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皇城相府的導遊詞範文(通用6篇)
山西皇城相府的導遊詞範文 篇1
山西省陽城縣的皇城村(午亭山村),是太行山麓的一座城堡式村落。皇城,枕山臨水,依山而築,城牆雄偉,雉堞林立,官宅民居,鱗次櫛比,樸實典型,錯落有致,是一組別具特色的古代建築羣。明清兩代,皇城科甲鼎盛,人才輩出,述作繁盛,冠蓋如林。祖居這裏的陳氏家族更是明、清時期享有盛譽的文化巨族,從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20xx年–1760年)間的260年中,共出現了41位貢生,19位舉人,並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詞林"之美譽。在此期間,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個中國爲官,足跡遍及14個省、市,且多政績顯赫,百姓稱頌,致仕去官時民爲立祠。在陳氏家族鼎盛期的康熙年間,居官者達16人之多,出現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父子同編一典《康熙字典》的盛況,堪稱北方第一文化巨族。 在皇城,無論是踽踽而行,還是駐足瞻觀,那濃郁的歷史氣息無時無處不浸入心脾。清代初葉,就在這一方厚土上,產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化家、理學家、詩人陳廷敬。在陳廷敬的故居,留下了總面積近4萬平方米的建築羣,當地人稱之爲"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是一處官僚巨宅,巨宅中走出來的最爲出類拔萃的人物當數清代康熙年間官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的陳廷敬。陳廷敬既是康熙皇帝的老師,又是當朝宰相,是康熙的近臣、重臣。陳廷敬20歲走出這古城堡,中進土、入翰林,一生升遷28次,參與國家政要軍機40餘年,成爲康熙皇帝的股肱之臣,爲清王朝的發展,康熙盛世的形成,尤其是爲康熙皇帝文治武功的施展起到了重要的輔佐作用,立下了顯赫的功勳。陳廷敬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同時還是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理學家。他長期擔任康熙皇帝的經筵講官,同時主持編篡了《康熙字典》、《佩文韻府》、《明史》、《大清一統志》等重要的 文化典籍,這位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的研究成果,極大地豐富了清史研究的學術成就,拓寬了清史研究的學術領域,爲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陳氏家族是當地旺族,家境殷實,教育得當,因而人才輩出。皇城村陳氏家族中,從明代中葉至清代嘉慶年間,九人中進土,六人入翰林,有作品傳世的詩人達33人之多,成爲清代北方聲名顯赫的文化大家族。
《康熙字典》是康熙皇帝在中國文化上的一大貢獻,而實際主持《康熙字典》編纂的,卻是陳廷敬與張玉書,由於張玉書在康熙下令編纂《康熙字典》的第二年去世,《康熙字典》的主編之責實際留在了陳廷敬一人身上。
公元1720xx年6月,也即康熙四十九年,陳廷敬受命與文華殿大學士張玉書共同負責主持編纂《康熙字典》。當時的陳廷敬已經72歲高齡,既是內閣宰相,又是當朝老臣,他在接受《康熙字典》的編修工作後,力辭官職獲准,康熙命他以原官致仕,留京,專事《康熙字典》編纂。就在這時,文華殿大學士張玉書突患重病,臥牀不起,《康熙字典》的編修,全部落在陳廷敬一人身上。
《康熙字典》,是中國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字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全書42卷,字數達47035個,比明代《字彙》多13000多字,是中國當時的字書之最。 《康熙字典》是一部宏篇鉅著,它對中國古代漢文字的研究與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民間流傳甚廣,影響很大。這部字典取材豐富,文化內涵頗爲深、廣,具有辭典的作用,可稱爲大而全。它可以查找到清康熙以前所有字書所失收的字,成爲一部經典 傳世之作。
陳廷敬在編纂《康熙字典》的過程中,精選了30多人的編纂班子,日以繼夜,嘔心瀝血,就在字典初具規模時,陳廷敬於公元1720xx年4月逝於任上。他未能看到《康熙字典》的成書,也未能參與成書時康熙皇帝舉辦的大型慶典,但他的精神與貢獻卻留在了《康熙字典》中。在編纂過程中,康熙皇帝曾巡視書局,看到白髮老人陳廷敬伏案躬耕的情景,頗爲感動,當即潑墨揮毫,奮筆疾書,爲陳廷敬寫下了“午亭山村”的匾額和“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的楹聯,對陳廷敬的一生給予了高度評價。康熙還動情地說:“朕特書此匾與卿,自此不再與人寫字矣”。
經過六年的努力,這部大型字書問世,康熙對這部宇書以“善兼具美”予以評價,同時以自己的年號爲這部工具書命
名《康熙字典》。於是,《康熙字典》成爲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字書。
“官文化”的集中展示
皇城相府總面積達6萬多平方米,這組規模龐大的古城堡式建築羣是明清建築文化精品。
皇城相府背倚青山,俯視河川,依山隨勢建成了層樓疊院。院內,御書樓立於最前端,樓上陳列康熙爲陳廷敬題匾“午亭山村”四個大字,同時還有康熙爲陳廷敬題詞:“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相府正門,有高大巍峨的城堡式門樓,上方書有“中道莊”三個大字。中道莊,爲皇城相府的舊稱,習慣指皇城相府的外城。外城於康熙四十二年修建,主要建築有外城城牆,家宰第、點翰堂、小姐院、翰林院、書院、花園及功德牌坊等,是一組規模宏大的清代城堡式官居建築羣。這組建築羣落風格別緻,空間佈局合理,充分體現官居特色,同時又與地 方建築風韻相吻合,體現着傳統的封建禮制文化,又體現着清代官居建築文化,同時還折射出封建建築文化,幾種建築文化融爲一體,形成了皇城相府的建築文化理念。
功德牌坊是進入皇城相府後最爲醒目的牌坊。入院第一座牌坊是一座大牌坊,四柱三樓,通體石雕而成,基周瑞獸相擁,坊額雕龍刻鳳,氣勢恢宏、壯觀,正面上方刻有“冢宰總憲”四個大字,對陳氏家族官文化加以概括。“冢宰”是宰相的別稱,“總憲”爲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別稱。陳廷敬先後在朝擔任四部的尚書,後入閣拜相,成爲一代名臣。牌坊兩側刻有“一門銜澤”、“五世承恩”八個大字,告訴人們陳氏一門五代都受到了皇恩,再下邊爲陳廷敬兄弟、子侄們的官職名稱。
再往裏進,爲小牌坊,仍是通體石雕,兩柱一樓,上載從明代嘉靖到清代順治年間陳廷敬父輩所授官職,這同樣成爲陳氏一門榮耀的標誌。
