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讀後感900字(精選5篇)
《安妮日記》讀後感900字 篇1
那是一段並不美好的日子,剛過完13歲生日的女孩安妮跟隨家人躲藏在父親公司的頂樓上。爲了不驚動別人,安妮做什麼事都是小心翼翼的,連上廁所和用水的時間都被控制,還常常擔驚受怕。
在這樣的環境下安妮拿起筆記錄頂樓內每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她思考戰爭、反猶太人主義,思考與父母的關係、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她逐漸由一箇任性的女孩變爲成熟的少女。
“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抬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爲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爲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在日記裏寫道。
安妮是一箇樂觀的女孩,字裏行間都透漏出她對未來的美好希望,她將溫暖帶給了周圍的每一個人。當人們都在黑暗中掙扎、絕望時,她正等待着黎明並鼓勵別人,溫暖別人。
安妮想當一名記者,但這個簡單的願望被當時的黑暗籠罩和淹沒,像海面上的泡沫一般,只能遠望而無法觸碰。但她依然懷着希望,用樂觀的眼神觀望現在,暢想未來。
日記本該是少年少女記錄日常,平凡而快樂的“流水賬”,而隨時受着死亡威脅的安妮卻留下了一本不一樣的日記!因爲希特勒發動的戰爭,她的美好花季被埋葬在納粹集中營裏,冰冷黑暗的集中營成了她人生的句點。戰爭不是我能想象的,我也不期望有戰爭來臨,我只能敬佩和緬懷這位女孩,同時珍惜現在的時光。
“我希望在我死後,仍能繼續活着。”
她做到了!1947年,倖免遇難的安妮的父親,將安妮的日記整理後出版。迄今爲止,日記已被譯成5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三千萬冊,成爲一筆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也許,在法西斯的瘋狂怒吼中,還有許多孩子在微笑着說:“我相信善良。”
我不敢去想象當時的情景,也無法可想,但日記裏自始至終滲透出的一份溫暖卻讓我無法忘記。戰爭能摧毀一切,但它無法摧毀人的心靈,正因爲如此,纔有了《安妮日記》,它寄託了一箇少女的美好願望,記錄她對自己和社會的思考,感動和啓迪着我和更多人。
願安妮能將這溫暖永遠留在人世。
《安妮日記》讀後感900字 篇2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豆蔻年華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期。似一縷陽光,如一 陣清風……那時的我們擁有最純真的笑容。
在《安妮日記》中“安妮”把開始記錄是13歲,在15歲被納粹抓獲。——她把那“美好” 歲月記錄了下來。
我們在想象“安妮”過得舒適生活,錯了!
安妮是一箇猶太小女孩,她正生活在二戰時期,爲了躲避納粹的殺害,於是隨家人躲到了 一間密室裏,度過了漫長的25個月。
在十三四歲我們應該享受着老師的教育,父母的疼愛,擁有最美麗的笑臉,最動聽的笑聲 ,享受花季的幸福,快樂和友情,可是“安妮”只有日記本陪着她。
我不敢想象密室裏那黑暗的時光,這裏沒有陽光,沒有快樂,只有飢餓,只有恐懼和病痛 一直折磨着他們。“安妮”在這種環境下中學會了:不屈服,不氣餒。她善於思考自己所犯 的錯誤,正視自己的缺點。
安妮初進密室,對“凡。丹夫婦”是厭惡的,對母親的責備的不滿……可是“安妮”學會了 自我改正,包容……在密室的生活由一開始的厭惡,到真正安定下來,度過了漫長的25個月 。
“安妮”在密室中喜歡上了“彼得”——一箇靦腆的男生,在這個密室裏“安妮”有青春的 萌動。在這個黑暗的密室裏“安妮”用她的樂觀,滿懷理想感染着身邊的人,感染着“彼得 ”,於是“彼得”也悄悄喜歡上了她。
在1944年8月1日,“安妮”放下了筆,故事結尾的很突然,留下了很多的幻想——“安妮 ”被納粹抓走了!
