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家的讀後感700字(精選7篇)
關於家的讀後感700字 篇1
《家》以嫺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衆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血肉豐滿、個性鮮明、栩栩如生。覺慧應該是巴金老先生筆下具有一箇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箇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這個第十版序中這樣寫到:“一箇舊禮教的叛徒,一箇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裏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覺慧正是這樣一箇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會的弊端,他反對舊禮教。同時,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於反抗,並且最終衝出了那個封建禮教的大家庭的束縛,乘着不停東流的綠水走入了他嚮往的新生活。
巴金老先生筆下的《家》是當時社會的一箇縮影。而《家》的那些子弟們正代表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專橫、衰老、腐朽的最高統治者高老太爺。那些官員仗着自己的官職,隨意支配人,在無形中,人們對他產生了怨恨,對他也產生了無形的威脅。還有像狡猾貪婪的四老爺克安的貪官,他們運用自己的小聰明,毫無顧忌地從公家手中“榨錢”,社會中也有像腐化墮落的敗家子五老爺克定的青少年,他們整日沉迷於網絡的虛擬世界,他們由於承受不了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自甘墮落。儘管有如此之多的“烏雲”,但它永遠遮擋不住“太陽”的光輝。
總之,《家》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受苦、掙扎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爲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
關於家的讀後感700字 篇2
魯迅先生是我國的一位大文豪。他的文章犀利而又貶低世俗;他的爲人,更是不言而喻。如今,魯迅這個名字已經家喻戶曉。
《有的人》是當代着名詩人臧克家爲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年週年寫的詩。這首詩用簡樸的語言描述了魯迅先生那崇高的自我獻身精神與舊社會中那些反動統治者的醜態。
有的人雖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卻猶如行屍走肉。有的人一生爲人民着想,這種人雖然生命不復存在了,可他們的精神卻永駐人間。有的人其在人民頭上,人民把他摔垮;有的人願爲人民做牛馬;有的人想流芳百世,卻早已臭名昭着,有的人願做野草,然而野草青青;有的人只爲自己,大家看到他的下場;有的人甘爲他人,人民把他舉得很高很高。
魯迅先生就是後者。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他是一株野草,有了他就有希望,他更是一位英雄,人民的英雄!他的一生都在爲人民拼搏着,他點燃了幾代中國人奮發的星火,他用銳利的眼光爲我們指引着前進的道路,他抨擊黑暗、追求真理,他用尖利的筆刺向敵人,用溫暖的大手撫慰同胞們。
魯迅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那“俯首甘爲孺子牛”的可貴精神將會世代相傳。既然魯迅先生能爲人民無私奉獻、鞠躬盡瘁,而我們爲什麼不能呢!所以,我們要牢記“魯迅精神”,將來做一箇像魯迅先生那樣真正的、有價值的人。
關於家的讀後感700字 篇3
讀了《我想有個家》這本繪本,我的感觸頗深,不吐不快。
《我想有個家》這本繪本,作者是伊芙·邦婷。這本書講了“我”和爸爸因家庭變故,被迫住在機場,他們在機場要時刻提防,不被發現,併爲自己想有個家的夢想努力着。
文中講到“我看見一隻小鳥飛進機場出不去,經過幾次周折終於飛出去了。”和“當我看到別人有個家想抓狂的時候,我想起了那隻小鳥,他努力想飛出機場,最終飛出去了。”給了我很大的感觸。那段文字看似舉了一箇小鳥飛出機場的事件,實際上是借物喻人、託物言志。暗示着,我和爸爸“人窮志不窮”,只要努力地攢錢,爲了自己的夢想堅持不懈的奮鬥,就一定會有希望,擁有屬於自己的公寓。
讀着讀着,我不禁聯想到,一些人爲自己的夢想堅持不懈的努力着。著名女作家張海迪,因五歲患罕見病而高位截肢。但他並不自暴自棄,而是完成自己的夢想,創作文學作品幾百多萬字。音樂家貝多芬,雙耳失聰,但並不與音樂隔絕,相反,還通過自己的靈性創作了一部又一部美妙的音樂作品。漢朝司馬遷,寫《史記》時被處宮刑,但他仍然忍辱負重,咬牙寫完了《史記》這部鉅著。這些例子,跟主人公爲想有個家的夢想努力是多麼相似。
可是,這個世界上卻有多少人放棄了自已夢想,有多少人在努力實現夢想的過程中半途而廢,有多少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這多麼可悲呀!連殘疾人都堅持着自己的夢想,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爲自己的夢想堅持呢?
《我想有個家》這本繪本意義深刻,僅僅通過文字和圖畫,就讓我們懂得了一箇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的道理: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夢想,不管你的處境和遭遇。因爲總有一天你會實現你的夢想,到時候你會感謝當年努力的自己!