這兩座牌坊,明顯地成爲封建社會“官文化”的重要標誌物。一進門就向人們展示出陳氏家族的仕途榮耀,輝煌歷史
。尤其是陳廷敬,一生升遷28次,步步登高,仕途的坎坷在他身上幾乎看不到,如此順利,如此青雲直上,成爲人們難解的一箇謎。而展示“官文化”的也並非牌坊一處,還有陳氏宗祠祠堂內的家族世系圖譜,更準確無誤地告訴遊人陳氏旺族的不同凡響,也是一處“官文化”的陳列。
相府大院,是陳廷敬的宅第,名爲“大學士第”,爲皇城外城的主體建築,這是一處座北向南的一進四院。相府大門後有“冢宰第”雕刻,有“大學士第”匾額,還有八字影壁。正北大堂是相府大院的主要建築,門上懸有康熙皇帝御筆手
書“點翰堂”匾額。整個房舍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雙層出檐樓房。大院內,斗拱、門窗、樓欄、影壁、柱礎等裝飾構件工藝精湛,雕工極佳,整個院落氣勢不凡,富麗堂皇,風格幽雅別緻,成爲一處“宮文化”的封建禮制與地方傳統工藝完善結合的典範。
內城,是陳氏家族明代修築的城堡式建築,其中,河山樓頗爲顯赫,成爲皇城相府的標誌性建築物。河山樓,是陳氏家族爲了抵禦外敵侵擾而建的防禦性建築物,始建於明代崇禎五年,即公元1632年,已有近420xx年的歷史。由於明末天下大亂,烽煙四起,陳家爲防禦亂兵侵擾,建起了河山樓與藏兵洞。河山樓高百尺,人稱百尺河山樓,是皇城相府內最高的建築物,也是明清時期國內罕見的一種建築形式。樓分爲七層,樓內有樓道相通,可容千餘人避難。三層以上有窗戶,樓頂建有垛口、堞樓;底層深入地下,挖有水井,備有碾、磨等生活設施,並有暗道通往城外。河山樓建成後,果然遇到亂兵圍攻,村中八百多人及陳氏家族避難於樓內,在一箇月內抵禦了亂兵的侵犯,使千餘人的生命受到保護。河山樓全部用石砌成,歷時400多年,依然屹立於相府內,雄姿偉岸,可謂是一大奇蹟。
相府內的內牆城牆,建於明代末年戰亂年代,牆體周長705米,牆厚2—3米不等。城內遍佈藏兵洞,城頭建有垛口,東南、東北二角設有文昌、關帝二閣,整體構造堅固、雄偉。據測算,內城城牆用3000多萬塊磚,土石料20多萬立方,用工15萬多箇,工程規模相當大,七個月時間建成,成爲一處雄偉鉅製建築,今日在城牆上游覽,內城外城建築歷歷在目。皇城相府城牆的建築規模、檔次,在民宅建築中是罕見的,其觀賞價值不言而喻。
相府內城,也稱爲“鬥築居”,城內外府院相連,125間“藏兵洞”層層疊起,“榮山公府” 、“御史府”、“陳氏宗祠”、“世德院”、“樹德居”比肩而立,形成了內城的龐大規模。也成爲今人遊覽的主要目標。
這裏要特別提到的是“南書院”,原名“止園書堂”,位於相府城南,居於相府“止園花園”內,“止園花園”爲古建築羣中面積最大,園林設施最多的公用花園,南書院是其中的一箇組成部分。
南書院建於明末崇禎十五年,即公元,1642年。這個書院的建成,爲陳氏家族子弟提供了一處學習深造的園地,這裏成爲了培養陳氏家族人才的搖籃。陳氏子弟在這裏受到了嚴格的文化教育,陳廷敬兄弟及其族中成員,大都是在這裏接受教育進而走向仕途進入清廷官宦行列的。這裏,當然就成了陳氏家族教育基地,也成爲了培養官僚的學習基地,更是山西著名的陳氏家族這一文學巨族發祥地。
相府院內,內城外城,建築頗多,“西花園”、“西山院”、“紫雲阡”諸多建築物,既有北方建築的豪氣,又有江南建築的園林氛圍、文化氣息,成爲一處令今人歎爲觀止的建築羣。在這一建築羣內,磚雕、木雕、石雕隨處可見。這些雕刻藝術品,工藝精湛,雕鏤細緻,一件件躍然壁上,成爲相府大院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名門旺族的大氣,建築成就的輝煌,文化氛圍的濃郁,成爲皇城相府大院特有的文化內涵。
外城完工於康熙四十二年(1720xx年),建有前堂後寢、左右內府、書院、花園、閨樓、管家院、望河亭等,佈局講究,雕刻精美。外城又稱"中道莊",由於築於清康熙太平盛世,其修建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的是"一品光祿大夫"的門第容耀,但總體建築結構遠遠未達到居大學士之位應享有的榮耀。"中道莊"內石板鋪路,沿路建有石牌坊兩座。其主要院落包括冢宰第、點翰堂、東書院、內府、內宅、小姐院和花園。冢宰第西南有管家院,城牆以南又建有南書院、花園、九曲橋、狀元橋、快哉亭、魁星閣、飛魚閣、轉轂樓、八卦亭、祖師廟等。山頂還有文峯塔。
冢宰第始建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大門開於正南,入大門影東折爲一狹長庭院,東側建如意門通東書院,南面爲一側座,北爲二門,門兩側施八字形影壁,雕刻精細,栩栩如生,且有西方樂可可式建築風格。明間內柱間設木質屏風,此爲主人及貴賓的通道,平時封閉。入二門爲一寬敞的文武庭院,正北廳堂懸有康熙御筆牌匾"點翰堂"。相傳康熙南下巡視時,曾兩次駕臨皇城,並御筆點定陳廷敬之子陳壯履爲"新科翰林",之後,前堂遂改爲"點翰堂",康熙走過的正門也稱爲"御道",百官司吏及庶民一律改走東西次間偏門,其風韻至今猶存。入大門西折往北沿一狹長通道可通花園,其假山、魚池等遺蹟如今仍歷歷在目。花園往北就是專爲陳氏女眷居住而建的小姐院。小姐院前後均闢門以通花園,並有踏道通城上之望河亭。
"中道莊"西門外有御書樓一座,是陳廷敬三子陳壯履爲炫耀其家皇恩浩蕩而特建,樓內現有康熙御匾"午亭山村"及楹聯"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御書樓的建造,表現了陳氏的人生面、價值觀和道德取向已經完全適應了封建禮教文化的客觀要求,而其修房建宅的格局及形態更是對傳統禮制文化的一種肯定和詮釋。
外城所有清代建築,裝飾一改明代質粗務實的風格,大量運用了製作精細的構件。其柱礎及門枕石,花飾多樣,富有變化,製作精美。冢宰第和南書院影壁的幼獅滾繡球、麟等雕塑圖案生動有趣,動感極強。門窗以六抹隔窗爲主,欞花有多種圖案。室內裝飾承襲了明代落地罩的做法,但茶較明代豐富。勾欄多不設欄板,飾樓空幾何紋圖案。從明代的簡粗到清代的奢華,這種巨大變化和顯著差異,不能不說與陳氏家庭社會地位的提高、財富的增加有着直接關係。 整個皇城(午亭山村),包括內城"鬥築可居"和外城"中道莊",從整體平面來看,似一頭北尾南的神龜,輪廓鮮明,因有"龜城"之說,寓千秋永固之意…… 縱觀皇城相府(午亭山村),總面積36580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9落,房屋640餘間,設9道城門,四通八達,有關卡可守,形成了外城包內城,內城套外城,內外連環套,穩固保安全的堅固堡壘。城牆總長1700餘米,平均高度12米,寬2.5米至3米不等,城樓、堞樓、角樓互相關照,垛口星羅其布,組成了一道堅固的防禦線。
出品豐富的影視基地
皇城相府的成名,除去自身的文化底蘊厚重外,還得益於多種形式的廣泛宣傳。其中,影響最大的,還是電視連續劇的鴻篇巨 制《康熙王朝》。
《康熙王朝》全面展示出了皇城相府的景觀風貌、城牆氣勢、文化風韻,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把皇城相府推進了《康熙王朝》的劇情中。其中,從陳廷敬這一歷史人物的塑造上,也給皇城相府增光添彩。尤其是陳廷敬在康熙王朝的政治鬥爭中,展示出了不凡的政治才能。陳廷敬一生居官恪真清勤、自律嚴己,才華出衆,嚴行操守,衆望所歸,能在宦海中遨遊50多年,善始善終,而且生前死後朝野好評如一,是中國古代首輔大臣中所罕見的。《康熙王朝》影視片中的陳
