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精選30篇)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1
這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塞外古都、煤海之鄉的大同市西約16公里處,從酒店出發需要大約30分鐘的時光。利用這暫短的時光,我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是北魏王朝初期開鑿的大型石窟,時光約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皇帝時期,迄今已有1540年的歷史。它與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洛陽的龍門石窟,並稱爲中國三大石窟。雲岡石窟的開鑿比敦煌石窟晚94年,較龍門石窟早35年的時光。
它以建築規模之大、塑像形體之高、保存之完整,而聞名天下。又因對研究中國古代史、佛教史和藝術史有極高的價值,享譽國內外。1961年,國務院將雲岡石窟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3年,法國總統蓬皮杜訪華,指名要求參觀雲岡石窟,9月15日,周恩來總理陪同蓬皮杜總統參觀了雲岡石窟。我們乘坐的汽車已駛入停車場,大家請按順序下車,在雲岡石窟門前集合。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此刻看到的像蜂窩一樣排列的許多洞窟,就是雲岡石窟。石窟開鑿在武周山的山崖上,武周山的最高處稱雲岡,故名雲岡石窟,原名靈巖寺,亦稱石佛寺。雲岡石窟爲什麼開鑿在武周山?這與武周山這塊風水寶地密切相關。武周山坐北向南,武周川內山清水秀,能夠說是“藏風得水”的好地方。
武周山,又稱武周塞,從北魏的舊都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到達新都平城(大同市)均要經過那裏。武周山位於內外長城之間,是北魏通向北方的咽喉要道,當時人馬商隊來往頻繁,還駐紮了重要的軍隊,皇帝經常在那裏議論國家大事。武周山成爲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他們在那裏遙拜北方,祈求神靈保佑江山社稷。因此,北魏皇帝在“神山”開鑿石窟,建立寺院,也在情理之中。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窟,那裏冬暖夏涼,幽靜神祕。古印度佛教興起後,佛教信徒、僧侶將石窟作爲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因爲,依山雕鑿石窟、佛像,比用磚石築建寺院經久耐用。佛教是漢代經著名的絲綢之路開始傳入中國,石窟寺藝術的傳入,大約在3世紀。
我國新疆天山南麓的克孜爾千佛洞是最早的石窟,沿絲綢之路東行還有帕孜克里克千佛洞,進入河西走廊是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從甘肅繼續東進則是寧夏須彌山石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等。武周山的地層岩石屬於株羅紀的長石石英砂岩,石質堅硬,結構緊密,有利於石窟和造像的雕鑿。
此刻,大家已隨我進入雲岡石窟的山門,我身後的石窟參觀示意圖,大致告訴我們參觀路線。雲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分爲東、中、西三區,東部4窟,中部9窟,西部32窟。此外還有許多小型洞窟。共計1100多龕,大小造像51000多軀。
從雲岡石窟西行約3公里,武周川北有吳官蒼石窟。再溯河西行,距雲岡15公里的高山鎮,還有焦山石窟。這麼多洞窟如果要細看的話,也許你一箇星期的時光也看不完,目前開放有40多箇洞窟,仔細觀看需要2天的時光。按傳統參觀路線,如果大家時光充足,先從東部第1窟開始,直到第45窟結束。如果僅參觀2個小時左右,則主要遊覽第5、6窟、五華洞、曇曜五窟。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2
20__年12月14日,在芬蘭的赫爾辛基,中國正式把雲岡石窟推薦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有嚴格的六項評審標準,而云岡石窟居然同時符合其中的四項,所以當雲岡石窟精美的石刻,恢弘的氣勢出現在與會代表面前時,它僅僅用了5分鐘,就昂首邁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目錄。今天我們就走進“山堂水殿,煙寺相望”的雲岡石窟,欣賞不朽石刻的神奇魅力。
雲岡石窟開鑿於公元460年,距今15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現存主要洞窟45個,佛教造像5.1萬多尊。它的開鑿年代比敦煌莫高窟晚了94年,而同時又比龍門石窟早了35年,無形中大同的雲岡石窟在中國石窟雕刻史具有承上啓下,里程碑式的作用。它以高超的石刻藝術蜚聲中外,是舉世公認的與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齊名的東方藝術瑰寶。
大家現在看到的就是雲岡的音樂洞窟。整個洞窟色彩豔麗,雕刻細膩。滿壁的歌舞,歡快的旋律,帶給我們動人心魄的美。洞窟毫不例外的展示了佛教內容,上層表現的是釋迦牟尼“上託兜率”的經歷,下層描繪了佛祖“成等正覺”的故事。爲了慶祝釋迦牟尼的成道,各位天宮樂伎載歌載舞。她們身穿鮮卑特有的服裝,手拿遊牧民族的樂器。像是進行一場禮佛的慶典,又像是北魏王朝的軍事演出。在洞窟的頂部有碩大的蓮花藻井,似乎釋放着縷縷清香。人民大會堂的建設者,就是看到這樣的洞窟,茅塞頓開,採用穹廬做頂,蓮花分層的設計,很好的解決了十萬人齊聚一堂,開會照明的問題。古人的聰明智慧對現代人也有着啓迪和借鑑。
在蓮花香草圖案之間,雕刻着姿勢全然不同的飛天。她們貌美如花,長袖飄揚,在風中凌空飛舞,向凡間播撒香露花雨。像這樣的飛天造像,雲岡保留了200多尊。她們不是依靠憑空而生的翅膀,也不是依靠雲彩的飛昇,而是隨着音樂的旋律在空中翻飛。衆所周知,我國的航天事業取得長足發展,“神舟號”“嫦娥號”早已實現載人昇天。可是在雲岡,在1500年前的石刻飛天身上,你可以感覺到,飛翔不是一種幻想,也不是什麼沉重的體力負擔,而是一種行雲流水般的自然韻律之美。敦煌的飛天是“飄逸”的美;龍門的飛天是“婀娜”的美;而我們雲岡的飛天是“婆娑”之美。她更展現了藝術創作的氣韻,風骨和意境…….
有人說雲岡石窟是一部美學史,它留下音樂舞蹈的曼妙傳奇;有人說雲岡石窟是一部《北魏》史書,它記載了鮮卑王朝的興衰起落;而我要說雲岡石窟是一箇中國夢,它延續了中國人一千多年的夢想。它告訴人們偉大民族的復興,不僅僅是我們這一代的目標,更是古老華夏民族的共同期望。而恰恰是雲岡石窟的石刻精品帶領我們插上藝術的翅膀,一起遐想奔赴美好的殿堂。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3
大家好:
歡迎來到山西精品純玩五日遊的第三站——雲岡石窟。我是大家的導遊——張辰冉,大家可以親切地稱我爲“張導”。
雲岡石窟是在北魏興安二年也就是公元453年開鑿的,並於大和20_年也就是公元495年完成。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揭開雲岡石窟神祕的面紗吧!
雲岡石窟現存的主要洞窟有53個。五、六號洞窟及五華洞內容最豐富多彩、富麗瑰奇,是雲岡藝術的精華。五號窟內中央坐佛高17米,是衆佛之最,外貌經唐代泥塑重裝。四壁滿雕佛龕造像。拱門兩側,兩佛對坐於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六號窟內,中央雕方形兩層柱塔,高16米,下層四面雕有佛像,上層四角各雕九層出檐小塔馱於象背。其餘各壁滿雕佛、菩薩、羅漢、飛天等造像,窟頂刻有33天神及各種騎乘。東、南、西壁中下部和塔柱四面,刻有釋迦摩尼從誕生到成佛的故事。
此窟規模雄偉,雕飾瑰麗。五華洞指9至13號窟。9、10號窟平面方形,分前、後室,前室雕有植物花紋,結構嚴密。11號窟上部有公元483年的造像銘,是研究雲岡石窟的重要資料。13號窟正中雕刻交腳彌勒菩薩,高13米。12號窟頂部刻有手持鼓、笛、琵琶等樂器的女樂手,是研究音樂史的重要資料。五華洞是研究藝術、音樂、書法、歷史的形象資料。
在雲岡石窟中,還有一尊露天大佛,編號第20號窟,它是雲岡石窟的代表。主像爲釋迦摩尼坐像,高13.7米,氣魄雄偉。後邊的坐佛、飛天浮雕把主佛像襯托得更加完美。請大家在此窟遊覽20分鐘。
這次雲岡石窟之旅就要結束了,雲岡石窟還有縣曜五窟,東、西部窟羣等景點待您參觀。朋友們,請在1小時後到21C號車內集合,祝大家此行遊得快樂!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4
你們好!
歡迎來到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號稱“煤都”的山西省大同市以西約16公里處,它是中國最大規模的石窟羣,20_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爲世界文化遺產。
雲岡石窟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瑰寶,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型石窟羣之一,它開鑿於北魏年間,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整個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53個,大小造像51000多箇。它們中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各種人物形象,如佛、菩薩、等;有風格古樸,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刀法嫺熟的佛傳浮雕;有構圖繁富,優美精緻的裝飾紋樣,真是豐富多彩,琳琅滿目呀!
同學們,由於雲岡石窟的洞窟比較多,一共有53個,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箇最大最有代表性的石窟,你們知道它是哪一窟嗎?讓我告訴你吧,它就是第五窟中最大的佛像三世佛,它中間的坐像高達17米,大佛的雙腿長達15.5米,膝上可容納120人,一隻腳上可站立12人。怎麼樣,夠大的吧!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5
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歡迎來到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號稱“煤都”的山西省大同市以西約16公里處,它是中國最大規模的石窟羣,20__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爲世界文化遺產。
雲岡石窟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瑰寶,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型石窟羣之一,它開鑿於北魏年間,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據說它是那個時代的能工巧匠們前後用了近30年的時間才完成的。整個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53個,大小造像51000多箇,石窟中雕刻的內容基本上是佛像和佛教故事。它們中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各種人物形象,如佛、菩薩、弟子和護法等;有風格古樸,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刀法嫺熟的佛傳浮雕;有構圖繁富,優美精緻的裝飾紋樣,真是豐富多彩,琳琅滿目呀!
同學們,由於雲岡石窟的洞窟比較多,一共有53個,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箇最大最有代表性的石窟,你們知道它是哪一窟嗎?讓我告訴你吧,它就是第五窟中最大的佛像三世佛,它中間的坐像高達17米,大佛的雙腿長達15。5米,膝上可容納120人,一隻腳上可站立12人。怎麼樣,夠大的吧!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6
雲岡石窟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爲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一公里,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造像5萬1千餘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佈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峯時期的經典傑作。
雲岡石窟也是世界聞名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1961年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_年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產。20__年5月8日,大同市雲岡石窟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爲國家5a級旅遊景區。已成爲國內各界人士參觀遊覽的重要場所,也是國際友人傾慕和嚮往的旅遊勝地。
在這綿延一公里的石雕羣中,雕像大至十幾米,小至幾公分,巨石橫亙,石雕林立,蔚爲大觀。他們有的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有的載歌載舞,神采飛揚,或擊鼓或敲鐘,或手捧短笛,或懷抱琵琶,悠然自得,笑迎遊人。這些佛像、飛天、贊助者、供養人的面貌和衣飾上,都留有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勤勞。這些佛像與樂伎刻像,還明顯地流露着異域色彩。在我國傳統雕刻藝術的基礎上,吸取、融匯了印度犍陀羅藝術及波斯藝術的精華,這是我國古代人民創造性勞動的智慧結晶,也是他們與其它國家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公元460年,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現存的雲崗石窟羣,是1961年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整個石窟分爲東、中、西三部分,石窟內的佛龕,象蜂窩密佈,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鑲嵌在雲岡半腰。東部的石窟多以造塔爲主,故又稱塔洞;中部石窟每個都分前後兩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頂佈滿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補刻的小龕爲最多,修建的時代略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後的作品。整座石窟氣魄宏大,外觀莊嚴,雕工細膩,主題突出。石窟雕塑的各種宗教人物形象神態各異。在雕造技法上,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期藝術的優良傳統,又吸收了犍陀羅藝術的有益成分,創建出雲岡獨特的藝術風格,對研究雕刻、建築、音樂、宗教都是極爲珍貴的寶貴資料。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7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大同市。我姓李,大家叫我小李就能夠了。在導遊過程中,大家能夠隨時向我提問。我會爲您熱情解答。下頭,我將帶領大家去中國的四大石窟之一——雲崗石窟去觀光旅遊。
遊客們,請看!前面就是雲崗石窟了,那一排排佛像栩栩如生,看起來像真的一樣,是不是?雲崗石窟建於北魏時期,是“太武滅法”後文成帝下令開鑿的,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它氣勢磅礴,前後三十年才基本完工。請遊客們跟我從這邊走。
雲崗石窟分爲東、中、西三個部分。石窟內的佛龕像蜂窩密佈,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貼在雲崗半山腰。我們此刻在石窟的東邊。那裏的石窟多以造塔爲主,大大小小的塔整齊地排列着。所以東部石窟雙稱塔洞。
我們此刻處於中部的石窟。中部的每個石窟都分前後兩室。主佛居中,洞壁和洞頂佈滿發浮雕,真是美麗極了。你們看,是不是?
前面就是著名的第五、六窟了,大家快點走呀。
第五窟到了。這個石窟中三世佛的中央坐像是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它高達十七爲,腳上可站十二三個大人也不會擁擠。你們看,它形態端莊,是中原文化傳統的表現手法;但其臉部形象:“額寬、鼻高、眼大而脣薄”,卻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特徵。
那裏是第六窟了。它是雲崗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了。窟中央有連接窟頂的兩層高達十五米的塔柱。每層四面都雕有塑像,周圍雕滿佛、菩薩、飛天的造像。壁上雕刻有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故事。大家有興趣能夠仔細看一看。
此刻我們來到了雲崗石窟的西邊。西部石窟以中窟、小窟和補刻的小龕最多,修建的時代比較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後的作品。
今日歡樂的時光就要結束了。期望大家記住不李,記住這次雲崗之旅。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8
五一期間,爸爸媽媽帶我去了位於山西大同市的雲岡石窟。這個充滿佛教色彩的地方,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像。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它依山開鑿,東西大約綿延一公里,現存洞窟53個, 5萬1千多尊的石雕造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這些佛像立於石窟中,有的經過彩繪工藝十分美麗。大佛最高17米,最小僅幾釐米,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羣之一。
石窟的石料是黃砂岩,這種石頭非常軟,利於雕刻,古人因此利用這種石料修築了著名的雲岡石窟。這當中最吸引我的是第28窟,三尊佛像保存完整,它們像盤古一樣頂天立地的站着,氣勢宏偉雕刻精細。眼睛由黑色的琉璃做的,目光嚴肅、明亮,象是在告訴人們要做好事,不要做壞事。在其他窟裏,我還通過牆上的連環畫,知道了釋迦穆尼頓悟成佛的故事;看到了多寶佛和釋迦穆尼對坐論經的場景。由於整個石窟經歷了一千多年的風吹雨打,好多佛像身體風化、脫落、掉色,甚至有的'窟裏只能見到隱隱約約的佛像的影子;還有的人將佛像的琉璃眼睛盜走……真是可惜!
