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讀後感500字(精選13篇)

《圍城》讀後感500字 篇1

  文/李倩茹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確實,我們的生活中“圍城”隨處可見。不僅僅是戀愛婚姻、工作事業,還有學習生活、交友處世,無一不有一箇“城”把我們“圍”着。“圍城”——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

  作者用幽默的語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醜惡、虛榮。如:“夜彷彿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了,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隱褪後的夜色也帶着酡紅”、“孫太太眼睛紅腫,眼眶似乎飽和着眼淚,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麼輕輕一碰就會掉下來”、“蘇小姐雙頰塗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暈出紅來,像紙上沁的油漬,頃刻布到滿臉,靦腆得迷人”。又如:“我們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親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見過面的人。人事太忙了,不許我們全神貫注,無間斷地懷念一箇人。我們一生對於最親愛的人的想念,加起來恐怕不到一點鐘,此外不過是念頭在他身上瞥過,想到而已”、“一箇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後部供大衆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並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標識”。這些語句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時而讓人忍俊不禁,時而又想像着作者所描述的情景,給人深深的同感,彷彿身臨其境、如見其人。

  作者把人性的虛榮諷刺得淋漓盡致。對於大學教授,他們藉着兵災來吹噓:汪處厚得意地宣揚他南京的房子;陸子瀟流露出戰前有兩三個女人搶着嫁他;李梅亭在上海補築洋房;方鴻漸也把故鄉老宅放大了好幾倍……“日本人燒了許多空中樓閣的房子,佔領了許多烏托邦的產業,破壞了許多單相思的姻緣”。對於方鴻漸的兩個弟媳,則是開了自己嫁裝的虛賬,調查孫柔嘉的陪嫁。人物形象是那麼鮮明。

《圍城》讀後感500字 篇2

  第一部分的感情糾葛很吸引我,最後一部分的婚後生活也很有趣。中間工作的部分我不喜歡。

  方鴻漸和蘇小姐之間,寫得太精闢了!夫妻倆吵架也好玩。原來男人吵起架來和女人一樣小心眼。

  蘇小姐後面的形象很可憐,她的優美氣質哪裏去了?!孫小姐千方百計和方結婚了,可結果呢;這個女人訂婚前後判若兩人,悲哀!

  更堅定了我的信念,愛情裏面不要耍手段,要真實坦誠。嗯,說不定最後嫁不出去的就是我,呵呵。

  文中所謂的精彩諷刺,不好意思,我看不懂,也體會不到它的精彩。悲哀!我是一箇文學素養極低的人。

《圍城》讀後感500字 篇3

  《圍城》是錢鍾書唯一的長篇小說,於1944年動筆,1946年完成,這是作者在困頓之中“錙銖積累”而成的,楊絳女士說 “(小說)從他熟悉的時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會階層取材。但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節全屬虛構。儘管某幾個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虛烏有;某些情節略具真實,人物卻全是捏造的。”看來,任何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是“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

  一方面,作者在小說中刻畫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們遊離於當時的抗日烽火之外,雖然都是留學歸來,受到了西方文化的薰陶,但他們沒有遠大的理想,又缺乏同傳統勢力和思想鬥爭的勇氣,結果甚至無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像主人公方鴻漸、“冷若冰霜、豔若桃李”的蘇文紈、庸俗貪財的學術騙子李梅亭、柔順之下深藏心機的孫柔嘉„„作者以機智的幽默和溫情的諷刺,剖析了這羣人的個性與道德上的弱點,揭示了他們的精神困境,所以有人評論《圍城》是“現代的《儒林外史》”。而另一方面,作者通過也對方鴻漸經歷的敘述,傳達出自己對於生活的思考。

  雖然小說中描寫的背景是在1937至1939年,離我們現代生活較遠,但通過作者的文筆,我們也看到了那個時代所謂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百態。作者用辛辣的筆法使讀者忍俊不禁,笑完便會思考,思考我們現代社會中是否也有小書情節的影子,思考我們是否也有思想骯髒的一面„„

  整部小說中最令我難忘的還是主人公方鴻漸。他是一箇優柔寡斷、禁不起誘惑、無能的人,但同時,他又是小說中除唐曉芙外唯一的好人了。因爲比起其他人,方鴻漸身上還有“知識分子最基本的操守”,但也正是這“最基本的操守”使得方鴻漸在三閭大學遭到排擠。

  小說的最後是:“當,當,當,當,當,當”的6聲鐘聲,這飽含深意的結尾我一直都覺得自己無法參透,但我想這正是小說的魅力所在吧!

