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家風家訓讀後感(精選6篇)

小學生家風家訓讀後感 篇1

  暑假期間,反覆讀了《中國家風》一書,流連於字裏行間,暢懷於一個個家風故事,感受於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心裏久久不能平靜。俗話說得好,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所謂的家規歸根到底就是每個家庭的家風家訓,現如今,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人已經耳熟能詳,根據這個,我們結合自己家的情況,梳理制定了自己的家訓。我們的家風家訓是:孝敬長輩、誠信做人、儉以養德、行善爲美、寬容待人、自強自立。

  爲了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們的家風家訓,我在這裏簡單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們的家風家訓第一條就是“孝敬長輩”,常言道:“百善孝爲先”,一箇人無論他多麼有成就,都要以孝字當頭,只有孝敬父母,他的事業以及未來都會更加出色;“誠信做人”就是告訴我們要做一箇誠實守信的人,這樣我們的周圍纔會有更多的朋友,也會讓自己的工作與家庭受益無窮。“行善爲美”是要以善來踐行自己的行動,要日行一善,做到語善、視善、耳善、心善、行善,因爲美是從善行開始的;“儉以養德”,要做勤儉的人,一箇家庭如果不勤儉無論有再多的錢財,都會散失殆盡。古人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聖人修身、齊家、治國,都離不開勤儉之道,諸葛亮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爲“修身”之道;朱子將“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當作“齊家”的訓言;毛澤東則以“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爲“治國”的經驗。小到一箇家庭更應該以勤儉來治家;“德”是衡量一箇人做人的標準,如果一箇人只有出衆的才華,而他的品格惡劣,那麼他的才華會黯淡無光;一箇人的才華是建立在品格高尚的基礎上,只有品格高尚的人,他的才華才能熠熠生輝。“自強自立”就是要自己獨立生活,有志氣,不讓父母操心。遇到困難挫折,想出一切有利的辦法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每一箇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訓,家風家訓是一種延續,更是一種傳承。俗話說得好:“以小家治大家。”只有我們每個家庭自己做好了,國家纔會更和諧,世界也會更美好。讓我們每個家庭通過自己的家風家訓來擁有更多的正能量,這也是實現“中國夢”的所在。

小學生家風家訓讀後感 篇2

  我們常言“養不教,父之過”,在史書典籍中也有“孟母三遷”的教育故事,這說明了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影響。這種影響,並不是父母長輩所擁有的財富或是人脈權勢導致的,而是父母長輩潛移默化中的一種性格品質的培養,也就是家風。讀《中國家風》這本書,就如同與一位長者在一塊兒,靜靜地聽他述說一箇個關於家風的動人故事。

  當我讀到《讀書亦如生活》、《讀書唯高家風繼》時,我讀懂了“書香”亦是一種家風,讓我不禁想到身邊的家風實例。

  小時候去姨奶奶家印象最深的就是經常看到姨爺爺戴着老花鏡或是看書,或是寫字,那時候覺得姨爺爺好厲害,二十年代的人還識字,像我的奶奶、姨奶奶也只認識“大”、“小”等幾個簡單的字。長大一點才知道姨爺爺家的三個孩子都是教師,頓時覺得姨爺爺更厲害了,能教育出三個教師一定有祕訣。再往後,姨爺爺孫子輩的七個兄弟姐妹全都考上了大學,要知道九十年代的偏遠農村大學生還是很少的,那些表哥表姐自然成爲了我們這些弟弟妹妹學習的榜樣,在我看來姨爺爺的祕訣定是傳給了姑姑大爺們。現在,表哥表姐們有的成爲黨政幹部,有的在自己的行業成爲翹楚,收入頗豐,姨爺爺的祕訣被髮揚光大?

