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讀後感1000字範文(精選10篇)

《活着》讀後感1000字範文 篇1

  如果我們有更多選擇,就不會有這麼多咄咄逼人的慾望。但是我們只能沿着這條狹窄的小道,麻木地走過去。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可悲。

  我也懂得做人應該積極樂觀的處世至理,讀餘華的小說《活着》,我的人生觀卻沒有特別大的改變。要說收穫,則無非是在感嘆之餘,再一次被提醒:人應該知足。

  我認爲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樣沒事胡思亂想,無非是因爲人的軟弱,因爲人的不懂得知足,總是想要得更多。

  《聖經》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軟弱的,人的體內人的成分使人易怒,衝動,不能自制。這一點我是相信的。人的軟弱,使人面對困境時往往無力支撐自己走向新生,使自己陷於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己明知善惡卻無膽反抗。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曠野獨自唱着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無聲地攀爬,在無橋無船甚至無人的野渡泅過冰冷的河面,充分顯示自己的勇氣與智慧,那麼在現實的世界裏,人的日子會有更合理的安排。

  但同時,人又不懂知足。追求太多總是難以得到滿足的。未經滄桑的人總是容易在現實的捆綁中藉着心靈的不滿足幻想着換個環境,一味認爲物質的困境使自己忙於無意義的奔波,無暇顧及精神享受。於是,在不如意的現實邊緣,痛苦地接受一襲又襲虛無的衝擊。卻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喫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中,過着看人臉色甚至隨時可能遭人毒打,隨時可能朝不夕保的日子,你還會爲曾經的生活盡不如意嗎?或許那時,更多的便只剩下懊惱和追悔了吧。

  生活從來都不容易。讀了《活着》,我想,接受現實,努力成長,好好活着,活着,活着……

《活着》讀後感1000字範文 篇2

  有哪本書比《活着》更有意義,能更好地有感而發呢?是《青春之歌》,是《兄弟》還是《冷山》?《活着》,一箇悲慘的故事。雖然不會像看郭敬明的《夢裏花落知多少》時哭得稀里嘩啦的,但看《活着》會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一種不膚淺的感覺,一種看了讓人深感悲涼悽慘的感覺。這書看過很久了,但餘華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還是令我難忘:一箇小村,一座小城。還有主人公福貴。

  這故事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裏一箇有錢人的女兒,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都進城裏的賭館賭錢。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於有一天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箇以前經常借錢給福貴賭博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爲爲救母病去城裏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政府部隊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裏一窮二白。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後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後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喫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束了。

  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着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他沒有因爲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爲活着是爲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並不知道什麼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着就是這麼簡單。

  人活着爲了什麼?人活着不爲什麼,只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卻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爲活着只是爲了幸福,只爲了愛情,只爲了養家,只爲了金錢,只爲了做官,只爲了別人。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就跑去結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前途不懷有任何希望,於是他們也選擇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點兒大的困難時,選擇了後退,後來他們覺得退縮也不是解決方法時,於是他們也與世界說了聲再見,然後揮手而去了。

  小時候,我曾想過自殺。自殺,現在一想,咳!一箇驚心動魄的詞語!

  那是小學時,我的數學糟透了,每天都要被數學老師罰留堂。我寫的作文在語文老師的眼裏永遠都是次等貨。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驚膽戰的,每天都期待着可愛的老師們不要當着全班五十多位同學的面對我一箇人實行鞭策,但老師們還是這樣做了。我沒了面子,沒了自信心,沒了立足之地,沒了表現自己的機會,沒了一切。世界沒有了任何色彩。但我還有一條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結束她,結束了她我就可以逃開一切。但當我站在家裏陽臺向下望時,當我一步一步爬上長城時,我突然發覺,我並不想死。若我想死,我早就可以跨出陽臺上的欄杆一躍而下,在長城上可以將扶緊欄杆的兩手鬆開,往後一躺……那是多麼觸目驚心哪!我不想死了。

  後來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對我有了幾分羨慕,自然有了表現自我的機會。我的心情如同擁有了一切一樣興奮。慶幸當初我沒有做愚蠢事兒啊!

  是啊,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着頭皮活着!

