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讀後感800字(精選8篇)
高中讀後感800字 篇1
自從我讀了《我的中國夢》這本書以後,我明白的:人生如夢,有了夢想,要爲之奮鬥,才能取得成功!這本書主要講了:古今中外的名人爲了夢想而奮鬥,經歷了艱難險阻,最後取得成功的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海倫·凱勒的故事。她作爲一箇在安妮·沙利文的幫助下,不僅完成了哈佛大學的學業,還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國語言。假如給她三天光明,第一天,她要看人,看她們的善良、淳樸與友誼使她的生活值得一過。第二天,她要看光的變幻莫測,看看日出如何落下。第三天,她不僅要看日出,還要看有名的藝術館。盲聾人。這是要何等的毅力才能完成啊!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掩卷沉思。古往今來,有多少名人不是爲了夢想而奮鬥,最後才取得成功的?比如音樂大師貝多芬,從小喜歡音樂,後來憑藉天賦與努力取得了驚人的成績,晚年卻不幸雙耳失聰,備受打擊,但他並沒有沒命運擊垮,後來振作起來,創作了《歡樂頌》等傳世奇音!我們作爲一箇身心健康、四肢健全的人,還有什麼理由,不爲了自己的夢想而奮鬥到底呢?我的夢想是當一名書法家,每當站着練字練了兩三個小時,總會腰痠背痛,腳底發麻,手腕痠痛,也總會有放棄的念頭,但一想到海倫·凱勒、貝多芬這樣身殘志堅的人,一想到我的夢想,全身彷彿充滿了無限的力量,有一箇堅定的信念,支持着我一直向前。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裏,我也能像以前那樣,把夢想轉換爲動力,再苦再累,永不放棄,直到夢想成真,取得成績。每個人都有做夢的權利,但有了夢想,只有爲之奮鬥,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高中讀後感800字 篇2
如果你在一間會飛的教室裏學習,你將會怎麼對待呢?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去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樂吧!教室真的會飛嗎?當然不會,“會飛的教室”只不過是一羣少年自編自導的舞劇罷了。這是一本講述校園故事的書,它是由德國作家艾利克·卡斯特納創作的。裏面有情感豐富的姚尼,滿腹才華的戴馬亭,沉着穩重的塞巴修,膽小如鼠的鄔理和爭勇好鬥的馬提斯。他們雖然性格迥異,卻十分珍惜他們之間的友誼。在聖誕節的前幾天,班長戴馬亭收到了爸爸媽媽寄給他的信,因爲家裏窮,沒錢讓他坐車回家。這時,佩克老師把他的年獎學金——本是想和“禁菸老師”一起去旅遊的錢給了戴馬亭,讓戴馬亭可以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過聖誕節。從中我明白了,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我們不能被眼前的困難擊敗。只要我們努力,勇敢地面對人生,總有一天會成功的。這讓我想起了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做了無數次失敗的實驗,總共試用了6000多種纖維材料,最終才確定用鎢絲來做燈絲,提高了電燈的使用壽命。他真讓人敬佩!讀完《會飛的教室》這本書,它讓我懂得了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正如一句話所說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如果同學有困難,我們一定要盡力去幫助他。它告訴了我凡事不能魯莽衝動,事前一定要考慮周全,只有一身蠻力是遠遠不夠的。它同時也教育我要有一顆寬容他人的心,如果別人打了你一拳,你也不要還手,否則會越打越兇,到最後,還不是打個兩敗俱傷,友誼斷裂,你們認爲值得嗎?最後,我希望大家可以去找找這本書來看,肯定會對你有幫助的!