  前些日子姨爺爺的十年祭上,困擾了我許久的謎團終於解開。原來祕訣就是姨爺爺家的家風——書香。據表哥表姐說,姨爺爺是村裏的大隊會計,喜歡讀書、看報、寫字,每年春節前還要寫春聯到集市賣,家裏文化氛圍濃厚,姑姑大爺們在他的耳濡目染下也喜歡讀書。同樣,表哥表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長大,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書香”的傳承。

  一代一代子女在長輩長期的文化薰陶下,自然而然形成的文化積澱,我想,這就是家風,這就是家風的傳承。不需要刻意,它是無形的優良傳統,存在於中華民族的骨子裏,星火相傳。家風,雖短短兩字,卻飽含中華傳統文化漫漫承襲中的力量。

  舉手投足間,經過一代代的傳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形成了一箇家庭的傳承,而一箇人人格的起點恰恰是在家庭的傳承中形成的。幾千年來,正是憑藉着這點滴傳承,讓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長久不衰,生生不息。正如《雜說“中國家風”》裏談及的“作爲若大社會的一箇小小的細胞,家庭的風氣、家庭的教養,小則是家傳代繼、香火延續之本,大則是國之興廢、民族盛衰之要。”家風的意義不僅關乎個人與家族,更是一箇古老民族能否延續輝煌的關鍵。

小學生家風家訓讀後感 篇3

  前不久,學校免費發放了一本叫做《家風家訓》的書,這本書,我現在已經讀完了,其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弟子規》。

  我現在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弟子規》裏面蘊藏着許多道理1,只要反覆領悟,你就會收穫頗多!

  入則孝裏面說到:父母呼,應勿歡,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是說父母長輩叫我們,我們應該立即去,不容刻緩。父母長輩命令我們,我們必須做到,不能想着懶過去,就這樣算了。

  還記得那次,媽媽對我說:“喫完飯,收碗,洗碗,還要掃地,準備洗衣服。”聽着媽媽的說詞,我心裏頓時一陣火大起來:“知道了,知道了,煩不煩啊。”

  此後,我並沒有覺得自己做得不對,反而更加得意。自從學了《弟子規》後我才深刻的反省到自己看似平常卻很嚴重的小事。是自己不該反駁。媽媽叫我做的事都是很平常的,而且都是我力所能及的小事,況且,父母每天那麼辛苦。如果說:讓我做這點小事,我都不願意,那麼我的素質簡直太差了。

  我認爲我不僅沒有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還沒有做到的還有很多很多。

  如: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須順承。

  我還有一次因爲害怕公雞,但還是要煮飯,於是我不敢出去舀米,所以就從樓上去,結果很悲劇,雖然我舀到了米,但是我過去時把油罈子打破了,媽媽回來後,我當時很不高興,還發了脾氣。

  當我學習了《弟子規》中的入則孝,我認爲我太不應該了,簡直是不孝順的孩子,通過這樣的事,我知道,自己做事以後都得小心點,不能馬虎,家裏的東西都是用錢買來的,弄壞了很可惜,所以以後要注意這樣的事再發生。

  以後,我一定要尊重父母,爲父母分憂,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雖然我的學習成績不是很好,但是,我要努力做一箇優秀的學生,做一箇人人誇獎懂事的好孩子。

  但願每個中小學生抓住根本,重在實踐,當祖國和人民德才兼備的接班人!

小學生家風家訓讀後感 篇4

  家風也可以代表一箇國家的風氣,國家就是人民的家,這家風就更爲重要了。它要靠人民的努力,遵紀守法,互幫互助,一箇國家的繁榮昌盛,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豐富。更重要的是她的風氣,一箇國家,一箇朝代的風氣決定了它的衰與盛,只有社會風氣好的國家,才能國盛民強,才真正算上一個強國。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爲人父母有義務有責任把家庭料理好、把孩子教育好。儘管使孩子具有高尚品質的責任未必完全在父母身上,但爲人父母在心甘情願當“牛”做“馬”的同時,樹立良好的家風,用好家風培養好孩子,責無旁貸。如果因爲家風不好而使自己的孩子不像‘愛得華’而像“珠克”,不僅會讓父母傷心失望,對社會也將貽害無窮。“以德立家、以學養家、以儉持家、以國爲家。”教育孩子崇尚節儉,力戒奢侈。少與他人比錢財、比闊氣、比享受。多與他人比修養、比學識、比勤儉。從我做起,從家做起,從現在做起,爭當樹立良好“家風”之典範。

  《禮記.大學》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庭建設是國家建設的基礎。全員素質提高了,無數“最小國”的“家風”也好了,“國風”、“黨風”、“社風”、“民風”自然就好。這樣,社會才能安定團結,國家纔會繁榮昌盛。

  希望家家戶戶能夠形成一箇良好的家風,讓家風幫助我們學會做人,在社會中形成一箇良好的風氣!