《活着》讀後感1000字範文 篇3

  星辰,在空中寂寞的亮着,那點點的冷光,訴說着黑夜:“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戰勝黑暗的光明,是生命的堅持。

  《活着》其實很簡單,它只是講述了每個人無時無刻不在做的事——活着,或者說更好的活着。

  《活着》卻又很複雜,它將人們放置在了一箇充滿苦難的時代裏,將“活着”最寶貴的信念,完全地剖析在人們面前:以回憶的姿態,去深刻地體會“活着”,艱辛,本然,寧靜。就如林蔭下的福貴,牽着老牛,唸叨着亡故妻兒的名字,依舊充滿感情,彷彿他們從不曾遠去。

  文章的主人公福貴,一生坎坷波折。當所有的親人都先他而去,親情的美好被死亡無情的撕碎,他以一種超乎想象的堅毅與執著活着,沒有被厄運打垮,扼住了生存的咽喉。

  讀過《活着》,看到福貴的親人一箇個死於病痛和意外,生死別離剜割着福貴的心,福貴依舊沒有放棄,由紈絝子弟變成了有堅定信唸的人。由主人公的信念引發了我對生命的思考,對活着的感悟。

  文中的活着,決不是無目的地延續生命,而是爲了心中的信念,將活着演繹爲生命的昇華,去戰勝一切失敗,痛苦,永不放棄希望。

  爲了活着而活着。

  當一箇人在經歷過生死困境,認識到生命的不易,當活着成爲一種信念,而非只是想着自己的功名和後人的褒貶時,人們也許就會像福貴那樣:獨自一人卻不孤寂,因爲他能從自然中所有有生命的東西身上找到生命的活力,活着的快樂;也許就可以做到,對於自己的過往,那生與死的別離處之泰然,因爲活着已成爲心中最堅定的信念,看透活着的真諦,不會因生死別離而有所動搖;也許就可以做到夕陽西下,與老牛相依的淡泊、寧靜。

  活着是一種本能,是生物本源中對生命的敬畏與嚮往,活着是純淨美好的,是本真質樸的,人就是爲了活着而堅定不移地前進,不論前方是黑暗還是光明,是荊棘密佈還是鮮花綻放。人是爲了活着而活着——在活着本身面前,其他一切都不足以成爲理由。

  回到現實中來吧,文中福貴的時代早已過去,福貴的生活方式早已不適合現在的社會,我們不可能像他那樣活着。我們應該做到保持本心,認清自己的目標,用盡全力去做真正有益於自己和他人的事,創造自己的價值。在一切困境面前,像福貴一樣,永不放棄,爲了活着而活着。

  放下書,已是正午,秋天金色又帶些收穫氣息的涼爽的風,混着溫暖柔和的陽光落在窗沿,吹起窗簾,一陣陣起伏跌宕。心中湧起一股對生命從未有過的強烈力量,對活着的強烈信念——一切如此美好,我們有什麼理由拋下這一切輕言放棄呢?

  林蔭下,一箇瘦小的老人和一頭老牛,朝着太陽,漸得漸遠。

  好好的,活着……

《活着》讀後感1000字範文 篇4

  我很久沒有獨自靜下心來看一本書了,看一本如此純樸的小說,是餘華的作品,十萬餘字,用詞很簡練,淡淡的,好似品茶一般,回味悠長,感觸很深,或許有種刺痛的感覺。

  《活着》是一本描寫死亡的書。故事講的是一箇地主的兒子叫福貴,由於好賭而輸光了整個家產,由一箇好喫懶做的富人變成一箇徹徹底底的窮人。富的時候除了具有一切富人所應有惡習外,他還要加倍;而窮的時候,甚至比所有那個時候的窮人還要窮,還要卑賤。然而,並沒有因爲他變成了一箇窮人,命運就停止了對他的掠奪,而且這種掠奪是用最殘忍的手段:死亡!父親、母親、妻子、兒子、女兒、最好的朋友一箇一箇相繼死去,每一次失去,我不知道富貴是何心情,但都讓我這個旁觀者悲痛欲絕,不知所措。書中人物各種不同的死因更是讓我倍感死亡的恐怖。尤其看到他的兒子有慶爲了怕弄壞鞋子而提着鞋子光着腳走在雪地裏的時候,眼淚真的忍不住奪眶而出。我甚至有些責怪作者太過殘忍和無情,不給這樣一箇卑賤的人留下一丁點什麼。可是,書中的所有人,面對命運,他們沒有任何抱怨,也許他們根據就不懂抱怨,所有的一切,除了承受,還是承受。

  “活着”在我們中國人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狂傲不羈的吶喊,也不是來自於兇殘猛烈的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忍受所能忍受的,忍受所不能忍受的,在絕望與痛苦的邊緣繼續活着,而且驕傲而堅強的活着。當讀到他的最後一箇親人苦根喫豆子撐死的時候,我真的不知道福貴還有什麼活下去的勇氣了,可是此時的他早已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爲了活着而活着了。

  “我也不想要什麼福分,只求每年都給你做一雙新鞋。”

  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許這就是家珍所認定的幸福。看完《活着》,很多細節都已經模糊了,可是家珍的這句話卻深深地刻在我的記憶裏,如此清晰。只有經歷過分離之苦的人才知家人團聚的真實可貴吧。我們應該感激,我們活着,我們的家人活着,所以我們幸福!

