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精選13篇)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1
我們生活在一箇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箇智人就是自己的“智神”,對神的崇拜早已轉爲對人的崇拜。可還是覺得我們這個時代缺了點什麼。
讀完《曾國藩家書》,我找到了答案:我們不乏時代弄潮的勇氣,卻缺少對優秀文化傳統的堅守。
曾國藩在寫給父母及後輩的家書中無不流露出對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遺訓,溫柔敦厚的家風和實用有效家訓,讓他在雲譎波詭的近代社會屹立不倒,對家族的堅守和責任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興旺延續的方法,並在這樣的思考中不斷省察自身,使得自己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文人的倔強風骨,也能很好地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趨勢,從而成爲洋務派的主要領導者。
曾國藩教育兒孫“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這是對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當時他身處的時代的重新解讀。他告誡兒孫要有志,存圖強報國之志;要有識,要放眼世界,廣學博覽;要有恆,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氣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滅了韌性。這既是曾國藩對傳統士人精神的堅守,又對其賦予時代精神的體現,可以說,這是一種順應時代潮流變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種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望曾國藩身處的時代,那是一箇如分娩般劇痛與希望並存的時代;凝視當下我們自己的時代,不也同樣是超越與危機並存的時代嗎?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歷史,而又如何不被時代裹挾,“從自己身上超越這個時代”?這是值得每一箇當代人深思的問題。
我想,那就是要堅守優秀的文化傳統,要以一種創新的不迂腐的態度去堅守和傳承,不忘過去,與時俱進,方得始終。
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說:“研究歷史最好的理由:不是爲了預測未來,而是爲了擺脫過去,想象另一種命運。”此言道出了人類渴望超越過去的態度,但或許我們在回望歷史時,也需要在其中沉澱一些如金子般珍貴的東西,以一種宏大的歷史觀活着,人纔不至於在新時代洪流中被淹沒或埋汰。
讀《曾國藩家書》,回望歷史,立足自身,堅守優秀的文化傳統,我們更能在無限延伸的時代裏找準自己的價值和定位,才能不負時代不負國。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2
作爲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着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儘管曾氏着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並使其成爲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此刻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箇。全書分爲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爲“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澱了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但是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着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幹部。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3
關於曾國藩,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箇很顯赫也是一箇很有爭議的人,關於他的家書,卻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蘊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讀讀《曾國藩家書》,但總是因爲一些事而擱淺,這次的黨員讀書活動,我最後得以靜下心來閱讀。
曾國藩生前譭譽參半,他是“中興第一名臣”,但也頂着“賣國賊”的惡名。他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洋務軍工企業安慶內軍械所,是洋務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殺人割地,開了“就地正法”的先河,揹負罵名。但他也成就了“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的美名……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們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條件,個性是對曾國藩這樣的學識很高的人物,是絕不能妄下評語的。
《曾國藩家書》涉及的資料十分廣泛,諸如:修身、齊家、爲學、治軍、政事、處世、用人、交友、理財、養生等各個領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學、治軍的主要思想的反應。本書分爲修身篇、勸學篇、治家篇、理財篇、交友篇、爲政篇及用人篇。透過曾國藩寫給家人的書信,我們能夠得知其對事物的獨到見解,及其面臨家事、人事、軍事、國事等大小問題時所採取的處理方法。在很多的書信中都,曾國藩更是總結了自己的得意與失落,用自己的經驗教育諸兄弟,個性是曾國藩對於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爲現代父母教導子女、樹立良好家,教的絕佳典範。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4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裏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隨着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爲“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裏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艱難的家書,字裏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着濃郁親情。看的筆者都想讓時光倒退幾十年,重新回到僅靠書信聯繫的時代。
