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讀後感1000字(精選10篇)
高中讀後感1000字 篇1
之前在看木心的《文學回憶錄》,裏面講到關於讀書的事情。在講到英國文學的那一章節裏。有提到關於愛情方面的小說。我特引原文來“勾引”一下大家對這個課題的延伸,說不定哪天得造化出一箇文學上探討愛情的天才。“年輕時不愛看此書,完了,感情上愛情上看不懂《簡愛》,是個老大粗。對《少年維特》,《簡愛》,《茶花女》,《冰島漁夫》,這幾部愛情小說,如果看不懂,不愛看,那是愛情的門外漢門外婆,而且我可以判斷他是個壞人,沒出息。”我也是受了木心先生的“勾引”,加之自己在愛情上的門外漢的自覺,遂歡歡喜喜的讀了這幾本書。我在今天的篇幅裏,特別對《簡愛》進行一些自己讀後感的總結,算是一箇給年老的自己留個念想。
愛情是個謎,只有留給那些懂的解謎的人。
《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在現實的生活裏,過的並不平順。他早年失去母親,一生過的窮困艱難。當過家庭教師,辦過學校都並未有改善過生活。三十一歲寫《簡愛》,轟動文壇,三十八歲結婚,三十九歲因病去世。這裏得提到她的妹妹,也是文學上造詣頗高的,寫過《呼嘯山莊》,至於是誰自己去看。
書中講到了主人公簡愛的兩段感情糾葛。描寫的細膩入微,人物的心理感情變化十分到位,把在戀愛裏的人的形態都呈現的一覽無遺了,把人還原成了一箇人,真實飽滿的人。我想這是解讀愛情的關鍵,但瞭解它卻不是爲了能把握愛情,或控制愛情中的關係,這是一種廣博深刻的眼光,不然自己顯得容易迷糊。
當然我想,我讀這個書,並不總是要讀愛情這個課題,也不總是需要仰視作者的觀點,沒有思考的吸收,彷彿她講的每個觀點都是真理似的。至少她在年齡上與我也不相上下。我只把她當作一箇好友來交談,把她所認識的愛情故事講給我聽。(大家要聽我講愛情,其實不大可能,希望你進到書中去品讀。)
沒有掙扎的愛情不叫愛情,任何的愛情都會引領心靈深處的震動。當然在這裏,我首先需要排除的是,肉慾的滿足和虛榮心的滿足,亦或是爲了金錢,權力所帶來的愛情。在我的世界裏,它不是愛情,只會帶來真實愛情的流失。我知道,這將招致多少人的反對,因爲他們會用各樣的現實問題拷問你,這對你是不好的。但後來我明白了,愛情不是現實的,而是超越現實的,它不能用現實的標準來衡量它,因爲愛情和現實不在同一個範疇內。但愛情和現實也並不衝突,只是許多的人並非有愛情,就忙着現實的安排和籌備,但終究顯得空洞。當然有了愛情,現實也並非遙不可及,現實有了愛情的支撐,走的更加的完滿和強勁。
《簡愛》裏的兩段愛情故事讀來真是動人心扉,如飲好酒。羅切斯特和簡愛的愛情真是非常的曲折精彩。羅切斯特是個極其有錢的人,卻被簡愛所迷倒,瘋狂的愛上了她。簡愛的魅力,我認爲在於:簡愛是個獨立的人,在經濟上不求別人的施捨,自力更生,在思想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不人云亦云。我見許多的人在愛情面前都失去了方向,容易在愛情裏輕易的相信對方,或由環境來做主,卻沒有獨立的見解,不敢質疑,不敢詢問,只會順從,像只溫順的綿羊。
在現實的生活中,一箇月相親就結婚的,我相信那裏沒有愛情,只有交易,門當戶對的交易,金錢的交易。簡愛敢於質疑有錢的羅切斯特先生,雖然他發瘋似的愛着她,最終終於看到了羅切斯特不爲人知的一面,還有一箇已經瘋了的妻子,我還是認爲羅切斯特顯然是在這裏掩蓋了事實,不能說騙簡愛,也算是在愛情裏不夠坦誠。關鍵是,若他坦誠相告簡愛,簡愛也不一定會離他而去。
