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讀後感800字(精選9篇)
小學生讀後感800字 篇1
“酒香不怕巷子深”,這是一句流傳千年,具有中國特色文化的民間俗語。在今天讀了這篇叫做《木炭與沉香》的文章後,對這句話更有了進一步的感觸。
這篇文章是中國臺灣作家林清玄寫的。它雖然篇幅不大,但意味深長,值得人們細細咀嚼。
它主要是講一年輕人跋山涉水找到一種香木,把它運到市場賣,卻無人問津。可隔壁木炭總很快賣光。於是他把香木燒成木炭,結果很快一搶而空。年輕人高興地告訴父親,可父
親卻說,年輕人燒成木炭的香木,是珍貴的沉香,只要切下一塊磨成粉屑,就比一車木炭要值錢。
這個故事中的年輕人沒有好好把握住自己手中的“沉香”,急功近利,沉不住氣,把手
中名貴的“沉香”當成低廉的“木炭”,白白喪失了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沉香”。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沉香”,但是,由於生活中的種種原因,有些人無法讓別人認可他手中的“沉香”,總會沉不住氣,消極沮喪,帶着“懷才不遇”的心態,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最終,碌碌無爲。
由此,我又聯想到前幾年各大媒體大肆報道的一件事:某名牌大學高材生畢業後改行提刀賣豬肉的新鮮事。我覺得雖然職業不分貴賤,但作爲一位大學畢業生,應該把自己嚐到的知識用在更加適合的領域,不能因爲一時就業困難,沉不住氣,放棄自己的理想去賣豬肉。
生活並不是一開始就如你所願,我們要守住自己手中的“沉香”,守住生命中的“沉香”。
小學生讀後感800字 篇2
寒假裏,我讀了意大利着名兒童文學家科洛迪寫的這本《木偶奇遇記》。我覺得科洛迪很了不起。因爲他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要做一箇懂禮貌、愛學習、關心他人的好孩子。
我認識了許多書中的人物:有勇敢的木偶匹諾曹,經過仙女的指點變成了好孩子;有善良的仙女幫助匹諾曹改正錯誤;有可惡的小矮人車伕,他把孩子們帶到“玩具城”裏,把他們變成驢,最後把他們賣了賺錢;還有可憐的傑佩託。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木偶匹諾曹了,他的事情最多:他很調皮,不愛學習,經常逃學;他很愛撒謊,每次撒謊後,他的鼻子就會伸長,有一次一天他撒了好幾個謊,鼻子長得讓他不能動彈;他不愛關心別人。但最後他改掉了所有的壞毛病,成了一箇懂禮貌、愛學習、關心他人的好孩子。
由此,我想到“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難免會犯各種錯誤。不光是我們,就算是名人,他們也曾經犯過錯,華盛頓小時候就把他父親種的樹給砍掉了,但是他勇於承認錯誤,改正錯誤。所以我們犯了錯誤不要緊,只要能及時改正就行。
上學期由於我不遵守紀律,上課沒有認真聽講,學習不主動,導致學的東西不紮實,學習退步,考試成績不理想,從一箇優秀生成了一箇中等生。我一定要學習木偶匹諾曹努力改掉壞習慣,做一箇聽話、誠實、愛學習、受老師喜歡的好孩子。
《木偶奇遇記》真是一本好書,使我受益匪淺,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從中受到了啓發。
小學生讀後感800字 篇3
故事的主人公香草是一箇活潑開朗的小女孩,她有着一箇幸福的家庭,裏面有愛她的爸爸媽媽、愛調皮搗蛋的弟弟、還有總是說她是個笨小孩的麥阿姨。
