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讀後感高中範文(通用5篇)

吶喊讀後感高中範文 篇1

  有人說過:一箇溫馨美好的童年會拯救一箇人的一生。魯迅先生的早年經歷既可以作這句話的正面例子,也可以作這句話的反面例子。父親生病時開始的不愉快經歷在魯迅先生心中早早地種下了孤獨和懷疑的種子,有這樣悲劇性格的人,在漫長的人生路上肯定是苦多於樂的。雖然說這方面的特質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魯迅先生的作品,但是對於個人的生活來說,我們是不免要爲之嗟嘆傷悼的。但是魯迅先生畢竟曾經有過美好的童年生活,在祖父周介孚因科場行賄倒臺之前,他還是過着比較愉快的童年的,出生於一箇地方望族,能夠自由閱讀一堆雜書,在夏天的夜晚,他能夠躺在大桂樹下的小飯桌上,有特別疼愛他的祖母搖着芭蕉扇,在習習的涼風中給他講故事,什麼貓是老虎的師父啦,什麼許仙救白蛇啦等等,在母親有空閒的時候,還可以跟着她去農村的外祖家,因此,童年的魯迅是可愛頑皮的。也可能正因爲這樣的童年,魯迅一生都沒有放棄對底層人民的大愛。

  魯迅先生在小說中塑造了一箇個病態的靈魂,如被科舉制度毒害的孔乙已,愚昧麻木無助可憐的單四嫂子,愚昧殘忍的華老栓及其他看客們,愚昧麻木的中年閏土,當然還有永遠的阿Q,然而正像魯迅先生自述的那樣:“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不管他是如何地“住在樹上”,如何痛心疾首地說:“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中國人的”,然而他所做的一切確實都是在“以巨大的愛,爲被侮辱和被損害者悲哀,叫喊和戰鬥”着。所以他的作品纔有着這樣的穿越時間的力量。

  其實在我讀過的魯迅先生的作品中,我最喜歡的是《野草》中的《過客》。也許是“少年不識愁滋味”,但我自認在俗世中浸泡多年,害怕自己已經沒有痛覺,前後瞻望,也不知自己回往何處或是去向哪裏,只得時時翻閱《過客》,從中借一點那無盡的勇氣,讓我一直往前走。

吶喊讀後感高中範文 篇2

  後來作者抽出去一部歷史小說《不周山》(後更名爲《補天》),遂成現在的14部。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以下介紹《吶喊》的內容。在《吶喊》自序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其中反應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說明了這些小說的由來和起名的原由。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做爲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表現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本篇對於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說的內涵,及意蘊均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在寫作上,本篇自序文筆清新老到,周密流暢,震人心魄又引人入勝,讀之使人慾罷不能。其語言風格充溢着魯迅獨特的個性,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吶喊》所給我的第一個印象便是痛心。書中各色人物的遭遇使我感到了心靈深處的深深的絞痛。至少與我們所熟知的當今社會比起來,那些活生生的人們所經歷的痛苦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革命,是十月圍城的背景,在革命的道路上,一位位戰士犧牲的場景歷歷在目,他們有的懷揣夢想,和孫中山先生“醫治”中國人腐朽的心靈;有的雖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國家大事,但爲了報答恩情,他們義無反顧的走向了革命這條不歸路。他們的作用和魯迅是相同的。他們吶喊,希望腐朽的中國人站起來說不;他們犧牲,爲了新中國更美好的明天。一切的一切,文人和武士都是爲了兩個字——國家。

  “喫人”是狂人日記中的一箇關鍵詞。主人公認定這個世界是一箇喫人的社會,他勇敢發出挑戰,相信將來的社會容不下喫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心聲。十月圍城中的李少白就像是其中的主人公。他教書,教給學生先進的西方思想,創立《中國日報》,帶領學生上街發報紙,搞遊行,告訴人們封建的君主專制需要改革,中國人民需要一箇新的中國。

