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1500字範文(精選6篇)

《論語》讀後感1500字範文 篇1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裏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爲一箇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爲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箇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孔子,一箇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箇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箇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爲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箇廣泛的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爲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爲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箇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啓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衆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爲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完善。

《論語》讀後感1500字範文 篇2

  《論語》,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編錄的孔子的經典語錄,這部曾被譽爲治國之本的《論語》,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嗎?今天還能啓發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南宋光宗紹熙元年,當時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爲四書,並彙集起作爲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爲:“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

  大家別以爲,孔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因爲我想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我從書中得知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他宣揚一宗剛整的人格:“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已成仁。”孔子的思想中的精髓已成爲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爲一箇中學生,我們也應學習古人的精神傳揚仁愛,不是嗎?

  《論語》讀後感[600字]作文

  這個學期,我們學習了論語裏的古文,裏面有教人們做人的道理.比如:有子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鮮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意思是:有子說:"他(她)做人孝順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歡冒犯長輩的人是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而喜歡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定做人的道理.孝順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卻沒有做到孝順父母.

  父母們總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絕了,他(她)們叫我去買東西,我也拒絕了.只要是父母們叫我去幹的事情,我都沒有完成.

  有一次,母親叫我去買麪包,我沒答應,這次她生氣了:"只會喫,不會做,真是一箇窩囊廢."說完,還打了我.母親從不打我,從不罵我,從不生我的氣,這次她是真的發怒了.我傷心極了,躲到被子裏去哭.

  從這學期學了論語後,我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學了論語對人是非常有用的!會讓人體會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偉大!雖然父親有時候讓我乾的活比較重,但是他們是爲了讓我體會到勞動的收穫!雖然我犯錯時被他們批評了,但是我不怨恨他們,因爲我知道:他們表面是在批評,但暗中卻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一種愛,這種愛是別人感受不到的愛!

《論語》讀後感1500字範文 篇3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以語錄體對話文體記敘了孔子及其教弟子的人生痕跡,以及他們心靈的追求。《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在歷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開國宰相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論語》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而且在世界範圍內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被稱爲東方的《聖經》。孔子的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 僅憑着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 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涉及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等各方面,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常言道:百行孝爲先。孔子也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其意思是如今所謂的孝,是說能養活父母就可以了。然而至於狗和馬,都能得到飼養。如果對父母不恭恭敬敬,那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是的,孝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但是,孝順不僅僅是能養活父母,而是要和顏悅色地對待他們,使他們得以安享晚年,此之爲大孝。對呀,如果只是養活他們,別的就一切都不理,那與對待豬狗又有什麼不同呢?所以,孝順要真心用孝德去對待自己的父母。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箇沒有信用的人,在社會生活是很難立足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治理國家也應該講求誠信。季布“一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可見,講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還能給人們帶來福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這一條旨在告訴我們在不同的年齡段,我們要做的事情是不一樣的,我們的思想也隨着年齡的增長而逐步成熟,見解也更加完善。不說要做到和孔子一模一樣,也至少是要有一箇目標,給自己的人生一箇明確的定位,如此,才能在老年時能夠“隨心所欲”。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這幾條則是在告訴我們該怎麼學習,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學生,漫漫求學之路,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

  讀《論語》,讓我們領悟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學習的正確認識,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實生活中的理性道德。總之,《論語》從多種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徵,作爲兩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們今人有許多共同之處,其中的許多思想是當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爲今用”。我們今天也常會說,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特別是在我們努力創造和諧社會的今天,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顯得尤爲重要。

  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論語》讀後感1500字範文 篇4

  我讀《論語十則》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箇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孔子,一箇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箇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十則》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箇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必須與我們這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十分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爲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能夠說是盡到孝了。”那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帶給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十則》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齊,那麼其中必定有能夠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好處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箇廣泛的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必須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羣衆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爲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爲它用心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務必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箇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啓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衆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爲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爲禮貌、昌盛、禮儀之邦。

  爲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可我是學工科的,對這一方面也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必須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滋味。

《論語》讀後感1500字範文 篇5

  對於整個東方的文化而言,孔子也許算是最特殊的存在。西方人總試圖將儒學作爲宗教理解,他們所看到的孔子是一位精神的偶像,也許,如果所有無法擺脫的精神制約都可以視爲宗教的話,孔子確實是這樣一種後果的直接締造者。但實際上這種認識存在非常大的偏差。虔誠的教徒永遠不能理解的是,在中國宗教始終不過是無數圍繞“治世”而採取的手段之一,不會有一箇帝王真的允許哪個宗教來控制他世俗的天下,所以也不會有哪個人懷着神聖的心情認真去探討神存在的可能性。中國不會出現像文藝復興那樣的人性覺醒期,因爲中國人的眼睛,從來沒有片刻從人生活的世界移開到上帝的宇宙中去過。中國的哲學是徹頭徹尾經世致用的哲學。“子不語”所表達的表象的敬畏之下實質則是漠不關心,以致所有“怪力亂神”在最初就驅逐出了研討的範圍,也使得在後世這種實用主義的風氣經年不絕。

