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中讀後感800字(通用8篇)

關於高中讀後感800字 篇1

  如果你在一間會飛的教室裏學習,你將會怎麼對待呢?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去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樂吧!教室真的會飛嗎?當然不會,“會飛的教室”只不過是一羣少年自編自導的舞劇罷了。這是一本講述校園故事的書,它是由德國作家艾利克·卡斯特納創作的。裏面有情感豐富的姚尼,滿腹才華的戴馬亭,沉着穩重的塞巴修,膽小如鼠的鄔理和爭勇好鬥的馬提斯。他們雖然性格迥異,卻十分珍惜他們之間的友誼。在聖誕節的前幾天,班長戴馬亭收到了爸爸媽媽寄給他的信,因爲家裏窮,沒錢讓他坐車回家。這時,佩克老師把他的年獎學金——本是想和“禁菸老師”一起去旅遊的錢給了戴馬亭,讓戴馬亭可以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過聖誕節。從中我明白了,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我們不能被眼前的困難擊敗。只要我們努力,勇敢地面對人生,總有一天會成功的。這讓我想起了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做了無數次失敗的實驗,總共試用了6000多種纖維材料,最終才確定用鎢絲來做燈絲,提高了電燈的使用壽命。他真讓人敬佩!讀完《會飛的教室》這本書,它讓我懂得了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正如一句話所說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如果同學有困難,我們一定要盡力去幫助他。它告訴了我凡事不能魯莽衝動,事前一定要考慮周全,只有一身蠻力是遠遠不夠的。它同時也教育我要有一顆寬容他人的心,如果別人打了你一拳,你也不要還手,否則會越打越兇,到最後,還不是打個兩敗俱傷,友誼斷裂,你們認爲值得嗎?最後,我希望大家可以去找找這本書來看,肯定會對你有幫助的!

關於高中讀後感800字 篇2

  自從我讀了《我的中國夢》這本書以後,我明白的:人生如夢,有了夢想,要爲之奮鬥,才能取得成功!這本書主要講了:古今中外的名人爲了夢想而奮鬥,經歷了艱難險阻,最後取得成功的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海倫·凱勒的故事。她作爲一箇在安妮·沙利文的幫助下,不僅完成了哈佛大學的學業,還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國語言。假如給她三天光明,第一天,她要看人,看她們的善良、淳樸與友誼使她的生活值得一過。第二天,她要看光的變幻莫測,看看日出如何落下。第三天,她不僅要看日出,還要看有名的藝術館。盲聾人。這是要何等的毅力才能完成啊!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掩卷沉思。古往今來,有多少名人不是爲了夢想而奮鬥,最後才取得成功的?比如音樂大師貝多芬,從小喜歡音樂,後來憑藉天賦與努力取得了驚人的成績,晚年卻不幸雙耳失聰,備受打擊,但他並沒有沒命運擊垮,後來振作起來,創作了《歡樂頌》等傳世奇音!我們作爲一箇身心健康、四肢健全的人,還有什麼理由,不爲了自己的夢想而奮鬥到底呢?我的夢想是當一名書法家,每當站着練字練了兩三個小時,總會腰痠背痛,腳底發麻,手腕痠痛,也總會有放棄的念頭,但一想到海倫·凱勒、貝多芬這樣身殘志堅的人,一想到我的夢想,全身彷彿充滿了無限的力量,有一箇堅定的信念,支持着我一直向前。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裏,我也能像以前那樣,把夢想轉換爲動力,再苦再累,永不放棄,直到夢想成真,取得成績。每個人都有做夢的權利,但有了夢想,只有爲之奮鬥,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關於高中讀後感800字 篇3

  最近讀了一本《零缺陷工作》的書,其中提到的很多觀念深受啓發。

  其實“零缺陷”這個概念最早是1961年一箇叫菲力普。克勞斯的質量管理專家提出來的,他指出“零缺陷是質量績效的唯一工作標準,改善質量的基礎,使每一個人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但在傳統的觀念裏,“零缺陷”被認爲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一直以來,人們認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句話便否定所有的“零缺陷”,於是人們常會找出各種理由,來原諒我們在工作中所犯的錯誤。