廷敬,也是這樣的形象與性格塑造。展示陳廷敬,又展示皇城相府,成爲《康熙王朝》的一大特色。
爲了拍攝《康熙王朝》,讓皇城相府與陳廷敬進入角色,皇城相府所在皇城村的領導人:山西省農業勞動模範張家勝,對皇城相府發展高瞻遠矚,有着經營者的戰略眼光,他和村內領導人商定,投入巨資參與《康熙王朝》的拍攝。《康熙王朝》的播出,使皇城相府知名度大增,皇城相府立即熱了起來,火了起來,成爲了晉城市甚至晉東南的旅遊熱點。皇城相府的宣傳意識,市場營銷意識,文化傳播意識,成爲今日皇城相府火爆的原因和起點,同時,皇城相府人的包裝意識,文化挖掘意識,也使皇城相府走上了文化旅遊景點的大舞臺。《康熙王朝》熱,點燃了皇城相府的旅遊熱,這種文化現象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影視作品與旅遊景點合理結合,使雙方受益,成爲當前的一種旅遊文化與影視文化的結合點。
當然,皇城相府的旅遊火爆,絕非《康熙王朝》一劇導致,是多種因素形成結合力而引起社會關注的必然結果。
皇城相府如今成爲了一處影視基地,近兩年內,陸續在這裏拍攝了大型電視連續劇如《契丹英後》、《雙城古堡》等。至於專題影視片,多集文化影視片更是多不勝計。
《契丹英後》,是介紹北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之一的契丹族遼國蕭太后的連續劇。歷史上與北宋對抗的遼國,在北方稱雄一時,是北宋的強敵。而遼國的主宰者卻是這位鮮爲人知的蕭太后。蕭太后,今山西北部朔州市應縣人,也堪稱一代英傑。這一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的拍攝,又爲皇城相府的對外形象展示提供了一箇舞臺,一箇大屏幕。衆多的影視劇組介入皇城相府,使之成爲拍攝基地,自然也是看中了這裏的建築文化內涵,而高品位建築文化進入影視舞臺,也會提高影視作品的文化檔次,受到社會的關注。
山西皇城相府的導遊詞範文 篇2
女士們、先生們:
皇城相府位於山西的陽城縣城東15公里的北留鎮皇城村,是一座建於明代和清朝兩代的古城堡建築羣,總面積36580平方米,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裁官、康熙皇帝35年講經老師陳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是我國4A級旅遊區,也是電視劇《康熙王朝》外景拍攝地。
陳廷敬,自幼聰穎過人,才華橫溢,20歲中進士,一生28次升遷,直至成爲一代名相,被當代史學界譽爲清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理學家。皇城陳氏家族人才輩出,科甲鼎盛,明代和清朝兩代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爲清朝中國北方文化大家族。
[御書樓]
這座古老雄偉的建築叫御書樓,因藏有康熙御筆而得名,建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康熙四十九年(1710),72歲高齡的陳廷敬曾多次請求告老還鄉,均被康熙帝婉言謝絕。當年十一月,他再次因耳疾力請辭官,最後獲得恩准。但康熙帝命他原官解任,但仍留京用事,總裁《康熙字典》的編修,並說:“卿是耆舊,可稱完人。”陳廷敬辭官後,康熙帝對他更加關懷有加,經常到他寓所探望。次年二月康熙帝再次到他書房巡視,看到陳廷敬不顧體弱多病,廢寢忘食,一絲不苟地審編字典時,備受感動,當即御筆親書“午亭山村”和“春歸喬木深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這幅匾聯賜予陳廷敬,對他的一生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讚揚,並動情地說:“朕特書此匾聯賜卿,自此不與人寫字矣。”“午亭”爲陳廷敬的晚號。陳廷敬去世後,他的三兒子陳壯履將御書恭摹勒石,建樓珍藏,以示紀念。
[中道莊城門的]
皇城相府的外城叫中道莊,是陳廷敬拜相入閣,升爲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之後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的。按照內城風格,條石築基,青磚砌牆,城樓、堞樓、望河亭前後呼應,左右相倚,與內城相接。既可登高遠眺,賞心悅目,觀覽風景,又可居高臨下,拱衛拒敵,外城門的上鑲嵌有兩塊匾額,上爲“天恩世德”,下爲“中道莊”。中道莊含意:一是自古以來,在樊水河畔,上有梅莊,下有三槐莊,皇城處於中間地段,故名中道莊;二是說皇城的主人身居官場,恪守的是孔孟之道,故曰“中道莊”。上匾“天恩世德”四字,以示皇天在上,天賜恩德,世代不絕。
[功德牌坊]
穿過中道莊城門的後看到的是這大小兩座石牌坊。它是陳氏家族用來旌表族人取得功名和榮譽的功德牌坊。這座大牌坊,始建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四柱三樓,枋額雕龍鐫鳳,基座瑞獸環擁,氣勢恢宏,蔚爲壯觀。牌樓上方“冢宰”二字是宰相的別稱,意爲百官之首;“總憲”二字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別稱。牌坊最下方一格,“戊戌科賜進士正一品光祿大夫經筵講官吏戶刑工四部尚書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陳廷敬”,就是相府主人。他在朝爲官53年,先後擔任過吏、戶、刑、工四部尚書,併入閣拜相,聲名顯赫。封建社會推崇“父以子貴,婦隨夫榮”的倫理道德,因陳廷敬是朝廷中的一品大員,官高位顯,他的父輩以上是要加官晉爵的。因此,以上三行是分別封贈給陳廷敬的父親、祖父、曾祖父的官職。左右分別有“一門衍澤”、“五世承恩”8個大字,意思是說陳氏一門五代都受到了皇帝的恩賜。下邊則是陳廷敬兄弟子侄們所取得的功名和官職。牌樓的護柱石由獅子滾繡球的圖案組成。小牌坊建於清順治十四年(1657),兩柱一樓,結構簡單,上方記載着從明嘉靖到清順治年間陳廷敬已經中舉,由於受封建等級制度的限制,小牌坊的規模和裝飾均不及前者,但在康熙年間的大牌坊未建成之前,仍不失爲陳氏家庭的榮耀和標誌。景色
[冢宰第]
冢宰第門樓高大,威嚴壯觀,在大門上方有“冢宰第”三個大字。在陳廷敬拜相入閣後又在外面的兩柱間加上了“大學士第”匾額一塊。門前有兩墩旗杆石。進入大門,就能夠看到當時的過道大廳,至今餘韻猶存。它爲四柱三門、三間七架的結構。中間的門叫儀門,一般是不開的,左右兩邊分別是接序行走的過道。
“冢宰第”的建築裝飾既仿古、仿舊(東方的),又仿真、寫實(西方的),開清朝穎細繁密的先河。這些裝飾題材,以寓意、比喻的手法寄託着主人的理想和期望,表現了不一樣層次人們的審美觀點。該院落的主建築,正面爲迎客大廳,康熙以前兩次在這兒做客。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爲表彰陳廷敬的豐功偉績,康熙皇帝爲陳廷敬題寫了“點翰堂”之匾額,這幅匾額被掛在大廳上方以示榮耀。
[鬥築居]
