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讀後感700字(精選8篇)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1
自從我讀了《我的中國夢》這本書以後,我明白的:人生如夢,有了夢想,要爲之奮鬥,才能取得成功!這本書主要講了:古今中外的名人爲了夢想而奮鬥,經歷了艱難險阻,最後取得成功的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海倫·凱勒的故事。她作爲一箇在安妮·沙利文的幫助下,不僅完成了哈佛大學的學業,還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國語言。假如給她三天光明,第一天,她要看人,看她們的善良、淳樸與友誼使她的生活值得一過。第二天,她要看光的變幻莫測,看看日出如何落下。第三天,她不僅要看日出,還要看有名的藝術館。盲聾人。這是要何等的毅力才能完成啊!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掩卷沉思。古往今來,有多少名人不是爲了夢想而奮鬥,最後才取得成功的?比如音樂大師貝多芬,從小喜歡音樂,後來憑藉天賦與努力取得了驚人的成績,晚年卻不幸雙耳失聰,備受打擊,但他並沒有沒命運擊垮,後來振作起來,創作了《歡樂頌》等傳世奇音!我們作爲一箇身心健康、四肢健全的人,還有什麼理由,不爲了自己的夢想而奮鬥到底呢?我的夢想是當一名書法家,每當站着練字練了兩三個小時,總會腰痠背痛,腳底發麻,手腕痠痛,也總會有放棄的念頭,但一想到海倫·凱勒、貝多芬這樣身殘志堅的人,一想到我的夢想,全身彷彿充滿了無限的力量,有一箇堅定的信念,支持着我一直向前。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裏,我也能像以前那樣,把夢想轉換爲動力,再苦再累,永不放棄,直到夢想成真,取得成績。每個人都有做夢的權利,但有了夢想,只有爲之奮鬥,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2
如果你在一間會飛的教室裏學習,你將會怎麼對待呢?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去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樂吧!教室真的會飛嗎?當然不會,“會飛的教室”只不過是一羣少年自編自導的舞劇罷了。這是一本講述校園故事的書,它是由德國作家艾利克·卡斯特納創作的。裏面有情感豐富的姚尼,滿腹才華的戴馬亭,沉着穩重的塞巴修,膽小如鼠的鄔理和爭勇好鬥的馬提斯。他們雖然性格迥異,卻十分珍惜他們之間的友誼。在聖誕節的前幾天,班長戴馬亭收到了爸爸媽媽寄給他的信,因爲家裏窮,沒錢讓他坐車回家。這時,佩克老師把他的年獎學金——本是想和“禁菸老師”一起去旅遊的錢給了戴馬亭,讓戴馬亭可以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過聖誕節。從中我明白了,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我們不能被眼前的困難擊敗。只要我們努力,勇敢地面對人生,總有一天會成功的。這讓我想起了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做了無數次失敗的實驗,總共試用了6000多種纖維材料,最終才確定用鎢絲來做燈絲,提高了電燈的使用壽命。他真讓人敬佩!讀完《會飛的教室》這本書,它讓我懂得了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正如一句話所說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如果同學有困難,我們一定要盡力去幫助他。它告訴了我凡事不能魯莽衝動,事前一定要考慮周全,只有一身蠻力是遠遠不夠的。它同時也教育我要有一顆寬容他人的心,如果別人打了你一拳,你也不要還手,否則會越打越兇,到最後,還不是打個兩敗俱傷,友誼斷裂,你們認爲值得嗎?最後,我希望大家可以去找找這本書來看,肯定會對你有幫助的!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3