關於家的讀後感700字 篇4
巴金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在走馬觀花中,我很快地把它讀完了,在讀這部名着時,我的心充滿了悲憤與憐憫,即使現在讀完了,我的心還是被其中的主人公佔據了,我的心在燃燒,我的思潮在翻滾,我是在悲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爲自己慶幸,因爲喫人的封建禮制已被前人埋葬,我應當感謝他們。在無數的可憐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後,一些可愛的勇敢的人奮起而攻之,打碎了,幻滅了,一箇嶄新的時代已經到來,從前飽含女子血淚的舊路我們不會重蹈。這是最大的幸運啊!
作爲大哥的覺新樣貌清秀,品學兼優,本有着大好的前程與美滿的夢,但在喫人的封建禮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別人難以明瞭的苦衷,博得長輩們表面上的暫時的友好對待,但他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他被迫與所愛的梅分離,娶了另一箇少女,梅卻被嫁到趙家受氣,不滿一年即守寡回孃家,最後含恨而終。他也熱烈地愛着她的妻——一箇善良貞靜的女子,但他卻不能保護她,讓她任人擺佈,聽着她在爲他生第二個孩子時的痛苦的呻吟聲卻不能進房看她,知道妻因難產而殞逝卻不能與之見最後一面,卻只能夠忍受。他甚至還做過封建禮教的劊子手,逼二弟覺民完婚,但最後,他有了一點覺悟了,他終於幫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這個可怕的”家”!
我討厭覺新這樣的人,他是那樣的懦弱,那樣的無能,他不去爭取他所愛的梅,也不能保護他所愛的妻,他還是一箇男人嗎?他眼睜睜地看着這個他一直維繫的家扼殺他最愛的兩個女人的生命,是他的懦弱害了她們啊!他的順從扼殺了他自己,也摧毀了她們。然而,他卻是最值得人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滅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掙扎,沒有幸福可言,更沒有希望所在!這是多麼可悲的一箇人物!這是怎樣一箇喫人的世界!我詛咒這個黑暗的世界,但對於覺新,我就能夠憎恨他嗎?他是最大的犧牲者啊!我是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
二哥覺民,擁有進步思想,但不堅定,他是處在守舊與進步之間,然而,就是這樣,他憑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幫助,贏得了琴——一箇進步的充滿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說是《家》中最幸運的一箇了!
三弟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意堅定,他最初與俾女鳴鳳相愛,但無情的長輩把鳴鳳迫得投湖自盡,這成了覺慧心中一道永遠的痛!在這一點上,我比較討厭覺慧,因爲他的自私,連鳴鳳向他訴說一切的機會都給扼殺了,他還曾想過放棄鳴鳳,讓這樣一箇十七歲的純結少女嫁給六十多歲的老頭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鳴鳳爲他犧牲了,她爲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溼淋淋的屍體,和一箇蒼白的吻。覺慧的反抗爲他贏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終於擺脫了這個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爲了事業失去了愛情,或許在那個時代,愛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但在今天,在我看來,沒有愛情的人生是不完滿的。
關於家的讀後感700字 篇5
文章講了近代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換舊畫時從梯子上摔下來,他覺得奇怪,便把想法記下來,這對他研究相對論有很大啓發。還有一次,愛因斯坦在雨中等一位學生,朋友誤認爲他在揮霍時間和青春,他卻不以爲然,覺得自己想出了一箇出色的想法。還有愛因斯坦無論在爲成名時還是成名後,他總是穿着件舊大衣在街上行走,朋友們很疑惑,但愛因斯坦卻泰然處之。
從這篇文章中,我瞭解到愛因斯坦是一箇善於思考,珍惜時間,生活簡樸的人。 魯迅曾說過:“節約時間等於延長一箇人的生命”。愛因斯坦的事蹟不正是一箇很好的說明嗎? 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難道不是珍惜時間善於思考所結出的碩果嗎?
一幕幕世人感嘆,佩服,催人奮進的畫面總是閃現在我眼前。再看看我自己吧,在溫暖舒適的家庭裏,卻既怕苦有怕累,老是不能持之以恆地發奮學習。我做數學題遇到難題時,不勤于思考,不會的就丟在一旁,或者抄別人的答案,他們再給我講解思路時,我又聽不下,都是因爲我不愛思考的原因造成的。嗨……真是太不應該了!幸虧我現在知道人家時怎樣學習的,如何考好的,正視了自己不愛動腦筋的缺點,我課真的得感謝愛因斯坦,他然我懂得一箇平凡的人時如何成爲一箇世界公認的大科學家的道理,也使我懂得了只有思考,成功才能和你握手,因爲思考時成功的翅膀,這一切正激勵着我發奮圖強,馬不停蹄地衝上學習的最高峯!
讀了這篇文章,我覺得要向愛因斯坦學習,他善於思考,珍惜時間,生活簡樸的精神,激勵着我幼小的心靈。我要從現在開始認真學習,不懂就思考,勇不放棄,不辜負父母和老師對我的期望,讓我插着成功的翅膀飛得更高,更高!