  的確,人的一生誰也不可能無過,但是因此而否定了“零缺陷”的目標和觀念,不能不說是一箇羣體的可悲之處。就像書中所說的,“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對,與在第二次、第10次把工作做對是一樣的,錯誤只是一箇機率問題,並不因爲是在第幾次就會有不同”。是啊,憑什麼就認爲這是不可能的呢?沒有人能做到一生無過,但問題是:如果不以無過來要求自己,那麼這個過的最低要求又是多少,1%,2%還是10%?實際上,不管是百分之幾,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最終大家的出錯率一定在最低要求前後出現。那麼,爲什麼不能把目標定在“零”呢?其實很多的過錯,就是由於我們日常工作認識中的一些誤區或忽略造成的,只是忽略得多了,就成了一種常態或認識中的一種真理——不出點錯怎麼能叫真理?

  我不是管理者,但作爲醫院辦公室工作的一員,不由得聯想到當前我們的醫療衛生工作和醫患關係的現狀,也許醫療衛生工作更應該推行“零缺陷”的管理模式和工作目標!因爲作爲醫務工作者,你任何一箇小小的疏忽或認識上過錯,就可能導致生命無法承受之輕的損失,這樣的過錯或失誤是我們無法承受的。近些年來,醫療糾紛呈快速增長趨勢,醫患關係緊張,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醫療服務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醫療缺陷和服務缺陷。如果每個醫院都能實行“零缺陷”管理,毎個醫務工作者都被灌輸着“零缺陷”的工作目標,在醫療服務各環節(診斷、治療、護理、預防)及各層面(醫療層、護理層、技術服務層、後勤保障層)實行“零缺陷”管理,加強培訓、教育,不斷增強醫務人員的管理意識、責任心,養成良好的工作作風,真正做到醫療護理零缺陷,醫患溝通零距離、質量管理零投訴,才能避免缺陷的發生,才能真正讓老百姓滿意。

關於高中讀後感800字 篇4

  記得書的開頭是這樣:“我們所要介紹的不是駱駝而是祥子,因爲駱駝只是一箇外號。”當時我就在想,祥子大概就是擁有駱駝精神的人,那種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的精神。我的眼前瞬間浮現出廣袤而無人煙的大沙漠,唯有駱駝馱着它們背上那兩座峯巒行走在這風捲塵飛的世界裏,沉默孤傲,似乎它們走的每一步都很認真,執着,每一步都用生命在行走。

  主人公其實也就是一箇高級車伕,被生活磨練出一種意志。他的生活時代是二十年代的老北京,人生異常的坎坷。那是的舊中國黑暗無比,他的身體裏卻住着一箇不屈不饒的靈魂。

  “只要他打定主意,他便隨着心中所開的那條路二走;假若走不通,他能一兩天不出聲,咬着牙,好像咬着自己的心!”

  他確實很努力,可生活總是虧待他。辛苦了三年買來的洋車,在他與命運相賭時,卻輸得一塌糊塗。他說過,他可以忘記這三年來受過的所有的苦,但無法忘記他的車。就像生活中的我們一樣,總有一種可以忘掉所有痛苦的人,卻怎麼也無法忘掉所得來的幸福。他們都同樣奮鬥過,可他們總是那樣失而復得,得而復失。

  而祥子能生活在那樣的黑暗年代,靠的不僅僅是堅韌的心,更多的,還是睿智的頭腦。即使生活得非常心酸,也懂得爲自己而活,淡淡地,平靜的,有一箇目標奮鬥就好。但是生活中總有一些人認爲自己很勤勞或者聰慧,但他們總會丟失一件東西,那就是對生活的——熱情!勤勞的人他不懂如何把握;聰慧的人,又會嫌許多麻煩。在這個開放式的社會,有很多蛀蟲,他不是勤勞者,更不是智者,結果只會被社會腐蝕,不會有任何人來憐惜他們的殘渣剩骨。

  對待生活看法不同的我們,是否敢於挑戰生活,突破生活的重圍,以熱情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呢!