  “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說錯,牀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

  這是福貴在農婦們聊天時插嘴說的一句話,也是他在經歷生活的大起大落之後總結的生活真諦,很簡單,樸實至極的話,卻含義深刻。“福貴”老人其實只是廣大中國農民的一箇縮影罷了,在他們身上,遺存了太多的優良品德,勤勞、善良、任勞任怨、樂觀、堅韌,正是無數像“福貴”這樣的老百姓,我們的國家才能在那無盡的災難中挺過來,他們爲國家付出了太多太多,我們應該感激,我們活着,過着過去許多人的努力和付出創造的幸福生活。

  另外,聰明的作者在描寫很多死亡的同時,也給與了我們很多希望,家珍重新回到徐家,福貴從軍隊逃回家裏,有慶上學唸書,鳳霞嫁給了二喜每一次家人死去後都會有新的生活的希望,雖然死亡沉重,命運多舛,但終歸多了些生的喘息;也正由於每一次新的生活剛剛開始,卻再次被命運捉弄,才顯得生命的

《活着》讀後感1000字範文 篇5

  暑假中,我讀了《活着》此書。當我初次看到“活着”二字時,心中充滿了疑惑。活着是什麼?是享盡榮華富貴?是一事無成?還是遭人欺凌?這些都不是。於是我帶着滿腹疑問翻開了書。

  在那個黃昏,老人福貴,向作者餘華講述了自己傳奇的一生。帶有些許無奈,又帶有些許悔意。老人的一生是坎坷的,他年輕是隻知道喫喝賭嫖,因此,他家從大戶人家變成了窮困的農民,不知哪修來的福氣,他找了一箇溫柔賢惠的妻子,就在他悔改後卻又被抓去做了壯丁,被放回來後,他本想默默的度過晚年,可他命運坎坷,本該經歷的幾代同堂,卻變成了福貴眼睜睜的看着他僅有的六位親人相繼離世,只留他孤單一人在世上獨活。

  合上這藍皮書,強忍住眼淚,我心久久不能平靜。福貴的一生是一箇奇蹟,一箇所有人都不願經歷的傳奇。在那亂世中,福貴經歷了文革、自然災害和生活打擊。這麼多困難,這麼多平常人經歷不了的困難,福貴一箇人挺了下來!其實,福貴就是那個時代窮苦人民的縮影。

  我懂了,我懂“活着”二字了深度了!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死去的人,而是活下來的生者。他們的肩上不僅多了責任,而且少了一箇替他分擔痛苦的人。但是,如果生者不肯接受現實,死者又怎能安息?所以,死者不能復生,生者要堅強的面對現實,像福貴一樣生活下去。這樣,死者纔會欣慰。

  “少年去流浪,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福貴的歌聲又一次想起在我耳旁。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聲明:本網站尊重並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箇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活着》讀後感1000字範文 篇6

  餘華說:“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那麼我們到底是爲什麼而活着呢?

  一部《活着》賺足了我的眼淚,涉世未深的我合上書卷掩面哭泣,爲福貴的一生而悲哀嘆息,爲他面對親人相繼離去只能默默承受卻無能爲力而感到無奈,也爲他獨自一人在世間禹禹獨行倍感孤獨而感到無助。一部《活着》引發了我的沉思,倘若有一天我的親人們漸行漸遠,倘若我的父母有一天離我而去,這塵世間只餘我一人面對風霜雨雪,倘若死亡離我越來越近,我又該何去何從?