但是,作爲簡愛,她的思想和觀察入微幫助了她,使到她沒有陷入愛情的漩渦;簡愛,她令我欣賞的是,她是一箇品質特別優秀的人。善良,勤奮,有才華,有原則。講到這裏。我忽然覺得,在今天的社會里,優秀的品格是否還存在呢?在經濟繁榮,社會分工細化的時代裏,人們的品格似乎顯得微不足道,我一邊出於惋惜,一邊又慨嘆自己。但我知道,有優秀品格的人還是大量存在的,他存在於那些高尚的人中,卻不一定存在於有錢或是地位高的人中。品格確實是特別重要的,但是卻不能強行做出,那簡直就是一種素養。只要仔細觀察,還是能看到許多人身上所擁有。
一箇品格高尚的人,註定了她不是一箇庸俗的人。這在愛情裏,卻往往令許多的男子傾心。這個社會里,太多的女子,她們擔心憂慮是否門當戶對,擔心今後的生活是否順當,擔心自己的未來是否辛苦,擔心錢夠不夠多……擔心是允許的,但是卻把它當作了擇偶標準。在《簡愛》裏,透過羅切斯特的口,我們看到作者,對這些庸俗的女子所帶來的愛情是不贊同的,顯得厭煩。因爲在人有困難時,或是落魄時,她們就逃的遠遠的,甚至落井下石。簡愛,她還是一箇忠於自己內心世界,有原則的人。
在第二段的感情裏,她的表哥聖約翰,要追求她做妻子。但是簡愛知道,聖約翰只不過是想完成自己的願望,而把簡愛綁在自己的身邊成爲一箇工具一樣的,聖約翰,自認爲自己是上帝所選召的人,要到印度去當宣教士,他的使命感極其強烈。甚至用各樣的異象和主的命令來要求簡愛,讓她和自己一起去印度宣教,而宣教就必須要成爲她的妻子。雖然,在書中,我們看到聖約翰是簡愛的救命恩人。但是簡愛執意不肯成爲他的妻子。雖然,她曾經也想成爲他的妻子,但是她的內心非常清楚,成爲她的妻子並非因爲愛她,乃是聖約翰要完成什麼主的選召,她不會讓自己失去自由的,她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時間和身體獻給主,但是她不願把自己的心交給聖約翰,這裏她非常的明確。
高中讀後感1000字 篇2
如果你在一間會飛的教室裏學習,你將會怎麼對待呢?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去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樂吧!教室真的會飛嗎?當然不會,“會飛的教室”只不過是一羣少年自編自導的舞劇罷了。這是一本講述校園故事的書,它是由德國作家艾利克·卡斯特納創作的。裏面有情感豐富的姚尼,滿腹才華的戴馬亭,沉着穩重的塞巴修,膽小如鼠的鄔理和爭勇好鬥的馬提斯。他們雖然性格迥異,卻十分珍惜他們之間的友誼。在聖誕節的前幾天,班長戴馬亭收到了爸爸媽媽寄給他的信,因爲家裏窮,沒錢讓他坐車回家。這時,佩克老師把他的年獎學金——本是想和“禁菸老師”一起去旅遊的錢給了戴馬亭,讓戴馬亭可以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過聖誕節。從中我明白了,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我們不能被眼前的困難擊敗。只要我們努力,勇敢地面對人生,總有一天會成功的。這讓我想起了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做了無數次失敗的實驗,總共試用了6000多種纖維材料,最終才確定用鎢絲來做燈絲,提高了電燈的使用壽命。他真讓人敬佩!讀完《會飛的教室》這本書,它讓我懂得了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正如一句話所說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如果同學有困難,我們一定要盡力去幫助他。它告訴了我凡事不能魯莽衝動,事前一定要考慮周全,只有一身蠻力是遠遠不夠的。它同時也教育我要有一顆寬容他人的心,如果別人打了你一拳,你也不要還手,否則會越打越兇,到最後,還不是打個兩敗俱傷,友誼斷裂,你們認爲值得嗎?最後,我希望大家可以去找找這本書來看,肯定會對你有幫助的!