如今人們,應該說是趕上了好時光。隨着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可以通過電話、短信、微信、網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電子通訊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代人可以說已經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讀着《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幾年前自己寫信讀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箇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都栩栩如生,彷彿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讀着親朋好友的來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如今,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短信,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感覺。
讀《曾國藩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作爲史上名臣曾國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麗最溫馨的善良之光的閃現。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裏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字裏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美好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通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看曾公的家書,感受到的是他骨子裏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爲一箇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爲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曾公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但是總是盡力的幫助家人和親朋。看到這些,我感動了,而且感動的想流淚。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裏少了像曾公一樣的親情和友情。
也許是因爲現在的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也許是因爲人人都忙於追名逐利,如今,人與人之間曾經擁有的濃濃親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漸變得淡薄,維繫人與人之間感情聯絡的紐帶越來越脆弱,感情的深淺和好壞全維繫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嚴重失衡,曾經濃厚的親情和友情就會變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的人間百態,在當今物質極度文明的社會上更加凸顯。我們將一切都歸咎於窮和富這兩個字,似乎有點偏薄。《曾國藩家書》一書中,從很多家書裏我們都能夠看出作爲爲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艱難,有些時候冬天要靠外官進獻的炭資錢過活。這樣的生活境況也許現在人覺得不可思議,更不敢相信,但是,當時曾公的生活境況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還時刻不忘盡最大努力接濟家人和親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書,我有點頓悟了,維繫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和道德薰陶。
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們學習狀況,從中可以看出曾氏家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曾公家書中字裏行間流露出的那份濃濃的親情和友情,來源於曾公深厚的文化修養和積澱。所以說,改變人的素質,真正的根源還在於教育和文化。今天,現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質的超前發展和教育的相對滯後,物質和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瞭如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
當下的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迫切的問題是發展文化和教育。經濟可以改變人的生活狀況,而文化和教育可以改變一箇民族和國家的素質。民強方可國富,民強首先強的應該是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箇動物而已。因爲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繫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曾國藩家書》處處洋溢的濃濃親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現代人正在丟失的和渴望得到的東西。當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滿的濃濃的親情和友情時,也許這個社會纔不會那麼浮躁和狂熱,也許每個人的心兒纔會多幾分寧靜和安逸。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來自於民衆深厚的文化積累和道德修養,除此也許別無他法。
曾公作爲歷史上一位譭譽參半的人物或者領袖,我們不去評說其史上的功與過,只就其人性中最閃光最美好的一點就足矣,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最後,以曾公的一首詩結束此文,“左列鍾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5
古人云:“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深諳“家和萬事興”的道理,他在給父母的信中一再囑託要教弟“以和藹爲第一”。他在一封給父母的書信中寫到“夫家和則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無不從,弟有請,兄無不應,和氣蒸蒸而家不興者,未之有也。”
從《曾國藩家書》中能夠看出曾國藩對各位弟弟的生活極具關懷,小到他們的生活起居、爲人處事,大到從他們婚姻與、職業前程與家族祠堂修繕和墳塋改葬,無不一一掛在心上。曾國藩認爲“福禍由天主之,善惡由人主之,由天主者,無可如何,只得聽之。由人主者,盡得一分算一分,撐得一日算一日。吾兄弟斷不可不洗心滌慮,以力挽家運”曾國藩認爲家運恆通須有三項條件,一是兄弟和睦,而是體孝道,三是實行勤儉。
曾國藩在書信中幾次提到祖父留下的八字家訓:豬、蔬、魚、書、早、掃、考、寶。讀書、種菜、養魚、餵豬,爲居家之事;起早、打掃潔淨、誠修祭祀、善待親族鄰里,是治家之法。簡簡單單的八字家訓,又有幾家能夠做到?
幫忙鄰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傳統門風。
儘管曾國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錢度日過年,但仍舊寄錢給族人以自助。在談到爲什麼接濟親戚族人時,曾國藩寫到“家中之債,今雖不還,後尚可還,贈人之舉,今若不爲,後必悔之!”“君子之處順境,兢兢焉常覺天之過厚於我,我當以所餘補人之不足,君子處薔境,亦兢兢常覺天之厚於我,非果厚也,以爲較之尤薔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謂境地須看不如我者,此之謂也。”道光年間,曾國藩越四級而超升,託叔父將黃金十兩兌錢送與最親最苦之人。節儉用度,置義田以濟貧民,捐銀修祠堂。
曾國藩在家書中教育子女和諸弟過日子要能勤能儉,略有結餘,有人做官“侍鄰里不可不略松,而家裏不可不守舊”。與眼下很多爲富不仁,到處顯擺甚至胡作非爲的官宦子弟與富家子弟的行爲相比,是何等的天上地下!
