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1000字讀後感(通用5篇)
《傷仲永》1000字讀後感 篇1
這個學期,我學習了《傷仲永》這篇課文,通過王安石先生的思路,我深刻理解了“玉不琢,不盛器”的道理。這篇文章講的是方仲永從小就有天賦,卻被他父親貪圖眼前利益,而不去學習,最終成爲普通人。
王安石先生講述的這件事僅僅是對方仲永的憐憫嗎?恐怕不是,裏頭還包含着對方仲永父子的譴責之意。仲永父親爲了自己的小利益而爲社會損失了一箇人才,“這值得嗎?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無關緊要嗎?”我們不禁捫心自問。其實不然,仲永就這樣“葬身”在茫茫人海中。
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當初立場堅定地變“不使學”爲“我要學”,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們就不是“傷仲永”而是“贊仲永”了……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父親能夠讓仲永繼續使學,繼續努力,那他說不定還是一位大詩人,能與王安石相提並論或是王安石的一位徒弟;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鄰居們不花錢來求他來自己家裏作詩,也就不會讓仲永的父親貪錢到極點,以至於荒廢了一箇好人才,設想一下……
王安石先生寫這篇文章也發表了對天才的看法。人們常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勤奮的”。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後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江郎才盡”的那一天。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個是不經歷勤奮的學習就得來成就,得到世人的讚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爲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通明,被船伕當作漁燈,這樣的事情許多許多,像方仲永這樣的事情也有不勝枚舉。
是啊,成功得靠後天的努力!我會更加勤奮,成爲方仲永的“相反數”。
《傷仲永》1000字讀後感 篇2
“天纔是99%的勤奮和1%的天資”,這句話一點也沒錯,即使一箇人的天賦卓越超羣,如果了放棄學習,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也終將墮爲庸人,平平無奇。那如果是一箇沒有天資,但還是不受教育,不就連一般有才能的人也比不上嗎?
這篇文章的主人公“仲永”五歲即不習而能寫,不學而能“書詩四句”,繼而“指物作詩立就”,驚動了一鄉秀才。讀到這裏,我情不自禁地想:“真是天降英才,如果在遇到名師指點,必成大器!”可是有一箇不爭氣的父親,爲了謀取利益,不讓仲永學習,只會天天拉着兒子四處拜訪別人,爲他們作詩,結果呢,還不是把自己的孩子害的一事無成,最終成爲了一箇什麼都不會的普通人。天資這樣好的一箇孩子,還是讓父親給耽誤了前程,“神通”的光彩也消失了。
讀完這篇文章,我相信有許多人會與我一樣嘆惜道:“十二三歲則”江郎才盡“,”泯然衆人矣!“我們不能不爲仲永感到惋惜,仲永由”神童“變成無聲無息的”普通人“。由此可知,一箇人後天要受到的教育是多麼的重要,不論天資多好,不接受後天的教育,終究是不行的。
這篇文章說明了人的天資與後天成才的關係,不論科學與藝術,不論是誰,只要付出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偉大的成就。
青少年時期是學習的最好時機,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千萬不能”老大徒傷悲“。
《傷仲永》1000字讀後感 篇3
這個學期,我學習了《傷仲永》這篇課文,通過王安石先生的思路,我深刻理解了“玉不琢,不盛器”的道理。這篇文章講的是方仲永從小就有天賦,卻被他父親貪圖眼前利益,而不去學習,最終成爲普通人。
王安石先生講述的這件事僅僅是對方仲永的憐憫嗎?恐怕不是,裏頭還包含着對方仲永父子的譴責之意。仲永父親爲了自己的小利益而爲社會損失了一箇人才,“這值得嗎?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無關緊要嗎?”我們不禁捫心自問。其實不然,仲永就這樣“葬身”在茫茫人海中。
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當初立場堅定地變“不使學”爲“我要學”,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們就不是“傷仲永”而是“贊仲永”了……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父親能夠讓仲永繼續使學,繼續努力,那他說不定還是一位大詩人,能與王安石相提並論或是王安石的一位徒弟;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鄰居們不花錢來求他來自己家裏作詩,也就不會讓仲永的父親貪錢到極點,以至於荒廢了一箇好人才,設想一下……
王安石先生寫這篇文章也發表了對天才的看法。人們常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勤奮的”。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後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江郎才盡”的那一天。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個是不經歷勤奮的學習就得來成就,得到世人的讚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爲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通明,被船伕當作漁燈,這樣的事情許多許多,像方仲永這樣的事情也有不勝枚舉。
是啊,成功得靠後天的努力!我會更加勤奮,成爲方仲永的“相反數”。
《傷仲永》1000字讀後感 篇4
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於勤奮學習。《傷仲永》一文給我的啓示是:一箇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這樣的:並非書香子弟的方仲永5歲時便能“指物作詩,立就”,並“自爲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因而揚名邑中。到了十二三歲,才氣漸減,“令作詩,不能稱前之所聞。”到了成年,竟“泯然衆人矣”.
