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公園導遊詞怎麼寫(通用3篇)

晉祠公園導遊詞怎麼寫 篇1

  晉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祠原爲紀念晉國開國君主唐叔虞而建。創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關於唐叔虞祠(即晉祠)的記載,可見當時已經頗爲出名了。

  晉祠現已稱爲一箇有着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的遊覽勝地。晉祠的文物古蹟很多,比較著名的有:

  聖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聖母殿十晉祠的主體,也是現在晉祠的最古老的建築(始建於北宋),殿高19米,面寬7間,進深6間,殿的四周有圍廊。建築學家們認爲這個殿是宋代建築的代表作。

  晉祠的參天古樹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齊年柏”,相傳爲西周時所植,由於年代久遠,樹身已向南傾斜約40度,但仍充滿了生機。隋槐在祠內的關帝廟內,老枝縱橫,盤根錯節。

  難老泉,素有“晉陽第一泉”之譽,與侍女像、齊年柏並稱“晉祠三絕”。因它晶瑩澄澈,暢流不斷,人們便以“難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着附近數萬畝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詩人都曾寫過讚美難老泉的詩。

  晉祠一組祠祀建築可謂把祭祀功能發揮到了極至,過會仙橋西行,爲古蓮花臺,臺爲方形,四隅各鑄一鐵人護祠、鎮水,以壯威儀。穿對越坊便是獻殿、魚沼飛樑、聖母殿組成的核心羣體。

  獻殿、殿身三間,歇山頂、四周無牆,當心間前後闢門,其餘各間,在堅厚的檻牆上安叉子,形如一座涼亭,靈巧而豪放。敬神時,燃一炷香,那五穀之氣,便會使人置身於雲霧漫漫,青煙繚繞的神祕氯圍之中,從而使人的心靈不由自主地產生某種微妙的變化,上達於天,天人妙合。

  魚沼飛樑在聖母殿與獻殿之間,古人圓者爲池,方者爲沼,沼中多魚,故曰:“魚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橋,“架虛爲橋,若飛也。”故曰:“飛樑”。東西橋面寬闊,爲通往聖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橋面,下斜如鳥之兩翼,翩翩欲飛;邊綴勾欄,憑欄賞景,益增詩情畫意。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說:“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一孤例,洵爲可貴。”進而考其功能更似一四通之祭壇。雩祀是民間的大事,故春旱求雨,必先擇吉日,即壬辰一類屬水的日子,然後在城東築八尺見方的四通之壇,獻生魚八條,玄酒、脯肉一類以祭。在甲、乙日做一條八丈長的大青龍,置放中央,做七條四丈長的小青龍,面向東方,相隔八尺陳列車員。令兒童八人、田嗇夫八人齋戒三日,青衣立於龍旁。儀式開始,鼓樂喧天,兒童與田嗇瘋狂起舞,然後由一近迷狂狀態的伶牙俐齒的巫祝,口唸祭詞,手舞足啃以請雨……不管形式如何變化,蒼龍始終是我們民族文化一箇至今不衰的母題。從“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的卦辭到靈星祭雩祭,從默默無聲的神祕卦象到震耳欲聾的祭禮鼓聲,哪個不圍繞這個母題?這母題具有神奇的生命力,它沒有終止於漢代的祭祀,反而在民間穩固地生要發芽、開花結果,演成至今不衰的民俗文化形式、龍舞龍燈、龍戲珠……在當年雩祭的青龍舞,早已種下龍舞龍燈與大型龍舞的原型因子;那手舞足蹈的僮子就是後來的手執波珠的領舞者,那強悍的男嗇夫就是後來的舞龍人……

晉祠公園導遊詞怎麼寫 篇2

  晉祠始建於北魏,爲紀念週武王次子叔虞而建。這裏殿宇、亭臺、樓閣、橋樹相互襯托,山環水繞,文物薈萃,古木參天,是一處風景非常美麗的古建園林,被譽爲山西的“小江南”,是一處國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園林,馳名中外。尤其是聖母殿、侍女像、魚沼飛樑、難老泉等景點是晉祠風景區的精華。祠內的周柏、難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譽爲“晉祠三絕”,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晉祠爲國家重點文物愛護單位,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燦爛明珠。

  晉祠旅遊景區距太原市較近,氣候條件與市區接近,加上依水傍山,風景美麗,是遊客避暑、觀光地。太原市通往晉祠的8路無人售票公共汽車、8路小公共汽車,晝夜持續時間長(早6:00——晚23:00),行車間隔時間短(15——20分鐘),乘車環境舒適。晉祠風景區食宿便利,飯店、旅館坐落四周,數十家飯店、餐館、酒家,均具有上乘的’服務和可口的飯菜,且具有本地特色。尤其是“晉祠大米”以其明晶透亮、味道純香而飲譽天下。緊靠景區的晉祠鎮政府近幾年下功夫抓了以旅遊業爲龍頭的公用設施及三業(服務、餐飲、消遣)建設,面貌大爲改觀,尤其是景區的住宿條件、通信業務、醫療保障、消遣場所、購物環境越來越受到中外遊人的青睞。

晉祠公園導遊詞怎麼寫 篇3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歡迎您參與本次旅遊活動。盼望通過我的講解陪伴您這次美妙時間。

  人云:“不到晉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說:“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參觀晉祠,如同外國友人到北京未去巡遊紫禁城那樣圓滿。”所以到了太原肯定要去晉祠看看。晉祠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爲一體的唯一而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心。

  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爲古代晉王祠,始建於北魏,是後人爲紀念週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愛護單位之一。姬虞封於唐,稱唐叔虞。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爲晉。因此,後人習稱晉祠。北魏以後,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

  晉祠是具幾十座古建築的中國古典園林巡遊勝地。環境幽雅舒適,風景美麗秀麗,素以宏偉的.建築羣、超羣的塑像藝術著名於世。遊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臺起,經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樑到聖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建築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嶽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臺閣、讀書臺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築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臺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聖禪寺,相傳原爲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於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爲七級八角形,高30餘米,每層四周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爲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進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後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呈現出一派興盛景象。叔虞死後,後人爲紀念他,在其封地之內選擇了這片

  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爲“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爲“晉王祠”,簡稱“晉祠”。

  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南北朝時,文宣帝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將晉陽定爲別都,於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大起樓觀,穿築池塘”。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20年),在祠區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並序》,並又一次進行擴建。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在晉祠大興土木,修繕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宋仁宗趙禎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爲汾東王,併爲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聖母殿。

  自從北宋天聖年間修建了聖母殿和魚沼飛樑後,祠區建築佈局更大爲改觀。此後,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這樣,以聖母殿爲主體的中軸線建築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於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邊,退處於次要的位置了。

  晉祠最聞名的建築爲聖母殿,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聖母傳爲姬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緻彩塑侍女像43尊(含後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重,雍容華貴,鳳冠霞披,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討論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寶貴資料。

  魚沼飛樑,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位於聖母殿前,外形高雅大方,造型獨特,是國內現存古橋樑中僅有的一例。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本站原創發佈。 任何個人或組織,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時,禁止複製、盜用、採集、發佈本站內容到任何網站、書籍等各類媒體平臺。 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繫我們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