高中讀後感1000字 篇3
他是法國著名浪漫主義作家;他是法國人道主義代表人物;他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領袖;他是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如此多耀眼光環環繞的他就是被人們稱爲“法蘭西的莎士比亞”的文學巨匠:維克多·雨果。
在他精華薈萃的作品集中有一顆璀璨明珠,任由時光荏苒卻依舊熠熠生輝,它就是被評論家公認爲不可或缺的世界文學名著,屬世界文學庫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巴黎聖母院》。
馬克思哲學指出:“物質決定意識”,究竟是什麼樣的景象觸動了雨果的內心,促使他完成了《巴黎聖母院》這一鴻篇鉅製的呢?
四百多年前法國路易十一統治時期,宮廷與教會狼狽爲奸壓迫人民羣衆,人民生活水深火熱,偉大的人民羣衆發起了英勇抗爭,就是在這種黑暗、殘酷的社會背景下,人道主義者雨果提筆激揚文字,創作了這一波瀾壯闊的鉅著——《巴黎聖母院》。這部佳作無情地揭露了專橫、殘暴的封建王朝和陰險卑鄙的教會勢力對善良無辜者的殘害,揭示了在禁慾主義的壓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墮落的過程。同時,它也表明瞭雨果反封建反教會的民主精神和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思想。
這篇鉅著主要講述了醜聾人卡西莫多被巴黎聖母院的神父克洛德收養,做撞鐘人,外貌正經的神父克洛德自從遇見美麗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後,被其美色所誘而神魂顛倒,指使卡西莫多強行擄走愛斯梅拉達,途中被弗比斯騎兵上尉隊長所救,愛斯梅拉達因而愛上了弗比斯。但弗比斯生性風流,被懷恨在心的克洛德刺殺,但沒有死。他嫁禍於愛斯梅拉達,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時,卡西莫多將愛斯梅拉達救走並藏身於聖母院中,乞丐羣衆爲救愛斯梅拉達而衝入教堂,誤與卡西莫多大戰,愛斯梅拉達被由克洛德帶領的軍隊絞殺在廣場上,卡西莫多憤然將克洛德從教堂頂樓推落地下,最後卡西莫多撫着愛斯梅拉達的屍體殉情(故事中還有落魄詩人甘果瓦和丟失了孩子的可憐母親“香花歌樂女”的襯托劇情)。
劇情那麼精彩,卡西莫多和愛斯梅拉達這兩個人物形象也深入民心,贏得了人們的一致讚揚,而我偏偏反其道而行,我心中的男主角是他——人人厭惡的衣冠禽獸副教主克洛德。
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那大惡魔克洛德是如何從善良慢慢墮落成十惡不赦的大惡人的呢?我想,原因有三個。
第一,生活不順:父母的變故使他在19歲就承擔起撫養還在襁褓裏的小弟弟的責任,他把他的滿腔感情都傾注在了這個小弟弟身上。對弟弟的愛使他充滿了憐憫心,收養了醜陋不堪的卡西莫多並撫養他長大。同時,他還幫助教導培養窮學生甘瓦地,使後者成爲作家。他對他的弟弟,卡西莫多和甘瓦地都傾注了深沉的真誠的愛。結果事與願違,他所深愛的弟弟若望成了一箇街頭無賴,卡西莫多和甘瓦地都背叛了他。
