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讀後感範文700字(精選6篇)
儒林外史的讀後感範文700字 篇1
至到夜裏凌晨一點,終於把《儒林外史》讀完啦!爲啥要用“終於”呢?因爲這書是我高一第一個學期買的,買回來的時候翻過幾頁就被我放下了。直至到大學報到的那一天被我塞進行李裏邊帶到大學裏,在期間讀到四十幾回,又棄了。然後到今年3月初,那時候在找工作,有大把的空閒時間,於是又重新拾起,雖然最終比原定的倆星期要看完的時間晚了差不多一箇月,但是還是看完了。我很歡喜。
看完一本書,總要寫一些字纔行的。下面是不像讀後感的讀後感吧。
說真的,整書讀下來我也不是很明白清楚。但是能感覺到濃濃的諷刺我味兒。就是因爲書中到處都是諷刺的,所以讀到後面,我都搞不清楚哪些是讚揚哪些是批判了。書中人物很多,開始的時候以爲他們沒聯繫,但後來繞了一圈兒,他們又聚在一起。
《儒林外史》是我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污、人格的墮落。在這部蔑視一意功名富貴的讀書人的着作中,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情節,但科舉制度的腐敗這一中心思想卻將各個人物與自成段落的串接起來,構成了一幅有內在關聯的民間士林百態圖。
讀了《儒林外史》我才知道。原來古時的文人可以那樣的迂腐,就比如說書中第四十八回徽州府烈婦殉夫泰伯祠遺賢感舊中的那個王玉輝,他的三女婿死了,他女兒要殉夫。他聽後不勸反而對親家說:“親家,我仔細想來,我這小女要殉節的真切,倒也由着她行吧。自古心意去難然後又對他女兒說:“我兒,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難道反攔阻你?你竟是這樣做吧。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親來和你作別。”這人腦袋裏長的是豬油還是漿糊啊,後來他大笑的說“死的好!死的好!”(好吧,其實這不是書中最典型的例子,只是我想說說這個而已)
然後,我又才知道。那時的人,沒錢的時候是可以很理直氣壯的跑去人家那裏說沒錢了,借倆錢來花花這樣子的。好神奇,更神奇的是那些被問到的人還大義凜然的借了,還要做出一副感懷傷時,啥啥啥啥的樣子。恩,這一個一杜少卿最典型。無論什麼人來向他討好處,只要報出他老爹的名兒,無論隔着八輩子也好,繞了八九十圈兒也好,都是能成功的。最後他也散盡家財啦。不過我也挺佩服他的,自己都沒錢了,還拿自己的東西出去當了來給錢別人。後來他沒錢的時候也沒見多少受過他惠的人來幫襯他啊。從杜少卿奇葩可以看出“不是自己努力賺的錢啊,它花起來就是不心疼。”
再然後,就是,那時的科舉制度真心腐敗。
這書其實就是講一幫不學無術的世家子弟和一大幫的迂腐的、清高的、趨炎附勢的文人聚在一起吟詩作對啊,賞花觀月啊,喫酒玩樂啊,討論科舉啊的事情。
儒林外史的讀後感範文700字 篇2
《儒林外史》讀後感車間標語
不久前,我看了《儒林外史》這部書。看完以後,我的感觸很深。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說,共有五十六回,是吳敬梓寫的。小說的後半部是作者在三十六歲(1736)託病辭去徵辟以後陸續寫成的。
《儒林外史》展示了封建科舉制度下士大夫的種種心態,進兒諷刺了士人的醜惡靈魂,深刻揭露了整個封建制度的腐朽糜爛,不堪救藥。吳敬梓以他的生花妙筆,描繪出一幅18世紀中國社會多彩的風格畫卷。
吳敬梓在小說中寫到的范進,周進、牛布衣、馬二先生、匡超人、杜少卿的命運,並非別人的問題,而是他看到了歷史的凝滯。正是藉助於對科舉的內心體驗,因此他才極爲容易地道破舉業至上主義和八服制藝的種種病態。作者所寫的社會俗相,不僅僅是作爲一種文化心理的思考,同時,更多的是作了宏觀性的哲學思辨,是靈魂站立起來之後對還未站起來的靈魂的調侃。因此我們也看到了吳敬梓的小說的一箇鮮明特徵思想大於性格。
在《儒林外史》第一回寫的是: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
在爭名奪利的元朝末年,諸暨縣出了一箇嵌崎磊落的人,此人七歲時,父親便早早地離開了人世,他的母親做些針線活,供給他到村學堂裏去讀書。他爲了報答母親,發奮、用功的唸書。之後,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此人便是:王冕。
王冕自幼好學勤奮,但只因家境貧窮,讀不起書。他的母親把他叫到跟前,對他說:“兒子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誤你,只是你父親早早去世了,我一箇寡婦人家,社麼都不會。如今年歲不好,柴火又貴。我們只能靠我做些針線活勉強餬口,實在是沒錢供你唸書啊!如今沒辦法,只能讓你到隔壁去放牛,每月能夠賺幾錢銀子,還有現成飯能夠喫,明日你就去吧!”王冕知道家裏的難處,便答應了。
第一天,王冕便來到秦家放牛,秦老爺對母子倆十分客氣,而且之後十分照顧王冕。這讓他們十分感動。
王冕在休學後,並沒有放下讀書。他經常在有空時拿自己的工錢去書販那裏買兩本舊書看看。
儒林外史的讀後感範文700字 篇3
讀過書的人似乎往往被賦予了高尚的光環,殊不知讀書人也是人。
一箇人的秉性養成,是衆多因素合力而成的結果。先天遺傳,後天養成,而讀書只是其中一部分。熟讀四書五經,熟知孔孟之道的人不一定都會,從其所讀。古往今來,斯文敗類,數不甚數。究其原因,更是紛繁複雜。
讀書,的確是培養自身素質的一種途徑,但絕不是唯一的方法。爲人處世,往往需要的是,社會的磨練加上對自我的批判。卻不是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子,能靠書本習得的。
百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應該有所修整。讀書人雖有值得稱頌的地方,但不能因其豐富的知識量而斷定他的爲人。現不是已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論斷嗎?其正確與否,暫且不論。但他敢於懷疑,讀書之用的想法,是值得稱頌的。
這裏,我所提出的問題是,不是讀書對人有沒有用,而是讀書究竟對人有多少用?或者說,讀書對人的品格養成,是否完全起的是積極作用?