關於高中讀後感800字 篇5

  “在俄羅斯的文學中,我從來沒有讀過比您的《童年》更美的作品,您還從來沒有如此成功地顯示過您的寫作才能”,這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讀完名著《童年》後所做的輯評。這段文字中的“您”,那個“成功顯示寫作才能”的“您”,正是《童年》的作者高爾基,蘇聯偉大的文學家。在假期裏,我也閱讀了這“更美的作品”——《童年》。

  《童年》中的主人公阿廖沙是一箇善於觀察和十分敏感的孩子,在他三歲時失去了父親,母親把他寄養在外祖父家。當時,外祖父家業開始衰落,兩個舅舅爲了分家產而不斷爭吵鬥毆,外祖父也是專橫暴躁。在這個家裏,阿廖沙感受不到幸福,他只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瀰漫着的仇恨之霧。正是因爲生活在這樣一箇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環境裏,反而使阿廖沙鍛鍊成長爲一箇堅強、正直、勇敢、樂觀、自信的人。也是在這個渾濁的環境裏,還有另一種人,另一種生活。外祖母給阿廖沙的影響是最深的,她爲人善良公正,熱愛生活,還常常講故事給阿廖沙聽,給予他無私的愛。此外還有樂觀淳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高裏等一系列正義的化身。最終,阿廖沙的母親不堪忍受生活重負而逝世了,阿廖沙埋葬母親後,便到“人間”謀生。

  可憐的阿廖沙!相比起我的童年來,阿廖沙的童年顯得多麼悲慘淒涼、顯得多麼孤獨寂寞,缺失學習的機會。在阿廖沙的童年裏,沒有歡聲笑語,更沒有小夥伴願意陪他玩,有的只是孤獨和寂寞,外祖父和兩個舅舅因家產而整日爭吵鬥毆,只有外祖母還一如既往地愛着他,願意講故事給他聽,她用無私的愛豐富了阿廖沙的心靈!在我的童年裏,衣食無憂,父母將我視爲“掌上明珠”,每天還可跟小夥伴們一塊兒玩。就算是天塌下來了,父母也會幫我頂着,自己的生活真可謂是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啊!

  阿廖沙是一箇熱愛學習的孩子,他具有很強的求知慾,喜愛書籍。可因爲外祖父家的完全破產,他便只有靠撿破爛賣來餬口了。就在他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三年級的時候,也永遠離開了學校的課堂。

  而我呢?玩心很大,根本不懂享有學習的權力和機會是多麼幸福。窮苦的孩子也和阿廖沙一樣,他們渴望學習,渴望坐在寬敞明亮的大教室裏、注視着周圍嶄新的一切,和大家一起學習。“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就憑這句詩,我也定會改掉自己的壞毛病,發憤圖強、勤學苦練的,同時也勸誡天下所有的學子們,你們的首要任務是學習,不要人到晚年才悔恨自己當初讀書少,只有學習努力認真,將來纔會出人頭地。總之,《童年》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深刻的思想內容和獨樹一幟的藝術特色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全書反映了小市民階層的庸俗自私和空虛無聊,揭露了沙俄專制的黑暗與罪惡,具有不可比擬的藝術魅力。

  每個人的童年都是與衆不同的,但不變的是自己的學習生涯。我們應該珍惜時間,抓住眼前的每分每秒,努力學習,“十年寒窗苦讀終會修得正果”,千萬不要愧對於父母。面對生活中遭遇的不幸和困難,我們應該冷靜判斷、鎮靜應對,靠自己的智慧與力量戰勝不幸和困難。這些,都是《童年》教會我的,它令我受益匪淺。

關於高中讀後感800字 篇6

  童年是彩色的,是每個人一生中絢爛多彩的一幅畫,在親情友情的滋潤下生根發芽。讀完高爾基的《童年》後,我不禁爲阿廖沙感到惋惜與不平。阿廖沙的童年與我們的童年大相庭徑,他的童年時灰色的,黑色的,看不見希望的火光。

  阿廖沙四歲時,父親就死了,從此,無憂無慮的生活結束了。於是跟着外祖父、外祖母過着貧寒、艱苦的生活。這個家,與其說是家,倒不如說是人間地獄。在外祖父家,兩個舅舅自私貪婪,對阿廖沙使盡壞心眼。曾經有一次受到舅舅的唆使,把白色布染成了藍色,遭到外祖父的一頓毒打,最後昏厥了過去。阿廖沙在外祖父和舅舅那裏並沒有得到一箇年幼孩子應得到的關心與呵護,而是遭受着白眼不屑和鞭打。阿廖沙用他那幼小的心靈來默默承受着這一切,默默承受着這個“家”,默默承受着這個暗無天日的社會。