第二,身份尷尬:他從小就做了修道士,在彌撒書和辭典中長大,長期的教義並沒有使他思想淳化,單調刻板不人道的教會戒律也並沒有能消除他內心的本能慾望,反而使他一直處於一種壓抑的狀態。所以,當他遇見愛斯梅拉達時,即使他那時貴爲副教主,也無法抑制他情慾的萌動,這是人之本性。這種強烈的愛無時不壓抑着他、折磨着他。他是一箇有情慾的人,但同時他是一箇副主教,身份的矛盾掙扎使得他徹夜難眠。克洛德對愛斯美拉達的愛是真心誠意的,是熱烈的,無可替代的,他甚至願意爲了能與愛斯美拉達相愛,放棄他所有的一切,連同他信奉了幾十年的上帝,這時,他的愛衝破了身份尷尬。
高中讀後感1000字 篇4
自從我讀了《我的中國夢》這本書以後,我明白的:人生如夢,有了夢想,要爲之奮鬥,才能取得成功!這本書主要講了:古今中外的名人爲了夢想而奮鬥,經歷了艱難險阻,最後取得成功的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海倫·凱勒的故事。她作爲一箇在安妮·沙利文的幫助下,不僅完成了哈佛大學的學業,還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國語言。假如給她三天光明,第一天,她要看人,看她們的善良、淳樸與友誼使她的生活值得一過。第二天,她要看光的變幻莫測,看看日出如何落下。第三天,她不僅要看日出,還要看有名的藝術館。盲聾人。這是要何等的毅力才能完成啊!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掩卷沉思。古往今來,有多少名人不是爲了夢想而奮鬥,最後才取得成功的?比如音樂大師貝多芬,從小喜歡音樂,後來憑藉天賦與努力取得了驚人的成績,晚年卻不幸雙耳失聰,備受打擊,但他並沒有沒命運擊垮,後來振作起來,創作了《歡樂頌》等傳世奇音!我們作爲一箇身心健康、四肢健全的人,還有什麼理由,不爲了自己的夢想而奮鬥到底呢?我的夢想是當一名書法家,每當站着練字練了兩三個小時,總會腰痠背痛,腳底發麻,手腕痠痛,也總會有放棄的念頭,但一想到海倫·凱勒、貝多芬這樣身殘志堅的人,一想到我的夢想,全身彷彿充滿了無限的力量,有一箇堅定的信念,支持着我一直向前。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裏,我也能像以前那樣,把夢想轉換爲動力,再苦再累,永不放棄,直到夢想成真,取得成績。每個人都有做夢的權利,但有了夢想,只有爲之奮鬥,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高中讀後感1000字 篇5
這一天,她的童年一去不復返了。作爲一箇私生女,她從小就受盡人們的鄙視和辱罵。隨着母親的自殺,本來定期探訪的父親也彷彿陌路。爲了面子,狠心的父親將她嫁給了咯布爾中年鞋匠拉希德爲妻。誰料上天不公,瑪麗雅姆七次懷孕卻七次流產。動盪年代下又加了家庭暴力,使得她永遠走不出生活的陰影。
十八年過去了,戰亂非但沒有平息,反而愈加激烈。少女萊拉的幸福家庭已被摧毀。她青梅竹馬的連任塔裏克舉家搬遷,兩個哥哥在戰爭中死去,而一枚火箭彈,送她父母上了天堂。無奈之下,她只得也嫁給了此時已年近六十的拉希德。
於是,瑪麗雅姆與萊拉,這兩名阿富汗女子,帶着屬於不一樣時代的悲慘會議,忍受着家庭暴力的重壓,生活在了同一個屋檐下。以前,爲了一箇並無良心的丈夫,她們水火不溶;卻在經歷無數磨難之後,締結了情誼,相濡以沫。
然而,最終拉希得發現,萊拉的女兒竟是塔裏克的孩子。而萊拉亦發覺,當年告訴她塔裏剋死訊的人,竟然是由拉希德唆使並僱傭的。於是,他們爭吵、打鬥。殘忍拉希德竟欲掐死萊拉。危急時刻,瑪麗雅姆做出了令人敬佩的、卻毀滅了她一生的舉動——殺死拉希德。
整本書的語調悽哀,色彩陰暗,當名字卻叫做“燦爛千陽”。以前我不明白爲什麼,但此刻我明白了。
這是怎樣的一副巨大的絕望與微弱的期望共存的、堅強、杯具的生命畫卷啊!
