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河北老龍頭的導遊詞(精選18篇)

介紹河北老龍頭的導遊詞 篇1

  [龍武營]我們現在就進入了當時駐守老龍頭的龍武營士兵生活的場所。(包括碾房、粥房、水井、牢房、糧倉、雲牌、關帝廟)

  我們現在看到離我們較近的這個模型叫做雲梯。大家都知道長城是不容易借用外力來攻打的–除了雲梯。(講解怎樣用雲梯攻打長城)離我們較遠的是巢車(講解巢車的用途)。我們一會可以去兵器室去參觀一下當時攻打長城的武器及武器的模型縮微版。現在呢,我們可以看一下當時龍武營的士兵住宿的地方,大家看到了士兵睡的是大通鋪,那麼比他們官職大一點的百總的住宿條件是什麼樣子的嗎?好那我們這邊走。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管一百個士兵的百總住宿的地方。現在我們看見的這艘水泥戰船是明朝時期海戰戰船的縮微模型。現在我們可以去參觀一下兵器室。看看古代士兵是如何攻城和守城的!(講解兵器室兵器的作用)

  [轅門]轅門的轅是什麼?轅就是車轅子。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君巡幸,狩獵,在外面搭營帳住宿,出入口仰起兩車,使車轅子相對,像門的樣子,叫轅門。所以以後,歷代軍營的門都叫轅門。《三國演義》裏的呂布轅門射戟,楊家將戲劇故事轅門斬子,都是指中軍帳外的營門的。起初確實是用戰車車轅作門,後來就變了。這裏的轅門的樣式是明代的。兵營或者地方高級官署前面用柵欄圍護,柵欄口的門也叫做轅門。好了走出轅門也就走出了龍武營了。

  [將臺,校軍場]明代隆慶二年至萬曆11年,民族英雄戚繼光擔任薊鎮總兵16年,防守山海關南海到北京昌平境內1200里長城。他常巡視老龍頭,在這裏宿營駐紮,點將操練兵馬。請看,這員武將塑像就是戚繼光。他身後牆上的地圖是明薊鎮長城關隘圖。這座點將臺周圍的空地就是當年的效校軍場。戚繼光將軍真正的兵部衙門設在三屯營。可是他經常揮戈躍馬奔馳在長城沿線。他寫詩說:南北驅弛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他這種爲國操勞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老龍頭是明萬里長城的起點,位於山海關城南5公里的瀕海高地。明清兩地這裏是屯兵要塞,也是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掛錶還賦詩的場所。我們走的這條寬廣的坡道,原叫做馬道。守城的兵馬就是從這裏上下的。清朝的5位皇帝共11次來老龍頭巡幸,當時這條坡道叫做御道,道中間鋪上紅氈,皇帝從紅氈上大搖大擺的接受兩邊的羣臣的頂禮膜拜。如今老龍頭景區已經向全世界開放。每年有近兩百萬中外遊客來此參觀遊覽觀光。

  [澄海樓]

  請看,這座建築就是澄海樓,澄海樓築在老龍頭的長城之上,像蒼龍頭上的一顆明珠。澄海樓的前身叫做觀海亭,是明朝初年建築的。後來,萬曆39年1611年山海關兵部主事王致中擴建成澄海樓,也曾經叫過知聖樓/澄海是大海澄清,海不揚波的意思。

  [澄海樓匾、楹聯]

  請看,樓頂上掛着的那塊匾“雄襟萬里”,是明朝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薊遼督師孫承宗所題。孫承宗先後兩次受命督師薊遼駐守山海關,建立了豐功偉績。雄襟萬里表現了他的偉大襟懷和理想抱負。他這個內閣大學士胸懷和帶還一樣寬廣,裝着萬里江山。

  請看樓中間的這塊澄海樓的匾是乾隆45年清高宗御筆親題,派官員從北京專程送來的。

  匾元氣混芒,傳說,天地未分時的混沌之氣叫做元氣。元氣混茫,意思是茫茫大海就象天地未分時那樣迷迷濛濛。

  楹聯:日曜月華從太始,意思是:太陽月亮的光輝來自原始的自然界。天容海色本澄清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句,乾隆皇帝順手拈來,可見他讀的書還不少呢。

  [澄海樓一樓]

  現在,我們進澄海樓。澄海樓不是很高大,可是清朝開國以後,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個皇帝都登過這座城樓。他們常在秋冬之季,到關外祭祖,有時是出關,有時是入關,經過山海關共11次,一次不漏。爲什麼一定到這裏來?一來是觀看大海,二來是求個吉利。龍是傳統的皇帝象徵。這裏是老龍頭,無論哪條龍都想到這裏來抬抬龍頭。

  請看這幅老龍頭的建築復原圖

  老龍頭是涉海岬角,海拔20多米,形勢險要。明洪武14年,大將軍徐達選擇這裏做明長城的起點,是有戰略眼光的。看,老龍頭西面,緊挨石河口有個潮河港,大船往來,保障軍需民食。從犄角築長城,居高臨下。沿着起伏的丘陵,長城蜿蜒北上角山,形勢多麼險要。老龍頭景觀區包括七個部分:入海石城,靖滷臺、南海口關、澄海樓濱海長城、寧海城和海神廟。

  欲觀龍頭景,更上一層樓。

  [澄海樓樓上]

  牆壁上掛着的條幅字畫,是近幾年中央首長及世界知名認識來澄海樓遊覽時,題寫的詩詞墨跡。

  1900年以前,牆上掛的盡是皇帝的題詩。康熙、乾隆多次來這裏,就和大臣觀海、飲酒賦詩。這裏的條案上,經常擺着文房四寶,吟了詩,就寫下來。據說,即使是颳風的天氣,波濤洶湧,四面揚沙,樓窗敞開着,風也吹不到樓裏。乾隆皇帝揮筆題詩連鎮紙都不用。這裏的“海亭風靜”的特點,可以和山東蓬萊的“避風亭”相媲美。

  清朝乾隆皇帝以《澄海樓》爲題的詩有51首,形式多樣。其中有七篇禁體詩聯句,是乾隆皇帝與侍從及諸大臣約定寫禁體詩聯句,以詠海爲主要內容,禁用以水字及帶水字旁的字,違者罰酒三杯。乾隆皇帝四次登澄海樓與大臣飲酒聯句。

  樓前樓側

  大家站的這個地方,清代有一座“御詩亭”,亭內鑲臥碑,雕刻了清代諸皇帝的詩選。但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都給毀壞了,連澄海樓也毀於一旦。

  天開海嶽碑

  明清時,澄海樓附近城臺上是有不少碑的,經過八國聯軍的洗劫,只剩下這塊碑了。天開海嶽四個字把老龍頭美景作了高度概括。“開”字用的最好,可以做“開創”講。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老成頭海山美景天造地設,是大自然的賜予。“開”也可作“開拓”講,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老龍頭美景在天地間展開。怎麼講怎麼有理,怎麼講怎麼有味。

  這塊古碑很古老,專家鑑定是唐碑,當地羣衆口口相傳叫“薛禮碑”,雖然跟“薛禮(仁貴)”不一定有關係,但也反映了大致的年代。即使是唐朝末年建的吧,到現在至少也有一千年了。這塊碑是讚美景色的,足可以證明老龍頭成爲遊覽名勝已有一千多年。

  關於這塊碑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哩!相傳英國侵略軍佔了老龍頭後,看見石碑傲然矗立,很不舒服,於是用幾匹馬把它拉倒了。可是從這以後每天晚上,夜空裏伸出一隻大手把英國哨兵一把抓走。如此幾夜,英國官兵害怕了,不得不恭恭敬敬地把這塊碑重新樹立起來。傳說總是傳說,事實是1927年張學良將軍來到這裏,發現倒地的石碑,馬上派人把它樹立起來。“天開海嶽”碑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靖滷臺

  這是明萬里長城的唯一的海上的敵臺。

  嘉慶44年(1565),山海關兵部分司主事孫慶元始建這個臺。萬曆初年,薊鎮總兵戚繼光整修長城,築敵臺1017座,這是第一座,命名爲“靖滷臺”。“滷”指海水,又取諧音爲敵虜的虜。所以,這個臺有兩層意思:一是使海水平靜,一是平定敵虜。一名雙關,各有意義。

  敵臺的主要功用是防禦工事,可以駐兵、屯武器,觀察敵情,還有箭窗,可以向外射擊。如果您想瞭解敵臺的構造或眺望遠方。不過樓梯狹窄請注意安全。

介紹河北老龍頭的導遊詞 篇2

  寧海城是萬里長城軍事防禦建築中唯一的一座海堡城。它自身就是一座防禦功能齊全的軍事建築羣。在寧海城中,既有軍事指揮機構——守備署,又有駐紮軍隊的龍武菅,還有作爲下級指揮官的把總署官邸,並附有依託神靈護佑的’龍王廟,關帝廟等建築。最早的寧海城範圍較小,城牆爲夯土結構,用來駐紮守關軍隊,屯聚糧草軍械。後來,弘治十一年副都御使洪鐘、萬曆初年薊鎮總兵戚繼光都加以重修,壁壘森嚴。天啓年間,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孫承宗在這裏首建龍武營,操練水兵。管理潮河港的戶部分司主事也駐在這個城中。

  明崇禎六年(1633年),巡撫楊嗣昌擴建老龍頭南海口關城,定名“寧海城”。即爲現在寧海城的雛形。佔地87畝,城高8米,厚4米,周長900米,平面形狀爲矩尺形,北面、西面各設一門,門上建有箭樓,東牆外側與長城相連,並有二段向外突出的半弧形,設有馬面,建有鋪房,與靖虜一號敵臺、王受二號敵臺成犄角之勢,凸顯了濱海長城的防禦作用。

  但令人可惜的是,這些建於明代的軍事建築羣,在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老龍頭的炮火中遭到毀壞,並由英軍強行霸佔,修建了駐紮軍隊的兵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才撤走。全國解放後,—直由駐關部隊駐防。

  爲恢復寧海城軍事防禦建築原貌,爲後世子孫留下寶貴的歷史景觀。1992年,秦皇島市委做出復原其原貌的決定,在山海關區委、區政府的主持下,於3月正式動工,6月初竣工,建築總面積3238平方米。主要建築有龍武營軍官房、士兵房、伙房、碾房、糧倉、牢房、馬廄、戚繼光兵陣陳列室以及守備署、把總署、顯功祠、龍王廟等。

介紹河北老龍頭的導遊詞 篇3

  各位朋友,想必你們已經知道了今天我們要去的地方是哪裏了吧?對了,就是老龍頭,位於秦皇島的老龍頭是明萬里長城的起點。明清兩地這裏是屯兵要塞,也是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掛錶還賦詩的場所。我們走的這條寬廣的坡道,原叫做馬道。守城的兵馬就是從這裏上下的。清朝的5位皇帝共11次來老龍頭巡幸,當時這條坡道叫做御道,道中間鋪上紅氈,皇帝從紅氈上大搖大擺的接受兩邊的羣臣的頂禮膜拜。如今老龍頭景區已經向全世界開放。每年有近兩百萬中外遊客來此參觀遊覽觀光。

  [澄海樓]

  請看,這座建築就是澄海樓,澄海樓築在老龍頭的長城之上,像蒼龍頭上的一顆明珠。澄海樓的前身叫做觀海亭,是明朝初年建築的。後來,萬曆39年1611年山海關兵部主事王致中擴建成澄海樓,也曾經叫過知聖樓/澄海是大海澄清,海不揚波的意思。

  [澄海樓匾、楹聯]

  請看,樓頂上掛着的那塊匾“雄襟萬里”,是明朝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薊遼督師孫承宗所題。孫承宗先後兩次受命督師薊遼駐守山海關,建立了豐功偉績。雄襟萬里表現了他的偉大襟懷和理想抱負。他這個內閣大學士胸懷和帶還一樣寬廣,裝着萬里江山。

  請看樓中間的這塊澄海樓的匾是乾隆45年清高宗御筆親題,派官員從北京專程送來的`。

  匾元氣混芒,傳說,天地未分時的混沌之氣叫做元氣。元氣混茫,意思是茫茫大海就象天地未分時那樣迷迷濛濛。

  楹聯:日曜月華從太始,意思是:太陽月亮的光輝來自原始的自然界。天容海色本澄清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句,乾隆皇帝順手拈來,可見他讀的書還不少呢。

  [澄海樓一樓]

