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北風光導遊詞(精選3篇)

2025年河北風光導遊詞 篇1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寧山下,在北京西南方120公里,是清代帝王陵寢之一,與河北省遵化縣東陵東西相對而稱西陵。這裏埋葬着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位皇帝及他們的后妃、王爺、公主、阿哥等80人。共有陵寢十四座,還在附屬建築行宮、永福寺,這裏風景秀麗,環境幽雅,規模宏大,體系完整,是一處典型的清代古建築羣。

  清西陵有規模宏大、體系完整的古建築羣,是一處環境幽雅、風景秀麗的遊覽勝地。在方圓200華里、面積800平方公里的陵區內,有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古松林。從建陵開始,清王朝就在永寧山下、易水河畔、陵寢內外,栽植了數以萬計的松樹,現在這裏有古松1.5萬株,青松幼柏20餘萬株,陵區內松柏蔥鬱,山清水秀,14座陵寢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隱若現,儼然一幅絢麗的山水畫。

  陵區內千餘間宮殿建築和百餘座古建築、古雕刻,氣勢磅礴。每座陵寢嚴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爺陵均採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公主、阿哥園寢均爲綠色琉璃瓦蓋頂,這些不同的建築形制,展現出不同的景觀和風格。

2025年河北風光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

  你們好!非常高興與大家相距、相知在美麗的烏魯木齊,這裏不但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更是我們可愛的故鄉。俗話說的好:“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做爲地主的我,代表__旅行社和新疆各族兄弟姐妹熱烈的歡迎大家來大到美麗的烏魯木齊,希望大家在這裏能夠喫的開心,玩的盡興!

  我們的新疆之行已經開始了,首先請容許我向大家自我介紹一下我叫侯蕾是你們這次烏魯木齊之行的導遊旁邊是司機胡師傅,在這幾天裏各位有什麼困難和疑問請及時提出,我和胡師傅會盡力解決和安排,同時預祝我們的新疆之行圓滿、順利!

  現在大家看到的烏魯木齊肯定和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樣,的確如此。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隨着西部大開發的嘹亮號角,往日閉塞落後的絲路重鎮,正在經濟改革中飛速前進。烏魯木齊位於亞歐大陸的腹地,爲亞洲大陸地理中心,是世界是裏海洋最遠的城市,他位於天山中斷山脈北麓,準葛爾盆地的南端環山帶水,水土肥沃。烏魯木齊河自南向北,從市區穿過,城東北是海拔5445米的博格達雪峯,城南是雄偉壯麗的南天山山脈,城西是充滿神話色彩的妖魔山,上空有云即積,積雲即雨,城正中的紅山,小巧而陡峭,如飛來之物,山頂是聳立着一座青灰色的九級鎮龍寶塔,它是烏魯木齊的標誌和象徵!

  首先大家最感興趣的是烏魯木齊的這個名字的由來吧!“烏魯木齊”是蒙古語意思是“優美的牧場”,在很久以前這裏曾是一片水草豐美的地方,這也許就是着美麗地方的由來,但清朝乾隆年間,清朝政府建造新城命名“迪化”市一直沿用到1953年改用烏魯木齊原稱。

  在市區中既有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又有歷史悠久的居民巷道;既有穿着時髦前衛的青年也有蒙着神祕面紗的伊斯蘭婦女:既有商品琳琅滿目的大商場,更有走街穿巷的小推車小地攤。着是一箇古老與現代相結合的新興城市。

  其次,烏魯木齊的歷史可謂久遠,20__多年前,這裏曾是遊牧民族聲息之地。公元1世紀以後,漢朝政府派遣田卒在此屯耕。隋朝時,這裏設立了最早的貿易互市。在後來的唐朝,明朝時期,都不斷地對這裏進行開發和建設,越來越具規模,爲形成一箇集中統一的城市打下了基礎。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在烏魯木齊河以東修建了土城,作爲駐軍營地,這就是烏魯木齊的雛形。在之後的五年,又在北側建築新城命名“迪化”市一直沿用到1953年因有“啓迪教化”之意改用烏魯木齊原稱一直到今天。短短的彈指一揮間,烏魯木齊就發展到了今天的的規模!

