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後感600字範文(精選6篇)

我們仨讀後感600字範文 篇1

  很多人瞭解楊絳,多半源於錢鍾書先生那句“最美的妻,最才的女。”或是之前大家一直掛在嘴邊的一句情話——“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結婚;我娶了她十幾年,從未後悔娶她。”

  但楊絳先生真正令人敬佩的是:走過戰爭與動盪,在長達一百年的時間裏始終保持不爭不慌的狀態。

  亦如她自己所闡述:一箇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在年輕時認真經歷生命的歷練,方能在歲月中優雅地老去。

  她和錢鍾書先生興趣相投。他們都熱愛着自己工作和看書,都喜歡在閒暇時出去"探險"。他們都會"偷空看書","以勤補拙"。他們是彼此的伴侶,又是工作上的同事。楊絳先生是錢鍾書先生的"賢內助",是他最賢的妻,也是最才的女。

  楊絳先生曾說錢鍾書先生有“癡氣”,稱他爲“呆大”。也就是說,錢鍾書先生有時候像個呆子似的,不諳事理,家務活也不會做。同時,這也意味着,楊絳先生需要在家庭生活中承擔更多的瑣事,常對錢鍾書先生說,"不要緊,我會…."。

  不只是生活上,在人情世故上,在與文化界等各方面打交道時,楊先生很溫和,善於應對各種場合,各種情況。

  他們彼此理解,彼此扶持,彼此欣賞認可,彼此相愛着…

  “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箇,像你的。”錢鍾書先生諄諄囑託楊絳先生。

  楊絳先生覺得阿圓很多方面都很像錢鍾書先生,比如,看書翻頁翻得很快、"過目不忘"、"格物致知"等等。

  他們仨就像好朋友又像好同事一樣,彼此獨立工作,一家子都滲透着文化氣息,都有書生氣質。即使各自的年齡都大了,生活依舊充滿着樂趣。正是他們相似的性格,對生活的態度、追求一致,家纔會有其樂融融的氛圍、纔會有羨煞旁人的深厚的感情吧…

  於平凡之處蘊含溫情,不移,不易,不離,不棄…

  但是,正如楊絳先生在後文所說的,"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纔有了一箇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仨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她將靈魂深處失去摯愛的悲慟,化爲綿長深情的文字。

  楊絳先生身上無疑體現着中國女性最高的處世智慧,能屈能伸,即使再大的風暴,也能平穩度過,內心依舊安然。"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念過往,不畏將來。" 真的令人佩服感慨不已!

我們仨讀後感600字範文 篇2

  初識楊絳先生,是第一次爲學生們上八年級的一篇課文《老王》,這篇文章最後一句“這是一箇幸運的人對一箇不幸者的愧怍”印象太深了,常讓我想起的是楊絳先生的真誠、善良與樂觀。這次讀《我們仨》這本書,是第一次這麼深入地走近楊先生、走近她擁有的這個學者家庭,感受他們三口在人生苦難面前相互理解、關愛的親情,好多時候讀着讀着就熱淚盈眶。

  首先感動於這個家庭的學術氛圍。一家三口,三位教授,他們對學術,對學生,對教學共有的那份癡心讓我唏噓不已。早年的知識分子身上的單純與執着真是可貴。楊絳先生在文中寫到“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我們仨在家時,各自在自己的書桌前工作,互不相擾,碰到困難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有仨人之間的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這樣的文字,我連讀幾遍,總會爲這個家的這份安靜、寧和向上的氛圍感嘆不已,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什麼是“情懷”,什麼是“赤子之心”。

  其次感動於這個家庭三人之間的那種心心相牽的溫柔。從楊絳先生的一段段描寫中,我讀到了錢鍾書先生疼愛妻女的一箇個小細節,如在產院做產婦的日子裏,笨拙的鈡書爲她做雞湯,在巴黎出租屋的時候,錢鍾書早早起牀,將早餐做好放在妻子的牀前,那個體貼入微的丈夫如在眼前。以至於合上書的時候,還時不時想起錢鍾書爲妻子每天清晨做的牛奶紅茶,還有她爲鈡書做的紅燒肉。總能記得她誇讚女兒媛媛“乖,管得住自己,過目不忘”這些特點時的自豪,常能想起他們一家三口讀書時媛媛看了開頭就傷心痛哭,鈡書看到書上可笑處就癡笑個不了,楊先生看書則很鎮定的樣子來。反覆回想就能感覺到一家人在一起,所有的生活都是詩。

  《我們仨》,楊絳先生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兩位親人都與她遠去,她在這本書中的每一箇文字都是在充滿真情的回憶。看似平實的文字裏,能感受到她的甜蜜,更能覺察到她思念親人的苦痛,書中敘寫的每一箇生活瞬間都是她每天勉勵自己珍愛生活的動力。想到這兒,猛然覺得我們當下的生活也變得可貴起來,今日我們經歷的很多箇細節,未來都會成爲美好甜蜜的回憶。想到越是單純的生活裏,越有很多能夠品讀的滋味,我在勉勵自己,有什麼理由不溫柔對待這不斷流失的歲月呢?