  現在,我們進澄海樓。澄海樓不是很高大,可是清朝開國以後,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個皇帝都登過這座城樓。他們常在秋冬之季,到關外祭祖,有時是出關,有時是入關,經過山海關共11次,一次不漏。爲什麼一定到這裏來?一來是觀看大海,二來是求個吉利。龍是傳統的皇帝象徵。這裏是老龍頭,無論哪條龍都想到這裏來抬抬龍頭。

  老龍頭是涉海岬角,海拔20多米,形勢險要。明洪武14年,大將軍徐達選擇這裏做明長城的起點,是有戰略眼光的。看,老龍頭西面,緊挨石河口有個潮河港,大船往來,保障軍需民食。從犄角築長城,居高臨下。沿着起伏的丘陵,長城蜿蜒北上角山,形勢多麼險要。老龍頭景觀區包括七個部分:入海石城,靖滷臺、南海口關、澄海樓濱海長城、寧海城和海神廟。

  欲觀龍頭景,更上一層樓。

  [澄海樓樓上]

  牆壁上掛着的條幅字畫,是近幾年中央首長及世界知名認識來澄海樓遊覽時,題寫的詩詞墨跡。

  1900年以前,牆上掛的盡是皇帝的題詩。康熙、乾隆多次來這裏,就和大臣觀海、飲酒賦詩。這裏的條案上,經常擺着文房四寶,吟了詩,就寫下來。據說,即使是颳風的天氣,波濤洶湧,四面揚沙,樓窗敞開着,風也吹不到樓裏。乾隆皇帝揮筆題詩連鎮紙都不用。這裏的“海亭風靜”的特點,可以和山東蓬萊的“避風亭”相媲美。

  清朝乾隆皇帝以《澄海樓》爲題的詩有51首,形式多樣。其中有七篇禁體詩聯句,是乾隆皇帝與侍從及諸大臣約定寫禁體詩聯句,以詠海爲主要內容,禁用以水字及帶水字旁的字,違者罰酒三杯。乾隆皇帝四次登澄海樓與大臣飲酒聯句。

  [樓前樓側]

  大家站的這個地方,清代有一座“御詩亭”,亭內鑲臥碑,雕刻了清代諸皇帝的詩選。但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都給毀壞了,連澄海樓也毀於一旦。

  [天開海嶽碑]

  明清時,澄海樓附近城臺上是有不少碑的,經過八國聯軍的洗劫,只剩下這塊碑了。天開海嶽四個字把老龍頭美景作了高度概括。“開”字用的最好,可以做“開創”講。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老成頭海山美景天造地設,是大自然的賜予。“開”也可作“開拓”講,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老龍頭美景在天地間展開。怎麼講怎麼有理,怎麼講怎麼有味。

  這塊古碑很古老,專家鑑定是唐碑,當地羣衆口口相傳叫“薛禮碑”,雖然跟“薛禮(仁貴)”不一定有關係,但也反映了大致的年代。即使是唐朝末年建的吧,到現在至少也有一千年了。這塊碑是讚美景色的,足可以證明老龍頭成爲遊覽名勝已有一千多年。

  關於這塊碑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哩!相傳英國侵略軍佔了老龍頭後,看見石碑傲然矗立,很不舒服,於是用幾匹馬把它拉倒了。可是從這以後每天晚上,夜空裏伸出一隻大手把英國哨兵一把抓走。如此幾夜,英國官兵害怕了,不得不恭恭敬敬地把這塊碑重新樹立起來。傳說總是傳說,事實是1927年張學良將軍來到這裏,發現倒地的石碑,馬上派人把它樹立起來。“天開海嶽”碑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尊嚴。考試大收集整理

  這是明萬里長城的唯一的海上的敵臺。

  嘉慶44年(1565),山海關兵部分司主事孫慶元始建這個臺。萬曆初年,薊鎮總兵戚繼光整修長城,築敵臺1017座,這是第一座,命名爲“靖滷臺”。“滷”指海水,又取諧音爲敵虜的虜。所以,這個臺有兩層意思:一是使海水平靜,一是平定敵虜。一名雙關,各有意義。

  敵臺的主要功用是防禦工事,可以駐兵、屯武器,觀察敵情,還有箭窗,可以向外射擊。如果您想瞭解敵臺的構造或眺望遠方。不過樓梯狹窄請注意安全。

  [入海石城]

  明萬曆七年。薊鎮總兵戚繼光將軍派參將吳惟忠修築了七丈入海石城,這是偉大的創造。戚繼光早年在山東蓬萊修水城,北門修在海邊,大船從城門進入。這裏則是把長城插進海里,使龍頭入海闢風斬浪。這兩處奇觀都是戚繼光將軍的傑作。

  請看這裏陳列的巨型條石,是當年築入海石城用的石料。最長2.6米,重達3噸,也就是6000斤。條石邊緣用鐵水澆鑄連在一起,這樣疊上了九層,工程多麼艱鉅!擺在這裏的花崗岩條石在海水裏泡了400多年,形體不變,多麼堅固。人們常用花崗岩腦袋形容頑固不化,是有道理的。

  [大炮]

  這門大炮,是八國聯軍侵華以後英國營盤炮臺的大炮。英國營盤炮臺的大炮。英國在老龍頭寧海城駐兵4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才匆忙撤走.

  [南海口關]

  南海口關建於明太祖洪武年間,是真正明長城的第一關,按順序說第二關是南水關,第三關纔是天下第一關。南海口關內外不通大道,爲利於防守,關口較小。明朝末年,出於防守的戰略需要,用土將城門堵塞。以後經歷300年海風揚沙沿城堆積的沙土有幾米高,人們就找不到南海口關了。有的歷史學家曾按圖索驥誤認爲老龍頭東北面的鐵們關是南海口關,直到1987年重修澄海樓,清除濱海長城的積沙時,才使南海口關再見天日。

  [土牆遺址]

  1988年重修寧海城時從土中挖出來的,全爲夯築,外不包磚。有人說,這是寧海城西門的內甕城;有人說,這是明朝初年南海口關的一段土牆。

  [鐵門關]

  請看這個城門不是明長城的一箇關口,也不是中國人修的。它是近代意大利兵開鑿的。1901年以後,山海關城南有六國營盤:蕭莊南面有“四炮臺”是日本營盤;小彎村有法國營盤;小彎村南,今鐵路療養院一帶有比利時和意大利營盤’另外還有德國營盤和印度營盤,當地羣衆叫它“英國下邦”(附屬國)寧海城裏是英國營盤。意大利兵到海上游泳,要經過英國營盤,英國士兵不讓過。意大利兵就拆牆,把這裏的長城挖成了一箇大窟窿,這樣到海灘就很近了。意大利兵在城牆窟窿安上包上有洋鐵皮的門,所以羣衆叫它鐵門關。

介紹河北老龍頭的導遊詞 篇4

  這是明萬里長城唯一建在海中的敵臺。又稱“靖滷一號敵臺”。敵臺的主要功用是防禦工事,可住兵、屯武器、觀察敵情和防禦。

  “靖滷臺”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山海關兵部分司主事孫應元始建,初爲實心敵臺。萬曆初年(1567年),薊鎮總兵戚繼光坐鎮薊鎮長城時,自居庸關至山海關的1200華里的薊鎮長城上修築敵臺1017座,把它改建爲空心敵臺。因這是明代長城東部的第一座敵臺,稱爲“敵臺之始”,戚繼光親自命名爲“靖虜臺”,後改爲“靖滷臺”,“滷”指海水,又取諧音“敵虜”的.“虜”。顧名思義:一是指海水平靜,二是指平定敵虜。一名雙關,各有意義。

介紹河北老龍頭的導遊詞 篇5

  [龍武營]我們現在就進入了當時駐守老龍頭的龍武營士兵生活的場所。(包括碾房、粥房、水井、牢房、糧倉、雲牌、關帝廟)

  我們現在看到離我們較近的這個模型叫做雲梯。大家都知道長城是不容易借用外力來攻打的–除了雲梯。(講解怎樣用雲梯攻打長城)離我們較遠的是巢車(講解巢車的用途)。我們一會可以去兵器室去參觀一下當時攻打長城的武器及武器的模型縮微版。現在呢,我們可以看一下當時龍武營的士兵住宿的地方,大家看到了士兵睡的是大通鋪,那麼比他們官職大一點的百總的住宿條件是什麼樣子的嗎?好那我們這邊走。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管一百個士兵的百總住宿的地方。現在我們看見的這艘水泥戰船是明朝時期海戰戰船的縮微模型。現在我們可以去參觀一下兵器室。看看古代士兵是如何攻城和守城的!(講解兵器室兵器的作用)

  [轅門]轅門的轅是什麼?轅就是車轅子。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君巡幸,狩獵,在外面搭營帳住宿,出入口仰起兩車,使車轅子相對,像門的樣子,叫轅門。所以以後,歷代軍營的門都叫轅門。《三國演義》裏的呂布轅門射戟,楊家將戲劇故事轅門斬子,都是指中軍帳外的營門的。起初確實是用戰車車轅作門,後來就變了。這裏的轅門的樣式是明代的。兵營或者地方高級官署前面用柵欄圍護,柵欄口的門也叫做轅門。好了走出轅門也就走出了龍武營了。

  [將臺,校軍場]明代隆慶二年至萬曆20xx年,民族英雄戚繼光擔任薊鎮總兵20xx年,防守山海關南海到北京昌平境內1200里長城。他常巡視老龍頭,在這裏宿營駐紮,點將操練兵馬。請看,這員武將塑像就是戚繼光。他身後牆上的地圖是明薊鎮長城關隘圖。這座點將臺周圍的空地就是當年的效校軍場。戚繼光將軍真正的兵部衙門設在三屯營。可是他經常揮戈躍馬奔馳在長城沿線。他寫詩說:南北驅弛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他這種爲國操勞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老龍頭是明萬里長城的起點,位於山海關城南5公里的瀕海高地。明清兩地這裏是屯兵要塞,也是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掛錶還賦詩的場所。我們走的這條寬廣的坡道,原叫做馬道。守城的兵馬就是從這裏上下的。清朝的5位皇帝共11次來老龍頭巡幸,當時這條坡道叫做御道,道中間鋪上紅氈,皇帝從紅氈上大搖大擺的接受兩邊的羣臣的頂禮膜拜。如今老龍頭景區已經向全世界開放。每年有近兩百萬中外遊客來此參觀遊覽觀光。

  [澄海樓]

  請看,這座建築就是澄海樓,澄海樓築在老龍頭的長城之上,像蒼龍頭上的一顆明珠。澄海樓的前身叫做觀海亭,是明朝初年建築的。後來,萬曆39年1620xx年山海關兵部主事王致中擴建成澄海樓,也曾經叫過知聖樓/澄海是大海澄清,海不揚波的意思。

  [澄海樓匾、楹聯]

  請看,樓頂上掛着的那塊匾“雄襟萬里”,是明朝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薊遼督師孫承宗所題。孫承宗先後兩次受命督師薊遼駐守山海關,建立了豐功偉績。雄襟萬里表現了他的偉大襟懷和理想抱負。他這個內閣大學士胸懷和帶還一樣寬廣,裝着萬里江山。

  請看樓中間的這塊澄海樓的匾是乾隆45年清高宗御筆親題,派官員從北京專程送來的。

  匾元氣混芒,傳說,天地未分時的混沌之氣叫做元氣。元氣混茫,意思是茫茫大海就象天地未分時那樣迷迷濛濛。

  楹聯:日曜月華從太始,意思是:太陽月亮的光輝來自原始的自然界。天容海色本澄清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句,乾隆皇帝順手拈來,可見他讀的書還不少呢。

  [澄海樓一樓]

  現在,我們進澄海樓。澄海樓不是很高大,可是清朝開國以後,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個皇帝都登過這座城樓。他們常在秋冬之季,到關外祭祖,有時是出關,有時是入關,經過山海關共11次,一次不漏。爲什麼一定到這裏來?一來是觀看大海,二來是求個吉利。龍是傳統的皇帝象徵。這裏是老龍頭,無論哪條龍都想到這裏來抬抬龍頭。

  請看這幅老龍頭的建築復原圖

  老龍頭是涉海岬角,海拔20多米,形勢險要。明洪武20xx年,大將軍徐達選擇這裏做明長城的起點,是有戰略眼光的。看,老龍頭西面,緊挨石河口有個潮河港,大船往來,保障軍需民食。從犄角築長城,居高臨下。沿着起伏的丘陵,長城蜿蜒北上角山,形勢多麼險要。老龍頭景觀區包括七個部分:入海石城,靖滷臺、南海口關、澄海樓濱海長城、寧海城和海神廟。

  欲觀龍頭景,更上一層樓。

  [澄海樓樓上]