同樣是人,與生活在戰亂中的阿富汗人相比,我們是多麼幸福。想要什麼,幾乎就有什麼。如此多吃多佔,我們平日裏卻從未想到要爲那些不幸的人們做些什麼。在社會底層,陰暗的角落裏,有成千上萬的人們在苦苦掙扎。也許只是爲了一滴水,也許只是爲了一粒米,但那卻是他們生活的全部期望啊!雖然上天不公平,雖然它無數次地摧毀他們的期望,但堅強的人們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反抗。應對動盪的社會,殘忍的塔利班,他們想盡一切辦法,拯救自我,拯救他人。很多人,像瑪麗雅姆一樣,有着並不幸福的生活開端,和無比悲慘的結局。但請永遠記得,她們以前爲之付出,努力。她們沒錯,錯的是這個世界,是我們!
想起萊拉父母一生的願望:住在海邊聽海浪的聲音,觀日出日落,僅此而已。想起瑪麗雅姆的願望:再回到童年的泥屋,再聞一次那綠草的芳香,再回池塘邊釣一次魚。這麼簡單的願望,卻從來都沒有機會去實現。我不忍,也無法想象,當火箭彈爆炸在身邊的一側,萊拉父母在想什麼;當塔利班舉起qiāng,要殺死瑪麗雅姆的時候,她在想什麼?
能想什麼呢?
期望?
是永遠的絕望吧!
祝,在天堂安息!
高中讀後感1000字 篇6
童年是彩色的,是每個人一生中絢爛多彩的一幅畫,在親情友情的滋潤下生根發芽。讀完高爾基的《童年》後,我不禁爲阿廖沙感到惋惜與不平。阿廖沙的童年與我們的童年大相庭徑,他的童年時灰色的,黑色的,看不見希望的火光。
阿廖沙四歲時,父親就死了,從此,無憂無慮的生活結束了。於是跟着外祖父、外祖母過着貧寒、艱苦的生活。這個家,與其說是家,倒不如說是人間地獄。在外祖父家,兩個舅舅自私貪婪,對阿廖沙使盡壞心眼。曾經有一次受到舅舅的唆使,把白色布染成了藍色,遭到外祖父的一頓毒打,最後昏厥了過去。阿廖沙在外祖父和舅舅那裏並沒有得到一箇年幼孩子應得到的關心與呵護,而是遭受着白眼不屑和鞭打。阿廖沙用他那幼小的心靈來默默承受着這一切,默默承受着這個“家”,默默承受着這個暗無天日的社會。
雖然阿廖沙的外祖父和舅舅們被金錢利益衝昏了頭腦,矇蔽了雙眼,親兄弟,親父子之間爾虞我詐,但是在這長長的黑路上,阿廖沙的外祖母卻給予他人世間最美好的一份感情——親情。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善慈祥,給阿廖沙講上帝的天堂,鬼娶媳婦的故事,還向阿廖沙講述父母年輕時美好的戀情。外祖母會常常教阿廖沙做禱告,祈求上帝把生活變得好一點。外祖母對阿廖沙的這份愛猶如在黑暗中的一束光亮,讓阿廖沙看到了毫無瑕疵的世界。
不僅有外祖母,還有小茨岡——阿廖沙的好夥伴。在其他人都瞧不起阿廖沙的時候,小茨岡卻陪在了他身邊聽他哭訴自己的悲慘遭遇。小茨岡在阿廖沙被外祖父打的時候,替他挨那頓鞭子,護在他的身上。儘管這樣,會引來兩個舅舅的強烈不滿,但是小茨岡仍舊如此,成爲阿廖沙的第一個夥伴。阿廖沙童年的友情一般是小茨岡給予的,另一半是阿廖沙的忘年交——房客“好事精”給予的。好事情是一位借住在外祖父家的房客,他熱愛科學,喜歡實驗探究,與阿廖沙彼此知心,成爲了忘年交。
但是,這段美好的時光轉瞬即逝。後來阿廖沙的外祖父與外祖母鬧分家,外祖父破產,自己的母親死了,外祖父養不起他了。面對這一切的世事變故,年幼的他在巨大打擊之下,獨自去人間混口飯吃了。
在高爾基的筆下,阿廖沙的童年栩栩如生的展現在我的眼前。這個充滿着小市民習氣的家中,無疑是當時俄國社會最下層人民受到貧苦的小縮影。許多貧苦人民爲了一丁點利益好處去爭奪,滿眼寫着貪婪,暴露出自私的本性。而阿廖沙在童年中得到的愛卻遠遠不及這個家,這個社會給他帶來的痛,他對一切事物的愛漸漸被恨所代替。一箇幼小的孩子最純真的心靈也被這黑暗殘暴的社會所玷污,看不到原本的人性之美。但他卻畏懼之餘,孤身一人去面對,這令我深深地震撼。
比起阿廖沙的童年,我們的童年那是無比幸福的,在喫穿不愁的家庭中長大,被無數份關心包繞着。每當遇到挫折躊躇猶豫時,阿廖沙的堅強與不屈便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前行呢?