在內城的城門的上方鑲嵌着一塊不大的石匾,上書“鬥築可居”4個大字,這是陳廷敬的伯父陳昌言手書。內城形似鬥狀,是陳家爲躲避明末流寇的侵擾而修建的。陳昌言將內城比作鬥,意爲在小小斗室之中有保安求全存身之地。
[屯兵洞]
我們此刻來到了內城牆上,登高遠眺,內城最引人注目的,當數三間七層、高百尺的’河山樓和屯兵洞等建築。河山樓東堡牆根一字形排開、依地勢用磚石砌築的五層窯洞層層遞升,直至垛口,大小不一樣,內外相聯,上下用甬道相接。內部既通且連,一進三四間,顯得古樸厚重。這些窯洞,既省工省料,經久耐用,冬暖夏涼,易於居住;又錯落有致,變化多端,立體感強,隱蔽性好,在建築上頗具匠心。
[河山樓]
河山樓建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是陳氏家族爲了抵禦亂軍侵擾而建造的防禦性建築。該樓長3。4丈、寬2。4丈、高10丈,是相府城內最高的建築。樓分7層,有牆內梯道和層間木梯相通,雄渾堅固,可容千人避難於其中。三層以上設有窗戶,樓頂建垛口和女牆,便於瞭望敵情和拋擲亂石,底層深入地下,掘有水井,備有石碾、石磨、竈具等生活設施,並有地道通往城外,以防不測。
[內城]
自崇禎五年建起河山樓後,陳氏家族憑藉堅固的河山樓頑強抗擊了數次流寇的襲擊,保證了周圍千餘鄉鄰的生命不受侵害。但樓資料量畢竟有限,爲永保萬全,陳家耗巨資,於崇禎六年(1633年)農曆七月動工,第二年春天建成。內城全長467米,垛口149個,平均寬度爲2米,高度爲12。5米,最高處25米,用石7000餘方,磚370多萬塊。西、北門用鐵皮包裹,門上各有樓閣。爲防不測,鐵門之外設有粗大的木柵欄。城內所有建築均爲明代建築,每處院落自成體系,各有特點,對研究明代建築有着重要的歷史價什值。
[世德居]
這座精巧別緻的院落叫“世德居”。俗稱“世德院”,由陳廷敬曾祖父陳三樂經商時的商號——“世德堂”而得名。世德堂建立於明代正德年間,距今已有400餘年,是陳氏家族移居中道莊時的早期建築。後經多次修復擴建,逐漸構成此刻的規模。世德居是陳氏家族繁榮昌盛的發祥地,是陳廷敬的父親陳昌期居住的地方。第一層東方爲陳廷敬的出生地,第二層爲藏書樓,第三層爲藏版樓。正因陳家家道殷實,讀書人多,又歷代尊師重教,因此建有刻版印刷廠,印刷各類書籍供子弟們學習,並有自己的藏書樓。
站在內城高處能夠看出,內城與外城相連,互爲依託,交相輝映,渾然一體,進可攻,退可守。內城的建築多是坐東朝西四合院,典型的晉東南民居特色,外城坐北朝南,明代建築風格,依山就勢,高低錯落有致。
[陳氏宗祠]
陳氏宗祠是祭祀陳氏祖先的祠堂,裏面供奉着陳氏先祖的牌位,廂房內掛有陳氏先祖遺像圖和陳氏族譜圖。祠堂正門兩側懸掛着“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的楹聯,記載着陳氏在明代和清朝兩代共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皇城陳氏,原籍河南省彰德府臨漳縣(彰德府即此刻的安陽市,臨彰縣即此刻河北省邯鄲市臨彰縣)。明永樂年間,由於家鄉遭受自然災害,師祖陳靠被迫帶領全家老少遷居晉城市澤州縣天戶裏半坡村,明宣德四年(1429)年遷居於此。
皇城相府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宏偉的建築,還在於它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陳氏家族不僅僅留下衆多的詩文、遺著和傳說,而且有作爲清朝極盛時期最高統治者康熙皇帝的超多御書、御詩、牌匾、輓詩、一箇朝臣宰輔的故地,能遺存這樣多的皇帝御筆,歷史上是很少見的。皇城相府對於研究明代和清朝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民俗、哲學、建築等均有重要價值。這也正是它獨具魅力的地方。
各位遊客,以上就是皇城相府的相關景點了,祝大家玩的開心!
山西皇城相府的導遊詞範文 篇3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皇城相府,我是你們的導遊。
山西省陽城縣的皇城村(午亭山村),是太行山麓的一座城堡式村落。皇城,枕山臨水,依山而築,城牆雄偉,雉堞林立,官宅民居,鱗次櫛比,樸實典型,錯落有致,是一組別具特色的古代建築羣。明清兩代,皇城科甲鼎盛,人才輩出,述作繁盛,冠蓋如林。祖居這裏的陳氏家族更是明、清時期享有盛譽的文化巨族,從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20xx年–1760年)間的260年中,共出現了41位貢生,19位舉人,並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詞林"之美譽。在此期間,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個中國爲官,足跡遍及14個省、市,且多政績顯赫,百姓稱頌,致仕去官時民爲立祠。在陳氏家族鼎盛期的康熙年間,居官者達16人之多,出現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父子同編一典《康熙字典》的盛況,堪稱北方第一文化巨族。 在皇城,無論是踽踽而行,還是駐足瞻觀,那濃郁的歷史氣息無時無處不浸入心脾。清代初葉,就在這一方厚土上,產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化家、理學家、詩人陳廷敬。在陳廷敬的故居,留下了總面積近4萬平方米的建築羣,當地人稱之爲"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是一處官僚巨宅,巨宅中走出來的最爲出類拔萃的人物當數清代康熙年間官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的陳廷敬。陳廷敬既是康熙皇帝的老師,又是當朝宰相,是康熙的近臣、重臣。陳廷敬20歲走出這古城堡,中進土、入翰林,一生升遷28次,參與國家政要軍機40餘年,成爲康熙皇帝的股肱之臣,爲清王朝的發展,康熙盛世的形成,尤其是爲康熙皇帝文治武功的施展起到了重要的輔佐作用,立下了顯赫的功勳。陳廷敬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同時還是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理學家。他長期擔任康熙皇帝的經筵講官,同時主持編篡了《康熙字典》、《佩文韻府》、《明史》、《大清一統志》等重要的 文化典籍,這位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的研究成果,極大地豐富了清史研究的學術成就,拓寬了清史研究的學術領域,爲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陳氏家族是當地旺族,家境殷實,教育得當,因而人才輩出。皇城村陳氏家族中,從明代中葉至清代嘉慶年間,九人中進土,六人入翰林,有作品傳世的詩人達33人之多,成爲清代北方聲名顯赫的文化大家族。
《康熙字典》是康熙皇帝在中國文化上的一大貢獻,而實際主持《康熙字典》編纂的,卻是陳廷敬與張玉書,由於張玉書在康熙下令編纂《康熙字典》的第二年去世,《康熙字典》的主編之責實際留在了陳廷敬一人身上。