  牆壁上掛着的條幅字畫,是近幾年中央首長及世界知名認識來澄海樓遊覽時,題寫的詩詞墨跡。

  以前,牆上掛的盡是皇帝的題詩。康熙、乾隆多次來這裏,就和大臣觀海、飲酒賦詩。這裏的條案上,經常擺着文房四寶,吟了詩,就寫下來。據說,即使是颳風的天氣,波濤洶湧,四面揚沙,樓窗敞開着,風也吹不到樓裏。乾隆皇帝揮筆題詩連鎮紙都不用。這裏的“海亭風靜”的特點,可以和山東蓬萊的“避風亭”相媲美。

  清朝乾隆皇帝以《澄海樓》爲題的詩有51首,形式多樣。其中有七篇禁體詩聯句,是乾隆皇帝與侍從及諸大臣約定寫禁體詩聯句,以詠海爲主要內容,禁用以水字及帶水字旁的字,違者罰酒三杯。乾隆皇帝四次登澄海樓與大臣飲酒聯句。

  樓前樓側

  大家站的這個地方,清代有一座“御詩亭”,亭內鑲臥碑,雕刻了清代諸皇帝的詩選。但八國聯軍侵華時,都給毀壞了,連澄海樓也毀於一旦。

  天開海嶽碑

  明清時,澄海樓附近城臺上是有不少碑的,經過八國聯軍的洗劫,只剩下這塊碑了。天開海嶽四個字把老龍頭美景作了高度概括。“開”字用的最好,可以做“開創” 講。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老成頭海山美景天造地設,是大自然的賜予。“開”也可作“開拓”講,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老龍頭美景在天地間展開。怎麼講怎麼有理,怎麼講怎麼有味。

  這塊古碑很古老,專家鑑定是唐碑,當地羣衆口口相傳叫“薛禮碑”,雖然跟“薛禮(仁貴)”不一定有關係,但也反映了大致的年代。即使是唐朝末年建的吧,到現在至少也有一千年了。這塊碑是讚美景色的,足可以證明老龍頭成爲遊覽名勝已有一千多年。

  關於這塊碑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哩!相傳英國侵略軍佔了老龍頭後,看見石碑傲然矗立,很不舒服,於是用幾匹馬把它拉倒了。可是從這以後每天晚上,夜空裏伸出一隻大手把英國哨兵一把抓走。如此幾夜,英國官兵害怕了,不得不恭恭敬敬地把這塊碑重新樹立起來。傳說總是傳說,事實是張學良將軍來到這裏,發現倒地的石碑,馬上派人把它樹立起來。“天開海嶽”碑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靖滷臺

  這是明萬里長城的唯一的海上的敵臺。

  嘉慶44年(1565),山海關兵部分司主事孫慶元始建這個臺。萬曆初年,薊鎮總兵戚繼光整修長城,築敵臺1017座,這是第一座,命名爲“靖滷臺”。“滷”指海水,又取諧音爲敵虜的虜。所以,這個臺有兩層意思:一是使海水平靜,一是平定敵虜。一名雙關,各有意義。

  敵臺的主要功用是防禦工事,可以駐兵、屯武器,觀察敵情,還有箭窗,可以向外射擊。如果您想瞭解敵臺的構造或眺望遠方。不過樓梯狹窄請注意安全。

介紹河北老龍頭的導遊詞 篇6

  老龍頭位於山海關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濱,這裏是明長城的東部起點。老龍頭地勢高峻,有明代薊鎮總兵戚繼光所建“入海石城”,“入海石城”猶如龍首深入大海,弄濤舞浪,因名“老龍頭”龍龍頭由入海石城、靖滷臺、南海口關和澄海樓等部分組成。澄海樓高踞老龍頭之上,爲明代所建,清康熙、乾隆年間重修。

  樓上有明朝大學士孫承宗所書“胸襟萬里”和清乾隆皇帝所書“澄海樓”匾額。樓壁鑲嵌有數塊歷史人物手書的臥碑,刻着“天開海嶽”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登上老龍頭,面對波濤洶湧,雲水蒼茫的大海,可以盡覽“長城萬里跨龍頭,縱自憑高更上樓,大風吹日雲奔回,巨浪排空雪怒浮”的壯美景象,產生無窮的遐想。

介紹河北老龍頭的導遊詞 篇7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老龍頭來遊覽觀光,這天將由我來陪同大家一齊遊覽明長城的東部起點——老龍頭,期望大家跟上隊伍,不好走散,我將會一一爲大家說那裏的景觀。

  每個中國人對長城都不會陌生,它歷來就被比作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像一條長龍蜿蜒在崇山峻嶺,穿越了河川大漠,在燕山俯身而下,一頭扎進了蒼茫的渤海,於是就有了我們這天要遊覽的景點——老龍頭。老龍頭是現存明代長城的海上起點,那裏有一段世上絕無僅有的海上長城,它建於明代初期,在明代是一項嚴密的軍事防禦工程,到了清朝失去了它的軍事防禦作用成了帝王將相登樓觀海、吟詩作賦的場所。1900年八國聯軍用他們的堅船利炮輕而易舉地攻陷了在明代固若金湯的海防工程,並用猛烈的炮火炸平了老龍頭,這是我國近代史上的巨大恥辱,也讓每一箇愛國者心痛不已。我們此刻看到的建築都是在1985年後陸續修復的。

  我們此刻來到了寧海城外,咱們看到的高大的城牆是圍繞入海石城而建,全長有900多米,能夠遙想當時城牆堅固無比,士兵守備森嚴是什麼樣的一種情形呢?好!此刻我們就參觀一下這個景點,體味一下歷史的厚重,領略一番造化的神奇吧!

  各位遊客請隨我進入寧海城,咱們看到的右邊的這一片古建築叫做龍武營,是守城士兵居住和生活的地方,相當於此刻所說的“兵營”,大家參觀一下明代的兵營,看看您是否能找到“夢迴吹角連營”的豪壯感覺呢?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碾房,雖然只看到了碾子和簡陋的工具,但是我們還能夠穿越時空,感受到明朝士兵戍邊的艱苦。我們此刻看到的是粥屋,那裏是士兵們用餐的地方,大家也許會個性這麼小的地方怎樣能容納那麼多士兵用餐呢?這是正因重建老龍頭時那裏是按比例縮建的。原址還要比那裏大的多。在別的地方您很難看到這麼大的鍋,它是當時爲士兵做飯用的,正因鍋太大又沒有什麼高能燃料,做一頓飯得五、六個小時呢!看來炊事員的職責重大,要做好這個“大鍋飯”也是項十分艱鉅的任務啊!出了粥屋我們能夠看到存放馬匹的馬廄,喫水的淡水井,儲備糧食的糧倉和關押違反軍紀士兵的牢房,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古人很有方法眼光,將後勤保障體系,做的如此完備,而且是賞罰分明,軍紀嚴格,看的出這是一支很有戰鬥力的隊伍,防禦着任何覬覦明朝大好河山的侵略者。

  大家跟我往前走,看右手邊這兩個大傢伙是仿明朝功城時所用的作戰工具而製造的,這個叫做雲梯,另外一箇叫做巢車,都是功城時的有力作戰工具,能夠看出古人是十分有智慧的,能想出這麼多的辦法作戰,但咱們此刻的人更加幸運,在和平年代能夠將更多的聰明才智用在發展生產上,咱們的生活水平也是越來越高了。

  各位遊客那裏就是士兵們居住的地方,那裏的條件還是很艱苦的,士兵們睡的都是這樣的大炕,士兵能在這麼艱苦的條件下還防守邊防,他們同樣也是最可愛的人。

  咱們看到的這艘船,是仿明朝時的戰船而造的。當時明朝的造船技術是相當高超的,鄭和下西洋將中國文化推向了世界,愛好和平的中國人並沒有用當時強大的海軍力量侵略他國,可誰有能想的到在經歷了幾百年的閉關鎖國以後發展起來的西方人,又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門戶呢?

  大家往右側牆壁上陳列的都是明代攻城時所用的兵器,這些是仿製品,古代人就是利用這些工具作戰,大家可別小看它們在冷兵器時代它們作用但是十分巨大的。其他展臺上展出的是出土的真實作戰工具,看到這些兵器滄桑的外表,就能夠體會到歷史的厚重了。

  百總就是管理一百個士兵的官職,這是他們居住的房子,與士兵居住的相比那裏的條件要好得多,這也充分體現了在古代官兵就不平等,等級制度十分嚴格了。此刻我們看到的叫做轅門,這個名稱始於春秋時期,以後歷代軍營的門都叫做轅門,那裏轅門的樣式是明代的,大家能夠看到門上有“龍武營”三個大字,此時我們已經走出龍武營了。

  往右走走是守備署,守備是總兵的下屬,明朝皇帝看到老龍頭軍事好處十分重要,就在寧海城裏設立守備署,加強它的防禦功能。我們此刻一同體會一下做守備的感覺吧!

  我們此刻看到的這一片開闊之地叫做“校場”是明代老龍頭的將士們操練兵馬的場所。“練兵千日,用兵一時”只有在平時勤加操練,才能在戰鬥中克敵制勝,可見駐守在那裏的這支隊伍必須是訓練有素,作戰有力了!

  我們此刻看到的是將臺,民族英雄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曾在那裏指揮入海石城的修建和訓練水師,臺內陳列的戚繼光指揮作戰的塑像,也是他“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立刻行的生動寫照”。登臨將臺上,雖然已是事過境遷,但是還能夠讓人感受到旌旗招展,戰馬嘶鳴的威壯場面。

  各位遊客我們此刻來到了“顯功祠”的門前,祠內陳列着徐達,孫承宗、袁崇煥、戚繼光等七位將領的塑像。他們都曾在山海關的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祠前兩塊石碑上刻着八個鎦金大字“浩氣凌雲,千秋景仰”,這充分體現了古人的價值觀取向,對於中國人來說能得到這八個字的讚譽則到達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過了顯功祠就到了把總署,“把總”是武官的名稱,是鎮守老龍頭的領兵官,我們去看看他的辦公環境吧!

  此刻我們能夠看到老龍頭的最高點,也是整個濱海長城的精華部分——澄海樓,它像一顆熠熠法光的明珠鑲嵌在龍冠之上。我們看到的這條寬廣的坡道叫做“馬道”守城的士兵就從那裏上下,清朝有五位皇帝以前登臨澄海樓,因此這條道又叫御道,皇帝登城時還要在中間鋪上紅氈踏着紅氈走向城頭。好!此刻大家就親自感受一下皇帝登城的感覺吧!

  走完坡道我們將看到的是另外一番景象。如果您還沉浸在歷史的滄桑中那您眼前廣闊的大海就會讓您的情緒豁然開朗了!咱們看到的建築就是澄海樓,它的前身是明代修建的觀海亭它是二層樓結構,九脊歇山頂式。它有着“長城連海水連天,人上高樓百尺顛”的美譽,樓頂上“雄襟萬里”這塊匾是名末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孫承宗所題,樓中間這塊“澄海樓”匾是乾隆45年清高宗御筆所題,又派官員從北京專程送來,可見乾隆皇帝對老龍頭還是情有獨鍾,念念不忘,難怪在登臨澄海樓的皇帝中乾隆皇帝來到次數最多了!