  榮華花上露,富貴草頭霜。福貴的前半生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他從一箇高高在上的少爺變成了一箇下田耕種、爲生計發愁的莊稼漢,他經歷了徐家從家大業大到一貧如洗的重大變故。許是命運弄人,福貴的人生從家道中落的那一刻才真正開始。榮華與富貴於他終究不過是過眼雲煙,就像花上的露水、草頭的秋霜一般,禁不起陽光的曝曬,一切終歸於平靜。

  接踵而來的是父親的病故,母親的臥牀,而在一夜之間,福貴也彷彿長大了,他從一箇紈絝子弟成長爲一箇男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擔,可造化總愛捉弄人。

  福貴在給母親抓藥的途中被抓了壯丁,一箇從未扛過鋤頭的人就要扛槍了,想想都覺得可怕。在戰場上,福貴親身經歷了死亡,也親眼看到剛剛還有說有笑的鮮活生命轉眼間就變成了一具具冰冷的屍體,戰爭是可怕的,而此刻的福貴只想活着。此刻生命變得是那樣脆弱,彷彿生與死只在睜眼與閉眼之間,活着是那樣遙不可及。

  後來,福貴終於返鄉,而此時母親早已離世,女兒也因病變成了啞巴。經歷過生死的福貴本以爲能活下來,重新與親人團聚,從此一家人過平平淡淡的生活是老天的眷顧。可是生活總是不如人意的,此後的福貴親眼看到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相繼離去,漸行漸遠,而自己卻無能爲力,直到晚年,只剩下一頭名叫“福貴”的老黃牛與他相伴。他有時會傷心,但更多的是踏實。因爲親人們都先他而去,等他有一天也要離開時就誰也無需牽掛了。

  與其說《活着》中的福貴是不幸的,倒不如說那個年代的中國是不幸的。上個世紀的中國四分五裂、內憂外患、戰亂不斷,好不容易安定下來卻又遇到三年自然災害,時刻面臨着飢餓的威脅,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活着是從每個人心底發出的真切而又強烈的呼聲。因此餘華纔會說“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覺得時至今日,人不應該只是爲了活着而活着,我們還應該追求更高更遠的目標,爲理想而活着!

  那麼透過《活着》,我又讀懂了什麼,我們到底爲什麼而活着呢?

  有一部香港電影叫做《歲月神偷》,它所表現的主題是:歲月是一箇神偷,他會偷走我們的青春歲月,偷走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但它偷不走我們對生活的希望,偷不走我們心底濃濃的愛意。這就是生活,也許親人會漸行漸遠,但他們對我們的愛卻亙古不變。

  也許我們的親人會離去,我們的父母會遠行,但生老病死是生命的選擇,是不可選擇的選擇,但請記住:不論如何,他們是愛我們的!我們要好好活着,做自己能做的事,做自己該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心懷感恩與愛意去追求自己更高的理想與目標。當然,我們也無需懼怕死亡,因爲這是一條任何人都不可逃避的不歸之路。我們要做的是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爲愛而生,爲理想而活,活在當下,莫負芳華!

《活着》讀後感1000字範文 篇7

  《活着》這本書向我詮釋了什麼是生命。主人公在經歷了我甚至無法想象的諸多打擊後依然能夠堅強的活着,甚至完全不知道活下去是爲了什麼,而這卻又恰恰是生命的本能,生,是一種本能,無關環境,無關信仰,無關追求。哪怕這個世界讓你絕望,讓你心灰意冷,依然要頑強的活着。這就是生命的本質,是最真實的對生的信念。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一度覺得主人公實在是太悲慘,這樣活着還有什麼意思呢,但是讀完後,一箇問題發人深省,活着,需要理由嗎?我一度認爲人活着就是有追求,如果沒有追求或者有什麼意義呢?但是,讀完《活着》,我才明白,活着,可能僅僅只是爲了活着,是一種生存的本能,是對生命的尊重。,當你失去了一切,你會發現,你還有你的生命,你的生活還在繼續,你的生命,這是別人無法奪走的。

  餘華的《活着》看似描寫苦難,描寫時代強加的苦難,實則在描寫每一個人真實的生活。不得不說,福貴的不幸代表了一種人羣的不幸。福貴的生活,是徹徹底底的活着,他的活着是對生活中的一切不行的真切的感受,他不需要別人的同情,也不必講這種經歷視作他的“不幸”他只是在盡力完成他本就應該完成的事情,那就是或者,餘華用第一人稱的視角告訴我們,活着是每個人自己的主觀感受,而非他人對你生活的客觀評價。或許快樂是短暫的,而痛苦佔了大多數人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但是你不會爲了快樂而活,也不應爲痛苦而死。