童年是彩色的,是每個人一生中絢爛多彩的一幅畫,在親情友情的滋潤下生根發芽。讀完高爾基的《童年》後,我不禁爲阿廖沙感到惋惜與不平。阿廖沙的童年與我們的童年大相庭徑,他的童年時灰色的,黑色的,看不見希望的火光。
阿廖沙四歲時,父親就死了,從此,無憂無慮的生活結束了。於是跟着外祖父、外祖母過着貧寒、艱苦的生活。這個家,與其說是家,倒不如說是人間地獄。在外祖父家,兩個舅舅自私貪婪,對阿廖沙使盡壞心眼。曾經有一次受到舅舅的唆使,把白色布染成了藍色,遭到外祖父的一頓毒打,最後昏厥了過去。阿廖沙在外祖父和舅舅那裏並沒有得到一箇年幼孩子應得到的關心與呵護,而是遭受着白眼不屑和鞭打。阿廖沙用他那幼小的心靈來默默承受着這一切,默默承受着這個“家”,默默承受着這個暗無天日的社會。
雖然阿廖沙的外祖父和舅舅們被金錢利益衝昏了頭腦,矇蔽了雙眼,親兄弟,親父子之間爾虞我詐,但是在這長長的黑路上,阿廖沙的外祖母卻給予他人世間最美好的一份感情——親情。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善慈祥,給阿廖沙講上帝的天堂,鬼娶媳婦的故事,還向阿廖沙講述父母年輕時美好的戀情。外祖母會常常教阿廖沙做禱告,祈求上帝把生活變得好一點。外祖母對阿廖沙的這份愛猶如在黑暗中的一束光亮,讓阿廖沙看到了毫無瑕疵的世界。
不僅有外祖母,還有小茨岡——阿廖沙的好夥伴。在其他人都瞧不起阿廖沙的時候,小茨岡卻陪在了他身邊聽他哭訴自己的悲慘遭遇。小茨岡在阿廖沙被外祖父打的時候,替他挨那頓鞭子,護在他的身上。儘管這樣,會引來兩個舅舅的強烈不滿,但是小茨岡仍舊如此,成爲阿廖沙的第一個夥伴。阿廖沙童年的友情一般是小茨岡給予的,另一半是阿廖沙的忘年交——房客“好事精”給予的。好事情是一位借住在外祖父家的房客,他熱愛科學,喜歡實驗探究,與阿廖沙彼此知心,成爲了忘年交。
但是,這段美好的時光轉瞬即逝。後來阿廖沙的外祖父與外祖母鬧分家,外祖父破產,自己的母親死了,外祖父養不起他了。面對這一切的世事變故,年幼的他在巨大打擊之下,獨自去人間混口飯吃了。
在高爾基的筆下,阿廖沙的童年栩栩如生的展現在我的眼前。這個充滿着小市民習氣的家中,無疑是當時俄國社會最下層人民受到貧苦的小縮影。許多貧苦人民爲了一丁點利益好處去爭奪,滿眼寫着貪婪,暴露出自私的本性。而阿廖沙在童年中得到的愛卻遠遠不及這個家,這個社會給他帶來的痛,他對一切事物的愛漸漸被恨所代替。一箇幼小的孩子最純真的心靈也被這黑暗殘暴的社會所玷污,看不到原本的人性之美。但他卻畏懼之餘,孤身一人去面對,這令我深深地震撼。
比起阿廖沙的童年,我們的童年那是無比幸福的,在喫穿不愁的家庭中長大,被無數份關心包繞着。每當遇到挫折躊躇猶豫時,阿廖沙的堅強與不屈便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前行呢?
《童年》是一本好書,教會了我許多。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4
《燦爛千陽》的閱讀純屬偶然,第一本卡勒德·胡賽尼的書是《追風箏的人》,在地鐵報上斷斷續續的讀了後買來讀的,讀完後也向朋友力薦,覺得這本書真正寫的是好,感動,從頭到尾的感動。看完後,也私下很有負罪感的感到幸福,因爲自我生活在和平盛世因爲自我自小被家人的愛環繞。當看到《燦爛千陽》的作者與《追風箏的人》同爲一人的時候,當時的第一反應是,這本書我不要看,我怕我揹負不起書中沉重的感覺。。。
前些日子在噹噹買了一堆書,書送到家裏,才突然憶起,這本書,是說不要看的。但既然買了,總沒有不看的道理,況且作者以前的作品也是我極盡溢美之辭讚揚的。這本書看完的感覺,一是震撼二是心酸,書中以一箇不幸女人的一生爲線索(此刻覺得,這個國度的女人,大概離幸福的距離比任何地方的都要遠點)從她的視角寫出國家的動盪對國民的影響。這話太籠統,可總結來,就是這感覺。裏面有很多家暴的情節,並沒有描述到多麼詳細,但聊聊數語卻帶給人無數的想象空間,看的我每每忍不住自心底寒戰起來。也對瑪麗雅姆生出敬佩,這樣的環境下,她依然肯用她的愛心溫暖另個與她同樣不幸的人。書中有個細節描述到萊拉的父親帶他們兄妹去卡米揚大佛遊玩,寫到周圍景觀的閒散適宜,農人在田間勞作,農作物在微風中俯仰。。。。。。我的思緒也彷彿被帶到那個孕育溫馨、神祕與期盼的下午,數章後一筆帶過大佛被毀,伴隨同時的還有戀人的失散和親人的過世,雖然沒有過多的描述,卻有種心酸的感覺讓我無法繼續讀下去。卡米揚大佛的被毀以前在新聞裏看到過,只有看到書裏帶過,才真正相信,它真的被毀了,一向都不相信,這樣一件民族瑰寶,怎樣就會被毀了,怎樣會下得了手。。。結尾有點點大團圓性的,萊拉和她的愛人踏上
