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讀後感1000字範文(精選10篇)
《活着》讀後感1000字範文 篇1
暑假中,我讀了《活着》此書。當我初次看到“活着”二字時,心中充滿了疑惑。活着是什麼?是享盡榮華富貴?是一事無成?還是遭人欺凌?這些都不是。於是我帶着滿腹疑問翻開了書。
在那個黃昏,老人福貴,向作者餘華講述了自己傳奇的一生。帶有些許無奈,又帶有些許悔意。老人的一生是坎坷的,他年輕是隻知道喫喝賭嫖,因此,他家從大戶人家變成了窮困的農民,不知哪修來的福氣,他找了一箇溫柔賢惠的妻子,就在他悔改後卻又被抓去做了壯丁,被放回來後,他本想默默的度過晚年,可他命運坎坷,本該經歷的幾代同堂,卻變成了福貴眼睜睜的看着他僅有的六位親人相繼離世,只留他孤單一人在世上獨活。
合上這藍皮書,強忍住眼淚,我心久久不能平靜。福貴的一生是一箇奇蹟,一箇所有人都不願經歷的傳奇。在那亂世中,福貴經歷了文革、自然災害和生活打擊。這麼多困難,這麼多平常人經歷不了的困難,福貴一箇人挺了下來!其實,福貴就是那個時代窮苦人民的縮影。
我懂了,我懂“活着”二字了深度了!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死去的人,而是活下來的生者。他們的肩上不僅多了責任,而且少了一箇替他分擔痛苦的人。但是,如果生者不肯接受現實,死者又怎能安息?所以,死者不能復生,生者要堅強的面對現實,像福貴一樣生活下去。這樣,死者纔會欣慰。
“少年去流浪,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福貴的歌聲又一次想起在我耳旁。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聲明:本網站尊重並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箇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活着》讀後感1000字範文 篇2
《活着》這本書向我詮釋了什麼是生命。主人公在經歷了我甚至無法想象的諸多打擊後依然能夠堅強的活着,甚至完全不知道活下去是爲了什麼,而這卻又恰恰是生命的本能,生,是一種本能,無關環境,無關信仰,無關追求。哪怕這個世界讓你絕望,讓你心灰意冷,依然要頑強的活着。這就是生命的本質,是最真實的對生的信念。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一度覺得主人公實在是太悲慘,這樣活着還有什麼意思呢,但是讀完後,一箇問題發人深省,活着,需要理由嗎?我一度認爲人活着就是有追求,如果沒有追求或者有什麼意義呢?但是,讀完《活着》,我才明白,活着,可能僅僅只是爲了活着,是一種生存的本能,是對生命的尊重。,當你失去了一切,你會發現,你還有你的生命,你的生活還在繼續,你的生命,這是別人無法奪走的。
餘華的《活着》看似描寫苦難,描寫時代強加的苦難,實則在描寫每一個人真實的生活。不得不說,福貴的不幸代表了一種人羣的不幸。福貴的生活,是徹徹底底的活着,他的活着是對生活中的一切不行的真切的感受,他不需要別人的同情,也不必講這種經歷視作他的“不幸”他只是在盡力完成他本就應該完成的事情,那就是或者,餘華用第一人稱的視角告訴我們,活着是每個人自己的主觀感受,而非他人對你生活的客觀評價。或許快樂是短暫的,而痛苦佔了大多數人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但是你不會爲了快樂而活,也不應爲痛苦而死。
讀完《活着》,我只想說“我們或許沒有生活在最好的年代裏,但是我也慶幸,我沒有生活在最可怕的年代裏。”整部小說真實的可怕向我展示了生活到底能有多慘,在這麼慘的生活之下,活着本身就是一種意義。我真的很討厭他對人物生活的編排,看慣了喜劇的我,對餘華如此真實的筆觸下所描寫的慘淡的生活感到害怕,每當人物產生了希望,作者卻讓希望破滅,將希望捏碎,塑造了一箇真實的,慘淡的甚至有些恐怖的故事,整部小說沒有《基督山伯爵》中主人公苦盡甘來,快意恩仇的灑脫,也沒有《哈姆雷特》中王子對生命的解讀,以及大仇得報後內心的無謂雜陳,取而代之的是對生活的麻木,是生存的本能,沒有傳奇的色彩,沒有奮起的反抗,唯有在壓抑的氛圍中,對“生”的渴求,全文的氛圍就彷彿是風暴來臨的前夕,沉悶,壓抑的可怕,也許下一秒,一切都會灰飛煙滅,一切都將化爲烏有。
在我看來,看完這本書後,除了爲福貴的悲慘身世流下眼淚外。也讓我思考,對於我們來說活下去比福貴要簡單得多,福貴的痛我們無法也不想切身體會,所謂的“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到底有多難。活着很簡單卻又很難,如果你在乎“活下去”那麼活着很簡單,如果你要在乎“怎麼活”那麼活着也許也會變得奢侈。對於福貴來說,尋死比活着簡單千萬倍,到最後,即便只剩一隻老牛,他依然選擇了活着。
“生命是有尊嚴的,我們應當尊重生命,即便面對再多的苦難,也應該努力地繼續活着。”這纔是《活着》讓我真正感動之處。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短短兩個字給予了人生最簡短的總結,也賦予了世人最大的勇氣。就像餘華所說“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不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因此,忍受苦難造就了活着。