20xx年一箇最爲走紅的字眼“土豪”進入了BBC節目,也進入了牛津字典,越來越多的人在爭做“土豪”,國人不以爲恥,反以爲榮。難怪美國的蘭德公�“中國人只在乎他們直系親屬的福址,對與自己毫不相關的人所遭受的苦難則視而不見。”而這種自私、冷漠和無情毋容置疑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6
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毛主席曾評論他:是一箇“辦事(幹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他被認爲是中國近代最後一箇集傳統文化於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給我的啓示是:處在變革時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國人,依然需要來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潤。這種啓示,因爲同源同種同血脈的緣故,而顯得更親切,更實用,也更有效。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纔有真進步。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裏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隨着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爲“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裏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艱難的家書,字裏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着濃郁親情。看的筆者都想讓時光倒退幾十年,重新回到僅靠書信聯繫的時代。
如今人們,就應說是趕上了好時光。隨着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能夠透過電話、信息、微信、網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電子通訊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代人能夠說已經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讀着《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幾年前自己寫信讀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箇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都栩栩如生,彷彿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讀着親朋好友的來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如今,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信息,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感覺。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7
有句話說:“若覺中年無作爲,勸君重識曾國藩。”要我說學知識不問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記得第一次翻開《曾國藩家書》時,還是17年的一箇盛夏,最近實在書荒,不由得再翻起這本收錄了半個聖人的書信故事,更得來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隨記一下在書中得來的感悟。
曾國藩說:“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爲別人所顯現出來的一些小缺點,而忽視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優點,也不要因爲與他人有了一些小過節就忽略了別人曾經幫助過你的大恩。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只要做事就會犯錯。
這兩句話都是告誡我們,不要因爲別人的一些小錯誤,一點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與你產生了一點小恩怨以後,就全盤否定別人的好,忘記別人帶給你的恩惠。
《禮記》:“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這句話我是深有體會的,因爲看重一箇人於是發現了他身上更多的缺點,因爲厭惡一箇人最後反而發現了他身上不少的優點。
所以說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一定不要憑第一感官去定義一箇人。而是要深入瞭解以後客觀、公正地看待他的缺點和不足。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從古至今,沒有什麼成就的人唯一“懶”字罷,不管你學識多高,家境如何,懶惰的人,終成不了大事。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天下有大才大識的人,最後失敗無非是因爲一箇“傲”字,這種人自認高人一等,不懂謙虛,最後曇花一現,消失在歷史的滾滾車輪下。
劉邦有一次問韓信:“你說我最多能帶多少兵?”
“主帶兵無非十萬爾。”
劉邦又問那你帶兵能帶多少?
“多多益善。”
不久後,韓信被殺。
不能否認韓信是有大才之人,後世也尊稱他爲兵家四聖其一,但是落的個不能善終的下場,也並非就不是我上面所述之因。
很多名家評論說中國有四個半聖人。
孔孟朱王四大聖,唯曾國潘只佔了半個,因爲他沒有創立自己的理論,他所述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以前面四個聖人爲標杆,自身奮進。
依我拙見,曾國潘一生勤,仁,義,知世故,懂進退,已是我們後生學習之典範,稱聖與不稱聖又如何。
聖人多半是被神話出來的,但是聖人能被稱聖,自然是他們的思想,言論,行爲值得被後人所習,他們的精神,故事,形象能夠被立爲標杆。
再次拜讀過曾國潘家書之後,更感慨還有太多修身立德的真理,爲人處世的事故值得我們學習,此書在中華五千年凝聚文化下面也只是冰山一角,古代人講究修身,立業,現代人都是立業,修身,更何況太多人立業後不修身。
只是如今社會又有幾人能捨棄手中之物平靜下來與這些白皮黑字作伴呢?
如果你尚且年少,不如多花點時間讀點書吧,修好身再立業,事半功倍!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8
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裏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字裏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看曾公的家書,感受到的是他骨子裏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爲一箇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爲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曾公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但是總是盡力的幫忙家人和親朋。看到這些,我感動了,而且感動的想流淚。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裏少了像曾公一樣的親情和友情。