  東方的讀書人,總是懷有類似“勸世”的情結。所以孔子長久擔當的真正角色是教育者。在他本人的時代,儒學倡導的是人的自制,上至君王,下至草民,人應該使自己向一種理想人格趨近。孔子將之定義成爲“君子”。通過強調人的修身與自省,孔子宣揚當一箇君主的自我修養達到完善,那麼他的權力就可以通過最和平高貴的方式來保證。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天真,因此我們看到後世雖將孔子本人拜爲先師,卻沒有幾個強大的君王是按照他的理念在經營他的政權。儘管如此,那些對於理想人格的設定卻並沒有被輕賤。今時今日,中國人的道德標尺也依然圍繞着它們,謙遜淡定博學慎行的君子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始終被嚮往,但它一直以來被推崇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爲誰也還沒見過它的完成。那些勸誡簡短如“不遷怒,不二過”,如“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卻無一不是包含了對於自身情緒與意識的雙重控制,“君子”是一羣有着絕對精神力的人,從這種意義上看,孔子相信個人意志的力量勝於環境的影響力,因爲在他的描述中,“君子”無所謂貧富職業境遇,他們從不慌張,從不刻意爭取,永遠只是物來則應隨遇而安,泰山崩於前而面不變色,而一旦被委以大任,他們又能把一切都做得很好。

  儒學的本末,都成爲這個悖論之下的一箇圈套。這個圈套的根基是一箇絕對正確的假設,它決不可能實現,同時任何理論又都不可能推翻它,結果就是連它的創造者本人也被它套了進去。諷刺的是現實之中,孔子並沒有像他所說的那樣應該只是做好全部的準備來等待時機的降臨。我們看到過最標準的智者形象,是像老子那樣遁世於飄渺的。因爲如果看清了全部的現實,就會明白要改變已成規矩的方圓只能是種妄念。我很難相信孔子真的認爲他所理想的世界可能到來,他所留下的形象也從來不是這樣一箇野心而自負的人。在他所留下的關於自己理想的敘述中,我們看到的是和所謂“治國平天下”截然不同的方向。他喜歡音樂,嚮往沐風逐月的清逸閒悠,崇拜老子,直言見老子猶見真龍。但是最終他一天也沒有真正去落實過他的憧憬,他捨棄了清高與優雅,以卑微的姿態投身於時代的洪流中,試圖用老邁的身軀擋住滔滔的江水。而這一切的理由,也許只是出於一種悲憫與責任感。他揹負了整個時代的理想與現實。他的智慧一定使他看到了未來只會是現實的不斷重演,被遺忘的美德從不會被喚醒,就如它們從來不曾真的存在過。帶着這樣的矛盾與感傷,他一生都在做一件明知不可爲的事。如同一句古老的箴言所說:巨大的悲憫,超越了善。他註定會失敗。他成爲了不可被戰勝的人。

《論語》讀後感1500字範文 篇6

  學校爲了促進教師的學習成長,在假期裏開展同讀一本書活動,併爲每位教師贈送了《論語》和《是什麼使教師進步》兩本書,使我們在學習中得到收益。

  孔夫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智慧啓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後人尊稱他爲“聖人”。

  《論語》是聖人的經典著作。《論語》語言質樸,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它在人們的思想中有深刻的影響,得到了後人的信仰、尊重,是後代人必讀的一本聖書。特別是教育工作者學習這本書受益非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翻譯今天的語言是:“把老師教給你的知識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識在現實中實踐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奮人心的事。”孔子認爲作爲教學過程的一方——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就應該是快樂之事。孔子的教學思想完全是一種啓發式的教學思想,並且十分看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在實踐中鍛鍊知識和提高知識能力的培養。孔子的這句開場白就是告訴弟子們,理論聯繫實際,把學來的知識放到實踐中去纔是真正的知識,才能證明你已經把握了知識。而真正懂得知識的人在現實中的運作會興趣倍增,會自然產生出需要更多知識的充實。

  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不禁引起了我感慨:“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校領導真是我們的救星,及時爲我們增加營養。

  當今社會知識裂變“一日千里”,知識在不斷更新。用傳統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事物已經跟不上社會形勢的需要,所以老師要經常更新知識結構,要對新知識保持長久的好奇心與敏銳感,爲了培養能夠適應這個社會需要的人,老師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實踐。

  學習、實踐的重要性,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可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方法,都是重中之重。只讀書學習而不會積極地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讀死書。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解,精神疲憊,就成爲“紙上談兵”。所以,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不僅要多讀書、認真學習各種先進教學經驗、優秀論文、教學先進案例,而且要勤加思考,不斷將所學知識與日常教學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將理論知識化成爲實際行動,只有這樣做才能使我們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之不斷符合社會的需要。“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解釋爲“在溫習學過的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那麼就可以當老師了。”這也就是對我們學習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們在學習中不斷“溫故而知新。”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努力,才能使我們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社會的需要。相信只要我們深刻體會《論語》中的精闢言論和孔夫子“自強不息”的精神實質,並將其作爲行動準則,不斷努力學習,不斷實踐、反思,定能爲我們的社會培養合格的下一代。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