公元1720xx年6月,也即康熙四十九年,陳廷敬受命與文華殿大學士張玉書共同負責主持編纂《康熙字典》。當時的陳廷敬已經72歲高齡,既是內閣宰相,又是當朝老臣,他在接受《康熙字典》的編修工作後,力辭官職獲准,康熙命他以原官致仕,留京,專事《康熙字典》編纂。就在這時,文華殿大學士張玉書突患重病,臥牀不起,《康熙字典》的編修,全部落在陳廷敬一人身上。
《康熙字典》,是中國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字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全書42卷,字數達47035個,比明代《字彙》多13000多字,是中國當時的字書之最。 《康熙字典》是一部宏篇鉅著,它對中國古代漢文字的研究與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民間流傳甚廣,影響很大。這部字典取材豐富,文化內涵頗爲深、廣,具有辭典的作用,可稱爲大而全。它可以查找到清康熙以前所有字書所失收的字,成爲一部經典 傳世之作。
陳廷敬在編纂《康熙字典》的過程中,精選了30多人的編纂班子,日以繼夜,嘔心瀝血,就在字典初具規模時,陳廷敬於公元1720xx年4月逝於任上。他未能看到《康熙字典》的成書,也未能參與成書時康熙皇帝舉辦的大型慶典,但他的精神與貢獻卻留在了《康熙字典》中。在編纂過程中,康熙皇帝曾巡視書局,看到白髮老人陳廷敬伏案躬耕的情景,頗爲感動,當即潑墨揮毫,奮筆疾書,爲陳廷敬寫下了“午亭山村”的匾額和“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的楹聯,對陳廷敬的一生給予了高度評價。康熙還動情地說:“朕特書此匾與卿,自此不再與人寫字矣”。
經過六年的努力,這部大型字書問世,康熙對這部宇書以“善兼具美”予以評價,同時以自己的年號爲這部工具書命
名《康熙字典》。於是,《康熙字典》成爲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字書。
“官文化”的集中展示
皇城相府總面積達6萬多平方米,這組規模龐大的古城堡式建築羣是明清建築文化精品。
皇城相府背倚青山,俯視河川,依山隨勢建成了層樓疊院。院內,御書樓立於最前端,樓上陳列康熙爲陳廷敬題匾“午亭山村”四個大字,同時還有康熙爲陳廷敬題詞:“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相府正門,有高大巍峨的城堡式門樓,上方書有“中道莊”三個大字。中道莊,爲皇城相府的舊稱,習慣指皇城相府的外城。外城於康熙四十二年修建,主要建築有外城城牆,家宰第、點翰堂、小姐院、翰林院、書院、花園及功德牌坊等,是一組規模宏大的清代城堡式官居建築羣。這組建築羣落風格別緻,空間佈局合理,充分體現官居特色,同時又與地 方建築風韻相吻合,體現着傳統的封建禮制文化,又體現着清代官居建築文化,同時還折射出封建建築文化,幾種建築文化融爲一體,形成了皇城相府的建築文化理念。
功德牌坊是進入皇城相府後最爲醒目的牌坊。入院第一座牌坊是一座大牌坊,四柱三樓,通體石雕而成,基周瑞獸相擁,坊額雕龍刻鳳,氣勢恢宏、壯觀,正面上方刻有“冢宰總憲”四個大字,對陳氏家族官文化加以概括。“冢宰”是宰相的別稱,“總憲”爲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別稱。陳廷敬先後在朝擔任四部的尚書,後入閣拜相,成爲一代名臣。牌坊兩側刻有“一門銜澤”、“五世承恩”八個大字,告訴人們陳氏一門五代都受到了皇恩,再下邊爲陳廷敬兄弟、子侄們的官職名稱。
再往裏進,爲小牌坊,仍是通體石雕,兩柱一樓,上載從明代嘉靖到清代順治年間陳廷敬父輩所授官職,這同樣成爲陳氏一門榮耀的標誌。
這兩座牌坊,明顯地成爲封建社會“官文化”的重要標誌物。一進門就向人們展示出陳氏家族的仕途榮耀,輝煌歷史
。尤其是陳廷敬,一生升遷28次,步步登高,仕途的坎坷在他身上幾乎看不到,如此順利,如此青雲直上,成爲人們難解的一箇謎。而展示“官文化”的也並非牌坊一處,還有陳氏宗祠祠堂內的家族世系圖譜,更準確無誤地告訴遊人陳氏旺族的不同凡響,也是一處“官文化”的陳列。
相府大院,是陳廷敬的宅第,名爲“大學士第”,爲皇城外城的主體建築,這是一處座北向南的一進四院。相府大門後有“冢宰第”雕刻,有“大學士第”匾額,還有八字影壁。正北大堂是相府大院的主要建築,門上懸有康熙皇帝御筆手
書“點翰堂”匾額。整個房舍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雙層出檐樓房。大院內,斗拱、門窗、樓欄、影壁、柱礎等裝飾構件工藝精湛,雕工極佳,整個院落氣勢不凡,富麗堂皇,風格幽雅別緻,成爲一處“宮文化”的封建禮制與地方傳統工藝完善結合的典範。
內城,是陳氏家族明代修築的城堡式建築,其中,河山樓頗爲顯赫,成爲皇城相府的標誌性建築物。河山樓,是陳氏家族爲了抵禦外敵侵擾而建的防禦性建築物,始建於明代崇禎五年,即公元1632年,已有近420xx年的歷史。由於明末天下大亂,烽煙四起,陳家爲防禦亂兵侵擾,建起了河山樓與藏兵洞。河山樓高百尺,人稱百尺河山樓,是皇城相府內最高的建築物,也是明清時期國內罕見的一種建築形式。樓分爲七層,樓內有樓道相通,可容千餘人避難。三層以上有窗戶,樓頂建有垛口、堞樓;底層深入地下,挖有水井,備有碾、磨等生活設施,並有暗道通往城外。河山樓建成後,果然遇到亂兵圍攻,村中八百多人及陳氏家族避難於樓內,在一箇月內抵禦了亂兵的侵犯,使千餘人的生命受到保護。河山樓全部用石砌成,歷時400多年,依然屹立於相府內,雄姿偉岸,可謂是一大奇蹟。
相府內的內牆城牆,建於明代末年戰亂年代,牆體周長705米,牆厚2—3米不等。城內遍佈藏兵洞,城頭建有垛口,東南、東北二角設有文昌、關帝二閣,整體構造堅固、雄偉。據測算,內城城牆用3000多萬塊磚,土石料20多萬立方,用工15萬多箇,工程規模相當大,七個月時間建成,成爲一處雄偉鉅製建築,今日在城牆上游覽,內城外城建築歷歷在目。皇城相府城牆的建築規模、檔次,在民宅建築中是罕見的,其觀賞價值不言而喻。
相府內城,也稱爲“鬥築居”,城內外府院相連,125間“藏兵洞”層層疊起,“榮山公府” 、“御史府”、“陳氏宗祠”、“世德院”、“樹德居”比肩而立,形成了內城的龐大規模。也成爲今人遊覽的主要目標。
這裏要特別提到的是“南書院”,原名“止園書堂”,位於相府城南,居於相府“止園花園”內,“止園花園”爲古建築羣中面積最大,園林設施最多的公用花園,南書院是其中的一箇組成部分。
南書院建於明末崇禎十五年,即公元,1642年。這個書院的建成,爲陳氏家族子弟提供了一處學習深造的園地,這裏成爲了培養陳氏家族人才的搖籃。陳氏子弟在這裏受到了嚴格的文化教育,陳廷敬兄弟及其族中成員,大都是在這裏接受教育進而走向仕途進入清廷官宦行列的。這裏,當然就成了陳氏家族教育基地,也成爲了培養官僚的學習基地,更是山西著名的陳氏家族這一文學巨族發祥地。
相府院內,內城外城,建築頗多,“西花園”、“西山院”、“紫雲阡”諸多建築物,既有北方建築的豪氣,又有江南建築的園林氛圍、文化氣息,成爲一處令今人歎爲觀止的建築羣。在這一建築羣內,磚雕、木雕、石雕隨處可見。這些雕刻藝術品,工藝精湛,雕鏤細緻,一件件躍然壁上,成爲相府大院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名門旺族的大氣,建築成就的輝煌,文化氛圍的濃郁,成爲皇城相府大院特有的文化內涵。