大人們來到這裏,我聽見他們總說震撼,可是當我看到這些雕刻時,我想到的是一定要保護好我國的文物,因爲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精髓,我們古人的心血啊!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9
各位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位於塞外古都、煤海之鄉的大同觀光旅遊。我是大家的導遊員吳敏娟,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雲岡石窟。它與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並稱爲中國三大石窟。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雲岡石窟的“五華洞”,在參觀之前,我先給大家講一箇小故事。
佛教高僧曇曜來到北魏都城平城,剛巧遇到文成帝的車隊,他的袈裟被馬咬住。文成帝認爲這是“馬識善人”,便對曇曜以師待之。曇曜建議在武周山開鑿造像,弘揚佛教,此議政和文帝之意,於是文帝下旨令曇曜開鑿石窟。這便是“馬識善人”的故事。
“五華洞”分爲兩組,分別爲第9、10窟和第11/12/13窟。我首先爲大家講解的是第9窟和第10窟。這組雙窟的前室雕鑿四根八角柱,每窟洞開三門,頗具漢魏以來中國建築的遺風,大家看到的前室側壁屋形龕,後室窟門上方屋形檐等雕刻,都是防漢民族木結構的建築形式,其象徵着民族大融合。進入窟內,我們可以看到頂部均雕有飛天造型,它可與敦煌的飛天造像相媲美。因爲這組雙窟在清代被施以彩繪,因此也成爲雲岡石窟中唯一的一組彩繪石窟。
雲岡石窟的第11窟看上去似乎沒有高度統一,高度概括與完整提煉的設計和雕刻,因此每龕顯得較爲小型,整體較爲紛繁,雕刻水平也顯得有些良莠不齊,缺乏整體的和諧之美,但11窟的西壁中部卻出現了宏偉而美麗的七佛。一字排開,在七佛歡悅清麗的面龐上,有着彎若柳葉的細眉,明媚如秋水般的雙眸,俏麗若懸膽的鼻子,含笑翕動的雙脣,圓潤而富態的下顎,她們身材修長,衣着華麗,有着一種優雅的美。
第12窟被譽爲“石頭上音樂舞蹈之花”,它有着1500多年關於樂器、音樂與心靈暢想集合的石雕造像,它不僅是史料,更是一部描繪社會風情的漫長畫卷,歡舞撲面而來,長歌在心底,輕音緩緩,倩舞冉冉,第12窟是綻放在石頭上的音樂之花。
第13窟是“五華洞”的最末一窟,洞內有著名的超高大佛像,因此又稱“大佛窟”,第13窟主尊佛像採用了交腳坐須彌的姿態,高13.5米,是雲岡石窟的第7大佛,大佛身着瓔珞,珠聯之類的服飾。在主佛的右臂和腿之間,有一託臂力士,氣定神閒低托起大佛近兩噸多重的右臂,這是這尊佛像的最大亮點,它既巧妙地產生了力學作用,又起了美觀裝飾效果,在13窟裏還有一箇亮點便是東壁下層的一列姿態形象
俱佳的供養像,供養天雖是佛教神譜中的人物,它們心中有着堅定的佛教信仰,願意爲佛教事業全力奉獻,所以他們有着尊教和和世俗的雙重特徵,她們姿態端莊,身心恭敬,有着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人體美。
下面我們要參觀的是被譽爲雲岡石窟外交官和代表作的第20窟—-露天大佛。主像高達13.7米,面容豐滿端莊,雙肩寬厚平直,身披右袒袈裟,呈結跏趺坐狀。大佛的嘴角微笑神態,表現出佛教徒對他的敬意。大佛的衣紋成階梯狀排列,線條簡潔,顯示出一種粗重厚實的質感,反映了犍陀羅造像和中亞牧民服飾的特點。
現在給大家20分鐘時間在露天大佛前拍照留念,願大佛炯炯有神的雙眸,略帶微笑的嘴角,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回憶,帶來美好的福音。20分鐘後我們在這裏集合,謝謝大家合作!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10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今日,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塞外古都、煤海之鄉的大同市西約16公里處,從酒店出發需要大約30分鐘的時間。利用這暫短的時間,我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是北魏王朝初期開鑿的大型石窟,時間約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皇帝時期,迄今已有1540年的歷史。它與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洛陽的龍門石窟,並稱爲中國三大石窟。雲岡石窟的開鑿比敦煌石窟晚94年,較龍門石窟早35年的時間。它以建築規模之大、塑像形體之高、保存之完整,而聞名天下。又因對研究中國古代史、佛教史和藝術史有極高的價值,享譽國內外。1961年,國務院將雲岡石窟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_年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產.1973年,法國總統蓬皮杜訪華,指名要求參觀雲岡石窟,9月15日,周恩來總理陪同蓬皮杜總統參觀了雲岡石窟。
我們乘坐的汽車已駛入停車場,大家請按順序下車,在雲岡石窟門前集合。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此刻看到的像蜂窩一樣排列的許多洞窟,就是雲岡石窟。石窟開鑿在武周山的山崖上,武周山的最高處稱雲岡,故名雲岡石窟,原名靈巖寺,亦稱石佛寺。雲岡石窟爲什麼開鑿在武周山這與武周山這塊風水寶地密切相關。武周山坐北向南,武周川內山清水秀,能夠說是“藏風得水”的好地方。武周山,又稱武周塞,從北魏的舊都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到達新都平城(大同市)均要經過那裏。武周山位於內外長城之間,是北魏通向北方的咽喉要道,當時人馬商隊來往頻繁,還駐紮了重要的軍隊,皇帝經常在那裏議論國家大事。武周山成爲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他們在那裏遙拜北方,祈求神靈保佑江山社稷。所以,北魏皇帝在“神山”開鑿石窟,創立寺院,也在情理之中。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窟,那裏冬暖夏涼,幽靜神祕。古印度佛教興起後,佛教信徒、僧侶將石窟作爲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因爲,依山雕鑿石窟、佛像,比用磚石築建寺院經久耐用。佛教是漢代經著名的絲綢之路開始傳入中國,石窟寺藝術的傳人,大約在3世紀。我國新疆天山南麓的克孜爾千佛洞是最早的石窟,沿絲綢之路東行還有帕孜克里克千佛洞,進入河西走廊是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從甘肅繼續東進則是寧夏須彌山石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等。武周山的地層岩石屬於株羅紀的長石石英砂岩,石質堅硬,結構緊密,有利於石窟和造像的雕鑿。
此刻,大家已隨我進入雲岡石窟的山門,我身後的石窟參觀示意圖,大致告訴我們參觀路線。雲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分爲東、中、西三區,東部4窟,中部9窟,西部32窟。此外還有許多小型洞窟。共計1100多龕,大小造像51000多軀。從雲岡石窟西行約3公里,武周川北有吳官蒼石窟。再溯河西行,距雲岡15公里的高山鎮,還有焦山石窟。這麼多洞窟如果要細看的話,也許你一箇星期的時間也看不完,目前開放有40多箇洞窟,仔細觀看需要2天的時間。按傳統參觀路線,如果大家時間充足,先從東部第1窟開始,直到第45窟結束。如果僅參觀2個小時左右,則主要遊覽第5、6窟、五華洞、曇曜五窟。
首先我們從東部的第1、2窟開始參觀。北魏開鑿石窟從公元460年開始,至524年結束,約有70年的開鑿歷史。從洞窟的形制和雕刻藝術,有關專家將雲岡石窟的開鑿年代分爲早、中、晚三個階段。第1、2窟至第13窟大致以雲岡石窟中期爲主,成窟的年代約公元465年至494年之間。由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夕開鑿,人們習慣將這些石窟稱爲“孝文石窟”。大家看到的第1、2窟是一組塔廟式雙窟,開鑿洞窟時在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四面開龕,龕內塑像。第1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層雕釋迎、多寶佛,上層雕釋伽;石窟後壁的主像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未來佛,據佛教經典講,彌勒菩薩將繼釋迎佛後成佛,廣說佛法,教化衆生。據說當彌勒降生人世時,世界將充滿光明幸福,所以古代有些農民起義常常打着彌勒降生的旗號來組織和號召羣衆。釋迎、多寶佛並列,佛經有這樣的傳說,當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時,忽然地下湧出安置多寶佛全身的舍利塔,現於空中。釋迎聽到塔中的聲音,告訴聽經的大衆說,這是過去東方世界寶淨國土的佛,號爲多寶。當釋迦佛開啓塔門,示現多寶佛身時,寶塔內的多寶佛讓出半座給釋迦佛。
於是,釋迦人塔,與多寶同結跏趺坐,宣講經義。第2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上層雕三世佛;石窟的後壁主像是釋迦佛。兩窟的窟門兩側都雕有維摩、文殊對坐問法像。有關維摩、文殊對坐問法是南北朝、隋唐時期流行的題材,敦煌石窟的壁畫就有“維摩詰圖像”。佛經中有“文殊問疾”的故事,據說有一次維摩居士“示現”病相,衆人前去探訪。釋迦牟尼明白後,派以智慧著稱的文殊菩薩帶領____前去維摩居住處。在維摩居士的丈室裏,文殊菩薩和能言善辯的維摩展開大乘佛教義的討論,使從者心服口服,也令文殊菩薩十分讚歎。第2窟前有一泉水長年湧出,泉水清涼可口,被稱爲“石窟寒泉”。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面前是雲岡石窟最大的洞窟——第3窟。它被稱爲雲岡石窟之最。洞窟崖面高25米,開窟面寬50米,規模最大。原爲大型塔廟窟設計,開鑿在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因工程浩大,北魏一代未能完工,後室的三尊大像爲初唐時期補雕而成。第3窟的前室分兩層,上層左右兩側各雕一塔,中部鑿方形窯室,主像爲彌勒菩薩,壁面滿雕幹佛。後室的中部塔柱壁面屬北魏時期雕鑿,高約10米左右的3尊大佛,屬唐代作品,分別爲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據專家考證,第3窟是文獻記載的“通樂寺”、“靈巖寺”,當時可居僧人達3000人。
第4窟是塔廟窟,中央雕鑿方形立柱,東壁交腳彌勒像保存比較完整,據考證是雲岡現存紀年最晚的造像,由北魏晚期正光年間(公元520年——524年)開鑿,是第1至第13窟之間僅有的晚期大窟。
此刻,大家看到幾座宏偉高聳的樓閣,它們建築在洞窟的前檐,被稱爲窟檐建築。據專家考證,雲岡石窟的大窟前均有窟檐,但多數因戰爭或其它因素毀壞,現僅存的窟檐建築爲清代以後建造。第5、6窟是一組雙窟,窟檐建於清代的順治八年(1651年),這組建築硃紅柱欄、琉璃瓦頂、巍峨挺拔、氣勢非凡,是五間四層的繞廊木構樓閣。第7、8窟同樣是一組雙窟,遼代那裏被稱爲護國大寺,此刻的窟檐是1994年由國家撥款重新建造,對保護石窟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5窟分前後兩室,洞窟形狀爲橢圓形的草廬式。後室佛像佈局爲三世佛,中間的釋迦牟尼佛爲結跏趺坐像,高達17米,爲雲岡石窟中的第一大佛像,大佛的雙腿長達15.5米,膝上可容納120人,一隻腳上可站立12人。釋迎佛頭頂藍色的螺髻,面部輪廓清晰,白毫點朱,細眉長目,鼻準方直,雙耳垂肩,身着褒衣搏帶,通肩架裳,給人端莊、肅穆、慈祥之感覺。主佛的右側是未來世彌勒佛,左側爲過去世迦葉佛。主佛的對面是兩層高約1米的8尊佛教造像,襯托着主佛更加高大、雄偉。拱門東側雕鑿着菩提樹和樹下二佛對坐的造像,屬北魏石窟內常見的題材。請大家注意,石窟大佛的後面有一狹長的隧道,你們猜這是做什麼用的嗎對了,這是佛教信徒們禮拜繞行的誦經道。
第6窟是雲岡石窟中精巧著稱的一窟,稱“第一偉窟”。第6窟平面呈正方形,後室爲中心塔柱,塔高15米,分上下兩層。請大家看,四壁和塔柱的佛像採用近似圓雕的高浮雕,佛像立體感很強。四方塔柱上層的立佛是具有極高水平的樓空雕刻法,這種立佛被稱爲“接引佛”。我們舉目四周環視,發現整個洞窟雕飾富麗堂皇,幾乎找不到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間,佛像、菩薩、羅漢、飛天、供養人和瑞鳥神獸、花卉等等,真是一座熱鬧擁擠、琳琅滿目的佛國世界。第6窟更具有佛教和藝術感染力的是在中心塔柱的塔腰和四壁上的釋迦佛陀本生故事圖,藝術家以淺浮雕和高浮雕結合的手法,用連續排列的形式,運用近40幅的雕刻,表現了釋迦牟尼從誕生前後到降魔成道、初轉____的佛傳故事。請大家隨我的手勢來觀賞這動人的畫面。
(1)迦毗羅衛國是古印度的一箇國家,國王是淨飯王。他和摩耶夫人,年近40歲未曾生育。膝下無子的國王十分寂寞,一天夜裏,摩耶夫人夢見一位菩薩乘白象而來,之後懷了身孕。王紀有喜的消息傳開,各國使臣紛紛前來祝賀。
(2)按當地習俗,婦女應回孃家分娩。公元前454年,摩耶夫人帶衆人回孃家,在途徑毗尼公園時休息。當夫人手攀無憂樹時,太子從夫人右腋下降生,取名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出生,天空出現五彩樣雲。
(3)太子降生時,向東西南北四方各行七步,出現步步生蓮花的場面。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如獅子般怒吼道:“天上地下,惟我獨尊。”
(4)天上九龍口吐聖水爲太子洗澡,這天稱爲“浴佛節”。漢傳佛教將農曆四月初八定爲釋迦的生日。
(5)天人舞樂,大象眉飛色舞,大家迎接淨飯王和太子還宮。
(6)國王請仙人爲太子看相,太子相貌出衆,不一樣常人。仙人回票國王說:“太子乃大聖人降世,若留家中將繼承王位,若離家則必成佛道”。
(7)國王爲太子建造豪華的三時殿,選來美女讓太子享樂,欲使太子消除學佛之心。大家看太子卻表現深思熟慮和感觸人間煩惱的神情。
(8)太子年滿17歲,國王爲他娶善覺國公主耶輸陀羅爲妻。按照風俗要試力定婚,太子一箭穿七面金鼓。
(9)太子娶妻後,在宮中娛樂。
(10)娶妻生子後,太子向父王提出到宮外遊玩要求。
(11)一(14)太子乘車出遊,分別遇到老人、病人、死人。在一位法相莊嚴的僧人引導下,研修解脫人生擺脫苦難之道。
(15)太子向父王請求出家修行,遭到父王的拒絕。