《活着》寫出了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寫出了苦難者對世界災禍樂觀的態度。他讓我真正知道——起碼以我現在的理解懂得了活着本身就是艱難,而延續生命則是更深層的艱難。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我想正因爲異常艱難,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義。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認清生活的真相,並且仍然熱愛它,向上攀爬的那條路,更讓人,熱血澎湃。
《活着》讀後感1000字範文 篇3
有哪本書比《活着》更有意義,能更好地有感而發呢?是《青春之歌》,是《兄弟》還是《冷山》?《活着》,一箇悲慘的故事。雖然不會像看郭敬明的《夢裏花落知多少》時哭得稀里嘩啦的,但看《活着》會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一種不膚淺的感覺,一種看了讓人深感悲涼悽慘的感覺。這書看過很久了,但餘華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還是令我難忘:一箇小村,一座小城。還有主人公福貴。
這故事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裏一箇有錢人的女兒,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都進城裏的賭館賭錢。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於有一天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箇以前經常借錢給福貴賭博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爲爲救母病去城裏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政府部隊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裏一窮二白。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後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後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喫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束了。
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着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他沒有因爲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爲活着是爲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並不知道什麼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着就是這麼簡單。
人活着爲了什麼?人活着不爲什麼,只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卻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爲活着只是爲了幸福,只爲了愛情,只爲了養家,只爲了金錢,只爲了做官,只爲了別人。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就跑去結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前途不懷有任何希望,於是他們也選擇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點兒大的困難時,選擇了後退,後來他們覺得退縮也不是解決方法時,於是他們也與世界說了聲再見,然後揮手而去了。
小時候,我曾想過自殺。自殺,現在一想,咳!一箇驚心動魄的詞語!
那是小學時,我的數學糟透了,每天都要被數學老師罰留堂。我寫的作文在語文老師的眼裏永遠都是次等貨。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驚膽戰的,每天都期待着可愛的老師們不要當着全班五十多位同學的面對我一箇人實行鞭策,但老師們還是這樣做了。我沒了面子,沒了自信心,沒了立足之地,沒了表現自己的機會,沒了一切。世界沒有了任何色彩。但我還有一條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結束她,結束了她我就可以逃開一切。但當我站在家裏陽臺向下望時,當我一步一步爬上長城時,我突然發覺,我並不想死。若我想死,我早就可以跨出陽臺上的欄杆一躍而下,在長城上可以將扶緊欄杆的兩手鬆開,往後一躺……那是多麼觸目驚心哪!我不想死了。
後來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對我有了幾分羨慕,自然有了表現自我的機會。我的心情如同擁有了一切一樣興奮。慶幸當初我沒有做愚蠢事兒啊!