我們仨讀後感600字範文 篇3

  文章以一箇夢開頭,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侶。夢中的緊張和甦醒後的“埋怨”,讓我爲這一對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動容。

  其後,便是一箇長長的亦真亦幻的夢的故事。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箇又一箇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愛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無望的邊緣;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

  第三部,用完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楊絳和錢鍾書結婚後到英國留學、愛女出生、回國工作直到錢鍾書和錢瑗相繼去世的一系列人生歷程。平凡樸實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間相互的支持和扶攜,而同甘共苦的風雨人生,讓他們對彼此更加依戀和關愛。記得最深的是他們的“探險”。這是一箇多麼適合夫妻的“節目”啊。在“探險”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觀點,可以談工作,談家事,談路上的景緻和行人,可以看到什麼聊什麼,沒有主題,但在這隨意的聊天中,夫妻雙方交換了意見,釐清了思路,增進了瞭解。生活在繼續,溝通沒有斷,感情不斷加深。

  圓圓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許多快樂。看着一箇個小故事,讀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畫,我彷彿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裏,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愛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真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橫生的信件,看着那些親暱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

  書中還有個細節,很是觸動了我。他們仨,出差了,喜歡記錄所見所聞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會記下瑣瑣碎碎的事情,這些他們稱之爲“石子”,有空會經常在一起“把玩欣賞”。書後也附了不少“石子”,“我們仨”的相親相愛都在“石子”裏有着真真實實的反映。我想,愛是需要表達的。這些“石子”,其實就是一份份愛的表達–熾熱也好,瑣碎也罷–總之,相互的愛戀和關懷,都讓這些“石子”說盡了。誠然,感情真摯與否,重行甚於言,但是,愛,如果做了,又表達了,不是更讓家人瞭解和明白了嗎?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歡樂,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隨風遠去。

我們仨讀後感600字範文 篇4

  楊絳隨着船一遍又一遍地追隨着那對父女的身影,最後爬上了最高的山,喃喃着看着他們順流而下,化爲一箇點,直至不見。

  後來,我知道古驛道是醫院,那一箇連一箇的夢是真實在她身邊發生的事時。在深夜,心是沉的,腦海裏似乎出現了楊絳在每日早晨去醫院靠着錢鍾書談論圓圓,黃昏又顫顫巍巍回家的情景,在聽聞父女倆死訊時站不穩跪在地上掩面的情景,在回憶往事淚溼衣襟的場景。

  她把往事一件件磨成珍寶,血淋淋地從心裏面拿出來。錢鍾書自嘲笨手笨腳,卻還是爲了楊絳做了一輩子的早餐。錢媛天資聰慧,卻仍聽信贊同父母的話。錢鍾書愛楊絳,爲她寫出至高無上的評價。

  錢媛愛楊絳,年過六十仍親暱地纏着她。他們互相依靠,相濡以沫。人間沒有永遠,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它讓白髮人送黑髮人,讓幾十年的愛情生死兩隔。楊絳是很可憐的,又是很幸運的。她一人獨守這世界,卻有人爲她編織長達萬里的夢。我不敢想多年以後,她是懷着怎樣的心情寫下這篇回憶錄,除了肝腸寸斷,是不是所有溫馨甜蜜都夾雜着苦澀?

  但值得高興的是,最後的最後,他們仨,肯定會再相聚。

我們仨讀後感600字範文 篇5

  一間陋室,一堆書書籍,一份真情,一輩子,他們三個人相知相守。

  ——題記

  一箇溫馨的家庭,一段綿遠久長的回憶,一箇尋尋覓覓的長夢,楊絳一箇人思念他們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楊絳的《我們仨》,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楊絳在垂垂暮年,記下這些珍貴的回憶,幸福的點滴,懷念她一生中最愛的人。他們仨從開始的陌路人,到錢鍾書和楊絳的相識相知,再到小生命錢媛的誕生與成長,一箇家庭,兩代學子間的依偎與溫暖,苦難與別離,愛與憂,都化作他們畢生至愛的方塊字,落到了紙面上。

  鍾書、楊絳、圓圓組成了他們家裏的“吉祥三寶”,彼此尊重,彼此友善,互相支持,相知相愛相守,溫馨的家庭氛圍使他們仨形成了一箇穩固的三腳架,創造出各自的成績。他們仨的愛都在“石子,這是愛的表達樸實卻又值得回憶。感情真摯與否,行動比語言更重要。”看着一箇個小故事,讀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畫,我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裏,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愛女兒,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橫生的信件,看着那些親暱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箇又一箇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古道驛站上,一程一程相送,拉成一段萬里長夢。家在哪裏?在曾經的夢裏。真是人生如夢!