香草總是能發現很多“稀奇古怪”的事。她能在小花園裏找到一隻身穿粉紅大衣的螞蚱;她能找出每一隻蜻蜓的不同點;她能看到向日葵跳舞的樣子;她能從每一場雨裏聽到不同的歌曲。香草十分有膽量,就算有一隻蜘蛛在她眼前,她也能溫和的和它打招呼、聊天。可是,歸根究底,香草也不過只是個小女孩罷了,她也會幻想自己是個美麗的小公主,生活在金碧輝煌的宮殿裏,等待着王子的到來。這不,她和小夥伴對對就一起來動手建造宮殿了。可最後,不但香草家被水淹了,就連香草也被爸爸冠了個搗蛋公主的名號。
香草家曾經來過一箇不速之客–一隻渾身雪白,只有尾巴梢上有一抹黃色的貓。香草給它取了個名,叫甜心。它好像特別喜歡香草家,它喜歡和香草家的每一個人混在一起,一起買菜、一起讀書、一起散步、看月亮……所有人都把甜心當做了自己的家人。可是突然有一天,它的主人來到了香草家,把甜心帶走了。臨別之時,香草把用手絹做的花老鼠送給了甜心,可那隻承載着香草對甜心的思唸的花老鼠,卻掉在了地上。當天晚上,香草把大門敞開着,她要等甜心回來找那隻花老鼠。誰也沒有阻止。
其實,香草只是一箇再平凡不過的小女孩罷了,可她的身上卻依舊有着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東西。比如:香草敏銳的觀察力。她能把每一隻蜻蜓區分開來,找到它們的特點。這或許對於我們來說,是天方夜譚吧,我們又有誰在看到蜻蜓的時候去仔仔細細地觀察過它們呢?
其實,香草並不笨,只是有些東西她還沒有理解而已。人一生總要犯幾次笨,至少,沒有人一生下來就什麼都會的吧。就好像香草一樣,隨着時間的推移,香草懂的東西一定也會越來越多,多到,麥阿姨已經沒有任何理由叫她笨小孩了。
小學生讀後感800字 篇4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近幾天,我又看完了一本好書——《稻草人》,合上書本,我意猶未盡。
《稻草人》中有許多感人的故事,“一粒種子”、“祥哥的胡琴”、“將來做什麼”、“月娘孃的親事”……令人沉醉。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有“一粒種子”和“稻草人”。
“一粒種子”講的是世界有一粒核桃大的種子,而且是唯一的一顆種子,這顆種子非常珍貴。國王得到了,非常開心,把它當成寶貝似的供養,等待奇蹟的出現,但最終失敗了,只好不耐煩地扔掉了;富翁得到了,非常驕傲,也精心地照料它,可是幾個月過去了,沒有創造出他所期待的奇蹟,只好無奈地拋到別的地方;商人看到了,就把種子種起來,用最好的肥料照顧它,盼呀盼呀,最後又沒戲了,就往街上一丟;又被一位軍人拿到了,同樣也用以上幾位的方式供養,等呀盼呀,一等就是一年多,最終還是沒能養成,於是,他馬上用力一扔,種子坐了快速飛機,直往麥田;最後,被一位年輕的農夫拿起來,農夫種下種子,任其自然成長,終於,種子長成了參天大樹,大樹發出的濃郁香味,讓人們臉上綻放出和平的微笑。
讀完這篇,我覺得其實,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規律,要是違背了這種規律,就會產生相反的效應。就好比種子,種子的成長也需要適合它的環境和適合它的人選。文中的國王、富翁、商人、軍人就因爲不懂得這種規律,所以沒有把種子養大。同時,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現在許多溺愛子女的父母,他們把自己的孩子當做寶貝一樣供養,不愁喫,不愁穿,不需勞動……我想:溫室裏長大的花朵都不會強大,何況是人呢?他們不正像那一次次被拋棄的種子,永遠也長不大。就像那最後長成參天大樹的種子一樣,只有經歷過風雨,纔會茁壯的成長。