  再看着款楹聯“日曜月華初太始”意思是太陽、月亮的光輝都來自自然界,下一句“天容海色本澄清”意思是天空和大海的顏色本來就是清澈的。澄海樓這個名字也是由此意而得。那我們就一同登臨澄海樓,感受一下“萬里長城跨龍頭,縱目憑高更上樓”的豪邁感覺吧!登上二樓就到了整個老龍頭的最高點了,也就到了萬里長龍的龍冠之上。當您拾級而上時是否充滿了期盼而又是心潮澎湃呢?此刻咱們到了二樓舉目望去巍峨的長城與蒼茫的大海緊密相連,天海一色,雲水蒼茫,不禁令人胸襟爲之開闊,一股豪氣在胸中激盪,大有“雄襟萬里”之感。

  此刻我們到樓後參觀一下,此刻大家看到的這門大炮是八國聯軍侵華以後英國營盤的大炮。英國人曾在寧海城駐兵40年,直到二戰爆發時才匆忙撤走,遺留了這門大炮。此刻這門大炮已成了帝國主義侵華的證明了。我們此刻看到的亭子叫“御碑亭”乾隆皇帝曾兩次來到那裏飲酒賦詩,寫的詩都刻在這塊碑上。此刻刻的是乾隆的“再題澄海樓”“我有一勺水,瀉爲東倉溟。無今亦無古,無減亦無盈”乾隆皇帝將蒼茫渤海比做是他手中的一勺水,輕輕一瀉便成了大海,這也充分體現了乾隆皇帝的豪情和霸氣!這塊碑在八國聯軍侵華時全被外國兵給毀壞了。在古代皇帝是九五之尊,神聖不可侵犯,他的東西也得是被人供奉,可八國聯軍卻不屑一顧輕易就給毀壞了。可見當時我國國力弱小“人爲刀俎,我爲魚肉”被人任意宰割,“落後就要捱打”這段屈辱的歷史讓中國人牢牢地記住了這句話!大家看到的是“一勺之多”碑,我們剛纔看到乾隆的那首詩就是由此意而來細心的遊客能夠看得出這塊碑是由兩塊拼接而成,上半是重修老龍頭時打撈上來的,下半部分是仿製的,兩個半塊拼接而成我們看到的碑。我們此刻看到的碑是“天開海嶽”碑據專家鑑定它屬於唐碑。“天開海嶽”這四個字將老龍頭的美景作了高度的概括,天海相依與山爲伴,大自然鬼斧神工

  造就這樣的美景。這塊碑還與張學良將軍有一段歷史淵源,1900年八國聯軍將老龍頭毀於一旦,天開海嶽碑也被推倒在地,不見天日。1927年直奉大戰爆發時張學良將軍來到老龍頭,看到“天開海嶽”碑被推倒在地十分痛心,於是命人樹了起來,使“天開海嶽”碑重新屹立在老龍頭上。這樹起的不僅僅僅是一塊碑,樹起的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頑強抗掙的精神。我們此刻看到的這些用玻璃罩罩起來的土牆是真正的明代土城牆,又叫“夯土牆”別看他貌不驚人,但是它十分堅固再鋒利的兵器那它也沒有辦法,但是就怕拿水反覆地蹭它,這樣的話它的土就會紛紛掉落了。因此有人總結它是“怕軟不怕硬”。

  我們此刻來到的是靖滷臺,這是明代長城唯一的海上敵臺,大家請看這三個字“靖滷臺”“滷”指海水,又取諧音爲“敵虜”的虜。因此那裏就有兩層含義:一是平靜海水,二是平定敵虜,利用了一語雙關的手法。敵臺主要是個防禦工程,能夠駐兵,存放武器,咱們看到的這個孔叫做“箭孔”能夠觀察敵情,還能夠向外射擊,它能夠稱得上是老龍頭海防要塞的橋頭堡了!各位遊客過了靖滷臺,咱們就到了龍頭的最前端,伸入大海23米有餘的入海石城了,踏上入海石城好比是登上萬里長龍的鼻翼,隨着它披波斬浪,笑傲渤海之上。入海石城是老龍頭長城伸入海中的盡端部分,全城屹立在海水之中。北接靖滷敵臺,南浸萬頃波濤,構成了雄奇的海上城堡。爲能經受海水的衝擊,入海石城的建築結構獨特,全部以巨型花崗岩條石砌壘。咱們看到的這幾塊巨石就是當年砌城時用的。咱們能夠看到每塊巨石的角上都有幾個凹槽,這些凹槽叫做“燕尾槽”,在槽內澆鑄鐵水,利用獨特的榫卯結構將兩塊巨石連接了起來。這很好地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精湛高超的水下建築工藝。在老龍頭還能夠看到另外一處海上勝景就是海神海神。那裏三面環水,亭臺樓閣錯落有致,每當雲霧繚繞或煙雨濛濛,海神廟若隱若現好似瀛洲仙境。在明代海運開通,石河口被闢爲漕運

  碼頭,商賈往來盛極一時。當地漁民爲保得出海平安,只得將期望寄託於海神之上,於是修建了海神廟。當今科技發展,先進的航海技術和天氣預報讓我們告別了愚昧和迷信,在大海中暢行無阻。

  我們共同遊覽一下海神廟吧!各位遊客我們此刻看到的這個巨大的牌坊是由漢白玉砌成,琉璃瓦頂,裝飾的很精巧,前書“安瀾”,後書“伏波”這表達了人們祈求風平浪靜、行船安全的願望。走過石橋咱們就進入了海神殿,我們此刻看到的兩尊神像左爲“天應”右爲“天佑”相傳是天后娘娘降伏的兩個海怪。此刻我們就到了海神廟,殿前這兩尊怪獸左爲“乘黃”右爲“龍馬”。古書中記載騎上乘黃能夠活兩千歲,龍馬則有九音,歌聲十分動聽,可見他倆都是身懷絕技,有他們守衛着海神殿,更增添了海神的神聖之感。海神殿居於整個廟宇的中心位置,殿門上方懸有乾隆皇帝御題的“江溟寧宴”,咱們能夠看到殿中海神端坐,手下各神恭敬聽命。

  這些塑像都是造型生動,栩栩如生。大家和我到殿後看一看,咱們能夠看到一幅對聯“五湖四海皆是我,九江八河一家人”這充分體現出出海人的廣闊胸懷!咱們此刻進入的院落是祭祀天后娘孃的天后宮,天后聖母就是媽祖,相傳他生活在宋代。她精通漁汛而且通曉天文氣象,經常幫忙出海的漁民,深受漁民的愛戴。她去世後當地人在湄洲島上建了座小廟來紀念她,並尊她爲媽祖,之後媽祖的名氣越來越大,就逐漸成了沿海居民的海上保護神了。在祖國的寶島臺灣有三分之二的人信奉媽祖,在港澳地區媽祖的名字更是家喻戶曉,這也充分證明了海峽兩岸有着共同的文化,同是龍的子孫,血脈相連,不可分割!

  各位遊客,咱們此刻就到了海神廟的最前端——觀海亭,它也是建在海上。可置身觀海亭和站在入海石城上觀海感受是截然不一樣的,少了居高臨下的氣勢,卻像乘一葉小舟漂流在大海之上,憑海臨風、情緒順暢,自有一番難以名狀的美妙感覺!

介紹河北老龍頭的導遊詞 篇8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老龍頭來遊覽觀光,這天將由我來陪同大家一齊遊覽明長城的東部起點——老龍頭,期望大家跟上隊伍,不好走散,我將會一一爲大家說那裏的景觀。

  每個中國人對長城都不會陌生,它歷來就被比作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像一條長龍蜿蜒在崇山峻嶺,穿越了河川大漠,在燕山俯身而下,一頭扎進了蒼茫的渤海,於是就有了我們這天要遊覽的景點——老龍頭。老龍頭是現存明代長城的海上起點,那裏有一段世上絕無僅有的海上長城,它建於明代初期,在明代是一項嚴密的軍事防禦工程,到了清朝失去了它的軍事防禦作用成了帝王將相登樓觀海、吟詩作賦的場所。八國聯軍用他們的堅船利炮輕而易舉地攻陷了在明代固若金湯的海防工程,並用猛烈的炮火炸平了老龍頭,這是我國近代史上的巨大恥辱,也讓每一箇愛國者心痛不已。我們此刻看到的建築都是在1985年後陸續修復的。

  我們此刻來到了寧海城外,咱們看到的高大的城牆是圍繞入海石城而建,全長有900多米,能夠遙想當時城牆堅固無比,士兵守備森嚴是什麼樣的一種情形呢?好!此刻我們就參觀一下這個景點,體味一下歷史的厚重,領略一番造化的神奇吧!

  各位遊客請隨我進入寧海城,咱們看到的右邊的這一片古建築叫做龍武營,是守城士兵居住和生活的地方,相當於此刻所說的“兵營”,大家參觀一下明代的兵營,看看您是否能找到“夢迴吹角連營”的豪壯感覺呢?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碾房,雖然只看到了碾子和簡陋的工具,但是我們還能夠穿越時空,感受到明朝士兵戍邊的艱苦。我們此刻看到的是粥屋,那裏是士兵們用餐的地方,大家也許會個性這麼小的地方怎樣能容納那麼多士兵用餐呢?這是正因重建老龍頭時那裏是按比例縮建的。原址還要比那裏大的多。在別的地方您很難看到這麼大的鍋,它是當時爲士兵做飯用的,正因鍋太大又沒有什麼高能燃料,做一頓飯得五、六個小時呢!看來炊事員的職責重大,要做好這個“大鍋飯”也是項十分艱鉅的任務啊!出了粥屋我們能夠看到存放馬匹的馬廄,喫水的淡水井,儲備糧食的糧倉和關押違反軍紀士兵的牢房,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古人很有方法眼光,將後勤保障體系,做的如此完備,而且是賞罰分明,軍紀嚴格,看的出這是一支很有戰鬥力的隊伍,防禦着任何覬覦明朝大好河山的侵略者。

  大家跟我往前走,看右手邊這兩個大傢伙是仿明朝功城時所用的作戰工具而製造的,這個叫做雲梯,另外一箇叫做巢車,都是功城時的有力作戰工具,能夠看出古人是十分有智慧的,能想出這麼多的辦法作戰,但咱們此刻的人更加幸運,在和平年代能夠將更多的聰明才智用在發展生產上,咱們的生活水平也是越來越高了。

  各位遊客那裏就是士兵們居住的地方,那裏的條件還是很艱苦的,士兵們睡的都是這樣的大炕,士兵能在這麼艱苦的條件下還防守邊防,他們同樣也是最可愛的人。

  咱們看到的這艘船,是仿明朝時的戰船而造的。當時明朝的造船技術是相當高超的,鄭和下西洋將中國文化推向了世界,愛好和平的中國人並沒有用當時強大的海軍力量侵略他國,可誰有能想的到在經歷了幾百年的閉關鎖國以後發展起來的西方人,又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門戶呢?

  大家往右側牆壁上陳列的都是明代攻城時所用的兵器,這些是仿製品,古代人就是利用這些工具作戰,大家可別小看它們在冷兵器時代它們作用但是十分巨大的。其他展臺上展出的是出土的真實作戰工具,看到這些兵器滄桑的外表,就能夠體會到歷史的厚重了。

  百總就是管理一百個士兵的官職,這是他們居住的房子,與士兵居住的相比那裏的條件要好得多,這也充分體現了在古代官兵就不平等,等級制度十分嚴格了。此刻我們看到的叫做轅門,這個名稱始於春秋時期,以後歷代軍營的門都叫做轅門,那裏轅門的樣式是明代的,大家能夠看到門上有“龍武營”三個大字,此時我們已經走出龍武營了。

  往右走走是守備署,守備是總兵的下屬,明朝皇帝看到老龍頭軍事好處十分重要,就在寧海城裏設立守備署,加強它的防禦功能。我們此刻一同體會一下做守備的感覺吧!

  我們此刻看到的這一片開闊之地叫做“校場”是明代老龍頭的將士們操練兵馬的場所。“練兵千日,用兵一時”只有在平時勤加操練,才能在戰鬥中克敵制勝,可見駐守在那裏的這支隊伍必須是訓練有素,作戰有力了!

  我們此刻看到的是將臺,民族英雄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曾在那裏指揮入海石城的修建和訓練水師,臺內陳列的戚繼光指揮作戰的塑像,也是他“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立刻行的生動寫照”。登臨將臺上,雖然已是事過境遷,但是還能夠讓人感受到旌旗招展,戰馬嘶鳴的威壯場面。

  各位遊客我們此刻來到了“顯功祠”的門前,祠內陳列着徐達,孫承宗、袁崇煥、戚繼光等七位將領的塑像。他們都曾在山海關的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祠前兩塊石碑上刻着八個鎦金大字“浩氣凌雲,千秋景仰”,這充分體現了古人的價值觀取向,對於中國人來說能得到這八個字的讚譽則到達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過了顯功祠就到了把總署,“把總”是武官的名稱,是鎮守老龍頭的領兵官,我們去看看他的辦公環境吧!

  此刻我們能夠看到老龍頭的最高點,也是整個濱海長城的精華部分——澄海樓,它像一顆熠熠法光的明珠鑲嵌在龍冠之上。我們看到的這條寬廣的坡道叫做“馬道”守城的士兵就從那裏上下,清朝有五位皇帝以前登臨澄海樓,因此這條道又叫御道,皇帝登城時還要在中間鋪上紅氈踏着紅氈走向城頭。好!此刻大家就親自感受一下皇帝登城的感覺吧!