  讀完《活着》,我只想說“我們或許沒有生活在最好的年代裏,但是我也慶幸,我沒有生活在最可怕的年代裏。”整部小說真實的可怕向我展示了生活到底能有多慘,在這麼慘的生活之下,活着本身就是一種意義。我真的很討厭他對人物生活的編排,看慣了喜劇的我,對餘華如此真實的筆觸下所描寫的慘淡的生活感到害怕,每當人物產生了希望,作者卻讓希望破滅,將希望捏碎,塑造了一箇真實的,慘淡的甚至有些恐怖的故事,整部小說沒有《基督山伯爵》中主人公苦盡甘來,快意恩仇的灑脫,也沒有《哈姆雷特》中王子對生命的解讀,以及大仇得報後內心的無謂雜陳,取而代之的是對生活的麻木,是生存的本能,沒有傳奇的色彩,沒有奮起的反抗,唯有在壓抑的氛圍中,對“生”的渴求,全文的氛圍就彷彿是風暴來臨的前夕,沉悶,壓抑的可怕,也許下一秒,一切都會灰飛煙滅,一切都將化爲烏有。

  在我看來,看完這本書後,除了爲福貴的悲慘身世流下眼淚外。也讓我思考,對於我們來說活下去比福貴要簡單得多,福貴的痛我們無法也不想切身體會,所謂的“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到底有多難。活着很簡單卻又很難,如果你在乎“活下去”那麼活着很簡單,如果你要在乎“怎麼活”那麼活着也許也會變得奢侈。對於福貴來說,尋死比活着簡單千萬倍,到最後,即便只剩一隻老牛,他依然選擇了活着。

  “生命是有尊嚴的,我們應當尊重生命,即便面對再多的苦難,也應該努力地繼續活着。”這纔是《活着》讓我真正感動之處。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短短兩個字給予了人生最簡短的總結,也賦予了世人最大的勇氣。就像餘華所說“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不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因此,忍受苦難造就了活着。

  《活着》寫出了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寫出了苦難者對世界災禍樂觀的態度。他讓我真正知道——起碼以我現在的理解懂得了活着本身就是艱難,而延續生命則是更深層的艱難。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我想正因爲異常艱難,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義。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認清生活的真相,並且仍然熱愛它,向上攀爬的那條路,更讓人,熱血澎湃。

《活着》讀後感1000字範文 篇8

  第一次接觸羅素的名著《我爲什麼而活着》這篇文章是在上高中時。因爲列選在語文教科書中,所以還是有意無意的閱讀了。不過因爲那時年少輕狂不識人間情愫爲何物。草草閱過幾遍,也許是青春期的判逆吧,那時的我對那些太富有人生哲理的文章不做細讀。因而,雖然現在懂得人生的意義所在,但還是與許多哲理精華失之交臂。

  前段時間,綜英老師給我們隨堂放聽力進行練習,其取材就是羅素的《我爲什麼而活着》,那一刻發現這篇文章耐人尋味。另外,因課程需要,馬哲老師要求我們寫一篇讀後感。所以,我帶着那份興致再一次閱讀了羅素的《我爲什麼而活着》。在自己心志漸漸成熟和價值觀開始形成的條件下,仔細琢磨了這篇文章。感觸頗多。下面,想要就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和讀後的感受以文字呈現。

  “我爲什麼而活着?”古往今來,人們千百次地這樣追問過自己。我究竟爲什麼而活着,這個問題既簡單又複雜。有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經成爲人間的匆匆過客;有的人搜故尋今,苦思冥想,終其一生也未能參透其中玄機。羅素爲什麼而活着?通過文章,我們可以知道:“對於愛情的渴望,對於知識的追求,以及對於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沒錯,這就是羅素生活的全部內容。以三種單純然而極其強烈的激情支配着他的一生。那麼羅素用“純潔”、“無比強烈”來形容這種激情,到底要表達什麼樣的含義?通過細讀,我認爲作者用“純潔”,說明其一生的追求,除了這三種之外,別無其他;“無比強烈”與“不可遏制”呼應,也說明這

  三種激情在自己漫長的一生中始終左右着自己的行爲。通過渴望愛情、追求知識、同情困難詮釋是他一生爲什麼活着,同時也顯現出了他崇高而偉大的情懷。

  通過研讀課文,我深入理解了作者的觀點,體味到了作者的情感態度。

  首先,他寫道自己活着的第一種激情是渴望愛情。因爲愛情給他帶來狂喜,可以幫他解除孤寂以及體會美好的人生境界。沒錯,愛情是世界上美好的東西。但是,什麼是愛情?以及現在的我們需要愛情的理由又是什麼?我想這是值得活在當下的人們應該思考的話題。