“稻草人”是用稻草紮成的一箇草人。插在莊稼地裏,用來驅趕叼稻子的麻雀。他雖然不能動,也不能說話,但是心腸很好,一心想幫助那些受苦受難的人。
在一箇漆黑的夜晚,稻草人親眼目睹了三件令人十分傷感的事。
稻草人的主人是一箇老太太。她的丈夫和兒子都得了重病死去了。老太太老眼昏花,只能看見五步只內的事物,靠種稻田養活自己。每年莊稼都鬧災荒,年年收成不好。今年好不容易等來了風調雨順,稻子卻被蟲子吃了個精光。稻草人非常着急,怕主人承受不住一年又一年的傷心,急得自己恨不得全身撲上去趕走蟲子,但是卻一動也不能動。
一名漁婦坐着一艘小船,帶着一箇大約三四歲的孩子捕魚,想給生病的孩子熬魚粥喝。孩子口渴了,漁婦就用碗從河裏舀起一碗河水灌進孩子嘴裏。孩子咳嗽得更厲害,只剩下喘氣,後來就沒聲了。即使孩子生了重病,漁婦也沒有空閒和時間去照料他,不得不硬着心腸把生病的孩子扔下不管,看到這一幕。稻草人恨不得自己去作柴火給孩子煮茶喝。可是,稻草人心裏雖然很悲痛,但是他沒法動,就只能一面嘆氣一面哭,像樹木一樣定在泥土裏,連半步也不能動。
另一位婦女更傷心。因爲孩子死了,丈夫賭錢把家產全都給敗光了,就連她也要被丈夫賣掉。心裏別提有多難過了。她來到這河岸要投河自盡。稻草人可着急死了,想救她,拉住這位婦女,阻止她尋死。但是它辦不到,因爲它連半步也不能動。它恨自己,認爲見死不救是自己這一生最大的罪孽!
稻草人的心地非常善良,和人差不多。它非常同情受害者,爲了撲滅主人的仇敵——蛾子,他愁眉不展,像害了病似的,傷心極了;爲了能讓生病的孩子有一口茶喝,他寧可自己燒爲灰燼;爲了挽救那名悲傷婦女的生命,他的心像玻璃一樣碎了,昏倒在田地中間。
從這本書中,我確實收穫了許多,有做人的道理,有學習生活的態度,有生活的常識……是的,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所以我不會放過任何一箇可以讀書學習的機會!
小學生讀後感800字 篇5
我從寒假裏讀了一本好書,名叫香草不是笨小孩,這裏面的主人公是香草。
香草是個活潑、好動的女孩,他每天喜歡在花園裏忙來忙去,還喜歡鑽進草叢裏去捉蚱蜢。有一天,香草發現了一隻粉紅色的蚱蜢,一動不動的趴在那裏。他還看見另外一隻綠色的蚱蜢在草地上一蹦一蹦的。麥阿姨見香草從花叢裏鑽出來,滿身溼溼的草籽,膝蓋和手肘都是黑的,身上還掛着一大片蜘蛛網。他不由大叫起來:“你這樣哪像一箇女孩子呀!野孩子,野孩子!”“我在想這蚱蜢和別的蚱蜢不一樣,”香草說,“粉紅色的蚱蜢一定喜歡花朵,綠色的蚱蜢一定喜歡青草。”麥阿姨說:“什麼呀,笨小孩,田野裏還有褐色的蚱蜢呢!”媽媽聽見了說:“我們香草不是笨小孩,她只是和別的女孩不太一樣。”
晚飯前,香草的弟弟捉回來三隻蜻蜓,它們也不一樣呢!有一隻蜻蜓是淡綠色的,還有一隻蜻蜓的翅膀是透明的,像風一樣。另外一隻蜻蜓是灰色的,翅膀亮亮的,像繡了銀線呢。她對他們說:“你們不一樣,可是我喜歡你們,你們都是可愛的蜻蜓。”
讀了這個故事,我體會到了香草並不是笨小孩,她只是和別的女孩性格上有些不一樣。就像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不一樣,比如顏色不一的蚱蜢、形態各異的蜻蜓。我也是一箇與衆不同的小姑娘,我的性格正好和香草相反,我很內向,不太善於表達。但我內心卻很強大,我的古箏已經彈到了八級,樂理已經考完一級,媽媽說我對音樂有一定的天賦。
香草,這位小主人公,告訴我了一箇道理,不要太在意別人怎麼評價,堅持自己就好。
小學生讀後感800字 篇6
《窗邊的小豆豆》寫的是一箇因淘氣而退學的女孩來到巴學園,發生了一系列,有趣的故事。