(16)太子乘馬離宮,四天神托起太子的坐騎逾越城池而去。經過5年尋訪,6年苦修,太子最終在菩提樹下靜坐思維,7天后悟道成佛。
(17)太子成佛後,被譽爲釋迦牟尼,這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
太子本身故事中以“鹿野苑初轉____圖”雕刻精美傳神而著稱,圖中釋迦牟尼正在啓齒講經,佛身邊的諸____面帶敬意雙手合十洗耳恭聽,就連佛陀身邊的兩頭小鹿也因聞佛法而面帶微笑。
第6窟在總體佈局、造像風格、雕刻手法等方面,代表了北魏傳統石窟藝術的最高境界,尤其佛像改變了過去的服裝,雕成了褒衣博帶式的佛裝,採用了當時南朝士大夫地主階層的服飾,被稱爲“太和造像”。推測孝文帝完成第6窟開鑿之後,不久便遷都洛陽。大家在第6窟前室上方的門桅上,能夠見到幾個牌匾的把釘,這是誰的牌匾當年清朝的康熙皇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之後,回北京途經雲岡石窟,看到第6窟雕刻的佛像如此精美,於是留下了“莊嚴法相”四個大字。不知何時,牌匾已不知去向。
第7、8窟是孝文帝時開鑿的一組雙窟,屬孝文帝初任皇帝時開鑿,細心的朋友會問這樣一箇問題:“爲什麼孝文帝時期開鑿雙窟”雙窟的開鑿可能與馮太后擅政有關,馮太后是文成帝的皇后,孝文帝即位時任皇太后,一切朝政大權操縱在這位馮太后手中,這種狀況一向延續到馮太后逝世。當時將馮太后和孝文帝並稱爲二聖或二皇,馮太后世奉佛教,開鑿雙窟應與馮太后主持朝政有重大關係。
第7窟的主像是三世佛,造像風化嚴重。後室北壁佛龕分上下兩層,上龕正中爲彌勒佛,兩側是倚坐佛像,下層佛龕爲釋迦多寶對坐講經論法圖。前後室壁面分層分段大面積佈置了本生故事浮雕,以及佛傳故事的佛龕,以釋迦佛降伏火龍的雕刻較爲精美。請大家抬頭觀賞窟頂,在平棋藻井圖案內六格,每格以蓮花爲中心,環繞八身飛天。傳說飛天又名香音神,以能歌善舞著稱,當佛講經說法時,飛天在天空向凡界播灑四瑞花雨。在南壁拱門的上方,並排雕刻兩組相向合掌而跪的6位供養天人的造像,被專家稱爲“雲岡六美人”,這是雲岡石窟中最先出現的供養人形象。
從第7窟走到相連的第8窟,發現兩窟的主要造像、造像組合及其紋飾風格均基本相近。值得注意的是供養天人行列上方雕出了仿木構屋檐,這是中國傳統瓦頂建築式樣,說明孝文帝初期佛教開始融人中國傳統文化。第8窟門拱東西兩側的雕像,是雲岡石雕中罕見的藝術品,西側是三頭六臂的塢摩羅天乘孔雀的造像,東側爲三頭八臂的摩醯首羅天騎牛的造像。兩組造像中,以鳩摩羅天像著名,被認爲是東西方藝術最巧妙的組合。塢摩羅天又稱塢摩羅什,音譯是“童壽”,他是後秦時代的高僧,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譯家,譯出了《妙法蓮花經》、《阿彌陀經》、《金剛經》等佛教經典,人們將他尊爲佛教護法之神。鳩摩羅天雕像給人智慧(三頭)、力量(六臂)、安詳(面善)、吉祥(手託吉祥鳥)的感覺。他乘坐的孔雀,是名爲“那羅延夫”的神鳥,口銜玉珠,爪趾雄健,尾巴捲起長長的羽毛。第8窟的造像給人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但又因四壁雕刻被嚴重風化而讓人痛惜。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請隨我參觀雲岡中部的“五華洞”。第9窟至第13窟,在清代晚期被施以彩繪,彩繪後的五個洞窟異常華麗,五彩斑斕,被人稱爲“五華洞”。“五華洞”分爲兩組,分別爲第9、10窟和第11、12、13窟。
第9、10窟是一組雙窟,開鑿時代略晚於7、8窟,爲馮太后的閹官王遇負責設計監造,兩窟初建於公元484年。第9、10窟的前室雕鑿四根八角柱,每窟洞開三門,頗具漢魏以來中國建築’“金楹(金柱)齊列,玉局(柱礎)承跋”的遺風。大家看到的前室側壁屋形龕、後室窟門上方屋形檐等雕刻,都是仿漢民族木結構的建築形式。
第9窟後室主佛釋迦像,面相方圓,右袒式的服裝。西北壁下層雕鑿附有榜題的分欄長卷式畫面,是太子本生故事圖,手法簡樸。後室兩側雕護法像,顯示出高超的石窟寺藝術魅力。
第10窟的主像是彌勒菩薩,壁畫布置有釋迦多寶並坐像。後室門楣雕飾十分精細,門楣上方的須彌山層巒疊嶂,山間二龍交首盤環,山腰間有參天的林木和奔跑的動物,山體左右雕有阿修羅天和塢摩羅天護法神。這組雕塑動靜結合,虛實相問,對稱均衡,別具匠心。
第9、10窟的頂部均雕有飛天造像。大家看那凌空飛舞的是歌舞神緊那羅,飾欄干圓拱龕中的伎樂神乾闥婆爲她伴奏,把人們帶入歌舞昇平的天堂世界。飛天造像羣的仙人,或吸腿跳,或倒踢,或掖腿,或雙飛燕,其舞姿優美,可與敦煌的飛天造像相媲美。
第11、12、13窟是一箇組合的整體形式,以第12窟爲中心。第12窟是鑿前後室的洞窟,前室外壁上方鑿屋檐,下方雕列柱。洞開三門。後室南壁中央上鑿明窗,下開窟門。兩側的11、13窟則於窟門上方各開明窗,與12窟構成左右對稱的立面佈局。
第11窟爲塔廟窟,塔柱下層皆以立佛雕像出現,上層南面爲彌勒菩薩,其他三面爲倚坐佛像。窟東壁有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邑義信士女等造95驅石廟形象銘,西壁有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銘龕和七佛立像。第11窟的題記是雲岡石窟研究的重要資料,太和七年是現存最早的題記。
第12窟爲佛殿窟,主像下龕爲釋迦多寶,上龕是彌勒菩薩。前室雕交腳坐佛像。第12窟是雲岡石窟中著名的音樂窟,也叫佛籟洞。後室的雕像分上下兩層,佈局莊嚴肅穆而又隆重。上層表現釋迦牟尼出世以前的生活,在兜率天宮作爲護明菩薩修道以備出世;下層則雕刻了釋迦牟尼降生人世後,修成正覺而成佛的一段經歷。前室則充滿了音樂活力,雕滿了舞蹈伎羣和樂伎羣。大家看,最上層的天宮伎樂具有強烈的音樂節奏感,在樂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樂器從西向東依次有吹指、齊鼓、排蕭、橫笛、箏、琵琶、觱篥,豎箜篌、琴、細腰鼓、義嘴笛、法螺、鼓等,都是西涼、龜茲、天竺等國的樂器。置身於音樂窟內,彷彿大家看見北魏時期各族人民歌舞演奏的宏偉壯觀的場面。
第13窟的平面呈馬蹄形,爲佛殿窟。主像彌勒菩薩高達13米,佛像頭戴寶冠,佩臂釧,左手撫膝,右手上舉,交腳的右壁與腿之間雕有一託臂力士像,既起支撐作用,又有裝飾效果。窟內南壁中層的四阿式重屋的華蓋下的七佛立像,東壁下層的半跪供養天人像,均被認爲是雲岡石窟的上乘之作,以雕飾精美,姿態飄逸著稱。
雲岡石窟的中區參觀將告一段落,相信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請大家記住孝文帝時期雕鑿的石窟稱爲“孝文石窟”,褒衣博帶式的服裝又稱“太和造像”。專家們將孝義帝開鑿的石窟樣式,稱作“雲岡模式”。這種模式,爲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創造了北朝佛像樣式,影響整個北方地區。此刻,我們將西行繼續參觀。西區的第14窟已風化崩塌,僅西壁保存部分佛憲和造像。第15窟是著名的“萬佛洞”。它們都是孝文帝遷都以後的石窟。
“萬佛洞”到了,大家能夠看到窟內雕滿小佛坐像,佛像數量可大致統計近千個,亦有“千佛洞”之稱。千佛的開鑿流行於北魏,源於“三劫三世幹佛”術語。佛教將過去劫、此刻劫、未來劫稱爲“三劫”,每一劫又分過去、此刻、未來“三世”,統稱“三劫三世”。每一劫世中各有一千人成佛教化衆生,這就是“三劫三世千佛”。還有一箇佛教術語是“三劫三世十方諸佛”,每一世有一箇空間,以須彌山爲中心,劃分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統稱十方,每方內又有過去、此刻、未來三世佛教化衆生。十方諸佛是無數無量的意思,“千佛’、“萬佛”指數量很多,並不必須是“一千”或者“一萬”。“萬佛洞”內佛造像排列整齊,雕鑿大同小異,能夠說是千佛一面。
各位,大家面前是西區第16、17、18、19、20號洞窟,這5個洞窟宏偉壯觀,場面開闊,爲北魏早期的石窟,由著名高僧曇曜負責開鑿,習慣稱:“曇曜五窟”。
說起曇曜開鑿石窟,應當從“魏太武滅佛”講起。北魏從道武帝拓跋窪定都平城(大同市)開始,注意推祟佛教,平城一度造寺建佛盛行,僧侶人數增多。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太武帝拓跋燾繼位後,仍然祟教佛法,但太武帝主要祟尚武力,經過戰爭兼併了北方大部分地區。司徒崔浩是太武帝的謀臣,在戰爭中出謀劃策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他信奉道教。在崔浩的引導下,太武帝對道教產生了興趣,太延六年(公元440年)將年號改爲“太平真君”,大肆宣揚道教。恰好在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陝西發生蓋吳起義,在鎮壓起義過程中,太武帝在長安一座寺院內發現了兵器、藏在寺院中的女人。於是,太武帝在崔浩的鼓動下,開始下令全國性滅佛、毀壞寺院、燒經書、坑殺僧人,使佛教傳人中國後首次遭到打擊,這是歷史上有名的滅佛事件,佛教界稱爲“法難。佛教史將太武帝滅佛、以後的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五代後周世宗滅佛,統稱“三武一宗”。據說太武帝滅佛後身染重病,對滅佛深感後悔,並且誅殺了崔浩等人。太武帝的孫子文成帝繼位後,開始恢復佛教,很快各地建寺造佛,允許高僧復興佛法。
曇曜,少年出家,原是涼州(甘肅省武威市)的高僧,到達平城後受到太子拓跋晃的禮遇,開始管理衆僧。太武帝滅佛時,他逃離了平城。文成帝興佛後,曇曜在路邊巧遇文成帝車隊,俗話說:“馬識善人”,文成帝的馬咬住曇曜的袈裟不放,於是曇曜就成爲管理全國僧尼事務的“沙門統”。曇曜是以禪業著稱的高僧,在文成帝的贊同下,選擇了武周山南麓這塊幽靜之處進行開窟修禪。從公元460年開始,曇曜組織了開鑿石窟的建設,此刻我們看到的西區五處石窟,就是著名的“曇曜五窟”。
《魏書釋老志》是一篇記載北魏佛教的史料,稱:“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五窟的主佛形體高大,氣勢非凡,“雕飾奇偉,冠於一世。”五窟的資料,強烈地反映出國家集權色彩,表現出佛教對王權的依靠性,佛教徒們忠君禮佛、拜佛如同禮皇帝。五窟的主佛像是北魏的皇帝,從第16至20窟依次爲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未繼位)、文成帝。他們面相半圓,深目高鼻,眉眼細長,蓄八字須,兩肩齊挺,肩寬體壯,右袒或通肩服裝,具有濃厚的西方風格。五窟的形制,均爲仿印度草廬的橢圓形,穹隆頂,馬蹄形平面。請大家隨我來,從第16窟開始介紹“曇曜五窟”。
第16窟爲三世佛,主佛釋迦立像高13.5米,身着厚重的毛氈披,胸着佩結帶,大裙齊胸,立於蓮花座上,顯示出道武帝拓跋珪征服鮮卑諸部,建立北魏王朝的英雄氣概。
第17窟以未來佛彌勒菩薩爲主像,高達15.6米,窟小像大,表現出明元帝拓跋嗣的盛氣凌人的樣式。
第18窟三世佛立像,高15.5米,主像身披千佛袈裟,安詳沉靜地站立在二佛之中。釋迦立像暗示了以往滅過佛的太武帝拓跋燾,從面部表情露出一種懺悔的神態。在石窟藝術方面,主像身着輕薄貼體、衣紋緊密的服裝,反映了印度恆河流域一帶笈多造像的某些特徵。正壁東上方的羅漢浮雕造像,以個性突出、形象生動,被譽爲雲岡早期造像的佳作。
第19窟是曇曜五窟中最大的佛像,高16.8米,三世佛主像釋迎呈結跏趺坐,面容慈祥,端莊穩靜,是景穆帝拓跋晃的象徵。拓跋晃是佛教的崇拜者,可惜未登王位便去世了。窟內滿雕千佛,西側的羅眼羅實子因緣像,頗具西方造像風格。
第20窟的露天大佛,對大家來說十分熟悉,他往往作爲雲岡石窟的標誌。主像高達13.7米,面容豐滿端莊,雙肩寬厚平直,身披右袒袈裟,呈結跏趺坐狀,手勢爲大目如來“定印”狀,定印,又稱禪定印,是表示禪思,使內心安定的意思。據說釋迎佛在菩提樹下禪思入定,修習成道時,就是採用這種姿勢。露天大佛是文成皇帝的象徵,他恢復佛法,開鑿雲岡石窟,大佛的嘴角微笑神態,表現出佛教徒對他的敬意。大佛的衣紋成階梯狀排列,線條簡潔,顯示出一種粗重厚實的質感,反映了鍵陀羅造像和中亞牧區服裝的特點。
雲岡石窟西部的第21窟至第45窟是北魏遷都洛陽之後的建築工程,孝文帝遷都後的平城,仍然逗留了一大批中下層貴族和佛教僧侶。洞窟開鑿的時間從494年開始,至524年結束,規模不大,窟龕種類複雜。雲岡石窟晚期主要以第33、35、38、39爲代表,流行三壁三龕式的洞窟。“秀骨清像”式的造像流行,表現出佛像一律褒衣博帶,菩薩帔帛交叉新造型;造像的身姿挺秀,風神飄逸,注重形式美。一種長頸、削肩,裙襬密摺平行的新形象出此刻人們面前。
第38窟是北魏晚期雕刻精美、題材豐富的代表性小窟。大家看,在窟門外部兩側各雕力士,威武雄壯,窟門上方鎊刻吳天思造像記。窟內平面作長方形,平頂刻方格平棋藻井,正圓拱華繩龕內雕釋迦、多寶並坐像,龕側雕釋迦涅槃像。南壁窟門東側雕“降伏火龍”、“鵰鷲怖阿難”及“三道寶階”的佛傳故事,西側雕釋迦修成佛後的鹿野苑初轉____像。東壁上層雕彌勒龕,下層雕釋迦龕。西壁的倚坐佛像雕在盤形帳幕龕內。一組男女供養人行列雕像,排列在東壁及北壁佛龕下部;供養人羣中間雕樹上伎樂人奏樂的音樂樹,還有爬杆倒舞的“幢倒伎神”。大家看窟頂的方格平棋,以大圓蓮爲中心,周繞化生童子、諸天僕乘,四周雕刻奏樂飛舞的樂神乾闥婆、歌舞神緊那羅。第38窟在一箇不大的空間內,雕刻出豐富多變的造像資料,他們雜而不亂,形象鮮明,充分顯示出北魏晚期的石窟藝術風格。
北魏晚期的石窟造像題記資料豐富,主要有延冒、正光年間的題記,個別有“託生淨土”、“騰神淨土”記載。淨土宗是北魏名僧縣鸞在山西中部交城興建玄中寺創立的佛教門派,在下層民衆中廣爲流傳。唐代的淨土宗聲望極大,在長安求學的日本僧人將淨土宗傳到日本,玄中寺成爲日本佛教淨土宗的祖庭。
各位女士、先生,雲岡石窟的導遊暫時告一段落。經過遊覽雲岡石窟,大家或許對石窟寺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或者對佛教的發展產生了一點興趣。早在北魏時期,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遊覽雲岡石窟時,發出感慨,他在《水經注》中寫道:“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境,綴目所眺。”1973年9月15日,法國前總統蓬皮杜先生對雲岡石窟感觸頗深,他說:“雲岡石窟無疑是人類藝術的頂峯之一。”也許大家有同樣的感受,爲我們擁有這座石雕藝術寶庫而自豪。可是,當大家看到人爲損壞現象和風化、水蝕、污染造成的破壞,又無不爲此感到痛惜。解放以前,被盜往海外的雲岡佛像竟達1400尊之多,分別散落在海外的大小博物館內。解放以後,政府曾多次撥鉅款保護和修葺雲岡石窟,第7窟外室的石碑,講述了雲岡石窟的保護情景。由於近年煤塵的污染,給石窟蒙上了一層灰色的外衣,政府又撥鉅款修路改道,使石窟免遭進一步損壞。對雲岡石窟的保護,是我們每位遊客義不容辭的職責,這樣我們才能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
最終,請大家在露天大佛前拍照留念,願大佛炯炯有神的雙眸,略帶微笑的嘴角,給各位留下深刻的回憶,帶來完美的福音。多謝大家!