我也是一箇喜歡讀書的人,但試問自己,比起儒林外史的人物,甚至自愧不如,沒有杜少卿的無私豪壯,也沒有馬二先生的心懷天下的悲憫之心,更別談蕭採的那一身本事。
當我們因作者的諷刺,笑話書中人物時,請別忘了自己。倘若自己處其一般境遇,又會做出何種選擇呢?
儒林外史的讀後感範文700字 篇4
斷斷續續看完《儒林外史》,想是功力尚淺,不足以看透作者之思,只隨文中描繪而愛、惡、敬、厭一番,作者十幾年功夫,精雕細琢,慢慢讀來——除恨透科舉制度外,還展現了世人百態。
全文開頭起得妙,“人生南北多歧路。將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興亡朝復暮,江風吹倒前朝樹。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一段話道盡官場沉浮,筆下有着自身對功名的怨恨後變成釋然。以王冕爲首,將心中美好願望寄之,奇人開篇,結尾亦講述了另外幾位奇人異事。
前半部分,講述讀書人士,假風流,裝清高,,自詡賢士,作者更有幾句諷刺夾雜。中間思路漸開,有世人道“癡傻”的杜少卿,亦有不爲名利所動的莊徵君,令人敬佩的虞博士,郭孝子遠涉千里尋父,救人報國反被誣陷的蕭雲仙,蕙質蘭心的沈瓊之……泰伯祠祭祀等情節。總之,其間小人從中牟利,也有仗義疏財之士,故事漸漸豐滿而不拘於作者自身。後半部分,湯總鎮的一番智鬥,亦有舉手稱讚之處,惜有小人在上,湯反到樂得自在,解甲歸鄉。假裝中書而被壯士鳳四爺所救的萬青雲。而後妓院裏的描寫,燈花驚夢,那夢中的場景想必是天下苦寒而媚富貴的女子念想,作者寥寥幾筆勾畫出,不過南柯一夢罷了……全書從科舉考場、戰場、風景名勝、宗廟祠堂,舊時南京風貌一一展現,人物刻畫栩栩如生,後面祝文將文中人物幾字概括。
更有風俗描寫,祭祀禮儀,難怪古人語“先禮而後賓”。禮,成爲交往之必備,亦成爲趨勢之徒藉以欺世盜名。不拘禮法者,要麼是奇怪才,要麼便是無知。那麼,現如今,禮靜默地站在我們中間多久了?德改裝換面在地上鋪了幾層?我感慨的是,儒林外史裏交往的首句便是“尊姓大名?”,現如今有多少是直接請教姓名和經歷的呢?多數都是聊得暢快無比之時突兀地問對方姓名。“君子以果行育德”出自《周易》,故事開始和結束都是出自果斷的行動,沒有開始便不會有結束。
文中有美好品質之人,像是鮑文卿——有情有義。只因自七歲學戲唸的是向鼎創造,便向按察司求情,雖其間迂腐,但貴在忠義,不爲名利所動。惜其養子因變故,未曾學到分毫。
最可恨的場景之一便是王玉輝家三姑娘殉節時,那句"仰天大笑道‘死得好’",這樣一句看得我心驚膽顫。雖後面,王玉輝後知後覺失女之痛,也抹不掉那令人憎惡的封建思想。殉節在明絕非罕事,怪只怪當時那可恨的理學教條,把好好的女子逼上絕路——思想上的絕路,遠遠比現實封殺更決絕。
關於其間詩文,我就不隨意評論了,只是應了那句“盛於早,衰於早”。
以上是我讀文感受,其間制度問題我未能深刻領會,帶給我的只是一些感慨和教訓罷了。
儒林外史的讀後感範文700字 篇5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爲了金錢,爲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爲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箇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說得很好,讀書分爲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立志。“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奮鬥。“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纔是最後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爲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於吸收,然後再轉化爲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喫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箇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箇。他從小就因爲家境貧寒而爲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羣書,更自學成爲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爲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爲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後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爲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後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儒林外史的讀後感範文700字 篇6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吳敬梓所作,以“諷刺”爲主感,表現,反映了明清兩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觀念的腐朽及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義。
既然寫讀後感,就必寫作者經歷,以之結合,纔可感而寫。作者吳敬梓,一箇厭惡世俗,憤度全倫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場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糾葛,也由此着作了《儒林外史》,此書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鮮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畫代表了作者對封建事態的一定看法。
讀儒史,讓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頑固不化,喫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讓我思考現在的中國。現在的中國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現在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高舉列寧馬克思主義,以人民爲本的國家;現在的中國更是爲中華民族崛起而奮鬥,爲實現“中國夢”而努力,這令我們中華兒女感到無比驕傲。但在我們前進的路上,總還是有一些絆腳石,例如:法律體制尚未較爲完善,諸多政府機構缺乏監察,環境惡化等等,都是我們需要耐心,細緻,認真解決的問題。
“趁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就讓我們行動起來,盡己之力,爲建設強大,民主,美麗的中國作出貢獻。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聲明:本網站尊重並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箇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