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化苦旅讀後感300字(精選5篇)
關於文化苦旅讀後感300字 篇1
中國有燦爛的歷史,有博大精深的文化,還有獨特的民族風情和肥沃的土地,它是世界民族之林的強者。
細細體會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精神。當然,這些事並不見得全是如何的慷慨凜然,它們很真實,很貼近生活。例如《道士塔》中那愚昧無知的王道士從外國人手中接過極少的錢財,卻讓他們搬走一箱箱記載着中國歷史的珍貴典籍。作者最後寫道:一箇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是啊,看到這個故事,我的心也在滴血。
西方一位哲人說過:“只有飽經滄桑的老人纔會領悟真正的人生哲理。”把心靈放達于山水世界,放達於文化天堂,去觀察自然與人交際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明歷史中,遨遊暢想,這正是《文化苦旅》不同於其他散文之處。在山水中解讀歷史,在歷史中發掘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薰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仔細讀過讀《文化苦旅》後,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
因爲老一代創造的奇蹟,才造就我們這一輩的驕傲,才使我們擺脫令人屈辱髮指的歷史。但如今的我們仍以過去的光輝做明天,那真正的明天在哪裏?當歷史倒轉輪迴時,我們會不會再次面臨屈辱?
這個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明天的希望就掌握在我們手中,當今的我們更應該努力,爲了我們的祖國……
關於文化苦旅讀後感300字 篇2
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就是:“文人的魅力,竟能把碩大一個世界的光明找不到的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
我想,每一箇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餘秋雨先生認爲:“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我想,這個原因對每一箇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古蹟,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蹟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蹟的內涵的要素。沒有了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於無論有着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讚歎,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遊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傳統精神。
關於文化苦旅讀後感300字 篇3
《道士塔》,抒發的是中國文人的切膚之痛,“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箇世紀,使我能與你對視着站立着……”然而更多的是一種反思,“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當歐美的學者紛紛趕赴敦煌,風餐露宿,在沙漠裏燃起陣陣炊煙時,中國官員的客廳裏也正茶香縷縷,這是何等的諷刺!然而一切都已零落成泥化爲歷史,再去譴責誰也是蒼白無力,這場文化浩劫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惋惜、憤怒,更多的應該是反思。
還記得“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嗎?這就是陽關,《陽關雪》裏大雪蒼茫悽迷,千年之前渭城窗外柳色青青,千年之後葦草飄蕩,層層疊疊的羣山積雪,全是冰海凍浪。天地蒼涼一枝骨,曾經的文人騷客,在這千年之中,歷經沉浮,消逝。陽關的興衰,陽關的歷史的深邃蒼涼可想而知。遊歷了西北大漠,還有溫婉的江南情調。《江南小鎮》裏的清雅鎮邑與雕刻精緻的石橋,《西湖夢》裏絕美的西湖,風情綽約的蘇小小,傳奇色彩的白娘娘,《白髮蘇州》裏的紅顏薄命的西施,風流落拓的唐伯虎,都是文人心底的思念與企盼,是人生苦旅的起點和終點。
《風雨天一閣》、《青雲譜隨想》則直接將筆觸觸向文人的良知,展現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從西北大沙漠到江南小鎮,從萬里長城到洞庭一湖,我們看到了有“天府之國”之稱的李白的故鄉,見證了都江堰的價值,重溫了白帝託孤的典故。“大地默默無言,只要來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
《文化苦旅》用一箇個跳動的字符,追尋着文化靈魂與生命的真諦。品一杯茗茶,讀一本好書,感喟作者的多情,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關於文化苦旅讀後感300字 篇4
清晨中的臘梅是冷豔的,月下的臘梅是聖潔的,而雪中的臘梅則是仙風道骨,氣韻翩然的。情趣,詩意盪漾在冰冷的冬季裏。臘梅動人心魄,它打動了病人,打動了我,也打動了秋雨先生。嗅着臘梅的沁人心脾的馨香,我多想在秋雨先生的病牀旁陪伴他一起欣賞這屬於臘梅的冬季。
在茫茫的行程中,秋雨先生經常明滅於心間的一箇寧靜光點便是一枝臘梅。當時光匆匆從人的額頭上劃過,當流水般的歲月止不住的流逝,總會嚮往那寧靜的一片土地,一些小事便也會在心頭泛起漣漪,讓人止不住地回想,品味,品味那些小事對生命的撞擊。
秋雨先生沉醉於偎依在病牀上的冬天的臘梅。臘梅在病人們的期待中一朵朵的綻放,在暴風雪侵襲後的人們的生生悲嘆中一朵朵盛開,它讓病人們睜大了眼睛,張大了嘴巴,讓人們滿心的敬佩,喜愛。還有,那暴風雪中爲了病人們去細數梅花的護士天使,她們潔白的衣服與聖潔的心靈隨着臘梅的香氣浸入人們的心脾。我也沉醉了,可我不知,是爲了這裏臘梅的清馨,還是護士小姐的美好心靈。
病房最難捱的是冬天,冬天,他們有過一枝臘梅。
冰肌玉骨,堅貞不屈,這就是臘梅。這株臘梅生長在醫院裏,盛開在醫院裏,給衆人帶來欣慰,驚奇,這便使臘梅擁有了更深一層的意思。
“花瓣黃得不夾一絲渾濁,輕得沒有質地,只剩片片色影,嬌怯而透明”,如此晶瑩剔透的臘梅,讓我盡情的欣賞你的美吧,讓我融入你那聖潔美麗的世界吧!
關於文化苦旅讀後感300字 篇5
臘梅飄香,花開幾度。一副真善美的畫卷展現在我的眼前,同時也給這本波瀾壯闊的散文集添上了溫馨的一筆,讓人回味無窮。
我曾經膚淺地認爲,散文都是些清新玲瓏之作,淡雅,休閒,但讀完《文化苦旅》,我所感受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歷史和滄桑。茫茫沙漠,滔滔流水,殘陽廢壘,西風古道,在餘秋雨老師的筆下都變的雍容大氣且富於智慧,成爲了歷史的濃縮與見證,在世紀的輪迴中散發着不可磨滅的穿透力。
我合上書,深呼吸一口,好似把所有的藝術氣息全吸進體內,我用心領悟着,每一篇都是散文,但卻又超越了一般的散文,它不動聲色卻擁有內裏乾坤;波濤澎湃卻不失驕矜;它天馬行空般翱翔於無限時空;回眸一顧卻盡現生命的沉重。
在這樣的大境界面前,我永遠只是一箇蹣跚學步的稚童。
我曾在《吳江船》的讀後感裏寫到我沒能理解這本書爲什麼要稱爲苦旅,讀着讀着,我猛然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中的敏感。
我會一直讀這本書,一直。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