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旅遊導遊詞怎麼寫(通用3篇)
吉林市旅遊導遊詞怎麼寫 篇1
各位朋友:
大家好,吉林文廟位於風景秀麗的松花江畔,是吉林省最著名的古曲建築羣。吉林文廟南北長221米,東西寬74米,佔地16364平方米。主體建築按正南北中軸線排列。院內共有殿堂、配廡64間。建築面積約1800平方米。吉林文廟規模之宏偉、建築之精細、工藝之精巧,不僅在東北三省數一數二,而且在全國也相當有名。
吉林文廟的前身是乾隆元年(1736年)由乾隆皇帝親下聖旨興建的。1907年,吉林巡撫朱家玉和提學使吳魯,鑑於原來的文廟殿堂簡陋,不足以尊孔展敬,遂聘江蘇訓導管尚瑩去江寧考察文廟(即南京夫子廟建築),取回圖樣,在朱家寶的主持下,於東萊門外擇定新址(即現址)拓地興修,經兩年多的時間,於宣統元年(1909年)文廟的主要建築——大成殿、崇聖殿、大成門和東西配廡和圍牆等全部建成。
文廟主體建築坐北朝南,構成三進院落。院外最南面的垣牆稱照壁。此牆比其餘三面的牆高大、堅厚,長30米,高5米。據說當地不出狀元不能將照壁闢爲大門。因吉林文廟落成後已廢除科舉,所以清至民國年間一直沒有開闢正門,人們進出文廟只能走東西轅門。照壁前面東西建成有磚樓各一,其中有“文武官員到此下馬”石碑二,以示路人對孔子的尊崇。 東西轅門呈牌樓式建築,爲木柱、錫頂、瓦蓋,對開紅漆大門,其上分懸吉林提學使曹廣楨書寫的“德配天地”、“首冠古今”匾額,每年的祭孔活動都要從此門進出。 泮池,是用青磚砌成,形如彎月,故又稱月牙池。狀元橋,是花崗岩石構築的單孔雕欄拱橋,橫跨泮池之上,據說只有狀元纔有資格從此橋上通過。
欞星門,在狀元橋的北面,是一座由四根花崗岩石柱組成的牌坊,每柱頂端均有“神獸”,牌坊的橫樑正中有“欞星門”三字。所謂“欞星”,即是古代傳說的“文曲星”,讓“文曲星”和“神獸”爲孔子守大門,是將孔子神化的象徵。樓星門之後有石碑兩通。
大成門,是欞星門北面進入主院的過廳,爲五開間、歇山式廡殿頂、黃琉璃瓦屋面建築,脊爲高浮雕式龍鳳脊,明柱,左右有山,前後無牆。是文廟的主體建築之一。
大成殿,在二進院落的正中,是全廟的中心建築。面闊11間。東西長36米,南北寬25米,高19.64米。雙重飛檐、歇山式廡殿頂,錯落有致,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整個建築,可與宮殿媲美。殿內正中供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信朱地金字木質牌位,兩側分別供奉孔子弟子——“四配”和“十二哲”木質牌位。
崇聖殿,是孔子的家廟。供奉孔子五代祖牌以及歷代衍聖及其夫人絹質繡像。
大成殿東西兩側配廡爲“先賢先儒祠”分別供奉七十九先賢和六十八先儒的木質牌位。
吉林市旅遊導遊詞怎麼寫 篇2
親愛的旅客朋友:
吉林市是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也是我國唯一一箇與省重名的城市。全市總面積271萬平方公里,市區面積1765萬平方公里。現轄4個城區、1個縣、4個縣級市。全市總人口430萬,其中城區人口1598萬多人。
吉林市有着悠久的歷史,穿城而過的松花江水,孕育了古老的民族和文化。1994年吉林市被國務院命名爲“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吉林原名“吉林烏拉”,滿語的意思是“沿江的城池”。城市四面環山,三面臨水,自然景觀得天獨厚,有“北國江城之稱”。被列爲全國重點風景區的松花湖是著名的避暑勝地,譽爲四大奇觀的吉林霧凇更是冬日的.奇芭。
吉林市自然資源得天獨厚,物產富饒,工農業飛速發展。現在,已發展成爲一箇以化學工業、電力工業、機械製造爲主的工業城市,有“化工城”的美稱,同時也是北方的交通樞紐。
吉林市多民族居住地之一烏拉街滿族風情,阿拉底村、興光村朝鮮族風情,都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吸引着大批中外遊客。吉林作爲塞外北國的一顆璀燦明珠正在成爲新的旅遊熱點城市!
松花湖是發源於長白山天池的我國大型人工湖之一,國家重要風景名勝區之一。融山、水、林、崖爲一,以廣闊幽深、自然古樸爲特色。春天滿山鵝黃白帆點點;入夏青山滴翠綠水雍容;金秋山染五色湖產琳琅;冬季瘦峯素裹冰清玉潔,北國風光一眼收。
拉法山素有”七十二洞,八十一峯”之說,有穿心洞、滴水洞、長仙洞和通天洞等多處天然石洞。
世界上最大的石隕石重達1770公斤的一號隕石,在吉林市隕石雨博物館展出。隕石博物館現收藏隕石標本共138塊,碎塊達3000餘塊,系1976年3月8日降落於吉林市郊的隕石雨。
吉林市現在已成爲東北地區旅遊線上熱點城市。吉林市的旅遊線主要有:一江三湖通天池(松花江、松花湖、紅石湖、白山湖、長白山天池)的自然山水線、民俗風情線(朝鮮族、滿族風情)和霧淞冰雪線(乘雪撬、賞霧、溜冰滑雪、看冰燈、彩燈、河燈)三條線。
吉林市位於中國東北長白山餘脈的松花湖畔,地處長白山向松遼平源過渡地帶,氣候四季分明。美麗的松花江呈”S”形流經市區。四面環山、三面臨水,故有”北國江城之稱”。吉林市爲吉林省第二大城市,是我國唯一與省重名的城市,全國甲級開放城市和全國30個特大城市之一,是經國務院批准的歷史文化名城。
吉林市旅遊導遊詞怎麼寫 篇3
古池“龍潭”而得名,
龍潭山山勢雄偉,呈臥龍形西東走向,西邊峯巒陡崤,蒼山翠綠,拔地而起,東路綿延逶迤,掩映於羣山之中,龍潭植被很好,草木繁茂,有近百種,120株喬、灌木生長,其中百年以上的草木就有130餘株。
龍潭山中的龍潭,又名水牢,在龍潭山高麗城西北角處,是與古人利用泉眼修建的貯水池,傳說有條孽龍被鎮在潭中,故有其名,潭水主要由雨水或積雪流聚而成,因潭下有泉眼,池水才永不幹涸,潭四壁以花崗石壁砌,錢方形,每當皓月當空,寒潭碧澄,夜月當空,倒映潭心,素有“龍潭印月”之美名。
龍潭山有一處建於公元4-5世紀的軍事城堡,爲高句麗古城,雄踞懸崖壁上,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爲古代一處重要的軍事城堡,依稀可辨昔日容貌,古城西南角處,有一用花崗岩石塊壘築,至於盤巖上的圓形池,周壁如削,深爲3米,雨後亦不積水,俗稱“旱牢”,疑爲古代儲存物質的地窖。
龍潭山公園不僅擁有幽雅別緻、奇峯異石的自然的景觀,還有歷史人文遺蹟,再加上動人的傳說,令遊客人慕名而來,留戀忘返。
評論(0)