在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就像乘坐着時空穿梭機一樣,又回到了他們那個年代。
在這些科學家中,我最崇拜居里夫人。因爲她獲得過兩次諾貝爾獎,在女科學家裏,她是獨一無二的。她之所以能有這麼大的成就,與她的辛勤工作是分不開的。她和她的丈夫一起用了800噸水、100噸化學試劑才發現了1克鐳,人們都叫她“鐳的母親”。因爲居里夫人忙於實驗沒時間看孩子,她都抱着孩子啃着乾麪包做實驗,她這種忘我的工作精神真是值得我們學習。
關於家的讀後感700字 篇6
請問一下:“你有家嗎?”哦,你當然有家。要是你知道還有人沒有家,只能住在機場,你肯定會大喫一驚的。
《我想有個家》是由伊芙。邦廷著,Ronald Himler繪圖。這本書講述了小男孩和爸爸暫時生活在飛機場,他們都很努力地賺錢,想擁有屬於自己的家的故事。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世界上有很多窮人,他們無家可歸,我們要幫助他們。
小男孩和爸爸是兩位樂觀、細緻的人,故事是通過小男孩的嘴講述出來的。他講述得平淡而真實,讓我時而開心,時而傷感,心情不斷地變化。小男孩和爸爸,每天都提心吊膽地生活在機場,每晚都坐着睡覺,以免被保安趕走。如果被趕走,他們真的就徹底沒有住的地方了。除了小男孩和爸爸住在機場,還有丹妮一家、斯洛卡姆先生……他們都住在機場。斯洛卡姆先生、威爾森先生和一位女士就被趕出機場了。如果他們有家,他們就不必這樣小心翼翼地生活。如果他們有家,他們就不會流浪,會過上美好生活。
我要幫助這樣的流浪漢,我的榜樣是海莉福特。
海莉福特五歲時,在路上遇到了愛德華,讓媽媽給了他一塊三明治。從那天開始,海莉福特一直念念不忘當時的情景,她開始在院子裏學着種菜,然後送給窮人。她還爲窮人建房子,讓他們有自己的家。海莉福特得到了許多人的鼓勵和讚賞,也收穫了更多的信心。她一直堅持幫助流浪漢。
《我想有個家》這個繪本讓我們感受到了傷心和悲痛,我們要向海莉福特一樣,關心幫助流浪者,讓他們有自己的家。
關於家的讀後感700字 篇7
幾天前我帶着疼痛的心情讀完巴金的小說《家》,曾經在某一本語文書的扉頁上寫了一句話:“生活就是一條激越的激流”,一年前的某個靜謐的夜晚,對着燙手卻依然白亮的燈管,我心血來潮的爲“活”字進行了拆字解釋——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曾嘆言:“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於死命,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於死命的東西高貴得多。”人可以被輕易的毀滅,但他也有着同水一樣不可忽視的巨大力量,他可以主宰自然,可以使世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別小瞧水,別小瞧人應持有的“簡單”,別讓心的靈魂被“黑暗”所控制、壓迫!
水如人,人亦如水。水,簡簡單單,晶瑩剔透,可從外望穿裏面;那麼既然“人亦如水”,人是不是也應該簡簡單單,“一眼望穿”呢?生活的“活”字,有三點水,這第一點水代表實在,第二點水代表品德,第三點水代表道理;那麼既然“水如人”,人是不是也應該注意“三點水”呢?世界萬物都很美,因爲它(她/他)本身就很美,美在自然,不需要裝點!那麼,生活和自身的心靈世界是不是也應該“很美”呢?
在巴金的《家》中,我再次見識了流動的力量和強大,生活並不是悲劇,它是一場“搏鬥”。在《家》中,我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還有他們的選擇和反抗,順從、叛逆、腐化墮落等,從主人公高家三少覺慧,到主線高家大少爺覺新,從鮮明的“有壓迫就有反抗”的三少爺覺慧,到既不滿於黑暗的舊制度又逆來順受的大少爺覺新,把一場激流一般的“搏鬥”攝入了我的思想中,與我的“生活就是一條激越的激流”重合交織在一起……
巴金曾提問:“我們生活來做什麼?或者說我們爲什麼要有這生命?”並用羅曼·羅蘭的話題做了回答:“爲的是來征服它”!
從《家》中,我伸出手,結果觸碰到了無邊的黑暗,但是,正如巴金所說的“我並不孤獨,並不絕望。我無論在什麼地方總看見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動盪,在創造它自己的道路,通過亂山碎石中間。”這生活的激流會永遠動盪着,不曾停止,也不能夠停止,並且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阻止它!
我們所有人都一樣,活着,就是爲着來征服生活的!縱使內心含着愛、恨、歡樂、痛苦,也絕不曾失去信仰:對於生活的信仰。我的生活還不會結束,我也不知道在前面還有什麼東西等着我,我只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會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載到什麼地方去!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