仔細回味,這本日記,筆調貼近我們,又和我們的生活大不一樣。“安妮”把成長中的困 惑與好奇真實地記錄出來,在日記中“安妮”對自己的情感直言不諱,讓我們好像看到另一 個自己。
我們應該爲自己感到慶幸,我們沒有渡過那漫長的25個月,我們是在歡笑中度過的。“ 安妮”也是幸運的,她在這時間裏,認識到了自己,學會了堅強,熱愛生活。
可愛的“安妮”在納粹的迫害下永遠的閉上了眼,距離她16歲生日僅剩3個月,距離這個 集中營集中營獲救僅剩1個月,“安妮”用自己的筆寫出了“痛苦”的密室生活,讓我們這些 正值豆蔻年華的少女不僅深思。
正值花季的我們,應該深思:那漫長的25個月,我們會做什麼?
《安妮日記》讀後感900字 篇3
《安妮日記》這本書是一箇13歲的小女孩安妮用日記的形式記述二戰期間她們一家人居住在密室裏的生活。在安妮13歲生日時收到一箇日記本作爲生日禮物,從此安妮便把它當做自己的朋友並取名爲凱蒂,向她述說着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
安妮的父母是移居在德國的猶太人,1942年德國法西斯侵佔了荷蘭,對猶太人進行殘酷的迫害。安妮一家爲了躲避德國納粹,逃到了父親公司大樓的房屋裏面,那裏從此便成爲了他們隱蔽的密室。在這個窄小的密室裏居住的除了安妮一家還有凡達恩夫婦和他們的兒子彼得,再後又來來了一位牙醫名叫杜塞爾。
在密室的生活每天都提心吊膽,不見天日,他們不敢大聲說話,更不敢外出,他們不得不把密室蓋得嚴嚴實實,窗戶全部釘上了板子或者是厚厚的窗簾,擋住光亮,日復一日他們娛樂的方式便是在電臺裏收聽音樂,偶爾得知道外界朋友被納粹發現的消息,每個人都陷入悲傷之中。每當安妮感到悲傷煩悶她會跑到閣樓打開窗戶享受溫暖的陽光,面對窗外的藍天白雲,絲絲的涼風,安妮便更加感到自己要堅持着,等待光明的到來。
面對單調枯燥的生活,面對煩躁的家人,面對死亡的陰影,安妮在日記中透露出了她的悲傷沮喪,透露出她對自由的渴望,但是這一切並沒有使她內心荒蕪,她從未絕望過,她相信生活相信未來,父親
曾對她說過“無論活在哪裏或怎麼活着,只要生命還在,就有希望”。而安妮也就是秉着這個積極的態度來對抗着這可怕的日子。戰爭帶來的痛苦是無限的,但安妮抱着樂觀的態度,靜靜的等待,等着悲慘的結束。
面對原本安寧幸福的生活,突如其來的改變讓一箇年僅13歲的小女孩如何接受?但是安妮,她體現出了一種以前前所未有的勇氣面對黑暗的生活,面對外面的世界,面對自然,是的,她無比的渴望,就因爲她這種急切的渴望,更堅定了她對生活熱情。
安妮他們在這個充滿恐懼,與世隔絕的密室中生活了足足兩年,在1944年8月4日,全副武裝的荷蘭納粹對辦公室進行了一次突襲,密室中的8個人包括安妮全部被捕。一箇一箇相繼死亡,1945年2月,面對與她相依爲命的姐姐的死亡,安妮的意志被徹底摧毀,幾天後離開了了這個充滿恐懼世界。
安妮曾說:“希望我死後,仍能繼續活着。”而現在安妮象徵着一種在困境中不懈追求光明的精神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安妮日記》讀後感900字 篇4
安妮是一位普通的猶太少女,本應該擁有幸福、快樂的童年,但當時德國排斥猶太人 風氣日盛,1933年,父親奧圖便放棄於德國的事業而將家庭移至荷蘭阿姆斯特丹,安妮便在 那裏上學,暫時有一段平靜的時光。但是1940年5月後,荷蘭爲德國攻佔之後,荷蘭的新統治 者英夸特也將排猶法律於荷蘭執行,1941年夏天安妮姐妹也因此轉入猶太人學校就讀。這段 期間安妮開始寫日記。
1942年,由於納粹捕捉猶太人的行爲日益嚴重,安妮一家決定搬到更隱蔽且安全的地 方,那年的7月9 日,安妮一家與範丹一家搬入奧圖公司的三樓與四樓,以書櫃擋住出入口以 避人耳目,過着隱蔽的生活。應還可以住一箇人,所以後來他們的夥伴又多了一位牙牙醫杜 賽爾。