  然而,麻痹的中國人沒有覺悟,喫人的社會在繼續蔓延。在這樣的社會中,滋生出一種叫做看客的一羣人,他們更加可怕,不但數目龐大,而且人數增長極快。他們不動手殺人,用的只是一雙眼睛和一張嘴。

  在觀看日本人殘害中國人時,中國洋留學生在笑,他們是一羣看客;在看到八大義士在奮力脫險時,他們圍成一箇圈,指手畫腳,似乎這不是一場拯救中國的行動,而是一場“精彩絕倫”的功夫表演。

  作者通過狂人的敘述,揭露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實質上是一部喫人的歷史;披着“仁義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禮教,其本質是喫人。同時,作者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呼籲人民覺悟起來,推翻封建制度。

吶喊讀後感高中範文 篇3

  《明天》中小寶的死以及單四嫂子的遭遇便使人觸動。我們又怎能想象一箇活蹦亂跳的小孩子就這麼平白無故的死去,一箇已經失去丈夫,曾經抱着用自己的雙手可以改變命運的母親,又在一夜之間失去了孩子,失去了她生命中僅有的希望。在這一切的後頭,封建社會的無情便是最本質的因素。一箇“醫生”所開的“活嬰保命丸”多少給人的是一種迷信的意味。試想如果當時的中國是一箇民主的中國,一箇開放的中國。那麼西方的先進醫學技術便會進入中國。當時的醫生便會拯救更多的人們,然而正是由於封建,很多的人們都死於非命。

  “今天,如果再道何爲革命,我會說: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叫作革命。”八大義士至今還讓我震撼。如今的我們雖已不在生活在封建專制的制度下,但再讀魯迅的《吶喊》,你會感受到一種精神叫做——喜歡國。

  雖然只有簡短的兩個字,但它所包含的內容是有些人一輩子也不懂的東西。“愛”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箇字,家庭成員間,情侶間……但卻很少提到我與國家之間。我認爲我們現在中學生的愛國絕不是停留在表層面上,而是真正的參與者,雖不至於爲國家獻出你那條“龍子”命,但也要你在異國他鄉時刻關注着祖國,在祖國有困難時盡你的所能伸出手去援助,這就是我眼中的愛國,很簡單,但要堅持做下來,需要用心。

吶喊讀後感高中範文 篇4

  《吶喊》這本書,每一篇都深深震撼了我的心。我無法想象那時人們的生活。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篇文章是《狂人日記》。這篇文章的背景是三年自然災害下發生的。明顯的反應了社會的黑暗與醜陋,人性的可怕,人們往往爲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心狠手辣的事。在那樣的年代,沒有糧食,人們飢餓到了恐懼。開始人喫人這一可怕的行爲。在面對飢餓,面對自然災害時,主人翁的哥哥吃了自己的妹妹,又籌劃着,喫自己的弟弟,就在這危險面前什麼情同手足,什麼親情全拋至腦後,蕩然無存了,剩下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只爲填飽自己的肚子,只要達到這目的,哪怕不擇手段也則所不惜!

  可是社會又何嘗不是這樣,你吃了別人,又怎麼能知道,哪一天別人會喫你。(next88)而在當今社會,不是人喫人,而是利益關係,金錢關係。社會的黑暗,爲了自己,爲了讓自己得到好處,可謂能“大義滅親”不惜手足之情,友情。只爲個人己私而貪圖一點點小小的利益。就因爲這利益,你還必須是不是提防別人陷害你。

  在文章的結束,魯迅寫道:“沒有喫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如今大人們是孩子們的榜樣,大人們的舉手投足,在潛移默化的影響着孩子,爲了下一代不再辛苦的生活,爲了下一代能有一顆感恩的心,請放棄你們那一點點小小的私利,孩子是祖國的希望與未來!

  “救救孩子……”

  “救救這個社會……”

  這句驚天動地的吶喊,怎能不值得我們好好思索呢?