了回鄉的路程,尋找身心的最終歸宿。這個,我有點點懷疑,當一箇人,做爲人的基本權利被徹底否決,徹底踐踏後,他仍然會將否決與踐踏他的地方作爲歸宿麼?當然,生活在幸福中的我們是無法體會他們的悲涼與無奈的。
阿富汗,一箇多麼遙遠而讓人費解的地方。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5
記得書的開頭是這樣:“我們所要介紹的不是駱駝而是祥子,因爲駱駝只是一箇外號。”當時我就在想,祥子大概就是擁有駱駝精神的人,那種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的精神。我的眼前瞬間浮現出廣袤而無人煙的大沙漠,唯有駱駝馱着它們背上那兩座峯巒行走在這風捲塵飛的世界裏,沉默孤傲,似乎它們走的每一步都很認真,執着,每一步都用生命在行走。
主人公其實也就是一箇高級車伕,被生活磨練出一種意志。他的生活時代是二十年代的老北京,人生異常的坎坷。那是的舊中國黑暗無比,他的身體裏卻住着一箇不屈不饒的靈魂。
“只要他打定主意,他便隨着心中所開的那條路二走;假若走不通,他能一兩天不出聲,咬着牙,好像咬着自己的心!”
他確實很努力,可生活總是虧待他。辛苦了三年買來的洋車,在他與命運相賭時,卻輸得一塌糊塗。他說過,他可以忘記這三年來受過的所有的苦,但無法忘記他的車。就像生活中的我們一樣,總有一種可以忘掉所有痛苦的人,卻怎麼也無法忘掉所得來的幸福。他們都同樣奮鬥過,可他們總是那樣失而復得,得而復失。
而祥子能生活在那樣的黑暗年代,靠的不僅僅是堅韌的心,更多的,還是睿智的頭腦。即使生活得非常心酸,也懂得爲自己而活,淡淡地,平靜的,有一箇目標奮鬥就好。但是生活中總有一些人認爲自己很勤勞或者聰慧,但他們總會丟失一件東西,那就是對生活的——熱情!勤勞的人他不懂如何把握;聰慧的人,又會嫌許多麻煩。在這個開放式的社會,有很多蛀蟲,他不是勤勞者,更不是智者,結果只會被社會腐蝕,不會有任何人來憐惜他們的殘渣剩骨。
對待生活看法不同的我們,是否敢於挑戰生活,突破生活的重圍,以熱情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呢!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6
“在俄羅斯的文學中,我從來沒有讀過比您的《童年》更美的作品,您還從來沒有如此成功地顯示過您的寫作才能”,這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讀完名著《童年》後所做的輯評。這段文字中的“您”,那個“成功顯示寫作才能”的“您”,正是《童年》的作者高爾基,蘇聯偉大的文學家。在假期裏,我也閱讀了這“更美的作品”——《童年》。
《童年》中的主人公阿廖沙是一箇善於觀察和十分敏感的孩子,在他三歲時失去了父親,母親把他寄養在外祖父家。當時,外祖父家業開始衰落,兩個舅舅爲了分家產而不斷爭吵鬥毆,外祖父也是專橫暴躁。在這個家裏,阿廖沙感受不到幸福,他只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瀰漫着的仇恨之霧。正是因爲生活在這樣一箇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環境裏,反而使阿廖沙鍛鍊成長爲一箇堅強、正直、勇敢、樂觀、自信的人。也是在這個渾濁的環境裏,還有另一種人,另一種生活。外祖母給阿廖沙的影響是最深的,她爲人善良公正,熱愛生活,還常常講故事給阿廖沙聽,給予他無私的愛。此外還有樂觀淳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高裏等一系列正義的化身。最終,阿廖沙的母親不堪忍受生活重負而逝世了,阿廖沙埋葬母親後,便到“人間”謀生。
可憐的阿廖沙!相比起我的童年來,阿廖沙的童年顯得多麼悲慘淒涼、顯得多麼孤獨寂寞,缺失學習的機會。在阿廖沙的童年裏,沒有歡聲笑語,更沒有小夥伴願意陪他玩,有的只是孤獨和寂寞,外祖父和兩個舅舅因家產而整日爭吵鬥毆,只有外祖母還一如既往地愛着他,願意講故事給他聽,她用無私的愛豐富了阿廖沙的心靈!在我的童年裏,衣食無憂,父母將我視爲“掌上明珠”,每天還可跟小夥伴們一塊兒玩。就算是天塌下來了,父母也會幫我頂着,自己的生活真可謂是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啊!