  今天的烏魯木齊,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物產豐富,民族衆多。乾淨而有整齊的街道四通八達,到處可見綠樹成蔭,美麗的紅山公園,古蹟衆多的人民公園,熱鬧有趣的動物圓,都爲這個城市增添了無盡的活力和情趣。烏魯木齊是連接內地,通向中亞的交通樞紐,是歐亞大陸橋的橋頭堡,同時,烏魯木齊機場也是我五大門戶機場之一,具有疆內、國內、國際航線近百餘條。從這裏出發,可以到伊斯坦布爾,阿拉木圖,比什凱克,莫斯科,巴基斯坦等中亞地區,直飛香港的.航線也已正式通航。30年前,新疆還沒有鐵路,短短的幾十年來,已建成了以烏魯木齊爲中心發達的鐵路線網絡,這其中就有戰略意義非常重大的蘭新鐵路,是新疆最早肩負着通向內地貨物、客運任務的一條鐵路線。還有東起連雲港、西至荷蘭鹿特丹港的有一條國際鐵路幹線,由於他橫跨亞、歐兩大陸,故有亞歐第二大陸橋之稱,而烏魯木齊在這歐亞大陸橋上所扮演的角色則是不言而逾的。以通過烏魯木齊的216,217,312,314等國道,成爲公路運輸中的樞紐。

  走在烏魯木齊的大街小巷,到處都可以看到自由市場,那充滿神祕色彩的雪蓮花、絢麗多彩的艾得來絲綢,做工精美的英吉沙小刀,全手工製作的地毯、掛毯以及令人垂簾三尺的烤羊肉串,更有那晶瑩溫潤的羊脂玉雕,無不深深的吸引着來自全世界的各地朋友,留戀忘返於這花花綠綠的世界。作爲古絲綢之路的重鎮,著名的貨物集散地物產豐富的烏魯木齊一定讓你乘興而來,滿意而歸。好了希望大家在烏魯木齊玩的開心,玩的充實,謝謝大家!

2025年河北風光導遊詞 篇3

  七星公園 位於桂林市區灕江東岸, 小東江流貫其間, 佔地面積100餘公頃, 因七星山的七個山峯,猶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墜地而得名。公園內有“北斗七星”、“駝峯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勝景,佔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點有七星巖、龍隱洞、月牙巖、曾公巖、駱駝山、龍隱巖和花橋、月牙樓、兒童樂園、動物園、三將軍及八百壯士墓、清真寺、盆景藝苑、桂海碑林等。爲桂林最大,遊客最盛, 歷史性最長的一箇綜合性公園。

  七星山 在灕江東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4峯與月牙山玉衡、開陽、瑤光3峯組成,海拔依次爲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個山尖幾乎擺在一箇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東一西, 相互連屬, 分佈如太空北斗七星,山名以此而來。山體面積51.5公頃, 以巖多洞奇著稱。七星巖而外, 有元風、玄武、白鶴洞和四仙岩、曾公巖等幾十個巖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崢嶸。駝峯下的盆景苑,集桂林石木之勝, 蒼勁挺拔, 氣度非凡。更爲珍貴的, 有隋唐以來石刻500餘件。

  天柱石 在七星公園西, 花橋東。石挺撥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約10米,上刻“_思想萬歲”7個大字。北臨靈劍江, 江中磯石上築有小亭。東南茂樹蔥蘢, 濃蔭簇擁。石顛有小葉榕,亭亭如蓋。天柱北面刻有崇寧五年(1106)和光緒十一年(1885)的洪水標記,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資料。晚清著名臨桂詞人況周頤曾住天柱峯下,有“天柱峯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蓋在詞箋上。