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計1100多箇小龕,大小造像51000餘尊,它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窟羣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_年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產。。
雲岡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齊鑿的。北魏經歷了“太武滅佛”、“文成復法”。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雲岡石窟開始大規模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建成,前後計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曇曜主持,“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現第16至20窟就是“曇曜五窟”。現存洞窟大部分鑿於太和十八年(494)遷洛前。據《水經注》記載,當時“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日新眺”。
雲岡石窟雕刻在我國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氣魄雄偉、資料豐富多彩見稱。最小的佛像2公分。最大的高達17米,多爲神態各異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的佛傳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還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生動活潑,琳琅滿目。其雕刻藝術繼承並發展了秦漢雕刻藝術傳統,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藝術的精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對之後隋唐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國與亞洲國家友好往來、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11
山西省大同市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000米,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羣之一。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箇著名的和尚曇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開鑿石窟五所,現存雲岡第16窟至20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從石窟所保存的紀年銘刻和藝術風格上看,這處宏偉的藝術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遺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雲岡現存洞窟53個,石雕造像5萬1千餘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僅幾釐米。雲岡石窟以氣勢宏偉,內容豐富,雕刻精細著稱於世。古代地理學家酈道元這樣描述它:"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這是當時石窟盛景的真實寫照。
雲岡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鑑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同時,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它已成爲中外遊人傾慕和嚮往的旅遊勝地雲岡石窟(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三大石窟羣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
第一窟、第二窟位於石窟羣東端,兩窟同期開鑿,窟內佈局大致相同。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崖高25米,中上部鑿有12個方形石孔。窟分前後兩室,後室雕一佛二菩薩像,兩頰腴潤,體態豐滿,形態自然,衣紋流暢,此窟從雕造手法判斷,應爲隋唐時期的作品。
第四窟,平面呈矩形,中央雕方形立柱,東壁交腳彌勒像保存較完整。
第五窟,窟前是五間四層木構樓閣。清代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建造。窟內,中央端座佛像一尊,佛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雕像。這尊佛像,膝上可站立120人,一隻腳上站立12人。大佛周圍,小佛圍繞、互相映襯。
第六窟,中央是連接窟頂的兩層高達15米的塔柱。每層四面有雕像,周壁雕有佛、菩薩、羅漢、飛天的造像。窟頂有33天神像和各種騎乘。壁上,塔柱上面,雕刻有釋迦牟尼佛傳教事。是雲岡中具有代表性洞窟。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層木構窟檐,窟內分前後兩室。後室正壁上層刻有菩薩坐於獅子座上。東、西、南三面壁上,佈滿雕刻的佛龕造像,南壁門拱上的六個供養菩薩,形象優美逼真。窟頂浮雕飛天,生動活潑,各以蓮花爲中心,盤旋飛舞,舞姿動人。
第八窟,窟內兩側有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鳩摩羅天,東側刻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醯首羅天,這種雕像在雲岡極爲罕見。
第九窟,分前後兩室,前室門拱兩柱爲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龕、樂伎、舞伎,造像生動,動感強。
第十窟,與九窟同期開鑿,分前後兩室。前室有飛天,體態優美,比例協調。明窗上部,石雕羣佛構圖繁雜,玲瓏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達窟頂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薩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龕上滿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樂天人,手執弦管、打擊樂器,神情迥異,形象生動。他們手中的排簫,箜篌等古典樂器十分珍貴,是研究我國音樂的重要資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腳彌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與腿之間雕有一託臂力士像,這是雲岡石窟僅有的一例。南壁門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飾精美,姿態飄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東側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萬餘尊小佛坐像,人稱萬佛洞。
第十六窟,與後面三窟是雲岡最早開鑿的“曇曜五窟”,窟形橢園,中間主佛立於蓮座上,周壁雕有千佛與佛龕。
第十七窟,正中有交腳彌勒佛倚於須彌座上,東西兩壁有佛龕,東邊是座像,西邊是座像。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達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畫細膩,生動感人。
第十九窟,正中雕有一尊巨佛坐像。
第二十窟,露天造像,主佛胸以上部位保存較完整,臉型豐滿圓潤,雙耳垂肩,雙目有神,面目慈祥,雕飾精美,剛健雄渾,是雲岡石窟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12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今日,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塞外古都、煤海之鄉的大同市西約16公里處,從酒店出發需要大約30分鐘的時間。利用這暫短的時間,我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是北魏王朝初期開鑿的大型石窟,時間約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皇帝時期,迄今已有1540年的歷史。它與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洛陽的龍門石窟,並稱爲三大石窟。雲岡石窟的開鑿比敦煌石窟晚94年,較龍門石窟早35年的時間。它以建築規模之大、塑像形體之高、保存之完整,而聞名天下。又因對研究古代史、佛教史和藝術史有極高的價值,享譽國內外。1961年,國務院將雲岡石窟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年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產。1973年,法國總統蓬皮杜訪華,指名要求參觀雲岡石窟,9月15日,周恩來總理陪同蓬皮杜總統參觀了雲岡石窟。
我們乘坐的汽車已駛入停車場,大家請按順序下車,在雲岡石窟門前集合。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此刻看到的像蜂窩一樣排列的許多洞窟,就是雲岡石窟。石窟開鑿在武周山的山崖上,武周山的最高處稱雲岡,故名雲岡石窟,原名靈巖寺,亦稱石佛寺。雲岡石窟爲什麼開鑿在武周山這與武周山這塊風水寶地密切相關。武周山坐北向南,武周川內山清水秀,能夠說是“藏風得水”的好地方。武周山,又稱武周塞,從北魏的舊都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到達新都平城(大同市)均要經過那裏。武周山位於內外長城之間,是北魏通向北方的咽喉要道,當時人馬商隊來往頻繁,還駐紮了重要的軍隊,皇帝經常在那裏議論國家大事。武周山成爲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他們在那裏遙拜北方,祈求神靈保佑江山社稷。所以,北魏皇帝在“神山”開鑿石窟,創立寺院,也在情理之中。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窟,那裏冬暖夏涼,幽靜神祕。古印度佛教興起後,佛教信徒、僧侶將石窟作爲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因爲,依山雕鑿石窟、佛像,比用磚石築建寺院經久耐用。佛教是漢代經著名的絲綢之路開始傳入,石窟寺藝術的傳人,大約在3世紀。我國新疆天山南麓的克孜爾千佛洞是最早的石窟,沿絲綢之路東行還有帕孜克里克千佛洞,進入河西走廊是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從甘肅繼續東進則是寧夏須彌山石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等。武周山的地層岩石屬於株羅紀的長石石英砂岩,石質堅硬,結構緊密,有利於石窟和造像的雕鑿。
此刻,大家已隨我進入雲岡石窟的山門,我身後的石窟參觀示意圖,大致告訴我們參觀路線。雲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分爲東、中、西三區,東部4窟,中部9窟,西部32窟。此外還有許多小型洞窟。共計1100多龕,大小造像51000多軀。從雲岡石窟西行約3公里,武周川北有吳官蒼石窟。再溯河西行,距雲岡15公里的高山鎮,還有焦山石窟。這麼多洞窟如果要細看的話,也許你一箇星期的時間也看不完,目前開放有40多箇洞窟,仔細觀看需要2天的時間。按傳統參觀路線,如果大家時間充足,先從東部第1窟開始,直到第45窟結束。如果僅參觀2個小時左右,則主要遊覽第5、6窟、五華洞、曇曜五窟。
首先我們從東部的第1、2窟開始參觀。北魏開鑿石窟從公元460年開始,至524年結束,約有70年的開鑿歷史。從洞窟的形制和雕刻藝術,有關將雲岡石窟的開鑿年代分爲早、中、晚三個階段。第1、2窟至第13窟大致以雲岡石窟中期爲主,成窟的年代約公元465年至494年之間。由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夕開鑿,人們習慣將這些石窟稱爲“孝文石窟”。大家看到的第1、2窟是一組塔廟式雙窟,開鑿洞窟時在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四面開龕,龕內塑像。第1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層雕釋迎、多寶佛,上層雕釋伽;石窟後壁的主像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未來佛,據佛教經典講,彌勒菩薩將繼釋迎佛後成佛,廣說佛法,教化衆生。據說當彌勒降生人世時,世界將充滿光明幸福,所以古代有些農民起義常常打着彌勒降生的旗號來組織和號召羣衆。釋迎、多寶佛並列,佛經有這樣的傳說,當釋伽牟尼佛說《華經》時,忽然地下湧出安置多寶佛全身的舍利塔,現於空中。釋迎聽到塔中的聲音,告訴聽經的大衆說,這是過去東方世界寶淨國土的佛,號爲多寶。當釋伽佛開啓塔門,示現多寶佛身時,寶塔內的多寶佛讓出半座給釋伽佛。
於是,釋伽人塔,與多寶同結跏趺坐,宣講經義。第2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層雕釋伽、多寶,上層雕三世佛;石窟的後壁主像是釋伽佛。兩窟的窟門兩側都雕有維摩、文殊對坐問法像。有關維摩、文殊對坐問法是南北朝、隋唐時期流行的題材,敦煌石窟的壁畫就有“維摩詰圖像”。佛經中有“文殊問疾”的故事,據說有一次維摩居士“示現”病相,衆人前去探訪。釋伽牟尼明白後,派以智慧著稱的文殊菩薩帶領前去維摩居住處。在維摩居士的丈室裏,文殊菩薩和能言善辯的維摩展開大乘佛教義的討論,使從者心服口服,也令文殊菩薩十分讚歎。第2窟前有一泉水長年湧出,泉水清涼可口,被稱爲“石窟寒泉”。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面前是雲岡石窟最大的洞窟——第3窟。它被稱爲雲岡石窟之最。洞窟崖面高25米,開窟面寬50米,規模最大。原爲大型塔廟窟設計,開鑿在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因工程浩大,北魏一代未能完工,後室的三尊大像爲初唐時期補雕而成。第3窟的前室分兩層,上層左右兩側各雕一塔,中部鑿方形窯室,主像爲彌勒菩薩,壁面滿雕幹佛。後室的中部塔柱壁面屬北魏時期雕鑿,高約10米左右的3尊大佛,屬唐代作品,分別爲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據考證,第3窟是文獻記載的“通樂寺”、“靈巖寺”,當時可居僧人達3000人。
第4窟是塔廟窟,中央雕鑿方形立柱,東壁交腳彌勒像保存比較完整,據考證是雲岡現存紀年最晚的造像,由北魏晚期正光年間(公元520年——524年)開鑿,是第1至第13窟之間僅有的晚期大窟。
此刻,大家看到幾座宏偉高聳的樓閣,它們建築在洞窟的前檐,被稱爲窟檐建築。據考證,雲岡石窟的大窟前均有窟檐,但多數因戰爭或其它因素毀壞,現僅存的窟檐建築爲清代以後建造。第5、6窟是一組雙窟,窟檐建於清代的順治八年(1651年),這組建築硃紅柱欄、琉璃瓦頂、巍峨挺拔、氣勢非凡,是五間四層的繞廊木構樓閣。第7、8窟同樣是一組雙窟,遼代那裏被稱爲護國大寺,此刻的窟檐是1994年由國家撥款重新建造,對保護石窟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5窟分前後兩室,洞窟形狀爲橢圓形的草廬式。後室佛像佈局爲三世佛,中間的釋伽牟尼佛爲結跏趺坐像,高達17米,爲雲岡石窟中的第一大佛像,大佛的雙腿長達15.5米,膝上可容納120人,一隻腳上可站立12人。釋迎佛頭頂藍色的螺髻,面部輪廓清晰,白毫點朱,細眉長目,鼻準方直,雙耳垂肩,身着褒衣搏帶,通肩架裳,給人端莊、肅穆、慈祥之感覺。主佛的右側是未來世彌勒佛,左側爲過去世伽葉佛。主佛的對面是兩層高約1米的8尊佛教造像,襯托着主佛更加高大、雄偉。拱門東側雕鑿着菩提樹和樹下二佛對坐的造像,屬北魏石窟內常見的題材。請大家注意,石窟大佛的後面有一狹長的隧道,你們猜這是做什麼用的嗎對了,這是佛教信徒們禮拜繞行的誦經道。