是啊,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着頭皮活着!
《活着》讀後感1000字範文 篇4
星辰,在空中寂寞的亮着,那點點的冷光,訴說着黑夜:“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戰勝黑暗的光明,是生命的堅持。
《活着》其實很簡單,它只是講述了每個人無時無刻不在做的事——活着,或者說更好的活着。
《活着》卻又很複雜,它將人們放置在了一箇充滿苦難的時代裏,將“活着”最寶貴的信念,完全地剖析在人們面前:以回憶的姿態,去深刻地體會“活着”,艱辛,本然,寧靜。就如林蔭下的福貴,牽着老牛,唸叨着亡故妻兒的名字,依舊充滿感情,彷彿他們從不曾遠去。
文章的主人公福貴,一生坎坷波折。當所有的親人都先他而去,親情的美好被死亡無情的撕碎,他以一種超乎想象的堅毅與執著活着,沒有被厄運打垮,扼住了生存的咽喉。
讀過《活着》,看到福貴的親人一箇個死於病痛和意外,生死別離剜割着福貴的心,福貴依舊沒有放棄,由紈絝子弟變成了有堅定信唸的人。由主人公的信念引發了我對生命的思考,對活着的感悟。
文中的活着,決不是無目的地延續生命,而是爲了心中的信念,將活着演繹爲生命的昇華,去戰勝一切失敗,痛苦,永不放棄希望。
爲了活着而活着。
當一箇人在經歷過生死困境,認識到生命的不易,當活着成爲一種信念,而非只是想着自己的功名和後人的褒貶時,人們也許就會像福貴那樣:獨自一人卻不孤寂,因爲他能從自然中所有有生命的東西身上找到生命的活力,活着的快樂;也許就可以做到,對於自己的過往,那生與死的別離處之泰然,因爲活着已成爲心中最堅定的信念,看透活着的真諦,不會因生死別離而有所動搖;也許就可以做到夕陽西下,與老牛相依的淡泊、寧靜。
活着是一種本能,是生物本源中對生命的敬畏與嚮往,活着是純淨美好的,是本真質樸的,人就是爲了活着而堅定不移地前進,不論前方是黑暗還是光明,是荊棘密佈還是鮮花綻放。人是爲了活着而活着——在活着本身面前,其他一切都不足以成爲理由。
回到現實中來吧,文中福貴的時代早已過去,福貴的生活方式早已不適合現在的社會,我們不可能像他那樣活着。我們應該做到保持本心,認清自己的目標,用盡全力去做真正有益於自己和他人的事,創造自己的價值。在一切困境面前,像福貴一樣,永不放棄,爲了活着而活着。
放下書,已是正午,秋天金色又帶些收穫氣息的涼爽的風,混着溫暖柔和的陽光落在窗沿,吹起窗簾,一陣陣起伏跌宕。心中湧起一股對生命從未有過的強烈力量,對活着的強烈信念——一切如此美好,我們有什麼理由拋下這一切輕言放棄呢?
林蔭下,一箇瘦小的老人和一頭老牛,朝着太陽,漸得漸遠。
好好的,活着……
《活着》讀後感1000字範文 篇5
餘華說:“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那麼我們到底是爲什麼而活着呢?
一部《活着》賺足了我的眼淚,涉世未深的我合上書卷掩面哭泣,爲福貴的一生而悲哀嘆息,爲他面對親人相繼離去只能默默承受卻無能爲力而感到無奈,也爲他獨自一人在世間禹禹獨行倍感孤獨而感到無助。一部《活着》引發了我的沉思,倘若有一天我的親人們漸行漸遠,倘若我的父母有一天離我而去,這塵世間只餘我一人面對風霜雨雪,倘若死亡離我越來越近,我又該何去何從?