  這整本書,讓我有了對社會的另外一箇認識讓我對魯迅先生,更多的仰慕!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孔乙己》中那個因爲家境貧困好喫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爲職業,在最後因爲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爲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吶喊讀後感高中範文 篇5

  我一直都非常喜歡茨維塔耶娃的這句話:“我生活中的一切我都喜愛,並且是以永別而不是相會,是以決裂而不是結合來愛的。”後來在讀《樹上的男爵》的時候,看到結尾處,在男爵的墓碑上有這樣一句話:“終身住在樹上,始終熱愛大地。”逗趣之餘也能感受到那種又恨又愛最終還是愛但是又以告別和決裂來表現的愛。在重讀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之時,我忽然覺得,小說很多時候也表現了這種矛盾的愛。爲什麼會有這樣矛盾的決裂的愛?我想這和其基於個人經驗之上的孤獨感有關。

  魯迅一生當中,有很多經歷使他感覺到寒冷,讓他覺得與環境格格不入。我們從小說當中能夠看到,對魯迅影響至巨的個人經歷至少有兩處,《〈吶喊〉自序》裏是這樣說的:“我有四年多,曾經常常,——幾乎是每天,出入於質鋪和藥店裏,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檯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裏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檯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這處經歷使少年魯迅體會到人情冷暖,並且在逐漸成長的魯迅心頭放大生根,使得他在所處環境中總是遽然轉身,瞪着懷疑的眼睛審視周圍一切,感到遍體生涼,格格不入。這點我們在《狂人日記》中當能體會到。《狂人日記》的開頭:“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想起來,我從頂上直冷到腳跟”,從懷疑趙家的狗到懷疑趙貴翁一直到辨認出喫人的還有自己的大哥,可不是要從頭直冷到腳跟?在《明天》裏,單四嫂子的寶兒夭折之後,鄰居王九媽幫做喪事,作者這樣寫着:“王九媽便發命令,燒了一串紙錢;又將兩條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單四嫂子借了兩塊洋錢,給幫忙的人備飯”,“王九媽又幫她煮了飯,凡是動過手開過口的人都吃了飯”,事主家裏都已經家徒四壁,卻仍然要顧及人情請幫忙辦喪事的人喫飯,這種人情可不是冷酷?所以作者不無譏諷地說:“凡是動過手開過口的人都吃了飯。”一箇小小的孩子夭折下葬到底需要多少幫手呢,然而人們自會借一箇機會來給無聊的生活添點色彩,想到這裏我不由得也是背脊冷嗖嗖起來。

  還有一處對魯迅影響至巨的經歷在《〈吶喊〉自序》裏是這樣表述的:“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箇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示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着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衆,而圍着的便是來賞鑑這示衆的盛舉的人們。”這處經歷使得魯迅日後的小說中反覆出現“麻木的羣衆”這一意象。比如《藥》當中,革命者夏瑜就義,就有許多羣衆圍觀賞鑑,作者是這樣寫的:“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這種被麻木扼制的羣體真正讓魯迅覺得悲哀又覺得恐懼吧。而在《風波》當中,羣體形象是村人,作者有一段對村人的描寫:“村人們呆呆站着,心裏計算,都覺得自己確乎抵不住張翼德,因此也決定七斤便要沒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對人談論城中的新聞的時候,就不該喊着長煙管顯出那般驕傲模樣,所以對於七斤的犯法,也覺得有些暢快”,這裏的“村人”,貌似有了一些價值判斷,實際上還是愚昧而殘忍的。

  很多年以前我們學小說《故鄉》,只挑選那溫暖美好的童年部分來學,然而我卻記住了“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四角的天空”。我不明白爲何獨獨對這句話如此記憶深刻,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還時時慢聲念出來嘲笑那些我認爲孤陋寡聞的人。然而當我以成年之齡、山野之性從南方到北方、再從北方到南方輾轉,一次又一次適應新的環境時,我也時時仰頭觀望高牆上的天空,這時才慢慢理解:或許無論有沒有廣闊的天空,仰頭觀天這一動作便預示了日後無盡的孤獨?便預示了日後的“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