  走完坡道我們將看到的是另外一番景象。如果您還沉浸在歷史的滄桑中那您眼前廣闊的大海就會讓您的情緒豁然開朗了!咱們看到的建築就是澄海樓,它的前身是明代修建的觀海亭它是二層樓結構,九脊歇山頂式。它有着“長城連海水連天,人上高樓百尺顛”的美譽,樓頂上“雄襟萬里”這塊匾是名末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孫承宗所題,樓中間這塊“澄海樓”匾是乾隆45年清高宗御筆所題,又派官員從北京專程送來,可見乾隆皇帝對老龍頭還是情有獨鍾,念念不忘,難怪在登臨澄海樓的皇帝中乾隆皇帝來到次數最多了!

  再看着款楹聯“日曜月華初太始”意思是太陽、月亮的光輝都來自自然界,下一句“天容海色本澄清”意思是天空和大海的顏色本來就是清澈的。澄海樓這個名字也是由此意而得。那我們就一同登臨澄海樓,感受一下“萬里長城跨龍頭,縱目憑高更上樓”的豪邁感覺吧!登上二樓就到了整個老龍頭的最高點了,也就到了萬里長龍的龍冠之上。當您拾級而上時是否充滿了期盼而又是心潮澎湃呢?此刻咱們到了二樓舉目望去巍峨的長城與蒼茫的大海緊密相連,天海一色,雲水蒼茫,不禁令人胸襟爲之開闊,一股豪氣在胸中激盪,大有“雄襟萬里”之感。

  此刻我們到樓後參觀一下,此刻大家看到的這門大炮是八國聯軍侵華以後英國營盤的大炮。英國人曾在寧海城駐兵40年,直到二戰爆發時才匆忙撤走,遺留了這門大炮。此刻這門大炮已成了帝國主義侵華的證明了。我們此刻看到的亭子叫“御碑亭”乾隆皇帝曾兩次來到那裏飲酒賦詩,寫的詩都刻在這塊碑上。此刻刻的是乾隆的“再題澄海樓”“我有一勺水,瀉爲東倉溟。無今亦無古,無減亦無盈”乾隆皇帝將蒼茫渤海比做是他手中的一勺水,輕輕一瀉便成了大海,這也充分體現了乾隆皇帝的豪情和霸氣!這塊碑在八國聯軍侵華時全被外國兵給毀壞了。在古代皇帝是之尊,神聖不可侵犯,他的東西也得是被人供奉,可八國聯軍卻不屑一顧輕易就給毀壞了。可見當時我國國力弱小“人爲刀俎,我爲魚肉”被人任意宰割,“落後就要捱打”這段屈辱的歷史讓中國人牢牢地記住了這句話!大家看到的是“一勺之多”碑,我們剛纔看到乾隆的那首詩就是由此意而來細心的遊客能夠看得出這塊碑是由兩塊拼接而成,上半是重修老龍頭時打撈上來的,下半部分是仿製的,兩個半塊拼接而成我們看到的碑。我們此刻看到的碑是“天開海嶽”碑據專家鑑定它屬於唐碑。“天開海嶽”這四個字將老龍頭的美景作了高度的概括,天海相依與山爲伴,大自然鬼斧神工

  造就這樣的美景。這塊碑還與張學良將軍有一段歷史淵源,八國聯軍將老龍頭毀於一旦,天開海嶽碑也被推倒在地,不見天日。直奉大戰爆發時張學良將軍來到老龍頭,看到“天開海嶽”碑被推倒在地十分痛心,於是命人樹了起來,使“天開海嶽”碑重新屹立在老龍頭上。這樹起的不僅僅僅是一塊碑,樹起的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頑強抗掙的精神。我們此刻看到的這些用玻璃罩罩起來的土牆是真正的明代土城牆,又叫“夯土牆”別看他貌不驚人,但是它十分堅固再鋒利的兵器那它也沒有辦法,但是就怕拿水反覆地蹭它,這樣的話它的土就會紛紛掉落了。因此有人總結它是“怕軟不怕硬”。

  我們此刻來到的是靖滷臺,這是明代長城唯一的海上敵臺,大家請看這三個字“靖滷臺”“滷”指海水,又取諧音爲“敵虜”的虜。因此那裏就有兩層含義:一是平靜海水,二是平定敵虜,利用了一語雙關的手法。敵臺主要是個防禦工程,能夠駐兵,存放武器,咱們看到的這個孔叫做“箭孔”能夠觀察敵情,還能夠向外射擊,它能夠稱得上是老龍頭海防要塞的橋頭堡了!各位遊客過了靖滷臺,咱們就到了龍頭的最前端,伸入大海23米有餘的入海石城了,踏上入海石城好比是登上萬里長龍的鼻翼,隨着它披波斬浪,笑傲渤海之上。入海石城是老龍頭長城伸入海中的盡端部分,全城屹立在海水之中。北接靖滷敵臺,南浸萬頃波濤,構成了雄奇的海上城堡。爲能經受海水的衝擊,入海石城的建築結構獨特,全部以巨型花崗岩條石砌壘。咱們看到的這幾塊巨石就是當年砌城時用的。咱們能夠看到每塊巨石的角上都有幾個凹槽,這些凹槽叫做“燕尾槽”,在槽內澆鑄鐵水,利用獨特的榫卯結構將兩塊巨石連接了起來。這很好地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精湛高超的水下建築工藝。在老龍頭還能夠看到另外一處海上勝景就是海神海神。那裏三面環水,亭臺樓閣錯落有致,每當雲霧繚繞或煙雨濛濛,海神廟若隱若現好似瀛洲仙境。在明代海運開通,石河口被闢爲漕運

  碼頭,商賈往來盛極一時。當地漁民爲保得出海平安,只得將期望寄託於海神之上,於是修建了海神廟。當今科技發展,先進的航海技術和天氣預報讓我們告別了愚昧和迷信,在大海中暢行無阻。

  我們共同遊覽一下海神廟吧!各位遊客我們此刻看到的這個巨大的牌坊是由漢白玉砌成,琉璃瓦頂,裝飾的很精巧,前書“安瀾”,後書“伏波”這表達了人們祈求風平浪靜、行船安全的願望。走過石橋咱們就進入了海神殿,我們此刻看到的兩尊神像左爲“天應”右爲“天佑”相傳是天后娘娘降伏的兩個海怪。此刻我們就到了海神廟,殿前這兩尊怪獸左爲“乘黃”右爲“龍馬”。古書中記載騎上乘黃能夠活兩千歲,龍馬則有九音,歌聲十分動聽,可見他倆都是身懷絕技,有他們守衛着海神殿,更增添了海神的神聖之感。海神殿居於整個廟宇的中心位置,殿門上方懸有乾隆皇帝御題的“江溟寧宴”,咱們能夠看到殿中海神端坐,手下各神恭敬聽命。

  這些塑像都是造型生動,栩栩如生。大家和我到殿後看一看,咱們能夠看到一幅對聯“五湖四海皆是我,九江八河一家人”這充分體現出出海人“”的廣闊胸懷!咱們此刻進入的院落是祭祀天后娘孃的天后宮,天后聖母就是媽祖,相傳他生活在宋代。她精通漁汛而且通曉天文氣象,經常幫忙出海的漁民,深受漁民的愛戴。她去世後當地人在湄洲島上建了座小廟來紀念她,並尊她爲媽祖,之後媽祖的名氣越來越大,就逐漸成了沿海居民的海上保護神了。在祖國的寶島臺灣有三分之二的人信奉媽祖,在港澳地區媽祖的名字更是家喻戶曉,這也充分證明了海峽兩岸有着共同的文化,同是龍的子孫,血脈相連,不可分割!

  各位遊客,咱們此刻就到了海神廟的最前端——觀海亭,它也是建在海上。可置身觀海亭和站在入海石城上觀海感受是截然不一樣的,少了居高臨下的氣勢,卻像乘一葉小舟漂流在大海之上,憑海臨風、情緒順暢,自有一番難以名狀的美妙感覺!

介紹河北老龍頭的導遊詞 篇9

  各位來賓請看,這是歷代長城上唯一的一座臨海樓閣,也是老龍頭景區的標誌性建築——澄海樓。樓爲九脊歇山頂,兩滴水層樓,雕樑畫棟,重檐翼舒,它聳峙於高昂的龍頭之上,猶如點睛之作,銜領長城,面海背山,歷來是瞻海觀潮看日出的好地方,這裏集自然、人文之精粹的雄偉氣勢,遠勝於一般的湖山勝境。登上澄海樓,在迴廊四望,處處美景。迎面,碧海波澄,海鷗翩翩,雲帆點點。回顧,長城起伏,直走角山,倒掛雲端。東望,海上姜墳,雁陣環繞,依依不去。西眺,潮湧港闊,鴿羣迴旋,萬國梯航,好似置身人間仙境,頓感心曠神怡。清康熙九年,山海關管關通判陳天植曾盛讚澄海樓“面臨巨壑,揹負大山,高枕長城之上,波澄萬里,峯疊千重”,就連彭蠡、洞庭、會嵇、山陰等諸勝都不足以與其相媲美!

  據地方史志記載,澄海樓的前身叫“觀海亭”,是明朝初年修築的。此亭雖小,名氣很大。每值海風呼嘯,亭內遊人絲毫不覺,此景被稱爲“海亭風靜”,名列古“榆關八景”之一。萬曆三十九年(1620_年),山海關兵部分司主事王致中將觀海亭改建爲二層的樓閣式建築——澄海樓。

  明清時期,澄海樓是文人墨客、帝王將相登臨的佳所,僅清代就有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位皇帝11次登樓觀海。其中,清高宗乾隆就4次登臨,樓內現存的匾額楹聯、詩詞聯句均出自他們之手。

  一樓懸掛的“澄海樓”匾、楹聯“日耀月華從太始,天容海色本澄清”及橫額“元氣混茫”,均爲清高宗御筆所題。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對澄海樓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匾額中“澄海”是“大海澄清、海不揚波”之意。“海不揚波”是3000多年前的一箇典故,象徵聖人治國,天下太平。

  楹聯爲集句聯,其中“天容海色本澄清”出自宋代文學家蘇軾<<六月二十夜渡海>>詩中的一句:“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上聯“日曜月華從太始”:是說太陽、月亮的光輝來自原始的大自然界,暗喻清王朝的強大。下聯“天容海色本澄清”:意思是長天大海的形體、顏色本來就是清澈的,暗喻清朝政治清明。

  橫額中“元氣混茫”的“元氣”是指傳說中天地未分時的混一之氣,“元氣混茫”:意思是說_大海就像天地未分時那樣迷迷濛濛,同時也記錄下乾隆皇帝第一次登澄海樓時看到的景色。

  二樓懸掛的匾額“雄襟萬里”,爲明末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兩次臨危受命督師薊遼的孫承宗所題。“雄襟萬里”不僅讚美了老龍頭的雄偉風光,也抒發了他獻身邊疆的豪情壯志以及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現在山海關城內的“節制四鎮坊”即爲表彰他的功績所建。

介紹河北老龍頭的導遊詞 篇10

  “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裏”的萬里長城,宛如一條巨龍,奔馳騰躍在華夏大地。它從遙遠的西部戈壁一路飛騰而來,穿越河川大漠,驕傲地把頭在此伸進滔滔渤海之中,形成龍頭入海之勢,攪海翻浪,戲水浴日,這便是您將要遊覽的明代長城東部起點、聞名中外的萬里長城唯一入海處——老龍頭。

  毛主席曾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在山海關還流傳着這樣一句:不游龍頭更遺憾!今天,我衷心地祝願各位的龍頭之旅是“既當好漢,又補遺憾”的完美之旅!