  雖然阿廖沙的外祖父和舅舅們被金錢利益衝昏了頭腦,矇蔽了雙眼,親兄弟,親父子之間爾虞我詐,但是在這長長的黑路上,阿廖沙的外祖母卻給予他人世間最美好的一份感情——親情。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善慈祥,給阿廖沙講上帝的天堂,鬼娶媳婦的故事,還向阿廖沙講述父母年輕時美好的戀情。外祖母會常常教阿廖沙做禱告,祈求上帝把生活變得好一點。外祖母對阿廖沙的這份愛猶如在黑暗中的一束光亮,讓阿廖沙看到了毫無瑕疵的世界。

  不僅有外祖母,還有小茨岡——阿廖沙的好夥伴。在其他人都瞧不起阿廖沙的時候,小茨岡卻陪在了他身邊聽他哭訴自己的悲慘遭遇。小茨岡在阿廖沙被外祖父打的時候,替他挨那頓鞭子,護在他的身上。儘管這樣,會引來兩個舅舅的強烈不滿,但是小茨岡仍舊如此,成爲阿廖沙的第一個夥伴。阿廖沙童年的友情一般是小茨岡給予的,另一半是阿廖沙的忘年交——房客“好事精”給予的。好事情是一位借住在外祖父家的房客,他熱愛科學,喜歡實驗探究,與阿廖沙彼此知心,成爲了忘年交。

  但是,這段美好的時光轉瞬即逝。後來阿廖沙的外祖父與外祖母鬧分家,外祖父破產,自己的母親死了,外祖父養不起他了。面對這一切的世事變故,年幼的他在巨大打擊之下,獨自去人間混口飯吃了。

  在高爾基的筆下,阿廖沙的童年栩栩如生的展現在我的眼前。這個充滿着小市民習氣的家中,無疑是當時俄國社會最下層人民受到貧苦的小縮影。許多貧苦人民爲了一丁點利益好處去爭奪,滿眼寫着貪婪,暴露出自私的本性。而阿廖沙在童年中得到的愛卻遠遠不及這個家,這個社會給他帶來的痛,他對一切事物的愛漸漸被恨所代替。一箇幼小的孩子最純真的心靈也被這黑暗殘暴的社會所玷污,看不到原本的人性之美。但他卻畏懼之餘,孤身一人去面對,這令我深深地震撼。

  比起阿廖沙的童年,我們的童年那是無比幸福的,在喫穿不愁的家庭中長大,被無數份關心包繞着。每當遇到挫折躊躇猶豫時,阿廖沙的堅強與不屈便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前行呢?

  《童年》是一本好書,教會了我許多。

關於高中讀後感800字 篇7

  用兩天的時間,看完了<燦爛千陽>。依舊如讀<追風箏的人>一樣,開始是一種對異域截然不一樣命運的窺探,最後卻是無比的震撼和慨嘆。但是,兩者就應還是有區別的。我個人認爲<追>是一箇故事,<燦>則是一箇社會。燦爛千陽讀後感。故事能夠很精彩,很動人;社會只能是真實,真實得殘忍。

  “燦爛千陽”這個名字,很不錯。來自於四百年前的一位叫做穆罕默德的詩人的詩句:“喀布爾每條街道都令人目不轉睛,埃及來的商旅穿行過座座市場。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月亮,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一千個燦爛的太陽,本是詩人最慷慨的盛譽,可它怎能敵得過時間的變遷,敵得過人的慾望呢?戰爭,爆炸,襲擊衝突,政權更迭,難民營,對婦女的壓迫制度,飢餓,顛沛流離。書中的種種,讓誰都相信,“縱然有一千個燦爛的太陽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陰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濃的溫暖去掂量它罪惡砭骨的淒涼。”是的,完美的歷史,在現實面前,只能是遙不可及的神話,這點,我堅信。燦爛千陽讀後感。