《童年》是一本好書,教會了我許多。
高中讀後感1000字 篇7
最近讀了一本《零缺陷工作》的書,其中提到的很多觀念深受啓發。
其實“零缺陷”這個概念最早是1961年一箇叫菲力普。克勞斯的質量管理專家提出來的,他指出“零缺陷是質量績效的唯一工作標準,改善質量的基礎,使每一個人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但在傳統的觀念裏,“零缺陷”被認爲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一直以來,人們認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句話便否定所有的“零缺陷”,於是人們常會找出各種理由,來原諒我們在工作中所犯的錯誤。
的確,人的一生誰也不可能無過,但是因此而否定了“零缺陷”的目標和觀念,不能不說是一箇羣體的可悲之處。就像書中所說的,“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對,與在第二次、第10次把工作做對是一樣的,錯誤只是一箇機率問題,並不因爲是在第幾次就會有不同”。是啊,憑什麼就認爲這是不可能的呢?沒有人能做到一生無過,但問題是:如果不以無過來要求自己,那麼這個過的最低要求又是多少,1%,2%還是10%?實際上,不管是百分之幾,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最終大家的出錯率一定在最低要求前後出現。那麼,爲什麼不能把目標定在“零”呢?其實很多的過錯,就是由於我們日常工作認識中的一些誤區或忽略造成的,只是忽略得多了,就成了一種常態或認識中的一種真理——不出點錯怎麼能叫真理?
我不是管理者,但作爲醫院辦公室工作的一員,不由得聯想到當前我們的醫療衛生工作和醫患關係的現狀,也許醫療衛生工作更應該推行“零缺陷”的管理模式和工作目標!因爲作爲醫務工作者,你任何一箇小小的疏忽或認識上過錯,就可能導致生命無法承受之輕的損失,這樣的過錯或失誤是我們無法承受的。近些年來,醫療糾紛呈快速增長趨勢,醫患關係緊張,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醫療服務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醫療缺陷和服務缺陷。如果每個醫院都能實行“零缺陷”管理,毎個醫務工作者都被灌輸着“零缺陷”的工作目標,在醫療服務各環節(診斷、治療、護理、預防)及各層面(醫療層、護理層、技術服務層、後勤保障層)實行“零缺陷”管理,加強培訓、教育,不斷增強醫務人員的管理意識、責任心,養成良好的工作作風,真正做到醫療護理零缺陷,醫患溝通零距離、質量管理零投訴,才能避免缺陷的發生,才能真正讓老百姓滿意。
高中讀後感1000字 篇8
去年寒假在家讀完了<追風箏的人>,此刻讀完了<燦爛千陽>,感覺兩個故事都令人震撼,讓人深思。我想,沒有什麼能比戰爭更加給人帶來深重的災難。戰爭的勝利遠遠比不上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的悲痛。或許我們會在各種電影的感染下,對英雄充滿敬佩和嚮往,但是,真正面臨和經歷過戰爭的人相比,電影描述的任不夠真實。戰爭所帶來的創傷又是何等的深重啊。沒有食物,疾病蔓延,殘疾,死亡,冷酷,兇暴,陰險……隨戰爭一齊滋長。能避免戰亂,實屬不容易。人的貪婪和野心無時無刻不不助燃着戰火。戰爭中受苦的人,他們能活下來,是萬分艱難的。和平只有經歷戰爭的人再懂得其珍貴。
在讀<燦爛千陽>過程中,深刻地意識到人性在災難面前則會盡顯,求生的本能會使人們幹出瘋狂的事來。世界越來越動盪,大國強國的人民的完美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是建立在他國人民的生命上。放眼望去,由戰爭,能夠進一步深挖人性,看到的是血腥的自然法則和人性道德的共存。弱肉強食的同時又存在幫忙弱者的力量。沒有這力量,人類與野獸的距離也就不明顯了。這力量的根源,是一種愛,我們能夠謂之“博愛”。