也許是因爲此刻的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也許是因爲人人都忙於追名逐利,如今,人與人之間以前擁有的濃濃親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漸變得淡薄,維繫人與人之間感情聯絡的紐帶越來越脆弱,感情的深淺和好壞全維繫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嚴重失衡,以前濃厚的親情和友情就會變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的人間百態,在當今物質極度禮貌的社會上更加凸顯。我們將一切都歸咎於窮和富這兩個字,似乎有點偏薄。《曾國藩家書》一書中,從很多家書裏我們都能夠看出作爲爲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艱難,有些時候冬天要靠外官進獻的炭資錢過活。這樣的生活境況也許此刻人覺得不可思議,更不敢相信,但是,當時曾公的生活境況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還時刻不忘盡最大努力接濟家人和親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書,我有點頓悟了,維繫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和道德薰陶。
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們學習狀況,從中能夠看出曾氏家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曾公家書中字裏行間流露出的那份濃濃的親情和友情,來源於曾公深厚的文化修養和積澱。所以說,改變人的素質,真正的根源還在於教育和文化。這天,現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質的超前發展和教育的相對滯後,物質和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瞭如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
當下的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迫切的問題是發展文化和教育。經濟能夠改變人的生活狀況,而文化和教育能夠改變一箇民族和國家的素質。民強方可國富,民強首先強的就應是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箇動物而已。因爲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繫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9
八教是指與以下八種人交朋友:勝己者;盛德者;去圍着;肯喫虧者;直言者;志趣廣大者;惠在當厄者;體人者。九不交是指避免與以下九種人交友:志不同者;諛人者;恩怨顛倒者,全無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佔便宜者。
曾國藩在京爲官,從不肯輕受人惠,情願別人佔他的便宜,斷不肯佔別人的便宜,在《家書中》,他多次告誡子侄親近良友、對待朋友必信必誠、患難與共勿留遺憾、勿與權貴相交、不可輕取人纔等。
從某種程度上講,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會與什麼樣的人交朋友,交什麼樣的朋友,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在青少年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讀《曾國藩的家書》不難聯想到此刻的教育。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問題也不容我們迴避和粉飾。如鄧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問題。“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我們有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此刻的社會、家庭也爲孩子的教育花費了超多的精力與金錢,孩子們不堪學習重負也成爲普遍社會現象。但教育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信仰缺失、極度自我、道德淪喪、浮躁空虛等,教育問題不榮樂觀。
曾國藩作爲國之棟樑,是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他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爲大官,餘不願爲大官,但願爲讀書明理的君子”。這也折射出我們教育的問題來,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過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
《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是從生活行爲入手,着眼道德培養。而我們這天的教育卻是一味地讓孩子學技能,導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要去敬愛自己的父母。這樣又怎樣去愛他人、愛祖國。對家庭失去職責感,又會去擔負什麼社會職責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這些都值得我們的深思。
價值觀念構成的關鍵時期,把握交友原則至關重要,交友不慎就會貽誤自己的前程。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10
讀《曾國藩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作爲史上名臣曾國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麗最溫馨的善良之光的閃現。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裏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字裏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看曾公的家書,感受到的是他骨子裏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爲一箇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爲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曾公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但是總是盡力的幫忙家人和親朋。看到這些,我感動了,而且感動的想流淚。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裏少了像曾公一樣的親情和友情。
也許是因爲此刻的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也許是因爲人人都忙於追名逐利,如今,人與人之間以前擁有的濃濃親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漸變得淡薄,維繫人與人之間感情聯絡的紐帶越來越脆弱,感情的深淺和好壞全維繫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嚴重失衡,以前濃厚的親情和友情就會變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的人間百態,在當今物質極度禮貌的社會上更加凸顯。我們將一切都歸咎於窮和富這兩個字,似乎有點偏薄。《曾國藩家書》一書中,從很多家書裏我們都能夠看出作爲爲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艱難,有些時候冬天要靠外官進獻的炭資錢過活。這樣的生活境況也許此刻人覺得不可思議,更不敢相信,但是,當時曾公的生活境況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還時刻不忘盡最大努力接濟家人和親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書,我有點頓悟了,維繫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和道德薰陶。
曾公在家書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們學習狀況,從中能夠看出曾氏家族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曾公家書中字裏行間流露出的那份濃濃的親情和友情,來源於曾公深厚的文化修養和積澱。所以說,改變人的素質,真正的根源還在於教育和文化。這天,現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質的超前發展和教育的相對滯後,物質和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瞭如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