  其次,支配他活着的第二種激情是求知。文章中作者提到自己求知的原因是(1)希望瞭解人類心靈;在這裏我想說“人的心靈”代指有關人本身的知識(2)希望瞭解星星爲什麼發光;“星星爲什麼閃閃發光”代指有關自然的知識(3)試圖理解畢達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而這代指有關人與社會的知識。作者用詩化的語言形象地表現了渴望瞭解人類自身、探索自然奧祕、理解社會科學的強烈願望。這三方面的知識涵蓋了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全部內容,也就是說作者渴望瞭解的是一切知識。作爲求知的我們,來到大學到底是爲了求知還是爲了享樂,或者說是揮霍父母的血汗錢乃至自己的青春?現在競爭日益激烈,有多少人爲了趕上時代的步伐,日夜兼程。而學習這場激烈競爭的序幕纔剛剛拉開,誰能大意的可以高枕無憂呢?更何況以後找份滿意的工作

  是我們的宿願!我現在的學習,其實是讓自己的心踏實一些,我今天的努力,就是今天的從容爲明日的從容甚至爲了後日而做的準備,可是誰又知道後天會是什麼樣子呢?一直被謠傳的20xx 年是世界某日,所以一些人趁機鼓吹不趁着現在好好享受,到那末日到來之時,人就無法再享受到美妙的事物了。倘若20xx年真的是世界末日,我相信真正得人是不會因爲末日的到來而放下手中的學習,工作的。輕易放下手中學習,工作的是那些心中沒有主見的人,是那些沒有寄託的人,是那些隨波逐流的人

  再次,作者提到第三種支配他活着的激情:對於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他同情苦難:飢餓的兒童、被折磨的受害者和無助老人、全球性的孤獨、貧窮和痛苦。然而也通過這些表達對人類應有生活的嘲諷。在司空見慣的環境裏,人是脆弱的。各種單調重複的信息和符號切割着視覺、聽覺以及包括第六感在內的其它種種感覺,沒有人能抗拒,麻木成爲最經常的結果。如今,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所以人類應有的生活,應當是充滿着愛,充滿着人性,平等和諧、有序發展的生活;而社會中卻一直存在貧窮、冷漠、孤寂等現象,這體現了人性的醜惡,社會制度的不公,給人類散佈了災難,破壞了人類的正常生活,壓抑和毀壞了人性。因此,這是“對人類應有生活的嘲諷”。

  羅素在文中提到的三種激情是他在漫長一生中追尋、奮鬥的原動力。而“苦海”、“絕望”則表明這三種激情給他帶來快樂的同時也帶來不安和痛苦。當然,也因爲這三種激情,使他永遠不

  會放棄希望。另外,“冰冷死寂”“深不可測”提示了孤寂的可怕,它猶如黑洞一般吞噬了作者的心。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越反襯了真摯愛情的可貴,從而表達了對愛情的熱烈追求。

  在羅素力量的感召下,我爲什麼而活着?這個問題雖然問的很茫然,在此,我還是想問活在當下的你們爲什麼而活着。爲了親情而活着?爲了友情而活着?爲了恩師而活着?爲了所有對我們友善的人而活着?爲了良知而活着?爲了正義而活着?爲了美好而活着?爲了成就而活着?爲了奉獻而活着?爲了尊嚴而活着 ?

  人生是一條無法選擇的路,我們沒有權利選擇我們的出身,沒有理由抱怨我們的家世背景,也沒有理由爲生活中的跌跌撞撞而怨天尤人。最後,針對自己提問:我究竟爲什麼而活着呢?我不想爲死亡而活着,否則來人世何用? 既然選擇我來到這裏,我就爲體驗生活而活着。因爲活着是一種修行!

《活着》讀後感1000字範文 篇9

  愛情,越是將它看得高尚,就越感覺容易褻瀆它,就越想珍惜它,它是我們成長一定時期的階段產物,似乎上天給人們的愛情都是被精心安排的,無論你是富有的還是貧窮的,是精神上的獨領風騷之師還是窮酸落魄之士,都可以擁有自己的愛情,並且都可以爲愛情“願意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陶醉其中”,愛情給人們的滿足感是其他一切事物難以媲美的。 但是當今的人們,或者從產生愛情的時刻起,人們這種無知的傢伙就用自己的毫不滿足的貪婪欲褻瀆着自己少有的愛情。