  老龍頭坐落於山海關城南的臨海高地,依山襟海,長城聳峙海岸,優越的地理形勢,加上精心建造的軍事防禦工程,氣勢之大,海嶽天開,被喻爲“人類歷史上的千古奇觀”。我國具權威的長城學界泰斗——羅哲文先生,用“天然的長城博物館”來讚美、評價山海關長城,其中老龍頭長腸不可沒。這裏的入海長城、濱海長城與天下第一關段的平原長城以及角山一帶的山地長城、三道關的山谷長城、九門口的河道長城,一起組成了中國長城建築史上的神來之筆、明代萬里長城的精華地段——山海關長城。

  老龍頭長城的修築始於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當時是明太祖朱元璋爲了抵禦元朝殘餘勢力的侵擾,由大將軍徐達在此修建的山海關前衛哨城。明代中、後期,明代防務的重點由蒙古轉向女真,由陸路轉向海路。老龍頭作爲海上防禦的前沿,經抗倭名將戚繼光、兵部尚書孫承宗、巡撫楊嗣昌等數位重臣名將的督師經略和增修加固,成爲拱衛京師的海防要塞。

  老龍頭歷經明清兩朝,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擔負着不同的歷史責任。終明一代,它是嚴密的海陸軍事要塞,清代順治至嘉慶時期則售海覽勝的佳絕處,自1840年以後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老龍頭重又擔負起抵禦帝國主義入侵的海防重任。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軍事建築,使老龍頭具有萬里長城任何地段也不能替代的軍事功能。

  現在對外開放的老龍頭佔地面積600畝,由寧海城、澄海樓、入海石城、南海口關、龍武營、海神廟等28處景觀組成。這裏有萬里長城中唯一的一段入海石城、唯一的一座海上敵臺、明代長城東部的第一個垛口、第一道關口、第一座觀海樓閣以及現存完整的明代海防兵營。

  沿着腳下的馬道緩步登城,一幅絢麗的長城畫卷,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讓我們逐一欣賞,慢慢品味。

介紹河北老龍頭的導遊詞 篇11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們現在來到了老龍頭景區。

  我們現在就進入了當時駐守老龍頭的士兵生活的場所。

  龍武營是明代大學士孫承宗建立的,他在這裏建立了一支水師,也就是海軍。大海是龍的家,大海岸邊海軍的營房當然就叫做龍武營了。

  首先我們來看當年的碾房。

  我們來看當年的粥房,這是平時用的小鍋,這裏呢有一口大鍋,據說熬這樣一鍋粥可以供幾百名將士喝。不過這個鍋特別大,熬粥的時候就要先用大火把水燒開,然後小火慢慢的熬。我們來看這個大鍋上面有一箇鐵環,大家猜測一下這是幹什麼的?對了,當時炊事員用一箇長柄的鐵鏟,利用槓桿的原理不斷的翻動大鍋裏邊的粥,才能熬出一鍋不糊底的、香噴噴的粥來。

  大家來看這是當年的盛軍糧的地方,也就是糧倉。

  這是一座關帝廟,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座廟宇了,別看它小,卻非常重要。我們都知道,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宣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在修關帝廟就是爲了給將士們樹立一箇楷模:那就是同赴沙場、同甘共苦、共同殺敵、爲國捐軀,慷慨大義、視死如歸。所以說啊,古代人在管理軍隊方面也是非常注重政治思想工作的,他們利用關羽大將軍來團結將士們之間的關係,來調動將士們一往無前的殺敵立功的`百倍精神。

  這裏是牢房,據說是主要用來關押俘虜、奸細的,但有的說是暫時關押那些犯了錯誤、需要關禁閉的士兵的。

  這裏是水井,在大海邊上應該是沒有淡水的,但是我們腳下是25億年前形成的變質花崗岩,天上降雨滲透到地下的岩石縫隙中形成的了淡水。有淡水的地方纔可以設置軍營,所以說水井對於軍營非常重要,爲了防止敵人投毒,這裏會有兩個軍士站崗守衛。

  軍士在這裏除了保衛水井的安全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大家看這個木架上面懸掛了一箇金屬做的“牌”,大家猜猜他的名字是什麼?他的名字叫做“雲牌”,也叫“金”。我們聽說過“鳴金收兵”,這個金就是一種發佈信號的系統。古人用不同的節奏敲擊它,來發布起牀、熄燈、開飯、發現敵情、緊急集合的命令。

  大家這邊走。我們現在看到離我們較近的這個模型叫做雲梯,利用這個可以把梯子升高,方便登城。我們現在救火消防車就是根據它的原理髮明的。離我們較遠的是巢車的模型,巢,就是鳥巢,鳥巢常常在高高的樹上,巢車就是讓士兵鑽進這個小房子裏,然後利用轉輪和繩索把這個小房子提升到高高的地方。站得高,看的遠,可以觀察敵情。同時這個木質的小房子又可以防止弓箭的射擊。

  老龍頭是明萬里長城的起點,位於山海關城南5公里的瀕海高地。明清兩地這裏是屯兵要塞,也是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掛錶還賦詩的場所。

介紹河北老龍頭的導遊詞 篇12

  老龍頭地勢險峻,天容海色,澄海樓更是居高臨下,吞波吐浪。古往今來,很多文人墨客慕名而來,即興賦詩。

  1987年,復建澄海樓時,在樓兩側牆壁上鑲嵌了8塊臥碑。其中有4首清帝詩,分別是康熙八年九月,康熙皇帝寫的《澄海樓》,雍正在康熙38年寫的《澄海樓》詩,乾隆20_年(1754年)的《再題澄海樓壁》,以及道光皇帝的七言絕句《澄海樓》。還有四首詩均寫於明朝,作者分別是萬曆年間山海關兵部分司主事張時顯、崇禎年間兵部分司主事朱國梓、文人蔡可賢(一說朝鮮使臣)和民族英雄戚繼光。我來分別給大家介紹一下:

  澄海樓

  作者:愛新覺羅·玄燁

  危樓千尺壓洪荒,聘目雲霞入渺茫。

  吞吐百川歸領袖,往來萬國奉梯航。

  波濤滾滾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

  閬苑蓬壺何處是,豈貪漢武覓神方。

  愛新覺羅?玄燁(公元1654-1720_年),是清朝第二代皇帝,年號康熙,8歲嗣位,在位61年,治國頗具才幹,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有重大貢獻。這首詩是康熙八年九月寫的。那時康熙皇帝剛18歲,卻流露出君臨天下躊躇滿志的心情與氣魄。此詩寫得很有氣勢,高高的澄海樓俯鎮_大海,放眼遠望雲霧茫茫。大海容納江河無數,海面上船隻來來往往。波濤滾滾顯得天地更大,天空明亮借的是日月之光。面對着這樣壯觀的景象,詩人不禁發問,神仙住地在哪裏?我是不會學漢武帝那樣尋找神仙的方法,因爲這裏就是仙境。登澄海樓

  作者:愛新覺羅?胤禛

  觀海登樓日未斜,晴空萬里淨雲霞。

  才經一陣風過檻,倏起千堆雪浪花。

  貝闕鰲峯如可接,鵬津鮫室豈終遐。

  詭詞未許張融賦,到此方知語不誇。

  愛新覺羅·胤禛,年號雍正,1722-1735年在位。此詩寫於康熙38年,當時他22歲是雍親王,是代表父親康熙皇帝到東北祭祖,經山海關登澄海樓所作。這首詩着意寫風和日麗突變,風起浪湧展現的濤天景象。可想而知,大海在雍正帝的眼裏是多麼神奇壯觀。

介紹河北老龍頭的導遊詞 篇13

  老龍頭坐落於河北省山海關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濱,1990年以前這裏曾被認爲是明長城的東部起點。老龍頭地勢高峻,有明代薊鎮總兵戚繼光所建“入海石城”。入海石城猶如龍首探入大海、弄濤舞浪,因而名“老龍頭”。

  老龍頭位於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城南5千米處,是明代薊鎮長城的東部起點,也是萬里長城唯一集山、海、關、城於一體的海陸軍事防禦體系。在600餘年的變遷中,老龍頭書寫了一部歷盡滄桑的歷史,爲愛國主義提供了良好的教材。老龍頭距山海關4公里。明朝時的長城橫跨崇山峻嶺,蜿蜒發一條巨龍入渤海,故長城之首稱“老龍頭”。老龍頭由入海石城、靖滷臺、南海口關和澄海樓組成。

  老龍頭景區總佔地面積700畝,由入海石城、海神廟、靖滷臺、南海口、澄海樓、寧海城和濱海長城七部分組成。澄海樓是老龍頭的制高點,是觀海的勝地。其東西牆壁鑲有清代皇帝及文人詠澄海樓詩作的臥碑,樓內陳列着老龍頭出土文物和部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和題詩。寧海城內校場、龍武營、將臺等軍事建築展示了明代要塞風貌。保存完好的明代長城遺址具有獨特的考古價值。

介紹河北老龍頭的導遊詞 篇14

  “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裏”的萬里長城,宛如一條巨龍,奔馳騰躍在華夏大地。它從遙遠的西部戈壁一路飛騰而來,穿越河川大漠,驕傲地把頭在此伸進滔滔渤海之中,形成龍頭入海之勢,攪海翻浪,戲水浴日,這便是您將要遊覽的明代長城東部起點、聞名中外的萬里長城唯一入海處——老龍頭。

  毛主席曾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在山海關還流傳着這樣一句:不游龍頭更遺憾!今天,我衷心地祝願各位的龍頭之旅是“既當好漢,又補遺憾”的完美之旅!

  <登城坡道>

  老龍頭坐落於山海關城南的臨海高地,依山襟海,長城聳峙海岸,優越的地理形勢,加上精心建造的軍事防禦工程,氣勢之大,海嶽天開,被喻爲“人類歷史上的千古奇觀”。我國最具權威的長城學界泰斗——羅哲文先生,用“天然的長城博物館”來讚美、評價山海關長城,其中老龍頭長城功不可沒。這裏的入海長城、濱海長城與天下第一關段的平原長城以及角山一帶的山地長城、三道關的山谷長城、九門口的河道長城,一起組成了中國長城建築史上的神來之筆、明代萬里長城的精華地段——山海關長城。

  老龍頭長城的修築始於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當時是明太祖朱元璋爲了抵禦元朝殘餘勢力的侵擾,由大將軍徐達在此修建的山海關前衛哨城。明代中、後期,明代防務的重點由蒙古轉向女真,由陸路轉向海路。老龍頭作爲海上防禦的前沿,經抗倭名將戚繼光、兵部尚書孫承宗、巡撫楊嗣昌等數位重臣名將的督師經略和增修加固,成爲拱衛京師的海防要塞。

  老龍頭歷經明清兩朝,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擔負着不同的歷史責任。終明一代,它是嚴密的海陸軍事要塞,清代順治至嘉慶時期則是觀海覽勝的佳絕處,自1840年以後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老龍頭重又擔負起抵禦帝國主義入侵的海防重任。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軍事建築,使老龍頭具有萬里長城任何地段也不能替代的軍事功能。

  現在對外開放的老龍頭景區佔地面積600畝,由寧海城、澄海樓、入海石城、南海口關、龍武營、海神廟等28處景觀組成。這裏有萬里長城中唯一的一段入海石城、唯一的一座海上敵臺、明代長城東部的第一個垛口、第一道關口、第一座觀海樓閣以及現存最完整的明代海防兵營。

  沿着腳下的馬道緩步登城,一幅絢麗的長城畫卷,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讓我們逐一欣賞,慢慢品味。

  <澄海樓>

  各位來賓請看,這是歷代長城上唯一的一座臨海樓閣,也是老龍頭景區的標誌性建築——澄海樓。樓爲九脊歇山頂,兩滴水層樓,雕樑畫棟,重檐翼舒,它聳峙於高昂的龍頭之上,猶如點睛之作,銜領長城,面海背山,歷來是瞻海觀潮看日出的好地方,這裏集自然、人文之精粹的雄偉氣勢,遠勝於一般的湖山勝境。登上澄海樓,在迴廊四望,處處美景。迎面,碧海波澄,海鷗翩翩,雲帆點點。回顧,長城起伏,直走角山,倒掛雲端。東望,海上姜墳,雁陣環繞,依依不去。西眺,潮湧港闊,鴿羣迴旋,萬國梯航,好似置身人間仙境,頓感心曠神怡。清康熙九年,山海關管關通判陳天植曾盛讚澄海樓“面臨巨壑,揹負大山,高枕長城之上,波澄萬里,峯疊千重”,就連彭蠡、洞庭、會嵇、山陰等諸勝都不足以與其相媲美!

