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讀後感700字(精選4篇)

《鴻門宴》讀後感700字 篇1

  前幾日,我們學習了《鴻門宴》這一古文,這篇古文向我們講述了古代“鴻門宴”這一驚心動魄的“天下第一宴”。

  學完課文後,難免會引起我們的深思:項羽是正因這鴻門宴上不殺劉邦而失去天下的嗎?

  在我看來,答案是否定的,不管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不殺劉邦,他都無法稱霸天下。

  爲什麼這麼說呢?從課文中我們也不難發現,項羽這個人,優柔寡斷這樣的人即使殺了劉邦,他還是無法稱霸天下。同時,我們還能夠發現,項羽不善於採納他人的好的推薦,對於范增的忠言置之不理,反而聽取自己的叔父的無稽之談,這也就了他是無法得到更多優秀的人才,以至於之後發生陳平反叛,范增也棄他而去。我們常說“得人心者得天下。”其實,在這“得人心”之中更重要的是去得到“人才的心”。而項王在這一方面就做得很不好。因此即使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他也會由於自己的一意孤行、任人唯親的性格而使他身敗名裂的。

  項羽最終被劉邦所滅,並不是正因項羽沒有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即使他殺了劉邦,時勢造英雄,還是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劉邦來消滅項羽。項羽雖有勇卻無謀,只知道用武力來征服天下,卻不知道智謀要遠遠比武力重要。因此,項羽未能稱霸天下,未殺劉邦只是客觀原因,項羽自己的種種弊端纔是導致他烏江自刎的主要原因。

《鴻門宴》讀後感700字 篇2

  《鴻門宴》這部小說是根據電影編寫的。講的自然是劉邦、項羽二人之間的恩恩怨怨。衆所周知,兩雄在鴻門的這一場宴會,是劉邦反敗爲勝的轉折點。正是正因有了這個轉折點,劉邦才得以在之後統一天下,建立漢朝。

  歷史向來都是成王敗寇,劉邦“勝了”,他成了一代明君,治國有道。我之因此要在“勝了”上方加引號,是正因劉邦只是表面上獲得了楚漢相爭的勝利,正如書中所說的那樣,一入鴻門宴,所有人都註定是失敗者。

  劉邦爲何也是失敗者?正因他變了。不管歷史上如何,小說中的劉邦以前是個重情重義的大哥大。(lz13)他與蕭何、樊噲等人南北征戰,出生入死。他們經歷過困難,經歷過危險,共同有過勝利的喜悅,也有過失敗的狼狽。劉邦從來都沒有擺出過架子,他信任所有的手下,絕不猜疑,他從不因失敗去指責下屬,把大家都當成了自己的兄弟。他和大家一齊喫飯,一齊睡覺,從不在意所謂的君臣之禮;他與張良在月光下暢談,探討兵法,不眠不休。他絕不拋下兄弟們一人逃生,堅信要活一齊活,要死一齊死……但是之後呢?他變得多疑,殺害了以前與自己患難與共的兄弟們,變得面目猙獰,雙手沾滿了鮮血。他的改變,說到底還是爲了那個至高無上的皇位,還是爲了鞏固穩定自己家的江山。在皇權面前,無親情可言,更不用說是這連親情都比不上的兄弟情義。在劉邦的眼裏,江山,只能是劉家的江山,而不能是大家的江山。光彩奪目的龍椅讓他變得自私,挖掘出了他醜惡的那一面。爲了讓後代坐穩這把龍椅,爲了讓自己不用爲江山擔憂,他揮起了屠刀,砍向那一箇個熟悉的身影,此時的龍椅,不僅僅是金色的,還是紅色的,那上方沾滿了血腥,沾滿了慾望,沾滿了無數賢臣良將的不甘與不解。劉邦已經失去了堅信他人的潛質,經歷了鴻門宴上的猜度

  與算計,他早已無人可信,鴻門宴上的一幕幕場景,一點一點吞噬了他所有的信任,吞噬了他所有的善良。沒錯,他勝了,可這勝利卻使他改變了,徹徹底底、完完全全的改變了。在他赴宴之前,虞姬曾問過他:“你知道這赴宴的代價嗎?”他至死才明白,赴宴換來了無上的權力,而代價就是讓他失去堅信任何人的權力,陷入永遠的夢魘之中,無法自拔。這不是他想要的結局,亦非其他人想要的結局,但爲何結局會是如此?

  若想爬上最高的地方,就務必踩着兄弟、親人的身體,正因這是作爲一箇王者所務必付出的代價。放鬆心情的句子

《鴻門宴》讀後感700字 篇3

  翻開歷史的畫軸,穿越時空的界線,行走於歷史的長廊中,我們在驚歎五彩斑斕的歷史之餘,禁不住感嘆:許多時候,歷史給予成功者的,是讚美,而留給失敗者的,只有批評與嘲諷。

  也許這是歷史的一箇通性:勝者爲王,敗者爲寇。歷史上的“史記”,多數都是由某一時期的勝利者所抒寫,所以說歷史是勝利者的歷史也不爲過之。

  可是,無論歷史的評價如何,每個歷史的觀望者都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它不會被歷史同化,它是自我精神的一種見證。正如我一直深深地堅信着,項王並非是一箇卑微的失敗者,而是一箇完美的失敗英雄。

  項王有情,也許他並不像一箇真正的霸主,因爲他的感性,總會超出他的理性。他可以一直深深地鍾愛着虞姬至死不渝,於是便有《霸王別姬》的絕唱經久不衰,悲得令人泣下,壯得令人擊節;纔有公元前202年那個蒼涼的秋夜:一彎冷月如鉤,殘月照着悽清的垓下古戰場,四面楚歌時,大英雄與大美人作千古訣別的悽美。於是,中國文學殿堂裏又多了一首蕩氣迴腸的《垓下歌》及其一首美人的和詩。他可以不拘小節地體恤將士,求賢若渴,甚至可以在一場本該果斷下殺手的宴會上對敵軍的一員大將惺惺相惜。不怕千軍萬馬的他,卻害怕愧對江東父老。他的情,讓他在帝王之路上從此多了許多的羈絆。