在”密室“中,安妮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了她在密室中的生活。 安妮自從搬到荷蘭 以後,就一直生活在陰森的密室裏,白天不能打開窗簾,怕別人看見,晚上只能打開一點點 窗戶透透氣,但立刻就要關上;上午喫完早餐以後就不能用水了,因爲隔壁會聽到;再加上 一家人脾氣暴躁,經常大吵大鬧,克萊爾的體弱多病,外面不斷傳來的猶太人被殺的消息, 搞得大家心神不寧。
在密室生活的兩年裏,正處於花季少女時期的安妮,在極度的恐慌與不愉快下,在 暗淡無光的密室裏, 度過了少女成長的關鍵時期。然而她卻毫無辦法,因爲他們是走到處處 都會受到德國人歧視的猶太人。戰爭的殘酷令我們無法想像。
在1944年的8月4日,在光明就要來到的時刻,納粹分子衝進了公司的後屋,逮捕了 這些猶太人,結束了他們兩年的密室生活,最後,安妮以及她的姐姐、媽媽,凡丹夫婦一家 ,杜瑟爾都慘死在集中營裏。克萊爾被送往德國服勞役,中途逃脫;只有安妮的爸爸活着走 出了集中營。
安妮死的時候,年僅15歲,因傷寒而死去,她本來應有一箇美好的生活,但由於 戰爭,她失去了生命。但從她的日記裏看出,她渴望和平,渴望光明。她從一箇不懂事的小 孩子,漸漸成長爲一箇有主見的少女。所以,我們要遠離戰爭,減少戰爭對我們的傷害,讓 和平永駐人間。
《安妮日記》讀後感900字 篇5
有一本書,它雖然年代久遠,但寶刀未老;它曾久經滄桑,卻面孔如新。它就是‐‐《安妮日記》。
在那個深受着納粹黑暗勢力張牙舞爪的年代,猶太族人民正遭受着滅頂之災,沒有光明,沒有未來與希望。
在納粹的魔鬼統治下,所有猶太人都受着歧視排斥。隨着一道道殘酷的命令下達,猶太族的孩子被強行要求轉入猶太學校,安妮也不例外。自此開始,安妮不能平等的同外界交流。納粹分子這樣的行爲是多麼的自私,令人咬牙切齒。在學校,安妮和她的猶太族同學理應是無時無刻遭受着精神的屈辱。從日記&ldqu;我們的自由已經少的可憐,不過總算還能忍受&rdqu;看出,這時候他們沒有了言行自由,有的是思想束縛的牢籠;他們抬頭望不見深邃而湛藍的天空,看得見的只是黑暗而骯髒的角落。這羣可憐的人們,甚至連在街頭都不能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在我看來,這無疑是納粹分子站在所謂的高角度去質疑一箇民族的骨氣和尊嚴。這羣惡煞窮盡所有手段,想方設法的捆綁猶太人的所有,但我看來,他們用鐵籠子囚禁住的僅僅只是幾幅軀殼,他們捆綁不住猶太人自由不屈的精神靈魂。
緊跟着納粹憲兵的抓捕猶太人行動開始,安妮一家與他們的其他朋友被迫躲在了一座食品大樓。這兒只有小小的幾間密室,狹小黑暗。從此他們便長期的定居在這個祕密的小閣樓中。我覺得生活中,他們的食品供給可能是最困難的一項。在無人問津的小閣樓裏,他們根本沒有任何外界援助,只有夜晚偷偷的跑去,還只能是去&ldqu;黑市&rdqu;購買食物。由這一個詞語的選用,就可以看出在納粹統治下,社會各民族的不平等,還能隱隱透出社會矛盾的不安存在。仔細看過,從這些日記文字中,單是食品一項,就制訂了看似繁瑣的許多規則,&ldqu;早餐每天早上九點,星期日和假日約…….&rdqu;。我想,正是這些平時看似無用的食物和喫飯規則,才能維持在困難時期小閣樓裏的長久生存。這恰恰更好的體現了安妮與他們的鎮定智慧。從這些一箇個小小的生活片段中,安妮向我們展現了他們躲避納粹的真實的生活細節。
也許安妮的生活只是簡單地敘述艱苦的生活,也許安妮的生活是那時候猶太人生存的一箇縮影……但我覺得無論安妮日記是什麼,它永遠體現着在特定困難時期,人們所體現出來的鎮定智慧。在我看來,這種智慧的產生可能是被壓迫的,是被束縛的。但這種智慧的價值一定是萬分寶貴,值得我們去好好深思與琢磨。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