第6窟是雲岡石窟中精巧著稱的一窟,稱“第一偉窟”。第6窟平面呈正方形,後室爲中心塔柱,塔高15米,分上下兩層。請大家看,四壁和塔柱的佛像採用近似圓雕的高浮雕,佛像立體感很強。四方塔柱上層的立佛是具有極高水平的樓空雕刻法,這種立佛被稱爲“接引佛”。我們舉目四周環視,發現整個洞窟雕飾富麗堂皇,幾乎找不到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間,佛像、菩薩、羅漢、飛天、供養人和瑞鳥神獸、花卉等等,真是一座熱鬧擁擠、琳琅滿目的佛國世界。第6窟更具有佛教和藝術感染力的是在中心塔柱的塔腰和四壁上的釋伽佛陀本生故事圖,藝術家以淺浮雕和高浮雕結合的手法,用連續排列的形式,運用近40幅的雕刻,表現了釋伽牟尼從誕生前後到降魔成道、初轉的佛傳故事。請大家隨我的手勢來觀賞這動人的畫面。
(1)伽毗羅衛國是古印度的一箇國家,國王是淨飯王。他和摩耶夫人,年近40歲未曾生育。膝下無子的國王十分寂寞,一天夜裏,摩耶夫人夢見一位菩薩乘白象而來,之後懷了身孕。王紀有喜的消息傳開,各國使臣紛紛前來祝賀。
(2)按當地習俗,婦女應回孃家分娩。公元前454年,摩耶夫人帶衆人回孃家,在途徑毗尼公園時休息。當夫人手攀無憂樹時,太子從夫人右腋下降生,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出生,天空出現五彩樣雲。
(3)太子降生時,向東西南北四方各行七步,出現步步生蓮花的場面。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如獅子般怒吼道:“天上地下,惟我獨尊。”
(4)天上九龍口吐聖水爲太子洗澡,這天稱爲“浴佛節”。漢傳佛教將農曆四月初八定爲釋伽的生日。
(5)天人舞樂,大象眉飛色舞,大家迎接淨飯王和太子還宮。
(6)國王請仙人爲太子看相,太子相貌出衆,不一樣常人。仙人回票國王說:“太子乃大聖人降世,若留家中將繼承王位,若離家則必成佛道”。
(7)國王爲太子建造豪華的三時殿,選來美女讓太子享樂,欲使太子消除學佛之心。大家看太子卻表現深思熟慮和感觸人間煩惱的神情。
(8)太子年滿17歲,國王爲他娶善覺國公主耶輸陀羅爲妻。按照風俗要試力定婚,太子一箭穿七面金鼓。
(9)太子娶妻後,在宮中娛樂。
(10)娶妻生子後,太子向父王提出到宮外遊玩要求。
(11)一太子乘車出遊,分別遇到老人、病人、死人。在一位法相莊嚴的僧人引導下,研修解脫人生擺脫苦難之道。
(15)太子向父王請求出家修行,遭到父王的拒絕。
(16)太子乘馬離宮,四天神托起太子的坐騎逾越城池而去。經過5年尋訪,6年苦修,太子最終在菩提樹下靜坐思維,7天后悟道成佛。
(17)太子成佛後,被譽爲釋伽牟尼,這是釋伽族聖人的意思。
太子本身故事中以“鹿野苑初轉圖”雕刻精美傳神而著稱,圖中釋伽牟尼正在啓齒講經,佛身邊的諸面帶敬意雙手合十洗耳恭聽,就連佛陀身邊的兩頭小鹿也因聞佛法而面帶微笑。
第6窟在總體佈局、造像風格、雕刻手法等方面,代表了北魏傳統石窟藝術的最高境界,尤其佛像改變了過去的服裝,雕成了褒衣博帶式的佛裝,採用了當時南朝士大夫地主階層的服飾,被稱爲“太和造像”。推測孝文帝完成第6窟開鑿之後,不久便遷都洛陽。大家在第6窟前室上方的門桅上,能夠見到幾個牌匾的把釘,這是誰的牌匾當年清朝的康熙皇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之後,回北京途經雲岡石窟,看到第6窟雕刻的佛像如此精美,於是留下了“莊嚴法相”四個大字。不知何時,牌匾已不知去向。
第7、8窟是孝文帝時開鑿的一組雙窟,屬孝文帝初任皇帝時開鑿,細心的朋友會問這樣一箇問題:“爲什麼孝文帝時期開鑿雙窟”雙窟的開鑿可能與馮太后擅政有關,馮太后是文成帝的皇后,孝文帝即位時任皇太后,一切朝政大權操縱在這位馮太后手中,這種狀況一向延續到馮太后逝世。當時將馮太后和孝文帝並稱爲二聖或二皇,馮太后世奉佛教,開鑿雙窟應與馮太后主持朝政有重大關係。
第7窟的主像是三世佛,造像風化嚴重。後室北壁佛龕分上下兩層,上龕正中爲彌勒佛,兩側是倚坐佛像,下層佛龕爲釋伽多寶對坐講經論法圖。前後室壁面分層分段大面積佈置了本生故事浮雕,以及佛傳故事的佛龕,以釋伽佛降伏火龍的雕刻較爲精美。請大家抬頭觀賞窟頂,在平棋藻井圖案內六格,每格以蓮花爲中心,環繞八身飛天。傳說飛天又名香音神,以能歌善舞著稱,當佛講經說法時,飛天在天空向凡界播灑四瑞花雨。在南壁拱門的上方,並排雕刻兩組相向合掌而跪的6位供養天人的造像,被稱爲“雲岡六美人”,這是雲岡石窟中最先出現的供養人形象。
從第7窟走到相連的第8窟,發現兩窟的主要造像、造像組合及其紋飾風格均基本相近。值得注意的是供養天人行列上方雕出了仿木構屋檐,這是傳統瓦頂建築式樣,說明孝文帝初期佛教開始融人傳統文化。第8窟門拱東西兩側的雕像,是雲岡石雕中罕見的藝術品,西側是三頭六臂的塢摩羅天乘孔雀的造像,東側爲三頭八臂的摩醯首羅天騎牛的造像。兩組造像中,以鳩摩羅天像著名,被認爲是東西方藝術最巧妙的組合。塢摩羅天又稱塢摩羅什,音譯是“童壽”,他是後秦時代的高僧,是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譯家,譯出了《妙蓮花經》、《阿彌陀經》、《金經》等佛教經典,人們將他尊爲佛教護法之神。鳩摩羅天雕像給人智慧(三頭)、力量(六臂)、安詳(面善)、吉祥(手託吉祥鳥)的感覺。他乘坐的孔雀,是名爲“那羅延夫”的神鳥,口銜玉珠,爪趾雄健,尾巴捲起長長的羽毛。第8窟的造像給人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但又因四壁雕刻被嚴重風化而讓人痛惜。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請隨我參觀雲岡中部的“五華洞”。第9窟至第13窟,在清代晚期被施以彩繪,彩繪後的五個洞窟華麗,五彩斑斕,被人稱爲“五華洞”。“五華洞”分爲兩組,分別爲第9、10窟和第11、12、13窟。
第9、10窟是一組雙窟,開鑿時代略晚於7、8窟,爲馮太后的閹官王遇負責設計監造,兩窟初建於公元484年。第9、10窟的前室雕鑿四根八角柱,每窟洞開三門,頗具漢魏以來建築’“金楹(金柱)齊列,玉局(柱礎)承跋”的遺風。大家看到的前室側壁屋形龕、後室窟門上方屋形檐等雕刻,都是仿漢民族木結構的建築形式。
第9窟後室主佛釋伽像,面相方圓,右袒式的服裝。西北壁下層雕鑿附有榜題的分欄長卷式畫面,是太子本生故事圖,手法簡樸。後室兩側雕護法像,顯示出高超的石窟寺藝術魅力。
第10窟的主像是彌勒菩薩,壁畫布置有釋伽多寶並坐像。後室門楣雕飾十分精細,門楣上方的須彌山層巒疊嶂,山間二龍交首盤環,山腰間有參天的林木和奔跑的動物,山體左右雕有阿修羅天和塢摩羅天護法神。這組雕塑動靜結合,虛實相問,對稱均衡,別具匠心。
第9、10窟的頂部均雕有飛天造像。大家看那凌空飛舞的是歌舞神緊那羅,飾欄干圓拱龕中的伎樂神乾闥婆爲她伴奏,把人們帶入歌舞昇平的天堂世界。飛天造像羣的仙人,或吸腿跳,或倒踢,或掖腿,或雙飛燕,其舞姿優美,可與敦煌的飛天造像相媲美。
第11、12、13窟是一箇組合的整體形式,以第12窟爲中心。第12窟是鑿前後室的洞窟,前室外壁上方鑿屋檐,下方雕列柱。洞開三門。後室南壁中央上鑿明窗,下開窟門。兩側的11、13窟則於窟門上方各開明窗,與12窟構成左右對稱的立面佈局。
第11窟爲塔廟窟,塔柱下層皆以立佛雕像出現,上層南面爲彌勒菩薩,其他三面爲倚坐佛像。窟東壁有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邑義信士女等造95驅石廟形象銘,西壁有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銘龕和七佛立像。第11窟的題記是雲岡石窟研究的重要資料,太和七年是現存最早的題記。
第12窟爲佛殿窟,主像下龕爲釋伽多寶,上龕是彌勒菩薩。前室雕交腳坐佛像。第12窟是雲岡石窟中著名的音樂窟,也叫佛籟洞。後室的雕像分上下兩層,佈局莊嚴肅穆而又隆重。上層表現釋伽牟尼出世以前的生活,在兜率天宮作爲護明菩薩修道以備出世;下層則雕刻了釋伽牟尼降生人世後,修成正覺而成佛的一段經歷。前室則充滿了音樂活力,雕滿了舞蹈伎羣和樂伎羣。大家看,最上層的天宮伎樂具有強烈的音樂節奏感,在樂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樂器從西向東依次有吹指、齊鼓、排蕭、橫笛、箏、琵琶、觱篥,豎箜篌、琴、細腰鼓、義嘴笛、法螺、鼓等,都是西涼、龜茲、天竺等國的樂器。置身於音樂窟內,彷彿大家看見北魏時期各族人民歌舞演奏的宏偉壯觀的場面。
第13窟的平面呈馬蹄形,爲佛殿窟。主像彌勒菩薩高達13米,佛像頭戴寶冠,佩臂釧,左手撫膝,右手上舉,交腳的右壁與腿之間雕有一託臂力士像,既起支撐作用,又有裝飾效果。窟內南壁中層的四阿式重屋的華蓋下的七佛立像,東壁下層的半跪供養天人像,均被認爲是雲岡石窟的上乘之作,以雕飾精美,姿態飄逸著稱。
雲岡石窟的中區參觀將告一段落,相信留下深刻的印象。請大家記住孝文帝時期雕鑿的石窟稱爲“孝文石窟”,褒衣博帶式的服裝又稱“太和造像”。們將孝義帝開鑿的石窟樣式,稱作“雲岡模式”。這種模式,爲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創造了北朝佛像樣式,影響整個北方地區。此刻,我們將西行繼續參觀。西區的第14窟已風化崩塌,僅西壁保存部分佛憲和造像。第15窟是著名的“萬佛洞”。它們都是孝文帝遷都以後的石窟。
“萬佛洞”到了,大家能夠看到窟內雕滿小佛坐像,佛像數量可大致統計近千個,亦有“千佛洞”之稱。千佛的開鑿流行於北魏,源於“三劫三世幹佛”術語。佛教將過去劫、此刻劫、未來劫稱爲“三劫”,每一劫又分過去、此刻、未來“三世”,統稱“三劫三世”。每一劫世中各有一千人成佛教化衆生,這就是“三劫三世千佛”。還有一箇佛教術語是“三劫三世十方諸佛”,每一世有一箇空間,以須彌山爲中心,劃分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統稱十方,每方內又有過去、此刻、未來三世佛教化衆生。十方諸佛是無數無量的意思,“千佛’、“萬佛”指數量很多,並不必須是“一千”或者“一萬”。“萬佛洞”內佛造像排列整齊,雕鑿大同小異,能夠說是千佛一面。
各位,大家面前是西區第16、17、18、19、20號洞窟,這5個洞窟宏偉壯觀,場面開闊,爲北魏早期的石窟,由著名高僧曇曜負責開鑿,習慣稱:“曇曜五窟”。
說起曇曜開鑿石窟,應當從“魏太武滅佛”講起。北魏從道武帝拓跋窪定都平城(大同市)開始,注意推祟佛教,平城一度造寺建佛盛行,僧侶人數增多。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太武帝拓跋燾繼位後,仍然祟教佛法,但太武帝主要祟尚武力,經過戰爭兼併了北方大部分地區。司徒崔浩是太武帝的謀臣,在戰爭中出謀劃策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他信奉道教。在崔浩的引導下,太武帝對道教產生了興趣,太延六年(公元440年)將年號改爲“太平真君”,大肆宣揚道教。恰好在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陝西發生蓋吳起義,在鎮壓起義過程中,太武帝在長安一座寺院內發現了兵器、藏在寺院中的女人。於是,太武帝在崔浩的鼓動下,開始下令全國性滅佛、毀壞寺院、燒經書、坑殺僧人,使佛教傳人後首次遭到打擊,這是歷史上有名的滅佛事件,佛教界稱爲“法難。佛教史將太武帝滅佛、以後的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五代後周世宗滅佛,統稱“三武一宗”。據說太武帝滅佛後身染重病,對滅佛深感後悔,並且誅殺了崔浩等人。太武帝的孫子文成帝繼位後,開始恢復佛教,很快各地建寺造佛,允許高僧復興佛法。
曇曜,少年出家,原是涼州(甘肅省武威市)的.高僧,到達平城後受到太子拓跋晃的禮遇,開始管理衆僧。太武帝滅佛時,他逃離了平城。文成帝興佛後,曇曜在路邊巧遇文成帝車隊,俗話說:“馬識善人”,文成帝的馬咬住曇曜的袈裟不放,於是曇曜就成爲管理全國僧尼事務的“沙門統”。曇曜是以禪業著稱的高僧,在文成帝的贊同下,選擇了武周山南麓這塊幽靜之處進行開窟修禪。從公元460年開始,曇曜組織了開鑿石窟的建設,此刻我們看到的西區五處石窟,就是著名的“曇曜五窟”。
《魏書釋老志》是一記載北魏佛教的史料,稱:“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五窟的主佛形體高大,氣勢非凡,“雕飾奇偉,冠於一世。”五窟的資料,強烈地反映出國家集權色彩,表現出佛教對王權的依靠性,佛教徒們忠君禮佛、拜佛如同禮皇帝。五窟的主佛像是北魏的皇帝,從第16至20窟依次爲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未繼位)、文成帝。他們面相半圓,深目高鼻,眉眼細長,蓄八字須,兩肩齊挺,肩寬體壯,右袒或通肩服裝,具有濃厚的西方風格。五窟的形制,均爲仿印度草廬的橢圓形,穹隆頂,馬蹄形平面。請大家隨我來,從第16窟開始介紹“曇曜五窟”。
第16窟爲三世佛,主佛釋伽立像高13.5米,身着厚重的毛氈披,胸着佩結帶,大裙齊胸,立於蓮花座上,顯示出道武帝拓跋珪征服鮮卑諸部,建立北魏王朝的英雄氣概。
第17窟以未來佛彌勒菩薩爲主像,高達15.6米,窟小像大,表現出明元帝拓跋嗣的盛氣凌人的樣式。
第18窟三世佛立像,高15.5米,主像身披千佛袈裟,安詳沉靜地站立在二佛之中。釋伽立像暗示了以往滅過佛的太武帝拓跋燾,從面部表情露出一種懺悔的神態。在石窟藝術方面,主像身着輕薄貼體、衣紋緊密的服裝,反映了印度恆河流域一帶笈多造像的某些特徵。正壁東上方的羅漢浮雕造像,以突出、形象生動,被譽爲雲岡早期造像的佳作。
第19窟是曇曜五窟中最大的佛像,高16.8米,三世佛主像釋迎呈結跏趺坐,面容慈祥,端莊穩靜,是景穆帝拓跋晃的象徵。拓跋晃是佛教的崇拜者,可惜未登王位便去世了。窟內滿雕千佛,西側的羅眼羅實子因緣像,頗具西方造像風格。
第20窟的露天大佛,來說十分熟悉,他往往作爲雲岡石窟的標誌。主像高達13.7米,面容豐滿端莊,雙肩寬厚平直,身披右袒袈裟,呈結跏趺坐狀,手勢爲大目如來“定印”狀,定印,又稱禪定印,是表示禪思,使內心安定的意思。據說釋迎佛在菩提樹下禪思入定,修習成道時,就是採用這種姿勢。露天大佛是文成皇帝的象徵,他恢復佛法,開鑿雲岡石窟,大佛的嘴角微笑神態,表現出佛教徒對他的敬意。大佛的衣紋成階梯狀排列,線條簡潔,顯示出一種粗重厚實的質感,反映了鍵陀羅造像和中亞牧區服裝的特點。
雲岡石窟西部的第21窟至第45窟是北魏遷都洛陽之後的建築工程,孝文帝遷都後的平城,仍然逗留了一大批中下層貴族和佛教僧侶。洞窟開鑿的時間從494年開始,至524年結束,規模不大,窟龕種類複雜。雲岡石窟晚期主要以第33、35、38、39爲代表,流行三壁三龕式的洞窟。“秀骨清像”式的造像流行,表現出佛像一律褒衣博帶,菩薩帔帛交叉新造型;造像的身姿挺秀,風神飄逸,注重形式美。一種長頸、削肩,裙襬密摺平行的新形象出此刻人們面前。
第38窟是北魏晚期雕刻精美、題材豐富的代表性小窟。大家看,在窟門外部兩側各雕力士,威武雄壯,窟門上方鎊刻吳天思造像記。窟內平面作長方形,平頂刻方格平棋藻井,正圓拱華繩龕內雕釋伽、多寶並坐像,龕側雕釋伽涅槃像。南壁窟門東側雕“降伏火龍”、“鵰鷲怖阿難”及“三道寶階”的佛傳故事,西側雕釋伽修成佛後的鹿野苑初轉像。東壁上層雕彌勒龕,下層雕釋伽龕。西壁的倚坐佛像雕在盤形帳幕龕內。一組男女供養人行列雕像,排列在東壁及北壁佛龕下部;供養人羣中間雕樹上伎樂人奏樂的音樂樹,還有爬杆倒舞的“幢倒伎神”。大家看窟頂的方格平棋,以大圓蓮爲中心,周繞化生童子、諸天僕乘,四周雕刻奏樂飛舞的樂神乾闥婆、歌舞神緊那羅。第38窟在一箇不大的空間內,雕刻出豐富多變的造像資料,他們雜而不亂,形象鮮明,充分顯示出北魏晚期的石窟藝術風格。
北魏晚期的石窟造像題記資料豐富,主要有延冒、正光年間的題記,個別有“託生淨土”、“騰神淨土”記載。淨土宗是北魏名僧縣鸞在山西中部交城興建玄中寺創立的佛教門派,在下層民衆中廣爲流傳。唐代的淨土宗聲望極大,在長安求學的日本僧人將淨土宗傳到日本,玄中寺成爲日本佛教淨土宗的祖庭。
各位女士、先生,雲岡石窟的導遊暫時告一段落。經過遊覽雲岡石窟,大家或許對石窟寺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或者對佛教的發展產生了一點興趣。早在北魏時期,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遊覽雲岡石窟時,發出感慨,他在《水經注》中寫道:“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境,綴目所眺。”1973年9月15日,法國前總統蓬皮杜先生對雲岡石窟感觸頗深,他說:“雲岡石窟無疑是人類藝術的頂峯之一。”也許大家有同樣的感受,爲我們擁有這座石雕藝術寶庫而自豪。可是,當大家看到人爲損壞現象和風化、水蝕、污染造成的破壞,又無不爲此感到痛惜。解放以前,被盜往海外的雲岡佛像竟達1400尊之多,分別散落在海外的大小博物館內。解放以後,政府曾多次撥鉅款保護和修葺雲岡石窟,第7窟外室的石碑,講述了雲岡石窟的保護情景。由於近年煤塵的污染,給石窟蒙上了一層灰色的外衣,政府又撥鉅款修路改道,使石窟免遭進一步損壞。對雲岡石窟的保護,是我們每位遊客義不容辭的職責,這樣我們才能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
最終,請大家在露天大佛前拍照留念,願大佛炯炯有神的雙眸,略帶微笑的嘴角,給各位留下深刻的回憶,帶來完美的福音。多謝大家!
