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字讀《傷仲永》有感(精選3篇)

700字讀《傷仲永》有感 篇1

  閱讀課上,我在《語文讀本》中看到一篇題目叫《傷仲永》的文言文。初讀之後,不甚理解;細細讀來,感觸很深。

  “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於勤奮學習。《傷仲永》的故事給我很大啓示,一箇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這樣的:並非書香子弟的方仲永5歲時便能“指物作詩,立就”,並“自爲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因而揚名邑中。到了十二三歲,才氣漸減,“令作詩,不能稱前之所聞。”到了成年,竟“泯然衆人矣”。

  一箇天資聰穎的神童,因爲被唯利是圖的父親每天帶着四處走訪,而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爲一箇默默無聞的“庸人”!這能不叫人扼腕嘆惜嗎?神童泯然衆人,責任在於他父親,原因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於後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成爲普通的人,那麼,那些本來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箇普通的庸人還不如嗎?

  所以說,才能來自於勤奮學習!“神童”由於後天不好好學習而淪爲“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於堅持不懈地奮發努力,而成爲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明家的卻大有人在。

  牛頓不是神童,但他終身勤奮學習,終於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愛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學考了兩次才被錄取,畢業後到一家專利局當了7年職員,他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和工作,終於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

  不僅在科學上如此,在文學藝術上也是如此。不論是誰只要付出和他們同樣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爾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樣深刻地說明了這樣一箇道理:才能來自勤奮學習!

700字讀《傷仲永》有感 篇2

  最近,我剛讀完王安石所著<<傷仲永>>一文,感觸頗多,不禁爲方仲永的''泯然衆人''而惋惜.神童方仲永由神入凡的經歷,追根尋源,不可否認有衆多原因,在我看來,主要還是因爲他所處的環境使其成長產生了畸形.

  年幼的方仲永才華出衆,其父在名利的誘使下,使單純的方仲永過早的接觸了外界環境,邑人經常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的行爲,終使得他'不使學'漸埋沒了.

  古語曰人性如素,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以入者變,其色亦變.此可見,環境對人的成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一箇很好的例子.

  讓我們放眼當今社會,試問:在這個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最需要什麼?你可能已經猜到——人才.如果我問:什麼樣的人才能算是人才,我敢肯定你此時一定很茫然.

  在我看來,真正的人纔是擁有自主意識的智者,而不是遇事只會照搬教條的機器,比較當今中國社會與美國社會,我不禁要問,爲什麼泱泱華夏幾千年的歷史面臨人才匱乏的問題,而美國卻人才過剩.

  我的答案是:環境

  美國社會十分注重培養青年的獨立意識,當他們還是幼年的時候,便同過爲父母做家務取得零用錢,十八歲以後差不多都能自力更生了.

  前美總統里根的女兒曾領取過救濟金,有人不禁要問,堂堂美國總統連自己的女兒都養不起嗎,他配做一位父親嗎,錯了,這就是獨立,只有脫離了家庭,面臨生存的問題.他們纔會憑藉自己的才能與素質與他人競爭,物競天則,適者生存,美國社會纔會擁有如此多的高素質人才.

  而在中國社會,傳統觀念的束縛下,父母從小就要爲孩子的生活而拼命掙錢,供養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比比皆是.

  學習+父母供養+結婚生子+喫喝睡=生活,成了恆等公式,乃至於現今社會出現了一批啃老族.

  試問,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人才能夠競爭,能夠創新嗎?如此社會又怎會發展,國家又怎會強盛.

  蓬生麻中,不扶則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希望方仲永的例子越少越好。

700字讀《傷仲永》有感 篇3

  《傷仲永》中的方仲永是當時遠近聞名的神童。五歲就能“指物做詩”而且“文理皆有可觀者”。 而到了十二三歲,“令做詩,不能稱前時之聞”。最後淪爲“衆人”。短短數十年間,一箇卓有才華的少年就如此失盡光彩淪爲衆人,是何原因?這一切全都是由於他的父親貪圖鄉人的錢財,天天領着仲永四處拜訪鄉里人,沒有讓仲永進入學堂讀書,接受教育,走上報效祖國的道路。唉,怎麼能不爲仲永的才華消失而扼腕嘆息呢?

  儘管文中譴責的是仲永的父親,但卻含有對泯滅人才的環境的批評。文中的社會環境的確不好,鄉里人想用錢財討取仲永的詩作,這才導致仲永的父親認爲有利可圖。對於我們現在的社會環境,對此當然會引起共鳴。當今社會,父母只顧着賺錢,忽略了關心孩子的學業。他們往往認爲多賺點錢留給下一代,下一代就會衣食無憂。可是現在是人才的時代,雖然現在還能勉強生存下來,可過個三五年,就會被社會所淘汰,成爲世間的庸才。可見,環境對於人的影響是很大的。不能目光短淺,只看見眼前利益。文中仲永的父親就是如此,只看見現在有利可圖就要仲永拜訪同鄉人。如果你把他培育成人,利益比這眼前的要強不知多少倍。

  一箇人先天天資聰明是需要的,但後天的勤奮努力更爲重要。但雖有天賦,卻沒有遇上有利於他成長與提高的環境也是徒然。所以作爲與仲永同齡人的我們要抓住機遇,在如此優良的環境中成長,作爲中學生的我們一定會綻放出最鮮豔的花朵!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