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蠟燭讀後感(通用3篇)

小學生蠟燭讀後感 篇1

  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每個人的心,在剛出生的時候,都是纖塵不染的,然而當人長大了,成熟了,有些人的心卻逐漸變得冷漠。

  一箇女孩搬了家,房子很大,但只有她一箇人住。有一天,她發現隔壁住着一戶窮人家,女孩覺得窮人家的人又髒又沒禮貌,所以,一直都不和他們相處。那天晚上,突然停電了,女孩慶幸家裏還有幾根蠟燭。剛準備點上它們,門鈴響了,女孩打開門,是隔壁的小男孩,他問女孩:“您家有蠟燭嗎?”女孩一下子明白了,他們家窮的連一根蠟燭也沒有便冷冷地說:“沒有。”那小男孩自微笑着說:‘我們就知道你沒有,媽讓我把這兩根蠟燭送給你,你一箇人在家,一定很怕。那女孩站在那裏,一時不知該說什麼好,又自責又愧疚又感動,她一把將那小孩緊緊地擁抱在懷裏,熱淚盈眶。

  好好審視自己吧,如果仍保持一顆純樸真摯的心,就將它放進冰箱,使它永遠新鮮,如果染上了厚厚的灰塵,就每天按時清掃保潔。我們沒有理由做一箇沒有良心的壞孩子。

  記得我的妹妹以前是個小氣的女孩子,有比她更小的孩子來到她家時,她捨不得把好喫的好玩的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但直到有一次,她去一位姐姐家玩,姐姐熱情地招待着她,又拿好喫的,又拿好玩的出來,妹妹問那個大姐姐:“爲什麼你願意豪不保留的把自己的零食,玩具都給別人玩或喫掉呀!”姐姐說:“你想交朋友就要大方,不能把自己的那顆好客之心隱藏起來,裹上厚厚的盔甲,戴着虛僞的面具生活着,那樣,只會使自己越來越孤獨。”

  是呀,我們願永遠留在童年的歲月裏,不要長大,永遠做一箇聽話懂事的乖孩子!

小學生蠟燭讀後感 篇2

  一箇老婦人孤零零地在地窖中躲避戰火時,懷中的兩支蠟燭對於她是多麼重要呀!這是她去世的丈夫留給她的最珍貴的禮物,給在痛苦與不安中的她帶來最好的撫慰。她把蠟燭放在自己的身上,此時她應該不會害怕,因爲在她心中有最真的摯愛呵護着她。也許她會在這兩支蠟燭的陪伴下走完最後的路程。蠟燭與老人相伴,但硝煙更將老人包圍,心中對法西斯入骨的恨隨着炮火的猛烈與日劇增。

  此時有另一種愛毅然出現在她的眼前。“她明明白白看見五個紅軍爬到了方場上”“她看見德國人的炮口對準了這五個紅軍”。她知道蘇聯紅軍爲誰而來,她知道蘇聯紅軍正在爲自己的祖國–南斯拉夫的解放而戰,還沒來得及招呼一聲,“一顆炮彈就在近旁炸開了”。戰爭就這樣無情地把傷痛留給了老婦人,“那個蘇聯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無遮掩的方場上”。死亡對於老婦人應該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爲自己的生而死。誰是親人?就是能讓自己感到幸福而溫暖的人。在此時兩個遙遠的國度已經沒有了距離,在此時兩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的心應該貼的很近很近。

  “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花依然在閃爍。”喜燭是會燃完的,但會有更耀眼的燭光跟隨戰鬥者的腳步而閃亮。

  懷裏的蠟燭只有兩支,但誰能數得清沒有國界的正義者的心裏的蠟燭有多少呢?

  育乞西老人與契柯拉耶夫英雄,蘇聯與南斯拉夫,正義與感恩,都由小小的“蠟燭”一一定義。

小學生蠟燭讀後感 篇3

  今天,我們學了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一篇文章《蠟燭》。它主要敘述了一位南斯拉夫母親冒着炮火安葬了一位蘇聯紅軍戰士,並將珍藏了45年的喜燭點在了蘇聯紅軍戰士的墳頭的故事,表現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敬愛之情,高度讚揚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人民在反法西斯鬥爭中用血肉凝結成的情誼,也歌頌了母愛的無私偉大。

  讀完這篇文章,我感慨萬千……我既爲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戰士的那份不分國界,就如同母子之情一樣的感情而感動,也爲了南斯拉夫人民的遭遇感到悲傷。

  其實仔細想想,在這個世界上,槍聲、炮聲、爆炸聲,遠遠多於鞭炮聲和禮炮聲。就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全世界發生的大小戰爭總共不下400次!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人類更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啊!

  爲什麼人們不能以史爲鑑,痛定思痛啊!在今天,有多少國家爲了自己的一己私慾,還意圖挑起戰爭呀!世界何時才能化劍爲犁呢?我們都渴望和平,不想再看到戰爭的場面了,因爲戰爭這個可怕的惡魔讓人們失去太多太多了……

  希望和平之鴿能飛向世界的各個角落,把和平和友誼的種子撒向大地,讓大地開滿美麗芬芳的和平友誼之花,將戰爭這個可怕的惡魔永遠的驅逐走吧!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