榮華花上露,富貴草頭霜。福貴的前半生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他從一箇高高在上的少爺變成了一箇下田耕種、爲生計發愁的莊稼漢,他經歷了徐家從家大業大到一貧如洗的重大變故。許是命運弄人,福貴的人生從家道中落的那一刻才真正開始。榮華與富貴於他終究不過是過眼雲煙,就像花上的露水、草頭的秋霜一般,禁不起陽光的曝曬,一切終歸於平靜。
接踵而來的是父親的病故,母親的臥牀,而在一夜之間,福貴也彷彿長大了,他從一箇紈絝子弟成長爲一箇男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擔,可造化總愛捉弄人。
福貴在給母親抓藥的途中被抓了壯丁,一箇從未扛過鋤頭的人就要扛槍了,想想都覺得可怕。在戰場上,福貴親身經歷了死亡,也親眼看到剛剛還有說有笑的鮮活生命轉眼間就變成了一具具冰冷的屍體,戰爭是可怕的,而此刻的福貴只想活着。此刻生命變得是那樣脆弱,彷彿生與死只在睜眼與閉眼之間,活着是那樣遙不可及。
後來,福貴終於返鄉,而此時母親早已離世,女兒也因病變成了啞巴。經歷過生死的福貴本以爲能活下來,重新與親人團聚,從此一家人過平平淡淡的生活是老天的眷顧。可是生活總是不如人意的,此後的福貴親眼看到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相繼離去,漸行漸遠,而自己卻無能爲力,直到晚年,只剩下一頭名叫“福貴”的老黃牛與他相伴。他有時會傷心,但更多的是踏實。因爲親人們都先他而去,等他有一天也要離開時就誰也無需牽掛了。
與其說《活着》中的福貴是不幸的,倒不如說那個年代的中國是不幸的。上個世紀的中國四分五裂、內憂外患、戰亂不斷,好不容易安定下來卻又遇到三年自然災害,時刻面臨着飢餓的威脅,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活着是從每個人心底發出的真切而又強烈的呼聲。因此餘華纔會說“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覺得時至今日,人不應該只是爲了活着而活着,我們還應該追求更高更遠的目標,爲理想而活着!
那麼透過《活着》,我又讀懂了什麼,我們到底爲什麼而活着呢?
有一部香港電影叫做《歲月神偷》,它所表現的主題是:歲月是一箇神偷,他會偷走我們的青春歲月,偷走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但它偷不走我們對生活的希望,偷不走我們心底濃濃的愛意。這就是生活,也許親人會漸行漸遠,但他們對我們的愛卻亙古不變。
也許我們的親人會離去,我們的父母會遠行,但生老病死是生命的選擇,是不可選擇的選擇,但請記住:不論如何,他們是愛我們的!我們要好好活着,做自己能做的事,做自己該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心懷感恩與愛意去追求自己更高的理想與目標。當然,我們也無需懼怕死亡,因爲這是一條任何人都不可逃避的不歸之路。我們要做的是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爲愛而生,爲理想而活,活在當下,莫負芳華!
