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的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1000字的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 篇1
誠如餘秋雨所說,人類本該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間,因此我們也就找到了終點,價值的終點生命的終點。
《文化苦旅》給我的感覺,就如一卷迤邐的山水畫,墨跡濃入眉間,留白卻淡出眼眸。沒有浮藻華麗的堆砌文字,沒有富麗堂皇的琉璃磚瓦,有的只是樸素單薄的流水行文,與清淨寂然的江山夜雪,在最不經意的回眸間,直擊心底。有人說,文字只是文明的載體,卻忽略了文字本身,其實也是文明的一部分。千年前的觥籌只是佳釀的載體,千年後的觥籌卻是千金不易的文物;當年的文化苦旅只是一本記錄山川歷史文化的遊記,但它的價值卻又超越了一本遊記。
我跟在作者身後“窺之門縫”,上海讀者投票評選三十年來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它;歷年來中國家長遊記給留學子女最多的一本書,是它。它將祖國名川大山記在眼裏,將萬里河山上的冷泉幽谷記在心底。直到它成了書架上的藏品,向讀者敞開懷抱,將中華傳統文明精華傳承。那麼多的文字在一紙蟬翼上廝磨,終歸是一句話,“千般荒涼,以此爲夢;萬里躞蹀,以此爲歸”;終歸不過一箇詞,文明。文明,不過是翻開一頁書的輕巧摩挲。
餘秋雨說,受苦最深的人最不想說,說得最多的人一定受苦不多,說的高調的人一定讓別人受了苦。人類正是這天地間最高調的人啊,所以他們讓默然無語的浩大天地受了苦,讓俏秀靈氣的萬千生靈受了苦。所缺少的是什麼呢?不過是一份平等。沒有平等,何來友善?高高在上的封建統治階級會對賓客平禮以待,渺小的奴隸家僕卻從未入過他的眼。沒有友善,談何和諧?惡言相向只會招來頂撞,惡意欺辱只會招來反抗。行爲總是相互的,所帶來的也是雙向的。社會所需要的,是和諧;和諧的基礎,是友善;友善的前提,是平等。
切膚之疼,斷腸之痛,莫過於眼睜睜看着屬於自己的心愛之物被人生生損毀,奪去,痛徹心扉。莫高窟,華夏文明璀璨的瑰寶,當我讀到關於它的篇章,已分不清內心是憤懣還是悵然。王道士的日常啊,是如此普通,如此平凡,無非就是打碎精美的壁畫,敲毀塑像,外流經卷。他沒有殺人,沒有放火,不是嗎?但就是這樣的“舉手之勞”,卻使我心頭一寒,滿目悽然。那是中華五千年文明一點一滴孕育出來的文化,莫高窟這個讓華夏母親驕傲的孩子,又受了多少苦!王圓篆,莫高窟的守護者,恰恰是給予被守護者剖心挖骨之痛的施暴者。“敬業”至此,不敢恭維!
更莫提外國人對莫高窟的侵犯。外國考古學家斯坦是如何給予莫高窟會心一擊的呢?因爲蔣孝琬,這個集聯絡,試探,翻譯,刺探王道士於一身的,中國人。斯坦稱讚蔣孝琬,斥責中國學者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呵!那麼奮力抵抗邪惡法西斯侵犯的世界人民纔不是熱愛自己的祖國呀,他們應當將領土拱手相讓,真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提到莫高窟便會聯想起它的胞弟,圓明園。李曉樺曾給下令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勳爵寫過一首詩:
“我好恨
恨我沒能早生一箇世紀
使我能與你對立着站立在
陰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曠野
要麼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麼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
要麼你我各乘一匹戰馬
遠遠離開遮天的戰旗
離開如雲的戰陣
決勝負與城下”此刻,我也想騎上戰馬,跟在年輕的詩人身後,舉起利劍,憑藉滿腔愛國熱血,將華夏被掠奪的文物撥回原生的土地。
世間最溫煦的美色,都潛伏在山川草野,大漠深灣,君臨之丈,萬壑幽谷。也許是江南千帆過盡,斜暉脈脈的春閨遙望;也許是湖湘戰鼓廝殺,操戈天下的雄心擔當;也許是中原臨行密縫,意恐遲歸的縷縷白髮。陽關外素白的飛雪,白帝城凌冽的秋霜,寒山寺嬌豔的桃花,雕鏤在書卷的墨香裏,靜候拜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詩意隱於浩大天地,只是一落枯葉,一川流水。不經意間,山迴路轉,柳暗花明,與意境的相遇,恰如張愛玲輕輕一句,噢,原來你也在這裏。萬水千山,最是無涯是自由。
“山河之玄,歲月之祕,無痕無跡,無符無字,卻被天地銘記。”斜倚窗畔,淺啜清茶,讀《文化苦旅》,低頭,淺黃書頁上是被天地銘記直擊心底的山川名錄;抬頭,窗外是熙熙攘攘的人來人往,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如此,甚好。
1000字的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 篇2
喜歡讀餘秋雨先生的書,先生總是將自己獨特的見解溶於文字中,領導讀者理解問題,思辨問題。先生的文字邏輯性強,見解獨特,含義深刻。每讀一次都會讓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爲讀餘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輕鬆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被民族意識喚醒後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蹟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蹟背後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爲人知的祕密。而餘先生恰恰做到了。他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句評論:餘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餘秋雨先生憑藉自己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於千年文化長河中。是的,他的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裏。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着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力量。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後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這些話道出了我的心聲。我之所以要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是想要表達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餘秋雨展現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蹟背後的辛酸和沉痛以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讓銘記我們歷史的教訓!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着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啓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並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鬆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後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餘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雲煙。我們要吸取教訓,將文化的精神永貯於華夏大地!