《圍城》讀後感500字 篇4

  初讀《圍城》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用語,是以往我讀過的書不曾見過的詞藻。用我女朋友的話說,就是有時代的烙印吧。

  我不記得是誰說過:“你一定要讀圍城,而且要在你覺得差不多的時候讀,如果在太年輕的時候懵懂的讀了,你以爲你看過了,實際上是永遠的錯過了,會很可惜”。

  裏面對人物的內心的洞察,是令人窒息的。很難說是老成還是年輕。實在太過犀利。

  那種謙和不偏不倚的寫作態度,會讓我覺得這不像是一本小說。更像是一本人性啓示錄。

  我現在只看了一半,我也不願意透露更多的情節,因爲這會讓看這篇文章的人以爲,這本書就是這樣而已的錯覺。

  我會在看完的時候再接着寫這篇文章。

《圍城》讀後感500字 篇5

  有人說,因爲一箇人戀上一座城;而我,因爲一句話,戀上一本書!

  第一次接觸《圍城》這部小說是在高中語文課本上。當時就深深被“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來”這一句所吸引,很可惜,那時總是沒有機會拜讀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後來畢業了才得空看完了那本心儀已久的著作!

  《圍城》這部小說取材於1937年及以後的若干年,正是中國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時期。小說以留法回國的青年方鴻漸爲主線,描寫了一羣留學生與大學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等問題上遇到的矛盾糾葛,揭示了一些所謂上層知識分子自私、貪婪和虛僞的人性。

  今日再次拾起這本書,對於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彷彿看到了我自己,我又何嘗不是像方鴻漸一樣不停地進城出城,盲目的不停地奔走反覆,只爲了一張文憑,一張出城的通行證!正如錢鍾書先生在書中所說“這一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一方紙能把一箇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掩起來。”我還是一箇學生,我的那座城裏面又有些什麼東西呢?依然還是是學校吧,我只是這城內的一人,而這一堵堵城牆將我牢牢的困住,我的思想我的行爲都被禁錮着,只能在這個城裏面演繹着一幕幕的悲喜劇。和很多人一樣,我想拼命的逃出去。而城外的人呢?他們正無比興奮地期待着進入這座華麗的城堡,就像幾年前的我一樣。爲了進這一座城,出了一箇又一箇的城,而今身處在城內的我們又滿懷希望地步入下一個城——工作。

  突然地有一種莫名的失落感,人生就像是一箇圍城,人們總是從一座圍城跳入另一座圍城,卻始終無法超越圍城。難怪錢鍾書先生會說“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來。”

  輕輕地合上書本,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滿腦子都是方鴻漸與孫柔嘉吵架時的情景,那末了的句號,似乎並沒有意味着故事的終結,反而像是在向人們宣告着另一箇新故事的開始!

《圍城》讀後感500字 篇6

  《圍城》這本書我讀了很多遍,這次讀完以後,對這本書又有了些新的認識。

  有的報道說,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單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爲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着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爲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着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也許從第—,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

  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僞,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

《圍城》讀後感500字 篇7

  《圍城》講述的是主人公方鴻漸遠飄歐美國家留學,但是卻學無所成,爲了回國後不丟面子,只好買了張假文憑來掩蓋自己,結果也因此陷入了一層層關於戀愛、婚姻和工作等方面的圍城中。方鴻漸在“城”外的時候,拼命地想進去,但是一旦進去後,不久就想出去,殊不知卻又進入到了另一座圍城中。