  據地方史志記載,澄海樓的前身叫“觀海亭”,是明朝初年修築的。此亭雖小,名氣很大。每值海風呼嘯,亭內遊人絲毫不覺,此景被稱爲“海亭風靜”,名列古“榆關八景”之一。萬曆三十九年(1620xx年),山海關兵部分司主事王致中將觀海亭改建爲二層的樓閣式建築——澄海樓。

  <澄海樓匾、楹聯>

  明清時期,澄海樓是文人墨客、帝王將相登臨的佳所,僅清代就有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位皇帝11次登樓觀海。其中,清高宗乾隆就4次登臨,樓內現存的匾額楹聯、詩詞聯句均出自他們之手。

  一樓懸掛的“澄海樓”匾、楹聯“日耀月華從太始,天容海色本澄清”及橫額“元氣混茫”,均爲清高宗御筆所題。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對澄海樓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匾額中“澄海”是“大海澄清、海不揚波”之意。“海不揚波”是3000多年前的一箇典故,象徵聖人治國,天下太平。

  楹聯爲集句聯,其中“天容海色本澄清”出自宋代文學家蘇軾<<六月二十夜渡海>>詩中的一句:“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上聯“日曜月華從太始”:是說太陽、月亮的光輝來自原始的大自然界,暗喻清王朝的強大。下聯“天容海色本澄清”:意思是長天大海的形體、顏色本來就是清澈的,暗喻清朝政治清明。

  橫額中“元氣混茫”的“元氣”是指傳說中天地未分時的混一之氣,“元氣混茫”:意思是說汪洋大海就像天地未分時那樣迷迷濛濛,同時也記錄下乾隆皇帝第一次登澄海樓時看到的景色。

  二樓懸掛的匾額“雄襟萬里”,爲明末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兩次臨危受命督師薊遼的孫承宗所題。“雄襟萬里”不僅讚美了老龍頭的雄偉風光,也抒發了他獻身邊疆的豪情壯志以及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現在山海關城內的“節制四鎮坊”即爲表彰他的功績所建。

  <澄海樓樓內>

  澄海樓高居長城之上,臨峙萬里海崖,其氣勢絕非一般長城樓閣所比。清代自康熙至道光的五位皇帝常在秋冬之季,到關外祭祖。出關、入關經過山海關共11次,登澄海樓也是11次。究其原因有二:一來是觀看大海,賞景吟詩,二是來求個吉利。龍,是傳統的皇帝的象徵。這裏是老龍頭,無論哪條“龍”,都想在這裏抬抬頭。

  皇帝每次來這裏,都和侍從諸大臣觀海、飲宴、賦詩。在二樓的條案上,經常擺着文房四寶。這澄海樓建築奇巧,即使是颳風的天氣,外面波濤洶湧,四面揚沙,樓內門窗敞開着,風也吹不到樓裏。皇帝揮筆題詩連鎮紙都不用。這“海亭風靜”的特點,可以和山東蓬菜閣的“避風亭”相媲美。

  據不完全統計,清朝皇帝以《澄海樓》爲題的詩有51首,形式多樣。其中有七篇禁體詩聯句,是乾隆八年皇帝首倡的。他登澄海樓,與諸大臣約定寫禁體詩聯句,以詠海爲主要內容,禁用“水”字或帶三點水偏旁的字,違者罰酒三杯。還規定寫52句的排律,嚴格使用平仄,除開頭兩句以外,各聯一律使用對仗。後來,嘉慶、道光紛紛效仿,在澄海樓詠禁體詩聯句,被傳爲佳話。由於皇帝們頻頻登臨,澄海樓名聲大噪。達官貴人、文人墨客都爭着來老龍頭觀光,即景抒懷,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盛極一時。

  <樓壁詩碑>

  老龍頭地勢險峻,天容海色,澄海樓更是居高臨下,吞波吐浪。古往今來,很多文人墨客慕名而來,即興賦詩。

  1987年,復建澄海樓時,在樓兩側牆壁上鑲嵌了8塊臥碑。其中有4首清帝詩,分別是康熙八年九月,康熙皇帝寫的《澄海樓》,雍正在康熙38年寫的《澄海樓》詩,乾隆20xx年(1754年)的《再題澄海樓壁》,以及道光皇帝的七言絕句《澄海樓》。還有四首詩均寫於明朝,作者分別是萬曆年間山海關兵部分司主事張時顯、崇禎年間兵部分司主事朱國梓、文人蔡可賢(一說朝鮮使臣)和民族英雄戚繼光。我來分別給大家介紹一下:

  澄海樓

  作者:愛新覺羅·玄燁

  危樓千尺壓洪荒,聘目雲霞入渺茫。

  吞吐百川歸領袖,往來萬國奉梯航。

  波濤滾滾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

  閬苑蓬壺何處是,豈貪漢武覓神方。

  愛新覺羅•玄燁(公元1654-1720xx年),是清朝第二代皇帝,年號康熙,8歲嗣位,在位61年,治國頗具才幹,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有重大貢獻。這首詩是康熙八年九月寫的。那時康熙皇帝剛18歲,卻流露出君臨天下躊躇滿志的心情與氣魄。此詩寫得很有氣勢,高高的澄海樓俯鎮汪洋大海,放眼遠望雲霧茫茫。大海容納江河無數,海面上船隻來來往往。波濤滾滾顯得天地更大,天空明亮借的是日月之光。面對着這樣壯觀的景象,詩人不禁發問,神仙住地在哪裏?我是不會學漢武帝那樣尋找神仙的方法,因爲這裏就是仙境。登澄海樓

  作者:愛新覺羅•胤禛

  觀海登樓日未斜,晴空萬里淨雲霞。

  才經一陣風過檻,倏起千堆雪浪花。

  貝闕鰲峯如可接,鵬津鮫室豈終遐。

  詭詞未許張融賦,到此方知語不誇。

  愛新覺羅·胤禛,年號雍正,1722-1735年在位。此詩寫於康熙38年,當時他22歲是雍親王,是代表父親康熙皇帝到東北祭祖,經山海關登澄海樓所作。這首詩着意寫風和日麗突變,風起浪湧展現的濤天景象。可想而知,大海在雍正帝的眼裏是多麼神奇壯觀。

介紹河北老龍頭的導遊詞 篇15

  大家好,我叫王宇軒,今天的老龍頭一日遊就是我帶大家遊覽。

  老龍頭就是長城的源頭,長城就是從這裏開始,是一箇著名的旅遊景點,今天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萬里長城就像一條巨龍,所以人們俗稱此地爲“老龍頭”,老龍頭位於山海關城南約5公里處,它是萬里長城中唯一的一段海中長城。

  老龍頭呈半島狀伸入海中,牆體沿海岸線自然彎曲延伸,是由石塊壘砌而成,分爲入海石城、海神廟、南海口、澄海樓、寧海城和濱海長城等七部分。其中入海石城相傳爲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所築,高約三丈,有一半位於海平面以下,後來坍塌,現存浸於海水中的花崗岩基石依然可見;澄海樓則是老龍頭的最高點,是觀海勝地,清朝皇帝康熙、乾隆回奉天祭祖時,曾多次登臨此樓,眺海賦詩,其“澄海樓”的額匾爲清朝乾隆帝親筆所書,在東西牆壁之上嵌有清朝皇帝和文人墨客詩作的石碑,樓體爲全木質結構,樓內陳列有在老龍頭地區出土的文物。

  這就是傳說中的老龍頭,希望大家今天玩的開心。

介紹河北老龍頭的導遊詞 篇16

  各位遊客大家好,這天將由我來帶領大家一齊遊覽這個老龍頭風景區,我們此刻將要進入的是當時駐守老龍頭的龍武營士兵生活的場所。

  我們此刻看到離我們較近的這個模型叫做雲梯。大家都知道長城是不容易借用外力來攻打的–除了雲梯。(講解怎樣用雲梯攻打長城)離我們較遠的是巢車(講解巢車的用途)。我們一會能夠去兵器室去參觀一下當時攻打長城的武器及武器的模型縮微版。此刻呢,我們能夠看一下當時龍武營的士兵住宿的地方,大家看到了士兵睡的是大通鋪,那麼比他們官職大一點的百總的住宿條件是什麼樣貌的嗎?好那我們這邊走。我們此刻看到的就是管一百個士兵的百總住宿的地方。此刻我們看見的這艘水泥戰船是明朝時期海戰戰船的縮微模型。此刻我們能夠去參觀一下兵器室。看看古代士兵是如何攻城和守城的!(講解兵器室兵器的作用)

  轅門

  轅門的轅是什麼?轅就是車轅子。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君巡幸,狩獵,在外面搭營帳住宿,出入口仰起兩車,使車轅子相對,像門的樣貌,叫轅門。因此以後,歷代軍營的門都叫轅門。《三國演義》裏的呂布轅門射戟,楊家將戲劇故事轅門斬子,都是指中軍帳外的營門的。起初確實是用戰車車轅作門,之後就變了。那裏的轅門的樣式是明代的。兵營或者地方高級官署前面用柵欄圍護,柵欄口的門也叫做轅門。好了走出轅門也就走出了龍武營了。

  將臺,校軍場

  明代隆慶二年至萬曆20xx年,民族英雄戚繼光擔任薊鎮總兵20xx年,防守山海關南海到北京昌平境內1200里長城。他常巡視老龍頭,在那裏宿營駐紮,點將操練兵馬。請看,這員武將塑像就是戚繼光。他身後牆上的地圖是明薊鎮長城關隘圖。這座點將臺周圍的空地就是當年的效校軍場。戚繼光將軍真正的兵部衙門設在三屯營。但是他經常揮戈躍馬奔馳在長城沿線。他寫詩說:南北驅弛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立刻行。他這種爲國操勞的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老龍頭是明萬里長城的起點,位於山海關城南5公里的瀕海高地。明清兩地那裏是屯兵要塞,也是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掛錶還賦詩的場所。我們走的這條寬廣的坡道,原叫做馬道。守城的兵馬就是從那裏上下的。清朝的5位皇帝共11次來老龍頭巡幸,當時這條坡道叫做御道,道中間鋪上紅氈,皇帝從紅氈上大搖大擺的理解兩邊的羣臣的頂禮膜拜。如今老龍頭景區已經向全世界開放。每年有近兩百萬中外遊客來此參觀遊覽觀光。

  澄海樓

  請看,這座建築就是澄海樓,澄海樓築在老龍頭的長城之上,像蒼龍頭上的一顆明珠。澄海樓的前身叫做觀海亭,是明朝初年建築的。之後,萬曆39年1620xx年山海關兵部主事王致中擴建成澄海樓,也以前叫過知聖樓/澄海是大海澄清,海不揚波的意思。

  澄海樓匾、楹聯

  請看,樓頂上掛着的那塊匾“雄襟萬里”,是明朝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薊遼督師孫承宗所題。孫承宗先後兩次受命督師薊遼駐守山海關,建立了豐功偉績。雄襟萬里表現了他的偉大襟懷和理想抱負。他這個內閣大學士胸懷和帶還一樣寬廣,裝着萬里江山。

  請看樓中間的這塊澄海樓的匾是乾隆45年清高宗御筆親題,派官員從北京專程送來的。

  匾元氣混芒,傳說,天地未分時的混沌之氣叫做元氣。元氣混茫,意思是茫茫大海就象天地未分時那樣迷迷濛濛。

  楹聯:日曜月華從太始,意思是:太陽月亮的光輝來自原始的自然界。天容海色本澄清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句,乾隆皇帝順手拈來,可見他讀的書還不少呢。

  澄海樓一樓

  此刻,我們進澄海樓。澄海樓不是很高大,但是清朝開國以後,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個皇帝都登過這座城樓。他們常在秋冬之季,到關外祭祖,有時是出關,有時是入關,經過山海關共11次,一次不漏。爲什麼必須到那裏來?一來是觀看大海,二來是求個吉利。龍是傳統的皇帝象徵。那裏是老龍頭,無論哪條龍都想到那裏來抬抬龍頭。

  請看這幅老龍頭的建築復原圖

  老龍頭是涉海岬角,海拔20多米,形勢險要。明洪武20xx年,大將軍徐達選取那裏做明長城的起點,是有方法眼光的。看,老龍頭西面,緊挨石河口有個潮河港,大船往來,保障軍需民食。從犄角築長城,居高臨下。沿着起伏的丘陵,長城蜿蜒北上角山,形勢多麼險要。老龍頭景觀區包括七個部分:入海石城,靖滷臺、南海口關、澄海樓濱海長城、寧海城和海神廟。

  欲觀龍頭景,更上一層樓。

  澄海樓樓上

  牆壁上掛着的條幅字畫,是近幾年中央首長及世界知名認識來澄海樓遊覽時,題寫的詩詞墨跡。

  以前,牆上掛的盡是皇帝的題詩。康熙、乾隆多次來那裏,就和大臣觀海、飲酒賦詩。那裏的條案上,經常擺着文房四寶,吟了詩,就寫下來。據說,即使是颳風的天氣,波濤洶湧,四面揚沙,樓窗敞開着,風也吹不到樓裏。乾隆皇帝揮筆題詩連鎮紙都不用。那裏的“海亭風靜”的特點,能夠和山東蓬萊的“避風亭”相媲美。

  清朝乾隆皇帝以《澄海樓》爲題的詩有51首,形式多樣。其中有七篇禁體詩聯句,是乾隆皇帝與侍從及諸大臣約定寫禁體詩聯句,以詠海爲主要資料,禁用以水字及帶水字旁的字,違者罰酒三杯。乾隆皇帝四次登澄海樓與大臣飲酒聯句。