  親情源於血緣,血緣凝就親情。人世間,依賴血緣的紐帶,常常演繹出一箇個可歌可泣亦喜亦悲的親情故事。生活裏,親情把我們緊緊包圍,不管發生什麼,都有家人在身邊,我們在這在這濃濃的親情裏,融化,融化。有親情,我們纔有抗擊生活風雨的勇氣;有親情,我們纔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的執着;有親情,纔有相知相守的默契,才能彈奏出那溫馨的樂章。讓我們學會去愛,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給他們幸福與快樂,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樂與幸福。

  人間沒有永遠,正如人間的愛情不會是王子和公主永遠幸福的生話在一起。他們仨一生坎坷,暮年纔有了一箇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楊絳把一家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次相聚。歲月是無情的,割不開,斷不了。它是佳釀的最好催化劑。兩位攜手走來的老人,無論是一箇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瞭然於心。

  回眸處,燈火闌珊,眺望那相思的彼岸,靜默……願楊絳能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着他們仨這份曾經的幸福,找到他們溫馨的家!

我們仨讀後感600字範文 篇6

  一家皆才子,楊絳與錢鍾書是清華學子,在校園一見鍾情,滿腹詩書的楊絳甘爲錢先生的竈下婢,看他賦書寫詩,爲他添衣問暖,愛他一致如初,這就是才子佳人的愛情,和普通人的一樣,相濡以沐。

  和想象地不太一樣,我原本以爲書香家族都是紀律嚴明,人人板着一張撲克臉,說話吐字都要斟酌三分。

  後來,我看了楊絳寫的《我們仨》,書裏詳細記錄了錢先生一家三口日常生活,看的過程中我時常癡癡發笑,原來文人也如此有趣,我甚至會羨慕他們都這種相處方法,他們的孩子是不是沒有叛逆期,他們自己也是知事達理的父母,看完之後,餘韻猶存。

  書的開頭就有一封楊絳寫的信,是用毛筆寫的,下筆有神,落筆歡快,雖不似大書法家的墨寶,卻也舒暢自然。書的第一部標題是“我們倆老了”,這一章只有短短几百字,主要是講晚年的老先生們經常多愁善感,夜晚總是會做夢,夢見相棄而去,醒來之後,又相擁而眠,太害怕失去纔會做這些夢吧,可想而知,他們倆愛之深沉。

  書的第二章是“我們仨失散了”。開頭便是父女兩人在打鬧,調皮的不是錢媛,而是已逾古稀的錢鍾書,他們仨人打着鬧着,好像已經不知外面是何春秋。

  後來,組織上通知錢鍾書去開會,一輛來路不明的汽車,開往不知道哪裏去,這是楊先生的擔心,來自妻子的關心,錢媛是個大學教授,剛一下班回到家便忙着和母親一起去找父親,她們一起到了客棧,一起到了古驛道,在船上相聚,雖只分別幾日,卻還是思念地緊,楊絳說如果沒有錢媛,她一箇人絕對不可能找到這裏。後來,錢媛走了,楊絳還是會做夢,夢見圓圓生病住院,十分嚴重,我不知道這是夢還是真實發生的事,只是覺得這還像並不虛假,阿圓病了,即使病了還時刻思念這父母。章節的最後,楊絳說,家已經不在是家,而是她的客棧了。

  第三章講的是錢楊二位先生相識到結婚到牛津求學的故事,出國在外,二人不免戰戰兢兢,但有兩人做伴,也可相依爲命。白天上課,參加各種有趣的社團活動,夜晚散步,生活平淡有味。一九三六年,二人隨着共產黨參加行動,後來又到巴黎求學,這一年,他們有了孩子,大夫問錢鍾書要男孩女孩,錢先生說,要最好的。女兒出生之後,他們便不再是兩個人,而是“我們仨”了,楊絳說,圓圓特別像爸爸,聽話懂事,錢鍾書也說此生有此女足矣,若是再生一箇孩子,就會把對圓圓的愛分給另一箇孩子,那樣對圓圓不公平。後來,錢鍾書到上海,三人第一次分離,錢鍾書一路上對女兒思念不已,而那是的錢媛似乎還不知道思念爲何物。圓圓自小聰明伶俐,八歲就過目不忘,識得到子讓大人們驚訝,後來回國,分別已久的父女倆相見,也是樂趣連連,就連自家爺爺都說圓圓是家裏唯一點讀書種子。

  時間漸漸流逝,三人漸漸老去,最先走的是錢鍾書,其次是錢媛,就像楊絳說的那樣“自此,三人沒有生離,唯有死別”。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