1000字的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 篇3
餘秋雨在《西湖夢》中談到了對一代名妓蘇小小的看法。對她的風情與唯美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文章字裏行間更流露出一股敬仰推崇之情。這位茶花女式的唯美主義者,其精神與靈魂都有一種哲理的超脫,她不願意讓純潔的情感去屈就世俗的利益,不願意只爲了一箇衣食無憂有“保險箱”面做姬做妾,勉強去完成一箇女人的低下使命。終其短暫的一生,她都在追尋着世間的風情與美。雖然她有過一段“襄王有意,神女無心”的失敗經歷,情感上也始終沒有多少真摯的回饋,但是她卻執着地守着自己的象牙塔,守着那一方如星空般明澈透亮的淨土,瀟灑而怡然地活着。即使在死神來訪之時,也是處在極具風情報與美的年齡。
就如同一顆流星,即使是在隕落之時,也充滿着隨風而逝的柔美,發散着生命意識的微波。在物慾橫流的現今,人們所缺乏的正是有關風情和唯美的教育。在金錢與物慾的衝擊下,人們大多已變得情感麻木冷淡,思維更偏向於現實的理性,而少了幾份唯美的感性,早己挖掘和捕捉不到生活中點點滴滴絲絲縷縷的風情與美了。這裏的風情與美是指深層意義上值得記取的人生風景。可是現今的速食主義人羣只談論功利,不講究風情,錯過人生中的許多風景。例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個人對美都懷有一種湧動豐盈的情懷,即使外表平淡無奇,甚至粗醜鄙陋,也不能抹殺那一份真摯的情懷,那份同於其他美麗人士的情懷。但可悲的是在現實生活中,當某一“醜人”不以意地流露出那份熱烈的情懷之時,人們往往展現出人性的弱點,帶起有色眼鏡,毫不留情加以冷嘲熱諷,彷彿那是卡西莫多的微笑,亦或是東施效顰般的舉止。難道這份情懷不是一樣的美麗動人,一樣的可愛,一樣的值得珍惜的記取嗎?“曾因酒醉鞭名馬,不敢情多累美人”“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恰似水蓮不勝涼風的嬌羞”,這樣極具風情與美的詩句,恐怕只有在西風東漸,在倡導科學與民主,人文人性的時代裏才能寫出來。既然如此,那麼讓我們換上健康的人格和優美豐饒的心靈,去捕捉,去挖掘那些人生中值得記取的風情與美吧!
