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遊導遊詞(通用5篇)

山西旅遊導遊詞 篇1

  歡迎來到山西精品純玩五日遊的第三站——雲岡石窟。我是大家的導遊——張辰冉,大家可以親切地稱我爲“張導”。

  雲岡石窟是在北魏興安二年也就是公元453年開鑿的,並於大和20_年也就是公元495年完成。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揭開雲岡石窟神祕的面紗吧!

  雲岡石窟現存的主要洞窟有53個。五、六號洞窟及五華洞內容最豐富多彩、富麗瑰奇,是雲岡藝術的精華。五號窟內中央坐佛高17米,是衆佛之最,外貌經唐代泥塑重裝。四壁滿雕佛龕造像。拱門兩側,兩佛對坐於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六號窟內,中央雕方形兩層柱塔,高16米,下層四面雕有佛像,上層四角各雕九層出檐小塔馱於象背。其餘各壁滿雕佛、菩薩、羅漢、飛天等造像,窟頂刻有33天神及各種騎乘。東、南、西壁中下部和塔柱四面,刻有釋迦摩尼從誕生到成佛的故事。

  此窟規模雄偉,雕飾瑰麗。五華洞指9至13號窟。9、10號窟平面方形,分前、後室,前室雕有植物花紋,結構嚴密。11號窟上部有公元483年的造像銘,是研究雲岡石窟的重要資料。13號窟正中雕刻交腳彌勒菩薩,高13米。12號窟頂部刻有手持鼓、笛、琵琶等樂器的女樂手,是研究音樂史的重要資料。五華洞是研究藝術、音樂、書法、歷史的形象資料。

  (請大家在此自由活動30分鐘)

  在雲岡石窟中,還有一尊露天大佛,編號第20號窟,它是雲岡石窟的代表。主像爲釋迦摩尼坐像,高13.7米,氣魄雄偉。後邊的坐佛、飛天浮雕把主佛像襯托得更加完美。請大家在此窟遊覽20分鐘。

  這次雲岡石窟之旅就要結束了,雲岡石窟還有縣曜五窟,東、西部窟羣等景點待您參觀。朋友們,請在1小時後到21C號車內集合,祝大家此行遊得快樂!

山西旅遊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

  大家好!非常歡迎你們到杏花村古井文化園參觀遊覽,我是景點導遊。

  池州杏花村以杜牧的《清明》詩而聞名,古有杏花村十二景,復建杏花村是池州幾代人的夢想,這座牌坊就是杏花村復建的一箇重要標誌,牌坊上的“杏花村”三個字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艾青題寫的。

  大門兩邊有一幅對聯:“旭日照池州出牆紅杏引春風四時飄綠雨,曉鍾驚世界耀眼瓊花香碧宇千里醉丹霞”,寓意改革開放的春風和池州優美的生態環境引來無數外商來池州投資興業,也纔有了杏花村復建的開始,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古井文化園就是旅歐華僑詹曉榮先生投資興建的,下面就請大家隨我進園參觀,一起探尋杜牧筆下的杏花村。

  我們正前方這座山,上面刻有杜牧的《清明》詩,是大書法家啓功的手跡,讓我們走近看看。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首詩的書寫不是按照正常的四句詩進行排列的,其實古時候人寫字很多都是這樣的。傳說古時候有個書法家用此詩爲人題寫紙扇,持扇者不知扇上爲杜牧之詩,便把它讀成:“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樣一讀便成了一首絕妙的好詞,不知道是巧合還是藝術家的共同靈感,我們啓功老先生寫這首詩也是這樣的。有關《清明》詩的有趣話題很多,相傳清代大文人紀曉嵐,就是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紀曉嵐,覺得該詩不夠精煉,便每句刪去兩字,成了五絕:“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後來也有不少人改過此詩,但真正流傳到現在的還是杜牧的這首《清明》詩

山西旅遊導遊詞 篇3

  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位於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這裏洪洞雖然沒有什麼宏偉的建築,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遊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仍,終於激起連綿十餘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時有發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亂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表裏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於相鄰諸省,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明朝滅亡元朝後爲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衆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佈,甚爲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時節,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鷂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後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爲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爲移民惜別家鄉的標誌。“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爲流傳。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佈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範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曆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業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民國二年,宦遊山東的賈村人景大啓告老還鄉後,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樑畫棟,飛檐斗拱,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遊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爲“飲水思源”。碑南二十餘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着“譽延嘉樹”,另一面刻有“蔭庇羣生”。八十年代初,洪洞縣政府重修並擴建了大槐樹公園。

  在這裏還流傳着一些有關遷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命山西巡撫張錫鑾率盧永祥第三鎮兵進攻山西革命軍,所到之處肆意搶掠。到洪洞後,士兵來到古大槐樹處,紛紛下馬羅拜,互相傳言:“回到大槐樹老家了。”不但沒搶掠,而且將財物供施於大槐樹下。大槐樹“御災抗患”之功爲人們所稱道。

山西旅遊導遊詞 篇4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___旅行社歡迎您參加本次旅遊活動。希望通過我的講解陪伴您這次美好時光。