  項王有義。他對於項伯的泄露軍情並不責備。也不過多地責備別人的無心之錯,這是他的義,是他的靈魂之柱,也便有了世人所謂的“婦人之仁”的罵名。

  項王有勇。他是一員勇者,他的勇把戰場上的暴力詮釋成了藝術。當四面被諸侯兵重重包圍時,他徒步殺死漢兵幾百,即使身受重傷,漢軍將士也不敢輕易近他。當他看見自己過去的舊將呂馬童時,笑着說:你不是我過去的老朋友嗎?我聽說漢王懸賞千金購我人頭,並賞萬戶封地,我就成全你吧,語罷自刎而死。這是何等地蔑視,這是何等的悲壯!他自殺了,死亡,算什麼?死給敵人看,死給朋友看,死給天下人看。這就是勇者——項羽。

  這就是生時轟轟烈烈、死得光明磊落的楚霸王項羽,一箇失敗的英雄。

  一箇個遺恨的舊渡,曾經的楚河漢界,都在世局的起落中泯滅了,只有這英雄的故事,還時常令人掛念。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的《夏日絕句》至今激勵着世人。

《鴻門宴》讀後感700字 篇4

  昔“氣吞殘虜破釜沉舟”,終虞姬自刎烏江邊,霸王掩面,烏江江水浪滔天。今又品一場《鴻門宴》,憶壯士當年稱豪傑。

  古往今來,成王敗寇,但對我而言,西楚霸王項羽在與劉邦的楚漢之爭中,卻是王一般的“寇”。

  《鴻門宴》的背景是項羽大破秦軍。聽說劉邦已出咸陽,項羽惱火萬分,便攻破函谷關,直抵新豐鴻門。聞聽此訊,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暗中告知項羽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項羽得知後怒髮衝冠,決定出兵攻打劉邦。面臨如此險境,劉邦採用張良計策,赴鴻門謙卑地面見項羽,以求化險爲夷。

  一開篇,文章就以曹無傷的告密點燃了導火索,然後以項羽亞父范增的一番分析揭露了劉邦的勃勃野心,同時力主進攻。爾後,輪到項伯出場。他本是項羽一方,卻不顧集體利益出賣項羽。也許項伯“素善留侯張良”,爲報其救命之恩,可見他重情義。但他爲了個人利益而缺乏遠見是否也爲項羽的敗“營造”了一箇重要因素呢?後來的篇目便是圍繞項羽與劉邦的矛盾不斷激化,表面卻又風平浪靜。其中最搶眼的鏡頭莫過於項莊舞劍和壓軸出場的樊噲了。這位勇士有膽有識、忠心耿耿,不僅是一介勇夫,更有着過人的機智。寥寥幾句,擲地有聲,斬釘截鐵,不愧被項羽贊爲“壯士”。

  當然,這出大戲的結尾還是以劉邦的狡猾出逃告終。

  項羽也被亞父斥責:“豎子!”

  如今的放虎歸山,也爲項羽後來的悲慘結局埋下伏筆。可是回首項羽的所有作爲,難道不算一位俠義心腸的豪傑嗎?

  他縱然剛愎自用、高高在上,把劉邦安排在次座;他縱然任人唯親,對報信的項伯置之不理;他縱然有婦人之仁,不願殺出賣自己的項伯……可仔細品讀他的一生,卻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古人崇尚的一箇字——“義”!

  他不理范增暗示,不忍殺劉邦,或許他認爲劉邦是來謝罪的,勝之不武。同樣是面對告密者,劉邦“力誅殺”,項羽卻置之不顧;面對樊噲的無理闖入,他禮賢下士地稱其爲“壯士”,賜其“彘肩”。他的太多細節,令人感動而又扼腕!他的“義”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倫理觀念,是一種骨氣。不同的社會時代背景,不同的階級身份,“義”的內涵本不相同。中庸有云:“義者,宜也。”可見古人何其重道義!

  許多人說,劉邦臉皮厚心腸黑,而項羽正好相反,最終能不敗給老謀深算的劉邦嗎?因爲項羽重情義,不會像劉邦一樣,爲了皇帝的寶座,不顧家人至親,此可謂冷血痛心!

  許多字畫中,項羽被塑造成一箇身材臃腫、大腹便便,身邊歌姬衆多,過着燈紅酒綠生活的一代昏君,而我心目中的項羽,他一襲白氅,瀟灑不羈。他常手執一卷兵書,又或與絕色美人虞姬撫琴、賞月、品香茗,又或坐在中軍帳中,指揮百萬雄師英勇抗戰,光線反射在他耀眼的鎧甲上,泛着不屬於凡人的光澤。廣袖一揮間指揮千軍萬馬,颯爽英姿間襯眉宇英氣。

  易安居士贊你:“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劉邦做他的皇帝,你當你的英雄,我會永遠銘記你的光輝歲月。你,“項籍,下相人也”;你,“籍曰:‘彼可取而代也’”。你,“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你,“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此刻,楚歌四面震耳膜,壯士嘆息悲憤逝。懷着無限的不甘與悲憤,一代天驕西楚霸王,沉入滾滾烏江水,同時也湮沒在滔滔歷史長河中。那一箇個無人能及的神話,氣壓萬夫的英雄項羽伴隨着金戈鐵馬的鏗鏘聲與孤傲不羈的悲憤嘆息聲,成就了中國史冊上雖褪色泛黃、卻仍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