當下的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迫切的問題是發展文化和教育。經濟能夠改變人的生活狀況,而文化和教育能夠改變一箇民族和國家的素質。民強方可國富,民強首先強的就應是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箇動物而已。因爲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繫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11
普通人照樣能夠成就事業,改變命運的關鍵在自我奮鬥。曾國藩成爲後世榜樣的根本原因就在那裏,他的成功激勵了千千萬萬沒有依靠、沒有財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進心。毛澤東可作爲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澤東在一師讀書的時候,與老師楊昌濟談到自己的務農之家時,楊昌濟“以農家多出異材,引曾國藩、梁任公之例爲勉之。”此話對毛澤東的鼓勵是相當大的。現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早期文稿》中有一處提到了曾國藩,對曾國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話便是“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青年時期正是人的理想和抱負的構成期,曾國藩的言行對青年時代的毛澤東確實產生了很大的激勵作用。
讀家書,立家風—–讀《曾國藩家書》一書有感
20xx年春節前夕,央視記者街頭採訪“家風是什麼”,引起了觀衆和網友的共鳴和熱議。什麼是家風?你的家風是什麼?不同的受採訪者給出了不同的回答。有些回答讓人捧腹的同時,也帶給我們深刻的思考,比如有個小朋友講他們家的家風是每個星期都要捱揍,我不明白家風是什麼,但我明白家風是由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圍構成的,對子女的成長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國有句俗語說“一代就能闖出個富人,三代才能培養出貴族”,足以看出家風的“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要說道這方面的典範榜樣,曾國藩當獨樹一幟。他曾被譽爲“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爲師爲將爲相一完人”。曾家的家風是什麼?讀一讀《曾國藩家書》,你也許會對他的家風略見一斑。本書收錄了曾國藩200餘篇寫給(祖)父母、諸弟和子侄的書信,資料涉及到修身、治學、治家、理財、交友、待人、爲官和養生八個方面。能夠爲廣大讀者修繕自己家風帶給珍貴的參考,據說毛澤東和蔣介石都受其影響很深。
曾國藩在家書中反覆提到勤勉、謙恭、恆心、堅韌與自我反省。注重進德修業,戒除夜郎自大、恃才傲物與牢騷滿腹。咸豐年間,九弟沅甫曾在信中說到自己“意趣不在此,則興會索然”,他在回信中告誡說“此卻大不可。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青年時代的毛澤東正是讀了這一段金玉良言才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專心致志的治學原則。反觀此刻的學術界,浮躁之氣盛行,學術造假時有發生,師生皆不能專注於學問,直接影響到學術創新。學風的敗壞,必然會導致世風的的敗壞,世風的敗壞反過來又會影響到學風,這就應成爲全社會關注的問題,正學風才能促世風。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12
曾國藩一生體弱,但卻道德、軍功、文章三不朽,這主要得益於他的養生之道。他的養生方法,至今有着廣泛的實用價值。
他的養生九訣包括:眠食有恆、戒惱怒、每一天睡前熱水洗腳、節慾、兩飯後千步走、不輕易服藥、靜坐有常時、騎射練筋骨、種花養魚怡性情。
曾國藩在給四弟的心中寫到:“莫買田產,莫管公事,二語而已。盛世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富貴人家不可不牢記此二語。”他勸九弟勿惱勿怒,生病當以自養自醫爲主,不宜過多服藥。
雖然此刻的物質條件和醫療條件不斷提高,但這些養生的理念仍值得此刻的我們借鑑。
法國作家羅蘭說“生命不是一箇能夠孤立成長的個體。它一面成長,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葉。它又似一架靈敏的攝像機,沿途攝入所聞所見。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織造人格的纖維。環境中每一個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長過程的建材,使這個人的思想感情與行爲受到感染,左右着這個人的生活態度。環境給一箇人的影響,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無形的塑造。”留物質財富於子女不如留精神家產,古語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但是三代”。《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寫給父母兄弟的,也是寫給後世之人的,閱讀《曾國藩家書》我們可見賢思齊,慎獨內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養性,培育子女,樹可世代薪火相傳的家風。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1000字 篇13
做人當自強,而不是與人爭強。曾國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經據典,歷數從古至今一些強勢人物的悲慘結局,告誡諸弟加強自身修養而不是與人爭強鬥狠。“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者,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炯異尋常……。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這倒讓我想起由楊絳翻譯的英國詩人蘭德的詩歌裏的一句“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不與人爭,不是不求上進,而是一種豁達,一種隱忍,一種自我保護。“勿各逞己見”不是沒有主見,而是一種“謙謹”與寬容。
曾國藩一向強調讀書的重要性,認爲讀書能夠改變一箇人的氣質,他在致諸弟的信中反覆提到讀書的重要性和讀書的方法。教育兒子和兄弟子侄讀書要勤勉,安於居家苦學,堅持早起,擁有恆心。
在講到怎樣讀書時,他在一封信中寫到“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爲下流,有識則學問無盡,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看天,皆無識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勉勵兄弟自立課程,還爲他們設立了課程表,從早到晚,從讀到寫,從史到經,從讀書到修身養性,詳細至極。
很多人讓孩子讀書的目的是爲了讓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國藩卻不願孩子做官。他在寫給兒子紀鴻的信中曰:“餘不願爲大官,但願爲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能夠處樂,能夠處約,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長讓孩子讀書是爲了讓孩子透過考試入“仕途”,爲自己和家人長臉面,謀福利。殊不知,我們的讀書理念培養出了很多有文化沒有教養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學習分數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喪失了自我規劃和沒有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潛力,不能不說這已經成爲社會的悲哀。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