  花橋 在七星公園正門靈劍江與小東江匯合處, 橋畔繁花似錦, 小橋掩映於“滿溪流水半溪花”之間, 故名花橋。

  七星巖 位於七星公園普陀山腹, 巖洞長約1100米, 寬處50米, 最高處20米。七星巖又稱棲霞洞、碧虛巖等, 七星巖之名起於宋代。該巖本爲地下河牀,後因地殼變動,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爲巖洞, 其後雨水長期沿岩石縫隙滲入, 溶解石灰岩, 並不斷在洞內結晶, 從而形成許多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形成蔚爲奇觀的自然景緻。七星巖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遊覽勝地之一。

  普陀山 位於七星公園內, 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四峯組成。因唐時山前建寺供奉普渡衆生的觀音, 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風洞, 數九寒天, 外冒暖氣;盛夏酷暑, 涼風習習。山上芳草如茵, 翠柏濃郁, 古木參天。從山門拾級而上, 蟬噪鳥鳴, 林靜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 飛檐門拱, 琉璃朱飾,素負盛名。往左過碧虛巖、真武閣、四仙洞, 即到斐聲中外的七星巖, 往右繼續登山, 則有爲抗日捐軀的三將軍及八百壯士墓。普陀山有歷代石刻100餘件,著名的有唐顏真卿親筆榜書“逍遙樓”、宋李彥弼《湘南樓記》以及“龜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門 在普陀南麓, 建於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門, 是仿亭式的建築, 由一堵通花矮牆分隔着山體與平地, 中間開一箇圓形拱門,上面是硬脊翹檐坡頂, 綠色琉璃瓦, 高4.5米, 長6.7米, 深4.6米, 面積26.8平方米。門上懸掛着“普陀山”的匾額,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對聯分掛兩側, 整個山門掩映於古樹濃蔭之中, 顯得更加清幽、寂靜。

  摘星亭 位於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璣峯頂, 單檐、8柱8角, 混凝土結構, 長寬各5.2米, 高6.5米, 面積27.04平方米,建於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峯唯一的高亭, 立於亭上, 可以曠觀。東可眺堯山、天聖、屏風、貓兒山; 北可望虞山、疊彩、仗波、老人諸山及清澈的灕江;西可賞象鼻、南溪諸勝, 故曾有“曠觀亭”之名。

  護碑亭 在普陀山南麓山門東側。1974年興建, 以保護同刻在陰陽兩面的唐顏真卿書“逍遙樓”和宋李彥弼的《湘南樓記》珍貴石刻,故名護碑亭。因“逍遙樓”出自大家手筆, 碑亭又被稱作“逍遙亭”。亭高4.5米, 長6.7米, 深4.6米, 面積30.6平方米,爲鋼筋水泥結構的4柱、單檐、綠瓦仿古建築, 簡樸、典雅, 不與名碑爭勝, 兼有護碑、會景的作用。步入碑亭, 欣賞書法藝術, 瀏覽方誌資料, 兼得園林勝景之趣,實在是賞心的樂事。亭內原來還有明包裕《重修廣西城碑記》, 現已他移。

  文昌亭 在普陀山半山腰, “超杜淨境”右側, 名取文運昌盛之意, 因處濃蔭聳翠之間, 又名“擁翠亭”, 爲重檐、尖頂8角亭。原建於明, 有樓,毀於抗日戰爭時期, 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 長寬各5.7米, 面積32.4平方米。亭北鄰小蓬萊, 東爲普陀精舍, 西、南有矮牆欄杆,是憑眺佳處。

  元風洞 古稱玄風洞, 俗稱勞動量荽巖。在普陀山西麓, 洞口西向, 高3~24米, 寬2~15米, 深250米,面積1945平方米。元風洞與普陀山其它洞佔相通, 形成空氣對流, 洞口有一股強勁氣流, 洞內空氣清新。由於日照, 山體熱量的聚散,山洞的氣溫終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溫度, 夏日最高達39℃,冬天最低-5℃。洞內外溫度相差15℃左右。洞內題刻的“溫涼別況”以及田汝成的《遊記》中“冬時溫如火, 蓋陽伏之徵也”的記載,準確地概括了元風洞冬暖夏涼的特點及其原因。宋詩人趙少隱曾在洞口建“來風亭”, 明呂調陽曾築“七星庵”, 清改爲“大賢庵”, 現已無存。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