1000字的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 篇4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鬆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後總得要閉一閉眼睛,砰砰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餘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文化苦旅》這本書是很深奧,反覆看幾遍也不能夠完全理解。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爲讀餘秋雨先生的書會讓你心曠神怡,輕鬆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被民族意識喚醒後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着作”——古蹟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蹟背後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爲人知的祕密。而餘秋雨先生恰恰做到了,他用他的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自己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於千年文化長河中。是的,他的這本着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裏。
他筆下的《風雨天一閣》我記憶猶新,一箇人,不!一箇家族揹負着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範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保留到現在。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塵就將它們掩埋了。但是,範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麼,是執着、堅定,還是如餘秋雨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時間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體現在哪兒?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勢極盛的皇親郭勳,爲此遭廷杖,下監獄,他似乎什麼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後連權奸嚴氏都奈何不了他。“一箇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箇強健的人。”餘秋雨在這裏總結道。
看到這,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生在那個年代,身爲一箇藏書家,會像範欽一樣嗎?我想不會,範欽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是教師,教育學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生活着,又爲了什麼?這不正是我們該思索的。
繼續往下看:80高齡的範欽終於快走到生命的盡頭,在他分家產時,將其分爲兩份,或是藏書樓,或是萬兩白銀。他讓後代去選擇。我想,如果讓我選,讓大家來選,會選哪個呢?要麼拿着白銀萬兩,逍遙快活一生,要麼死守一座藏書樓,世世代代。說句實話,範老爺此舉真是個好辦法,我也十分欽佩這個相隔我好幾百年的古人。也正因爲這樣,天一閣留下了。但這是一箇難題,我在思索:如果把這件事發生在今天,誰會鋌而走險,誰會選擇天一閣,包括我。不過,奇蹟般的是,他的大兒子範大沖願繼承天一閣。這是現實,不是故事。
讀到這,又讓我想起另一箇片段,希臘神話中,海洋女神對想參加特洛伊戰爭的兒子阿格琉斯說:“如果你參戰,會戰死沙場,但流芳百世;如果你不出征,會平安一生,老死後便從人們的記憶中抹去。”阿格琉斯最終戰死沙場,但是因爲他,希臘盟軍勝利了。世上也正因爲有這樣的人,世界纔有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讓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國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讓我深深體驗了“開卷有益”。
1000字的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 篇5
《道士塔》,抒發的是中國文人的切膚之痛,“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箇世紀,使我能與你對視着站立着……”然而更多的是一種反思,“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當歐美的學者紛紛趕赴敦煌,風餐露宿,在沙漠裏燃起陣陣炊煙時,中國官員的客廳裏也正茶香縷縷,這是何等的諷刺!然而一切都已零落成泥化爲歷史,再去譴責誰也是蒼白無力,這場文化浩劫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惋惜、憤怒,更多的應該是反思。
還記得“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嗎?這就是陽關,《陽關雪》裏大雪蒼茫悽迷,千年之前渭城窗外柳色青青,千年之後葦草飄蕩,層層疊疊的羣山積雪,全是冰海凍浪。天地蒼涼一枝骨,曾經的文人騷客,在這千年之中,歷經沉浮,消逝。陽關的興衰,陽關的歷史的深邃蒼涼可想而知。遊歷了西北大漠,還有溫婉的江南情調。《江南小鎮》裏的清雅鎮邑與雕刻精緻的石橋,《西湖夢》裏絕美的西湖,風情綽約的蘇小小,傳奇色彩的白娘娘,《白髮蘇州》裏的紅顏薄命的西施,風流落拓的唐伯虎,都是文人心底的思念與企盼,是人生苦旅的起點和終點。
《風雨天一閣》、《青雲譜隨想》則直接將筆觸觸向文人的良知,展現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從西北大沙漠到江南小鎮,從萬里長城到洞庭一湖,我們看到了有“天府之國”之稱的李白的故鄉,見證了都江堰的價值,重溫了白帝託孤的典故。“大地默默無言,只要來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
《文化苦旅》用一箇個跳動的字符,追尋着文化靈魂與生命的真諦。品一杯茗茶,讀一本好書,感喟作者的多情,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1000字的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 篇6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在這千年的嘆息中講述苦旅。”翻開這本書,我看到餘秋雨的腳步遍佈在祖國的大江南北,他行行重行行,風塵僕僕,用有限的光陰赴一場千年之約,執着如孔子,堅定如夸父。
在此之前,我曾未想過那些歷經風吹雨打的古建築、人文景觀的背後隱藏着深沉的故事與厚重的歷史。我跟隨着餘秋雨,走進了那道隔開了歷史與現在的大門,在歷史風塵中如虔誠的朝聖者一路前行,他時而低頭背手,在斷壁殘垣前靜靜沉思,時而又喃喃自語,步履沉重……
什麼是苦旅?