我們能夠自我問問自我,是否具有博愛之心。看完這兩本書,我先想到戰爭,隨後又思考到戰爭所帶來的災難,從災難中,又思考人的本性,作者也將人的本性在兩本書中一一展現。思考人性,又進一步想到了人類的前進道路。由此,想到的是如何拯救人類自我毀滅的方法,因爲,不論多麼禮貌的國家,都會有從盛轉衰。人類的盛衰在於自我的認識。這是取決於人類整體而不是少數智慧者。因此,我很想明白人類本身與戰爭的關係,以及人類自身與自我今後所應對的毀滅之間的關係。人類自身具有毀滅自我的性質,就是說,人類的毀滅很大程度上與自我的作爲關係密切。但是,人類仍然具有其它生物所沒有的特性,人類能反省,會改正,能學習,能吸取教訓,能有智慧的思考。我相信,人的好品質與惡性是有一樣強大的力量,能讓人存活下去。因爲人類仍然有好的本性,能讓其獲得不可小視的力量,從而生存下去。或許,人類會毀滅,但不會消失。人的惡劣行徑的確與日俱增,人人都是有自私的一面,使得人與人之間,存在矛盾。我想,要思考出這些東西的根本需要花很久,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見解。
我是很願意去思考,想弄明白宇宙,人,生物,以及世間的種種奧妙。我明白,自我才疏學淺,這的確是事實,但我覺得,努力去試試,肯定會有點進展的。也期望能有更多的人去思考一些難以解答的問題,或許能改變人的思想,起到好的引導,這也是有可能的。書籍還是很好的,這個時代,書籍所起的作用,沒有減少,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其他形式的事物出現,讓人們的認知和理解有了增強和提高。我們需要思想火花的碰撞。越多的交流,就會有越來越多的進步,能夠改善人的思想,得到更多的智慧結晶。批評和包容,使我們更就應學習的品質。而此刻,批評似乎多於包容,這需要平衡。和諧,是共存明白,但絕不是解決人類自身問題的良方,和諧能解決生物與生物之間的問題,緩和人與人的矛盾,但不能真正完成指引的使命,但我們的確需要先做到和諧,這是務必做的。
高中讀後感1000字 篇9
看完《我們仨》,正值楊絳先生百歲。楊絳先生自稱,已經走到了人生邊。低調、與人無爭,一直是她和錢鍾書先生給人的感覺。在《我們仨》這本小傳中,楊絳先生敘述了她和錢鍾書及獨女錢瑗(圓圓)三個人的家庭生活,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一箇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單純和與世無求的氣氛以及濃濃的親情。
文章以一箇夢開頭,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侶。夢中的緊張和甦醒後的“埋怨”,讓我爲這一對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動容。
其後,便是一箇長長的亦真亦幻的夢的故事。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箇又一箇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愛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無望的邊緣;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
第三部,用完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楊絳和錢鍾書結婚後到英國留學、愛女出生、回國工作直到錢鍾書和錢瑗相繼去世的一系列人生歷程。平凡樸實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間相互的支持和扶攜,而同甘共苦的風雨人生,讓他們對彼此更加依戀和關愛。記得最深的是他們的“探險”。這是一箇多麼適合夫妻的“節目”啊。在“探險”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觀點,可以談工作,談家事,談路上的景緻和行人,可以看到什麼聊什麼,沒有主題,但在這隨意的聊天中,夫妻交換了意見,釐清了思路,增進了瞭解。生活在繼續,溝通沒有斷,感情不斷加深。
圓圓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許多快樂。看着一箇個小故事,讀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畫,我彷彿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裏,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愛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真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橫生的信件,看着那些親暱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