高中讀後感800字 篇3
最近讀了由汪中求和朱新月聯合著作的名叫《零缺陷工作》,感觸很深,深受啓發,被作者的觀點深深吸引和折服。其中第一篇第一節就寫到:態度永遠是第一位的。僅僅一箇開頭就把工作的精髓寫到了點上,也讓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專業水平。
就工作態度問題,我願意追隨作者的觀點表述下我的看法。我認爲態度決定一切,沒有不重要的工作,只有不重視工作的人。不管工作是大,是小,是重還是輕,是機械般地簡單還是搞火箭般地複雜,都需要有個人去完成。在完成一件工作前,工作並不會自主選擇完成它的人,工作本身也無法決定選擇他的人是高學歷還是文盲,只有那個完美地完成工作的人才被真正地認可。而我們人是有思維的,有選擇能力的,在我們挑選一件工作完成它之前,首要有的態度就是:我要做好它。而不是僅僅簡單地認爲,這是分配給我的任務。你願意做一項工作和願意做好一項工作是有本質區別的,你有什麼樣的態度,就決定有什麼樣的結果。
那麼如何做好一件工作呢?首先你得熱愛自己工作。就像作者所說,像愛自己一樣來愛自己的工作,那麼你的工作將把同樣的愛回饋給你。一點都不錯,能夠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併爲此投入全部的熱情,當你收穫的時候,那份成就感不是金錢可以買到的,給我們身心所帶來的愉悅也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得到。
其次,要做好一件工作要瞭解自己的工作。這份工作要如何才能完成?是否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來完成面前的這項工作?只有解答了這些問題才能開展,否則就是盲目的。只有瞭解了眼前的工作,才能駕馭好它,以免在今後的工作中出現失誤而可能造成重大損失。那麼,瞭解工作靠什麼呢?還是態度。取決於你是否有細心,耐心和恆心像對待孩子一樣來對待自己的工作。其實,在你能力範圍內的工作,要完成一點都不難。也許你也很瞭解自己的工作性質和程序,特別是對於一件日常機械性的工作,甚至你厭倦那種一成不變的手法和日復一日的毫無創意。但是這種瞭解是膚淺的,你該瞭解的是這項分解後的工作對於整個生產線的重要性。或者這件工作是腦力勞動,那麼更需要你發掘工作本身背後的意義。簡而言之,讀懂你的工作,才能給你帶來樂趣。
最後,做好一件工作要正確看待工作中的產生錯誤。有句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於是每個人給了自己犯錯的機會和可能,也輕而易舉地原諒了自己在工作中的失誤。這是絕對要不得的態度,並不是每件工作都有讓你犯錯的機會。如果那件工作有允許犯錯的機會,那你該爲自己的失誤感到羞愧。因爲你挑戰的並不是一件高質量的工作,是羞辱了你本身的能力。所以,但凡自己出現了工作失誤,我們要爲此反省和考察,到底錯在哪裏,爲什麼會錯,如何避免。
總而言之,態度決定一切。在面對工作的時候,態度能幫助我們確立和提升人生的定位,讓我們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工作和工作以外的人事。以良好的心態開心地度過擁有工作的每一天。
高中讀後感800字 篇4
去年寒假在家讀完了<追風箏的人>,此刻讀完了<燦爛千陽>,感覺兩個故事都令人震撼,讓人深思。我想,沒有什麼能比戰爭更加給人帶來深重的災難。戰爭的勝利遠遠比不上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的悲痛。或許我們會在各種電影的感染下,對英雄充滿敬佩和嚮往,但是,真正面臨和經歷過戰爭的人相比,電影描述的任不夠真實。戰爭所帶來的創傷又是何等的深重啊。沒有食物,疾病蔓延,殘疾,死亡,冷酷,兇暴,陰險……隨戰爭一齊滋長。能避免戰亂,實屬不容易。人的貪婪和野心無時無刻不不助燃着戰火。戰爭中受苦的人,他們能活下來,是萬分艱難的。和平只有經歷戰爭的人再懂得其珍貴。
在讀<燦爛千陽>過程中,深刻地意識到人性在災難面前則會盡顯,求生的本能會使人們幹出瘋狂的事來。世界越來越動盪,大國強國的人民的完美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是建立在他國人民的生命上。放眼望去,由戰爭,能夠進一步深挖人性,看到的是血腥的自然法則和人性道德的共存。弱肉強食的同時又存在幫忙弱者的力量。沒有這力量,人類與野獸的距離也就不明顯了。這力量的根源,是一種愛,我們能夠謂之“博愛”。
