛的火花。作者以簡·愛鮮明獨特的女性視角和敘事風格娓娓道來,真實而有藝術感染力。特別是簡·愛的獨特個性和思想,愛是一箇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她有頑強的自尊心。在打動身爲貴族的男主人公的同時,也緊緊抓住了我們讀者的心。

  簡·愛作爲愛情小說的女主人公是以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出現在這部十九世紀的文學作品中的。以往愛情故事的女主人公都是些美麗溫柔、高貴賢淑的女子形象。而簡·愛,她“貧窮,低微,不美,矮小”,但她擁有的一顆智慧、堅強、勇敢的心靈,使那些外在的美在這內在美面前黯然失色。更爲可貴的是簡·愛並不因爲自己的貧窮和外貌而自卑,相反,她勇敢堅定:“我和你的靈魂是平等的。”“我跟你一樣有靈魂,——也完全一樣有一顆心!”“我現在不是憑習俗、常規,甚至也不是憑着血肉之軀跟你講話——這是我的心靈在跟你的心靈說話,就彷彿我們都已離開了人世,兩人一同站立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就像我們本來就是的那樣!”

  也正因爲此,簡·愛敢於去愛一箇社會階層遠遠高於自己的男人,更敢於主動向對方表白自己的愛情——這在當時的社會是極其大膽的。幸福不再是某個人、某個階層的專利,她屬於芸芸衆生的每一個人。只有兩個相互對等的靈魂才能組成一份完整的愛情,所以簡·愛堅持,自身的獨立與追求愛情的完整是不能分離的。後來,簡·愛含着悲痛離開了羅切斯特,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她決不能允許自己和一箇有婦之夫結合在一起。那會是一份不完整的愛。如果她繼續留在羅切斯特的身邊,那她也就不會還是原來那個獨立、平等的簡·愛了。如果說簡·愛的這次離去是由於無法改變的現實而不得不做出的一次理性選擇的話,那麼她最後的歸來則是她出於堅持感情的追求的又一次理性選擇。

  在這裏,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箇如何贏得了男貴族愛情的平民女子的蒼白的灰姑孃的故事。而是簡·愛勇敢果決的走出了灰姑孃的童話,邁向一箇有着新女性、真女性的文學道路的起步。簡·愛藐視財富、社會地位和宗教的威儀,她認爲,“真正的幸福,在於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純潔的心靈。”她的信念和行動展現出來的力量,,深打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使生活在金錢萬能的社會中的人們的靈魂得到淨化。簡·愛是,一箇對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認識的女性,一箇對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堅定追求的女性,一箇不再只是盲從於男人和世俗要求的女性,一箇對自己的價值和情感做出了獨立判斷的女性,一箇堅強獨立的女性。夏洛蒂·勃朗特創造了一箇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簡·愛發出了一箇屬於女性自己的聲音——對於平等、獨立、完整、自由的堅持和追求。

  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這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說自1847年出版以來,以不同語言在全世界不同種族的人們中廣爲流傳,經久不衰。簡·愛已作爲獨立女性的經典,我希望陽光下,鮮花裏有更多的簡愛走出來,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是美貌,還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靈和充實的心胸,都能以獨立的人格和堅強的個性生活。

  關於經典名著的讀後感1500字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