書中還有個細節,很是觸動了我。他們仨,出差了,喜歡記錄所見所聞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會記下瑣瑣碎碎的事情,這些他們稱之爲“石子”,有空會經常在一起“把玩欣賞”。書後也附了不少“石子”,“我們仨”的相親相愛都在“石子”裏有着真真實實的反映。我想,愛是需要表達的。這些“石子”,其實就是一份份愛的表達–熾熱也好,瑣碎也罷–總之,相互的愛戀和關懷,都讓這些“石子”說盡了。誠然,感情真摯與否,重行甚於言,但是,愛,如果做了,又表達了,不是更讓家人瞭解和明白了嗎?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歡樂,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隨風遠去。《我們仨》,文字簡單平實,不慌不忙,娓娓道來,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
高中讀後感1000字 篇10
最近讀了由汪中求和朱新月聯合著作的名叫《零缺陷工作》,感觸很深,深受啓發,被作者的觀點深深吸引和折服。其中第一篇第一節就寫到:態度永遠是第一位的。僅僅一箇開頭就把工作的精髓寫到了點上,也讓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專業水平。
就工作態度問題,我願意追隨作者的觀點表述下我的看法。我認爲態度決定一切,沒有不重要的工作,只有不重視工作的人。不管工作是大,是小,是重還是輕,是機械般地簡單還是搞火箭般地複雜,都需要有個人去完成。在完成一件工作前,工作並不會自主選擇完成它的人,工作本身也無法決定選擇他的人是高學歷還是文盲,只有那個完美地完成工作的人才被真正地認可。而我們人是有思維的,有選擇能力的,在我們挑選一件工作完成它之前,首要有的態度就是:我要做好它。而不是僅僅簡單地認爲,這是分配給我的任務。你願意做一項工作和願意做好一項工作是有本質區別的,你有什麼樣的態度,就決定有什麼樣的結果。
那麼如何做好一件工作呢?首先你得熱愛自己工作。就像作者所說,像愛自己一樣來愛自己的工作,那麼你的工作將把同樣的愛回饋給你。一點都不錯,能夠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併爲此投入全部的熱情,當你收穫的時候,那份成就感不是金錢可以買到的,給我們身心所帶來的愉悅也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得到。
其次,要做好一件工作要瞭解自己的工作。這份工作要如何才能完成?是否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來完成面前的這項工作?只有解答了這些問題才能開展,否則就是盲目的。只有瞭解了眼前的工作,才能駕馭好它,以免在今後的工作中出現失誤而可能造成重大損失。那麼,瞭解工作靠什麼呢?還是態度。取決於你是否有細心,耐心和恆心像對待孩子一樣來對待自己的工作。其實,在你能力範圍內的工作,要完成一點都不難。也許你也很瞭解自己的工作性質和程序,特別是對於一件日常機械性的工作,甚至你厭倦那種一成不變的手法和日復一日的毫無創意。但是這種瞭解是膚淺的,你該瞭解的是這項分解後的工作對於整個生產線的重要性。或者這件工作是腦力勞動,那麼更需要你發掘工作本身背後的意義。簡而言之,讀懂你的工作,才能給你帶來樂趣。
最後,做好一件工作要正確看待工作中的產生錯誤。有句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於是每個人給了自己犯錯的機會和可能,也輕而易舉地原諒了自己在工作中的失誤。這是絕對要不得的態度,並不是每件工作都有讓你犯錯的機會。如果那件工作有允許犯錯的機會,那你該爲自己的失誤感到羞愧。因爲你挑戰的並不是一件高質量的工作,是羞辱了你本身的能力。所以,但凡自己出現了工作失誤,我們要爲此反省和考察,到底錯在哪裏,爲什麼會錯,如何避免。
總而言之,態度決定一切。在面對工作的時候,態度能幫助我們確立和提升人生的定位,讓我們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工作和工作以外的人事。以良好的心態開心地度過擁有工作的每一天。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