  整篇小說充滿了諷刺的意味,一針見血地揭露出了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留學知識分子對生活無所追求,被當時社會風氣逐漸消磨菱角,最終被世人所遺忘的形象。留過學的他們雖然受到了西方先進文化的薰陶,但是他們缺乏了對生活的追求,缺乏了與當時社會抗爭的勇氣,陷入了精神的苦苦潭水中,無法自救。作者通過對方鴻漸這個沒落知識分子的人生經歷的描述,寫出了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墮落,反映了上層知識分子缺乏勇氣的可悲、可氣,雖然接受了先進的思想,卻沒有辦法在當時被列強侵略的中國幹出一番大事出來。

  讀完錢鍾書的《圍城》後,我聯想到了當今的中國留學的知識分子。當中國大批大批地向國外輸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時,這些人才常常沉浸在發達國家的懷抱中,在國外過着優越的生活,似乎已經忘記了他們共同的母親,而能學成歸來,爲祖國獻出自己的力量的人少之又少。他們想過着更好的生活,這並沒有錯,但是,現在的中國急切地需要他們的力量,中國的強大急需他們來建設。

  方鴻漸是一名僞知識分子,僅僅有着個留學歸來的名稱,但是卻有不少的工作向他迎面而來,而沒有從深層次的考察過他的才能。這同樣也很能反映當今的中國。不少的人打着假文憑的旗子,堂而皇之地把簡歷遞給各大公司,甚至有的公司居然而錄用了。在學術上的投機取巧最終會讓這些僞知識分子付出沉重的代價。

  在《圍城》一書中,我也看到了當時受殖民侵略的中國,飽受着中西文化的衝突。文中通過對保守迂腐方鴻漸的父親、在三閭大學外表正直但內心不懷好意的先生的描述,向我們批評了當時迂腐,不懂得學習西方優秀方面,不思進取的中國人。同時,文中也刻畫了不少虛榮、愛欺詐他人、軟弱的中國人,對當時活在中國的人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反映了人性的弱點。

  文章把圍城比喻成了人們因追求而陷入的窘境。總是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對他們較好的生活不感到滿足,不斷地追求他們想得到的東西,但是當他們得到之後,又對此感到厭惡。這兩者不斷地交織、轉換,在無形之中形成了一層層的圍城,讓那些不滿足於追求的人最終走向了精神的末路,不能戰勝人性的弱點,飽受着精神上的摧殘。

  讀完《圍城》一書後,我獲益良多。

《圍城》讀後感500字 篇8

  雖早知《圍城》之名,卻一直也未曾讀過,但一直是楊絳先生的書迷,讀過《我們仨》後深深體味到一箇純粹的知識分子家庭的和美與堅守,看到伉儷情深,血濃親情,一家人的相知相守。如此對這家人的思想產生了更深的好奇,也許這纔是我走進《圍城》的原因。一入《圍城》卻再不想出來。 圍城之大,圍住你我衆人;圍城之小,困住隻影孤身。

  書以頂着博士之名、留學歸來的方鴻漸,一路的所歷之事爲主線,將30年代的知識分子生活百態圖徐徐展開在我們面前。方鴻漸志大才疏、性格軟弱又好面子,有着諸多缺點,假裝清高、不通世故、甚至有點虛僞。但是就是這樣一箇人,有時候竟透着些可愛。這樣的人豐滿真實,招人喜歡。先生說:婚姻是圍城,有想進者,有想出者,相互豔羨。友誼亦是圍城,將方鴻漸與趙辛楣圍在了一起,二人相互支撐、扶持;愛情是圍城,將方鴻漸與蘇文紈、孫柔嘉、唐曉芙圍在了一起,上演了一出愛恨糾葛;社會是圍城,將整個時代圍在了裏面,身在其中受着社會的擺弄。

  讀過《圍城》大有欲將之前的小說捨棄的感覺,錢先生的語言活潑幽默、犀利而又細膩,約是先生是擁有一顆七竅玲瓏心,纔將這人世間的看得如此通透。墨水瓶一樣的天氣,腫了臉一樣的月亮,如在水中靉靆的紅酒般的動心,如飯中沙魚中刺的惡毒,一邊印着過期作廢一邊不注日期的承諾…這層出不窮的比喻生動有貼切,字字珠璣,讓人拍着腿叫好。