我們能夠自我問問自我,是否具有博愛之心。看完這兩本書,我先想到戰爭,隨後又思考到戰爭所帶來的災難,從災難中,又思考人的本性,作者也將人的本性在兩本書中一一展現。思考人性,又進一步想到了人類的前進道路。由此,想到的是如何拯救人類自我毀滅的方法,因爲,不論多麼禮貌的國家,都會有從盛轉衰。人類的盛衰在於自我的認識。這是取決於人類整體而不是少數智慧者。因此,我很想明白人類本身與戰爭的關係,以及人類自身與自我今後所應對的毀滅之間的關係。人類自身具有毀滅自我的性質,就是說,人類的毀滅很大程度上與自我的作爲關係密切。但是,人類仍然具有其它生物所沒有的特性,人類能反省,會改正,能學習,能吸取教訓,能有智慧的思考。我相信,人的好品質與惡性是有一樣強大的力量,能讓人存活下去。因爲人類仍然有好的本性,能讓其獲得不可小視的力量,從而生存下去。或許,人類會毀滅,但不會消失。人的惡劣行徑的確與日俱增,人人都是有自私的一面,使得人與人之間,存在矛盾。我想,要思考出這些東西的根本需要花很久,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見解。
我是很願意去思考,想弄明白宇宙,人,生物,以及世間的種種奧妙。我明白,自我才疏學淺,這的確是事實,但我覺得,努力去試試,肯定會有點進展的。也期望能有更多的人去思考一些難以解答的問題,或許能改變人的思想,起到好的引導,這也是有可能的。書籍還是很好的,這個時代,書籍所起的作用,沒有減少,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其他形式的事物出現,讓人們的認知和理解有了增強和提高。我們需要思想火花的碰撞。越多的交流,就會有越來越多的進步,能夠改善人的思想,得到更多的智慧結晶。批評和包容,使我們更就應學習的品質。而此刻,批評似乎多於包容,這需要平衡。和諧,是共存明白,但絕不是解決人類自身問題的良方,和諧能解決生物與生物之間的問題,緩和人與人的矛盾,但不能真正完成指引的使命,但我們的確需要先做到和諧,這是務必做的。
高中讀後感800字 篇5
用兩天的時間,看完了<燦爛千陽>。依舊如讀<追風箏的人>一樣,開始是一種對異域截然不一樣命運的窺探,最後卻是無比的震撼和慨嘆。但是,兩者就應還是有區別的。我個人認爲<追>是一箇故事,<燦>則是一箇社會。燦爛千陽讀後感。故事能夠很精彩,很動人;社會只能是真實,真實得殘忍。
“燦爛千陽”這個名字,很不錯。來自於四百年前的一位叫做穆罕默德的詩人的詩句:“喀布爾每條街道都令人目不轉睛,埃及來的商旅穿行過座座市場。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月亮,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一千個燦爛的太陽,本是詩人最慷慨的盛譽,可它怎能敵得過時間的變遷,敵得過人的慾望呢?戰爭,爆炸,襲擊衝突,政權更迭,難民營,對婦女的壓迫制度,飢餓,顛沛流離。書中的種種,讓誰都相信,“縱然有一千個燦爛的太陽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陰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濃的溫暖去掂量它罪惡砭骨的淒涼。”是的,完美的歷史,在現實面前,只能是遙不可及的神話,這點,我堅信。燦爛千陽讀後感。
兩個主人公,都是極其不幸的,但相較而言,我更同情瑪麗雅姆。萊拉有過幸福少年時代,尤其是與父親和情人塔裏克的相處,更是留下了永遠的甜美回憶。萊拉也有依靠,或是等待,無論是她和塔裏克的私生女,還是她和拉希德的兒子,都是她生活的依靠,抑或希冀。萊拉更有幸運的結局,和自我相愛的人相守,做自我認爲有好處的事,以完成父親的遺志。這一切,瑪麗雅姆都沒有。作爲私生女,瑪麗雅姆從一出生,就失去了一切,沒有幸福,沒有未來。如果她能遵循母親那番“幸福不可得”的教誨,也許悲慘會來得晚一些。但是她幻想了,幻想着家庭,幻想着幸福。結果呢,母親自殺,父親匆匆把她嫁人,或者說是丟棄於人更爲恰當!當然,如果能生個孩子,哪怕是女孩,命運還是會有轉機,但是偏偏又是習慣性流產。至此,悲慘命運徹底沉入了地獄深淵,永無天日。
萊拉的遭遇,讓我冷冷的悲嘆,可瑪麗雅姆的一生,卻讓我靜靜地生疼,無論是她和父親的關係,還是她最後做出的選取。說實話,對於他父親扎裏勒,我很難理解。一邊,將女兒棄養在泥屋裏,絕情而殘忍;一邊,又是每週四準時探望,小禮物,講故事,釣魚,那麼溫馨,那麼完美。一邊絕決地將女兒棄之於人,一邊又在生命的最後,跑到女兒家門口,苦苦地等待。扎裏勒最後的那封信,讓我差點掉眼淚,也讓我突然明白了,扎裏勒之前,其實是始終懷有贖罪的心的,但是贖罪求的是心安,它不能等同於共同生活,更何況,那將對現有的身份、地位、家庭帶來怎樣的衝擊。
瑪麗雅姆最後勇敢的選取,沖垮了我所有的堅持。爲了挽救萊拉,她會用鐵鍁結束了拉希德的生命;爲了成全萊拉和塔裏克的幸福生活,她會去法院自首;而走向生命的最後,應對砍頭,書中如是寫道:“當她即將離開世界的時候,她是一箇付出了愛也得到了愛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監護人的身份離開這個世界。以母親的身份。她終究成了別人眼中的重要人物。”這到底該是怎樣的一種蛻變呢?