《活着》讀後感1000字範文 篇6
如果我們有更多選擇,就不會有這麼多咄咄逼人的慾望。但是我們只能沿着這條狹窄的小道,麻木地走過去。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可悲。
我也懂得做人應該積極樂觀的處世至理,讀餘華的小說《活着》,我的人生觀卻沒有特別大的改變。要說收穫,則無非是在感嘆之餘,再一次被提醒:人應該知足。
我認爲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樣沒事胡思亂想,無非是因爲人的軟弱,因爲人的不懂得知足,總是想要得更多。
《聖經》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軟弱的,人的體內人的成分使人易怒,衝動,不能自制。這一點我是相信的。人的軟弱,使人面對困境時往往無力支撐自己走向新生,使自己陷於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己明知善惡卻無膽反抗。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曠野獨自唱着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無聲地攀爬,在無橋無船甚至無人的野渡泅過冰冷的河面,充分顯示自己的勇氣與智慧,那麼在現實的世界裏,人的日子會有更合理的安排。
但同時,人又不懂知足。追求太多總是難以得到滿足的。未經滄桑的人總是容易在現實的捆綁中藉着心靈的不滿足幻想着換個環境,一味認爲物質的困境使自己忙於無意義的奔波,無暇顧及精神享受。於是,在不如意的現實邊緣,痛苦地接受一襲又襲虛無的衝擊。卻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喫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中,過着看人臉色甚至隨時可能遭人毒打,隨時可能朝不夕保的日子,你還會爲曾經的生活盡不如意嗎?或許那時,更多的便只剩下懊惱和追悔了吧。
生活從來都不容易。讀了《活着》,我想,接受現實,努力成長,好好活着,活着,活着……
《活着》讀後感1000字範文 篇7
我很久沒有獨自靜下心來看一本書了,看一本如此純樸的小說,是餘華的作品,十萬餘字,用詞很簡練,淡淡的,好似品茶一般,回味悠長,感觸很深,或許有種刺痛的感覺。
《活着》是一本描寫死亡的書。故事講的是一箇地主的兒子叫福貴,由於好賭而輸光了整個家產,由一箇好喫懶做的富人變成一箇徹徹底底的窮人。富的時候除了具有一切富人所應有惡習外,他還要加倍;而窮的時候,甚至比所有那個時候的窮人還要窮,還要卑賤。然而,並沒有因爲他變成了一箇窮人,命運就停止了對他的掠奪,而且這種掠奪是用最殘忍的手段:死亡!父親、母親、妻子、兒子、女兒、最好的朋友一箇一箇相繼死去,每一次失去,我不知道富貴是何心情,但都讓我這個旁觀者悲痛欲絕,不知所措。書中人物各種不同的死因更是讓我倍感死亡的恐怖。尤其看到他的兒子有慶爲了怕弄壞鞋子而提着鞋子光着腳走在雪地裏的時候,眼淚真的忍不住奪眶而出。我甚至有些責怪作者太過殘忍和無情,不給這樣一箇卑賤的人留下一丁點什麼。可是,書中的所有人,面對命運,他們沒有任何抱怨,也許他們根據就不懂抱怨,所有的一切,除了承受,還是承受。
“活着”在我們中國人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狂傲不羈的吶喊,也不是來自於兇殘猛烈的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忍受所能忍受的,忍受所不能忍受的,在絕望與痛苦的邊緣繼續活着,而且驕傲而堅強的活着。當讀到他的最後一箇親人苦根喫豆子撐死的時候,我真的不知道福貴還有什麼活下去的勇氣了,可是此時的他早已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爲了活着而活着了。
“我也不想要什麼福分,只求每年都給你做一雙新鞋。”
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許這就是家珍所認定的幸福。看完《活着》,很多細節都已經模糊了,可是家珍的這句話卻深深地刻在我的記憶裏,如此清晰。只有經歷過分離之苦的人才知家人團聚的真實可貴吧。我們應該感激,我們活着,我們的家人活着,所以我們幸福!
“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說錯,牀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
這是福貴在農婦們聊天時插嘴說的一句話,也是他在經歷生活的大起大落之後總結的生活真諦,很簡單,樸實至極的話,卻含義深刻。“福貴”老人其實只是廣大中國農民的一箇縮影罷了,在他們身上,遺存了太多的優良品德,勤勞、善良、任勞任怨、樂觀、堅韌,正是無數像“福貴”這樣的老百姓,我們的國家才能在那無盡的災難中挺過來,他們爲國家付出了太多太多,我們應該感激,我們活着,過着過去許多人的努力和付出創造的幸福生活。
另外,聰明的作者在描寫很多死亡的同時,也給與了我們很多希望,家珍重新回到徐家,福貴從軍隊逃回家裏,有慶上學唸書,鳳霞嫁給了二喜每一次家人死去後都會有新的生活的希望,雖然死亡沉重,命運多舛,但終歸多了些生的喘息;也正由於每一次新的生活剛剛開始,卻再次被命運捉弄,才顯得生命的
《活着》讀後感1000字範文 篇8
“人爲什麼要活着”這個問題也許很多人都思考過。不同的人可能有不一樣的答案。有的人說要爲父母、家人而活着;有的人說要尋找真理而活着,就象蘇格拉底以自己的無知之知;有的人說就是爲活着而活着。甚至有一位老兄教導我:“人不爲己,天誅地滅啊兄弟!”
