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讀後感800字高中(精選3篇)

吶喊讀後感800字高中 篇1

  後來作者抽出去一部歷史小說《不周山》(後更名爲《補天》),遂成現在的14部。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以下介紹《吶喊》的內容。在《吶喊》自序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其中反應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說明了這些小說的由來和起名的原由。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做爲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表現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本篇對於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說的內涵,及意蘊均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在寫作上,本篇自序文筆清新老到,周密流暢,震人心魄又引人入勝,讀之使人慾罷不能。其語言風格充溢着魯迅獨特的個性,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吶喊》所給我的第一個印象便是痛心。書中各色人物的遭遇使我感到了心靈深處的深深的絞痛。至少與我們所熟知的當今社會比起來,那些活生生的人們所經歷的痛苦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革命,是十月圍城的背景,在革命的道路上,一位位戰士犧牲的場景歷歷在目,他們有的懷揣夢想,和孫中山先生“醫治”中國人腐朽的心靈;有的雖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國家大事,但爲了報答恩情,他們義無反顧的走向了革命這條不歸路。他們的作用和魯迅是相同的。他們吶喊,希望腐朽的中國人站起來說不;他們犧牲,爲了新中國更美好的明天。一切的一切,文人和武士都是爲了兩個字——國家。

  “喫人”是狂人日記中的一箇關鍵詞。主人公認定這個世界是一箇喫人的社會,他勇敢發出挑戰,相信將來的社會容不下喫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心聲。十月圍城中的李少白就像是其中的主人公。他教書,教給學生先進的西方思想,創立《中國日報》,帶領學生上街發報紙,搞遊行,告訴人們封建的君主專制需要改革,中國人民需要一箇新的中國。

  然而,麻痹的中國人沒有覺悟,喫人的社會在繼續蔓延。在這樣的社會中,滋生出一種叫做看客的一羣人,他們更加可怕,不但數目龐大,而且人數增長極快。他們不動手殺人,用的只是一雙眼睛和一張嘴。

  在觀看日本人殘害中國人時,中國洋留學生在笑,他們是一羣看客;在看到八大義士在奮力脫險時,他們圍成一箇圈,指手畫腳,似乎這不是一場拯救中國的行動,而是一場“精彩絕倫”的功夫表演。

  作者通過狂人的敘述,揭露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實質上是一部喫人的歷史;披着“仁義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禮教,其本質是喫人。同時,作者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呼籲人民覺悟起來,推翻封建制度。

吶喊讀後感800字高中 篇2

  有人說過:一箇溫馨美好的童年會拯救一箇人的一生。魯迅先生的早年經歷既可以作這句話的正面例子,也可以作這句話的反面例子。父親生病時開始的不愉快經歷在魯迅先生心中早早地種下了孤獨和懷疑的種子,有這樣悲劇性格的人,在漫長的人生路上肯定是苦多於樂的。雖然說這方面的特質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魯迅先生的作品,但是對於個人的生活來說,我們是不免要爲之嗟嘆傷悼的。但是魯迅先生畢竟曾經有過美好的童年生活,在祖父周介孚因科場行賄倒臺之前,他還是過着比較愉快的童年的,出生於一箇地方望族,能夠自由閱讀一堆雜書,在夏天的夜晚,他能夠躺在大桂樹下的小飯桌上,有特別疼愛他的祖母搖着芭蕉扇,在習習的涼風中給他講故事,什麼貓是老虎的師父啦,什麼許仙救白蛇啦等等,在母親有空閒的時候,還可以跟着她去農村的外祖家,因此,童年的魯迅是可愛頑皮的。也可能正因爲這樣的童年,魯迅一生都沒有放棄對底層人民的大愛。

  魯迅先生在小說中塑造了一箇個病態的靈魂,如被科舉制度毒害的孔乙已,愚昧麻木無助可憐的單四嫂子,愚昧殘忍的華老栓及其他看客們,愚昧麻木的中年閏土,當然還有永遠的阿Q,然而正像魯迅先生自述的那樣:“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不管他是如何地“住在樹上”,如何痛心疾首地說:“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中國人的”,然而他所做的一切確實都是在“以巨大的愛,爲被侮辱和被損害者悲哀,叫喊和戰鬥”着。所以他的作品纔有着這樣的穿越時間的力量。

  其實在我讀過的魯迅先生的作品中,我最喜歡的是《野草》中的《過客》。也許是“少年不識愁滋味”,但我自認在俗世中浸泡多年,害怕自己已經沒有痛覺,前後瞻望,也不知自己回往何處或是去向哪裏,只得時時翻閱《過客》,從中借一點那無盡的勇氣,讓我一直往前走。

吶喊讀後感800字高中 篇3

  《明天》中小寶的死以及單四嫂子的遭遇便使人觸動。我們又怎能想象一箇活蹦亂跳的小孩子就這麼平白無故的死去,一箇已經失去丈夫,曾經抱着用自己的雙手可以改變命運的母親,又在一夜之間失去了孩子,失去了她生命中僅有的希望。在這一切的後頭,封建社會的無情便是最本質的因素。一箇“醫生”所開的“活嬰保命丸”多少給人的是一種迷信的意味。試想如果當時的中國是一箇民主的中國,一箇開放的中國。那麼西方的先進醫學技術便會進入中國。當時的醫生便會拯救更多的人們,然而正是由於封建,很多的人們都死於非命。

  “今天,如果再道何爲革命,我會說: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叫作革命。”八大義士至今還讓我震撼。如今的我們雖已不在生活在封建專制的制度下,但再讀魯迅的《吶喊》,你會感受到一種精神叫做——喜歡國。

  雖然只有簡短的兩個字,但它所包含的內容是有些人一輩子也不懂的東西。“愛”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箇字,家庭成員間,情侶間……但卻很少提到我與國家之間。我認爲我們現在中學生的愛國絕不是停留在表層面上,而是真正的參與者,雖不至於爲國家獻出你那條“龍子”命,但也要你在異國他鄉時刻關注着祖國,在祖國有困難時盡你的所能伸出手去援助,這就是我眼中的愛國,很簡單,但要堅持做下來,需要用心。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