高中讀後感800字 篇6
記得書的開頭是這樣:“我們所要介紹的不是駱駝而是祥子,因爲駱駝只是一箇外號。”當時我就在想,祥子大概就是擁有駱駝精神的人,那種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的精神。我的眼前瞬間浮現出廣袤而無人煙的大沙漠,唯有駱駝馱着它們背上那兩座峯巒行走在這風捲塵飛的世界裏,沉默孤傲,似乎它們走的每一步都很認真,執着,每一步都用生命在行走。
主人公其實也就是一箇高級車伕,被生活磨練出一種意志。他的生活時代是二十年代的老北京,人生異常的坎坷。那是的舊中國黑暗無比,他的身體裏卻住着一箇不屈不饒的靈魂。
“只要他打定主意,他便隨着心中所開的那條路二走;假若走不通,他能一兩天不出聲,咬着牙,好像咬着自己的心!”
他確實很努力,可生活總是虧待他。辛苦了三年買來的洋車,在他與命運相賭時,卻輸得一塌糊塗。他說過,他可以忘記這三年來受過的所有的苦,但無法忘記他的車。就像生活中的我們一樣,總有一種可以忘掉所有痛苦的人,卻怎麼也無法忘掉所得來的幸福。他們都同樣奮鬥過,可他們總是那樣失而復得,得而復失。
而祥子能生活在那樣的黑暗年代,靠的不僅僅是堅韌的心,更多的,還是睿智的頭腦。即使生活得非常心酸,也懂得爲自己而活,淡淡地,平靜的,有一箇目標奮鬥就好。但是生活中總有一些人認爲自己很勤勞或者聰慧,但他們總會丟失一件東西,那就是對生活的——熱情!勤勞的人他不懂如何把握;聰慧的人,又會嫌許多麻煩。在這個開放式的社會,有很多蛀蟲,他不是勤勞者,更不是智者,結果只會被社會腐蝕,不會有任何人來憐惜他們的殘渣剩骨。
對待生活看法不同的我們,是否敢於挑戰生活,突破生活的重圍,以熱情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呢!
高中讀後感800字 篇7
這一天,她的童年一去不復返了。作爲一箇私生女,她從小就受盡人們的鄙視和辱罵。隨着母親的自殺,本來定期探訪的父親也彷彿陌路。爲了面子,狠心的父親將她嫁給了咯布爾中年鞋匠拉希德爲妻。誰料上天不公,瑪麗雅姆七次懷孕卻七次流產。動盪年代下又加了家庭暴力,使得她永遠走不出生活的陰影。
十八年過去了,戰亂非但沒有平息,反而愈加激烈。少女萊拉的幸福家庭已被摧毀。她青梅竹馬的連任塔裏克舉家搬遷,兩個哥哥在戰爭中死去,而一枚火箭彈,送她父母上了天堂。無奈之下,她只得也嫁給了此時已年近六十的拉希德。
於是,瑪麗雅姆與萊拉,這兩名阿富汗女子,帶着屬於不一樣時代的悲慘會議,忍受着家庭暴力的重壓,生活在了同一個屋檐下。以前,爲了一箇並無良心的丈夫,她們水火不溶;卻在經歷無數磨難之後,締結了情誼,相濡以沫。
然而,最終拉希得發現,萊拉的女兒竟是塔裏克的孩子。而萊拉亦發覺,當年告訴她塔裏剋死訊的人,竟然是由拉希德唆使並僱傭的。於是,他們爭吵、打鬥。殘忍拉希德竟欲掐死萊拉。危急時刻,瑪麗雅姆做出了令人敬佩的、卻毀滅了她一生的舉動——殺死拉希德。
整本書的語調悽哀,色彩陰暗,當名字卻叫做“燦爛千陽”。以前我不明白爲什麼,但此刻我明白了。
這是怎樣的一副巨大的絕望與微弱的期望共存的、堅強、杯具的生命畫卷啊!