阿廖沙是一箇熱愛學習的孩子,他具有很強的求知慾,喜愛書籍。可因爲外祖父家的完全破產,他便只有靠撿破爛賣來餬口了。就在他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三年級的時候,也永遠離開了學校的課堂。
而我呢?玩心很大,根本不懂享有學習的權力和機會是多麼幸福。窮苦的孩子也和阿廖沙一樣,他們渴望學習,渴望坐在寬敞明亮的大教室裏、注視着周圍嶄新的一切,和大家一起學習。“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就憑這句詩,我也定會改掉自己的壞毛病,發憤圖強、勤學苦練的,同時也勸誡天下所有的學子們,你們的首要任務是學習,不要人到晚年才悔恨自己當初讀書少,只有學習努力認真,將來纔會出人頭地。總之,《童年》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深刻的思想內容和獨樹一幟的藝術特色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全書反映了小市民階層的庸俗自私和空虛無聊,揭露了沙俄專制的黑暗與罪惡,具有不可比擬的藝術魅力。
每個人的童年都是與衆不同的,但不變的是自己的學習生涯。我們應該珍惜時間,抓住眼前的每分每秒,努力學習,“十年寒窗苦讀終會修得正果”,千萬不要愧對於父母。面對生活中遭遇的不幸和困難,我們應該冷靜判斷、鎮靜應對,靠自己的智慧與力量戰勝不幸和困難。這些,都是《童年》教會我的,它令我受益匪淺。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7
今天,我終於讀完了《童年》這本發人深省的書。本書講述的是阿廖沙的童年生活。
四歲時,阿廖沙就失去了父親那他失去了享受父愛的權利了嗎?也失去了。我敢這麼肯定的回答,是因爲在本書中,他的繼父,他的親人們……都給不了她那種父愛。而他的母親,卻又長期四處漂泊、遠走他鄉,讓他只能與外祖母相依爲命,那他的外祖父呢?他的外祖父因爲缺錢而變得十分專橫、殘暴,“打”、“毒打”成了他解決問題的方法。“罵”、“大罵”成了他思考難題的替代品。
這本書吸引我的,就是他所經歷的一樁樁事:認識聰明能幹的小茨岡、目睹小茨剛的死、認識落魄的“好事情”……每個人不同的性格特點、處理問題的方式、對待人們的態度……鑄造了阿廖沙的童年環境。作者對每個人的描述,都恰到好處,讓人對其非常瞭解,彷彿他就是你身邊的一箇人。我最喜歡的還是外祖母。她善良、溫和、堅強,竭盡全力地呵護阿廖沙,教會他做人的道理,守護他幼小的心靈,爲他開闢追夢的道路。她用她的童話故事來安慰他的精神世界。
“上帝爲你關上一扇門,就必定會爲你打開一扇窗。”是的!上帝給了阿廖沙悲慘的童年,卻增強了他對事情的處理能力,對困難、挫折的承受能力。還賜予了他一位“天使”――外祖母。阿廖沙所經歷的一切,是爲他的未來做墊腳石,當然,這也要歸功於外祖母,否則,他可能會變壞,學外祖父的處理事情的方式。很多人說:“阿廖沙的童年與我們的比起來,真是太悲慘了。”的確,是很悲慘,可他的童年不也給他穿了層“保護衣嗎”?使他不成爲我們這樣的“瓷娃娃”,一碰就碎。有一箇詞語是“先苦後甜”。
看完這本書,我明白了我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同時,我也不能讓爸爸媽媽把我變成一碰就碎的“瓷娃娃”。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童年很苦,那麼請你與高爾基比一下。