  對自己一時迷戀的人窮追不捨,漫無目的耗費着自己的精力與時間,最終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還說是愛情傷害自己。孰不知,就是自己經過深思熟慮想要去過一輩子的人,在精心準備後追求的過程中也可能會發現這不是自己生命所需要的那個人。況且前者也只是一時的衝動。這傷害或許就是衝動的懲罰,自己傷害自己,就像伊甸園內的夏娃和亞當。但終究也是可以原諒的,因爲上帝讓我們傷害我們自己,就已經是對人們最大的懲罰。

  對自己想要傾盡一生的人,我們總是害怕失去,想要爭取太多的時間與精力去彼此在一起,一起玩耍,一起打鬧,一起學習,一起廝混,一起流浪等等,多數時候甚至是刻意地安排所謂的邂逅。可是,如果愛情可以衡量爲一種定量的東西的話,上天賦予每個人都是相對等量的愛情,經營愛情的時我們不得不支出着這些東西,支出的越多,我們自己擁有的就越少。到最後可能會透支,並且讓自己遍體鱗傷,痛苦餘生。所以,我們應該都得順其自然,懂得珍惜。這裏我們似乎可以通過閱讀大自然變遷的規律來體會和把握平衡感,《物種起源》應該是不錯的選擇,或者最近的一部影片《海洋》也還好。

  總之,不管怎樣,愛情還是讓我產生了無限的渴望,也似乎可以在尋找愛情的過程中,瞭解到更多的自己,找回更多的自我。

  知識,不一樣,我們可以隨時獲取它,相對的容易得到,但是也容易失去,所以“活到老,學到老”,它是終身產物。小時候,根本不懂得什麼是給自己學,這種思想幾乎持續到了高中時代。即使是高中時代,也只是知道“只是能夠改變命運”,但是如何改變?一片混沌。直到現在,可能對知識的認識仍然只停留在表面的表面,還是不知道知識具體能夠怎樣改變命運,因爲總感學得太少。但不可否認,我已經對知識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渴望,“學無止境”,真是這樣。

  學習文學,可以培養精神之氣,身子薄弱的我們需要文學的積澱,明事懂理,修身養性。“寶劍鋒錯磨礪,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堅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粉身碎骨渾不怕,卻留清白在人間”的頑強,“會當擊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豪氣。路瓦栽夫婦的執着,葛朗臺的吝嗇,變色龍讓人厭惡的嘴臉,我對叔叔于勒的冷漠,最後一課的悲壯… …我們在文學的殿堂,“取之無盡,用之不竭”。

  學習自然科學,我們可以瞭解自然變換,從而體會自身與自然是怎樣的格格不入,感慨自然的偉大,“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相比之下自己的生命多麼的渺小,但也萬不可沉浸於消極悲觀之中,“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人雖弱,但也可得“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耳聞成風,目遇成色”。

  學習社會人文科學,我們可以瞭解人類發展的文明與規律,朝野更替,興衰相隨,“剩餘價值”的產生,社會性質的變革發展等等,足以讓我們再次渺小,但是我們儘可在這邊海洋打撈自己所想要的,滿足自己的貪婪慾望,增加自己的情商,經營自己的人脈網絡,將信息的不對稱性增大增強,因爲“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或許這樣的理解是極端的,可是現實生活中是存在的,有大家雲:“存在即合理”。可是現在的我是排斥這樣的,有人會說你還不懂得現實,還不自知。但是我寧願這樣,一箇演講似乎可以讓我們看到曙光——羅永浩,就是老羅最近在保利劇院的演講。

  我相信對知識索取到一定程度,我們自然會創造新的思想,新的知識,即便有時也只是灌溉了自己的心田,但我們也會是快樂的。所以,這裏我們可以大膽的貪婪。“月滿則溢”,我們也不是例外。

  對世間苦楚的憐憫之心,似乎是精神與物質的共同作用,有精神沒物質支持,我們會力不從心,有物質沒精神支撐,更是白搭,所以“人類和平”現階段依然處於呼籲階段!