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計1100多箇小龕,大小造像51000餘尊,它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窟羣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年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產
雲岡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齊鑿的。北魏經歷了“太武滅佛”、“文成復法”。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雲岡石窟開始大規模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建成,前後計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曇曜主持,“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現第16至20窟就是“曇曜五窟”。現存洞窟大部分鑿於太和十八年(494)遷洛前。據《水經注》記載,當時“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日新眺”。
雲岡石窟雕刻在我國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氣魄雄偉、資料豐富多彩見稱。最小的佛像2公分。最大的高達17米,多爲神態各異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的佛傳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還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生動活潑,琳琅滿目。其雕刻藝術繼承並發展了秦漢雕刻藝術傳統,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藝術的精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對之後隋唐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是與亞洲國家友好往來、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13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這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塞外古都、煤海之鄉的大同市西約16公里處,從酒店出發需要大約30分鐘的時刻。利用這暫短的時刻,我向大家簡單地說一下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是北魏王朝初期開鑿的大型石窟,時刻約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皇帝時期,迄今已有1540年的歷史。它與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洛陽的龍門石窟,並稱爲中國三大石窟。雲岡石窟的開鑿比敦煌石窟晚94年,較龍門石窟早35年的時刻。它以建築規模之大、塑像形體之高、保存之完整,而聞名天下。又因對研究中國古代史、佛教史和藝術史有極高的價值,享譽國內外。1961年,國務院將雲岡石窟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3年,法國總統蓬皮杜訪華,指名要求參觀雲岡石窟,9月15日,總理陪同蓬皮杜總統參觀了雲岡石窟。我們乘坐的汽車已駛入停車場,大家請按順序下車,在雲岡石窟門前集合。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此刻看到的像蜂窩一樣排列的許多洞窟,就是雲岡石窟。石窟開鑿在武周山的山崖上,武周山的最高處稱雲岡,故名雲岡石窟,原名靈巖寺,亦稱石佛寺。雲岡石窟爲什麼開鑿在武周山?這與武周山這塊風水寶地密切相關。武周山坐北向南,武周川內山清水秀,能夠說是“藏風得水”的好地方。武周山,又稱武周塞,從北魏的舊都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到達新都平城(大同市)均要經過那裏。武周山位於內外長城之間,是北魏通向北方的咽喉要道,當時人馬商來往頻繁,還駐紮了重要的軍,皇帝經常在那裏議論國家大事。武周山成爲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他們在那裏遙拜北方,祈求神靈保佑江山社稷。因此,北魏皇帝在“神山”開鑿石窟,建立寺院,也在情理之中。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窟,那裏冬暖夏涼,幽靜神祕。古印度佛教興起後,佛教信徒、僧侶將石窟作爲禮佛和修行的場所。正因,依山雕鑿石窟、佛像,比用磚石築建寺院經久耐用。佛教是漢代經著名的絲綢之路開始傳入中國,石窟寺藝術的傳入,大約在3世紀。我國新疆天山南麓的克孜爾千佛洞是最早的石窟,沿絲綢之路東行還有帕孜克里克千佛洞,進入河西走廊是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從甘肅繼續東進則是寧夏須彌山石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等。武周山的地層岩石屬於株羅紀的長石石英砂岩,石質堅硬,結構緊密,有利於石窟和造像的雕鑿。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14
這是一座北魏王朝時所建的一座座佛像,至今依舊存在。下面請跟隨我來看看這古老的歷史文物。
雲岡石窟屹立於山西省大同市,是一處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蹟。據導遊介紹,北魏王朝的皇帝曾在山西一帶遊玩。這位皇帝非常尊崇佛教,他見山西這裏風光秀麗,突發奇想,想在這兒建幾座石頭山,再在石頭山裏雕刻些佛像。於是,他請了一批能工巧匠在大同建造了這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的佛像大大小小數量萬千,讓你數也數不到頭。最壯觀的要數“佛祖洞”了。裏面有一尊盤腿而坐的釋迦摩尼佛祖雕像,高約十七米。佛祖像的頭部鍍了一層金色,散發着道道金光;佛祖的眼睛閃亮閃亮的,雙耳垂肩,面帶微笑。佛祖周圍簇擁着十八羅漢,場面好生壯觀。導遊介紹說,當年日本鬼子佔領了山西,看到這多精美絕倫的雕像,便想竊取。但由於雕像體型較大,又過於沉重,所以只能將雕像頭部鋸斷,盜走頭像。當鬼子看到釋迦摩尼佛祖的頭像時,卻發現這尊頭像約有五米高,而且這尊佛像相當沉重,想搶也搶不下來,所以鬼子只好望而興嘆地走了。
我想爲您介紹的另一尊佛像是文殊菩薩雕像,他高約十六米,站立在石頭上,雙手捧着水晶瓶,面帶笑容地時刻告誡人們要行善積德。
雲岡石窟的佛像和歷史說也說不完,如果您還想瞭解更多的話,那麼,請去雲岡石窟參觀吧。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15
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雲岡石窟。請大家在參觀示意圖前稍事停留,讓我爲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雲岡石窟的概況。雲岡石窟位於塞外古都、煤海之鄉的大同市。
雲岡石窟是約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帝時期開鑿的大型石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現存主要洞窟45個,佛教造像5.1萬多尊。它以建築規模之大,塑像形體之高,保存之完整而聞名天下。它與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洛陽的龍門石窟,並稱爲中國三大石窟。世稱“石窟三聖”。20__年12月1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芬蘭赫爾辛基會議上,將雲岡石窟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石窟開鑿在武周山的山崖上,武周山的最高處稱雲岡,故名雲岡石窟。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南麓的克孜爾千佛洞是最早的石窟。
今天我們參觀的對象主要是第5.6窟和曇曜五窟的18.20窟。大家現在看到的像蜂窩一樣排列的許多洞窟,就是雲岡石窟。中區窟羣的第五窟和第六窟是連爲一體的一組雙窟,也是雲岡石窟種最精彩壯觀,最具代表性的石窟。請大家跟我來,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第五窟,第五窟分爲前後兩室,爲橢圓的穹窿頂馬蹄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尊兩腿雙盤,雙收疊放在腿上的大佛,這種吉祥式坐姿表示着釋迦牟尼佛進入標誌的靜思維修行狀態,是佛的坐,立,行,臥4個莊嚴的身姿之一。它高達17米,爲雲岡石窟中的第一大佛像,說的這麼大,大家可能覺得還不夠形象,具體的說大佛的膝上可容納120人,一隻腳可站12人,這麼大的佛像給人一種端莊,肅穆,慈祥之感覺。窟中的佛像佈局爲三世佛,中央的坐佛爲釋迦牟尼佛,佛像的右側爲未來佛,由於立佛身上的泥裝脫落,我們得以目睹當時石刻技術的精湛。主佛的對面有約1米的8尊佛教造像,襯托着主佛更加高大雄偉,拱門東側菩提樹和樹下二佛對坐的造像,都十分精湛。請大家注意,石窟大佛後面有一條狹長的隧道,你們猜這是做什麼用的?對了,這是佛教信徒們禮拜繞行的誦經道。
好了,請大家跟我來,我們去看因雕刻技術精湛,雕刻內容豐富而被稱爲第一偉窟的第六窟。大家可以回憶第五窟的風格來對比參觀。其窟平面呈回字形,窟正中鑿一方形塔柱。環繞塔柱下層四周和東南西三壁的中心,工匠們精心雕刻33幅表現釋迦牟尼的故事。這是中國現在最早最完整的宗教石刻連環畫珍品,整個洞窟雕飾富麗堂皇,幾乎找不到一點沒有雕刻的空間,真是一座熱鬧擁擠,玲琅滿目的佛國世界。窟中石雕造像有3000多尊,主題以歌頌佛母和表現釋迦牟尼一生的成佛弘教經歷爲主,因而也加佛母洞。也可以說是孝文帝爲其祖母馮氏開鑿的祈福洞。第六窟的總體佈局,造像風格,雕刻手法等,代表了北魏傳統石刻藝術的最高境界。
接下來我們重點參觀曇曜五窟的18.20窟。請大家跟我來。
第18窟的主佛像是一尊披着千佛袈裟的釋迦立佛,之所以稱之爲千佛袈裟,是因爲袈裟上刻有無數的小佛像,屬世界罕見。那麼這尊佛像有什麼內涵呢?請大家仔細觀察。它左手將袈裟扶在胸口,手勢呈懺悔狀,給人深思懺悔之感,其實這尊佛代表太武帝拓拔燾,他曾經滅過佛法,但曇曜考慮到他完成了北魏統一大業,合情合理地設計出此千古獨有的造像,第18窟也是有唯一笑佛的石窟。
來到第20窟前,我們看到的是雲岡石窟外交官和代表作的露天大佛,它是在1000多年前的遼代,發生坍塌後,露天而坐的,關於他有兩種說法,可以說是文成帝的化身,是曇曜爲報答知遇之恩而造。也可以說是完美的佛的化身。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我們本次的雲岡石窟之旅馬上就要結束了,楊導也要和大家說再見了,感謝一路上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天下無不散之宴席”心中縱有萬般不捨,分別卻是必然的,但我相信這次的分離是爲了下次更好的相聚。也許我不是您遇到的最好的導遊,但大家是我遇到的最好的遊客,希望您多提寶貴意見,也請您千萬不要忘了,在河北有一箇導遊小楊,隨時等待着您的到來,最後預祝大家歸途愉快,一路平安!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16
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歡迎來到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號稱“煤都”的山西省大同市以西約16公里處,它是中國最大規模的石窟羣,20xx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爲世界文化遺產。
雲岡石窟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瑰寶,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型石窟羣之一,它開鑿於北魏年間,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據說它是那個時代的能工巧匠們前後用了近30年的時間才完成的。整個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 53個,大小造像51000多箇,石窟中雕刻的內容基本上是佛像和佛教故事。它們中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各種人物形象,如佛、菩薩、弟子和護法等;有風格古樸,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刀法嫺熟的佛傳浮雕;有構圖繁富,優美精緻的裝飾紋樣,真是豐富多彩,琳琅滿目呀!
同學們,由於雲岡石窟的洞窟比較多,一共有53個,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箇最大最有代表性的石窟,你們知道它是哪一窟嗎?讓我告訴你吧,它就是第五窟中最大的佛像三世佛,它中間的坐像高達17米,大佛的雙腿長達15.5米,膝上可容納120人,一隻腳上可站立12人。怎麼樣,夠大的吧!
雲崗石窟處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雲崗石窟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瑰寶,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型石窟羣之一。藝術家們把它比喻成東方的羅馬石雕。有人發現這些石雕作品,融合了中西的藝術,因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雲崗石窟開鑿於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6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前後用了約30年的時間才基本上完成了這個浩大的藝術工程。整個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53個,大小造像51000多箇。石窟雕刻的題材內容,基本上是佛像和佛教故事。
石窟中最大的佛像是第五窟三世佛的中央坐像,高達17米。佛像形態端莊,是中原文化傳統的表現手法;但其臉部形象:額寬、鼻高、眼大而脣薄,卻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徵。
大同市在公元5世紀初,是北魏的都城,當時稱爲平城,至5世紀末遷都洛陽,在近百年間,這裏一直是中國北方封建統治的中心。初期的北魏王朝非常崇信佛教,並奉爲國教。公元446年,太武帝聽信司徒崔浩的建議,焚燬佛寺佛塔,強迫僧人還俗,造成了佛教史上的“太武滅法”。不久太武帝病,疑爲滅法所致,大悔, 殺崔浩。
文成帝繼位後,首先恢復佛法。雲崗石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由當時一位著名和尚奉文成帝之命,役使了數以萬計的勞動人民和雕刻家動工開鑿的。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17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遊客們,請看!前面就是雲崗石窟了,那一排排佛像栩栩如生,看起來像真的一樣,是不是?雲崗石窟建於北魏時期,是“太武滅法”後文成帝下令開鑿的,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它氣勢磅礴,前後三十年才基本完工。請遊客們跟我從這邊走。
雲崗石窟分爲東、中、西三個部分。石窟內的佛龕像蜂窩密佈,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貼在雲崗半山腰。我們現在在石窟的東邊。這裏的石窟多以造塔爲主,大大小小的塔整齊地排列着。所以東部石窟雙稱塔洞。
我們現在處於中部的石窟。中部的每個石窟都分前後兩室。主佛居中,洞壁和洞頂佈滿發浮雕,真是美麗極了。你們看,是不是?
前面就是著名的第五、六窟了,大家快點走呀。
第五窟到了。這個石窟中三世佛的中央坐像是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它高達十七爲,腳上可站十二三個大人也不會擁擠。你們看,它形態端莊,是中原文化傳統的表現手法;但其臉部形象:“額寬、鼻高、眼大而脣薄”,卻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特徵。
這裏是第六窟了。它是雲崗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了。窟中央有連接窟頂的兩層高達十五米的塔柱。每層四面都雕有塑像,周圍雕滿佛、菩薩、飛天的造像。壁上雕刻有釋伽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故事。大家有興趣可以仔細看一看。
現在我們來到了雲崗石窟的西邊。西部石窟以中窟、小窟和補刻的小龕最多,修建的時代比較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後的作品。
今天快樂的時光就要結束了。希望大家記住不李,記住這次雲崗之旅。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18
大家好!我叫季君予,現在就由我來給大家當導遊,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是雲岡石窟,他已經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請大家在遊覽時不要在石頭上亂寫亂畫。
進了大門,我們可以看到在一些大石頭上雕刻的佛像,但因爲時間過得太久,又颳風又下雨,石頭已經開始風化,漸漸的看不清了。
雲岡石窟的佛像是最爲有名的,最小的只有兩公分那麼大,而最大的卻又十七米高,大家很喫驚吧!十七米大約有十四個小旅客那麼高呢!