高中讀後感700字 篇8
去年寒假在家讀完了<追風箏的人>,此刻讀完了<燦爛千陽>,感覺兩個故事都令人震撼,讓人深思。我想,沒有什麼能比戰爭更加給人帶來深重的災難。戰爭的勝利遠遠比不上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的悲痛。或許我們會在各種電影的感染下,對英雄充滿敬佩和嚮往,但是,真正面臨和經歷過戰爭的人相比,電影描述的任不夠真實。戰爭所帶來的創傷又是何等的深重啊。沒有食物,疾病蔓延,殘疾,死亡,冷酷,兇暴,陰險……隨戰爭一齊滋長。能避免戰亂,實屬不容易。人的貪婪和野心無時無刻不不助燃着戰火。戰爭中受苦的人,他們能活下來,是萬分艱難的。和平只有經歷戰爭的人再懂得其珍貴。
在讀<燦爛千陽>過程中,深刻地意識到人性在災難面前則會盡顯,求生的本能會使人們幹出瘋狂的事來。世界越來越動盪,大國強國的人民的完美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是建立在他國人民的生命上。放眼望去,由戰爭,能夠進一步深挖人性,看到的是血腥的自然法則和人性道德的共存。弱肉強食的同時又存在幫忙弱者的力量。沒有這力量,人類與野獸的距離也就不明顯了。這力量的根源,是一種愛,我們能夠謂之“博愛”。
我們能夠自我問問自我,是否具有博愛之心。看完這兩本書,我先想到戰爭,隨後又思考到戰爭所帶來的災難,從災難中,又思考人的本性,作者也將人的本性在兩本書中一一展現。思考人性,又進一步想到了人類的前進道路。由此,想到的是如何拯救人類自我毀滅的方法,因爲,不論多麼禮貌的國家,都會有從盛轉衰。人類的盛衰在於自我的認識。這是取決於人類整體而不是少數智慧者。因此,我很想明白人類本身與戰爭的關係,以及人類自身與自我今後所應對的毀滅之間的關係。人類自身具有毀滅自我的性質,就是說,人類的毀滅很大程度上與自我的作爲關係密切。但是,人類仍然具有其它生物所沒有的特性,人類能反省,會改正,能學習,能吸取教訓,能有智慧的思考。我相信,人的好品質與惡性是有一樣強大的力量,能讓人存活下去。因爲人類仍然有好的本性,能讓其獲得不可小視的力量,從而生存下去。或許,人類會毀滅,但不會消失。人的惡劣行徑的確與日俱增,人人都是有自私的一面,使得人與人之間,存在矛盾。我想,要思考出這些東西的根本需要花很久,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見解。
我是很願意去思考,想弄明白宇宙,人,生物,以及世間的種種奧妙。我明白,自我才疏學淺,這的確是事實,但我覺得,努力去試試,肯定會有點進展的。也期望能有更多的人去思考一些難以解答的問題,或許能改變人的思想,起到好的引導,這也是有可能的。書籍還是很好的,這個時代,書籍所起的作用,沒有減少,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其他形式的事物出現,讓人們的認知和理解有了增強和提高。我們需要思想火花的碰撞。越多的交流,就會有越來越多的進步,能夠改善人的思想,得到更多的智慧結晶。批評和包容,使我們更就應學習的品質。而此刻,批評似乎多於包容,這需要平衡。和諧,是共存明白,但絕不是解決人類自身問題的良方,和諧能解決生物與生物之間的問題,緩和人與人的矛盾,但不能真正完成指引的使命,但我們的確需要先做到和諧,這是務必做的。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