我想,不只是簡單的旅行,也不只是對歷史的悲嘆與感懷,而是思想於文化上無止境的思考與不斷的探索。無論是悲歡離合,無論是溫柔淺言,無論是豐功偉績,無論是痛心疾首,最終都是要迴歸於歷史的本真與漠然,歷史的冷眼旁觀罷了。而餘秋雨在探索尋找的,是他自身與歷史的關聯,他想從那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找出合乎人類生命結構底蘊的東西,他祈求尋找到與自己心靈共振的靈魂。
初讀《文化苦旅》,猶邂逅意中人,讓我怦然心跳,讓我癡迷忘返。走進它,我似乎擺脫了城市的喧囂,遠離了現實的紙醉金迷,再無嘈雜的吵鬧聲,心中的浮躁在被一點點的抹去,只剩下靈魂的質樸與本真。
這一場千年之約,更像一場心靈盛宴。卸下了追名逐利的假面孔,背上旅行的包裹,在歷史的雲煙中尋找自我價值,探索人生意義。葉聖陶曾在《讀<經典常談>》中寫道:“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幾千,跑上峨眉金頂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肅敦煌,看一窟寺歷代的造像跟壁畫。在專講實用的人看來,他們乾的完全沒有實用,只有那股傻勁兒倒可以佩服。可是他們從金頂下來,打敦煌回來,胸襟寬廣了,眼光深遠了。雖然還是各做各的事兒,卻有了一種新的精神。”
我想,餘秋雨便是這種人,甘當優秀傳統文化的火炬手,爲我們的精神作指引。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或許便在此:摒棄浮躁,靜下心來,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古時有趣的靈魂交談,思考生命的本質,養一份淡然之情,修一身寧靜之氣,爲現世添一分安寧。
透過現實的重重紗窗,抬頭望去,那道穿行於青山綠水山間的瘦削而堅定的身影,指引着我們前行,去赴那場浸潤着唐風宋雨的千年之約。
1000字的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 篇7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鬆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後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重。”這是餘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難怪,看這本書要慢、要細,裏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見。他筆下的《風雨天一閣》我記憶猶新,一箇人,不!一箇家族揹負着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範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保留到現在。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塵就將它們掩埋了。但是,範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麼,是執着、堅定,還是如餘秋雨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時間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體現在哪兒?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勢極盛的皇親郭勳,爲此遭廷杖,下監獄,他似乎什麼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後連權奸嚴氏都奈何不了他。“一箇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箇強健的人。”餘秋雨在這裏總結道。
看到這,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假如生在那個年代,身爲一箇藏書家,會像範欽一樣嗎?我想不會,範欽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是教師,教育學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生活着,又爲了什麼?這不正是我們該思考的。
繼續往下看,我又發現了一樁“怪事”:80高齡的範欽終於快走到生命的盡頭,在他分家產時,將其分爲兩份,或是藏書樓,或是萬兩白銀。他讓後代去選擇。我想,假如讓我選,讓大家來選,會選哪個呢?要麼拿着白銀萬兩,逍遙快活一生,要麼死守一座藏書樓,世世代代。說句實話,範老爺此舉不失爲一箇好辦法,我也十分欽佩這個相隔我好幾百年的古人。也正因爲這樣,天一閣留下了。但這是一箇難題,我在思考:假如把此事擱在今天,不攙假,誰會鋌而走險,誰會選擇天一閣,包括我。不過,奇蹟般的,他的大兒子範大沖願繼續天一閣。這是現實,不是故事。
讀到這,又讓我想起另一箇片段,希臘神話中,海洋女神對想參加特洛伊戰爭的兒子阿格琉斯說:“假如你參戰,會戰死沙場,但流芳百世;假如你不出征,會平安一生,老死後便從人們的記憶中抹去。”阿格琉斯最終戰死沙場,但是因爲他,希臘盟軍勝利了。世上也正因爲有這樣的人,世界纔有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讓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國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讓我深深體驗了“開卷有益”。