這本書裏有《第一次來車站》、《窗邊的小豆豆》、《新學校》、《我喜歡!》、《校長先生》、《盒飯》、《從今天開始上學》······等61個有趣的故事,。
其中我最令我嚮往的是《山的味道 海的味道》。巴學園的小林校長,讓每個小朋友中午的盒飯都帶上山裏和海里的東西做成的食物;讓一箇小朋友上來講一箇故事,鍛鍊口才能力,教給大家知識,也創造了“喫飯歌”。小林先生是一名和藹可親的校長,也是一名見多識廣幽默風趣並善解人意的大朋友。
另外校長再給“巴學園”取名時也是費盡心思。正如小豆豆第一天來學校問媽媽:“什麼是‘巴’?”巴學園的‘巴’,指的是一黑一白的‘巴’型圖案組成的徽記,這代表校長先生的心願就是孩子們能夠在身體和心靈兩方面得到和諧的發展、
校長一直在考慮的問題是,怎樣才能使孩子們與身俱來的素質不被周圍的大人所傷害,讓難得的素質以發揚光大。他經常會感嘆道:“過於依賴文字和語言的現代教育,恐怕會使孩子們用心去感受自然,傾聽神靈之聲、觸摸靈感的能力漸漸衰退吧!”
有一次校長看見小豆豆,在掏糞池裏掉下的錢包,他不像大多數人一樣上去勸阻,也不像少數人一樣上去幫助,而是像對待成人一樣的說:“幹完了放回原處。”這充分的體現了校長對孩子們的充分信任。
這本書中,二戰時期的日本資源缺乏而孩子們天真無邪,不知發生什麼事情的表現無不讓人感到心痛,也襯托出小林校長的優秀品質。
小學生讀後感800字 篇7
讀了王財貴教授的中華傳統文化,讓我深受教育,他經典的演講升入人心,開始重新反省自己到底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多少。
王財貴教授其中的一句話告訴我們應該從小把我們的根本學好,不要做文化的侏儒,是啊,在當今這個社會有多少人知道學會感恩和孝道,知道感恩的真正含義,知道怎樣生活才道德,怎麼樣做人纔不會失去尊嚴。現在的我爲人母親了真正體會到了做父母的不容易,熟話說”養女才知父母恩“真是一點都不假。弟子規 ,我們可以發現首孝悌是當頭第一篇,“百行之首,以孝爲先”。就是告訴大家要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沒有父母,當然就沒有我們自己;沒有親情友情愛情,世界就會是一片孤獨和黑暗。這些道理都很淺顯,但是生活中,我們在理所應當的享有着這些的時候,卻常常少了一顆感恩的心。 感恩是每個人應有的道德準則,很多人,很多事,其咎都源於不會,不願感恩。的確,中國的文化傳統讓我們很難從口中說出“媽媽我愛你;爸爸我愛你”。然而,這不應該是藉口。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愛的感情基礎。所以,學會感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的教誨之恩,感激朋友的幫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幫助自己的人。父母給予我們的愛,常常是細小瑣碎卻無微不至,不僅常常被我們覺得就應該是這樣,而且還覺得他們人老話多,嫌煩呢。其實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父母爲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因爲,父母是上蒼賜予我們不需要任何修飾的心靈的寄託。
當我們遇到困難能傾注所有一切來幫助我們的人,是父母。
當我們受到委屈,能耐心聽我們哭訴的人,是父母。
當我們犯錯誤時,能毫不猶豫地原諒我們的人,是父母。
當我們取得成功,會衷心爲我們慶祝,與我們分享喜悅的,是父母。
百行之首,以孝爲先。讓我們好好孝敬我們的父母吧!