  先生的話幽默卻十分值得人深思,放在現在仍十分合適。如今人越來越多,城越來越大,而圍城也越來越多,牆越來越高。人們總是處在這城內的困惑裏,回憶着那城外的美好,圍城的樣子大概就像是數學裏的集合,每每都圈着不同的事物,每個人都在無數箇集合當中,被圈了一重又一重,而在生活的大集合裏,找出各個集合的規律,從容的應對,不正是活着樂趣和意義嗎?

《圍城》讀後感500字 篇9

  《圍城》中,方鴻漸作爲錢鍾書筆下的一號男主角,自然是佔據了很大的筆墨。錢鍾書寫這本書花了大量的時間,裏面的語言犀利刻薄,特別是各種比喻,對人性的諷刺可謂是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其實,志大才疏,懦弱,愛面子,不通人情世故,自認爲聰明卻被人玩弄於股掌之上,這些都可以用在他身上。要說他真實得可愛,卻也不然,有時也是虛僞的。然而,在作品裏,是一箇女性“千方百計想要嫁”的人。可能真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而正好愛他棵青菜的人都集中在那裏了。據說方鴻漸身上有錢鍾書自己的影子,呵呵,這就不好說了。

  我想,他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一箇人呢?也像寫作一樣刻薄嗎?一般不會這樣表現吧。聽說過一箇小故事,經常有人向他借錢,他總是借給別人所要求的一半,而不要求別人歸還。我向來認爲,刻薄的人是可以裝成厚道的,而厚道的人是無法刻薄的。從他的書來看,這種刻薄是他的本性,而不是爲了寫書而刻意這樣做的。而他對借貸者的這種做法,也是刻薄的天性被掩蓋在厚道的外衣下的表現。但是,好的作品是需要這種刻薄的。都像溫吞水一樣,那就沒意思了。

《圍城》讀後感500字 篇10

  第一次看《圍城》,還是結婚前的事。還很清晰的記得之所以想看這本書,是每當談及婚姻,都流傳着這樣一句源自《圍城》的膾炙人口的話-所謂“城裏的人想衝出去,城裏的人想衝進來”,於是我想當然的把這書看成討論婚姻問題的一本書,也就是在這樣的錯覺的引導下,囫圇吞棗的看完了這書。

  前段時間的一箇雙休,心血來潮地到烏鎮度小假,倚着水鄉的長廊而坐,當然也少不了一本好書。再讀《圍城》,卻越讀越覺有味道,尤其是書的“導讀”,如同畫龍點睛般對《圍城》做了概括和定位:“這是一本有趣的書。鄭重說點,是本睿智的書,因爲它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對人性的洞察與調侃。——在哈哈大笑或含笑,哂笑之時,你會歎爲觀止,會驚異於作者何以竟能做到這一步。”

  好的小說,都能通過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達思想,但並不是所有的小說都能給人啓迪,能讓讀者通過閱讀省視自已的靈魂。《圍城》就具有這樣一種“功能”,它象一面鏡子,照鏡的不是人,是一箇個赤裸的靈魂,映出了人性的種種美和醜!“什麼都有”,就算不能等同包羅萬有,但至少是反映了人生百態。先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俯視人生,穿透種種表象,直達人性和靈魂的深處,並能一針見血,入木三分地作展示,給人啓迪。我真的很驚詫,驚詫於錢先生有這種洞若觀火的本事,對人性的理解,人情百態的觀察,細膩和深刻得讓人難以置信。

  錢鍾書的夫人楊絳說,“圍在城中的人想突出來,城外的人想衝出去,職業如此,其他大多也莫過於此,人生大都如此”,這或許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真實寫照,最重要的是你如何對待生活,如果對待錯綜複雜的社會。看完《圍城》,我不禁如此想到。