1000字的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 篇8
《文化苦旅》是著名學者餘秋雨的代表作,用足跡來丈量中華文化,用心靈去頓悟生活的哲理。書中餘秋雨扮演了一箇傑出的“導遊家”,它吸引了每個年齡階段的諸多目光,進入了一箇深邃,冷峻的文化空間,那裏銜接着歷史,連帶着現代,希翼着未來,將一雙雙天真而好奇的眼睛,塗抹了層深幽的色彩,要他們閃爍的是一絲有所期盼的亮色,也將一張張經霜而冷峻了的臉,深刻上責任,沉重中獲釋,焦躁中輕鬆,爲文化、藝術的繼承與創新指向歷史後的未來。這是餘秋雨先生這部作品給我的最大的感覺。
這段苦旅有點長,也很累,共包含了37篇遊記似的散文,寫的幾乎都是南方及西北山水名勝,古代文人或名人居住過、流連過的地方,還包括了這些地方的風土人情,例《莫高窟》、《都江堰》、《白髮蘇州》、《寂寞的天柱山》、《上海人》、《酒公墓》、《老屋窗口》等。從中國諸多旅遊名勝,到荒蕪一片的陽關,從大漠到水鄉,從西北到江南,從古蹟到文人,無一處不是中華大地上歷史的閃光點。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殘陽廢壘,西風古道,在他的筆下都變得雍容大氣且富於智慧,彷彿成了歷史的濃縮與見證,在世紀輪迴中散發着不滅的穿透力。篇篇語言精美氣勢恢弘的作品,就象一位無聲的導遊,在歷史的交匯點我循着他的足跡推開了一座座神聖殿堂的大門。
道士塔——是他抒發恨意的地方。因爲千年百年的磨難,他不甘心這被淪落的文化一再地被人踐踏,想不到最後的一絲的呼喊竟是由自己升起的。他不想破壞歷史的變遷,文化的進步,可對那些掩藏恥辱的土地,他倍感惋惜。在他的筆下,這是一箇巨大的民族悲劇,而王道士則是這出悲劇中錯步的小丑。用一位經歷這悲劇的學者的心看,他明白了,那裏,一箇古老民族在滴血。因恨而愛的情感愈演愈烈,致使我也變得學會了嘆息與感慨,明白這一切的一切全部是人心所造。我也因此而抱恨,爲民族,爲國家,爲自己而恨……
翻過屈辱的一頁《莫高窟》,靜靜矗立,神祕又安詳。餘秋雨那頗具感染力的文字讓我彷彿身臨其境。不是在讀而是用心在欣賞品析。窟中牆壁上那精美絕倫的壁畫讓我驚歎。色彩絢麗、暢快柔美的線條匯聚了五代的紛爭隋唐的興衰以及宋室的淪亡。我不得不爲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藝所折服。正如作者所言:"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隨着書頁的往下翻轉,我的視野更開闊了,思維也變的靈動跳躍,充滿了幻想力。《陽關雪》的悽美、《柳侯祠》的靜謐、《白蓮洞》的幽邃、《都江堰》的雄偉,我就象一片空靈的雲,沿着秋雨的足跡飄過一座座名山大川。就象在欣賞一道流動的風景線,徜徉在人文景觀與歷史長河的氛圍中,情景交融,實乃“此時無聲勝有聲”,每讀一篇就有新的領悟。就好象在感覺餘秋雨對文字的挖掘。他的描寫,他的感受,他的想象,甚至是他的訴說,種種的這些全都超越了文字本身的韻律。好似在唱一首歌,不是民曲,不是流行曲,亦不是田園山川的旋律,是能讓人敞開心扉開懷吟唱的人生之韻,天地之樂。我默默地在心中重複這些文字,試圖想完美地記憶,可讓自己更自信些。但是,這些直白白的文字下彷彿蘊藏着另一種深不可測的意境,是什麼呢?我不禁細琢。最後終於找到了答案。我明白了什麼是其中的“苦”,和它真正所要傾訴的情結。
餘秋雨的文章常常給人一種歷史的沉重,一種文化的觀念,一種對過去的留戀,一種對未來的憂患。面對文化,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總有一些使人無奈,總有一種遺憾讓人兩難。
然而,許多現代人已逐漸冷漠、麻木於這種文化的遺憾。並不是所有的現代人都認識了中華文化的悲劇,因而作者在自序中說:“我不敢對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當然,希望也只是希望罷了,何況這實在也只是一種奢望。”
但是,有些文化,即使被人們看到,並且呼籲、挽救,又能以什麼方式留存呢?歷史的泥濘不能阻礙現代的車輪,中華文化的確太龐大,在歷史與現代的碰撞中,不是歷史的破碎,就是現代的停滯。這也是現代人面對中華文化的兩難。
縱觀《文化苦旅》全書,並沒有多少優美的詞句和華麗的詞藻,其間多的是睿智的語言,以及一則則通俗的故事。餘先生也很少對山水名勝作具體的描述,往往是筆鋒一轉,人爲地構造出了一幅幅濃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圖景,緊跟着便進入了直抒式的詠歎,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着對中國古文化歷史的種種遐想和議論。它爲每一名讀者解讀了歷史的蒼涼和大漠黃河文明的盛衰,使讀者爲文章的情緒所感染,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作者發自內心的感悟,從而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去思索人生、思索未來。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本書,“書”既透露出文化,而每一箇文化都不是孤立的,你自己不曾記得年少時的輕浮,中年的坎坷,老年的怡然自得,而也許哪一本書中就有你的影子,讓你似曾相識,讓你重新拾起殘缺的記憶。活着的人記住歷史,可歷史只記住那些推動歷史發展的人,我們不是偉人,但我們至少可以讓我們的子孫後代記住我們,寫好人生這本書,算是對他們有個交代吧!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