  樓前樓側

  大家站的這個地方,清代有一座“御詩亭”,亭內鑲臥碑,雕刻了清代諸皇帝的詩選。但八國聯軍侵華時,都給毀壞了,連澄海樓也毀於一旦。

  天開海嶽碑

  明清時,澄海樓附近城臺上是有不少碑的,經過八國聯軍的洗劫,只剩下這塊碑了。天開海嶽四個字把老龍頭美景作了高度概括。“開”字用的最好,能夠做“開創”講。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老成頭海山美景天造地設,是大自然的賜予。“開”也可作“開拓”講,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老龍頭美景在天地間展開。怎樣講怎樣有理,怎樣講怎樣有味。

  這塊古碑很古老,專家鑑定是唐碑,當地羣衆口口相傳叫“薛禮碑”,雖然跟“薛禮(仁貴)”不必須有關聯,但也反映了大致的年代。即使是唐朝末年建的吧,到此刻至少也有一千年了。這塊碑是讚美景色的,足能夠證明老龍頭成爲遊覽名勝已有一千多年。

  關於這塊碑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哩!相傳英國侵略軍佔了老龍頭後,看見石碑傲然矗立,很不舒服,於是用幾匹馬把它拉倒了。但是從這以後每一天晚上,夜空裏伸出一隻大手把英國哨兵一把抓走。如此幾夜,英國官兵害怕了,不得不恭恭敬敬地把這塊碑重新樹立起來。傳說總是傳說,事實是張學良將軍來到那裏,發現倒地的石碑,立刻派人把它樹立起來。“天開海嶽”碑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靖滷臺

  這是明萬里長城的唯一的海上的敵臺。

  嘉慶44年(1565),山海關兵部分司主事孫慶元始建這個臺。萬曆初年,薊鎮總兵戚繼光整修長城,築敵臺1017座,這是第一座,命名爲“靖滷臺”。“滷”指海水,又取諧音爲敵虜的虜。因此,這個臺有兩層意思:一是使海水平靜,一是平定敵虜。一名雙關,各有好處。

  敵臺的主要功用是防禦工事,能夠駐兵、屯武器,觀察敵情,還有箭窗,能夠向外射擊。如果您想瞭解敵臺的構造或眺望遠方。但是樓梯狹窄請注意安全。

  入海石城

  明萬曆七年。薊鎮總兵戚繼光將軍派參將吳惟忠修築了七丈入海石城,這是偉大的創造。戚繼光早年在山東蓬萊修水城,北門修在海邊,大船從城門進入。那裏則是把長城插進海里,使龍頭入海闢風斬浪。這兩處奇觀都是戚繼光將軍的傑作。

  請看那裏陳列的巨型條石,是當年築入海石城用的石料。最長2。6米,重達3噸,也就是6000斤。條石邊緣用鐵水澆鑄連在一齊,這樣疊上了九層,工程多麼艱鉅!擺在那裏的花崗岩條石在海水裏泡了400多年,形體不變,多麼堅固。人們常用花崗岩腦袋形容頑固不化,是有道理的。

  大炮

  這門大炮,是八國聯軍侵華以後英國營盤炮臺的大炮。英國營盤炮臺的大炮。英國在老龍頭寧海城駐兵4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才匆忙撤走。

  南海口關

  南海口關建於明太祖洪武年間,是真正明長城的第一關,按順序說第二關是南水關,第三關纔是天下第一關。南海口關內外不通大道,爲利於防守,關口較小。明朝末年,出於防守的方法需要,用土將城門堵塞。以後經歷320xx年海風揚沙沿城堆積的沙土有幾米高,人們就找不到南海口關了。有的歷史學家曾按圖索驥誤認爲老龍頭東北面的鐵們關是南海口關,直到1987年重修澄海樓,清除濱海長城的積沙時,才使南海口關再見天日。

  土牆遺址

  1988年重修寧海城時從土中挖出來的,全爲夯築,外不包磚。有人說,這是寧海城西門的內甕城;有人說,這是明朝初年南海口關的一段土牆。

  鐵門關

  請看這個城門不是明長城的一箇關口,也不是中國人修的。它是近代意大利兵開鑿的。《辛丑條約》以後,山海關城南有六國營盤:蕭莊南面有“四炮臺”是日本營盤;小彎村有法國營盤;小彎村南,今鐵路療養院一帶有比利時和意大利營盤’另外還有德國營盤和印度營盤,當地羣衆叫它“英國下邦”(附屬國)寧海城裏是英國營盤。意大利兵到海上游泳,要經過英國營盤,英國士兵不讓過。意大利兵就拆牆,把那裏的長城挖成了一箇大窟窿,這樣到海灘就很近了。意大利兵在城牆窟窿安上包上有洋鐵皮的門,因此羣衆叫它鐵門關。

  好了,這天老龍頭就遊覽到那裏,祝願每一位遊客都能天天有個好情緒,再見!

介紹河北老龍頭的導遊詞 篇17

  大家站的這個地方,清代有一座“御詩亭”,亭內鑲臥碑,雕刻了清代諸皇帝的詩眩但八國聯軍侵華時,都給毀壞了,連澄海樓也毀於一旦。

  天開海嶽碑

  明清時,澄海樓附近城臺上是有不少碑的,經過八國聯軍的洗劫,只剩下這塊碑了。天開海嶽四個字把老龍頭美景作了高度概括。“開”字用的最好,可以做“開創”講。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老成頭海山美景天造地設,是大自然的賜予。“開”也可作“開拓”講,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老龍頭美景在天地間展開。怎麼講怎麼有理,怎麼講怎麼有味。

  這塊古碑很古老,專家鑑定是唐碑,當地羣衆口口相傳叫“薛禮碑”,雖然跟“薛禮(仁貴)”不一定有關係,但也反映了大致的年代。即使是唐朝末年建的吧,到現在至少也有一千年了。這塊碑是讚美景色的,足可以證明老龍頭成爲遊覽名勝已有一千多年。

  關於這塊碑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哩!相傳英國侵略軍佔了老龍頭後,看見石碑傲然矗立,很不舒服,於是用幾匹馬把它拉倒了。可是從這以後每天晚上,夜空裏伸出一隻大手把英國哨兵一把抓走。如此幾夜,英國官兵害怕了,不得不恭恭敬敬地把這塊碑重新樹立起來。傳說總是傳說,事實是張學良將軍來到這裏,發現倒地的石碑,馬上派人把它樹立起來。“天開海嶽”碑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靖滷臺

  這是明萬里長城的唯一的海上的敵臺。

  嘉慶44年(1565),山海關兵部分司主事孫慶元始建這個臺。萬曆初年,薊鎮總兵戚繼光整修長城,築敵臺1017座,這是第一座,命名爲“靖滷臺”。“滷”指海水,又取諧音爲敵虜的虜。所以,這個臺有兩層意思:一是使海水平靜,一是平定敵虜。一名雙關,各有意義。

  敵臺的主要功用是防禦工事,可以駐兵、屯武器,觀察敵情,還有箭窗,可以向外射擊。如果您想瞭解敵臺的構造或眺望遠方。不過樓梯狹窄請注意安全。

  [入海石城]

  明萬曆七年。薊鎮總兵戚繼光將軍派參將吳惟忠修築了七丈入海石城,這是偉大的創造。戚繼光早年在山東蓬萊修水城,北門修在海邊,大船從城門進入。這裏則是把長城插進海里,使龍頭入海闢風斬浪。這兩處奇觀都是戚繼光將軍的傑作。

  請看這裏陳列的巨型條石,是當年築入海石城用的石料。最長2.6米,重達3噸,也就是6000斤。條石邊緣用鐵水澆鑄連在一起,這樣疊上了九層,工程多麼艱鉅!擺在這裏的花崗岩條石在海水裏泡了400多年,形體不變,多麼堅固。人們常用花崗岩腦袋形容頑固不化,是有道理的。

  [大-炮]

  這門大-炮,是八國聯軍侵華以後英國營盤炮臺的大-炮。英國營盤炮臺的大-炮。英國在老龍頭寧海城駐兵4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才匆忙撤走.

  [南海口關]南海口關建於明太祖洪武年間,是真正明長城的第一關,按順序說第二關是南水關,第三關纔是天下第一關。南海口關內外不通大道,爲利於防守,關口較校明朝末年,出於防守的戰略需要,用土將城門堵塞。以後經歷320xx年海風揚沙沿城堆積的沙土有幾米高,人們就找不到南海口關了。有的歷史學家曾按圖索驥誤認爲老龍頭東北面的鐵們關是南海口關,直到1987年重修澄海樓,清除濱海長城的積沙時,才使南海口關再見天日。

  [土牆遺址]1988年重修寧海城時從土中挖出來的,全爲夯築,外不包磚。有人說,這是寧海城西門的內甕城;有人說,這是明朝初年南海口關的一段土牆。

  [鐵門關]請看這個城門不是明長城的一箇關口,也不是中國人修的。它是近代意大利兵開鑿的。《辛丑條約》以後,山海關城南有六國營盤:蕭莊南面有“四炮臺”是日本營盤;小彎村有法國營盤;小彎村南,今鐵路療養院一帶有比利時和意大利營盤’另外還有德國營盤和印度營盤,當地羣衆叫它“英國下邦”(附屬國)寧海城裏是英國營盤。意大利兵到海上游泳,要經過英國營盤,英國士兵不讓過。意大利兵就拆牆,把這裏的長城挖成了一箇大窟窿,這樣到海灘就很近了。意大利兵在城牆窟窿安上包上有洋鐵皮的門,所以羣衆叫它鐵門關。

介紹河北老龍頭的導遊詞 篇18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們現在來到了老龍頭景區。

  (龍武營)

  我們現在就進入了當時駐守老龍頭的士兵生活的場所。

  龍武營是明代大學士孫承宗建立的,他在這裏建立了一支水師,也就是海軍。大海是龍的家,大海岸邊海軍的營房當然就叫做龍武營了。

  首先我們來看當年的碾房。

  我們來看當年的粥房,這是平時用的小鍋,這裏呢有一口大鍋,據說熬這樣一鍋粥可以供幾百名將士喝。不過這個鍋特別大,熬粥的時候就要先用大火把水燒開,然後小火慢慢的熬。我們來看這個大鍋上面有一箇鐵環,大家猜測一下這是幹什麼的?對了,當時炊事員用一箇長柄的鐵鏟,利用槓桿的原理不斷的翻動大鍋裏邊的粥,才能熬出一鍋不糊底的、香噴噴的粥來。

  大家來看這是當年的盛軍糧的地方,也就是糧倉。

  這是一座關帝廟,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座廟宇了,別看它小,卻非常重要。我們都知道,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宣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在修關帝廟就是爲了給將士們樹立一箇楷模:那就是同赴沙場、同甘共苦、共同殺敵、爲國捐軀,慷慨大義、視死如歸。所以說啊,古代人在管理軍隊方面也是非常注重政治思想工作的,他們利用關羽大將軍來團結將士們之間的關係,來調動將士們一往無前的殺敵立功的百倍精神。

  這裏是牢房,據說是主要用來關押俘虜、奸細的,但有的說是暫時關押那些犯了錯誤、需要關禁閉的士兵的。

  這裏是水井,在大海邊上應該是沒有淡水的,但是我們腳下是25億年前形成的變質花崗岩,天上降雨滲透到地下的岩石縫隙中形成的了淡水。有淡水的地方纔可以設置軍營,所以說水井對於軍營非常重要,爲了防止敵人投毒,這裏會有兩個軍士站崗守衛。

  軍士在這裏除了保衛水井的安全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大家看這個木架上面懸掛了一箇金屬做的“牌”,大家猜猜他的名字是什麼?他的名字叫做“雲牌”,也叫“金”。我們聽說過“鳴金收兵”,這個金就是一種發佈信號的系統。古人用不同的節奏敲擊它,來發布起牀、熄燈、開飯、發現敵情、緊急集合的命令。

  大家這邊走。我們現在看到離我們較近的這個模型叫做雲梯,利用這個可以把梯子升高,方便登城。我們現在救火消防車就是根據它的原理髮明的。離我們較遠的是巢車的模型,巢,就是鳥巢,鳥巢常常在高高的樹上,巢車就是讓士兵鑽進這個小房子裏,然後利用轉輪和繩索把這個小房子提升到高高的地方。站得高,看的遠,可以觀察敵情。同時這個木質的小房子又可以防止弓箭的射擊。

  老龍頭是明萬里長城的起點,位於山海關城南5公里的瀕海高地。明清兩地這裏是屯兵要塞,也是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掛錶還賦詩的場所。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