對於這個問題,愛因斯坦說:“不必深思,只要從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爲別人而生存的——首先是爲那樣一些人,我們的幸福全部依賴於他們的喜悅和健康;其次是爲許多我們所不認識的人,他們的命運通過同情的紐帶同我們密切結合在一起。”我對此的理解可以歸結爲一箇字:愛。
讀了公司推薦的稻盛和夫的《人爲什麼活着》這本書,我感覺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學和經營哲學給了我很大的啓示。關於人生哲學,稻盛和夫認爲人生有一種信仰是一件幸事!信仰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使你心存善念,心靈充盈,使你無堅不摧,無往不勝。關於經營哲學,稻盛和夫的核心理念是“敬天愛人”,所謂“敬天”,就是按事物的本性去做事,稻盛和夫堅持將正確的事情以正確的方式貫徹到底。
所謂“愛人”,就是“利他”,秉持利他之心而活。稻盛和夫認爲,獲取更高的利潤,對於經營者而言,對於企業而言,那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還要考慮讓自己周圍的厲害關係也獲得幸福,也就是說,商人做生意自己要賺錢,同時買賣對方也要高興,而且與生意有關的周圍所有的人,尤其是企業員工都要高興,這種所謂各方皆好的和諧經營模式,表達了作爲稻盛和夫行商的極致,這也是他的企業獲得永續的繁榮和持久的成功祕密所在。
我想,儘管我不是稻盛和夫,沒有俯瞰人生的視野和點石成金本領,但我依然可以找準自己的人生座標,明確自己所擔當的角色,尋找通往成功的道路。不僅使自己活得幸福和快樂,更要因爲我的存在,使周圍的人感到幸福和快樂!這也許是稻盛和夫的利他以及愛因斯坦的愛的一點啓示吧。
《活着》讀後感1000字範文 篇9
餘華的《活着》這本書是通過別人介紹才知道的,當時的朋友對我說這樣的書的催淚性很強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我想可能這樣的書一般都是爲了騙取不太理智的讀者的眼淚而使得他們浪費自己的感情和金錢的,所以,我也就一直沒有心情看這本書,直到前天自己百無聊賴的時候突然想,我到要看看這個讓無數人或者歎服或者痛斥的書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作者在此書中講述了,地主少爺富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富貴的富貴因爲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兒已經成了啞巴,母親也病了,家裏一點喫的也沒有。命運就是這樣的作弄人,這樣的令人無法琢磨,令人尷尬的無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戰亂和動盪,這個家庭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新中國成立,在大躍進運動中,饑荒餓得福貴的妻子家珍駝了背。鄰居們爲爭搶剩餘的發了黴的紅薯大打出手,福貴的兒子爲救學校校長的老婆產後大出血,踊躍獻血,忙亂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纔開始漸次上演,每看幾頁,都有我眼淚溼潤的感覺,壞運氣總是降臨到福貴的頭上,在小說的最後,悲劇和失敗越來越多,眼淚和痛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我真的不想繼續我的痛苦,我真的不想再折磨自己,想自己也算是個“久經考驗”的讀書不少的人了,怎麼在這個時候會爲了一箇並不關乎自己任何前途命運的一本書而“浪費”自己的感情,我當時真的在心裏痛斥大罵這個餘華,爲什麼一定要把人家弄那麼悲慘,仗着自己有點才華就那麼肆意的折騰讀者的感情,真是太沒人道了,不過,倔強的自己還是頑強的把這本上看完了,另一箇心思卻不得不歎服作者的文學藝術造化,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是我看過的書中最有藝術價值的書之一,我也因此想到了美國短篇小說作家艾米麗·卡特對中國着名作家餘華的長篇小說《活着》的評價,艾米麗對《活着》的語言、情節,娓娓道來的敘述方法,簡樸優美,未曾雕飾的魅力及小說中關於生、死、命運的內涵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艾米麗寫道:“如果現在要讀一些東西,顯然你應該讀一些永恆的東西。《活着》就是這樣一流的作品”。
餘華在書中說“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忍受,忍受生活賦予的快樂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傷和高興以及興奮和無奈等等……哪怕生命裏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堅強的忍受,這個就是書的本意內涵嗎?如果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我還是可以接受的,這個是我猜測的一種。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