外城完工於康熙四十二年(1720xx年),建有前堂後寢、左右內府、書院、花園、閨樓、管家院、望河亭等,佈局講究,雕刻精美。外城又稱"中道莊",由於築於清康熙太平盛世,其修建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的是"一品光祿大夫"的門第容耀,但總體建築結構遠遠未達到居大學士之位應享有的榮耀。"中道莊"內石板鋪路,沿路建有石牌坊兩座。其主要院落包括冢宰第、點翰堂、東書院、內府、內宅、小姐院和花園。冢宰第西南有管家院,城牆以南又建有南書院、花園、九曲橋、狀元橋、快哉亭、魁星閣、飛魚閣、轉轂樓、八卦亭、祖師廟等。山頂還有文峯塔。
冢宰第始建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大門開於正南,入大門影東折爲一狹長庭院,東側建如意門通東書院,南面爲一側座,北爲二門,門兩側施八字形影壁,雕刻精細,栩栩如生,且有西方樂可可式建築風格。明間內柱間設木質屏風,此爲主人及貴賓的通道,平時封閉。入二門爲一寬敞的文武庭院,正北廳堂懸有康熙御筆牌匾"點翰堂"。相傳康熙南下巡視時,曾兩次駕臨皇城,並御筆點定陳廷敬之子陳壯履爲"新科翰林",之後,前堂遂改爲"點翰堂",康熙走過的正門也稱爲"御道",百官司吏及庶民一律改走東西次間偏門,其風韻至今猶存。入大門西折往北沿一狹長通道可通花園,其假山、魚池等遺蹟如今仍歷歷在目。花園往北就是專爲陳氏女眷居住而建的小姐院。小姐院前後均闢門以通花園,並有踏道通城上之望河亭。
"中道莊"西門外有御書樓一座,是陳廷敬三子陳壯履爲炫耀其家皇恩浩蕩而特建,樓內現有康熙御匾"午亭山村"及楹聯"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御書樓的建造,表現了陳氏的人生面、價值觀和道德取向已經完全適應了封建禮教文化的客觀要求,而其修房建宅的格局及形態更是對傳統禮制文化的一種肯定和詮釋。
外城所有清代建築,裝飾一改明代質粗務實的風格,大量運用了製作精細的構件。其柱礎及門枕石,花飾多樣,富有變化,製作精美。冢宰第和南書院影壁的幼獅滾繡球、麟等雕塑圖案生動有趣,動感極強。門窗以六抹隔窗爲主,欞花有多種圖案。室內裝飾承襲了明代落地罩的做法,但茶較明代豐富。勾欄多不設欄板,飾樓空幾何紋圖案。從明代的簡粗到清代的奢華,這種巨大變化和顯著差異,不能不說與陳氏家庭社會地位的提高、財富的增加有着直接關係。 整個皇城(午亭山村),包括內城"鬥築可居"和外城"中道莊",從整體平面來看,似一頭北尾南的神龜,輪廓鮮明,因有"龜城"之說,寓千秋永固之意…… 縱觀皇城相府(午亭山村),總面積36580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9落,房屋640餘間,設9道城門,四通八達,有關卡可守,形成了外城包內城,內城套外城,內外連環套,穩固保安全的堅固堡壘。城牆總長1700餘米,平均高度12米,寬2.5米至3米不等,城樓、堞樓、角樓互相關照,垛口星羅其布,組成了一道堅固的防禦線。
出品豐富的影視基地
皇城相府的成名,除去自身的文化底蘊厚重外,還得益於多種形式的廣泛宣傳。其中,影響最大的,還是電視連續劇的鴻篇巨 制《康熙王朝》。
《康熙王朝》全面展示出了皇城相府的景觀風貌、城牆氣勢、文化風韻,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把皇城相府推進了《康熙王朝》的劇情中。其中,從陳廷敬這一歷史人物的塑造上,也給皇城相府增光添彩。尤其是陳廷敬在康熙王朝的政治鬥爭中,展示出了不凡的政治才能。陳廷敬一生居官恪真清勤、自律嚴己,才華出衆,嚴行操守,衆望所歸,能在宦海中遨遊50多年,善始善終,而且生前死後朝野好評如一,是中國古代首輔大臣中所罕見的。《康熙王朝》影視片中的陳
廷敬,也是這樣的形象與性格塑造。展示陳廷敬,又展示皇城相府,成爲《康熙王朝》的一大特色。
爲了拍攝《康熙王朝》,讓皇城相府與陳廷敬進入角色,皇城相府所在皇城村的領導人:山西省農業勞動模範張家勝,對皇城相府發展高瞻遠矚,有着經營者的戰略眼光,他和村內領導人商定,投入巨資參與《康熙王朝》的拍攝。《康熙王朝》的播出,使皇城相府知名度大增,皇城相府立即熱了起來,火了起來,成爲了晉城市甚至晉東南的旅遊熱點。皇城相府的宣傳意識,市場營銷意識,文化傳播意識,成爲今日皇城相府火爆的原因和起點,同時,皇城相府人的包裝意識,文化挖掘意識,也使皇城相府走上了文化旅遊景點的大舞臺。《康熙王朝》熱,點燃了皇城相府的旅遊熱,這種文化現象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影視作品與旅遊景點合理結合,使雙方受益,成爲當前的一種旅遊文化與影視文化的結合點。
當然,皇城相府的旅遊火爆,絕非《康熙王朝》一劇導致,是多種因素形成結合力而引起社會關注的必然結果。
皇城相府如今成爲了一處影視基地,近兩年內,陸續在這裏拍攝了大型電視連續劇如《契丹英後》、《雙城古堡》等。至於專題影視片,多集文化影視片更是多不勝計。
《契丹英後》,是介紹北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之一的契丹族遼國蕭太后的連續劇。歷史上與北宋對抗的遼國,在北方稱雄一時,是北宋的強敵。而遼國的主宰者卻是這位鮮爲人知的蕭太后。蕭太后,今山西北部朔州市應縣人,也堪稱一代英傑。這一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的拍攝,又爲皇城相府的對外形象展示提供了一箇舞臺,一箇大屏幕。衆多的影視劇組介入皇城相府,使之成爲拍攝基地,自然也是看中了這裏的建築文化內涵,而高品位建築文化進入影視舞臺,也會提高影視作品的文化檔次,受到社會的關注。
山西皇城相府的導遊詞範文 篇4
女士們、先生們:
皇城相府位於山西省陽城縣城東15公里的北留鎮皇城村,是一座建於明清兩代的古城堡建築羣,總面積36580平方米,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八級、《康熙字典》總裁官、康熙皇帝35年講經老師陳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是國家4A級旅遊區,也是電視劇《康熙王朝》外景拍攝地。
陳廷敬,自幼聰穎過人,才華橫溢,20歲中進士,一生28次升遷,直至成爲一代名相,被當代史學界譽爲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理學家。皇城陳氏家族人才輩出,科甲鼎盛,明清兩代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爲清代中國北方文化大家族。