一箇天資聰穎的神童,因爲被唯利是圖的父親每天帶着四處走訪,而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爲一箇默默無聞的“庸人”!這能不叫人扼腕嘆惜嗎?神童泯然衆人,責任在於他父親,原因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於後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成爲普通的人,那麼,那些本來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箇普通的庸人還不如嗎?
所以說,才能來自於勤奮學習!“神童”由於後天不好好學習而淪爲“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於堅持不懈地奮發努力,而成爲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明家的卻大有人在。
牛頓不是神童,但他終身勤奮學習,終於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愛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學考了兩次才被錄取,畢業後到一家專利局當了7年職員,他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和工作,終於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
不僅在科學上如此,在文學藝術上也是如此。不論是誰只要付出和他們同樣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爾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樣深刻地說明了這樣一箇道理:才能來自勤奮學習!
《傷仲永》1000字讀後感 篇5
記得中學語文課本上有一篇王安石《傷仲永》的文章,該文大意爲一箇名叫方仲永的早慧兒童,能夠“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四周鄉鄰不禁嘖嘖稱奇”。於是方仲永父親每日帶他“環謁邑人,不使學”,最終方仲永“泯然衆人”、一事無成,令人們無限惋惜。
方仲永的悲劇值得每位教師和家長認真思索。略作分析,我們便不難想見,“神童”仲永在不斷向世人展示其超羣才華之時,肯定讚譽之聲不絕於耳。誇獎的話語、欽羨的目光,足令這位涉世未深,缺乏自我判斷能力的少年飄飄然迷失方向。因此,方仲永到處炫耀,無心功課,最後追悔莫及,只有徒嘆奈何。
誠然,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誇獎與鼓勵,隻言片語的表揚也許可以讓孩子獲得肯定和激勵,今後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可以讓迷茫徘徊的孩子重新揚起自信的風帆。旁人一句經意或不經意的誇讚使得不少名人偉人的生命歷程從此峯迴路轉,精彩迭現。但是,片面誇大褒獎的作用並不科學,是不可取的,君不見即使天資聰穎、稟賦奇佳如仲永者,終日被誇讚的溢美之辭所包圍也難免使才華消失殆盡,更何況諸多普通兒童呢?
教育學和心理學指出:人的發展取決於先天條件、環境、教育和個人主觀努力四方面因素的影響。只有充分發揮四方面的綜合效應纔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文中仲永的過人天賦自不待言,然而他卻被淹沒於一片讚揚聲中;家長又從根本上忽略了對他實施教育,方仲永本人也沒有真正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於是,仲永“十二,不能稱前時之文”,成年後已“泯然衆人矣”,只留下深深的遺憾和無奈。
行文至此,筆者不由得感慨良多,北宋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形象穿透近千年的歷史煙塵,仍然帶給我們今天的教育許多鮮活生動的啓示與思考,不是嗎?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