  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說:“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猶如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遊覽紫禁城那樣遺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晉祠看看。晉祠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爲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爲古代晉王祠,始建於北魏,是後人爲紀念週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於唐,稱唐叔虞。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爲晉。因此,後人習稱晉祠。北魏以後,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遊覽勝地。環境幽雅舒適,風景優美秀麗,素以雄偉的建築羣、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於世。遊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臺起,經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樑到聖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築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嶽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臺閣、讀書臺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築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臺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聖禪寺,相傳原爲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爲七級八角形,高30餘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爲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後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叔虞死後,後人爲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爲“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爲“晉王祠”,簡稱“晉祠”。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爲別都,於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20_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爲汾東王,併爲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

  自從北宋天聖年間修建了聖母殿和魚沼飛樑後,祠區建築佈局更大爲改觀。此後,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這樣,以聖母殿爲主體的中軸線建築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於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邊,退處於次要的位置了。

  晉祠最著名的建築爲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聖母傳爲姬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後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魚沼飛樑,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樑中僅有的一例。

  金人臺四尊鐵人姿態英武,因鐵爲五金之屬,人稱之爲“金人臺”。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態威武,英姿勃勃,氣概不凡,銷明甲亮,閃閃泛光,頗爲獨特。據說,一年夏天氣候特別炎熱,身披鐵甲的西南隅的鐵人忍受不了這難熬的痛苦。獨自走到汾河邊,只見汾河滔滔而流,怎麼過河呢,鐵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見從上游不遠沿岸邊駛下一條小船。鐵人趕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對岸。船家沉吟一陣,方纔慢騰騰地說:“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時,再等等有無旁人。”鐵人一焦急,趕忙說道:“你能渡過我一箇,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鐵人說:“你能有多重,一隻船不止裝一人,除非你是鐵鑄的。”話一落音,一語道破了鐵人的本相。瞬間,鐵人立在汾河邊,紋絲不動,怎麼這人不說話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鐵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晉詞的鐵人。船家不敢怠慢,趕忙找了一些鄉親,把鐵人擡回金人臺。聖母勒令手下將領,把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表示對鐵人不服從戒律的懲罰。今日的鐵人,腳上還留着連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亭內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並序”。全碑1200多宇,書法行草,骨骼雄健,筆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書法神韻,是書法藝術的珍品。聖母殿右側,是千年古樹“臥龍周柏”。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岩層,終年湧水,生生不息,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周柏、難老泉、侍女像譽稱“晉祠三絕”。

山西旅遊導遊詞 篇5

  大家好,我是您這此遊覽的導遊員,叫。

  首先我代表山西省旅行社歡迎您來參觀菩薩頂。我在這裏祝您玩得開心愉快,通過我的講解,一定會使您不虛此行。

  大家看,坐落在靈鷲峯上的這座金碧輝煌的寺廟就是素有喇嘛宮之稱的菩薩頂。我們已經參觀了許多寺廟,大家可能也發現了,大多是紅牆灰瓦,,而菩薩頂卻是紅牆黃瓦。在古代中國,黃色是皇家專用的,可菩薩頂卻用了黃琉璃瓦,,您知道這是爲什麼嗎?這個問題留給大家考慮,等我們參觀完寺廟,聽了我的講解,您自然會明白。

  此寺創建於北魏,原叫大文殊院。相傳唐太宗貞觀五年,僧人法雲想塑一尊文殊像,可不知道塑何職文殊。一天夜裏,法雲從長明燈下的藍光中看見一尊文殊菩薩像,並由塑工塑成。傳說這便是文殊菩薩顯聖,展示真容,所以此寺又叫真容院,俗稱菩薩頂。

  寺廟經歷代修補,尤其是1952年政府撥款補修了所有殿宇和牌樓、石階等。現佔地30畝,分前院、中院、後院和東配院四處院落,有殿堂樓房121間,是五臺山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院,殿宇雲集,雄偉壯觀,佈局嚴謹,獨具特色。我們從山麓仰望,陽光下飛檐斗拱,相托紅牆黃瓦,金碧輝煌,象西藏布達拉宮,所以有喇嘛宮之稱。菩薩頂在五臺山有很高的地位,是黃廟首領廟。

  大家請跟我往上走。

  我們登上這高高的臺階,就進入寺廟了。這臺階、木牌坊、幡杆就是康熙皇帝看成龍頭的地方。這裏我們要讓大家數一數,到底有多少臺階,等大家登上這高高的靈峯聖境,我會告訴大家關於這臺階,上面的石獅的說法和傳說。

  大家數清楚了嗎?到底有多少臺階?

  我告訴大家,寺廟門前的長長的臺階,一般都會與108有關,菩薩頂也不例外,也是108級臺階。佛家說,人生共有108種煩惱,把解脫煩惱之道稱爲“法門”。踏上一級臺階,意味着跨入一箇法門,消除了一種煩惱。當您氣喘吁吁地站在懸有“靈峯聖境”橫匾的彩繪牌樓下面,遠望周圍林立的寺廟、翠綠的山色,您是不是已把人世間的108種煩惱全部踩在腳下,成了一箇無憂無慮的人了呢?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