這座古老雄偉的建築叫御書樓,因藏有康熙御筆而得名,建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康熙四十九年(1710),72歲高齡的陳廷敬曾多次請求告老還鄉,均被康熙帝婉言謝絕。當年十一月,他再次因耳疾力請辭官,終於獲得恩准。但康熙帝命他原官解任,但仍留京用事,總裁《康熙字典》的編修,並說:"卿是耆舊,可稱完人。"陳廷敬辭官後,康熙帝對他更加關懷有加,經常到他寓所探望。次年二月康熙帝再次到他書房巡視,看到陳廷敬不顧體弱多病,廢寢忘食,一絲不苟地審編字典時,備受感動,當即御筆親書"午亭山村"和"春歸喬木深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這幅匾聯賜予陳廷敬,對他的一生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讚揚,並動情地說:"朕特書此匾聯賜卿,自此不與人寫字矣。""午亭"爲陳廷敬的晚號。陳廷敬去世後,他的三兒子陳壯履將御書恭摹勒石,建樓珍藏,以示紀念。
皇城相府的外城叫中道莊,是陳廷敬拜相入閣,升爲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之後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的。按照內城風格,條石築基,青磚砌牆,城樓、堞樓、望河亭前後呼應,左右相倚,與內城相接。既可登高遠眺,賞心悅目,觀覽風景,又可居高臨下,拱衛拒敵,外城門上鑲嵌有兩塊匾額,上爲"天恩世德",下爲"中道莊"。中道莊含意:一是自古以來,在樊水河畔,上有梅莊,下有三槐莊,皇城處於中間地段,故名中道莊;二是說皇城的主人身居官場,恪守的是孔孟之道,故曰"中道莊"。上匾"天恩世德"四字,以示皇天在上,天賜恩德,世代不絕。
穿過中道莊城門後看到的是這大小兩座石牌坊。它是陳氏家族用來旌表族人取得功名和榮譽的功德牌坊。這座大牌坊,始建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四柱三樓,枋額雕龍鐫鳳,基座瑞獸環擁,氣勢恢宏,蔚爲壯觀。牌樓上方"冢宰"二字是宰相的別稱,意爲百官之首;"總憲"二字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別稱。牌坊最下面一格,"戊戌科賜進士正一品光祿大夫經筵講官吏戶刑工四部尚書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陳廷敬",就是相府主人。他在朝爲官53年,先後擔任過吏、戶、刑、工四部尚書,併入閣拜相,聲名顯赫。封建社會推崇"父以子貴,婦隨夫榮"的倫理道德,因陳廷敬是朝廷中的一品大員,官高位顯,他的父輩以上是要加官晉爵的。
所以,以上三行是分別封贈給陳廷敬的父親、祖父、曾祖父的官職。左右分別有"一門衍澤"、"五世承恩"8個大字,意思是說陳氏一門五代都受到了皇帝的恩賜。下邊則是陳廷敬兄弟子侄們所取得的功名和官職。牌樓的護柱石由獅子滾繡球的圖案組成。小牌坊建於清順治十四年(1657),兩柱一樓,結構簡單,上面記載着從明嘉靖到清順治年間陳廷敬已經中舉,由於受封建等級制度的限制,小牌坊的規模和裝飾均不及前者,但在康熙年間的大牌坊未建成之前,仍不失爲陳氏家庭的榮耀和標誌。
冢宰第門樓高大,威嚴壯觀,在大門上方有"冢宰第"三個大字。在陳廷敬拜相入閣後又在外面的兩柱間加上了"大學士第"匾額一塊。門前有兩墩旗杆石。進入大門,就可以看到當時的過道大廳,至今餘韻猶存。它爲四柱三門、三間七架的結構。中間的門叫儀門,一般是不開的,左右兩邊分別是接序行走的過道。
"冢宰第"的建築裝飾既仿古、仿舊(東方的),又仿真、寫實(西方的),開清代穎細繁密的先河。這些裝飾題材,以寓意、比喻的手法寄託着主人的理想和希望,表現了不同層次人們的審美觀點。該院落的主建築,正面爲迎客大廳,康熙曾經兩次在這兒做客。康熙三十九年(1720xx年),爲表彰陳廷敬的豐功偉績,康熙皇帝爲陳廷敬題寫了"點翰堂"之匾額,這幅匾額被掛在大廳上方以示榮耀。
在內城的城門上方鑲嵌着一塊不大的石匾,上書"鬥築可居"4個大字,這是陳廷敬的伯父陳昌言手書。內城形似鬥狀,是陳家爲躲避明末流寇的侵擾而修建的。陳昌言將內城比作鬥,意爲在小小斗室之中有保安求全存身之地。
我們現在來到了內城牆上,登高遠眺,內城最引人注目的,當數三間七層、高百尺的河山樓和屯兵洞等建築。河山樓東堡牆根一字形排開、依地勢用磚石砌築的五層窯洞層層遞升,直至垛口,大小不同,內外相聯,上下用甬道相接。內部既通且連,一進三四間,顯得古樸厚重。這些窯洞,既省工省料,經久耐用,冬暖夏涼,易於居住;又錯落有致,變化多端,立體感強,隱蔽性好,在建築上頗具匠心。
河山樓建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是陳氏家族爲了抵禦亂軍侵擾而建造的防禦性建築。該樓長3。4丈、寬2。4丈、高10丈,是相府城內最高的建築。樓分7層,有牆內梯道和層間木梯相通,雄渾堅固,可容千人避難於其中。三層以上設有窗戶,樓頂建垛口和女牆,便於瞭望敵情和拋擲亂石,底層深入地下,掘有水井,備有石碾、石磨、竈具等生活設施,並有地道通往城外,以防不測。
自崇禎五年建起河山樓後,陳氏家族憑藉堅固的河山樓頑強抗擊了數次流寇的襲擊,保證了周圍千餘鄉鄰的生命不受侵害。但樓內容量畢竟有限,爲永保萬全,陳家耗巨資,於崇禎六年(1633年)農曆七月動工,第二年春天建成。內城全長467米,垛口149個,平均寬度爲2米,高度爲12。5米,最高處25米,用石7000餘方,磚370多萬塊。西、北門用鐵皮包裹,門上各有樓閣。爲防不測,鐵門之外設有粗大的木柵欄。城內所有建築均爲明代建築,每處院落自成體系,各有特點,對研究明代建築有着重要的歷史價什值。
這座精巧別緻的院落叫"世德居"。俗稱"世德院",由陳廷敬曾祖父陳三樂經商時的商號"世德堂"而得名。世德堂創建於明代正德年間,距今已有400餘年,是陳氏家族移居中道莊時的早期建築。後經多次修復擴建,逐漸形成現在的規模。
世德居是陳氏家族繁榮昌盛的發祥地,是陳廷敬的父親陳昌期居住的地方。第一層東方爲陳廷敬的出生地,第二層爲藏書樓,第三層爲藏版樓。因爲陳家家道殷實,讀書人多,又歷代尊師重教,所以建有刻版印刷廠,印刷各類書籍供子弟們學習,並有自己的藏書樓。
站在內城高處可以看出,內城與外城相連,互爲依託,交相輝映,渾然一體,進可攻,退可守。內城的建築多是坐東朝西四合院,典型的晉東南民居特色,外城坐北朝南,明代建築風格,依山就勢,高低錯落有致。
陳氏宗祠是祭祀陳氏祖先的祠堂,裏面供奉着陳氏先祖的牌位,廂房內掛有陳氏先祖遺像圖和陳氏族譜圖。祠堂正門兩側懸掛着"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的楹聯,記載着陳氏在明清兩代共有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皇城陳氏,原籍河南省彰德府臨漳縣(彰德府即現在的安陽市,臨彰縣即現在河北省邯鄲市臨彰縣)。明永樂年間,由於家鄉遭受自然災害,師祖陳靠被迫帶領全家老少遷居晉城市澤州縣天戶裏半坡村,明宣德四年(1429)年遷居於此。
皇城相府的價值不僅在於它宏偉的建築,還在於它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陳氏家族不僅留下衆多的詩文、遺著和傳說,而且有作爲清朝極盛時期最高統治者康熙皇帝的大量御書、御詩、牌匾、輓詩、一箇朝臣宰輔的故地,能遺存這樣多的皇帝御筆,歷史上是很少見的。皇城相府對於研究明清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民俗、哲學、建築等均有重要價值。這也正是它獨具魅力的地方。
各位遊客,以上就是皇城相府的相關景點了,祝大家玩的開心!