  兩個主人公,都是極其不幸的,但相較而言,我更同情瑪麗雅姆。萊拉有過幸福少年時代,尤其是與父親和情人塔裏克的相處,更是留下了永遠的甜美回憶。萊拉也有依靠,或是等待,無論是她和塔裏克的私生女,還是她和拉希德的兒子,都是她生活的依靠,抑或希冀。萊拉更有幸運的結局,和自我相愛的人相守,做自我認爲有好處的事,以完成父親的遺志。這一切,瑪麗雅姆都沒有。作爲私生女,瑪麗雅姆從一出生,就失去了一切,沒有幸福,沒有未來。如果她能遵循母親那番“幸福不可得”的教誨,也許悲慘會來得晚一些。但是她幻想了,幻想着家庭,幻想着幸福。結果呢,母親自殺,父親匆匆把她嫁人,或者說是丟棄於人更爲恰當!當然,如果能生個孩子,哪怕是女孩,命運還是會有轉機,但是偏偏又是習慣性流產。至此,悲慘命運徹底沉入了地獄深淵,永無天日。

  萊拉的遭遇,讓我冷冷的悲嘆,可瑪麗雅姆的一生,卻讓我靜靜地生疼,無論是她和父親的關係,還是她最後做出的選取。說實話,對於他父親扎裏勒,我很難理解。一邊,將女兒棄養在泥屋裏,絕情而殘忍;一邊,又是每週四準時探望,小禮物,講故事,釣魚,那麼溫馨,那麼完美。一邊絕決地將女兒棄之於人,一邊又在生命的最後,跑到女兒家門口,苦苦地等待。扎裏勒最後的那封信,讓我差點掉眼淚,也讓我突然明白了,扎裏勒之前,其實是始終懷有贖罪的心的,但是贖罪求的是心安,它不能等同於共同生活,更何況,那將對現有的身份、地位、家庭帶來怎樣的衝擊。

  瑪麗雅姆最後勇敢的選取,沖垮了我所有的堅持。爲了挽救萊拉,她會用鐵鍁結束了拉希德的生命;爲了成全萊拉和塔裏克的幸福生活,她會去法院自首;而走向生命的最後,應對砍頭,書中如是寫道:“當她即將離開世界的時候,她是一箇付出了愛也得到了愛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監護人的身份離開這個世界。以母親的身份。她終究成了別人眼中的重要人物。”這到底該是怎樣的一種蛻變呢?

關於高中讀後感800字 篇8

  看完《我們仨》,正值楊絳先生百歲。楊絳先生自稱,已經走到了人生邊。低調、與人無爭,一直是她和錢鍾書先生給人的感覺。在《我們仨》這本小傳中,楊絳先生敘述了她和錢鍾書及獨女錢瑗(圓圓)三個人的家庭生活,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一箇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單純和與世無求的氣氛以及濃濃的親情。

  文章以一箇夢開頭,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侶。夢中的緊張和甦醒後的“埋怨”,讓我爲這一對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動容。

  其後,便是一箇長長的亦真亦幻的夢的故事。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箇又一箇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愛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無望的邊緣;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

  第三部,用完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楊絳和錢鍾書結婚後到英國留學、愛女出生、回國工作直到錢鍾書和錢瑗相繼去世的一系列人生歷程。平凡樸實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間相互的支持和扶攜,而同甘共苦的風雨人生,讓他們對彼此更加依戀和關愛。記得最深的是他們的“探險”。這是一箇多麼適合夫妻的“節目”啊。在“探險”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觀點,可以談工作,談家事,談路上的景緻和行人,可以看到什麼聊什麼,沒有主題,但在這隨意的聊天中,夫妻交換了意見,釐清了思路,增進了瞭解。生活在繼續,溝通沒有斷,感情不斷加深。

  圓圓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許多快樂。看着一箇個小故事,讀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畫,我彷彿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裏,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愛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真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橫生的信件,看着那些親暱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

  書中還有個細節,很是觸動了我。他們仨,出差了,喜歡記錄所見所聞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會記下瑣瑣碎碎的事情,這些他們稱之爲“石子”,有空會經常在一起“把玩欣賞”。書後也附了不少“石子”,“我們仨”的相親相愛都在“石子”裏有着真真實實的反映。我想,愛是需要表達的。這些“石子”,其實就是一份份愛的表達–熾熱也好,瑣碎也罷–總之,相互的愛戀和關懷,都讓這些“石子”說盡了。誠然,感情真摯與否,重行甚於言,但是,愛,如果做了,又表達了,不是更讓家人瞭解和明白了嗎?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歡樂,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隨風遠去。《我們仨》,文字簡單平實,不慌不忙,娓娓道來,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