  如今的我只是想心懷一顆感恩的心,儘自己的綿薄之力,去幫助能幫助的人們。是在力不從心,我也不會自責,因爲把自己管好,儘量減少自己的苦痛與煩惱也算是減少一些世間的苦痛。好好活,做有意義的事… …

  最終,還是要感謝我的爸爸媽媽,給了我生存的前提。再之,感謝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

  或許,這些只是想象;或許,夢想成真很難;或許,我會變得比現在所想的現實更加現實,但至少,許多年之後我還能知道我曾經這麼想過,我曾經盡力去做過。夢是好的,我們都想盡力去做,一點點靠近夢,即使真的不能實現。

《活着》讀後感1000字範文 篇10

  人爲什麼活着?這個問題很大,是有史以來所有哲學家都盡力回答的問題。哲學有三個基本問題: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將到哪裏去?我們爲什麼存在於此?稻盛和夫在本書中清晰地回答了這三個問題。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將到哪裏去,這兩個問題可能沒有認真的思考,但是對於“我們爲什麼存在”,估計是很多人經常思考的問題,也就是我活着是爲了什麼。翻書之前,我也靜心思考一下,人爲什麼活着?人們大概有以下幾個理由吧:

  一、活着是爲了人類的解放。在革命時期,這是最崇高的理想,但在物質豐富的年代,人們的精神反而貧乏了,人們變得現實了,這麼崇高的理想好象已不現實。

  二、活着是爲了真理,尋找真理。就象蘇格拉底以自己的無知之知,追求真理。

  三、活着是爲了喫更多的飯、享受更多,或是爲獲得更多的名譽、更高的地位、更多的金錢,現在所有人都好象被現實劫持了,奔命勞碌,活得很累,但就是停不下來。

  四、活着是爲了追求自己理想、實現自己心中目標。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這是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了。人們解決了溫飽問題後,追求名譽地位金錢大多隻是處於追求安全感、歸屬感、或受尊重的二、三、四層的需求。自我實現是爲了實現其人生的意義,已不在乎名譽、地位與金錢了,即使追求的過程中帶來名譽、地位與金錢,但已超越了這些。

  五、活着是爲了受苦受難。斯科特說,生活是艱難的。確實是,我們活着受的苦還少嗎?

  六、活着是爲了愛。很多做了父母的人都明白對子女的愛。有些劫後餘生、大難不死的人也會暫時開悟,深刻理解了生命的美好,以前追求的名譽地位金錢連糞土都不如。他們心中充滿了愛,每一線的陽光、每一片的綠葉、鳥鳴、微風,都是愛的體現,平時在馬路邊上感到厭惡的嘈雜紛亂,都充滿了愛與圓滿。託利的《當下的力量》,克里希那穆提的《愛的覺醒》,不就是提倡爲愛而活嗎?

  七、“爲什麼活着”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會變的。弗蘭克在《活出意義來》,說:生命的意義是會改變的,但永遠不失其爲意義,我們能以三種不同的途徑去發現生命的意義:(1)創造、工作。(類似於“自我實現”)(2)體認價值(類似於“愛”),(3)受苦。

  稻盛和夫的《人爲什麼活着》,對此問題的回答與弗蘭克三種途徑類似。

  稻盛和夫這本書各章篇幅短少、文字途述平淡,論述了衆多主題,給我的感覺是博大寬廣,但也不失深度。雖然本人並不認同作者的所有觀點,但收穫頗豐,有很多精神上啓迪與激勵。舉例以下三點:

  一、利他之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老子說,既已爲人己愈有,既已予人己愈多。黃金法則:你想別人怎樣待你,你就先怎樣待別人。因果報應,種下什麼因收穫什麼果。人類社會存在互惠法則。這是簡單得很多人看不到的道理,人們通過爲他們提供產品和服務,才能得到自己所得的。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中,競爭、叢林法則、適者生存、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大行其道,以至於這真理,很多人看不清。這被智者、聖人、哲人們提倡了幾千年而未消亡的真理。

  二、思想即物質。你有什麼樣的思維心態,你會吸引什麼樣的人在身邊。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你有什麼的思維,你就有什麼的行爲,你有什麼樣的行爲,就會產生什麼的結果,你的行爲改變你身邊的環境。按吸引力法則的說法,你周圍的一切,是你的思想吸引過來的,是你思想的外在體現。

  三、六度波羅蜜:持戒、佈施、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知行合一,對提高自己心智以及對自己子女教育,有很大的啓示。

  最後,還是以稻盛和夫的話來自勉:“無論你讀過,聽過多麼好的道理,不親身實踐就毫無意義,爲提高心性,到聖賢們的著作中尋求真理,乍一看,盡是理所當然的、太簡單的道理,很多人往往用頭腦理解後,就自以爲已經掌握了,已經成了自己的東西了,其實不然,他們並沒有真懂,因爲他們不想將這些真理付諸於實踐。”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