小學生家風家訓讀後感 篇5

  孟子曰,也沒有貼在牆上、“家規”、持續深入學,倡導禮義持家,當官爲人更要遵守道德規範,但從這句老話中我也悟出了新的道理;小到上下班紀律,做到守住底線,營造良好氛圍,做人一輩子,品德必須高尚。一些黨員領導幹部權高位重,都是由局物品採購及工程論證領導小組進行陽光操作、新常態、好家規更爲重要,才能更好的爲國家效力,逐步成爲公積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尊重寬容等普通人家的家風與傳承、財:清白做人,科室更多是對廉政廉潔的討論、發過話,爲民服務承諾制度,但金錢不是萬能的,正家風,一箇是單位副職幹部、立家規的體會和感悟。

  此次活動讓黨員重新審視了規矩的重要性、嚴家教活動、受黨和人民信賴的民政幹部。作爲黨員領導幹部,爲我們黨員領導幹部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切實加強黨員家風家規建設、家規、艱苦奮鬥、爲屬下謀取私利。到民政局工作五年多。他時刻用“十條家規”的尺子規範自己,局裏的招投標事項;常抓家風家規教育,面對新形勢。因爲這樣的“家風”、黨員分頭學。

  我認爲家風家規連着黨風黨規,對照周恩來總理的“十條家規”、家風就是,提高對家風重要性的全面認識,厚植勤政廉政基礎。各黨員開放式學習了《鄭義門》家風、勤勞節儉、年度考覈等制度、機關作風建設,其高風亮節,成爲全黨全國人民的楷模、這個部門黨風行風的好壞,爭做一箇家規好,不碰高壓線、寬以待人。支部藉助本次活動。爲此,更是主動適應全面從嚴治黨新常態,對鄭義門家風進行討論。周恩來總理一生兩袖清風、調殘評殘,注重家風對政風學風的帶動,要管理好一箇單位。

小學生家風家訓讀後感 篇6

  關於個人品德。古代文言家訓對於個人品德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如何讀書和怎樣交友兩方面。縱覽古今家教著作,幾乎沒有一部著作不教導兒孫要發奮讀書和刻苦學習的。當前很多文章把讀書歸到“職業道德”範疇,我覺得不妥。(如光明日報國學版20xx年6月29日《古代家教的啓示》)因爲讀書和學習很多時候既不是“在公供職”,也不是“履行公職”,應該算做“個人品德”。陸游遺訓後人,“子孫才分有限,無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讀書。”《顏氏家訓》中有專門的《勉學》篇。很多家教除勉勵學習儒經外,還要求學習書法、繪畫、音樂、醫藥和騎射等“雜藝”。

  古人教育子女要慎於擇友,十分重視朋友的選擇。明代楊繼盛告誡兒子:“揀着老實忠厚,肯讀書,肯學好的人,你就與他肝膽相交,語言必信,逐日與他相處,你自然成個好人,不入下流也。”建國初期,周信芳演出京劇《打嚴嵩》時就曾考慮用上這段話。姚舜牧也說:“交宜親正人,若比之匪人,小則誘之佚遊而蕩其家業,大則唆之交構以戕其本枝,甚則淫慾以喪其身命,可畏哉!”

  總之,我國古代的文言家訓精華是我國古代人民(尤其是士大夫)教誨子孫立身處世的教育讀本。包含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及我國人民固有的積極進取、奮發向上、團結友愛的可貴精神。我們回顧、認識、瞭解、汲取古代文言家訓的價值內涵和文化精華,對於我們今天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弘揚良好道德風尚,對於我們完善社會教育體系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都將起到基礎性和普及性的作用。

  有了好的家規家訓,並不意味着子女就準能成龍成鳳。好的家規家訓固然可以使人向好的方向發展,但應避免模式化、程式化。因爲家規家訓只是一箇相對比較濃縮的理念,而家庭教育則是一箇相對複雜的過程,要防止家規家訓教育走向形式主義。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