同樣是人,與生活在戰亂中的阿富汗人相比,我們是多麼幸福。想要什麼,幾乎就有什麼。如此多吃多佔,我們平日裏卻從未想到要爲那些不幸的人們做些什麼。在社會底層,陰暗的角落裏,有成千上萬的人們在苦苦掙扎。也許只是爲了一滴水,也許只是爲了一粒米,但那卻是他們生活的全部期望啊!雖然上天不公平,雖然它無數次地摧毀他們的期望,但堅強的人們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反抗。應對動盪的社會,殘忍的塔利班,他們想盡一切辦法,拯救自我,拯救他人。很多人,像瑪麗雅姆一樣,有着並不幸福的生活開端,和無比悲慘的結局。但請永遠記得,她們以前爲之付出,努力。她們沒錯,錯的是這個世界,是我們!
想起萊拉父母一生的願望:住在海邊聽海浪的聲音,觀日出日落,僅此而已。想起瑪麗雅姆的願望:再回到童年的泥屋,再聞一次那綠草的芳香,再回池塘邊釣一次魚。這麼簡單的願望,卻從來都沒有機會去實現。我不忍,也無法想象,當火箭彈爆炸在身邊的一側,萊拉父母在想什麼;當塔利班舉起qiāng,要殺死瑪麗雅姆的時候,她在想什麼?
能想什麼呢?
期望?
是永遠的絕望吧!
祝,在天堂安息!
高中讀後感800字 篇8
今天,我終於讀完了《童年》這本發人深省的書。本書講述的是阿廖沙的童年生活。
四歲時,阿廖沙就失去了父親那他失去了享受父愛的權利了嗎?也失去了。我敢這麼肯定的回答,是因爲在本書中,他的繼父,他的親人們……都給不了她那種父愛。而他的母親,卻又長期四處漂泊、遠走他鄉,讓他只能與外祖母相依爲命,那他的外祖父呢?他的外祖父因爲缺錢而變得十分專橫、殘暴,“打”、“毒打”成了他解決問題的方法。“罵”、“大罵”成了他思考難題的替代品。
這本書吸引我的,就是他所經歷的一樁樁事:認識聰明能幹的小茨岡、目睹小茨剛的死、認識落魄的“好事情”……每個人不同的性格特點、處理問題的方式、對待人們的態度……鑄造了阿廖沙的童年環境。作者對每個人的描述,都恰到好處,讓人對其非常瞭解,彷彿他就是你身邊的一箇人。我最喜歡的還是外祖母。她善良、溫和、堅強,竭盡全力地呵護阿廖沙,教會他做人的道理,守護他幼小的心靈,爲他開闢追夢的道路。她用她的童話故事來安慰他的精神世界。
“上帝爲你關上一扇門,就必定會爲你打開一扇窗。”是的!上帝給了阿廖沙悲慘的童年,卻增強了他對事情的處理能力,對困難、挫折的承受能力。還賜予了他一位“天使”――外祖母。阿廖沙所經歷的一切,是爲他的未來做墊腳石,當然,這也要歸功於外祖母,否則,他可能會變壞,學外祖父的處理事情的方式。很多人說:“阿廖沙的童年與我們的比起來,真是太悲慘了。”的確,是很悲慘,可他的童年不也給他穿了層“保護衣嗎”?使他不成爲我們這樣的“瓷娃娃”,一碰就碎。有一箇詞語是“先苦後甜”。
看完這本書,我明白了我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同時,我也不能讓爸爸媽媽把我變成一碰就碎的“瓷娃娃”。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童年很苦,那麼請你與高爾基比一下。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