小學生讀後感800字 篇8
這本書是我第一次讀,也是第一次讀這種短詩。雖然閱讀過很多詩集,但覺得它也別有一番味道。
翻開書,導讀的資料就吸引了我,還講到了冰心奶奶是如何創作詩集。從小到大,也充分體現了她在寫作方面的天賦。
《繁星》和《春水》是冰心奶奶在印度詩人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下寫成的。總的來說包含三個方面:母愛、童真和自然。
冰心奶奶把母愛視爲崇高和最完美的東西,反覆加以歌頌。她認爲,母愛是孕育萬物的源泉,是推動世界走向光明的基本動力。從冰心奶奶的短詩中我就感受到了他對母愛的明白:
母親啊!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它的巢裏。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能躲到你的懷裏。
童真也是冰心奶奶這兩本書中用得比較多的題材。在她的眼裏,充滿童趣的世界纔是最美麗的世界。在童真中,冰心奶奶的作品有着深沉細膩的感情基調:
童年呵!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
最後一箇重點便是自然了。在冰心奶奶看來,人類歸於自然,就應與自然和諧相處:
我們都是自然的嬰孩,臥在宇宙的搖籃裏。
讀完了冰心奶奶的兩部作品,我已經完全走進了書中的資料,彷彿我已經走進了冰心奶奶的內心世界,看到了她內心的想法。在這兩部書中,冰心奶奶用清新典雅、樸素自然的語言,闡述了各種人生哲理,冰心奶奶的詩句優美,如同在茫茫夜空中閃爍的繁星,又如忘河之濱的水,又如花朵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芳香
在冰心奶奶的筆下,世界是那樣的美麗。而且在字裏行間也獨具匠心,不知爲什麼,看了冰心奶奶的這兩部作品,我的心微微觸動了一下,這也許就是感動吧
小學生讀後感800字 篇9
在魯迅先生的衆多文學著作中,有一篇短小,精煉,卻寓意深刻文章,名叫《一件小事》。其中令我印象最爲深刻的,不是車伕的淳樸與善良,而是魯迅先生敢於自我解剖的精神。
文章講述了民國六年的冬天,魯迅先生僱了一輛人力車去趕路,卻碰倒了一位老婦人。儘管魯迅先生堅持認爲她沒有受傷,車伕卻毫不理會,帶着老婦人走進了警局,通過發生在小人物身上的這件小事,使魯迅先生看到了國家和民族的希望。
當時的社會十分黑暗,魯迅先生對國家沒有了希望,已經不在乎那些所謂的國家大事,脾氣越來越壞,也開始看不起人。開頭中,當車伕扶起老婦人時,魯迅先生沒有同情,而是在一旁幸災樂禍:“車伕多事,也是自討苦喫,現在你自己想法去。”爲下文的轉折埋下了伏筆。在看到了車伕的行爲後,作者毫不留情地批判了自己:“我這時突然感到一種異樣的感覺,覺得他滿身灰塵的後影,剎時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須仰視才見。而且他對於我,漸漸地又幾乎變成一種威壓,甚而至於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來。”批判自己的渺小,心靈的黑色,對車伕的尊敬溢於言表。結尾,作家做了深刻的反省,改變了以前的自己,有了新的希望。時時在困難的時候用這句話鞭策自己,“教我慚愧,催我自新,並且增長了我的勇氣和希望。”
讀完這篇文章,我也漸漸聯想到自己。在生活,學習中,我從沒有像魯迅先生那樣自我解剖,發現自己的不足並反省,甚至也很少聽取別人對自己批評,就算有缺點也不承認:一次考試,我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回家後邊和爸爸開始了分析,中間的許多錯題,我都是因爲沒有掌握好基礎知識才丟分。可我卻自欺欺人,堅持認爲自己學的很好。爸爸一指出我的錯誤,我就怒目圓瞪,強詞奪理地反駁:“纔不是這樣的,我明明就是粗心大意!”緊接着,又想盡辦法,證明這些題目以前正確過。無論如何都不肯接受自己的缺點。想起這件事,我不禁感到萬分後悔。對“別人的解剖”都無法接受,那又怎麼可能自我解剖呢?
魯迅先生爲什麼擁有這樣的成就?因爲他不但“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更重要的是,魯迅先生具有敢於自我解剖的勇氣,當我們發現自己的缺點時,不是逃避,而是勇於正視它,敢於與它搏鬥而不在意他人的指指點點,這樣,你才能走向成功!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