《圍城》讀後感500字 篇11

  《圍城》的確是本好書,每一次讀它我都會有新的感受,好書也的確能讓我在忙碌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有一片閒暇的時光,讓自己緩解一下疲勞,使人在心靈上得到解放。

  偉大的人爲什麼偉大?因爲,你是跪着看他們的,你跪着,別人自然比你高大了,因爲你只想當一箇汲取者而不是一箇創造者,所以作者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視着人生,毫不掩飾地揭露出人性的弱點、生活的真實性,併入木三分地撕開來並加以展示,給人以思想深層次的震撼與啓迪。

  作爲學生,婚姻並不是我應當去討論的話題。《圍城》無疑是在告訴我們什麼纔是真實的生活。每個人從懂事的那天起就開始追逐自己認爲理想的愛情,當追到的時候又在爲愛情尋找一箇理想的婚姻,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其實生活已經教給我們一箇規律:婚姻是隨機的!結婚就像圍城,有的人想進去,進去的人想出來!當愛情被歲月侵蝕,成爲生活的一部分,這時的愛情已經昇華爲親情了。

《圍城》讀後感500字 篇12

  這兩天剛看完《圍城》這本書,故事的更概是這樣的,主人公方鴻漸在回國的船上與同船的鮑小姐有些青睞,初嚐了愛情的滋味,但卻有另一位大家閨秀蘇文執小姐對他有了好感。回國後,他通過蘇認識了她的表妹唐曉芙,不想方卻對這位唐小姐產生了好感,但由於某種原因,兩人的感情也並沒能長久。

  後來經過好友趙辛楣引薦,同去三閭大學任教,同行時又認識了孫柔嘉小姐,倆人也不過是普通朋友,可最終走到了一起,不過他倆的感情實在糟糕透頂。書的作者錢鍾書先生說這本書“錙銖積累”而寫成的,沒有明確的故事線索。語言平淡無奇,所寫之事也只是人間的是是非非。不過書中卻始終貫徹了這樣一句話,那就是“婚姻感情猶如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中的人想出來”,這也許是作者的得意之處吧。

《圍城》讀後感500字 篇13

  《圍城》是錢鍾書唯一的長篇小說,於1944年動筆,1946年完成,這是作者在困頓之中“錙銖積累”而成的,楊絳女士說“(小說)從他熟悉的時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會階層取材。但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節全屬虛構。儘管某幾個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虛烏有;某些情節略具真實,人物卻全是捏造的。”看來,任何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是“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

  一方面,作者在小說中刻畫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們遊離於當時的抗日烽火之外,雖然都是留學歸來,受到了西方文化的薰陶,但他們沒有遠大的理想,又缺乏同傳統勢力和思想鬥爭的勇氣,結果甚至無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像主人公方鴻漸、“冷若冰霜、豔若桃李”的蘇文紈、庸俗貪財的學術騙子李梅亭、柔順之下深藏心機的孫柔嘉作者以機智的幽默和溫情的諷刺,剖析了這羣人的個性與道德上的弱點,揭示了他們的精神困境,所以有人評論《圍城》是“現代的《儒林外史》”。而另一方面,作者通過也對方鴻漸經歷的敘述,傳達出自己對於生活的思考。

  雖然小說中描寫的背景是在1937至1939年,離我們現代生活較遠,但通過作者的文筆,我們也看到了那個時代所謂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百態。作者用辛辣的筆法使讀者忍俊不禁,笑完便會思考,思考我們現代社會中是否也有小書情節的影子,思考我們是否也有思想骯髒的一面

  整部小說中最令我難忘的還是主人公方鴻漸。他是一箇優柔寡斷、禁不起誘惑、無能的人,但同時,他又是小說中除唐曉芙外唯一的好人了。因爲比起其他人,方鴻漸身上還有“知識分子最基本的操守”,但也正是這“最基本的操守”使得方鴻漸在三閭大學遭到排擠。

  小說的最後是:“當,當,當,當,當,當”的6聲鐘聲,這飽含深意的結尾我一直都覺得自己無法參透,但我想這正是小說的魅力所在吧!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