山西皇城相府的導遊詞範文 篇5
好了,各位,大家請隨我繼續向前參觀,由相府內院西側門可通往小姐院,這裏是陳廷敬3個女兒居住和活動的地方。北房是小姐繡樓,是陳家小姐的起居室,東西廂房是女僕和貼身丫鬟的住處。南房爲過廳,與風景優美的西花園相通。西花園是小姐們吟詩作畫、鼓瑟撫琴的.地方。各位再看北房小姐繡樓屋頂的建築式樣,這種屋頂叫做“捲棚頂”,前後屋坡的相交處呈弧形曲面,沒有屋脊和脊獸,好像一張巨大的弓俯臥在屋頂上。
我國傳統建築中屋頂的形式很多,總共有7種,分別是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捲棚頂和盝頂。其中以重檐廡殿頂和重檐歇山頂的等級最高,其次爲單檐廡殿頂和單檐歇山頂。捲棚頂是等級較低的一種形式,但是它線條柔和,造型優美,常被用在皇家園林建築中,在傳統民居建築中是很少見的。小姐院完全採用捲棚頂的屋頂形式,有兩層寓意,一方面寓意着陳家子女必須溫柔賢淑、恪守婦道;另一方面顯示出陳家崇尚男尊女卑的封建倫理意識。
山西皇城相府的導遊詞範文 篇6
陳廷敬原名陳敬,祖輩爲郭峪村名門望族,順治十五年,年僅20歲的陳敬考中進士,因爲同榜進士中有兩位陳敬,爲易於區分,順治皇帝在朝廷上親自爲其更名,在他的名字中間加上了一箇廷字。古人相信人的名字可以決定他的人生際遇,順治皇帝的這一小小改動,未嘗不是這位新科進士改變一生命運的重大契機。此後54年間,陳廷敬平步青雲,喧極一時,成爲康熙皇帝的政治導師與肱股重臣,先後封官進爵28次,做爲一箇漢族人,歷任除兵部以外的其它五部尚書、侍郎。輔佐康熙51年的陳廷敬不僅是一位爲奠定康乾盛世做出重要貢獻的政治家,更是清初的大學者,除了自己的《午亭文編》等多部著作傳世之外,還負責主持編撰了我國曆代收字最多的《康熙字典》,而他的兒子陳壯履也參與了這一文化工程,父子同修一部字典,一時被傳爲佳話。陳廷敬一生備極榮恩,康熙皇帝稱其爲“全人”,在花甲之年爲其御筆題寫了“午亭山村”匾額和“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的楹聯,並對陳廷敬表示,這是他最後一次爲臣子題字。康熙皇帝的題詞後來被陳壯履恭摹勒石,建樓珍藏,也就是目前相府正門外的御書樓。陳廷敬去世之後,康熙皇帝賜諡號“文貞”,並派遣三皇子主持喪禮,護喪歸葬故鄉。
“皇城相府”之名,爲旅遊開發的產物,說得通俗一些,它的名稱應該是“陽城縣皇城村陳廷敬故居”,陳廷敬晚號午亭,所以,“午亭山村”是它的別稱。因爲陳廷敬出任的最後官職爲文淵閣大學士,這一官職即爲清初的宰相,因此,“陳廷敬故居”也就被“相府”二字所代替。皇城村原名郭峪中道莊,因爲康熙皇帝曾兩次駕臨而改用現稱。皇城的另一名稱爲黃城,傳說陳廷敬的老母親非常想去北京看看,陳廷敬考慮到母親年勢已高,千里奔波難免勞頓,於是就說:不用來了,我在中道莊給您修一箇小北京就行了。於是,陳氏城堡的外城拔地而起,外牆按照北京城牆修建。不久,朝中有人彈劾說,陳廷敬在家鄉修建皇城,意圖謀反。聽說皇上要調查此事,陳廷敬馬上派人提前趕回,將城牆全部塗成黃色。調查官員回京後稟報說,陳廷敬修的只是黃城而已,陳氏家族於是化險爲夷。其實,這只是一箇似曾相識的傳說而已,皇城在當地始終就是約定俗成並得到清王朝認可的地名。參觀過靈石王家大院的遊客都應該記得,紅門堡也有類似的故事。1998年,爲適應旅遊的開發與宣傳,“陽城縣皇城村陳廷敬故居”最終被定名爲“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北依樊山,西臨樊溪,其枕山際水的地理位置可謂風水絕佳。皇城相府開城門九座,城牆總長1700米,大型院落19處,總建築面積近四萬平方米。皇城相府又分爲內外兩城,河山樓和藏兵洞爲其標誌性建築。
明朝末年,豫陝流寇橫行,王嘉胤、王自用部屠戮山西,晉南爲之震恐。明崇禎四年五月,王嘉胤率軍由沁水進入陽城,次月在與鄉兵的作戰中被叛將殺害。王嘉胤遇害後,綽號“紫金梁”的王自用率軍再起,號稱36營20萬人馬,幾乎席捲山西全境,並在此後兩年多次侵擾郭峪、潤城、屯城一帶。屯城人張慎言曾任吏部尚書,是明代著名學者、書法家,在他的筆下,曾詳細地記敘了流寇對百姓生命、財產帶來的重大侵害。
陳氏家族祖居郭峪,其明建祖宅“老獅院”至今仍由村民居住。明崇禎五年,也就是公元1632年,爲抵禦流寇,自保於亂世,陳氏家族在樊山腳下修建了高達七層的防禦性建築河山樓,第二年,在河山樓外增修城堡,也就是今天的皇城相府的內城“鬥築居”。陳廷敬顯貴之後,家族興旺,在這種情況下,又開始修建外城,即“中道莊”,並於康熙四十二年全部完工,九年後,陳廷敬病逝於北京。
皇城相府城牆高達12米,與明建平遙古城和九邊重鎮太原的城牆等高,這圈享受州縣級規格、周長一千餘米的城牆,便是陳家的院牆。即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電視連續劇《康熙帝國》中,平定三藩之亂的幾場戲,即是以此城牆爲背景拍攝的。同樣,陳家的院門也如同城樓般高大宏偉,門洞上鑲嵌着兩塊匾額:“中道莊”和“天恩世德”。中道莊,既是皇城村的原稱,也是皇城相府外城的名字。世德是指世德堂,這本是陳廷敬曾祖經商時的商號名稱,後來陳氏家族陳廷敬這支支脈也就以此來稱呼,同樣爲富商巨賈,陳氏家族的另一支樹德堂則鮮有及第入仕之人,世德堂的子孫們自認爲造成如此懸殊差距的原因是上天對自己的垂愛與恩顧,於是懸掛了“天恩世德”這塊匾額。
走進中道莊,首先看到的是兩座氣勢恢宏、古樸典雅的石牌坊。陳氏家族的第一座石牌坊奉旨建於清順治十四年,褒獎的是陳廷敬的伯父陳昌言。這一年,19歲的陳廷敬已經考取舉人的功名,牌坊的落成不僅爲陳家帶來了巨大的榮耀,也激盪着這位青年書生渴求功名顯貴的雄心壯志,一座更大更能彰顯天恩的牌坊已經在無形之中植根於他的心靈深處。第二年,少年得志的陳廷敬即成爲陳家第三位進士,開始了他平步青雲的宦海坦途。陳廷敬心中的那座牌坊最終在清康熙36奉旨建造,陳廷敬時任經筵講官、刑部尚書。新牌坊四柱三樓,正中上方的匾額上書寫着“冢宰總憲”四個大字,“冢宰”,是宰相的別稱,意爲百官之首,“總憲”,則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別稱。“冢宰總憲”兩側的匾額上,書寫着“一門衍澤”和“五世承恩”,而另十四幅匾額則書寫着陳氏家族取得的功名與官職,其中包括康熙皇帝對陳廷敬父親、祖父、曾祖父的累次封贈,這便是一箇莘莘學子在位極人臣之後爲昔日的寒窗苦讀而得到的澤被整個家族的回報。抬頭仰望牌坊上高達五層的匾額,不能不歎服陳氏家族的顯耀與輝煌,而匾額上一排排黑底白字的楷書更顯得莊重威嚴,令人肅然起敬。
走過兩道石碑坊,街道北側,即是陳廷敬的私邸“冢宰第”,陳廷敬入閣爲相之後,這裏又增掛了“大學士第”的匾額。“冢宰第”是中道莊的主體建築,同時也是整個皇城相府最重要的建築,也正因爲如此,“冢宰第”的修繕工作必須得到專家學者更爲細緻的論證,它的修繕工作被放在了最後,成爲皇城相府唯一還沒有修復的院落。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