雲岡石窟有主題突出的佛教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還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生動活潑,琳琅滿目。
你們相信嗎?這裏大大小小的佛像大約有五萬一千餘尊修,見多不容易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風沙漫天,寒冷刺骨的塞外北低,不知有多少工匠損命於此。
快到中午了,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一箇小時,一會大家在這裏集合!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19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塞外古都、煤海之鄉的大同市西約16公里處,從酒店出發需要大約30分鐘的時間。利用這暫短的時間,我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是北魏王朝初期開鑿的大型石窟,時間約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皇帝時期,迄今已有1540年的歷史。它與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洛陽的龍門石窟,並稱爲中國三大石窟。雲岡石窟的開鑿比敦煌石窟晚94年,較龍門石窟早35年的時間。它以建築規模之大、塑像形體之高、保存之完整,而聞名天下。又因對研究中國古代史、佛教史和藝術史有極高的價值,享譽國內外。1961年,國務院將雲岡石窟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3年,法國總統蓬皮杜訪華,指名要求參觀雲岡石窟,9月15日,周恩來總理陪同蓬皮杜總統參觀了雲岡石窟。我們乘坐的汽車已駛入停車場,大家請按順序下車,在雲岡石窟門前集合。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現在看到的像蜂窩一樣排列的許多洞窟,就是雲岡石窟。石窟開鑿在武周山的山崖上,武周山的最高處稱雲岡,故名雲岡石窟,原名靈巖寺,亦稱石佛寺。雲岡石窟爲什麼開鑿在武周山?這與武周山這塊風水寶地密切相關。武周山坐北向南,武周川內山清水秀,可以說是“藏風得水”的好地方。武周山,又稱武周塞,從北魏的舊都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到達新都平城(大同市)均要經過這裏。武周山位於內外長城之間,是北魏通向北方的咽喉要道,當時人馬商隊來往頻繁,還駐紮了重要的軍隊,皇帝經常在這裏議論國家大事。武周山成爲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他們在這裏遙拜北方,祈求神靈保佑江山社稷。因此,北魏皇帝在“神山”開鑿石窟,創建寺院,也在情理之中。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窟,這裏冬暖夏涼,幽靜神祕。古印度佛教興起後,佛教信徒、僧侶將石窟作爲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因爲,依山雕鑿石窟、佛像,比用磚石築建寺院經久耐用。佛教是漢代經著名的絲綢之路開始傳入中國,石窟寺藝術的傳人,大約在3世紀。我國新疆天山南麓的克孜爾千佛洞是最早的石窟,沿絲綢之路東行還有帕孜克里克千佛洞,進入河西走廊是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從甘肅繼續東進則是寧夏須彌山石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等。武周山的地層岩石屬於株羅紀的長石石英砂岩,石質堅硬,結構緊密,有利於石窟和造像的雕鑿。
現在,大家已隨我進入雲岡石窟的山門,我身後的石窟參觀示意圖,大致告訴我們參觀路線。雲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分爲東、中、西三區,東部4窟,中部9窟,西部32窟。此外還有許多小型洞窟。共計1100多龕,大小造像51000多軀。從雲岡石窟西行約3公里,武周川北有吳官蒼石窟。再溯河西行,距雲岡15公里的高山鎮,還有焦山石窟。這麼多洞窟如果要細看的話,也許你一箇星期的時間也看不完,目前開放有40多箇洞窟,仔細觀看需要2天的時間。按傳統參觀路線,如果大家時間充足,先從東部第1窟開始,直到第45窟結束。如果僅參觀2個小時左右,則主要遊覽第5、6窟、五華洞、曇曜五窟。
首先我們從東部的第1、2窟開始參觀。北魏開鑿石窟從公元460年開始,至524年結束,約有70年的開鑿歷史。從洞窟的形制和雕刻藝術,有關專家將雲岡石窟的開鑿年代分爲早、中、晚三個階段。第1、2窟至第13窟大致以雲岡石窟中期爲主,成窟的年代約公元465年至494年之間。由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夕開鑿,人們習慣將這些石窟稱爲“孝文石窟”。大家看到的第1、2窟是一組塔廟式雙窟,開鑿洞窟時在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四面開龕,龕內塑像。第1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層雕釋迎、多寶佛,上層雕釋伽;石窟後壁的主像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未來佛,據佛教經典講,彌勒菩薩將繼釋迎佛後成佛,廣說佛法,教化衆生。據說當彌勒降生人世時,世界將充滿光明幸福,所以古代有些農民起義常常打着彌勒降生的旗號來組織和號召羣衆。釋迎、多寶佛並列,佛經有這樣的傳說,當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時,忽然地下湧出安置多寶佛全身的舍利塔,現於空中。釋迎聽到塔中的聲音,告訴聽經的大衆說,這是過去東方世界寶淨國土的佛,號爲多寶。當釋迦佛開啓塔門,示現多寶佛身時,寶塔內的多寶佛讓出半座給釋迦佛。
於是,釋迦人塔,與多寶同結跏趺坐,宣講經義。第2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上層雕三世佛;石窟的後壁主像是釋迦佛。兩窟的窟門兩側都雕有維摩、文殊對坐問法像。有關維摩、文殊對坐問法是南北朝、隋唐時期流行的題材,敦煌石窟的壁畫就有“維摩詰圖像”。佛經中有“文殊問疾”的故事,據說有一次維摩居士“示現”病相,衆人前去探訪。釋迦牟尼知道後,派以智慧著稱的文殊菩薩帶領弟子前去維摩居住處。在維摩居士的丈室裏,文殊菩薩和能言善辯的維摩展開大乘佛教義的討論,使從者心服口服,也令文殊菩薩十分讚歎。第2窟前有一泉水長年湧出,泉水清涼可口,被稱爲“石窟寒泉”。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面前是雲岡石窟最大的洞窟——第3窟。它被稱爲雲岡石窟之最。洞窟崖面高25米,開窟面寬50米,規模最大。原爲大型塔廟窟設計,開鑿在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因工程浩大,北魏一代未能完工,後室的三尊大像爲初唐時期補雕而成。第3窟的前室分兩層,上層左右兩側各雕一塔,中部鑿方形窯室,主像爲彌勒菩薩,壁面滿雕幹佛。後室的中部塔柱壁面屬北魏時期雕鑿,高約10米左右的3尊大佛,屬唐代作品,分別爲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據專家考證,第3窟是文獻記載的“通樂寺”、“靈巖寺”,當時可居僧人達3000人。
第4窟是塔廟窟,中央雕鑿方形立柱,東壁交腳彌勒像保存比較完整,據考證是雲岡現存紀年最晚的造像,由北魏晚期正光年間(公元520年——524年)開鑿,是第1至第13窟之間僅有的晚期大窟。
現在,大家看到幾座宏偉高聳的樓閣,它們建築在洞窟的前檐,被稱爲窟檐建築。據專家考證,雲岡石窟的大窟前均有窟檐,但多數因戰爭或其它因素毀壞,現僅存的窟檐建築爲清代以後建造。第5、6窟是一組雙窟,窟檐建於清代的順治八年(1651年),這組建築硃紅柱欄、琉璃瓦頂、巍峨挺拔、氣勢非凡,是五間四層的繞廊木構樓閣。第7、8窟同樣是一組雙窟,遼代這裏被稱爲護國大寺,現在的窟檐是1994年由國家撥款重新建造,對保護石窟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5窟分前後兩室,洞窟形狀爲橢圓形的草廬式。後室佛像佈局爲三世佛,中間的釋迦牟尼佛爲結跏趺坐像,高達17米,爲雲岡石窟中的第一大佛像,大佛的雙腿長達15.5米,膝上可容納120人,一隻腳上可站立12人。釋迎佛頭頂藍色的螺髻,面部輪廓清晰,白毫點朱,細眉長目,鼻準方直,雙耳垂肩,身着褒衣搏帶,通肩架裳,給人端莊、肅穆、慈祥之感覺。主佛的右側是未來世彌勒佛,左側爲過去世迦葉佛。主佛的對面是兩層高約1米的8尊佛教造像,襯托着主佛更加高大、雄偉。拱門東側雕鑿着菩提樹和樹下二佛對坐的造像,屬北魏石窟內常見的題材。請大家注意,石窟大佛的後面有一狹長的隧道,你們猜這是做什麼用的嗎?對了,這是佛教信徒們禮拜繞行的誦經道。
第6窟是雲岡石窟中精巧著稱的一窟,稱“第一偉窟”。第6窟平面呈正方形,後室爲中心塔柱,塔高15米,分上下兩層。請大家看,四壁和塔柱的佛像採用近似圓雕的高浮雕,佛像立體感很強。四方塔柱上層的立佛是具有極高水平的樓空雕刻法,這種立佛被稱爲“接引佛”。我們舉目四周環視,發現整個洞窟雕飾富麗堂皇,幾乎找不到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間,佛像、菩薩、羅漢、飛天、供養人和瑞鳥神獸、花卉等等,真是一座熱鬧擁擠、琳琅滿目的佛國世界。第6窟更具有佛教和藝術感染力的是在中心塔柱的塔腰和四壁上的釋迦佛陀本生故事圖,藝術家以淺浮雕和高浮雕結合的手法,用連續排列的形式,運用近40幅的雕刻,表現了釋迦牟尼從誕生前後到降魔成道、初轉_的佛傳故事。請大家隨我的手勢來觀賞這動人的畫面。
(1)迦毗羅衛國是古印度的一箇國家,國王是淨飯王。他和摩耶夫人,年近40歲未曾生育。膝下無子的國王非常寂寞,一天夜裏,摩耶夫人夢見一位菩薩乘白象而來,後來懷了身孕。王紀有喜的消息傳開,各國使臣紛紛前來祝賀。
(2)按當地習俗,婦女應回孃家分娩。公元前454年,摩耶夫人帶衆人回孃家,在途徑毗尼公園時休息。當夫人手攀無憂樹時,太子從夫人右腋下降生,取名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出生,天空出現五彩樣雲。
(3)太子降生時,向東西南北四方各行七步,出現步步生蓮花的場面。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如獅子般怒吼道:“天上地下,惟我獨尊。”
(4)天上九龍口吐聖水爲太子洗澡,這天稱爲“浴佛節”。漢傳佛教將農曆四月初八定爲釋迦的生日。
(5)天人舞樂,大象眉飛色舞,大家迎接淨飯王和太子還宮。
(6)國王請仙人爲太子看相,太子相貌出衆,不同常人。仙人回票國王說:“太子乃大聖人降世,若留家中將繼承王位,若離家則必成佛道”。
(7)國王爲太子建造豪華的三時殿,選來美女讓太子享樂,欲使太子消除學佛之心。大家看太子卻表現深思熟慮和感觸人間煩惱的神情。
(8)太子年滿17歲,國王爲他娶善覺國公主耶輸陀羅爲妻。按照風俗要試力定婚,太子一箭穿七面金鼓。
(9)太子娶妻後,在宮中娛樂。
10)娶妻生子後,太子向父王提出到宮外遊玩要求。
(11)一(14)太子乘車出遊,分別遇到老人、病人、死人。在一位法相莊嚴的僧人引導下,研修解脫人生擺脫苦難之道。
15)太子向父王請求出家修行,遭到父王的拒絕。
(16)太子乘馬離宮,四天神托起太子的坐騎逾越城池而去。經過5年尋訪,6年苦修,太子終於在菩提樹下靜坐思維,7天后悟道成佛。
(17)太子成佛後,被譽爲釋迦牟尼,這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太子本身故事中以“鹿野苑初轉_圖”雕刻精美傳神而著稱,圖中釋迦牟尼正在啓齒講經,佛身邊的諸弟子面帶敬意雙手合十洗耳恭聽,就連佛陀身邊的兩頭小鹿也因聞佛法而面帶微笑。
第6窟在總體佈局、造像風格、雕刻手法等方面,代表了北魏傳統石窟藝術的最高境界,尤其佛像改變了過去的服裝,雕成了褒衣博帶式的佛裝,採用了當時南朝士大夫地主階層的服飾,被稱爲“太和造像”。推測孝文帝完成第6窟開鑿之後,不久便遷都洛陽。大家在第6窟前室上方的門桅上,可以見到幾個牌匾的把釘,這是誰的牌匾?當年清朝的康熙皇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之後,回北京途經雲岡石窟,看到第6窟雕刻的佛像如此精美,於是留下了“莊嚴法相”四個大字。不知何時,牌匾已不知去向。第7、8窟是孝文帝時開鑿的一組雙窟,屬孝文帝初任皇帝時開鑿,細心的朋友會問這樣一箇問題:“爲什麼孝文帝時期開鑿雙窟?”雙窟的開鑿可能與馮太后擅政有關,馮太后是文成帝的皇后,孝文帝即位時任皇太后,一切朝政大權操縱在這位馮太后手中,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馮太后逝世。當時將馮太后和孝文帝並稱爲二聖或二皇,馮太后世奉佛教,開鑿雙窟應與馮太后主持朝政有重大關係。
第7窟的主像是三世佛,造像風化嚴重。後室北壁佛龕分上下兩層,上龕正中爲彌勒佛,兩側是倚坐佛像,下層佛龕爲釋迦多寶對坐講經論法圖。前後室壁面分層分段大面積佈置了本生故事浮雕,以及佛傳故事的佛龕,以釋迦佛降伏火龍的雕刻較爲精美。請大家抬頭觀賞窟頂,在平棋藻井圖案內六格,每格以蓮花爲中心,環繞八身飛天。傳說飛天又名香音神,以能歌善舞著稱,當佛講經說法時,飛天在天空向凡界播灑四瑞花雨。在南壁拱門的上方,並排雕刻兩組相向合掌而跪的6位供養天人的造像,被專家稱爲“雲岡六美人”,這是雲岡石窟中最先出現的供養人形象。
從第7窟走到相連的第8窟,發現兩窟的主要造像、造像組合及其紋飾風格均基本相近。值得注意的是供養天人行列上方雕出了仿木構屋檐,這是中國傳統瓦頂建築式樣,說明孝文帝初期佛教開始融人中國傳統文化。第8窟門拱東西兩側的雕像,是雲岡石雕中罕見的藝術品,西側是三頭六臂的塢摩羅天乘孔雀的造像,東側爲三頭八臂的摩醯首羅天騎牛的造像。兩組造像中,以鳩摩羅天像著名,被認爲是東西方藝術最巧妙的組合。塢摩羅天又稱塢摩羅什,音譯是“童壽”,他是後秦時代的高僧,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譯家,譯出了《妙法蓮花經》、《阿彌陀經》、《金剛經》等佛教經典,人們將他尊爲佛教護法之神。鳩摩羅天雕像給人智慧(三頭)、力量(六臂)、安詳(面善)、吉祥(手託吉祥鳥)的感覺。他乘坐的孔雀,是名爲“那羅延夫”的神鳥,口銜玉珠,爪趾雄健,尾巴捲起長長的羽毛。第8窟的造像給人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但又因四壁雕刻被嚴重風化而讓人痛惜。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請隨我參觀雲岡中部的“五華洞”。第9窟至第13窟,在清代晚期被施以彩繪,彩繪後的五個洞窟異常華麗,五彩斑斕,被人稱爲“五華洞”。“五華洞”分爲兩組,分別爲第9、10窟和第11、12、13窟。
第9、10窟是一組雙窟,開鑿時代略晚於7、8窟,爲馮太后的閹官王遇負責設計監造,兩窟初建於公元484年。第9、10窟的前室雕鑿四根八角柱,每窟洞開三門,頗具漢魏以來中國建築’“金楹(金柱)齊列,玉局(柱礎)承跋”的遺風。大家看到的前室側壁屋形龕、後室窟門上方屋形檐等雕刻,都是仿漢民族木結構的建築形式。
第9窟後室主佛釋迦像,面相方圓,右袒式的服裝。西北壁下層雕鑿附有榜題的分欄長卷式畫面,是太子本生故事圖,手法簡樸。後室兩側雕護法像,顯示出高超的石窟寺藝術魅力。
第10窟的主像是彌勒菩薩,壁畫布置有釋迦多寶並坐像。後室門楣雕飾非常精細,門楣上方的須彌山層巒疊嶂,山間二龍交首盤環,山腰間有參天的林木和奔跑的動物,山體左右雕有阿修羅天和塢摩羅天護法神。這組雕塑動靜結合,虛實相問,對稱均衡,別具匠心。
第9、10窟的頂部均雕有飛天造像。大家看那凌空飛舞的是歌舞神緊那羅,飾欄干圓拱龕中的伎樂神乾闥婆爲她伴奏,把人們帶入歌舞昇平的天堂世界。飛天造像羣的仙人,或吸腿跳,或倒踢,或掖腿,或雙飛燕,其舞姿優美,可與敦煌的飛天造像相媲美。
第11、12、13窟是一箇組合的整體形式,以第12窟爲中心。第12窟是鑿前後室的洞窟,前室外壁上方鑿屋檐,下方雕列柱。洞開三門。後室南壁中央上鑿明窗,下開窟門。兩側的11、13窟則於窟門上方各開明窗,與12窟形成左右對稱的立面佈局。
第11窟爲塔廟窟,塔柱下層皆以立佛雕像出現,上層南面爲彌勒菩薩,其他三面爲倚坐佛像。窟東壁有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邑義信士女等造95驅石廟形象銘,西壁有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銘龕和七佛立像。第11窟的題記是雲岡石窟研究的重要資料,太和七年是現存最早的題記。
第12窟爲佛殿窟,主像下龕爲釋迦多寶,上龕是彌勒菩薩。前室雕交腳坐佛像。第12窟是雲岡石窟中著名的音樂窟,也叫佛籟洞。後室的雕像分上下兩層,佈局莊嚴肅穆。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20
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歡迎來到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號稱“煤都”的山西省大同市以西約16公里處,它是中國最大規模的石窟羣,201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爲世界文化遺產。
雲岡石窟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瑰寶,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型石窟羣之一,它開鑿於北魏年間,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整個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 53個,大小造像51000多箇。它們中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各種人物形象,如佛、菩薩、等;有風格古樸,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刀法嫺熟的佛傳浮雕;有構圖繁富,優美精緻的裝飾紋樣,真是豐富多彩,琳琅滿目呀!