少年去遊蕩,
中年去掘藏,
老年做和尚。”
書的最後似乎沒有忘記又留下的講述者自己在慢慢降臨下來的夜幕中說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我真的有種不願意的猜測,餘華是不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只是僅僅活着,僅僅只是一種存在,它和其他萬物一樣並無任何意義。追尋,探究的本質不過是一箇大笑話而已等等,而沒有其他任何過多的意義?在表達手法上,他用一種近乎冰冷且似乎沒有溫度的筆調娓娓敘說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人的命運就是如此這般的循環往復,一代又一代的週而復始……
夜深人靜的時候,如果想到這些,再想到不久前的友的《祭奠自己》,再想到林語堂《生活的藝術》中說“……如果我們在世界裏有了知識而不能瞭解,有了批評而不能欣賞,有了美而沒有愛,有了真理而缺少熱情,有了公義而缺乏慈悲,有了禮貌而一無溫暖的心,這種世界將成爲一箇多麼可憐的世界啊”,確實有點令人不寒而慄、毛骨聳然。現實中痛苦和快樂的人們不禁要問,生命的意義難道是真的如此脆弱?
《活着》讀後感1000字範文 篇10
就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餘華《活着》
這故事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裏一箇有錢人的女兒,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都進城裏的賭館賭錢。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於有一天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箇以前經常借錢給福貴賭博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爲爲救母病去城裏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裏一窮二白。
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後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後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喫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束了…… 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着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 子。
他沒有因爲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爲活着是爲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並不知道什麼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着就是這麼簡單。
人活着爲了什麼?人活着不爲什麼,只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前途不懷有任 何希望,於是他們也選擇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點兒大的困難時,選擇了後退,後來他們覺得退縮也不 是解決方法時,於是他們也與世界說了聲再見,然後揮手而去了。
《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 承受三萬斤的重量,然後,教給我們:如何讓這根髮絲不斷裂。
我也是想過死的, 而且不止一次。
咳,自殺,如今看來多麼觸目驚心的字眼。
以往,我只要稍有不如意,每次都會那麼想:“哎呀,反正人總歸要死的,無非是遲早的事,我這麼失敗,死了算了!”就那麼想着,有時,這念頭只是一 閃而過,有時,它也會在腦中盤旋好幾日。然後,看着周圍世界不再那麼灰暗,也就不想了。
我並沒有像書評中說的那樣“流着眼淚讀完全文”,我在看完整本書的同時,也明白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明白了絕望的不存在。福貴,這樣一箇堅毅的人,在經歷了人生幾乎是所有的劫難之後,終變成了一箇風燭殘年,看淡一切的老人,他一箇人,走過人生的漫漫長路。 記得曾經看見過朱德庸的一組漫畫:上學的時候,老師考驗你的智力;上班的時候,老闆考驗你的毅力……當你老了,你以爲一切考驗都結束了,但你才發現,原來,一切都在考驗你的記憶。
那麼福貴呢,他還會去回憶那一段太過於殘忍和不堪的過去嗎?我想,他會的吧。
因爲,他已經把這整一箇人生,看成過眼雲煙。
他與他的那一頭取名爲“福貴”的牛一起,度過人生最後一段平靜的生活。
我要好好地活着,因爲,所有的挫折,與生命站在一起,又都能算得上什麼呢?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