同學們,由於雲岡石窟的洞窟比較多,一共有 53個,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箇最大最有代表性的石窟,你們知道它是哪一窟嗎?讓我告訴你吧,它就是第五窟中最大的佛像三世佛,它中間的坐像高達17米,大佛的雙腿長達15.5米,膝上可容納120人,一隻腳上可站立12人。怎麼樣,夠大的吧!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21
雲岡石窟開鑿於距今1500多年的北魏王朝,現存主要洞窟45個,佛教造像51000多尊,根據武周山勢的自然起伏,雲岡石窟又自然的分成東區、中區和西區三部分。其中第1――4窟爲東區,5――13窟爲中區,14――45窟爲西區。下面我們就先從中區的第5區開始參觀吧。
第5、6窟是一組雙窟,是雲岡石窟中最精彩壯觀、最具代表性的石窟。第5窟爲橢圓形的穹窿頂馬蹄形,分前、後兩室,進入高大的後室,首先引入眼簾的是這尊兩腿雙盤、雙手疊放腿上的大佛。這種“吉祥式”坐姿的全結跏趺坐禪定印象,表示着釋迦摩尼佛已進入標準的“靜思維”修行狀態,是佛的坐、立、行、臥“四威儀”,即四個莊嚴地身姿之一。大佛高17米,是雲岡石窟第一大佛。專家們認爲這尊大佛是北魏孝文帝爲他的父親獻文帝鑿造的佛陀象徵。那麼上述歷史在此窟是否有所體現呢?請各位細看,大佛頭頂爲藍色螺髻,面龐方圓,細眼長眉,鼻樑高直,脣含笑意,兩耳垂肩,在端莊、慈祥的神情中透露出神聖、超凡和自信的風貌。尤其是這尊佛像身穿雙領下垂,內衣束結,寬大柔軟而下垂的袈裟,衣紋流暢,給人一種絲的質感。大佛的右側是未來世彌勒佛,左側爲過去式燃燈佛。大佛的後面有一箇很寬敞的甬道,那是供佛教信徒們禮佛繞行的誦經道。
第6窟是雲岡石窟中以精巧著稱的一窟,稱“第一偉窟”。窟平面呈回字形,窟正中鑿一方形塔柱。在巨大的中心塔柱和整個洞窟的四壁上,雕滿了佛像、菩薩、羅漢、飛天、供養人、瑞鳥、神獸、花卉,形成了一種熱鬧擁擠,美妙神奇的佛國氛圍,主題以歌頌佛母和表現釋迦摩尼一生的成佛弘教經歷爲主,因而也叫“佛母洞”。請大家隨我的手勢來觀賞面前這幅關於“右腋誕生”的畫面:古印度有一箇小國叫“迦毗羅衛國”,國王叫“淨飯王”,王后叫“摩耶”,他們到了40歲的時候還沒有孩子,非常焦急。有一天,摩耶夫人夢見一位菩薩乘白象而來,後來懷了身孕。按當地習俗,婦女應回孃家分娩。摩耶夫人在快臨產時,在妹妹和僕人的陪侍下回家。半路上,他們到藍毗尼花園休息,剛到一顆菩提樹下,夫人預感快要生產了。於是,一手抓住樹枝,一手在妹妹的攙扶下,從右腋生出了孩子,這就是“喬達摩悉達多”,成佛後被尊爲釋迦族聖人的“釋迦摩尼”。
下面我們要參觀的是被譽爲雲岡石窟外交官和代表作的第20窟――露天大佛。這尊高達13.7米的結跏趺坐佛像,面容豐滿端莊,雙肩寬厚平直,身披右袒袈裟,呈大日如來吉祥坐禪定印象,是釋迦摩尼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一種沉靜思考狀態。這尊大佛便是北魏文成帝拓拔睿的象徵。他恢復佛法,開鑿雲岡石窟,大佛的嘴角微笑神態,表現出佛教徒對他的敬意。距離產生美,角度顯神韻。在這尊露天大佛面前,以不同的距離和角度觀賞,都會產生各種變化着的美及其神韻。
現在給大家20分鐘時間在露天大佛前拍照留念,願大佛炯炯有神的雙眸,略帶微笑的嘴角,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回憶,帶來美好的福音。好,20分鐘後我們在這裏集合,謝謝大家合作!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22
大家好!我叫,此刻就由我來給大家當導遊,這天我們將要遊覽的是雲岡石窟,他已經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請大家在遊覽時不要在石頭上亂寫亂畫。
進了大門,我們能夠看到在一些大石頭上雕刻的佛像,但因爲時光過得太久,又颳風又下雨,石頭已經開始風化,漸漸的看不清了。
雲岡石窟的佛像是最爲有名的,最小的只有兩公分那麼大,而最大的卻又十七米高,大家很喫驚吧!十七米大約有十四個小朋友那麼高呢!
雲岡石窟有主題突出的佛教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還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生動活潑,琳琅滿目。
你們相信嗎?那裏大大小小的佛像大約有五萬一千餘尊修,見多不容易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風沙漫天,寒冷刺骨的塞外北低,不知有多少工匠損命於此。
快到中午了,大家能夠自由活動一箇小時,一會大家在那裏集合!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23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武州川的北岸。因其高處名雲岡,故取名雲岡石窟。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000米,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羣之一(另兩個是龍門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好象佈滿蜂洞的超級蜂巢,非常壯觀。歲月風蝕造成的斑駁使它更顯得蒼古。它就像一座巨型的古建築物,那裏面無數的佛正透過門窗似的洞窟在窺視人間。1961年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石窟所保存的紀年銘刻和藝術風格上看,這處宏偉的藝術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遺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雲岡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齊鑿的。北魏經歷了“太武滅佛”、“文成復法”。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雲岡石窟開始大規模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建成,前後計60多年。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箇著名的和尚曇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開鑿石窟五所,即現存雲岡第16窟至20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參加開鑿人數,多達4萬餘人。當時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的佛教徒,也參與了這一舉世聞名的偉大藝術創作。現存洞窟53個,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僅幾釐米。雲岡石窟以氣勢宏偉,內容豐富,雕刻精細著稱於世。古代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這樣描述它:“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這是當時石窟盛景的真實寫照。
石窟有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的佛傳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還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生動活潑,琳琅滿目。其雕刻藝術繼承並發展了秦漢雕刻藝術傳統,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藝術的精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它在吸收和借鑑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同時,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後來隋唐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國與亞洲國家友好往來、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今天,它已成爲中外遊人傾慕和嚮往的旅遊勝地雲岡石窟(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三大石窟羣之一,也是世界聞明的藝術寶庫。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24
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計1100多箇小龕,大小造像 51000餘尊,它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窟羣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岡石窟雕刻在我國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氣魄雄偉、內容豐富多彩見稱。最小的佛像 2公分。最大的高達17米,多爲神態各異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的佛傳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還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生動活潑,琳琅滿目。其雕刻藝術繼承並發展了秦漢雕刻藝術傳統,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藝術的精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對後來隋唐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國與亞洲國家友好往來、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雲岡第五、六窟在雲岡石窟羣中部,爲孝文帝遷洛前約465494年開鑿的一組雙窟。廟前有清順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間四層木樓閣,硃紅柱欄,琉璃瓦頂,頗爲壯觀。第五窟開作橢圓形草廬形式,分前後室。後室北壁本尊爲釋迦牟尼坐像,高17米,爲雲岡最大的佛像,外部經唐代泥塑重裝。窟內滿雕佛龕造像。窟西側刻有兩佛對坐在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第 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箇連接窟頂的二層方形塔往,高約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層出檐小塔,馱於象背上。窟四壁滿雕佛、菩薩、羅漢、飛天等造像。窟頂有三十三諸天及各種騎乘,令人目不暇接。環繞塔柱四面和東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內容連貫,構圖精巧。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內容豐富,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藝術彙集的大檢閱。
雲岡第七、八窟位於雲岡石窟的中部,爲一組雙窟,是雲岡石窟第二期開鑿較早的石窟。七窟前現存的木構建築,是清順治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爲長方形,窟內佈局上下分層,左右分段。七窟後室北壁上層天幕龕的中央,雕一交腳彌勒菩薩像,坐於獅子座上,左右備一倚坐佛像,邊爲二脅侍菩薩。內容仍爲三世佛,且出現了造像組合。下龕爲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壁與窟頂相接處雕一排伎樂人像,各執樂器演奏。東西兩壁對稱開鑿,壁與頂部相接處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層雕有八個不同的佛龕。南壁鑿有一門一窗,左右兩側各雕四個佛龕。門窗間有六個供養人和伎樂天人像。明窗內雕菩薩和禪定比丘。內拱內雕力上、護法天王和飛天。頂部分格雕平棋,中爲團蓮,周雕飛天,把整個窟頂裝飾得花團錦簇。第七、八窟與前期窟羣比,在形制、內容、造像構成、題材等方面出現了諸多變化,從中折射出北魏社會變革的洪流。
第16窟本尊釋迦立像高13.5米,而相清秀,英俊瀟灑。第17窟正中爲菩薩裝的交腳彌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雲岡西部窟羣包括雲岡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編號的小窟小龕。大多屬於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以後的作品。其特點是不成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爲補刻的小龕多。造像多爲瘦骨清相,衣紋下部褶紋重疊,神態文雅秀麗,藻井中飛天飄逸灑脫,具有濃厚的漢化風格,與龍門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樂神浮雕,是研究北魏雜伎的形象資料。
第39窟中心五層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間,六柱,柱頭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層間闊高度皆小於下層,穩重雋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資料。第40窟整體佈局巧妙地運用裝飾藝術,使洞窟格式、構圖既有規律,又有變化,提高了石窟藝術的格調。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25
歡迎來到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至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號稱“煤都”的山西省大同市以西約16公里處,它是中國最大規模的石窟羣,20__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爲世界文化遺產。
雲岡石窟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瑰寶,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型石窟羣之一,它開鑿於北魏年間,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據說它是那個時代的能工巧匠們前後用了近30年的時間才完成的。
整個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53個,大小造像51000多箇,石窟中雕刻的內容基本上是佛像和佛教故事。它們中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各種人物形象,如佛、菩薩、弟子和護法等。有風格古樸,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刀法嫺熟的佛傳浮雕。有構圖繁富,優美精緻的裝飾紋樣,真是豐富多彩,琳琅滿目呀!
同學們,由於雲岡石窟的洞窟比較多,一共有53個,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箇最大最有代表性的石窟,你們知道它是哪一窟嗎?讓我告訴你吧,它就是第五窟中最大的佛像三世佛,它中間的坐像高達17米,大佛的雙腿長達15.5米,膝上可容納120人,一隻腳上可站立12人。怎麼樣,夠大的吧!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26
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歡迎來到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號稱“煤都”的山西省大同市以西約16公里處,它是最大規模的石窟羣,20xx年被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爲世界文化遺產。
雲岡石窟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瑰寶,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型石窟羣之一,它開鑿於北魏年間,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據說它是那個時代的能工巧匠們前後用了近30年的時光才完成的。整個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53個,大小造像51000多箇,石窟中雕刻的資料基本上是佛像和佛教故事。它們中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各種人物形象,如佛、菩薩等;有風格古樸,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刀法嫺熟的佛傳浮雕;有構圖繁富,優美精緻的裝飾紋樣,真是豐富多彩,琳琅滿目呀!
同學們,由於雲岡石窟的洞窟比較多,一共有53個,下方我就介紹一箇最大最有代表性的石窟,你們明白它是哪一窟嗎?讓我告訴你吧,它就是第五窟中最大的佛像三世佛,它中間的坐像高達17米,大佛的雙腿長達15.5米,膝上可容納120人,一隻腳上可站立12人。怎樣樣,夠大的吧!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27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大同市。我姓李,叫我李導遊就可以了。下面我將帶領大家到中國的四大石窟之一—— 雲岡石窟去旅遊。
遊客們,請看,前面就是雲岡石窟了,請大家跟我從這邊走。
雲岡石窟分爲東中西三個部分。我們現在位於中部的石窟。主佛居中,洞壁和洞頂佈滿浮雕,真是美麗極了。你們看,是不是?
前面就是著名的五、六窟了。大家快走呀。
第五窟到了。這個石窟的中央坐像是最大的石佛。它高達十七米,腳上站十二三個大人也不會擁擠。請大家注意,石窟大佛的後面是一條狹長的隧道,你們猜這是做什麼的?對了,這是佛教信徒們禮拜繞行的誦經道。
第6窟是雲岡石窟中以精巧著稱的一窟,稱“第一偉窟”。請大家看,四壁和塔柱的佛像採用近似圓雕的高浮雕,佛像的立體感很強。我們舉目四周環視,發現整個洞窟的空間、佛像、羅漢和瑞鳥神獸、花卉等等……請大家隨我一起來欣賞這美麗動人的畫面……好了,請大家自由在石窟裏觀賞,1小時後來這裏集合。
當黃昏的鐮刀收穫了最後一縷陽光,請大家在露天大佛下拍照,願大佛給各位留下深刻的回憶,帶來美好的福音。謝謝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28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大家等一下到了雲岡石窟——也就是今天的目的地的時候,可以盡情地喫喝玩樂。哦,差點忘了,大家叫我周導就好了。到了目的地之後要注意:一、不要亂扔垃圾。二、不要亂塗亂畫刻字啊!
這裏就是今天的觀光目的地——雲岡石窟了。大家看,一箇小的石窟有9米高,就像四個半的籃球架那麼高。大的石窟有15米高,大約有5層樓那麼高。石窟裏面一進去(有些可以進)就可以看見一縷縷陽光從一箇看似坍落的大洞外射進來,給整個石窟添得幾分神祕感。牆上的壁畫經過風雨的洗禮,已經破爛不堪。但大家看,從一些保存比較完好的壁畫上來看,可以看出古代的人們對神以及佛之類的信仰。
出了石窟以後大家就可以看見一箇類似如來的佛祖形石像,可不要小看了它。古時候有多少人能雕刻出大又精緻的石像呢?一箇石像就有三個足球場那麼大了……
好了,現在,親愛的遊客們,你們可以去自由活動了。記住,我叫周導,但願下次我還能做你們的導遊,祝旅途愉快!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29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大同市。大同位於太原盆地北端,是國家級歷史名城。而今天我們要去的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千米的武周山南麓,至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
在導遊過程中,大家可以隨時提問,我一定會爲您解答。我姓李,叫我李導遊就可以了。下面我將帶領大家到中國的四大石窟之一—— 雲岡石窟去旅遊。
遊客們,請看,前面就是雲岡石窟了,請大家跟我從這邊走。
雲岡石窟分爲東中西三個部分。我們現在位於中部的石窟。主佛居中,洞壁和洞頂佈滿浮雕,真是美麗極了。你們看,是不是?
前面就是著名的五、六窟了。大家快走呀。
第五窟到了。這個石窟的中央坐像是最大的石佛。它高達十七米,腳上站十二三個大人也不會擁擠。請大家注意,石窟大佛的後面是一條狹長的隧道,你們猜這是做什麼的?對了,這是佛教信徒們禮拜繞行的誦經道。
第6窟是雲岡石窟中以精巧著稱的一窟,稱“第一偉窟”。請大家看,四壁和塔柱的佛像採用近似圓雕的高浮雕,佛像的立體感很強。我們舉目四周環視,發現整個洞窟的空間、佛像、羅漢和瑞鳥神獸、花卉等等……請大家隨我一起來欣賞這美麗動人的畫面……好了,請大家自由在石窟裏觀賞,1小時後來這裏集合。
當黃昏的鐮刀收穫了最後一縷陽光,請大家在露天大佛下拍照,願大佛給各位留下深刻的回憶,帶來美好的福音。謝謝!青島棧橋導遊詞遼寧鳳凰山導遊詞宜昌市情導遊詞
關於雲岡石窟的作文 篇30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我姓朱,是這次旅行的導遊。我將帶領大家去中國的四大石窟之一——雲岡石窟去參觀。
遊客們請看!前面就是雲岡石窟了,那一排排佛像栩栩如生,看起來像真的一樣,是不是?
請遊客們跟我從這邊走。前面就是著名的第五、六窟了,大家快點走呀。
第五窟到了。這個石窟中三世佛的中央坐像是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它高達十七米,腳上可站十二三個大人也不會擁擠。你們看,它形態端莊,是中原文化傳統的表現手法;但其臉部形象:“額寬、鼻高、眼大而脣薄”,卻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特徵。
這裏是第六窟了。它是雲岡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了。窟中央有連接窟頂的兩層高達十五米的塔柱。每層四面都雕有塑像,周圍雕滿佛、菩薩、飛天的造像。壁上雕刻有釋伽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故事。大家有興趣可以仔細看一看。
……
今天快樂的時光就要結束了。希望大家記住這次雲岡之旅。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